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軟體系統 » 按解溪穴可以幫助消化系統嗎
擴展閱讀
可以馴化動物原始人游戲 2025-05-18 04:06:20
qq里可以打字的圖片 2025-05-18 03:53:44

按解溪穴可以幫助消化系統嗎

發布時間: 2022-12-21 14:52:37

『壹』 消化不良有什麼比較有效的葯嗎

消化不良如何調理
消化不良屬於胃腸道系統疾病,治療要三分葯七分養。平時的調理很重要,一般要注意飲食,不要吃過於油膩、甜膩、辛辣刺激的食物和燒烤。以清淡、好消化的食物為主,注意規律化的飲食就可以。
消化不良吃什麼葯
治療消化不良有很多常見葯,最常見的是健胃消食片這一類。
消化不良吃什麼食物
消化不良建議盡量吃一些發面類、發酵類的食物,這些有助於消化。比如發面的饅頭、餅。不建議吃比較甜膩的食物,如含動物脂肪類比較高的月餅、元宵,這些食物會造成消化的負擔。還有一些健脾養胃的葯食同源的食材也可以考慮,比較推薦山葯和山楂,這些都是對消化有所幫助的食物。
解決消化不良小妙招
建議大家進行穴位的按壓,這些穴位主要集中在足陽明胃經上,如合谷穴、足三里穴、解溪穴。如果同時伴有舌苔厚膩,可以再加上陰陵泉穴。消化不良建議大家少飲酒,少吃一些比較難消化的,如燒烤這一類的食物。多吃一些清淡類的水果、蔬菜和五穀類的食物,不要吃過於寒涼的冷飲。可以考慮吃一些益生菌;不要暴飲暴食,盡量規律性的飲食,每一頓不要吃得過飽,達到吃完之後不飢餓的程度比較好;適量的運動,在飯後可以稍微進行一些散步,但是不要進行劇烈的運動。

『貳』 解溪穴的作用有哪些

解溪穴能舒筋活絡,清胃化痰,鎮驚安神,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癲癇,精神病,頭痛,腓神經麻痹;

解溪穴

2.運動系統疾病:踝關節周圍組織扭傷,足下垂;3.消化系統疾病:胃炎,腸炎;4.其它:高血壓古代記述:頭痛,眩暈,眼疾,頭面浮腫,腹脹,便秘,足膝痛或痿痹,癲疾,霍亂,轉筋,熱病汗不出,善噫,胃熱譫語,瘧,驚悸,股膝重,筋痹,面目赤,口痛嚙舌,足脛虛腫,氣逆。近人報道:腎炎,臌脹,腸炎,足下垂,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病,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血栓性靜脈炎。現代常用於治療足下垂、神經性頭痛、胃腸炎、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疾患等。配昆侖、太溪治療踝部痛;配商丘、血海治療腹張。編輯本段刺灸法

1.直刺0.3~0.5寸;

2.平刺1.0~1.5寸;

3.可透丘墟或商丘,局部酸脹,有時可擴散至整個踝關節。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15分鍾

『叄』 解溪穴的作用和正確按摩手法

解溪穴屬足陽明胃經。經(火)穴。解溪穴位的位置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中,當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舒筋活絡,清胃化痰。解溪有通利關節、提神醒腦的功效。主要用於緩解關節炎、下肢麻痹、暈眩、腹脹、便秘。按摩此穴還能纖細足踝,加速血液循環。

快速找解溪穴

1.正坐,足背屈,與外踝尖齊蘋,在趾長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按之有酸脹感。

2.正坐,足背屈,在足背踝關節前橫紋中點與第2足趾正對處,按之有酸脹感。

解溪穴的位置

就是經常系鞋帶的地方,腳和腿交界的地方,或一抬腳,交界地方有一橫紋線,用手摸這個位置,有動脈跳。用手按揉4至5分鍾,力度酸脹感為宜。還可以把腳後跟在擀麵杖上來回的搓。擀麵杖加熱更好。

解溪穴的作用

解溪穴為足陽明胃經的經穴,穴性屬火。足陽明經脈、經別循行經過鼻、面頰、口齒、咽喉等部。當胃火亢盛、陽明積熱,邪熱上攻會循經上擾清竅,出現鼻出血、鵝口瘡、齒痛、咽喉疼痛等症狀。此時,刺激解溪穴能清降上攻之胃火,熱退毒消,從而起到清利口咽、消腫止痛的作用。

解溪穴按摩方法

以手指指腹或指節向下按壓,並作圈狀按摩。患者用拇指腹按壓在解溪穴上,按而揉之,局部產生酸、脹、痛感,再屈伸踝關節,加強指壓的感覺,然後用揉法放鬆。左右二側交替進行,10-15分鍾。每日一二次。

『肆』 在解溪穴處艾灸起什麼作用

解溪穴是屬於足陽明胃經穴,那首先就是胃方面的問題都可以用該穴,消化系統如胃寒痛,消化不良,腹瀉等。在就是局部方面的,(解溪穴位於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中,當(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踝關節周圍組織損傷可以取該穴、腱鞘囊腫等

『伍』 健脾養胃,供應和運行氣血的源頭!只要6個特效穴位

足陽明胃經——健脾養胃,促進人體自我消化

大家都知道胃主消化,把食物消化掉,而且在中醫講胃為後天之本,就是日常的飲食營養都是靠胃來供應。所以,胃是很重要的。但是講到美容呢,就要從面部來講,面部氣色不好、皮膚容易鬆弛、容易長痘痘、容易臉色蒼白以及氣血供應不上,可以從胃經來調整好。


中醫認為脾胃乃後天之本,生命之源。

為什麼這么說呢?一個人生病沒關系,只要能吃便有希望康復。但是假如有一天食慾不振,吃不下去東西,或者是根本就不想吃東西了,事情就難辦得多了。當一個人胃氣不在,吃不下去東西,營養來源渠道也就中斷了。

生活中我們看見過這樣一些女孩兒,身材苗條,眉目清秀,但吃得很少,有時候還經常憂郁,晚上睡不著,指責兩句就能哭鼻子。其實,只要你仔細觀察,80%都有脾胃問題。

有些女孩兒吃得很少,突然一下就胖得驚人的。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 ?中醫說,思傷脾。脾胃是彼此相和的,這種感覺與我們常說的肝膽相照有異曲同工之妙。假如脾傷得太重,就會存濕,濕氣一多就會直接阻礙血液的流動速度,當然也就影響了胃氣。所以我們會看到一些人憂傷、生氣就會出現胃不舒服,有的吃不下去飯,有的玩兒命吃飯,這都是脾胃功能不和諧狀態的表現。時間長了,胃部功能就不好了,再嚴重者就可能會導致脾胃器機紊亂或者胃潰瘍,更嚴重的還可能引起內分泌失調或者胃癌。


中醫傳統醫學認為,在人體上共有十二條經脈、八條奇脈,循環運行於人體,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針灸理論正是基於經絡學說的基礎上而發展起來的。十二經脈以其主導的臟腑功能為主命名,胃經就是十二經脈中的一條,全稱為「足陽明胃經」。 胃經是分布在人體正面的一條很重要的經脈。

足陽明胃經主治腸胃等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某些病症和咽喉、頭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之病症,是對消化系統來說非常重要的穴位。

足陽明胃經從頭部開始,經脖子、胸、腹、下肢以至足尖等。消化系統有障礙時,會出現疲勞、身體倦怠、缺乏元氣等症狀。 皮膚沒有光澤,顯得黑、黃。

嘴唇容易破裂,有縱形皺紋,唇邊容易潰爛。發聲無力,發音模糊。精神不振,遲疑不決,悶悶不樂,經常苦惱,因此更加重消化系統的負擔。有喜吃甜食的傾向。

此外,對清淡的食物有偏好,不愛吃油膩的食物。若要長久保持同一姿勢,則會坐立不安,無法鎮定下來。因為胃經的異常,經常被原因不明的頭痛所苦惱,出現前頭部和眼睛的疼痛、鼻塞、喉嚨痛、腹脹等症狀;腳部有虛弱、麻痹。

出現以上所述症狀,請刺激位於胃經上的穴位,症狀就會有顯著改善。胃經是非常長的經脈,主要穴位有45個。

其中有這樣幾個穴位是非常的重要,它們是整個胃部經絡上的特效穴位,只要運用一些非常簡單的技巧就可以達到不錯的治療效果。

1.厲兌穴

位於人體足第2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

「厲兌穴」名字的淵源:厲是噩夢的意思,兌是八卦中的一卦,代表沼澤,厲兌的意思就是掉進了噩夢的沼澤中。所以這個穴位對平時愛做噩夢的人來說特別有意義,對這個穴位施針或按摩,可以緩解每晚噩夢的症狀。另外,對於有神經錯亂症狀的人來說,厲兌穴能夠靜心安神。

按摩手法:每天晚上睡覺之前攥一攥第二個腳趾,這么一攥,厲兌穴就攥住了,再扭扭腳趾肚,最後用指甲掐腳趾肚。同時把10個腳趾都掐一掐,這對於安眠特別有好處。這樣一來,晚上就不愛做噩夢,就該做好夢。


2.內庭穴

內庭穴在足背,當第二三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以艾條點燃後對對應腳掌前部的里內庭穴施以溫和灸,艾條距皮膚1.5cm,灸至患者感到局部灼熱為度。中醫認為,消化不良性腹瀉多因飲食不節、宿食內停、阻滯腸胃、傳化失常而致,表現為腸鳴、泄瀉、舌苔垢膩。里內庭為奇穴,艾灸里內庭可振奮脾胃陽氣、調理氣機、消導積滯、清利濕熱,從而恢復腸胃功能,達到止瀉效果。內庭穴治療實火牙痛。

3.陷谷穴

陷谷穴在足背,當第二三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

有相當多的孕婦在妊娠後期會出現下肢浮腫,輕度浮腫常常是下午較明顯,早晨可消失,這是正常現象。如果早晨仍不能消失,則稱為「妊娠水腫」。對於下肢浮腫的孕婦,可讓其採用平卧位或下肢略為抬高的體位,然後從足背開始,沿小腿向大腿方向推拿,力度要輕柔,手法以按、壓、推、摩、輕捏交替混合使用。在按壓推揉的過程中,要以陷谷穴為重點。該穴在腳背上第二三趾骨結合部前方的凹陷處。按壓此處,對顏面浮腫、水腫、足背腫痛都有很好的療效。

4.解溪穴

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中,當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按壓解溪穴,反應有局部酸、麻、脹感。同時活動雙患肢。解溪主治:肩關節周圍炎,亦可治膝關節炎,對糖尿病、頭痛、目疾、精神病也有醫療作用。治療手腕扭傷最有效的是指壓「陽池」。以手腕為中心,往不痛之處彎曲,用拇指一面吐氣一面強壓10秒鍾才放手,如此重復3次。如果是腳脖子的話,指壓「解溪」也很有效。指壓要領同前,在指壓後腫消、痛止。

5.豐隆穴

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粗隆前緣二橫指(中指)。

豐隆穴的穴肉厚而硬,點揉時可用按摩棒,或用食指節重按才行。找穴要耐心些,可在經穴四周點按試探,取最敏感的點。當有痰吐不出的時候,豐隆穴會變得比平時敏感許多。中醫講的痰濕,是指體內代謝廢物堆積。按摩豐隆穴可以祛濕化痰。豐隆,象聲詞,指轟隆打雷,按摩此穴能把脾胃上的濁濕像打雷下雨一樣排出去。每天按壓1 3分鍾。


6.足三里穴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傳統中醫認為,按摩足三里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民間一直有「常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的說法。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

古今大量實踐都證實,足三里是一個能防治多種疾病、強身健體的重要穴位。足三里是抗衰老的有效穴位,經常按摩該穴,對於抗衰老、延年益壽大有裨益。

「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

胃處在肚腹的上部,胃脹、胃脘疼痛的時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時候要同時往上方使勁;腹部正中出現不適,就需要「理中」,只往內按即可;

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時往下方使勁,這叫「理下」。


最後要說的是,因為我們按摩胃經的主要目的是調節胃腸功能。

所以,飯後一個小時左右就可以開始按揉穴位了,特別是足三里、天樞這幾個重點穴位一定要按到,然後在睡前一個小時左右灸一會兒,灸過喝一小杯水。

每天早上7—9點沿著胃經的循行進行敲或者按揉是最好的,這個時間段是胃經經氣最旺的時候。

『陸』 寶寶脾虛艾灸什麼穴位

嬰兒脾胃虛弱,艾灸中脘穴,解溪穴,關元穴等一些穴位。需要艾灸的時候應該對准穴位點燃灸3-5分鍾,每日一次,艾灸中脘穴每天艾灸10~15分鍾,可以有效緩解胃部不適的症狀,這個穴位主要是治消化系統方面疾病的,解溪穴,關元穴是全身祛濕去濕的穴位,每天也就15分鍾,堅持一段時間可以達到很好的祛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