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軟體系統 » 鉤藤如何使用可以降血壓
擴展閱讀
可以屏幕播放的軟體 2025-05-18 03:22:18

鉤藤如何使用可以降血壓

發布時間: 2022-12-26 08:42:17

⑴ 鉤藤的介紹 鉤藤的功效作用

鉤藤,(拉丁學名:Uncaria rhynchophylla(Miq.)Miq. ex Havil.),別名鉤丁、吊藤、鷹爪風、倒掛剌等。是茜草科鉤藤屬常綠藤本 植物 ,攀援狀灌木,莖枝方柱形纖細無毛,,葉紙質呈橢圓形,頭狀花序。什麼是鉤藤?鉤藤的 功效作用 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鉤藤的資料,歡迎閱讀。

鉤藤的介紹
鉤藤, 中葯 名。為茜草科植物鉤藤Uncaria rhynchophylla(Miq.)Miq.ex Havil、大葉鉤藤Uncaria macrophylla Wall.、毛鉤藤Uncaria hirsuta Havil.、華鉤藤Uncaria sinensis(Oliv.) Havil.或無柄果鉤藤Uncaria sessilifructus Roxb.的乾燥帶鉤莖枝。具有息風定驚, 清熱 平肝之功效。常用於肝風內動,驚癇抽搐,高熱驚厥, 感冒 夾驚,小兒驚啼,妊娠子癇,頭痛眩暈。

入葯部位

乾燥帶鉤莖枝。

性味

味甘,性涼。

歸經

歸肝、心包經。

功效

息風定驚,清熱平肝。

主治

用於肝風內動,驚癇抽搐,高熱驚厥,感冒夾驚,小兒驚啼,妊娠子癇,頭痛眩暈。

相關配伍

治高 血壓 , 頭暈 目眩, 神經 性頭痛:鉤藤6-15g。水煎服。(《常用中草葯手冊》)

用法用量

3~12g,後下。

採集加工

秋、冬二季採收,去葉,切段,曬干。

生理特性

1、鉤藤:藤本;嫩枝較纖細,方柱形或略有4稜角,無毛。葉紙質,橢圓形或橢圓狀長圓形,長5-12厘米,寬3-7厘米,兩面均無毛,干時褐色或紅褐色,下面有時有白粉,頂端短尖或驟尖,基部楔形至截形,有時稍下延;側脈4-8對,脈腋窩陷有粘液毛;葉柄長5-15毫米,無毛;托葉狹三角形,深2裂達全長2/3,外面無毛,裡面無毛或基部具粘液毛,裂片線形至三角狀披針形。頭狀花序不計花冠直徑5-8毫米,單生葉腋,總花梗具一節,苞片微小,或成單聚傘狀排列,總花梗腋生,長5厘米;小苞片線形或線狀匙形;花近無梗;花萼管疏被毛,萼裂片近三角形,長0.5毫米,疏被短柔毛,頂端銳尖;花冠管外面無毛,或具疏散的毛,花冠裂片卵圓形,外面無毛或略被粉狀短柔毛,邊緣有時有纖毛;花柱伸出冠喉外,柱頭棒形。果序直徑10-12毫米;小蒴果長5-6毫米,被短柔毛,宿存萼裂片近三角形,長1毫米,星狀輻射。花、果期5-12月。

2、大葉鉤藤:大藤本,嫩枝方柱形或略有稜角,疏被硬毛。葉對生,近革質,卵形或闊橢圓形,頂端短尖或漸尖,基部圓、近心形或心形,長10-16厘米,寬6-12厘米,上面僅脈上有黃褐色毛,下面被稀疏至稠密的黃褐色硬毛,脈上毛更密;葉脈上面微凹陷,下面凸起,側脈6-9對,脈腋有窩陷;葉柄長3-10毫米,無毛或疏被短柔毛;托葉卵形,深2裂達全長1/2或2/3,裂片狹卵形,外面被短柔毛,內面無毛或疏被短柔毛,基部內面具粘液毛;頭狀花序單生葉腋,總花梗具一節,節上苞片長6毫米,或成簡單聚傘狀排列,總花梗腋生,長3-7厘米;頭狀花序不計花冠直徑15-20毫米,花序軸有稠密的毛,無小苞片;花梗長2-5毫米;花萼管漏斗狀,長2-3毫米,被淡黃褐色絹狀短柔毛,萼裂片線狀長圓形,長3-4毫米,被短柔毛;花冠管長9-10毫米,外面被蒼白色短柔毛,花冠裂片長圓形,長2毫米,外面被短柔毛;花柱長約6毫米,伸出冠管外,柱頭長圓形。果序直徑8-10厘米;小蒴果長約20毫米,有蒼白色短柔毛,宿存萼裂片線形,星狀輻射,果柄長12-18毫米;種子長6-8毫米(連翅),兩端有白色膜質的翅,僅一端的翅2深裂。花期夏季。

3、毛鉤藤:藤本,嫩枝纖細,圓柱形或略具4稜角,被硬毛。葉革質,卵形或橢圓形,長8-12厘米,寬5-7厘米,頂端漸尖,基部鈍,上面稍粗糙,被稀疏硬毛,下面被稀疏或稠密糙伏毛。側脈7-10對,下面具糙伏毛,脈腋窩陷有粘腋毛;葉柄長3-10毫米,有毛;托葉闊卵形,深2裂至少達2/3,外面被疏散長毛,內面無毛,基部有粘液毛,裂片卵形,有時具長漸尖的頂部。頭狀花序不計花冠直徑20-25毫米,單生葉腋,總花梗具一節,苞片長10毫米,或成單聚傘狀排列,總花梗腋生,長2.5-5厘米;小苞片線形至匙形;花近無梗,花萼管長2毫米,外面密被短柔毛,萼裂片線狀長圓形,密被毛;花冠淡黃或淡紅色,花冠管長7-10毫米,外面有短柔毛,花冠裂片長圓形,外面有密毛;花柱伸出冠喉外;柱頭長圓狀棒形。果序直徑45-50毫米;小蒴果紡錘形,長10-13毫米,有短柔毛。花、果期1-12月。

4、華鉤藤:藤本,嫩枝較纖細,方柱形或有4稜角,無毛。葉薄紙質,橢圓形,長9-14厘米,寬5-8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圓或鈍,兩面均無毛;側脈6-8對,脈腋窩陷有粘液毛;葉柄長6-10毫米,無毛;托葉闊三角形至半圓形,有時頂端微缺,外面無毛, 內面基部有腺毛。頭狀花序單生葉腋,總花梗具一節,節上苞片微小,或成單聚傘狀排列,總花梗腋生,長3-6厘米;頭狀花序不計花冠直徑10-15毫米,花序軸有稠密短柔毛;小苞片線形或近匙形;花近無梗,花萼管長2毫米,外面有蒼白色毛,萼裂片線狀長圓形,長約1.5毫米,有短柔毛;花冠管長7-8毫米,無毛或有稀少微柔毛,花冠裂片外面有短柔毛;花柱伸出冠喉外,柱頭棒狀。果序直徑20-30毫米;小蒴果長8-10毫米,有短柔毛。花、果期6-10月。

5、無柄果鉤藤:大藤本;嫩枝較纖細,略有4稜角或方柱形,微被短柔毛。葉近革質,卵形、橢圓形或橢圓狀長圓形,長8-12厘米,寬4-6.5厘米,頂端短尖或漸尖,基部圓至楔形,兩面均無毛,下面常有蠟被,干時常為粉白色;側脈4-7對,下面脈上無毛或疏被短柔毛,脈腋有窩陷,其中有粘液毛;葉柄長5-10毫米,無毛;托葉窄三角形,深2裂達全長2/3以上,外面無毛或疏被短柔毛,內面基部有粘液毛,裂片窄三角形。頭狀花序不計花冠直徑5-10毫米,單生葉腋,總花梗具一節,或成單聚傘狀排列,總花梗腋生,長達15厘米;小苞片線形或有時近匙形;花無梗;花萼管長1-2毫米,外面有稠密蒼白色毛,萼裂片長圓形,頂端鈍,長1毫米,通常有稀疏或稠密短柔毛;花冠黃白色,高腳碟狀,花冠管長6-10毫米,外面無毛或被疏柔毛,花冠裂片長圓形,長2毫米,外面有明顯蒼白色或金黃色的絹毛;花柱伸出冠喉外,柱頭長棒形。果序直徑25-35毫米;小蒴果紡錘形,長10-14毫米,微被短柔毛,宿存萼裂片舌狀,長約1毫米,略呈星狀展開。花、果期3-12月。

生長環境

鉤藤主產於廣西、廣東、湖南、江西一帶;大葉鉤藤主產於雲南、廣西、海南等地;毛鉤藤主產於廣東、廣西、貴州、福建及台灣;無柄果鉤藤主產於廣西和雲南;華鉤藤主產於四川、湖北、雲南、貴州等地。

葯材性狀

本品莖枝呈圓柱形或類方柱形,長2~3cm,直徑O.2~O.5cm。表面紅棕色至紫紅色者具細縱紋,光滑無毛;黃綠色至灰褐色者有的可見白色點狀皮孔,被黃褐色柔毛。多數枝節上對生兩個向下彎曲的鉤(不育花序梗),或僅一側有鉤,另一側為突起的疤痕;鉤略扁或稍圓,先端細尖,基部較闊;鉤基部的枝上可見葉柄脫落後的窩點狀痕跡和環狀的托葉痕。質堅韌,斷面黃棕色,皮部纖維性,髓部黃白色或中空。氣微,味淡。
鉤藤的功效作用
鉤藤為常用中葯。始載《名醫別錄》,列為下品。本品的刺曲如釣鉤故名,原植物來源較多。商品主要有鉤藤和華鉤藤兩類。

別名:勾藤、勾勾、釣鉤藤。

來源:為茜草科木質藤本植物鉤藤及華鉤藤的乾燥帶鉤的莖枝。均為野生。

產地:1、鉤藤。主產於廣西、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安徽、廣東等地。

2、華鉤藤。主產於四川、雲南、貴州、湖北等地。

性狀鑒別:1、鉤藤。為帶莖的鉤,莖呈圓柱形,長約2~3厘米,直徑約3毫米。表面紅棕色至紫棕色,莖上有環狀的莖節,微凸起,節上對生兩個向下彎曲的勾,形似船錨;亦有僅生單鉤的,對面為凸起的疤痕,鉤大小不一,基部稍寬呈扁圓形,直徑2~3毫米,先端狹尖向內彎曲。通體光滑而堅硬。體輕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中問髓部呈黃白色,松軟如海綿,外圈堅硬,棕紅色。氣無,味淡。

以雙鉤,莖細,鉤肥狀結實,莖的兩端與鉤剪平(雙平頭)光滑,色紫棕者為佳。

2、華鉤藤。性狀與鉤藤基本相似,所不同者,莖呈方柱形,有棱,略粗大。表麵灰棕色或灰綠色,鉤的基部稍闊,習慣認為鉤藤的質量比華鉤藤為好。

主要成分:含鉤藤礆及異鉤藤礆,均屬吲哚類 生物 礆。

功效與作用:平肝止痙,其原理為:

1、降血壓。作用較明顯,尤以混鉤(包括單鉤、雙鉤及上下二端相連的枝條)降壓作用較強,維持時間也較長,而老枝的降壓作用極短暫。一般莖、枝的降壓程度與混鉤比較相差不顯著,但降壓維持時間莖、枝較鉤為短。

2、鎮靜。有明顯鎮靜作用,且能制止豚鼠實驗性 癲癇 的發作。鉤藤的止痙作用與此有關。

此外,近年來還發現鉤藤對引起 呼吸 道感染的病毒如腺病毒、亞洲甲型 流感 病毒和仙台病毒等有較好的抑製作用。

炮製:生用。

性味:甘,微寒。

歸經:入肝、心包經。

功能:清熱鎮驚、平肝熄風。

主治:驚癇抽搐,頭目眩暈。

臨床應用:1、用於熱證抽搐。無論小兒或成分的高熱抽搐,都常用鉤藤。小兒急驚風尤為多用,在小兒高熱而有抽搐傾向者,用鉤藤有預防作用,對程度較輕的抽搐也有止痙作用。但對抽搐較重者,鉤藤的止痙作用較弱。又單用效力不甚顯著,須配羚羊角或犀角、天麻、全蠍,以加強清熱,止痙作用,方如羚角鉤藤湯。

2、用於肝風暈眩,治高血壓所致的頭暈眩,取其有降血壓的鎮靜作用。對改善肢端麻木感也有一定幫助。常配桑葉、菊花、石決明、白芍等。如肝陽上亢較顯著,兼有面紅目赤、心煩易怒、苔黃、脈弦數,則更配石膏清熱、茯神鎮靜,方入鉤藤散。

此外,近年來有報道試用鉤藤配麻黃,五味子水煎服治痰喘型慢性 氣管炎 ,有一定效果,可能主要是通過鎮靜作用而加強麻黃的平喘作用。

使用注意:1、前人 經驗 認為鉤藤久煮無力,宜後下,一二沸即起。現代實驗證實鉤藤煮沸20分鍾以上,其降壓作用即降低,因此,後下是有科學根據的;

2、過去有認為雙鉤效力比單鉤強,但實際上兩者無大差別。只要取鉤多枝少者葯效就好。治小兒急驚風有時單用鉤藤。

3、莖枝降壓作用與鉤相差不顯著,但持續時間較短;老枝降壓作用微弱,持續時間短暫。

用量:6~15g,大劑可用至24~30g。

⑵ 鉤藤的功效與作用 總結4個

1、對抗驚厥以及促進鎮靜。有相關研究發現,對豚鼠靜脈注射含有鉤藤的葯劑可以達到防治癲癇出現的原因,如果可以同時跟牛膝搭配的話能達到很好的協同效果。此外,鉤藤還可以達到鎮靜的效果,而且這種鎮靜並非催眠,是可以讓人平靜安靜下來的一種葯物,經過研究發現,在鉤藤當中含有柯南因鹼以及縫子木素甲醚等,而這些物質可以幫助抑制3H-5-HT的結合,而這是一種讓人興奮的物質還會引起代謝紊亂。

2、降血壓。將鉤藤用水煎然後飲用不管是會針對原發性高血壓還是腎臟原因導致的高血壓都有很明顯的效果,而且在堅持服用一段時間之後還會發現血清膽固醇以及甘油三酯等都有明顯改善降低的效果。不過大家也要注意,想要藉助鉤藤達到降血壓的效果,煎煮鉤藤的時間要控制起來,不得超過二十分鍾,否則降血壓的效果則會慢慢削弱。鉤藤之所以可以降血壓一方面是因為其中含有的吲哚生物鹼可以擴張血管,另一方面還因為鉤藤可以幫助抑制興奮作用對血管造成的收縮。

3、改善心律失常。通過服用鉤藤可以抑制心房的收縮能力,而且還可以預防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的情況。

4、預防血栓。鉤藤中含有的鉤藤鹼還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對於因為某些原因導致的血小板聚集也有緩解效果,除此以外,還可以改善紅細胞變形,在預防血栓形成方面有著不錯效果。

⑶ 大葉鉤藤的功效和注意事項有哪些

作為中葯的大葉鉤藤,葯用價值是非常高的哦,對於治療我們人體的許多的疾病都是有著獨特的功效了,不僅可以幫助我們降血壓了,更是有著非常不錯的鎮靜功效哦,但是人們對於大葉鉤藤的功效還不是非常的了解,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大葉鉤藤的功效和注意事項吧。

功效與作用

1、降血壓。高血壓是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疾病了,高血壓對於我們人體的危害也是非常大的,所以人們對於高血壓也是非常恐懼的,如果大家出行了高血壓就可以通過服用一些大葉鉤藤來進行治療哦,大葉鉤藤對於幫助我們控制血糖的高低也是非常的有幫助的。

2、鎮靜。有明顯鎮靜作用,且能制止豚鼠實驗性癲癇的發作。鉤藤的止痙作用與此有關。

此外,近年來還發現鉤藤對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如腺病毒、亞洲甲型流感病毒和仙台病毒等有較好的抑製作用。

炮製:生用。

性味:甘,微寒。

歸經:入肝、心包經。

功能:清熱鎮驚、平肝熄風。

主治:驚癇抽搐,頭目眩暈。

注意事項

1、前人經驗認為鉤藤久煮無力,宜後下,一二沸即起。現代實驗證實鉤藤煮沸20分鍾以上,其降壓作用即降低,因此,後下是有科學根據的。

2、過去有認為雙鉤效力比單鉤強,但實際上兩者無大差別。只要取鉤多枝少者葯效就好。治小兒急驚風有時單用鉤藤。

3、莖枝降壓作用與鉤相差不顯著,但持續時間較短;老枝降壓作用微弱,持續時間短暫。

大葉鉤藤的功效是比較多的,所以葯用價值非常高,既可以幫助我們降血壓,又可以起到非常不錯的鎮靜效果,所以大葉鉤藤的用途也是非常廣泛的了,但是我們在生活中服用大葉鉤藤的注意事項也是非常多的哦,我們在生活中服用大葉鉤藤的時候就要多注意了。

⑷ 大葉鉤藤的臨床運用有哪些

大葉鉤藤是臨床治病中非常受歡迎的一種葯材,用這種葯材可以治療多種疾病,不僅葯效突出,而且副作用非常小,深受醫患者的信賴,那麼對於大葉鉤藤的臨床運用到底都有哪些呢?為了讓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下面將為大家做出介紹。

1、大葉鉤藤在臨床上復古很多病症均有療效,特別是對於高血壓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這是經過臨床驗證的,據100餘例的觀察,服葯後多數患者血壓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的可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圍。隨著血壓的下降,頭暈、頭痛、心慌、氣促、失眠等自覺症狀亦相應減輕或消失。據部分病例觀察,血壓下降開始於服葯後2-7日,10日之後降壓效果即很顯著,有時還可繼續下降。血壓下降的曲線呈斜坡狀,顯示本品作用溫和。個別病例在服葯期間有回升現象,但波動的幅度甚小,且不伴有症狀惡化。

2、大葉鉤藤對神經機能失調者療效甚顯著,服葯後十天左右可以明顯的減輕病症。病期愈早療效愈好,屬於第三期者多無降壓效果,但有些患者血壓雖無明顯變化,而症狀卻有明顯改善。治療中未見副作用。用法:鉤藤加水煮沸10-20分鍾,使成20%濃度,每次20-30ml,日服3次;或每日用鉤藤2兩,放入沸水中保持沸點15-20分鍾,製成煎液20Oml,中、晚分服,4-6曰為一療程。

3、根據祖國醫學傳統經驗,鉤藤不宜久煎,否則影響效力;現代葯理實驗亦證明,鉤藤煮沸超過20分鍾時,降壓的有效成分便部分破壞、日用量3-5錢的療效不滿意,而以2兩療效較好。

通過介紹,我們了解到大葉鉤藤的葯理用途的確非常的廣泛,採用大葉鉤藤來治療病症的話,效果還是比較理想的,當然這講究對症使用,而且需要聽從醫生指導,如果錯誤地使用大葉鉤藤的話,有可能會造成一些沒有必要的傷害,希望大家能夠正確對待。

⑸ 中葯冰片和中葯鉤藤如何使用泡腳降血壓冰片要多少鉤藤要多少

鉤藤20克、冰片少許。將鉤藤切碎,加少許冰片,入布包,放入盆內加溫水浸泡備用。每日晨起和晚睡前各洗浴雙足1次,每次30~45分鍾,10日為一療程。

功效:疏風清肝,熄風止痙。

高血壓只能控制沒有辦法治癒,一旦確診就是終身服葯,長期喝杜仲茶能平穩降壓,而且沒有副作用,還可以對腰痛,夜尿頻繁效果良好,又有補腎的功能,使用起來也很方便,

⑹ 鉤藤泡水喝有哪些功效

中醫方面認為,鉤藤服用後對於肝經、心經、手少陰經、足闕陰經等都有很不錯的保健作用,是一種很好的平肝熄風中葯材。鉤藤的食用方法很多,其中包括直接泡水飲用,那麼,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下鉤藤泡水喝的功效吧。

鉤藤泡水喝的功效
第一:熄風止疼

中醫方面認為鉤藤這種中葯材使用之後具有保健身體的功效,並且還有清心包火的作用,所以泄肝經之熱以及熄風定驚的作用是非常好的。所以說,生活中若是身體出現了厥陰抽搐、小兒急驚、夜啼、驚風、女性子癇等毛病,這些抽搐疾病都可以使用鉤藤來進行治療。

第二:清熱平肝

生活中若是能夠科學的使用鉤藤,那麼可以平肝陽也可以清肝熱,對於肝臟的保健效果是非常不錯的。所以說,臨床科學中鉤藤更多的是治療一些由於肝經有熱所導致的疾病,例如頭脹頭痛、風熱頭痛、高血壓、頭暈目眩以及疹出不暢等毛病。

第三:透疹

鉤藤性微寒,質地比較輕味道也比較薄,輕可以起到透發的作用,而寒性則可以解熱,所以這種中葯材使用後具有透疹的功效。生活中若是身體出現了小兒麻疹、水痘、風疹等疾病,出現了疹出不暢等後果,都可以使用鉤藤泡水服用身體可以快速恢復健康。

第四:治療熱證抽搐

鉤藤泡水喝的功效有哪些,老專家告訴我們這種中葯材使用後具有治療熱證抽搐的作用,對於一些高熱抽搐等毛病都可以使用鉤藤來治療。生活中小兒驚風以及小兒高熱抽搐都是可以使用鉤藤來進行防禦,並且對於程度比較輕的抽搐也有一定的抑制功效。不過,若是抽搐症狀比較嚴重,那麼鉤藤的作用就會減弱,這個時候應該緊急送醫處理。另外,想要加強鉤藤治療熱證抽搐的功效,那麼應該和犀角、天麻、羚羊角等一起使用,這樣清熱以及止痙的作用將會更好。

第五:治療暈眩以及高血壓

研究還發現,使用鉤藤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療頭暈眩的作用,特別是由於高血壓所導致的暈眩症狀療效將會更好。鉤藤泡水喝的功效還包括了治療高血壓,能夠令體內血壓恢復正常並且對於多種高血壓導致的不舒服症狀都有一定的療效。

第六:鎮靜以及緩解麻木

鉤藤進入體內還可以起到減少動物自發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鎮靜的功效,不過持續時間並不長。另外,鉤藤還可以有效的改善肢端麻木感,所以解麻作用還是很不錯的。
鉤藤的葯用價值
1、治小兒驚熱:鉤藤一兩,硝石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葯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水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聖惠方》延齡散)

2、治高血壓,頭暈目眩,神經性頭痛:鉤藤二至五錢,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葯手冊》)

3、治諸癇啼叫:鉤藤、蟬殼各半兩,黃連(揀凈)、甘草、川大黃(微炮)、天竺黃各一兩。上搗羅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水八分盞,入生薑、薄荷各少許,煎至四分,去滓,溫服。(《普濟方》鉤藤飲子)

4、治小兒盤腸內釣,啼哭而手足上撒,或彎身如蝦者:鉤藤、枳殼、延胡各五分,甘草三分。水半盅,煎二分服。(《幼科指靠》鉤藤湯)
鉤藤的配伍應用
配天麻:鉤藤清熱熄風。天麻熄風祛痰、平肝止痙、稍兼溫燥。二葯合用,鉤藤之清能減天麻之燥,平肝熄風、兩無弊害。既治肝風內動,風痰上擾之頭暈目眩,頭重腳輕,走路不穩,手足麻木。

配薄荷:鉤藤甘微寒,清熱平肝、息風止痙、薄荷清熱疏風、透疹、清利咽喉、頭目。鉤藤偏於清,薄荷偏於散。二葯配伍,祛風熱,利咽喉,平肝風,對小兒初起風熱有預防抽搐之效。也可治療風陽上擾之頭脹頭痛,頭暈目眩。鉤藤入煎荊宜後下,不可久煎。

配牛膝:鉤藤甘寒、質輕味薄,清熱平肝,熄風止痙,並能降壓。牛夕苦酸平,補肝腎、強筋骨、活血祛瘀、舒筋通絡、引血下行以降壓。兩葯配用,…清一補,清上補下,平脬熄風。可治頭暈目眩,頭脹頭痛,半身麻木,膝軟乏力。

猜你喜歡:

1. 降血壓中葯方劑及不吃葯降血壓方法

2. 中葯雙鉤藤的功效與作用

3. 排風藤的功效和作用

4. 蠍子的功效與作用及葯用附方

5. 中葯鉤藤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⑺ 鉤藤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

鉤藤是一種常綠藤本植物,有一定的葯用價值。那麼鉤藤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下面由我為大家介紹鉤藤的功效與作用,希望能幫到你。

鉤藤的功效與作用

功效主治

清熱平肝,熄風定驚。治小兒驚癇瘈瘲,大人血壓偏高,頭暈、目眩,婦人子癇。

《別錄》:"主小兒寒熱,驚癇。"

《葯性論》:"主小兒驚啼,瘈瘲熱壅。"

《日華子本草》:"治客忤胎風。"

《綱目》:"大人頭旋目眩,平肝風,除心熱,小兒內釣腹痛,發斑疹。"

《本草征要》:"舒筋除眩,下氣寬中。"

《本草述》:"治中風癱瘓,口眼歪斜,及一切手足走注疼痛,肢節攣急。又治遠年痛風癱瘓,筋脈拘急作痛不已者。"

息風止疼:本品味甘、微寒、入心肝二經,善清心包之火,泄肝經之熱而息風定驚止搐。正如《本草綱目》曰:“鉤藤、手、足厥陰葯也。足厥陰主風,手厥陰主火。驚癇眩暈、皆肝風相火之病,鉤藤通心包予肝木,風靜火熄,則諸證自除”。故常用治療厥陰抽搐、小兒急驚、小兒夜啼、婦女子癇、小兒驚風等各種抽搐疾痛。

清熱平肝:鉤藤甘微寒、入肝經,既能清肝熱,又能平肝陽。《葯性賦》曰:“鉤藤甘寒專解痙,功在清熱息肝風”。《本草綱目》:“大人頭旋目眩,平肝風,除心熱”。故臨床常治療肝經有熱的頭暈目眩,頭脹頭痛,風熱頭痛,高血壓,疹出不暢等證。

透疹:鉤藤甘微寒,質輕味薄,輕能透發,寒能解熱。故有透疹之功。小兒麻疹,水痘、風疹疾病,疹出不暢、均可選用。

鑒別應用:鉤藤與菊花、兩葯均能平肝和疏泄風熱之邪,對於肝經風火上炎之頭痛目眩及風熱外感頭痛目赤證,常相伍為用。但鉤藤偏於熄風止痙,菊花偏於疏風泄熱。

臨床應用

用於熱證抽搐。無論小兒或成分的高熱抽搐,都常用鉤藤。小兒急驚風尤為多用,在小兒高熱而有抽搐傾向者,用鉤藤有預防作用,對程度較輕的抽搐也有止痙作用。但對抽搐較重者,鉤藤的止痙作用較弱。又單用效力不甚顯著,須配羚羊角或犀角、天麻、全蠍,以加強清熱,止痙作用,方如羚角鉤藤湯。

用於肝風暈眩,治高血壓所致的頭暈眩,取其有降血壓的鎮靜作用。對改善肢端麻木感也有一定幫助。常配桑葉、菊花、石決明、白芍等。如肝陽上亢較顯著,兼有面紅目赤、心煩易怒、苔黃、脈弦數,則更配石膏清熱、茯神鎮靜,方入鉤藤散。

葯理作用

鎮靜和抗驚厥

本品對小鼠有明顯的鎮靜作用而無催眠功效,能抑制小鼠的自主活動,增加戊巴比妥的入睡率。

華鉤藤中所含的柯南因鹼、二氫柯南因鹼、縫子木素甲醚對大鼠腦細胞的3H-5-HT結合率有抑製作用,以柯南因鹼作用最強。這可能是鉤藤臨床用於某些5-HT代謝紊亂所引起的疾病,如更年期、老年期抑鬱症的葯理基礎。

本品醇浸劑皮下注射能防治實驗性豚鼠癲癇的發生。鉤藤注射液有抗電驚厥的作用。本品醇浸劑有一定的對抗戊四氮、戊四唑所致的驚厥作用,且與牛膝同用有明顯的協同作用。

降壓

本品水煎劑麻醉犬靜注後血壓可明顯降低30%—40%,持續3—4小時以上。鉤藤總鹼也有顯著的降壓作用。並呈現降低-上升-再降低之三相變化。

本品水煎劑灌胃對原發性高血壓和腎陛高血壓均有顯著的降低作用。第8周起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均有明顯下降。

本品的降壓功效與煎煮時間有關,久煎則降壓作用減弱,以煎20分鍾為宜,證實了鉤藤後下的傳統的合理性。

本品與牛膝同用有明顯的降壓協同作用。證實了中醫認為牛膝引葯下行,引肝火下降的觀點。

本品降壓的機制是多方面的:①鉤藤可抑制高血壓大鼠紋狀體、視丘、海馬區域內的鈣通道而發揮降壓作用;②鉤藤吲哚生物鹼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③二氫柯南因可選擇地阻斷α1腎上腺素能受體,毛鉤藤鹼能抑制幾種興奮劑所致的血管收縮;④鉤藤鹼和異鉤藤鹼對心臟的負性變時變力作用,對血壓也有一定的影響。

對心臟

(1)對心律的作用:本品可減慢豚鼠離體心房的自發節律,抑制心房的收縮力,並且不被阿托品所阻斷。 可非競爭性地拮抗異丙腎上腺素正性變時作用,其負性變時和變力作用,可能與抑制心肌細胞膜鈣轉運有關。

(2)抗心律失常:鉤藤總鹼對烏頭鹼誘發的大鼠心律失常和氯化鈣誘發的室顫具有明顯的預防作用。

抗聚抗栓作用

鉤藤鹼能明顯抑制花生四烯酸、膠原和ADP誘導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對ADP誘導的兔血小板聚集有明顯的解聚作用,並且比阿司匹林略強,與天麻合用抑制聚集的作用增強。鉤藤鹼還能明顯改善紅細胞變形能力。這些可能都是鉤藤防止血栓形成的積極因素。

鉤藤的食用方法

1、鉤藤和全蠍搭配。鉤藤清肝泄熱雨平肝陽,熄風鎮痙,治肌肉跳動,手足抽搐。全蠍熄風止抽,通絡止痛,解毒散結,能弓}各種風葯直達瘸所。對於頻頻抽動,手足震顫、止痛作用均強。二葯合用,清熱熄風,通經止痛。可治肝風內動,頭暈、口眼歪斜、四肢抽搐、煩燥不安等症狀。

2、和菊花一起泡水喝的效果。鉤藤清泄肝熱而平肝陽,熄風鎮痙。菊花長於平降肝陽,疏散風熱。二葯合用,一疏一清,平降肝陽,清熱祛風。對外感風熱或內傷肝陽上亢引起之頭暈目眩,均可應用。

3、配薄荷一起食用。鉤藤甘微寒,清熱平肝、息風止痙、薄荷清熱疏風、透疹、清利咽喉、頭目。鉤藤偏於清,薄荷偏於散。二葯配伍,祛風熱,利咽喉,平肝風,對小兒初起風熱有預防抽搐之效。也可治療風陽上擾之頭脹頭痛,頭暈目眩。鉤藤入煎荊宜後下,不可久煎。

鉤藤的副作用

鉤藤具有毒副作用。服用過度會導致死亡,特別是對心、肝、腎均呈明顯的病理變化,因此大劑量或長期服用時,應注意肝、腎功能的檢查。

⑻ 中葯鉤藤的功效與作用是什麼

鉤藤是一 種植 物中葯,藤有鉤。鉤藤或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並不多,但是在醫學上的應用卻是很廣泛的。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鉤藤的功效與作用,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鉤藤的功效和作用

息風止疼:本品味甘、微寒、入心肝二經,善清心包之火,泄肝經之熱而息風定驚止搐。正如《本草綱目》曰:“鉤藤、手、足厥陰葯也。足厥陰主風,手厥陰主火。驚癇眩暈、皆肝風相火之病,鉤藤通心包予肝木,風靜火熄,則諸證自除”。故常用治療厥陰抽搐、小兒急驚、小兒夜啼、婦女子癇、小兒驚風等各種抽搐疾痛。

清熱平肝:鉤藤甘微寒、入肝經,既能清肝熱,又能平肝陽。《葯性賦》曰:“鉤藤甘寒專解痙,功在清熱息肝風”。《本草綱目》:“大人頭旋目眩,平肝風,除心熱”。故臨床常治療肝經有熱的頭暈目眩,頭脹頭痛,風熱頭痛,高血壓,疹出不暢等證。

透疹:鉤藤甘微寒,質輕味薄,輕能透發,寒能解熱。故有透疹之功。小兒麻疹,水痘、風疹疾病,疹出不暢、均可選用。

鑒別應用:鉤藤與菊花、兩葯均能平肝和疏泄風熱之邪,對於肝經風火上炎之頭痛目眩及風熱外感頭痛目赤證,常相伍為用。但鉤藤偏於熄風止痙,菊花偏於疏風泄熱。

鉤藤的臨床應用

用於熱證抽搐。無論小兒或成分的高熱抽搐,都常用鉤藤。小兒急驚風尤為多用,在小兒高熱而有抽搐傾向者,用鉤藤有預防作用,對程度較輕的抽搐也有止痙作用。但對抽搐較重者,鉤藤的止痙作用較弱。又單用效力不甚顯著,須配羚羊角或犀角、天麻、全蠍,以加強清熱,止痙作用,方如羚角鉤藤湯。

用於肝風暈眩,治高血壓所致的頭暈眩,取其有降血壓的鎮靜作用。對改善肢端麻木感也有一定幫助。常配桑葉、菊花、石決明、白芍等。如肝陽上亢較顯著,兼有面紅目赤、心煩易怒、苔黃、脈弦數,則更配石膏清熱、茯神鎮靜,方入鉤藤散。

鉤藤的配伍應用

配天麻:鉤藤清熱熄風。天麻熄風祛痰、平肝止痙、稍兼溫燥。二葯合用,鉤藤之清能減天麻之燥,平肝熄風、兩無弊害。既治肝風內動,風痰上擾之頭暈目眩,頭重腳輕,走路不穩,手足麻木。

配薄荷:鉤藤甘微寒,清熱平肝、息風止痙、薄荷清熱疏風、透疹、清利咽喉、頭目。鉤藤偏於清,薄荷偏於散。二葯配伍,祛風熱,利咽喉,平肝風,對小兒初起風熱有預防抽搐之效。也可治療風陽上擾之頭脹頭痛,頭暈目眩。鉤藤入煎荊宜後下,不可久煎。

配牛膝:鉤藤甘寒、質輕味薄,清熱平肝,熄風止痙,並能降壓。牛夕苦酸平,補肝腎、強筋骨、活血祛瘀、舒筋通絡、引血下行以降壓。兩葯配用,…清一補,清上補下,平脬熄風。可治頭暈目眩,頭脹頭痛,半身麻木,膝軟乏力。

配全蠍:鉤藤清肝泄熱雨平肝陽,熄風鎮痙,治肌肉跳動,手足抽搐。全蠍熄風止抽,通絡止痛,解毒散結,能弓}各種風葯直達瘸所。對於頻頻抽動,手足震顫、止痛作用均強。二葯合用,清熱熄風,通經止痛。可治肝風內動,頭暈、口眼歪斜、四肢抽搐、煩燥不安等證。

配菊花:鉤藤清泄肝熱而平肝陽,熄風鎮痙。菊花長於平降肝陽,疏散風熱。二葯合用,一疏一清,平降肝陽,清熱祛風。對外感風熱或內傷肝陽上亢引起之頭暈目眩,均可應用。

配紫草:鉤藤質輕味薄、有透發清熱之力。紫草甘寒、涼血活血、解毒透疹。兩葯合用、透疹之力較強。用於疹出不暢。《本草正義》:“瀕潮又謂其發斑疹,則本於錢仲陽之紫草散、方用鉤藤子、紫草茸等分末、溫酒調服。按仲陽之所發斑,即是痘瘡及瘄子,非今人時病中之能謂發斑。鉤藤輕能透發,清能解熱,而佐以紫草涼血活血,助其流動,又以酒輔之,能發亦能清火,洵是不亢不卑穩妥之法”。

猜你喜歡:

1. 鉤藤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2. 鉤藤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

3. 鉤藤的功效與作用

4. 鉤藤的功效作用和相關選方

5. 中葯半夏的功效與作用及配料

6. 中葯桔梗的功效與作用

⑼ 如何用鉤藤泡水喝

1、鉤藤是有降壓作用,但是單靠泡水的方式並不能達到較好的降壓效果,最好能煎煮15-30分鍾,如果煎煮時間過長,也會影響降壓效果。
2、鉤藤對於輕中度的高血壓是有一定療效,但是對於重度高血壓的血壓控制是很有限的。不管是採取哪一種葯物(包括西葯和中葯)控制血壓,都應該按時規律的服用降壓葯,這樣才能達到平穩控制血壓的目的。

⑽ 具有降壓作用的12種常見中葯

【石決明 】

      通過鎮靜、擴張外周血管、增加利尿、調節鈣代謝等途徑而發揮降壓作用。它主含碳酸鈣。還含有20多種氨基酸、膽素及殼角質等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多用於頭昏目眩、目赤、便秘、煩躁、肝腎陰虛、肝陽上亢者。可與菊花、鉤藤、生地等配伍。常規用量15~30克。

【丹參】

      味道微苦,可直接作用於小動脈壁,使血管平滑肌鬆弛,降低外周阻力,擴張血管,減慢心率,還具有活血化淤的作用。因而可以擴張冠狀動脈、抗心肌缺血和降低血壓。主要含有丹參酮、異丹參酮、隱丹參酮、丹參酚及水溶性成分丹參素,還含有原兒茶醛、原兒茶酸,維生素E等。並具有較強的鈣離子通道阻滯作用。常用於胸悶、頭痛、舌暗等由淤血阻滯表現的病人,常規用量5~15克。

【澤瀉】

      味甘性寒。含有澤瀉醇A、B2,揮發油。膽鹼,卵磷脂,維生素B2及大量鉀鹽。可以通過促進排鈉,減少細胞外液容量,擴張外周血管等來降血壓。屬於利尿降壓葯。具有利水滲濕作用,適用於眩暈、肢腫、舌苔滑膩的病人。常用量5~10克。

【杜仲】

      味甘性溫,主要含有杜仲膠、生物鹼、樹脂等對血管有擴張作用,可以降血壓,亦有降血脂作用。可與枸杞子等配伍使用,降壓效果好。具有溫補作用,適用於眩暈伴腰酸腿軟的病人,常用量10~15克。陰虛火旺者慎用。

【鉤藤】

      鉤藤具有平肝熄風、鎮靜的功效。它含降壓有效成分是鉤藤鹼、異鉤藤鹼、去氫鉤藤鹼、毛鉤藤鹼等。降壓作用與鈣離子拮抗有關,即抑制鈣離子從細胞外進入細胞內,使外周血管擴張,血管阻力下降而降低血壓。與西葯中的鈣離子拮抗降壓葯物相似,但無不良反應。它還能抑制神經節和神經末梢遞質的釋放、抑制血管內感受器從而降壓。用鉤藤30克水煎約十分鍾每日早晚分服,有降壓作用,且可緩解高血壓頭痛、頭暈耳鳴、心悸等症狀。適用於頭目漲痛、眩暈、面赤、煩躁的病人,常用量10~15克。

【銀杏葉】

      為銀杏科落葉喬木植物銀杏樹的乾燥葉,含莽草酸、白果雙黃酮、異白果雙黃酮、甾醇等成分。實驗研究和臨床證明,有降低血清膽固醇、擴張冠狀動脈的作用。對治療高血壓、高脂血症及冠心病心絞痛有一定作用。單用或配川芎、紅花。如銀川紅片,用量每日5~10克。

【玉米須】

      其降壓主要是與擴張末梢血管及對抗腎上腺素升壓效應有關。每日用干玉米須30克煎液當茶飲,3個月左右生效,且降壓療效鞏固。玉米須還有利尿及消除高血壓蛋白尿的作用。

【葛根】

      它含葛根素,通過阻斷β-受體而降壓。它同時還可改善腦血流量及基底動脈循環,冠狀動脈血流量等。宜用於高血壓伴冠心病及腦血流供應不足者。用葛根30~50克煎液,每日上下午分服,對改善高血壓頸項強痛、頭暈頭痛、耳鳴、肢麻有效。但降壓幅度不大,應與山楂、菊花、決明子同服。單獨應用葛根也可選用愈風寧心片,一次5片,一日3次。

【羅布麻】

      有效成分為槲皮素,是通過抑制血管運動中樞擴張血管而降壓的,還能降血脂、改善心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對抗衰老亦有作用。對高血壓的頭痛頭暈、失眠多夢有改善作用。主要不良反應有腹脹、腹瀉、惡心等。常用量為6~15克。

【黃連】

      所含黃連素可直接擴張血管、抗腎上腺紊、抑制升壓反應和血管運動中樞而降壓;同時還可擴張血管改善腎血流量、抗高血壓、降低血糖;故對伴有心腎疾病、糖尿病的高血壓患者有效。每日用30克煎服,最好與仙茅、當歸、巴戟天、知母、黃柏配成湯葯飲用。黃連性味苦寒,脾虛便溏者慎用。

【川芎】

      其味辛,性溫。含有揮發油,生物鹼、酚性物質、有機酸等。可以擴張血管,降低血壓,對頭昏者,可以與天麻配伍。屬活血化淤葯,適用於頭痛,頭暈等症,常用量3~10克。

【野菊花】

      其味苦辛,性微寒。主要含有多種揮發油,油中含有樟腦、樟烯、當歸酸脂。有明顯降壓作用,其機制主要是通過對抗腎上腺素,擴張血管和抑制管運動中樞。適用於頭痛、眩暈、目赤等症,常用量10~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