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子系統與模塊劃分的方法有哪些
系統功能的劃分:
1、支持業務部門或崗位的部分可以稱為子系統
2、代替業務崗位的某項職責稱為模塊
3、單個可獨立運行的軟體如可執行文件稱為子系統,反之稱為模塊。
4、對末級結點進行適當的功能分解。
5、功能分解最好對應到原子級業務活動。
2. 簡述系統分解的目的和原則。
分解的目的:面對一個復雜而又龐大的系統,我們無法通過一張圖表就把系統所有元素之間的關系描述清楚,這時就要將系統按一定的原則分解成若干個子系統。分解後的每個子系統,相對於總系統而言,其功能和結構的復雜程度都大大降低。對於較復雜的子系統,我們還可以對其進一步分解,直至達到要求為止。
分解的原則: (1)可控制性原則。系統內部的元素一般是可以控制的,而系統外部的元素則不可控制,因而把系統中的若干元素劃分為同一子系統時,該子系統應能管理和控制所屬的所有元素。 (2)功能聚合原則。在系統內部的元素通常按功能聚集原則來進行子系統劃分。軟體系統由若干模塊構成,而模塊具有各自的功能。若干模塊按功能聚集構成子系統。 (3)介面標准化原則。系統在分解的過程中,需要定義大量的介面。介面是子系統之間的連接點,即子系統輸入、輸出的界面。在信息系統中介面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通過介面可以完成過濾(通過介面去掉不需要的輸入、輸出元素)、編碼/解碼(將一種數據格式轉換成另一種數據格式)、糾錯(輸入或輸出錯誤的檢測和修正)、緩沖(讓兩個子系統通過緩沖區耦合,取得同步)幾個方面的工作。
3. 子系統劃分原則
一,把系統劃分為一些模塊,其中每個模塊的功能簡單,明確,內容簡明易懂,任務清楚明確,以便易於修改。
二、每個模塊要比較小,每一項任務限制在盡可能少的模塊中完成,最好是一個模塊來完成,這樣就可以避免修改時遺漏應修改的地方。
三,系統分成模塊的工作按層次進行。首先,把整個系統看成一個模塊,按功能分解成若干個第一層模塊,這些模塊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整個系統的功能。然後按功能再分解第一層的各個模塊。依次下去,直到每個模塊都十分簡單。
四、每一個模塊應盡可能獨立,模塊之間的聯系及互相影響盡可能地減少,盡可能減少模塊間的調用關系和數據交換關系。當然,系統中模塊不可能與其他模塊設有聯系,只是要求這種聯系盡可能少。
五,模塊間的關系要闡明。這樣,在修改時可以追蹤和控制。
六,模塊所包含的各個過程之間內在聯系應盡可能強。
七,模塊的劃分應便於總的系統設計階段實現。
4. 系統結構的構成
有些系統,特別是大型系統,為了便於研究,可以分解成若干個子系統。子系統在大系統的活動中起一個元素的作用,但是在需要考察子系統的構造時,又可將它分解為更小的子系統,例如,一個國家是個大系統,它由政治子系統、經濟子系統、文化教育子系統、國家安全子系統等組成。而這些子系統又分別由若干個更小的子系統組成,如經濟子系統由工業、農業、商業、交通運輸等子系統組成。元素-子系統-系統這種表達系統層次構造的方式具有一定的相對性,這種分解不是唯一的。
5. 系統分解
(一)子系統分解
子系統分解如圖7-4所示。
圖7-4 子系統分解圖
(二)模塊分解
1.超級管理員子系統
本系統將要完成超級管理員對該系統的所有操作,包括對使用系統的所有顧客的管理,評估體系的制定,滿意度管理,所有館藏社會化服務評分查詢及修改登錄密碼,如圖7-5所示。
圖7-5 超級管理員子系統
2.管理員子系統
本系統將要完成管理員對該系統的所有操作,包括對本館藏顧客的管理,本館藏評分的查詢,本館藏顧客滿意度調查的結果查詢及修改登錄密碼,並將本館藏評估得分返回給超級管理員。如圖7-6所示。
3.職工子系統
本系統將要完成職工對該系統的所有操作,如實填報本館藏的基本情況。系統將會依據評估指標體系得出本館藏的評估得分,並返回給管理員。如圖7-7所示。
4.顧客子系統
本系統將要完成館藏普通顧客對該系統的所有操作,填報對於本館藏的社會化服務的滿意度調查問卷。系統將會依據評估指標體系得出本館藏的顧客滿意度得分,並將結果返回給職工。如圖7-8所示。
圖7-6 管理員子系統
圖7-7 職工子系統
圖7-8 顧客子系統
5.模塊直接依賴關系
模塊直接依賴關系如圖7-9所示。
6.數據流程圖
數據流程圖如圖7-10所示。
圖7-9 模塊依賴關系圖
圖7-10 系統數據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