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典型的慢粒是什麼
慢粒全稱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慢粒是一種骨髓增殖性疾病,其特點是粒細胞(包括已成熟的和幼稚階段的粒細胞)顯著增多,脾臟明顯腫大,絕大多數具有相對特異的ph標記染色體,病程較緩慢。在疾病早期,這些細胞尚具有分化的能力,且骨髓功能是正常的。本病常於數年內保持穩定,最後轉變為惡性程度更高的疾病,大多以急性變而死亡。本病患者以年齡在30~40歲間居多,20歲以下者罕見。白血病起病急緩不一,但各類性白血病其發病原因及病理改變相類似,因而臨床均有貧血出血感染及侵潤的表現。
發熱:約百分之五十的病人以發熱為早期表現,其熱型不規則,體溫可在37.5-38度之間,亦可高達39度-40度,伴有畏寒,出汗等症狀。發熱的原因與成熟粒細胞減少、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繼發感染及白血病細胞的過渡增生、浸潤有關。一般來說,高熱,體溫達到39-40度以上,多由繼發感染引起的。特別是當中性粒細胞<1.0×10(9)/L時更易發生。感染的部位以口腔、咽部、肺部、肛周、泌尿系、及胃腸道為常見,有時查不到明顯的感染灶而出現嚴重的敗血症。致病菌多為病毒。格蘭陰性桿菌,如綠膿桿菌、肺炎克雷白桿菌、產期桿菌等。其他如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長期大量應用抗生素時刻出現黴菌感染,以至高熱持續不退。
貧血 :可能為病人的首發症狀,貧血呈漸進性的,早期不易發現,大部分病人就診時已有中至重度貧血。貧血的原因是白血病細胞的無限增殖,干擾了正常紅細胞的生長、發育及無效性紅細胞生成、失血。或因應用化療葯物(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干擾了細胞的核酸代謝而使貧血加重。
浸潤:1.肝脾淋巴結腫大: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多見,淋巴結呈輕度或中度腫大,融合,無觸痛,縱膈淋巴結腫大。常見於T淋巴細胞白細胞白血病。大多數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極少數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有輕質中度的肝脾腫大。
2.骨髓和關節:由於白血病細胞浸潤,病人常有胸骨下端壓痛,骨髓和關節疼痛多見於兒童,易誤診為風濕。
3.眼部表現: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白血病細胞可浸潤眼眶部鼓膜,形成綠色瘤(因細胞內還有大量的過氧化酶),可引起眼球突出,復視或失明。也可直接浸潤視網膜、脈絡膜、視神經等引起相應症狀。
4.口腔及皮膚: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多見口腔黏膜及皮膚浸潤,如齒齦腫脹、增生或巨舌變等。皮膚浸潤表現為淡紫色小丘疹,結節,斑塊和潰瘍等。非浸潤性皮膚病變如感染、單純皰疹及帶狀皰疹等,皮膚活檢或皮損印片可幫助診斷。
5.心肺:據報導嚴重的症狀,嚴重時可出現胸腔積液。心臟的表現多見於心包的浸潤,偶有心肌炎及心力衰竭。
6.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的化療治療,使病人的生存期明顯延長。但由於化療葯物難以通過血腦屏障,隱藏在中樞神經系統的白血病細胞不能有效被殺滅,因而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白血病細胞浸潤致腦膜或腦實質出現相應的臨床表現,如頭痛、惡心、嘔吐、視乳頭水腫、口眼歪斜、暈眩或大小便失禁等。嚴重者可出現昏迷,甚至死亡。(CNS-L)多見於兒童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發生率可達36%~38%,也是化療緩解後復發的根源。
7.睾丸浸潤:多見於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也是第二個髓外復發的部位。臨床上常承擔側或雙側彌漫性腫大,質稍硬,有輕壓痛。個別白血病患者有陰莖異常勃起,可能與海綿體內白血病栓子有關。此外白血病細胞還可浸潤其他器官,如消化道,泌尿道,甲狀腺,胰腺等,
B. 白細胞一直少我卻沒不良感覺怎麼回事
白細胞減少症
什麼是白細胞減少症
粒細胞在骨髓中生長,來自粒-單細胞祖細胞(CFU-GM)。原始粒細胞、早幼粒細胞及中幼粒細胞都具有分裂能力,屬骨髓分裂池。晚幼粒細胞不再分裂,發育成熟至分葉核後,積存於骨髓貯備池,等待釋放。血中粒細胞一半在循環池,另一半聚集在血管壁邊緣池。外周血粒細胞主要來自循環池。因此,循環池粒細胞的數量取決於:幹細胞分化增殖能力,有效貯備量,釋放速度,血中破壞程度,流動細胞與血管壁聚集細胞比例,以及組織中所需細胞量。
什麼原因引起白細胞減少症
粒細胞減少可有遺傳性、家族性、獲得性等。其中獲得性佔多數。葯物、放射線、感染、毒素等均可使粒細胞減少,葯物引起者最常見。
白細胞減少症有什麼症狀
病人可無症狀或有非特異性症狀,如乏力、納差、體力減退,並有易感染傾向。是否合並感染視粒細胞減少程度。感染部位以肺、尿路、皮膚等多見。
白細胞減少症需要做哪些檢查
一、血象:白細胞計數多在2-4×109/L,中性粒細胞絕對值減低。血紅蛋白和血小板正常。
二、骨髓象:一般正常,典型患者呈粒系增生不良或成熟障礙。有的粒細胞有空泡、中毒顆粒及核固縮等退行性變。骨髓象除了解粒細胞增殖分化情況外,還可明確有無腫瘤細胞轉移。
三、粒細胞邊緣池的檢查:方法有幾種,如用同位素DF32P標記自身中性粒細胞進行檢查,結果確切。
四、粒細胞儲備的檢查:方法是通過注射或口服促骨髓釋放粒細胞的製品,如內毒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五、白細胞凝集試驗和血溶菌霉及溶菌酶指數:是檢測是否有粒細胞破壞過多的方法,但有假陽性出現。
如何治療
1、首先應仔細查找引起粒細胞減少的原因,根據病因選擇相應的治療措施。如因葯物引起者,應立即停葯。
2、促白細胞生成葯物臨床應用種類較多,但療效均難以確定。如維生素B6、利血生可用於各種粒細胞減少症。維生素B4、鯊肝醇、肌苷、脫氧核苷酸、康力龍等對抗癌葯、放療或氯黴素等因素所致的白細胞減少有較好療效。在病因治療同時,對上述葯物可選擇其中1-2種,服用4-6周,觀察是否有使白細胞回升效果,切勿認為葯物越多越好,而同時使用數種葯物。
3、腎上腺皮質激素可促進骨髓釋放細胞進入外周血循環,當粒細胞減少是因為免疫因素引起,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所致時,有較好且持久的療效。
http://www.qm120.com/cha/quanshen/675/
哪類白細胞減少需治療
血液中的白細胞是人體防禦細菌入侵的巡邏兵。當細菌等異物入侵時,白細胞便進入被入侵部位,將細菌包圍、吞噬、消滅,故白細胞有人體「白色衛士」之稱。可見白細胞數減少,就會削弱人體抗菌能力,容易受感染。不過,白細胞減少並不一定要治療,一要看減少程度;二要看減少原因。
正常白細胞數為(4~10)×109/升,通俗說就是每立方毫米4000~10000個,平均值則為7000個。如果介於4000~7000表示正常偏低,不需治療;如果低於4000個,就可診斷為白細胞減少症。即使如此,也不一定就需要治療,比如說,僅僅是輕度減少或一過性減少,復查時未繼續下降,又毫無症狀或不適,那就不必緊張,也無需治療。當然,下列情況下的白細胞需要關注,並在醫生指導下,採取干預措施。
1、白細胞數嚴重減少需要緊急治療。白細胞是由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等組成。一般所說的白細胞減少最常見最主要的是指粒細胞減少,如果減少程度過於明顯,則細菌很可能在機體完全或基本喪失抵抗力的狀態下迅速擴散,甚至進入血液引發敗血症,嚴重威脅生命。
2、有原因可尋的白細胞減少應針對原因治療。常見引起白細胞減少的原因一般有三類:一是葯物,如服用解熱鎮痛葯、磺胺類葯等,此時如白細胞減少過於明顯,則應停服或換葯;二是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染等,此時一方面應積極進行抗病毒治療,另方面可酌情服用增加白細胞的葯物;三是患有免疫系統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此時也應作同樣干預,選服能增加白細胞的葯物。
3、同時有紅細胞和(或)血小板減少時需要進一步診治。當出現白細胞減少時,如果血液中其他兩種細胞即紅細胞和血小板有異常變化,問題就比較復雜,首先要進一步檢查,最常做的是骨髓檢查,以排除有無其他血液病,然後再決定治療方案。
臨床上常用升高白細胞葯物有:維生素B4、利血生、鯊肝醇、輔酶A等,一般無任何副作用。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酌情選用。
白細胞減少症和粒細胞缺乏症
白細胞減少症和中性粒細胞缺乏症都是由於各種病因引起的一組綜合征。根據其臨床特點,屬於中醫學「氣虛」症范疇。
[臨床表現]
1.白細胞減少症:一般有頭暈,乏力,四肢酸軟,食慾減退,低熱,失眠等非特異性症狀。少數無症狀,部分病人則反復發生口腔潰瘍、肺部感染或泌尿系感染。
2.粒細胞缺乏症:起病多急驟,常有高熱、寒戰、頭痛、疲乏或極度衰弱。有時口腔、鼻腔、皮膚、直腸、肛門、陰道等黏膜處可出現壞死性潰瘍。對葯物過敏者,可同時發生剝脫性皮炎,嚴重者可發生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常迅速發生敗血症或膿毒血症而導致死亡。
[診斷]
1.白細胞減少症:由各種原因導致外周血白細胞數低於4.Oxll09/L。兒童
的標准為10-14歲低於4.5x109/L,5—9歲低於5.0x 109/L,小於5歲低於5.5x 109/L。
2.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和粒細胞缺乏症: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在成人低於2.0x109/L時稱中性粒細胞減少症;低於0.5xl09/L時稱為中性粒細胞缺乏症。
[治療]
1.西醫葯治療
(1)升白細胞葯物,如利血生或維生素B410mg,每日 3次;或碳酸鋰0.25克,每日3次。
(2)用G--CSF和GM-CSF促進細胞生成。
2.中醫葯治療
氣血虧虛:氣短乏力,頭暈,四肢酸軟,食慾減退,失眠多夢,或極度衰弱,經常發生感冒或其他感染症群,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治法:補益氣血。
方葯:黨參、黃芪各30克,黃精、陳皮、白術、生地、熟地、當歸、白芍、丹參各10克,甘草6克,大棗5枚。
中成葯:峰齡膠囊、百令膠囊、施普瑞螺旋藻。
[預防與調養]
1.注意飲食:避免生冷及不潔飲食以免消化系統感染。
2.盡量避免去公共場所,以防止呼吸道感染。
3.避免服用造成骨髓損害或白細胞減少的葯物。
4.避免接觸造成骨髓損害的化學物質及放射性物質。
參考資料:今晚報 中國孕育網
C. 什麼是粒細胞缺乏症得了會怎樣
什麼是粒細胞缺乏症 粒細胞缺乏症時,因血中粒細胞極度減低甚至完全缺如,極易合並嚴重感染,病情危重,死亡率高,需積極搶救。在抗生素問世前,死亡率高達90-95%,自應用抗生素後,已下降至20%,但仍需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什麼原因引起粒細胞缺乏症 粒細胞缺乏症可繼發於葯物反應、化學葯物中毒、電離輻射、感染或免疫性疾病,亦可原因不明,但最常見的病因是葯物反應。 粒細胞缺乏症有什麼症狀 發病前多數患者有某種葯物接觸史。起病急驟、高熱、寒戰、頭痛、極度衰弱、全身不適。由於粒細胞極度缺乏,機體抵抗力明顯下降,感染成為主要合並症。牙齦、口腔粘膜、軟齶、咽峽部發生壞死性潰瘍,常覆蓋灰黃或淡綠色假膜。皮膚、鼻腔、陰道、子宮、直腸、肛門均可出現炎症。局部感染常引起相應部位淋巴結腫大。肺部的嚴重感染引起咳嗽、呼吸困難、紫紺。發生敗血症時可伴肝損害,出現肝大、黃疸。嚴重者可伴中毒性腦病或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出現頭痛、惡心、嘔吐、意識障礙,甚至昏迷。葯物過敏者可發生剝脫性皮炎。若短期內不恢復,死亡率極高。 粒細胞缺乏症需要做哪些檢查 一、血象:白細胞明顯減少,常低於2×109/L。 二.骨髓象。 三、其他:血沉增快,嚴重感染者可伴肝功異常,主要是總膽紅素定量升高。 如何治療 一、停用引起或可能引起粒細胞缺乏的各種葯物。 二、病人應隔離在單人病房,條件允許時住進無菌層流病室,做好消毒隔離,包括口腔、肛門、外陰等易感部位的局部清洗。 三、合理使用抗生素,盡量在用葯前仔細尋找病灶,做咽拭子、血液、尿液、大便等細菌培養。無感染者可預防性注射青黴素。抗生素用葯時間不宜過短。疑有深部黴菌病時,需用有效的抗黴菌葯物,如酮康唑;達可寧(咪康唑;大扶康(氟康唑)。 四、腎上腺皮質激素。 五、粒細胞輸注。 六、促白細胞生成葯。 七、全身支持治療。
D. 易侵犯中樞神經系統的白血病是
正確答案:D
解析:[考點]易侵犯中樞神經系統的白血病
。易侵犯中樞神經系統的白血病是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兒童尤甚
。常發生在治療後緩解期,這是由於化療葯物難以通過血腦屏障,隱藏在中樞神經系統的白血病細胞不能被有效殺滅所致
。
E.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治療中是否要做腰穿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由於白血病細胞浸潤中樞神經系統,需要做腰穿,但要按照計劃,每周少於2次,否則對人體副作用過大
F. 為什麼會得視神經脊髓炎
視神經脊髓炎屬免疫性脫髓鞘疾病,是在人體免疫調節異常的情況下感染特異病毒侵犯脊髓並導致脊髓神經髓鞘脫失,從而使脊髓傳導功能發生不同程度的障礙所致的脊髓支配區感覺及功能障礙。臨術中病有原發,繼發,誘發復發之分,主要是損害腦干視中樞、脊髓或中樞神經損害。磁共震對本病的診斷在早發期可以定性確診,且治療延誤會導致視神經萎縮變性伴發壞死並繼發多種眼部病變終生失明,。治療要中西復合尋查病因、辯證施治,增強機體免疫調節功能,提高肌體抗病能力。營養神經,中西醫結合擴張微循環使受損殘余神經得到充分的血供,預防病情繼續發展。同時興奮神經,激活麻痹和休克的神經細胞使體內產生病毒抗體不再復發達到受損神經再生修復以獲得視力等最佳恢復.如幫助發來磁共震照片,病史,全部症狀為你指導。
G. 簡述嗜酸粒細胞的功能。
成熟嗜酸粒細胞在血循環中的數量不多,其功能體現在:①吞噬功能,嗜酸粒細胞可以作變形運動,吞噬多種異物。異物顆粒吞入細胞後,與嗜酸粒細胞顆粒接觸而形成融合體,對異物進行氧化分解作用和殺菌作用。②嗜酸粒細胞的毒性蛋白能夠殺滅寄生蟲,是體內專門針對寄生蟲類特異免疫系統的重要成員。③其與抗原抗體復合物有親和力,能夠與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的趨化因子起反應,導致其顆粒內容物釋放,如釋放出組胺酶分解組胺,從而限制嗜鹼粒細胞在Ⅰ型超敏反應中的作用,所以,能夠調節超敏反應。
H.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腰穿後有什麼症狀
腰穿症狀?
腰穿只是注射化療葯通過脊椎打到腦部,防止白血病進入很脆弱的腦部而已。
腰穿的副作用跟這個病比起來只是九牛一毛而已,不用擔心。
但是腰穿之後必須躺足6個小時,不要枕頭,朝天躺著,確保化療葯從脊椎流入腦部。
如果沒有按要求做到,有可能第二天開始會頭暈,肢體不協調等,較為麻煩。
但也只是不舒服,過幾天會好的。
I.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途徑是什麼
CNS感染途徑包括:①血行感染:病原體通過昆蟲叮咬、動物咬傷、使用不潔注射器、輸血等進入血液,面部感染時病原體可經靜脈逆行人顱,孕婦感染時病原體經胎盤傳遞給胎兒等;②直接感染:貫穿性顱腦損傷或腦鄰近組織感染時病原體可直接擴散人顱;③神經干逆行感染:嗜神經病毒如單純皰疹病毒、狂犬病毒等感染皮膚、呼吸道或胃腸道粘膜後可沿神經末梢進入神經干。
在選用上述葯物治療時主要注意的是葯物的不良反應。如無環鳥苷的應用主要是注意其可能導致震顫、皮疹、譫妄、血尿、血清轉氨酶升高的不良反應;剛昔洛韋的應用主要注意腎功能損害和骨髓抑制(中性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
J. 什麼是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呀
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CNS-L)系白血病細胞髓外浸潤至蛛網膜或蛛網膜鄰近神經組織而產生的臨床症狀和體征,是白血病的一種常見並發症,對預後有重要影響。
白血病細胞通過直接散播和血源轉移途徑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因大部分化療葯物不易通過血-腦脊液屏障導致腦脊液中達不到有效的葯物濃度,侵入的白血病細胞緩慢增殖,最終導致CNS-L。
CNS-L病理所見,主要表現為腦膜及腦實質白血病細胞灶性或彌散性浸潤,可伴有出血、血腫及硬膜外腫塊形成橫斷性脊髓炎等。浸潤的范圍依次為蛛網膜及腦實質。
約半數患者,CNS-L在確診AL後1~5個月內發病,81.5%發生於完全緩解前及復發時,完全緩解時發生者僅佔18.3%。少數患者CNS-L為白血病的首發表現,易誤診為其他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上述北京協和醫院的118例CNS-L中,11.5%的病例即以CNS-L為白血病的最初臨床表現。
CNS-L的臨床表現中,頭痛佔77.4%、嘔吐佔47%、腦神經損害佔20.9%(以面神經麻痹最多見,其他依次為第Ⅲ、Ⅳ、Ⅱ、Ⅷ對腦神經受累)、頸強直佔16.5%、病理反射陽性佔16.5%、視盤水腫佔13.4%。少數患者可因顱內血管受侵破裂,或血小板明顯減少,或凝血障礙而誘發顱內出血,患者表現為煩躁、神志不清、抽搐、偏癱等。部分CNS-L者可無任何臨床表現,而於常規預防性鞘內注葯檢查腦脊液(CSF)時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