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所有的股骨頭壞死都需要進行髖關節置換嗎髖關節置換術需要多少錢
得了股骨頭壞死不是一定要做關節置換手術的,股骨頭壞死是分期的,在早期及中期採取葯物等保守治療或鑽孔減壓術等方式就可取得較好的效果,在壞死的晚期,股骨頭已經明顯的變形,此時需行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當出現髖關節疼痛不適時,應早做磁共振檢查以早期發現病變。
髖關節置換術需要多少錢?
進口的高檔的比國產的普通的價錢肯定要高,總的住院費用一般是需要在4萬到10萬左右。如今換置人力全髖關,去醫院,用瓷器對高壓聚乙烯的一般的進口的髖關,連醫療費、工費、醫葯費一共要5.5-6萬。怎麼樣用瓷器對陶瓷的進口的髖關則一共需用大約7-8萬。人力髖關節置換依據應用的原材料不一樣,差距很大,瓷器的要好點。
另外就是要囑咐病人盡早下地,盡早部分負重行走,可以用助行器或者是雙拐,一直要扶到三個月左右棄拐行走。總的來講,術後是要注意防止脫位,防止血栓發生,做好下肢的功能鍛煉,主要是肌肉的鍛煉等等這些措施,是我們術後針對病人來開展的一些功能。
Ⅱ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請仔細檢查你的孩子,如果發現兩下肢有長短,兩側臀部和大腿內後方皮紋不對稱,換尿布時髖關節不能充分外展,甚至有彈響聲、彈跳感,應帶孩子去醫院檢查,確診是否患了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症。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小兒比較最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以後脫位為多見,出生時即已存在,病變累及髖臼、肌骨頭、關節囊、韌帶和附近的肌肉,導致關節鬆弛,半脫位或脫位。有時可合並有其它畸形,如先天性斜頸、腦積水、腦脊膜膨出,其它關節先天性脫位或攣縮等。
臨床表現
病因學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確。當然,多發性畸形附有髖關節脫位應屬於先天性畸形。總的說來,近年來大多數學者認為病因並不是單一的。這說是說有許多因素參加才會引起此症的產生。
(一)遺傳因素 無可否認的事實說明此症有明顯的家族史,尤其在雙胎嬰兒中更為明顯,有此症之患者家族中其發病率可以高達20~30%,而且姐妹中更為多見。同樣的疾病在姐妹中可以出現髖脫位半脫位與發育不良三種類型,倘若不進行詳細的,早期的檢查與X線片診斷,除第一類之外,後兩類往往可以遺漏而到達7、8歲時髖關節已完全正常。
(二)韌帶鬆弛因素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報告證明關節韌帶鬆弛是一個重要因素。在動物實驗中Smith將小狗的關節囊,圓韌帶切除後,產生髖脫位現象的百分比很高,臨床上Andren指出X線片中恥骨聯合的分離在髖脫位病例中為正常嬰兒的兩倍,他認為這是母體在生產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內分泌使韌帶鬆弛,超量的內分泌變化是引起髖脫位一個重要的因素。同時,Andren、Borglin在新兒髖脫位病例3天以內發現尿中雌酮(Estrone)雌二醇17β(Estradil)排出量與正常嬰兒比較有變化。但是Thieme利用16個病嬰兒與19個正常嬰兒比較,逐月測量時,經統計學處理發現沒有區別。因此,內分泌變化引起韌帶鬆弛學說尚不能成立。
(三)體位與機械因素 髖脫位病例中臀位產有人報道高達16~30%之多,正常生育中臀位產僅佔3%,Wikinson(1963)將幼兒髖關節固定於屈曲、外旋、膝關節伸直,並給予雌激素和黃體酮。可出現髖關節脫位畸位。
出生後的體位亦有人認為是引起此病的一個因素。如在瑞典和美洲印地安人的發病率高的原因是由於嬰兒應用襁褓位有關。
病理改變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病理變化包括骨質變化及周圍軟組織改變兩部分:
(一)骨質變化 髖關節發育不良是根本的變化,這種變化包括髖臼、骨盆、股骨頭、股骨頸,嚴重者還可影響到脊柱。
1.髖臼 安全性髖關節脫位者出生時尚屬正常,而有髖臼外上緣外有切跡,隨著生長發育髖臼逐步變狹而淺,呈三角形。髖臼唇盂增厚,由於股骨頭的不斷擠壓可造成內翻或外翻,髖臼後上方由於股骨頭的擠壓形成假臼,髖臼前緣內上方往往可見一缺損。髖臼由於沒有股骨頭的造模作用而發育不良,髖臼逐漸變小,變淺,臼底充滿脂肪纖維組織,圓韌帶經過不斷牽拉往往增厚肥大充塞於髖臼中。
2.股骨頭 新生兒的股骨頭為畸形,表面有光滑的軟骨面,而後由於脫位於髖臼外,股骨頭的形狀可逐步改變,頭可變大或變小,呈尖錐形或葺形,股骨頭受壓處往往出現部分股骨頭扁平。股骨頭骨骺出現遲緩。有時應用強大暴力手術復位,由於髖臼與股骨頭不相適應,對股骨頭的壓力過大,可造成股骨頭無菌性壞死。
3.股骨頸 由於髖關節脫位,股骨頸一般變短而粗,是肢體縮短的一個原因。股骨頸前傾角變大,據Caffey報道正常新生兒前傾角為25°,以後逐步減少至5°~15°之間,當股骨頭外移後,由於正常肌力作用,向股骨頭向前旋轉,前傾角因而增大,一般在60°~90°之間。如果能早期復位,前傾角多能逐步自行糾正。尤其在1歲以內得到復位者幾乎都能恢復正常。
4.骨盆和脊柱 脫位一側的骨盆往往伴有發育不良情況,髂翼較斜,坐骨結節較分開。在兩側脫位時,以上病變存在外,骨盆向前傾斜而使腰前突弧度增加,有時可以出現側彎。
(二)軟組織變化 這是指所有一切髖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包括皮膚、筋膜、肌肉、肌腱、關節囊、韌帶以及髖關節內盤狀軟骨,其中以關節內盤狀軟骨、關節囊與肌腱最重要。
1.盤狀軟骨(Limbus)正常14.8mm的胚胎,髖關節是一堆間質細胞,此後髖臼與股骨頭之間出現間隙,間質細胞塊中間開始吸收至僅存邊緣。到達25mm時出現關節囊與髖臼環狀韌帶(glenoid labrium)任何機械刺激在髖臼形成的主要階段時就會產生正常間質停止吸收出現盤狀軟骨,實際上盤狀軟骨吸收不全多半見於髖臼後上部,它的增生與肥大使股骨頭不能直接指向髖臼中心。Leveurf與Somerville認為這是髖脫位的主要原因,復位的關鍵。在手術中3歲以上的患兒凡牽引後股骨頭不能進入髖臼者,多半有肥厚的盤狀軟骨。這類軟骨完全像膝關節中的盤狀半月板一樣,它遮住了很大一部分關節面使股骨頭與髖臼不能接觸,引起二者之發育不良。
2.關節囊 正常的髖關節囊是一層纖維組織0.5~1.0mm厚薄。自從股骨頭脫離髖臼向外向上移位,小孩負重後,關節囊受到牽拉而增長增厚有時可大2~3mm之多,長期牽拉使關節囊與髖臼上方髂翼粘連,加上圓韌帶、盤狀軟骨與關節囊之間粘連,形成整整一片結締組織,阻礙股骨頭進入髖臼。關節囊在後期呈葫蘆形,有狹窄的頸部,股骨頭本身就不能通過。髂腰肌腱經過關節囊前面,有時在很早期出現一個切跡,阻礙股骨頭復位。關節囊附著在股骨頭以下而不是附著大小粗隆之間。
3.圓韌帶 正常圓韌帶連接股骨頭中心凹與髖臼之內下方。髖關節脫位病例中,關節囊與圓韌帶同時受到牽拉而增長增厚,久而久之圓韌帶與關節囊粘連成一片而消失。圓韌帶內的中心動脈亦因牽位增厚而過早閉塞。
4.肌肉 由於股骨頭向上移位,凡是起自骨盆沿股骨向下行走的大部分肌肉都發生短縮,其中以內收肌及髂腰肌更為明顯,而且許多肌腱有纖維變性。後側肌群包括臀肌,亦有縮短,肌力減弱,影響關節穩定性,出現搖擺步態。
5.筋膜 雖然外側肌群在理論上是被拉長,但可見到臀筋膜有攣縮,患者不能內收,這種筋膜都有纖維組織增生,嚴重者有膠原變性。手術中必須進行筋膜鬆懈才能保證復位。
診斷鑒別
患兒的母親常發現患兒肢體不正常,而來院求診,若無炎症或外傷史,就應引起對本病的警惕。症狀可大致歸納有以下幾點:
(一)關節活動受限 在兒童期先天性髖脫位通常是以無痛和關節活動不受限為其特點。然而在嬰兒和新生兒時期則恰恰相反,有暫時性關節功能障礙,呈某種固定姿勢。典型症狀主訴為患兒肢體呈屈曲狀不敢伸直,活動較健側差,無力,牽拉下肢時則可伸直,但鬆手後又呈屈曲,少數嬰兒下肢呈外旋位,外展位或兩下肢呈交叉位,甚至髖關節完全呈僵直狀態,少數患兒在牽拉下肢時有哭吵。
(二)肢體縮短 單側髖關節脫位常見患側肢體縮短。
(三)其它常見症狀有大陰唇不對稱,臀部、大腿內側或腘窩的皮膚皺折加多,加深或不對稱,會陰部加寬,有時可在牽動患肢時有「彈響聲」或彈跳感。
以上一些症狀如能及時發現,進行仔細檢查,則能做出及時的診斷與治療,治療效果將會大大的提高。
治療預防
診斷
主要依靠體征和X線檢查和測量。新生兒的檢查亦注意下列的各點:
(一)外觀與皮紋 多發性畸形伴有髖脫位時,檢查者往往發現大腿與小腿的比例不相稱,大腿短而粗,小腿卻細長,往往臀部寬大,腹股溝皺紋短或不清楚。臀部檢查時可見兩側的皮紋不同,患側一般升高或增加一條,整個下肢在放平劑時往往感覺患肢外翻15~20°有縮短現象。
(二)股骨頭不能摸到 屈髖屈膝各90°一手握住小腿上端,另一手拇指置腹股溝韌帶處,其它4指置臀部環跳處,將手旋轉小腿時,正常情況下在前面可以發現股骨頭的活動與突起。脫位時,前面空虛而臀部後面的四指卻感到股骨頭在活動。
(三)加里阿齊征(Galeazzi) 將小孩平卧,兩下肢屈膝到85°~90°之間,兩踝放平對稱位,發現兩膝有高低,稱為加氏征。股骨縮短,髖脫位者均出現此征。
(四)外展試驗(Otolani征)將小孩平卧,屈膝、屈髖90°,醫師面向小孩臀部將兩手抓住兩膝同時外展,正常情況兩膝可以放平而觸及桌面。但髖脫位中一側不能到達90°,往往是65°~70°之間,內收肌明顯隆起,稱做外展試驗陽性。有外展至75°~80°之間有滑動或跳動感覺,以後卻可以更外展至90°,稱為Otolani跳動聲,是診斷上一個重要依據。檢查中有時候髖臼內外的彈響聲,彩關節的半月板跳動聲必須分清,不能相互混淆。
(五)關節松動試驗 檢查關節松動的先決條件是股骨頭周圍軟組織很松,肌肉不緊張,股骨頭可以上下移動,進入以及退出髖臼。這類試驗包括下列三種方法:
1.妥馬試驗(Thomas)在新生兒中將健腿屈至腹壁上使腰部前凸消失,將患側腿伸直時可以完全呈一直線。正常嬰兒伸直時仍有30°左右的屈曲存在,又能完全放平成一直線。
2.巴羅試驗(Barlow) 將患肢屈膝使足跟觸及臀部。一手握住踝關節以及同側的大小粗隆,另一手拇指推住恥骨聯合另外4指抵住骶骨。在外展中途時,大拇指用力可感到股骨頭向後脫位,大拇指放鬆時骨頭復入關節。巴羅試驗陽性說明關節鬆弛容易脫位但並不是髖脫位。
3.套疊試驗 小孩平卧,屈髖90°屈膝90°,一手握住膝關節,另一手壓迫骨盆之兩側髂前上棘,將膝關節向下推動,可感到股骨頭向後突出,向上提升時,股骨頭復入髖臼,稱做套疊試驗陽性。
上三組關節松動檢查法一般適用於新生兒,並且能合作不哭吵鬧的情況下才能正確,否則往往不能檢查,因此,尚有一定的限制。
(六)跛形步態 雖然早期診斷非常重要,但仍有不少病例是因跛行而來門診。此類步態在行走中稍加分析即可看出。小孩走路當患肢在負重期(stance phase)是骨盆有下垂,晃動,不能上升:在擺動期(swing phase)時卻不明顯。此類檢查一般在小孩行走之後才能明確診斷,最早約2足歲以上,但治療時就比較晚了。兩側髖脫位患孩在行走中骨盆兩側撮動非常明顯,常稱做鴨步搖擺姿態,臀部向後突出,腰椎向前突增加,檢查很容易想到髖脫位。
(七)屈氏試驗(Trendelenurg征) 這是一個古老方法,目前已很少應用。小孩站立,當健側單腿站立,患腿上舉,骨盆同側向上升高。相反,當患肢單腿站立時,因患側股骨頭不在髖臼內,加上臀肌萎縮,髖關節不穩,致使骨盆向下垂。
(八)大粗隆上升 正常嬰兒自髂前上棘經大粗隆頂點至坐骨結節呈一條直線,稱做奈氏線(Nelaton)。倘若股骨頭不在髖臼內,而向上脫位時,大粗隆隨之上升,這三點不在一條直線上。
X線檢查 臨床檢查是診斷的第一步,它只能說明髖關節有問題,但最後作出診斷需用X線攝片。嬰兒出生後2~3月內,股骨頭骨骺骨化中心尚未出現,X線檢查乃依靠股骨頸的干近側端與髖臼關系來測量。骨化中心出現後,攝片包括雙側髖關節的骨盆片可以確定診斷,攝片時將雙下肢並攏,將患肢上推和下拉住各攝一片對比測量,則變化更明顯可靠。測量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連接雙側髖臼Y型軟骨的水平線(稱Y線或Hilgenreiner線),自髖緣外側骨化邊緣的垂線(稱Perkin線或Ombredarne線),兩線交叉將髖臼劃為四區,正常股骨頭骨化中心應在其內下區,若位於其它地區,則為脫位。脫位側骨化中心常較小。
(二)髖臼指數 自Y形軟骨中心至髖臼邊緣作連線,此線與Hilgenreiner線間夾角稱髖臼指數,此角說明髖臼之斜度亦是髖臼發育程度(圖6)。出生時髖臼指數為25.8~29.4°,6個月嬰兒在19.4°~23.4°(Caffey 1956)。2歲以上者在20°以內。多數學者認為超過25°即為不正常,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如超過30°則有明顯脫位趨向。近年來對於正常新生兒的髖臼指數發現高達35~40°,而絕大多數以後轉化為正常髖關節。因此在診斷上下不能單看髖臼指數一項。但大於正常值者說明臼頂傾斜度增加,為髖臼發育不良。
(三)骨骺外移測定 自股骨頭骨骺中心至恥骨聯合中央垂線之間距離稱為旁氏中心距,兩側比較,有距離增寬表明股骨頭向外移位。常用於髖關節半脫位,此法在測量輕度半脫位時很有價值,骨骺出現前,同樣可用股骨頸內側緣為點作測量。
(四)Von Rosen線 雙側大腿外展45~50°並內旋,攝包括雙側股骨上端至骨盆正位片。作雙側股骨中軸線,並向近側延長即Von Rosen線。正常時此線通過髖臼外上角;脫位時通過髂前上棘。在股骨頭骨化中心未出現前,對診斷有一定參考價值。
(五)興登(Shenton)線 正常骨盆X線中恥骨下緣之弧形線與股骨頸內側之弧形可以連成一條完整的弧度稱做興登氏線。凡有髖脫位,半脫位病例中,此線完整性消失。
此線在任何脫位中都消失,因此不能區別炎症、外傷、先天性等情況。但是仍不失為最簡單的診斷方法這一。
(六)股骨頸前側角攝片 偶爾需要X光攝片進一步明確前傾角的情況,最簡單的方法是患兒平卧,髖部向上作骨盆正位攝片。同樣,將大腿完全內旋再作骨盆正位攝片,將兩片比較可以看出完全內旋時股骨頸全長出現,股骨頭清楚,髖骨向上時股骨頭與大小粗隆重疊,可以估計前傾角的存在。
(七)關節造影 一般情況之下很少有必要進行關節造影來明確診斷,但是在某些情況下需要明確盤狀軟骨、關節囊狹窄、復位失敗原因時,造影術偶有必要。在全身麻醉下,髖關節進行皮膚消毒無菌操作,在關節前作穿刺注射1~3ml35%碘油造影劑(diodone diodast)。在透視下可以發現髖臼外緣有無障礙,髖臼外緣的軟骨情況以及關節囊有無狹窄,必要時手法復位後可以再次造影明確股骨頭是否完全進入髖臼,盤狀軟骨的復位與變形。由於操作復雜,造影充盈不足,讀片困難,近年來較少有人應用造影診斷。
(八)中心邊緣角(CE角) 隨訪病例時常需測定股骨頭進入髖臼的程度,偉氏(Wibeng)取股骨頭中心為一點,髖臼外緣為一點,連此兩點成一直線。髖臼外緣作垂直線向下,兩線成鈍角於髖臼外緣稱邊緣中心角。此角正常范圍為20~46°,平均35°;15~19°為可疑;少於15°,甚至負角,表示股骨頭外移,為脫位或半脫位。
並發症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治療後出現的並發症大多與手法粗暴、牽引不夠,手術指征未掌握,未弄清阻礙復位因素和固定不當等原因所致。多數可以避免。常見並發症有:
(一)再脫位 常因阻礙復位因素未消除。X線出現假象,換石膏時不小心,前傾角過大或髖臼發育不良,因而即使復位後,還是較易再脫位。
(二)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這類並發症主要是由於手法粗暴或手術創傷過大,損傷了股骨頭的血供;固定時強力極度外展;復位前牽引不夠或內收肌、髂腰肌未松解,復位後股骨頭受壓過度及還有一些原因不明。
(三)髖關節骨性關節病 是晚期的並發症,一般在年齡較大患兒手術後,待到成年後往往較難避免有些類並發症出現。
(四)股骨頭骨骺分離,股骨上段骨折,坐骨神經損傷等,這些均為牽引不足,復位時使用暴力或麻醉太淺等原因引起,一般均可避免。
Ⅲ 骨骺線未閉合能做拉伸運動嗎
可以,拉伸練習有助於長高
生長是和基因 後天環境影響的 還有骨骺線是否閉合是密切相關的
一般正常的生長發育期是0-18周歲 骨骺線未閉合之前
建議青少年一定要把握好這段黃金生長周期,還應注意幾點:
1.飲食上:注意營養全面攝入 多吃水果蔬菜哦 千萬不要挑食哦
2.運動上:合理的運動鍛煉是可以起到很好的助長作用, 推薦:慢跑、拉伸練習、引體向上、打籃球等運動
3.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生活習慣,早睡早起,不熬夜,不抽煙,不酗酒 保持健康的身體。
Ⅳ 寶寶髖骨脫節
指導意見: 孩子的情況要注意在醫生 的指導下及時的進行治療,同時也是要注意不要過度用力。
Ⅳ 我女兒三個多月時發現先天性骨髖關節骨骺沒發育,醫生讓回家補補鈣,抱的時候叉開腿抱,先天性的能長出來
病情分析:
你好!你的孩子給予去醫院檢查了,有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情況,現在5個月了,暫時觀察。
意見建議:
一般1歲以上拍片子復查,有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情況,就可以給予手術治療了,手術後是否影響走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Ⅵ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小兒常見的先天畸形疾病之一,患兒出生後如發現部分或少數股骨頭脫出髖臼,就可能屬於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情況,要及時進行矯正治療。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病因
小兒髖關節脫位是比較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特點是嬰兒在出生時,多數為部分或少數全部股骨頭脫出髖臼。病變累及髖臼、股骨頭、關節囊和髖關節周圍的韌帶和肌肉。本病有兩種類型,即典型性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和畸胎性髖關節脫位。
1、典型性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典型性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可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變,輕者僅為髖關節鬆弛、不穩,重者有半脫位或完全脫位。
2、畸胎性髖關節脫位
這種類型極少見,為胚胎器官生長時的畸形性疾病,常合並其他部位畸形如先天性、多發性關節攣縮症,先天性脊椎半椎體畸形等。
小兒髖關節脫位以後脫位多見,出生時即存在,女多於男,約6:1,左側比右側多一倍,雙側者較少,主要由於髖臼、股骨頭、關節囊、韌帶和附近肌肉先天性發育不良或異常,導致關節鬆弛,半脫位或脫位,此外,胎兒在子宮內位置不正常,髖關節過度屈曲,也易致本病。在本病中,遺傳因素也較明顯,可能是一種單基因或多基因的遺傳性疾病。
另外,原發性髓白發育不良及關節囊、韌帶鬆弛因素,女性腺激素的不平衡,環境因素及產後因素等,都有可能與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出現有關,但直至目前仍難以明確這些因素之間的因果關系。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症狀
1、初生至一歲患兒的臨床表現
症狀並不明顯,此時患兒還沒有開始行走,往往難以引起家長和醫務人員的注意,但如果發現有下列體征者,應引起密切注意並高度懷疑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可能。
(1)一側下肢活動少,蹬踩力量低於另一側。
(2)雙側大腿內側皮膚絞折不對稱,患側皮紋較健側深陷。
(3)在為患兒更換尿布或洗澡時,在髖關節部位可聞彈響聲。
(4)下肢伸直位或屈髖位,髖關節外屜受限。Ortolani試驗及Barlow征陽性。檢查方法為檢查者雙手握住患兒雙下肢,拇指放在大腿內側,其他手指放在股骨大粗隆處。首先要保持雙髓、膝關節屈曲90°,然後輕輕外展雙髖關節,並用手指向前方推頂股骨大粗隆,此時,檢查者可感到股骨頭滑入髓日內時的彈動聲音,即為Ortolani試驗陽性。
Barlow征與Ortotani試驗操作相反,檢查者被動使雙髖關節內收且用拇指向後方推壓股骨大粗隆,此時檢查者可感到另一個彈動聲音,說明股骨頭從髖臼中滑出去,即為Barlow征陽性。這二項體征是在一次檢查中同時完成的,並且要反復做幾次。在操作時,動作要求輕柔,切勿強力推壓,最好是在患兒熟睡時進行。
這二項體征,在新生兒期最為可靠典型,因為剛出生的罌兒肌張力較低,易引出這項體征。當年齡大時,患兒肌張力已增強,在檢查時肌肉下能鬆弛,很難引出典型體征。因此,上述體征只適應新生兒期的檢查,超過8個月者即使檢查陰性也不能排除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5)Albo征
雙髖、雙膝關節各屈曲90°,兩腿並攏,雙足跟對齊,患側膝平面低於健側。
(6)X線片所見
這一年齡組的患兒,特別是新生兒的髖關節尚未完全骨化,軟骨成分較多。因此。在髖關節的X線片卜,不能全部反映出髖臼與股骨頭之間的關系,在確定是否有髖關節脫位時應注意測量下述變化。
1)髖臼指數(也稱髖臼角),如大於 30°應懷疑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或髖臼發育不良。測量方法:在雙髖關節平位X線片上,通過雙側髖臼Y」形軟骨頂點畫一直線並加以延長,再從Y」形軟骨頂點向骨性髖臼頂部外側上緣最突出點連一直線,此線與骨盆水干線的來角即為髖臼角或髖臼指數,正常應小於30°。
2)測量股臂近端干骺端中點與骨盆水干線(H線)及髖臼底的距離(0線)。在這一年齡組,正常者H線不超過1cm,0線不超過12cm。
3)Perkin方格,正常髖關節,股骨上端干骺端的鳥嘴狀突起應在內下象限內。
4)Shenton線中斷:沿閉孔上緣劃線並向外側延伸與股骨頸下緣相連,正常髖關節呈一連續性弧線,如該線中斷隨明股骨頭上移。
2、行走之後的兒童先天性髖脫位的臨床表現
(1)步態跛(單側髖脫位)或擂擺,即所謂鴨步」(雙側髖脫位)。
(2)臀部扁而寬,股骨大粗隆突出,如為雙側脫位,表現為會陰部增寬,臀部後聳,腰前突增大,腰部突出。
(3)觸診可見脫位側股三角空虛而凹陷,股動脈搏動減弱,髖關節外展受限,內收肌緊張。
(4)檢查者一隻手放在患側股骨上端大粗隆處,另一手被動旋轉患側,可以感到脫位的股骨頭滑動。
(5)Allis征及望遠鏡(Telescoping)陽性。
(6)(Trendelenburg)征陽性,患兒用脫臼側單腿站立,對側骨盆下降,因髓外展肌力量較弱,而正常側單腿站立時,對側骨盆保持稍抬高位,即陰性。
(7)絕大多數患兒沒有髖部痛症狀,只是主訴髖部疲勞無力,隨著患者年齡的增加,有一部分患兒主訴髖部和下腰部疼痛。患側肢體輕度肌肉萎縮,骨盆傾斜,脊柱側彎。
(8)X線片所見
股骨頭脫出髖臼,根據脫位股骨頭與髖臼關系,可分為臼上方脫位及臼後上方脫位。前者一般在髖臼上方髂骨上形成繼發骨性凹陷,稱為假髖臼」,後者則不明顯。根據股骨上移高度不同可分為高、中、低或I、Ⅱ、Ⅲ度脫位。髖臼指數(髖臼角)大於30°,股骨頸干角大於135°。骨性髖臼上半部失去正常的弧形(拱形)結構,變為斜坡狀,股骨頭骨骺發育落後於健側,坐恥骨弓聯結慢於健側。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檢查
小兒髖關節脫位,又稱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出生時就已形成。主要原因是母親在懷孕2~3個月時,正逢胎兒髖關節形成時期,因孕媽媽的感冒、發燒或其他疾病導致胎兒生長停頓了一下,關節未正常發育,就出現了脫位。該病男女比例約為1:5,女孩兒出生時,年輕的爸爸媽媽必須注意檢查一下。
有一個簡單的檢查方法:寶寶躺著,將她的雙髖朝兩邊展開(膝蓋呈直角,大腿與身體垂直)。如果寶寶的雙腿硬硬的,不能展開,基本可肯定是此病;如果寶寶兩條大腿的條紋不對稱、腿有長短,也往往是此病。但由於有些輕度脫位、半脫位的很難靠手法檢查確診,而且寶寶腿上脂肪多、腿的長短也較難明確。因此,6個月以下的嬰兒可做超聲波檢查確診。要注意的是,由於6個月以內的嬰兒骨骼未鈣化、骨化中心尚未出現,拍X光片只有一片空白,因此不要讓寶寶白白遭受X光的傷害。10個月以上的寶寶可用X光確診。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非常重要。3~6個月的寶寶診斷明確後,可用專用吊帶固定,3個月後95%以上可治癒,這種治療方法不損傷關節、並發症少。1歲左右、開始走路的寶寶,則需要先將脫位的關節整復,然後上3個月的蛙式石膏,再用蛙式支架固定9~12個月,才能恢復正常。2歲以上的孩子則要動手術、再上石膏。4~7歲的孩子必須通過手術才能痊癒。做同樣的手術,寶寶年齡越小,效果越好;年齡越大,手術創傷越大且效果越差。
如果髖關節脫位不予治療,就會導致腿部殘疾,走路瘸腿,長大後腿部不能受力,走路時就會感覺酸痛難忍。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治療
本病的治療原則是盡早診斷,及時治療。出生後一旦確立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診斷,應立即開始治療,可望獲得一個功能接近正常的髖關節。治療開始時的年齡越大,效果越差。
一、保守治療
1、手法復位和各種夾板、石膏固定:手法復位後,對年齡在1歲以下的患者可應用各種可調式夾板或支具固定;而對1歲以上的患者,由於年齡較大,復位易活動且力量較大,造成夾板與支具不穩而發生脫位,需用石膏固定2~3個月後再改用夾板或支具固定。若可實現手法復位,為防止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發生,一般要採用以下各種措施加以預防。
首先,要進行復位前牽引,以克服髖關節周圍軟組織攣縮,使肌肉鬆弛,以減輕復位後頭臼間的壓力。通常行懸吊皮牽引,對年齡2~3歲的Ⅲ度脫位者亦可選用骨牽引,一般牽引2~3周。
其次,切斷內收肌。旋股內動脈走行於內收肌與髂腰肌之間,當處於蛙式位時,此動脈受壓而影響股骨頭血供,因此切斷內收肌不僅可克服內收肌攣縮,對防止股骨頭壞死也有一定作用。
第三是在全身麻醉下輕柔手法操作。全身麻醉後肌肉鬆弛,有利於復位,但手法要輕柔,應採用一次復位的原則,即一次復位未獲成功,切忌反復進行整復,這樣會使股骨頭反復創傷,所以對一次復位未成功者,原則上應手術治療。
第四,用人位(human position)固定法,即從外展、外旋90°起,逐漸內收至發生脫位的角度,這兩個角度間為安全范圍,選擇這個角度的中間值。如外展、外旋90°,內收至60°時發生了脫位,其安全范圍為30°,故人位為外展、外旋75°位。
Ramsey指出,其安全范圍與內收肌攣縮程度有關,攣縮程度越重,安全范圍越小。人位有利於預防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發生,一般需固定6個月。
2、影響復位的因素:影響復位成功的因素較多,主要有:
(1)髂腰肌攣縮橫過關節囊前方,使股骨頭與髖臼分離,久而久之使關節囊粘連,甚至形成葫蘆狀關節囊,或形成皮鼓狀覆蓋著髖臼口,因此復位難以實現。
(2)盂唇過大,阻塞了髖臼,影響股骨頭的復位。
(3)頭臼不相稱,通常是髖臼過小、過淺,包括圓韌帶過長、增寬,影響了股骨頭的回納,造成復位失敗。
(4)復位後髖關節發育的觀察:股骨頭與髖臼同心,創造了髖臼三角軟骨與股骨頭骨骺發育的基本條件。一般來說,復位後股骨頭發育較快,經觀察,復位後1~2年內兩側股骨頭發育相等,達到正常水平。
二、手術治療
1、Salter骨盆截骨術:Salter手術除了使股骨頭復位之外,主要是使異常的髖臼方向變為正常的生理方向,相對增加了髖臼深度,使股骨頭與髖臼達到同心。
適應證:年齡在1~6歲的髖關節脫位者,包括手法復位失敗者。髖臼指數應在45°以下,股骨頭大小應與髖臼基本適應。
2、Pemberton髖臼成形術:Pemberton髖臼成形術是通過髖臼上緣上1~1.5cm平行髖臼頂斜坡進行截骨,將髖臼端撬起向下,改變髖臼頂的傾斜度,使髖臼充分包容股骨頭,使髖臼達到正常形態。
適應證:年齡超過7歲,或6歲以下髖臼指數超過46°者可選用本術式。
3、股骨旋轉截骨術及股骨短縮截骨術:股骨旋轉截骨術適用於前傾角在45°~60°以上者,應與上述手術同時進行。一般於小轉子下截骨,通常用線鋸,截骨後近截骨端內旋或遠截骨端外旋,用4孔鋼板固定,但要注意矯正不要過度。
股骨短縮截骨術適於年齡偏大,Ⅲ度脫位,特別是術前牽引未到位者,亦在小轉子下截骨,短縮2cm左右,也可同時矯正前傾過大,然後也用4孔鋼板固定。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飲食
一、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吃哪些食物對身體好:應增進營養,多食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魚類、雞蛋、豆製品等及適當增加鈣質。多飲水,多食蔬菜、水果,如:青菜、芹菜、香蕉等。
宜吃食物1、豬皮: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質,對於本病具有促進病變部位血管組織生成的作用。
食用建議:100g與蘿卜同燉食用。
宜吃食物2、魚皮: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質,能夠改善機體的免疫功能,促進皮膚組織的修復。
食用建議:100g清炒食用。
宜吃食物3、阿膠: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鐵元素,具有增加組織的修復,改善機體的免疫狀態的作用。
食用建議:20g與紅棗同燉食用。
二、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忌食剌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等。香煙、飲酒等嗜好應戒除。另外,患者應忌吃高脂肪的食物、忌吃厚味重的食物、忌吃維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
忌吃食物1、獼猴桃:獼猴桃在關節性損傷的患者中,可誘發組織過敏的現象出現。所以對於有體質過敏或者比較差的患者應該避免使用。建議患者宜吃楊桃。
忌吃食物2、小麻椒:含有豐富的脂肪組織,可增加血管的厚度,降低血管管壁的直徑,從而影響組織的修復以及恢復。建議患者宜吃精瘦肉。
忌吃食物3、咸魚:屬於比較厚味的食物,對於本病而言可以降低組織的免疫功能。可能會抑制髖關節功能性的恢復。建議患者宜吃新鮮的淡水魚。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預防
孕婦懷孕期間不要彎腰曲身幹活。盡量讓丈夫幹活。以避免出生後的孩子得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在懷孕期間的10個月里,孕婦要仰坐,孕婦不要彎腰曲身幹活。
此病為新生兒期的常見畸形疾病,做好早期發現,診斷,及時處理,大多可獲得良好療效。
天性髖關節脫位的預防注意:自行檢查的方法
首先觀察新生兒下肢的外形,可見兩側,臀部增寬,大腿短粗,小腿細長,如為單側脫位,我們可看到兩側腹股溝的皮紋長短不一,而且患側臀部及大腿皮紋也會增多、加深,會陰部增寬。如發現上述情況,可再進行以下試驗,以進一步確定有無髖關節脫位。
1、新生兒平卧,將其兩足齊平,兩踝部靠攏,然後屈膝約90°。如發現雙膝高低不平,則是由於股骨脫位後上移引起,高側則為脫位側。
2、新生兒平卧,使其屈膝、屈髖各90°(成直角),然後握住毛毛雙膝外展,如為正常,應雙膝外側能夠觸及床面。如有脫位,則不能觸及床面。有的在外展至75~80°時會突然有一彈跳感,以後才觸及床面。
如果在孩子走路後才發現此病,那麼就要採取一系列的手術治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治療越早越好,如果在嬰兒期治療,孩子將來走路正常,也不會在以後的生活中有什麼影響。但是如果耽誤了治療,就有可能造成永久性的跛行,或是髖關節炎。
Ⅶ 髖關節脫位、【先天髖骨脫位】
請上傳X片。22個月的孩子如為髖關節全脫位,保守治療發生股骨頭壞死及殘余畸形的比例較高,建議手術治療。
(南京兒童醫院樓躍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