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做個有德行的人。
崇德弘毅,使命擔當,正己化人,立場堅定
勞謙無怨,中道平和,正直仗義,孝順感恩
謙讓團結,不爭第一,謙卑自牧,虛懷若谷
謙和寬厚,剛烈忠義,溫良忠厚,不慕虛榮
有慚有愧,不驕不炫,無私奉獻,不求回報
寵辱不驚,低調內斂,寬恕仁愛,和藹可親
真誠友善,以和為貴,心地放寬,和氣致祥
修己以敬,涵養德性,品雅行優,樂我天真
待人誠懇,與人為善,穩重做事,坦盪做人
誠信知禮,光明磊落,持身謹嚴,方有剛毅
守正待時,克服嗔嫉,心胸豁達,樂觀豪爽
以德御才,修身種德,養德遠害,修心為上
非德勿行,斷惡修善,德義為重,謹慎對待
積功累德,有德自安,德為人先,行為世范
尊師重教,恭敬老師,善體師心,敬順無違
常念師恩,讓功於師,功成弗居,抱朴守拙
2. 怎樣做人可以 為下輩子積德積福使得下輩子平安幸福
首先人要有一顆善良的心,這樣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為下輩子積德積福,首先人要心好,才能遇到好事情,人要善良,無論做什麼事情?還是對待各種事物都要有一顆善良的心,這樣才能有自己的修行,為下輩子積德祈福,使得下輩子的人平安幸福,無論在哪裡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有一顆感恩的心去回報這個社會,總事心存感激之情,這樣就為下輩子積德積福死的,下輩子平安幸福的第一,要為下輩子創就得在做好事,每個人都為下輩子積德積福,私底下為准,平凡幸福最是每個做長輩的責任,做人為下輩子集德集福就得行善為主,
3. 這樣做可以為他消業障和積功德嗎
有利他心固然是好的,可是如果是為了病人身體能夠康復,做為健康的人,我們除了應該幫他們念經行善之外,更應勸勸病人自己修行積資凈障的法門,這樣無疑更治本。懺悔法門就不多說了,能夠如理如法的修持懺悔法門最好。此外如果還想做些什麼的話,可以用病人的名義去放生,功德迴向。這樣更好一些。
4. 《了凡四訓》:我沒有錢,能怎麼去積功累德呢(第79期)
全書最後一個講的是張畏岩的故事。可以說這個故事有點像袁了凡先生的翻版,他用這個故事來作為全文的總結。這位張畏岩也是因為改過、積善,最後他有了謙德以後,從考不中變成了考中。
【江陰張畏岩,積學工文,有聲藝林。甲午(公元1594年),南京鄉試,寓一寺中,揭曉無名,大罵試官,以為眯目。時有一道者,在旁微笑,張遽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張怒曰:「汝不見我文,烏知不佳?」道者曰:「聞作文,貴心氣和平,今聽公罵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張不覺屈服,因就而請教焉。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該中,文雖工,無益也。須自己做個轉變。」張曰:「既是命,如何轉變?」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哉?」張曰:「我貧士,何能為?」道者曰:「善事陰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無量,且如謙虛一節,並不費錢,你如何不自反而罵試官乎?」張由此折節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公元1597年),夢至一高房,得試錄一冊,中多缺行。問旁人,曰:「此今科試錄。」問:「何多缺名?」曰:「科第陰間三年一考較,須積德無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系舊該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後指一行雲:「汝三年來,持身頗慎,或當補此,幸自愛。」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江陰有個張畏岩先生,積學工文,學養很深厚,文章寫的也很好很工整。有聲藝林,在做學問的圈子裡也有一點名聲。
甲午年南京鄉試考舉人,他住在一個寺廟裡面,揭榜以後發現他沒有中,就大罵考官瞎了眼(眯目就是瞎了眼),沒有發現他的文章寫得好。有一個道人就在旁邊微笑,張先生就遷怒於道者。
道者說:「你的文章一定寫得不好。」
他說:「為什麼?你都沒看見我的文章,怎麼知道我文章寫的不好?」
道人就跟他講:「我聽說寫文章貴在心平氣和,你今天罵出這么難聽的話來,說明你的心完全不平,那你的文章怎麼可能寫得工整,怎麼可能寫得好?」
張畏岩先生其實也是很有慧根,因為很多時候,即便有這樣的人在旁邊點你,你還是聽不進去,說明這樣的人他善根還是不錯的,他馬上就聽進去了。就轉過來向道人請教。
道人就跟他講:「你能不能考中全在你的命,你命里不該中,你文章寫得再好也沒用,你必須自己去轉變你的命運。」
張畏岩先生說:「既然是命,我如何轉變呢?」他問的這個問題很像袁了凡先生當年遇到雲谷禪師時問的:既然是命的話,我怎麼去轉變命呢?命哪兒能變得了?
道人就跟他講:「造命者在天,但立命者在我。你認為這個命是天造的,但實際上這個運是掌握在你自己手裡的。你去力行善事,廣積陰德,福是可以求得的。」就像當年雲谷禪師開示袁了凡先生一樣,命自我立,不假於天。天命也是掌握在自己手裡,你自己要去掌握,你的命就可以掌握了。
這位張先生就問:「我是一個貧寒的人,我能做什麼?」意思就是說你要讓我去積福,我就得去布施錢財,我也沒有錢財,那我能怎麼去積功累德呢?
這位道人就跟他講:「所有事情,善事還有陰德都是由你的心所造的,心是不花錢的,對不對?長存改過積善的心,那麼你這個功德就是無量的。而且改過積善里有一個最方便的法,它同時能把改過和積善都能夠獲得,這個方法就叫做謙遜。」
我們這一章學的這個謙德,同時可以包含改過和積善。謙遜是不需要花錢的,你把自己放低,還需要花什麼錢呢?永遠把自己放低,讓自己心平氣和,這不需要花錢。你為什麼不去反思自己有沒有謙遜的品性,而要去罵這個考官呢?
張畏岩先生一下子就醒悟了,由此折節自持。折節就是把自己原來看上去很高傲的節操全都給放下來了,他就折服了。
自持就是改過積善,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謙遜。善日加修,德日加厚,每天他都會行善積德、改過謙德。
到了丁酉年,甲午年到丁酉年正好過了三年。他有一天晚上做夢進了一個很高大的房屋,房屋子裡面看見中間有個冊子,冊子中間缺了很多行。他就問旁邊的人:「這個冊子上寫的是什麼東西?」旁邊的人就跟他說:「這是今年科舉考試的錄取名冊,陽間考試錄取誰,是先在陰間確定的,是你的陰德賬本確定的。」他又問:「為什麼中間還空了很多人的名字?」旁邊的人跟他說:「陰間是每三年考較一次,誰應該中科舉,你必須要在三年之內積了厚的德行,而且還不能有過患,方才能夠把你的名字寫在上面,陽間發榜的時候才考中。像前面所缺的這些人的名字,都是以前他應該考中了,登錄上這些名字來,但是最近他的修行又不好,有薄行(薄行就是壞的行為),就把他的名字給去掉了。」本來積了厚德,結果最近修養不好,又把名字去掉了,該發榜的時候就沒有了。最後指著一行說:「你三年以來持身頗慎,修養非常好、非常謹慎。你的改過、積善、謙德都做得很好,你的名字就寫在這兒了,你應該能考中了,希望你好自為之。」
果然,在發榜的時候,張畏岩先生考中了第105名,中了進士。
這個故事就是告訴我們,第一是命自我立,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雖然整個這篇文章里,他舉的這些故事多數都是以古代科舉考試能不能考中功名作為評價標准,今天可能就沒有這個標准了。但是大家要知道這個道理,這個例子今天雖然不適用了,但道理今天仍然是適用的。我們所有人的命運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果是不虛的,我們只要能夠改過、積善,而且又能謙德,尤其是第三個,前面兩個做了,還要保持謙德,那麼就能夠使我們自己的命運得到完全的改觀。
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裡,而不是掌握在宿命的手裡。世界上沒有宿命,只有不肯自己掌握自己命運而隨波逐流的人,這是整個《命自我立》一書告訴大家的。
5. 善事做什麼善事可以積功德做什麼善事功德最大
一善解百災,十個善等於一個功德。
·人家講別人不好,自己不講別人不好,一次一善。
·人家傳播別人不好,你去勸他,一次五善。
·對父母親一天尊敬不頂撞,一日算一善。
·工作一天非常努力,一善。
·尊敬長輩、尊敬領導一天,一善。
·放生,一命一善,小命十命為一善(小的生命十條命為一善),大命(比如狗、牛)為十善(一條大魚一善,一條黑魚一善)
·把死掉的小動物埋葬,一條命五善;如果是小的,比如麻雀,五條命一善。
·安慰有煩惱憂愁的人,一次一善。
·用米飯喂小鳥、螞蟻、小蟲子等,兩次一善。
·見到偽經勸人不要學,為一善。
·為君王、親友、父母、知識誦經一卷,二善;念佛號千聲,二善;禮佛百拜,為別人拜是二善,為自己拜是一善。
·講大乘佛經,五個人瀏覽,一善。
·借人財物,如期而還,不過期限,一善。
·把各位善賢大德向善的話語發給大家看,十善。
·見善必行,一次一善;知錯必改,一次一善。
·向老闆上司說別人的優點,向別人推薦其他有能力的人,一個人才十善。
·看到別人罵善人,勸他不要這樣做,五善。
·別人罵你,你不罵他,一次一善;別人傷害你,你不傷害別人,一次一善。
·自己承擔過錯,或者把功勞推給別人,一次二善。
·宣揚他人的善行,一次一善。
·煮死一條魚,削祿二十善。
·怨天尤人一次,削祿三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