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制作 » 怎样添加李玫瑾的博客
扩展阅读
扫码怎样查询药品真假 2025-05-14 01:15:13
宫外孕术后多久可以运动 2025-05-14 01:00:25

怎样添加李玫瑾的博客

发布时间: 2023-04-03 08:45:34

A. 儿童育儿专家李玫瑾:那些大方、从不任性的孩子是怎么炼成的

儿童 育儿 专家李玫瑾: 那些大方、从不任性的孩子是怎么炼成的?

大家都知道,刚才我讲孩子早年的无助,他所有的声音都是靠哭来表达,比如说我难受,我就哭。那么一般说的两岁之前,三岁之前,他的哭声都代表着他的一些痛苦。但到三岁之后就不是了。

三到五岁孩子开是什么呢,我要这个东西你不给我,我就给你哭,他有目的性,他不是痛苦的,这个目的性一开始出现你就开始要训练他。这个训练怎么训练呢?我经常在我在我博客上也写过这个,我在很多地方也讲过这个问题。

很简单您就在这个时期抓住他一件事,对他做一次训练,三到五岁什么事呢,就是他提这要求不合理,他要的这东西不能给他。比如说他买小 汽车 买了家里无数了,那还要买,在商店开始闹起来,说,我就要这段小 汽车 ,你说。你家里那个跟那差不多,不要买了吧,不行,我就要,我不走,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您就对他做一个克制任性的训练,把他抱起来,抱回家,您时也不要打他,也不要骂他,让他哭去,你不要管他。抱回家了以后,放到卧室里去卧室没什么危险的地方,然后还要一对一,就是不管爷爷奶奶还是谁来管。一个人管足够了,把门一关。

四个不要:

第一,在这个时候不要骂他,母亲或父亲骂他都不好,这个给孩子一个不好的观念。

第二,不要打他,你能么老大个,他那么小你打不公平。

第陵亩雹三,不要说教,因为什么?他这会正在闹呢,你说什么在他耳边都是噪音,你越说他越在闹,所以呢,你要安静下来。

第四,不要走开他闹给你看的,所以你一定要看着他。

四个不要,您就坐在这里,把门一关,往孩子跟前一坐,说:“孩子,我今天这事不行,就是不行,你闹吧”,他就会跟你哭啊,我带孩子,小时候要套被子,也是跟我闹,我一句话不吭,我就坐在旁边,哭得累了,然后他把小被子挪下来看我一眼,结果我就坐在跟前儿,然后接着还在这哭,一直哭得他筋疲力耐桥尽。

这个哭完了以后呢,孩子哭的精疲力尽,哪怕他脑袋磕窗角上都不要管他,为什么呢?他知道疼。他磕完以后你问他疼不疼,不疼?接着磕他肯定不在磕了。

然后呢,等他哭到精疲力尽的时候,给点爱,拿着热水的擦把脸。因为孩子哭的那程度也挺难受的,擦的擦完以后,这孩子心想,你是不是回心转意了?这时候你接着要一定要带上一句话,把毛巾往旁边一放,往旁边一坐,还哭吗?要哭接着哭。你看。你没有不文明。也没有打他也不骂他。你只以这种方式告诉他,如果你闹起来没道理,我不心疼,我也不让步,我也不跟你闹,你就闹吧,那么这一次他就会知道了以后闹是没用的。

所以孩子越小越好管,第二尺帆个事,就是你就不能让他太压抑了。那怎么办呢?你跟他讲以后有什么事儿啊,你能不能跟我好好说,如果你要能说服我,我没准可以考虑你的要求,这是给孩子在留一条路,那么,他小嘴儿巴巴他一旦要跟你说看妈妈,我想要小 汽车 。然后你这小 汽车 和家里有什么区别?你能给我讲讲吗,鼓励他跟你交流,当然交流呢?一般什么原则呢?我建议三比一,就是三次,你就满足他一次,让他知道交流有用,但又不要每次都给他,这样的话呢。

这孩子以后第二个问题就解决了,他知道跟你交流,那么这个关系要建立好,第一你说不行的,他不闹了。第二,他要如果真的想坚持,他会跟你商量。

这个到青春期,你们俩的关系就好处了,这是第一个问题要解决,然后就下面的克制诱惑。

那么这个克制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刚才那个是他跟前跟你闹,是直接的,那么还有一个情况就是我不在的时候,他能不能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因为人成长过程当中必须学会自我控制,那么,这怎么来做呢,我在这也很有意思,这个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诱惑的东西,比如说你找点小吃的东西,好吃的东西,刚开始有意识的三天给他一次,三天给一次呢,比如说鱼片啊,他喜欢巧克力啊,这东西都是孩子很爱吃的,你不要天天给,三天给一次,三天给一次呢,然后当成差不多成习惯的时候,有坚持半个月,一个月了,你有一次跟他提一个要求:孩子,你这次给的东西能不能先不吃,你保留三天,三天之后,我给你加三份,但如果你吃掉了,三天之后,就不给了。提这么一个要求,然后你就不要管他了,你走开东西给他,你走开,但你一定要做到这点,三天之后,他要如果吃掉了,你就说今天这份没有了,要等再过三天,然后呢,如果他有保留下来了,你就真的给他三份。

这样,这孩子会知道什么呢,等待——获取更大的满足,所以这些呢都是克制孩子的冲动。等到上学也是这样,你要告诉他,你现在的克制是为了今后的长远,他就明白了道理,否则的话,这孩子就没有耐心,没有耐性的孩子,他上学一定会出问题啊。

那么接下来呢就是学会忍受,这个忍受呢,有时候也涉及到下面的自私问题,我觉得可以放在一块儿讲,这个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自私是正常的,我刚才讲了自私什么背景下呢,因为他在很弱小的时候呢,都别人来帮他,他用不着帮别人,你比如说我们指望五岁还是帮我们?不指望,但是这孩子慢慢在成长,现在我们知道,学习压力很大,一直到高中啊,都是压力很大,所以我们一般都不给孩子增加任何负担,你好好学吧,只要你考上大学就行。

结果这个孩子呢,他到高中甚至到大学,他都不用为父母亲负责任何事情,因此,他只要管好自己就行,那么管好自己,当他一旦考上大学,他会觉得是我凭自己的努力考上的,跟你们没关系。这是很正常,的所以自私是怎么样养成的呢,就是家里头什么事都让他自己好好的管自己,别人不用管。错了,其实应该让他管别人。

当然那孩子小的时候,也可以来矫正他。怎么矫正呢?比如说,我觉得孩子到四五岁,应该到五岁前后吧,这孩子会上桌吃饭。他要和大人一块吃了。小的时候,拿小板凳的旁边那一小碗大人先是追着喂,后边他自己吃,等到五岁上下,他要跟你一块吃饭了,从他跟你吃饭开始,您给他立规矩,就大人不动筷子的,你就不能先吃饭,这事很简单,但是非常有效。什么意思呢?我们都知道,尤其是晚饭孩子一般下学了四五点,他就开始饿,可是我们吃饭一般都在六点前后,所以呢,有很多爷爷奶奶心疼啊,说孩子饿了,那先吃吧。

其实呢,我的观点,第一,饿着一个小时,饿不坏的。第二呢,也饿不死他。第三呢,这个饿起来,确实挺难受的,但是我们要知道,人生啊,最基本的痛苦就是饥饿,而他以后走向 社会 。走向人生的话,他的痛苦会很多,让他去体会,因为人只有在自己痛苦才能体会别人的痛苦。

我们作为成年人都知道,你自己经历了某一个痛苦,当别人再有这样的事情,你马上特能体谅别人。孩子也一样,要让他在这种小小的痛苦面前知道别人跟他一样,而且我们是一个家,我们是一个整体,所以要有别人的意识,这就叫吃饭的等待与控制。

那么还有一些防止自私呢,比如说像我那孩子小的时候,我就有意的做一些事情,比如说我带他回爷爷奶奶家的时候,他跟爷奶比较陌生,刚去的时候那他也很小,他在春节看电视,我给他剥一个橘子,他在我跟前等着,我剥完一个就给他一半,我说,去给爷爷送过去,他拿在手里看看,我看看爷爷他就不想过去。我说你要如果不给爷吃,我后边就不给你,他正在犹豫期间,姑姑就过来了,拉着小手说,走吧咱们给爷爷送过去给这样,他就跟过去。因为很小吗,给爷递过去了,爷爷特别高兴,亲了他一下,第二瓣我说去给奶奶送过去,第三瓣,我给大姑。然后呢,这瓣我给爸爸,最后那瓣,我给他的时候,他拿起来塞到我嘴里。哎呀,我说真乖,这时候我又拿了一个整个剥,再给他。

什么意思呢?我在这个过程当中,让他知道,在这个家庭当中,爷爷奶奶姑姑爸爸啊,要一个家庭意识,这就叫防止孩子的自私,所以包括我们家有很多习惯,比如我们吃饭家里谁要没回来,我们一般都要拨出一份菜的,但后来他就自然成习惯了,“妈妈,给给爸爸留点饭啊”,脑子有别人,所以像这些都是生活当中一些小事,我们防止孩子自私。

B. 李玫瑾解读马加爵案等谜案背后的东西是怎么回事

事件出自凤凰卫视2月26日《名人面对面》,凤凰卫视采访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李玫瑾,谈谈犯罪心理方面问题。

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她是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

李玫瑾:犯罪人呢,实际上是介乎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的一个群体。

解说:她如何体察人性常态?



许戈辉:都可以致命。

李玫瑾:都可以致他死亡,所以呢他们就认为这个人应该是被害的。

许戈辉:因为不可能有这个三个,这顺序是怎么回事,一个就已经可以死了。

李玫瑾:结果后来呢,也是作为一个疑难案件,当时他们找到我,实际上犯罪研究它涉及到,尤其侦查当中它涉及到很多领域的知识,我认为侦查本身它就是大量的借助科学的手段和技术,所以这个呢,就是我不是法医,所以我当时还没有从法医的角度。但是我从行为的角度呢,当时有一个还原,就是我认为他应该是先是到一个地方,他想自杀,他其中有两个动作,一个动作就是锤脑袋,但是呢他没死,然后呢,最后他又开始割手腕,他还没死,为什么?因为从现场痕迹来看,就是说他有一个树林当中的移动的表现,而且树上呢,在这样的高度上都有血迹,这意味着他曾经用这个手去摸过这个树,搂住这个树,所以他的手腕上那个血就会留在那个树上,这个时候如果也有可能别人在害他,比如拽着他往前走,已经割了手腕了,但还是拽着,也有可能。然后呢,但是他最后的死亡呢,他有一个喷溅点,他在一个柱,就是一个砖房面前,当时有大量的喷溅,这个喷溅我们判断是什么呢?他可以自己造成,也就是说他拿刀对着这个墙往里一扑,就可以导致扎到心脏,然后这个才会出现这个喷溅。如果他背朝到这个墙,他就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喷溅的血形,所以真正致死是他最后扎自己胸口这一刀。那么这个刚开始我并没有还原到这样的一个程度,我当时也感到很困扰他这个,但是我觉得这个三个顺序应该是这样一个顺序,后来见到一个法医,也是广东的一个很有名的一个法医,他当时就给了我一个提示,他说你有没有想到是自杀,他这样一句话我突然就明白了,因为这个行为的顺序只有自杀才能解释,他杀是很难解释的。所以后来我就明白了,就是说,后来我就问他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他说其实自杀的时候,有时候一种手段死不了,他会换一种手段,而杀人呢往往他要想致你毙命,他除了有威逼之外,他基本就比较简单。

许戈辉:他会用把一种手段用到极致,直到达到目的是这个意思吗?

李玫瑾:他要是威逼的时候他会有各种各样的,他的一些伤口会在其他地方出现,而这个人所有的伤口都是能够到的伤口。

许戈辉:哦,这样。

李玫瑾:对吧,在侦查心理分析画像当中有一项就是死因心理鉴定。

许戈辉:是,其实您刚才给我讲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说,就是这个他这个最后致死的这个路径,这个似乎不是您去研究的这个领域,您应该去研究的是这个人得有多强烈的求死之心才会一遍又一遍地用这种致命的手段在戕害自己。

李玫瑾:对,这是一个分析,但是犯罪心理分析不是光一个问题,你说的这实际上是一个行为动机问题,动机呢,是最难的一种分析,一般在我现在来做案件分析的时候,动机是不太靠前的,我更多是考虑就是第一这种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二他怎么做的,我很在乎他的行为方式。然后第三呢就是行为的心理问题。

李玫瑾:当一个人他完全不太接触这个领域,他第一次看这样的图片,会对这个社会觉得太可怕了。他当时在法庭上讲嘛,我请求法官判我极刑。

解说:一遇上热点案件,媒体都少不了邀请李玫瑾点评分析,作为犯罪心理专家,她破解难题无数,但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一个公众人物,“解题高手”李玫瑾却被一个问题困扰了许久。

许戈辉:您的研究工作呢本来在长期以来都是在幕后的,但是这些年呢,因为这个公众对于很多刑事案件的关注,您就频频地走到台前来。在这个过程中您觉得最累心的是什么?

李玫瑾:最累心的就是有很多话不能全盘托出,你说的这个问题其实挺,还没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知道犯罪呢是一个我们社会当中很让人痛苦的一件事情,其实我认为不光是被害人和被害人的亲人们痛苦,如果把一个案件完全裸露在社会面前,会让很多人受到伤害的。我印象当中有一次我带我的一个研究生是女孩,去一个地方分析一个案件,我当时在看这个案件的法医的检验,然后呢,他的照片都是被害人很惨的照片,我带着这个孩子,她坐在我这个左手,这边是刑侦人员把(照片)给我,当我看完以后我就直接递给这学生,因为她是我的学生嘛,所以我想都没想就直接交给她了。后来我就发现,从这案件之后的晚饭到第二天早饭她都不怎么吃饭,然后她话也非常少,我后来突然反应过来了,她是第一次接触这么可怕的画面,所以后来,这也是我后来不太带女生去做这种事情,就是去做案件分析。那么还有一次我记得,我跟。

许戈辉:您自己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吗?

李玫瑾:没有嘛,我觉得我在这方面情商特别弱,像这样的情况让我明白,就是有很多犯罪的事情,就是包括它的现场,包括整个的案情,不是所有的都能够拿出来说的,尤其在外人面前。当一个人他完全不太接触这个领域,他第一次看这样的图片,或第一次听到这样的事情,他们会受不了的,会对这个社会觉得太可怕了,然后生活的一些这种绝望或者失望,这是一个问题。另外一个问题呢就是在谈一些案件的时候,我还要考虑,不光要考虑被害人,甚至犯罪人的亲人,这个问题呢,实际上像2004年马加爵的案件,那个案件当时社会影响非常大,因为当时全国通缉令那是也很少那样做的,全国通缉,所以所有人都在关注。

解说:2004年,大学生马加爵在宿舍连杀四人,案件震惊全国。从当时的证据看,他既不为财,也不是冲动杀人,行为方式也绝非精神病人,参与办案的警察跟李玫瑾说,马加爵案很值得研究。

李玫瑾:这个案件当时最有争议的就是他的动机问题,那么我当时去做调研,我就明白他的动机了,但那个时候我已经有这个意识了,就是说他为这个事情杀了四个人,实际上是在遮掩他自己的一个事情,那么这个他确实犯罪,他要承担他的法律责任,可是呢,他这种遮掩的这个事情我认为是人性的常态。

解说:马加爵的犯罪动机是什么?是当时探讨的热点。很多人把原因归结为“穷人的自尊”。李玫瑾坚持到马加爵被执行死刑后,才公布了对马加爵犯罪心理的分析报告,她说,贫穷并不是问题的起点,真正导致马加爵犯罪的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扭曲的人生观,还有以我为中心的性格缺欠。

李玫瑾:即使犯罪人他犯罪了,他有些涉及到他的一些,就是很隐秘的一些情感,或者一些自尊的东西,我应该也要为他保留,我不要急于地给他裸露出来。

许戈辉:但是如果这个和公众所要求的知情权产生矛盾呢?

李玫瑾:我认为这个知情对于公众来讲没有意义,也就是说你在之前你可以不知道,但是你应该相信我们的法律是公正的。所以在司法程序上没有任何问题,没有问题,那么他活着我可以先不说,等他走了,也就是说这个保密的这个问题,为了他而存在,他已经不在了,那么我可能给大家一个答案,这个是可以。他本身已经为这个事情请求赴死,他当时在法庭上讲了,我请求法官判我极刑,然后在结束的时候他说,他大姐要求你一定要上诉,但他自己坚决不上诉。所以我认为他已经在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勇敢地承担责任了。

许戈辉:但这个是您刚才所说的无奈吗?或者就是说累心的部分吗?

李玫瑾:这是第二个层面。

许戈辉:就是知道的实情不能全盘托出。

李玫瑾:对,这是第二个角度。那么后来我看到他的家人,包括他的大姐也多次接受采访,就谈到了很多网上的一些议论,他们也很,比如说出现一个案犯就说这又一个马加爵。所以我认为其实这也是一次又一次地去。

许戈辉:重新在揭开他们的伤疤。

李玫瑾:对,伤疤。我个人觉得被害人,其实被害人是很无辜,很痛苦的,可是有时候你有没有想到过,这我刚才谈到的是一个案犯本人,那么现在我要说的是案犯的亲人,他们的亲人呢应该说,当自己的一个亲人做了很严重的犯罪的事实以后,就是他没有回头路了,而且要接受法律的处罚,甚至全社会来声讨,那么他的亲人,首先第一他没有参与任何这个去帮助他,然后第二呢,他也不希望自己的亲人出现这样的行为。那么他们在社会几乎的不到任何一点同情和帮助。所以。

许戈辉:许戈辉:而他们恰恰是还在的,而且要把日子继续过下去的那一群人。

李玫瑾:对,所以我觉得这是我再看到的第三个层面,不要简单地愤怒,也不要简单地去斥责一些相关的人员,而是应该了解这个人为什么这样做,当我们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怎么让他今后不这样做,所以这是我觉得在我的工作当中要接触媒体的时候最无奈的一件事情。

李玫瑾:其实我也不是在做辩护,但大家觉得,你既然给他找犯罪的原因。

许戈辉:那就是在辩护嘛。

李玫瑾:犯罪人呢,实际上介乎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的一个群体。

解说:2010年,大学生药家鑫深夜驾车撞人,并扎了伤者数刀,致其死亡的案件在网上吵得沸沸扬扬,李玫瑾在某档节目中就“为什么药家鑫不是扎一刀,或者两刀,而是扎六刀。”这样的行为成因进行了分析。

李玫瑾:我们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就经常叫强迫行为,强迫行为就是什么呢,就是他做的这个动作往往不是他的一种兴趣动作,而是一种机械的他在做,那么这个动作呢,往往它会变成一个什么呢?替代行为。他拿刀扎向这个女孩的时候,我认为他的动作是在他心理有委屈,在他有痛苦,在他有不甘的时候,却被摁在钢琴跟前儿弹琴的一个同样的一个动作。当我不满的时候,我弹琴本身是来,就是发泄我内心的一种愤怒,或者情绪。因此当他再遇到这么一个不愉快的刺激的时候,他看到一个人被撞伤了,而且在记他的车号,他这个刀的行为实际上类似于砸琴的行为。

解说:李玫瑾这段话引来了铺天盖地的愤怒,大家纷纷指责她把药家鑫的杀人动作用弹钢琴来解释,是在为药家鑫辩护,那段时间她的博客每天都充斥着各种咒骂。

李玫瑾:很多时候我都会讲到就是说,他该不该死不是我来说话,那是法庭来判断的,那么这个人可恶不可恶,这个不知道,重要的是他为什么这样。

许戈辉:但是恰恰大家的愤怒来源于觉得你没有一个是非黑白,你在为这个施害人为犯罪在做辩护,这是大家所不能容忍的。

李玫瑾:其实我也不是在做辩护,但大家觉得你既然给他找犯罪的原因。

许戈辉:那就是在辩护啊。

李玫瑾:就是给他找理由,对,所以这是我觉得让我这些年最为痛苦的。但是我觉得现在这两年有所改变,尤其是我在一些媒体上通过一些更多的来介绍一些相关的研究。

许戈辉:你觉得大家会变得越来越来越理性。

李玫瑾:对,我现在看到网上很多的就是能够理解了,所以我特别欣慰的就是说,甚至有很多年轻人,主动在网上给我留言,就说当初对你有误解,对你的言论很不敬,然后向你道歉,当我看到这些话的时候,真的心里觉得,哎呀,这个就是一种特别的满足,就是说你终于得到大家的理解了。

视频片段:起立,报告李老师公安大学09侦查上课前集合完毕,应到35人,实到35人,报告完毕,请您授课。

好,上课。

是。

解说:李玫瑾从八十年代中期就开始在公安大学讲授犯罪心理学,她说有将近十年的时间她都在做教材,为研究打基础。直到1992年,她得到一次去地方派出所实践的机会,一年的实践经验让李玫瑾开始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新的体悟。

李玫瑾:我也做过半年的预审,偶尔也偶尔审过一两个案件,我记得早期我审的基本全是失败的。

许戈辉:怎么讲啊。

李玫瑾:因为我记得最早在青岛工作,有一个女孩,当时我师父交给我的活儿就是说,你就问她来没来过青岛就行,就把这个问题问清楚,然或来过几回,她们好像是一个制假的一个团伙,专门制造假东西然后卖,包括烟还包括什么。这个女孩呢,当时我觉得她就是农村的女孩,特别老实,然后头都不抬,就这么扎到底下,我就坐在旁边开始跟她聊天,就是我想先拉近心理距离嘛,让她放松,然或我就跟她(说)多大了什么的,家里干什么,然后兄弟姐妹几个,然后这个什么时候出来,有没有谈过对象,问到最后的结论就是,我说那你来过青岛吗?没,她就是一句话没,我说那青岛离你家也不远,我说你村里这么多人来,你跟他们来看看,我说应该很容易吧。没来过,没来过,就是没来过,后来我就跟我那师父说,我说根据我对她的了解,她没来过,我师父说她骗你呢,我说不可能,特别逗,因为他已经问了其他的人,就是谁来过他都知道了,然后他就说你把她带过来吧,然后就把她领出来,领到我们那师父的办公室,然后就让她坐在凳子上,我师父一下跳到对面桌上,然后就问她,你叫什么名字,我那师父就问她,跟我就完全不一个风格了,然后她特别意外,一边抹(眼泪)一边说啊,来过来过来过,哎呀,整个我这心里就崩溃了,我后来才知道这个,实际上说犯罪人有时候和我们这个很多的,应该说好人吧,包括我们的一些学者,他可能不太在一个世界。真的这个有的时候你在社会底层,包括我有时候接触一些实务部门的,像法官、检察官,还有我们的警察,就是这种比如说,我们现在老说他们怎么样粗鲁,反正就这种批评声音吧,他们有时候也很痛苦,就是实务部门呢,他的工作性质决定他所面对的一些难题,在解决过程当中,有的时候确实是他们会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呢,就是我们理想的这个要求呢,或者说比较文明的要求呢,又是另外一个层面。

许戈辉:我理解,您说的就是他民用不同的语境在说话,那势必鸡同鸭讲。

李玫瑾:不同的语境,实际上是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社会背景。

许戈辉:对。


李玫瑾:而且有些就是比如说龙布罗梭,就是最早研究犯罪人的一个学者,是意大利人,他就说过这样的一个话,他说犯罪人呢,实际上是介乎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的一个群体,他认为有很多犯罪人他并不是我们那些法学家们想象的那类人。他说其实有很多这个法学家们站在道德的高度上,然后对一些这个社会的问题表现出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他说实际上呢,这些人的身边呢,比如说监管的警察,就是狱警,然后接触他们的法官,或者检察官,或者警察,以及包括这些罪犯身边的亲人,他们对这些人(犯罪人)的了解往往和那些就是站在道德的层面,或者站在一个理论上层面的人,他们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们会发现有些犯罪人连家人都已经放弃他了,都不让回家,为什么?因为他不光祸害社会,他也祸害家人,然后呢这个家人没办法就希望推给警察,那么警察呢,他们又需要依照法律去行事,所以这个有的时候,我们看到这个社会的,它就是我在这个角度,我又接触实务部门,我也接触理论界,所以我经常能感觉到这个两个界的这种冲突

C.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

这两天,如果你是一位学生家长,你一定被这个讲座视频刷屏了。

讲座的主人公叫李玫瑾,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经常在自己的博客、微博中分享案例。不少人也在央视《今日说法》《开讲啦》等节目中见过她。

这个视频走红后,李教授自己也有些惊讶,她在微博中说:“一直没把‘成长心理’作为专业或主业,自认的主业是犯罪心理研究与侦查心理分析。未想到,研究顺得的心得因一次公益讲座在十年后让我成‘ 育儿 专家’,我从未以此内容发论文或着书,包括这次传播也不是我所知所为,真是应了那句话:有心栽花‘花自怡’,无心插柳柳成荫。”

很快,演讲视频的高清全集也被找了出来,完整视频有近两个小时,探讨的是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与对策。而在朋友圈中广为流转的版本,其实是其中对于 “孩子6岁前该管什么” 的解答。

十年前的视频为什么会突然火起来? 有家长说,因为触到了家长教育中的命门——如何对孩子说不,干货满满,值得一看;也有家长觉得,一刀切的方法不适合所有孩子。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讲座中的主要观点(摘选)——

1、孩子6岁之前管什么?

2、如何训练孩子?

3、如何克制诱惑、学会忍受?从遏制食欲开始和芹

4、如何让孩子学会忍受?让孩子不自私

5、如何让孩子经历挫折?让孩子“吃苦”

老师、家长 对这个疯传的视频怎么看?

杭州市拱墅区青少年宫书记张敏

李玫瑾教授的这个视频,为何在十年之后突然点爆网络?除了信息技术的进步、新媒体的发展、网络惊人的传播力之外,更多的是,当下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为重视,当然也更为焦虑。

对于经历亲子关系恶化和 社会 高速发展中的种种怪象的家长来说,迷茫焦虑已成常态,因此他们对专家如救命稻草一般的渴望。

李玫瑾教授的很多观点和做法,确实有一定的操作性。具体到一个个独特的孩子的具体问题,还是需要家长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专家的观点和建议,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否则,遇到专家截然不同的观点,会更无所适从。

李玫瑾教授的家庭教育讲座有别于其他的,是她的工作特点决定的,可以给家长带来不同的视角。

杭州市凤凰小学校长缪华良

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先严后宽。小时候不做规矩,长大就旁棚举更难,到了十三四岁时再适当放宽。

在教育孩子上,很多时候我们缺乏一种必要的策略。往往是简单粗暴、过度宽容,甚至用溺爱来替代正向的引导。我的妈妈没有上过学,但在教育运碧我们家两兄弟上,也一直主张用先严后宽、以身作则的办法。李教授有实操的办法,比如怎么等大人吃饭,用分橘子的方式给孩子做榜样,树立家庭的观念,但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

家长们说:更应该给家里的老人看看

4岁男生家长谢妈妈:

12岁女生家长胡妈妈:

看到这个问题,我去查找了李玫瑾教授这四个“不”的出处,避免断章取义。

在学习了李玫瑾教授的视频内容后,我发现,她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是针对3-5岁孩子想要通过哭闹达到某种目的的情况,对孩子做一次“克制任性”的训练。

除此以外,在孩子情绪平复后,还要通过沟通,为孩子“留一条路”,鼓励TA在下次有需求时,用语言而非哭闹表达出来,如果TA的解释被父母认可接受,就可以满足。

也就是说,李玫瑾教授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如何应对3-5岁孩子以哭闹达成目的的行为,以及情绪处理之后如何与孩子做进一步沟通,帮助TA了解到未来可以怎么做。

一种 育儿 方式是否有效,取决于哪些因素呢?

我认为,有几条原则可以参考,一是这种方式是否遵从孩子成长的科学规律,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如果方式与成长规律相违背,即使短时间内有效,也有可能在未来造成不良影响;

二是使用的时候是否用对了情境,比如,孩子哭闹如果只是在表达自己不舒服的感受,那么,采取“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方式,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有可能是“爸爸妈妈不理解我,不能接受我的情绪”,进一步认为“表达情绪是不对的,我是不好的”,从而压抑自己的情绪;

三是是否能坚持使用,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一种方式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用正确的方式,坚持使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发挥效果,促进孩子的 健康 成长。

李玫瑾教授是心理学教授。

我认为她说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 育儿 方式是非常有效的。

这个说法是建立在对孩子的尊重,爱护、理解、陪伴基础上的。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建立与父母的亲近、信任、友爱,并通过这种积极的关系,建立他对世界的认知,建立他的安全感。

做到了这些,对孩子来说就是非常有效。

其实,这种方法不仅对小孩子有用,对成年人也是有用的。

想想看,一个成年人对另一个成年人,如果没有尊重、没有信任,只是打只是骂离得远远的,关系会好吗?会亲近吗?明显的不会。

那么小孩子,他的心智不成熟,她的感情不丰富,他的力量很有限,那么他对大人的期待更多,就完全依赖于大人。

所以,我们要按照李教授的说法去做,多亲近,多陪伴,尽量的给孩子营造安全的 健康 的合适的心境,帮助他成长。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好理解,先不说这种 育儿 方式是否有效,我们可以反过来看看如果我们又打又骂又说教又走开会出现什么问题。

孩子犯了错误

1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上来一顿打的话,不但给孩子身体上造成伤害,而且孩子在心理上也会受到影响。如果孩子怕了,他可能在以后不会犯同样的错,但是这样的孩子在做事方面就会畏手畏脚,没有自信,因为他不敢犯错。虽然古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现在对“孝子”这个词,会有一点点贬义在里面。因为这样的人只会听父母的话,没有自己的主见。如果孩子不怕,那么越打就会越让孩子反抗,他可能表面上听话了,但是其实心里不服气的,时间久了要么爆发,要么憋出病来。

2父母用恶毒的语言骂孩子也是不可取的,因为有时候父母急了会不假思索地说出很多伤人的话,有时候自己并不觉得,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孩子会记在心里的。这样的孩子也会产生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在父母眼里居然这么差劲。

3说教就是讲一些没有意义的大道理,道理人人都会讲,但是有几个人会听进去,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恐怕很难吧,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耳边唠唠叨叨,孩子只会觉得心烦,脾气变得暴躁。

4孩子如果犯了错,父母不管不问就走开了,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没有错,或者没什么大错,那么他以后可能还会犯,错误会越来越大,导致严重后果。

所以说,如果上述做法都不可取,那么李玫瑾教授的 育儿 方式还是可取的。听上去道理很简单,但是父母真正做到不容易,因为孩子犯了错,父母有时候很难平复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失控。所以教育孩子,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方法。

那么如果孩子犯了错父母到底该怎么有效实行这种方法呢?

首先,父母一定要先冷静下来,不能心急,可以问明白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用很简单的话告诉孩子这样做哪里不对,应该怎样做。一定要让他知道错在哪了,重复的话不要说,说一遍就行了,然后再告诉孩子如果以后再犯同样错误,会得到怎样的惩罚就足够了。 惩罚一定要做到,因为父母要言而有信,不能只是吓唬。 最后妈妈要一定要表达对孩子的原谅,信任和爱。

有些话可能说的有点严重,有些人会觉得自己都是这么被父母教育过来的,也没什么问题。但是有时候,有些影响已经存在,只是我们无法真正了解自己,因为我们都是平凡的大多数,这就是无法优秀的原因。

我很喜欢李玫瑾教授,很赞同她的很多观点。

打、骂、说教、走开,行得通吗?

孩子从你的“打、骂、说教、走开”这四种反应中,会学到什么?

是不是会学到如下几个技能?

(1)以暴制暴

——当他面对弱小时,他也学着你用武力解决问题;或者,当他长大了,会用武力反抗你。

(2)语言暴力

——你骂他,他骂比他弱小的同学。你骂你的孩子,你的孩子长大当爸妈了,再骂他们的孩子。原生家庭也有镜像神经元,教育模式也会有传承的部分。

(3)唠唠叨叨

(4)冷漠

——当孩子大了,你遇到问题了,孩子也走开?学着你的处理方式来面对问题?

当你发现,这四种方法给孩子带来的长期效果都是糟糕的,你还用吗?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

这四种方法,可能短期内有效。

“打、骂、说教、走开”,当你这样对待孩子时,孩子有可能会因为恐惧和害怕而不去做那件事,但一旦他长大了,有反抗的力量之时,你的“打、骂、说教、走开”,对他还会有效果吗?

一旦想明白这些,你就是时候学一学其他更有效更科学的 育儿 方法了!

比如李玫瑾教授建议的方法,比如正面管教。

作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的 育儿 方式具有 很强的实操性 ,但任何问题都不能一刀切,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还需要父母看孩子当时的具体情境。

任何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对于李教授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我们也了解到是针对3-5岁孩子而设计的。 3-5岁的孩子处于成长敏感期,也非常懂得观察身边的世界,当他们想要得到某样东西,哭闹是最便捷的途径 ,也是对父母最有效的方式,遇上爷爷奶奶在场,更是立马心软,“成全”孩子。

而李玫瑾教授的建议,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对孩子做一次“克制任性”的训练,和心理学实验的“延迟满足”有相似之处,但更具有实操性,非常值得家长们借鉴。

而且,最重要的不是在面对孩子哭闹请求满足时候采用“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而是在他情绪平静后,鼓励孩子在下一次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不是哭闹。

年龄3-5岁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数字,孩子哭喊达到目标,这也是非常清晰的应用场景,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注意一点,对父母而言也是最困难的一点, 就是判断,孩子的哭喊是真心的需求,还是一种无理取闹,只是想通过哭喊来达到目的, 这两者之间有着非常细微的差别。

比如,在逛书店,4岁的儿子非常喜欢那套恐龙绘本,但是你觉得贵,而且最近刚刚买了不少新绘本还没看完而不想买,或者把书名抄下来到网上买,可以省下不少钱。

于是,孩子哭了,甚至耍上脾气坐到地上打滚不让走。此时此刻,你会怎么做呢?妥协买下还是遵循“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原则呢?

其实,父母的做法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关键此时此刻,你准备如何和孩子沟通。 在公共场合哭喊,不太适宜,所以,“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是一个原则,但如何让孩子停止哭叫是最大的需求,毕竟这里不是在家。

接下来的处理, 可以询问孩子为什么喜欢这套绘本,来判断绘本在他心目中是真心非常重要还是一时看见心血来潮就要买, 如果真心很喜欢,可能是在同学那里听说的,久仰大名了,那能不能满足他买绘本的同时,给他提一个小要求,回家整理自己书架,把绘本归类,或者看完这套绘本后给自己复述一下这个故事等等。

所以,在我看来, 孩子有需求,不能完全满足,但也不能因为年龄等等框架限定自己。最合适的办法是,判断当时的情境,做出最优的选择。

俺不知道李玫瑾教授是谁。反正俺从孩子小就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孩子都很 健康 听话学习好。从小陪伴很重要。今天你陪他长大,明天他陪你到老。这就是幸福人生。今天你被利益所迷惑,明天孩子定是个糊涂虫。不能把今天的应有的幸福放弃去换取明天不一定的幸福,这是舍近求远的思想。本身就是错的思想。怎么能教育好孩子呢。自然的才是 健康 的。以前有人总拿小树苗不修理不会成才的例子做比喻。但是我发现自然生长的东西都不是傻子。自己都会尽力长到最好。如果长的不对称肯定有原因。哪边阳光多哪边长的壮。哪边水份土壤好哪边根系发达。至于没有按着人们的想的方向去长。那是因为自然界不是因为人类才存在的。人类的思想并非正确。

就如钱丢了可以挣,房倒了可以修,可孩子没有教育好,也许一辈子也没法弥补,一辈子的痛彻心扉。

但是,李教授的心理学告诉你,这样的悲剧,是可以预防的。

所以懂一点教育,是每一个家庭一辈子的幸福,''惯孩子就是害孩子''这句话,可能流传了上千年了吧?可是到今天,我们还常常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悲剧在发生,比如某明星15岁的孩子居然犯了强奸罪的错,这能不是一辈子都痛彻心扉的事情吗?

任性的另一个名词叫做:作,作的结果会怎么样,友友们懂的。

所以也因为这一点,李玫瑾教授会那么的广受欢迎、受人尊敬受人爱戴,玫瑾教授的话语,可以用''雪中送炭,没齿难忘''来形容,因为她拯救的是孩子,预防的是痛彻心扉。

玫瑾教授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值得收藏的话:凡是不合常理的,都有来路!追根溯源的因果逻辑论证,体现着她的科学与严谨,
玫瑾教授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是一种预防孩子任性妄为的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人只有从小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长大了才不会胆大包天恣意妄为,不懂得尊重,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敬畏,不懂得顾及他人感受,试想,一个自私的,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的孩子,不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公司,怎么能开心 健康 幸福的生活?

所以,我们爱孩子,也要有度,懂得什么叫做溺爱,溺爱,收获的是,十年二十年后悔青了肠子的后悔。

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具体方法是,在孩子第一次任性的时候,比如孩子哭闹着还要买小 汽车 ,这时就要把孩子抱到一个单独的安静的空间,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看着他哭,让他知道任性没用,不哭了,再跟他说,要可以,但必须给我一个合理的理由。

更具体的操作与后面存在的道理,篇幅关系,咱有机会再聊好吗?

我认为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 育儿 方式是正确的、有效的。

孩子小的时候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大哭,因为哭了就得到自己想要的了,到会走路时的抗议方式就是大哭大闹摔东西打滚儿,家长要是就此服软认输,满足了孩子的愿望,那这个孩子随着年龄的长大就会变得无法管教,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我非常认可李教授的观点,不能惯着孩子毫无道理的任性,要学会说“不”,不该做的事要段然拒绝,等孩子哭够闹够冷静下来以后,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这样做的理由,决不能一味地迁就、溺爱。

孩子从小在我身边长大,奶奶姥姥也都在身边帮忙,这是大背景。这种方法我用过,在孩子二岁左右的时候,用过大概三四次。他提出不合理要求不被满足的时候就哭闹,我把长辈赶走,谁也不能近身,奶奶姥姥生气都没用。我就看着她哭,中间给她擦个脸,把她放好以防他摔倒,哭了四十多分钟,渐渐变成抽泣,给他水喝,以防他缺水。看他心情平稳就试着说道理,等你说的时候他继续闹,我就不啃声。等待下次机会。最终他心态平稳,但还在抽泣,我就把他抱起来放在怀里给他讲道理,语气坚定。让他看着我的眼睛,这时候他就会道歉了,我告诉他我接受道歉并且我非常爱他,并亲亲他。之后和他一起做 游戏 。现在我家孩子四岁。你告诉他一些事情他都不会再闹,只是有些东西是他特别喜欢的,我就买给他,但是前提是我会给他布置任务,完成任务才可以。我觉得这个办法特别有效。

D. 我是一名高中女生,学文科的。真的很喜欢变态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想报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有些疑问:

本人公安大学毕业生,一一回答你问题:
1、收,我就是文科生,大学法学系。
2、公大是提前录取,也就是在第一批志愿之前,分数线较高,须一本以上,虽说当时有同学是二本进来的,但毕竟我们比的不是关系。
3、春姿女生身高不得低于1.6米,双眼4.8以上,这是铁定的。
4、按你说的你应该主修犯罪心理学。现在本科有这袜毕个专业,但研究生就不知道了,毕竟毕业了5、6年,一些情况不太明扒好绝了,可以上公大官网查询。
祝你如愿考上(尽量找些关系,要不竞争极端激烈)

E. 李玫瑾对于孩子教育问题的视频

李玫瑾视频讲座全集 网络网纳芦盘

链旅闹接: https://pan..com/s/1xh-iupVplDkFWSTDJ3h5Fw

提取码: q2he洞镇带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F. 李玫瑾的介绍

李玫瑾,女,1958年出生,毕棚镇世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旅袜现链肢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由此提出预防犯罪要从未成年人教育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