❶ 形容好得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是什么成语
成语是:妙不可言
妙不可言
【解释】形容好得难以用文字、语言表达。
【出自】晋·郭璞《江赋》:“经纪天地,错综人术,妙不可尽之于言,事不可穷之于笔。”
天地之间错综复杂,好得难以用文字、语言表达。
【例子】思念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东西,它有着很多种味道。
【近义词】神乎其神、津津乐道
【反义词】兴味索然
(1)怎样形容语言文字扩展阅读
1、妙不可言的近义词
津津乐道
【解释】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乐道:喜欢谈讲。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出自】清·颐琐《黄绣球》第七回::“每遇乡愚,津津乐道。”
每次遇到乡村的老百姓,就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例子】国庆典礼的盛大场面,至今还为市民们津津乐道。
2、妙不可言的反义词
兴味索然
【解释】兴趣、趣味;索然:毫无兴致的样子。一点儿兴趣都没有。
【出自】清·王韬《瀛壖杂志》:“卓午来游者,络绎不绝。溽暑蒸郁,看花之兴味索然矣。”
董卓午来游玩的人,络绎不绝。暑热蒸腾,看花的一点儿兴趣都没有了。
【例子】这样的变故让他有些兴味索然,而且在这么闹腾的地方想听些悄悄话显然也不可能。
❷ 形容很多很多的,但是想用语言文字无法形容的词语是
不可胜数 更仆难数 难更仆数 数不胜数 指不胜屈
❸ 形容普通话说得好的词语
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口齿伶俐、清晰、清楚
一、抑扬顿挫 [ yì yáng dùn cuò ]
【解释】: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出自】:宋·张戎《岁寒堂诗话》卷上:“而子建诗,微婉之情,洒落之韵,抑扬顿挫之气,固不可以优劣论也。”
【译文】:而曹植诗,委婉的情感,潇洒的气质,抑扬顿挫的气,当然不能用优劣论的
二、轻重缓急 [ qīng zhòng huǎn jí ]
【解释】:指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
【出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七:“古之人有至于张空弮、罗雀鼠而民无二志者,非上之信有以结其心乎?此又权于缓急轻重之间而为不得已之计也。”
【译文】:古代有人到张空弮、罗雀鼠而百姓没有二心的人,不是上的相信有以轮回吗?这又是临时在紧急情况轻重之间,是不得已的办法。
三、口齿伶俐 [ kǒu chǐ líng lì ]
【解释】:口齿:说话、言谈;伶俐:聪明,灵活。谈吐麻利,应付自如。形容口才好。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素日虽然口角伶俐,此时一心却为金钏儿感伤,恨不得也身亡命殒。”
四、清晰 [ qīng xī ]
【解释】:清楚:发音~。~可辨。
五、清楚 [ qīng chu ]
【解释】:
1、事物容易让人了解、辨认:字迹~。话说得不~。把工作交代~。
2、对事物了解很透彻:头脑~。
3、了解:我真不~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问题你~不~?
❹ 形容“文字”的句子有哪些
1、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林清玄
2、我不相信我们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林语堂
3、书籍对于人类原有很重大的意义……,但,书籍不仅对那些不会读书的人是毫无用处,就是对那些机械地读完了书还不会从死的文字中引申活的思想的人也是无用的。——乌申斯基
4、你的世界在我的心灵里织成文字,而你的欢乐又给文字配上音乐。——泰戈尔
5、世界上的一队小小的漂泊者呀!请留下你们的足印在我的文字里。——泰戈尔
6、坚持看守个人文字上的简单和朴素,欣赏以一支笔,只做生活的见证者。绝对不敢诠释人生,只想让故事多留余地。——三毛
7、文字,应该像蒲公英的根一样实在,不矫饰,不虚伪。——爱默生
8、我的文字,只代表我的心情、想法,仅此而已。
9、悲伤的文字,记载了谁与谁的几世繁华。
10、如果没有感情,所有文字都不会感性。
11、友情的语言,不是文字,而是好处。——梭罗
12、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用文字来描述自己的心情。
13、我“吃”文字从来没反胃过。——丘吉尔
14、任何有特色、精辟、别具深意的一段语言文字,在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之后,几乎都无法精确和完美地发挥出原文的效果。——叔本华
15、写出矫饰、造作的文字就像是精心穿戴一番以免被人看作是普通平民,但真正的绅士哪怕是穿着最不起眼的衣服,也很少会有被人认错的危险。——叔本华
❺ 形容语言文字说到心坎上了的四字成语是什么
形容语言文字说到心坎上了的四字成语是:正中下怀。
❻ 形容语言文字很有魅力,有情有理的名言
爱情就像财富,有赖于命运之轮,它始终处于剧烈的上下颠簸之中。—— 范布勒
❼ 问个生活俗语/如何形容普通话中的说法
中国语言很奇妙,不知道你想要的是好听的,还是不好听的。撬杠子,横刀夺爱,乱点鸳鸯谱,世事难料啊,因缘际会。
个人觉得因缘际会很合适。
❽ 语言怎么才能写的优美
有人说“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的结合体;也有人说“语文”应该是“语言”和“文学”的融合;更有人说“语文”是“语言”和“文章”的组合。其实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注定了“语文”这门学科的美学意义是客观存在的,美感是语文学科必然的属性之一。
曾几何时,纯粹的应试教育把语文教育引入歧途,扼杀了语文学科的美感属性,或者也知道有美感属性,就是把它置于最次要的位置。结果学生变成了做语文试题的“机器”,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越学越没有兴趣,语文学科的教学效果每况愈下,语文教学步入一个怪圈:年级越低越能考高分,高中毕业,读了十二年的语文书,高考语文试题必须设置150分制,结果才似乎差强人意了,因为已经能够考出八九十分了。殊不知,以百分制核算也只有五六十分,更有甚者,就是150分制有些学生也只能考出五六十分。多么令人痛心啊。这里笔者并不是用分数的高低来衡量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失败,主要是,语文教学的现状着实令人忧心忡忡:中国人学不好语文,中国人对学语文没有兴趣。这值得有识之士的忧虑。
其实,语言文字是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特有的最美妙的东西,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我们的汉语言更具有优美、隽永的特点。我们理所应当对它兴味盎然。文学作品更是思想、情感、美感的集合体,我们应该对它热情有加。写文章更是美差,因为作文是抒写自己美好情感、展露自己才华的绝好形式。笔者在从事语文教学过程中就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语文学科领域潜在的美感,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的。
一、展露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揭示美感,使学生学有兴趣
在介绍汉语特点时,引入戏谑之语:使用中文比用英语更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因为汉字负载的信息量要比英语大得多;且英语是拼音文字,多音节词很多,而汉字多是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相比之下汉字占的位置短多了;汉字的笔画按一定位置叠加而成字当然要省位置多了;另外,中文书写时,词与词之间不留空,而英语则不然,故汉语又比英语节约了空间。而世界上每年用英汉两种文字印刷的书籍是最多的。虽然这仅仅是戏谑之语,但确实能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好汉语言的自觉性,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
在介绍汉字构字常识的时候就先告诉学生:汉字的方块结构体现着汉民族崇尚稳重的心理,有值得深思的美学价值;汉字的笔画有多有少,间架结构也各种各样,这些就体现着疏密有致、对称均衡的美学意义。所有这些美丽,聪明的学生一寻思就能把握住,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产生一种写好汉字的内驱力。
在介绍汉字的构造常识的时,更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美。“象形字”本身就是图画,.既简洁抽象,又显形象生动: “ ⊙ ”(日)、“”(月)“”(网)、“”(刀)、“”(木);在介绍象形字的时候,应该就用篆文入手,因为篆文是古文字与今文字之间的过渡阶段,还保留了相形字的图形特点。“会意字”更让人有一种一目了然的直观美:“磊”三石相叠,石头多;“晶”,三个太阳会聚,光亮灼人;“森”,很多树木;怪不得古人以“三”虚指“多”。在介绍这些知识的时候最好借助多媒体,这样直观性更强。学生在体验美感的愉悦中不知不觉的接受了知识的熏陶.身心状态好。学习效率又高。学生怎会感觉枯燥而有厌学心理呢?
象声词同样能给学生以美感体验。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萧萧”是象声词,它能让我们看到“西北风铺天盖地卷来,带着呼啸。壮士的头发、衣服都被扬起,但身体岿然屹立”的画面,这是一种豪壮美。“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中的“萧萧”也是象声词,但它又让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树木高耸入云,许许多多的树叶纷纷飘落又被秋风一阵一阵卷起”的画面,这是又一种美。“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诗经·雅·车攻》),这里的“萧萧”也是象声词,它能让我们眼前浮现出:皮毛泛着油光的战马正一队一队走过的雄壮画面。这时你再让学生把握象声词的巨大的想象启迪作用,学生会体会不出来吗?再说学生更会因此重视象声词的。
叹词声调的变化能让人感受到特别的意义。如“啊”,当读阴平时,则表示惊异和赞叹: “啊,出彩虹了!”当读阳平时,则表示追问:“啊,你说什么?”当读上声时。则表示惊疑:“啊,你怎么啦?”当读去声并适当拖音时,则表示明白过来:“啊,原来是你。”汉语的魅力可见一斑了吧。
有时同样一个句子,不同词语的重读表意也不同。如:“这部电视剧我去年看过”,如果重读在“这部”,表示的意思则是“其它电视剧我可没看过”;重读在“电视剧”,表示的意思则是“小说或剧本我可没看过”;重读在“我”,表示的意思又是“其他人看没看过我不知道”;重读在“去年”,表示的意思又是“有些细节恐怕忘了或现在的情节不知有没变化”;如果重读在“看过”,表示的意总则是“不是听说而已”;等等。这些神奇的语言现象,怎会不让学生心动进而留连往返?学生的求知欲当然就被激发起来了,学语文的兴趣自然而然就提高了。汉语语言中还有让人说不清道不明的语言现象。如“我差点儿出车祸”与“我差点儿没出车祸”,形式相反,表意却一样;再如“中国队打胜了姜国队”与“中国队打败了美国队”,也是这样。这些神奇的语言现象的美被教师引入并激发后,学生就能变无意识为有意识,并感受到原来以为枯燥的语言其实美不胜收,进而产生研究的欲望。
“通感”这种修辞手法,学生原来不易把握。笔者就从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使用通感的例子入手。先提问:声音抽象吗?开始许多学生认为不抽象。因为声音能让人感觉出来。再问:声音尖、声音细中的“尖”、“细”是听觉感受还是视觉感受?许多学生开始一愣,进而恍然大悟:这是用视觉来形容听觉,感觉互通,是通感的修辞手法。这个例子让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也有无穷魅力。更对通感的修辞手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为有切身体会,学习效率当然提高了,这知识点甚至有可能因此让他们记住一辈子。
二、揭示文学作品的美感,使学生变被动阅读为主动
在引导学生阅读和研究文学作品时,要避免面面俱到,有侧重点地揭示作品的美感。散文作品,侧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独到感悟以及独创性的充满艺术魅力的语言;小说戏剧作品主要引导学生体会符合人物身份的个性化语言以及字斟句酌的精妙之处;诗歌作品侧重引导学生挖掘音韵美、整齐对称美以及意境美。
散文作品,它有魅力,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对生活的独到感悟,即所谓的人生真谛;二是独创性的语言。指导学生读散文时就让他们抓住这两点或其中一点,学生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博览,去读更多的散文作品学生必然又轻松又受益非浅。钱钟书的《围城》能传世的真正原因不就是: “城里的人要到城外去,但城外的人想进城里去”这句独特的品悟出人生真谛的话么。生活阅历越深的人越能品出这句话的醇味。
在研读朱自清的《绿》时,为了引导学生把握住描写“绿”的语言的独创性。就先让学生在“红橙黄绿青蓝紫”这几种颜色中挑选一种来描写,要求三百字左右。学生都觉得不容易。然后再让学生从《绿》中找出朱自清写“绿”的文字,再让学生谈语言有没有创造性。学生必然会在心中暗暗钦佩。同时明白创新的可贵和价值。这样之后呢,谁也不能说他们不会自觉付诸行动,自觉去探索寻觅让他们产生美感的东西。
阅读小说戏剧作品,学生常常最看重情节,情节的曲折生动本身就是充满魅力和美感的,但这不是作品的精髓部分,真正能检测一个人阅读能力的标准应该是能通过作品中的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把握作品的美,能从看似平淡无奇中感受到作家的独特匠心。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有一段葛朗台的语言:
“噢。是金子!金子!”他连声叫嚷。“这么多的金子!有两斤重。啊!啊!查理把这个跟你换了美丽的金洋,是不是?为什么不告诉我?这交易划得来,小乖乖!你真是我的女儿,我明白了。”
让学生反复念叨揣摩这段文字,同时揣测葛朗台的心理。学生在感悟下会觉得这语言实在精妙绝伦.把一个对金子痴迷若狂的人的心态暴露无遗了,在这样引导及品味下,学生会喜欢阅读作品中的人物语言的,因为人物语言是那么美妙。
《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的一段话也很有魅力。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瞎罢了!’”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又道: ‘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这两段文字中是黛玉对两个人的回答。初看是平常话,其实这里把黛玉时时留意,步步小心的寄人篱下的心态全展示了出来,足见作者的功力。
“黛玉一见(宝玉),便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罢(黛玉),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这一处写黛玉和宝玉的感觉虽一样,但两个人的表现截然不同,细细推敲这里有无穷魅力在其中,可谓“看似平淡实奇岖”。
引导学生认识小说戏剧的美妙之处,不仅仅让学生有一种美感享受,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诗歌的美感更是显而易见的,一般人都能注意把握,这里就不赘言了。
三、揭示作文的美,使学生作文欲罢不能
作文教学是一种综合训练.它既能从语言文章方面训练学牛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润饰成文,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树立良好的文风,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写作基础。以作文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人品,是叶圣陶老先生一贯主张的。可是学生一说到作文就怕就头疼,逼得急了,消极应付。这常常是语文老师最感冒的事。
笔者还是注重从让学生体验作文美感入手。确实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动机。
首先尽量挖掘学生作文中的美点,把学生作文美的外延扩大。如:一个词语用得好,不管是成语还是刚刚学过的新词,只要学生能用到他的作文中去,就用红笔注明:成语用得好或能学以致用;作文开头有一些有特色的语言,就用红笔注明:开头美妙无比;要是用了有特色的比喻,就用红笔注明:比喻很有创造性;要是发现学生作文中有对生活的独到看法,就用红笔注明:见解足见智慧的光芒;要是发现学生作文的思路开阔,用笔老成,就用红笔注明:有大师风范。诸如此类。从不吝啬赞扬的按语,而是让我的红笔迹成为学生作文中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让学生看到我的红笔迹,就好象看到他们作文的美丽,使他们作文有成功的快感,这样学生必然有兴趣作文了。
其次肯定学生工整美观的书写习惯。凡是作文书写工整美观的,不仅仅给高分鼓励,更是在在大范围内表扬展示,让学生明白美观书写也能给人以愉悦,也是亮丽的风景,也是作文成功的要诀(特别在还是用手写作文的时代)。
再次是给优秀作文创造发表的园地。除了组织学生踊跃地投稿,让学生的作文变成美丽的铅字,使作文散发油墨香味外,还利用自己熟悉的电脑打字和电脑编辑技巧,自己对学生的作文编辑打印,尽量使学生的作文无论对作者还是对其他学生而言都能产生成功的美感体验。
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还注重变化形式,让学生尝试各种有兴趣的文体。如:小剧本,让学生体验戏剧语言的魅力;小学术论文,针对某个知识点或学术问题,进行立论并谈看法,确立一家之言;使用规定的成语写成语短文(笔者已着手编辑了两辑)。错综变化本身就可以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俗话说:距离产生美,不熟悉、陌生的事物总能让学生产生美感和尝试欲,学生的作文兴趣当然就被激发起来了。
心理学上说,良好的情绪情感反应,能大大提高活动的积极性和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令人愉悦的美感体验中必然能得到提高,且使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到知识带给他的美感,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做法符合心理科学:有些心理学实验表明,在完成认知操作作业的过程中,处于积极愉快情绪情感状态下,作业的态度积极,自信度高,知觉范围广阔,思维灵活,操作快捷。在教学过程中凡能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愉快情绪情感的教学,学生总是全神贯注,反应积极,学习效率通常较高。
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美感,就是在创设令学生愉快舒畅的学习氛围,就是在把知识的探求与激发学生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欢乐和愉悦,变学习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这样就必然有持久的高效率。
让我们都来努力,使语文课变得更加富有情趣,充满美感,人人喜欢。
参考资料:帮助学生 发现语文的美
❾ 语言文字规范征文怎么写
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纽带。
语言,是人与人交往的桥梁。
语言,是人与人共同的结晶。
在偌大的世界上,有着数不清的语种。汉语,英语,法语,日语,韩语……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每个国家都会有相当比例的人会2种以上的语言。所以,语言对人类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语言却不知不觉地“变了味”。拿汉语来说,仅中国就有着泱泱13亿人口,但就是一种汉语,56个民族就能说出50多个不同的版本,不止是民族的差异,中国南北方同民族人民的口音还不同呢!
中学生是使用汉语的一份子,但我自认为,我们的汉语水平基本达到了国家普通话的水准,但也有不足。比如“我”常说为“偶”,“同学”变成“童鞋”,“什么”变成“虾米”,还有很多。以上的例子连我也不曾“幸免”。因为我也是流行语使用的一份子。虽然这只是一种流行语,但这也是一种较严重的语言扭曲。
我是东北人,在东北的方言中,“俺”,“那尕哒”常常会出现,虽然方言也是一种地域特色,但这对人民的交流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绝没有什么好处的,所以方言也成为语言的一大隔阂,而对于这种隔阂,实在是没有哪一种最妥善的解决方法。
以上仅只是一些语言上的问题,流行语尚且有药可解,但方言实在是无药可救了。流行语只要每一个人都注意一些,就不会影响语言的发展。而方言则是一个地域中的人在数千年中人们所形成的语言习惯,根本做不了改变。我身为语言使用者的一份子,决不能看着语言就这么被时间的流沙和“文明”的进步淹没。我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克服语言使用上的坏习惯,让正宗的汉语发展下去。
除了语言,文字的使用也逐渐被语言所“传染”,乱改动成语,字词发音不准,简直可以用“猖狂”形容。
大街上,商店上的招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服装店有“百衣(依)百顺”、“衣衣(依依)不舍”。打开电视有默默无蚊(闻),随心所浴(随心所欲),乐在骑(其)中……甚至在我平常做题的时候,都会经常遇到成语滥用改错的题。天哪,这还是我们洋溢着茶香的汉语吗
?
在看一些大型典礼或晚会的时候,也常有发音不对的地方。今年,我在看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某颁奖典礼的时候,主持人竟然也读错音,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可是国家最优秀的主持人了,竟然也犯把“给(ji)予”读成(gei yu)的错误。当时,我真的有种想重新领他们上小学进修的冲动,于是,当时我就决定要尽自己的力量改变周围人对它的错误读法。
文字也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决不能让错误的文字误导人们,也决不能让错误的文字蒙蔽人们的双眼,进而错误的发扬下去!
在我的生活中,语言与文字是对我万分重要的。首先,我每天都在使用它。其次可能因为我是语文课代表,见到不规范的语言与文字就有种本能的排斥与不满。还有我也是继承语言与文字文明的一份子,我不想让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变得不再是本民族的,而成了各种“文明”的结合体。我一定会尽自己的力量,让周围的语言与文字越来越标准,让我中华的文明正确的继承下去!
在不断进化的社会中,就让我们的文明不变,语言和文字不变吧!
普及语言文字标准化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脱不掉的关系,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是,你也是。
❿ 形容语言文字说到心坎上了的四字成语
正中下怀
zhèngzhòngxiàhuái
[释义] 正好对上自己的心意(中:投合;符合;下:在下;自己)。
[语出] 明·施耐庵《水浒》:“蔡福听了;心中暗喜:如此发放;正中下怀。”
[正音] 正;不能读作“正月”的“zhēnɡ”;中;不能读作“中间”的“zhōnɡ”。
[近义] 如愿以偿 称心如意
[反义] 大失所望 出乎意料
[用法] 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动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