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和尚怎麼稱呼自己
不是每個出家人都是和尚,而和尚的意思是就好像我們說的教授或是班主任,通常的說法就是親自教導我的人,在佛門我本人稱他和尚。古時,一個寺廟都只有一名和尚。
因為和尚的工作就是教化眾生,時時刻刻引導眾生覺悟,所以對於自己的稱呼也是隨著所教導的對象而變化,並沒有固定的稱謂(自己對自己),佛門的第一要義就是無我。
阿彌陀佛
2. 在家拜觀音菩薩怎麼稱呼自己
在家拜觀音菩薩怎麼稱呼自己,一般念經的時候,需要自稱就是弟子某某,跟在家居士之間說話的時候,自稱為末學。
在家人自稱,不可稱呼自己為「某居士」。「居士」之號,含種種美德,自稱有自贊之嫌。不可以因為自己拜觀音就起來傲慢心,覺得自己與眾不同,自己有了功德,一旦有了傲慢心,什麼功德也就沒了。
網名等別號不應使用佛菩薩或大德的名號及僧人形象。「釋」為出家姓,如非出家人,名字不能冠以「釋某某」。世間稱呼的「某姨」、「某哥」、「某姐」等,不宜帶入佛門。
在家佛弟子之間,可在姓氏後加上居士二字,稱呼「某居士」,如王居士、張居士等。或統稱「師兄」。不宜稱師姐、師弟、師妹等。
不宜對佛弟子稱呼為「某菩薩」,更不可對雞狗等眾生稱呼為菩薩,如王菩薩、雞菩薩、小菩薩、老菩薩等。「菩薩」深具果徳法義,不可輕易呼之。
3. 對自己的所有稱呼
下愚、牛馬走(意為如牛馬般被驅使的僕人,自謙之詞)、敝人、仆、老臣、愚、妾(「妾」限於女子表示謙卑的自稱,但不僅僅限於具有夫妻關系的女子在丈夫面前的自稱。)、小人、下官(官員自稱「下官」。)、小的、小子、學生(不僅讀書人可謙稱學生,官場中人也可謙稱學生。)、
小可、小生(讀書人的自稱)、小老(是老年人的謙稱)、卑人、卑微、鄙人、老奴(自稱,限於臣僕。)、鄙臣、鄙生(學生的自謙之稱。)、鄙老(是老人的自謙之稱,猶言「老朽」)、老朽、不佞、老拙、不才、老鄙、老僕、賤人、不肖(作兼稱,多用於父母死後。)
賤士(為讀書人自謙之稱)、不孝兒、在下。
(3)信道家可以如何稱呼自己擴展閱讀:
不同身份古人對自己的稱呼介紹:
一、古代官員:
1、文官:微臣,小臣(對皇帝) 、下官(對等級比他高的官)、 老臣(自己年齡大)。
2、武官:末將(對等級比他高的官)。
3、貪官、宦官:奴才,小的。
二、古代男子:小生,本公子,本少爺。
三、古代女子自稱:
1、女子自稱:「奴家」。
2、女子謙稱:「妾」、「賤妾」、「奴婢」、「妾身」、「婢子」。
3、老年婦女謙稱:「老身」。
4、謙稱自己的丈夫:「拙夫」。
5、王妃、王後在皇上面前自稱:「妾」。
6、寡居皇太後自稱:「哀家」。
7、民間女子自稱:「小女子」、「民女」。
4. 可以對自己的稱呼
咱,雜家,哀家,俺、俺們、本人、鄙人、敝人、不肖、不才、老子、某、依、仆、乃公、人家、我等、
我、我們、我輩、我依、我曹、吾、吾們、吾濟、吾輩、吾曹、小生、小人、小子、小可、
小的、余、予、在下、灑家、咱、朕、寡人、孤、奴才、臣
本座,本老座,老座,臣妾,奴婢,。。。。。
5. 道家弟子如何稱呼世俗之人
道教可以稱平常人為施主,但這個是引用佛教的稱法
因為古代,道教弟子沒有去百姓家化緣。
施主,是指有施捨的人
對平常人,可以稱為居士、善知識、大德等
6. 寫給自己的信應該怎麼稱呼自己 不要用英文 還要長
寫給自己的信
親愛的圓圓:
安好!
我之所以寫這封信給你,是因為希望你能快樂點。這個世界上活這幾十年,如果不快樂,那還能讓誰稱贊你這輩子沒有白活呢?
生活也許存在了很多不快樂的理由,但是只要有一個理由「我還活著,我還有機會改變」那我就應該快樂。今天聽到了一個很好的說法,「如果你覺得一個人對不起你並傷害了你。就在這個時候離開他吧,但是不要難過,因為那是你上輩子欠下的債,這輩子忍到現在也該還完了,離開以後開始新的生活。」
你的新生活希望是從現在開始的。我知道最近發生的事讓你心裡沒有辦法平靜,但是不平靜能帶給傷害你的人打擊嗎?很明顯不能。於是我決定帶著你去尋找快樂。
你還記得小的時候犯錯誤被父母打嗎?他們總是在夜裡你睡著時偷偷的為你擦葯偷偷的掉眼淚。
你還記得小學時和你打架的男孩子嗎?他說架也打完了,那麼從現在起我們做好朋友吧。
你還記得那個離開你給了你傷害的朋友嗎?她曾經保護過你,因為你被傷害而心疼的哭過。
……
我不知道還要舉出多少這樣的例子,你的心裡平靜了些嗎?試著去想起來那些曾經的快樂吧,不要讓不愉快的結局迷失了我們的心。
你已經不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了,我希望你可以更成熟更智慧一些。那麼你一定要改掉一些影響你判斷的毛病。
首先你最大的毛病就是沖動,雖然知道沖動是魔鬼但是你就是始終改不掉。想來也在這個缺點上吃了不少小虧了,卻怎麼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我希望你以後再控制不住自己的時候,拿出來我今天寫給你的信看看,也許可以改變你的想法。就拿最近發生的一件事來看。假期打工本來是一件好事,可是最終的結果卻是聽到爸爸說「如果你不在畢業前提高你的修養和能力,我沒有辦法把我的工廠交給你」。為什麼呢?就是沖動!
假期到秦皇島旅遊突然對珍珠產生了興趣,就向媽媽借了一筆本金批發了很多的珍珠飾品。回到家後就在自己家樓下擺了一個小地攤。生意一直很不錯,不但還了本金和利息還存到了一筆豐厚的零花錢,得到了父母的一致好評。但事情才開始發展。不幸遇到了一些地痞流氓向你收取費用,這些人是已經在這一帶很多年的騙子了,所以你就很「骨氣」的說沒有城管收費的證件絕不給錢。於是就沖動的和那些地痞吵了起來,甚至打了起來。如果沒有附近的好心人幫忙後果不堪設想。事後被父親嚴厲的批評了一番,一個沒有處理事情的能力連自己都保護不好的人,怎樣有資格管理別人?想想你一時沖動後所付出的代價,說來也可以用慘痛來形容了。
其次要學會容忍和讓步。李開復說:「我不同意你,但我支持你」。這句話表現出的覺不僅僅是胸襟,更是智慧。你一直沒有辦法接納你覺得不對的事情,也許你是出於好意,但是別人卻會倍感反感。「我雖然不同意你的意見但是我支持你」,事情也許就比你我想像的發展的更好了。這么多年的實踐,你拚命用自己的方式對別人好,換來是什麼樣的結果你看到了。有時候對別人好並不一定是好,也可能是你或者他的負擔。人本來就是要有距離的。
還有很多想說的,但是今天太晚了,應該好好休息一下,我們回頭再聊。
2010.10.14 3:32
7. 和尚稱呼普通人叫「施主」,道士稱呼普通人為什麼
道士稱呼普通人為:善信、善男子、善女人、居士。
實際在生活中,道士稱呼普通人並不是非常嚴格的叫做居士。也有直呼其名的。因為道士一般不需要化緣,對普通人的稱呼不是很講究。但是在老修行面前,道長們一般會自稱晚輩或者是後學以示自己的謙虛。而道友之間一般會尊稱對方為道兄或者是師兄,自稱則是貧道或者是不才。
道士對自己稱呼為貧道;道士與道士之間互稱道友、同道等;道士對年長的道士會稱老修行、道兄、師兄等。結伴修道的人稱為道伴,聚在一起的道友稱為道侶或煙霞侶。
(7)信道家可以如何稱呼自己擴展閱讀:
道教弟子大致可以分為信士、居士、道士、法師四類,民間道教人士還有方士、術士、隱士等。
教禮儀源自《周禮》,涉及宗教活動、日常生活各方面,包含叩拜、供養、誦經、戒律、服飾等內容。信眾對常人行拱手禮或作揖禮,而對神仙、真人則行叩拜禮,以示特別尊敬。
同時,道士依教奉行,履行入教的禮儀,接受各種戒律,過那種被世俗之人視為清苦寂寞而實際上高標清逸的宗教生活。道士作為博大精深道教文化的主要傳播者和形象代言人,又要以一些帶有神秘色彩的方式,吸引教眾,佈道傳教,為其宗教盡職盡力,同時圓滿自己的修行。
8. 一般人可以稱自己居士嗎
居士,既指舊時出家人對在家信道信佛的人的泛稱;亦指古代有德才而隱居不仕或未仕的隱士;同時,這名詞還是文人雅士的自稱,如李白自稱青蓮居士,蘇軾自稱東坡居士,虛雲和尚自稱指迷居士,阿袁(即陳忠遠)自稱葯愚居士,等等。
9. 道士叫普通人怎麼稱呼
道士叫普通人稱呼為:居士、信士等。道教弟子大致可以分為信士、居士、道士、法師四類,民間道教人士還有方士、術士、隱士等。
居士和信士指舊時出家人對在家信道的人的泛稱;同時,這名詞還是文人雅士的自稱,如道家李白自稱青蓮居士,蘇軾自稱東坡居士,唐寅自稱六如居士,孫越自稱明月居士等等。
(9)信道家可以如何稱呼自己擴展閱讀:
道士對自己稱呼為貧道;道士與道士之間互稱道友、同道等;道士對年長的道士會稱老修行、道兄、師兄等。結伴修道的人稱為道伴,聚在一起的道友稱為道侶或煙霞侶。
年老道人為「某老爺」、「某爺」,道士之間互稱「道友」,也可以成為「同道」或者「同參」,尊稱「道兄」、「師兄」,一般對年齡大的道長可以稱為「老修行」。
道教無論是乾道、坤道一律男性稱呼,沒有「師姐」、「師妹」、「道姑」一說。一般道士與道士之間自稱為「不才」、「晚輩」、「後學」等。
10. 修行佛法的人如何稱呼自己
在家人自稱末學。信佛後,進入佛門,正確的稱呼非常必要。佛門弟子之間的正確稱呼,體現了佛教的禮儀規范和如法恭敬。
在家人對出家人的稱呼
在家人皈依三寶,對僧人可統稱「師父」。對自己的皈依師,可稱恩師、師父。在文字書寫中,應注意不要寫成「師傅」。「師傅」一詞,遠古即有,幾經演變,到現代,已經從專指老師,變為對世間各行各業、任何一個有技藝的成年人的稱呼,如工人師傅、司機師傅等。而「師父」一詞,亦師亦父,體現了對給予自己法身慧命僧人的恭敬,所以「師父」是佛門一直以來規范的稱呼與寫法。「老師」則多指傳授知識文化、科學技術等世間法,廣泛應用於世間教育等各個行業,不宜作為佛教稱呼。
對於寺院的執事僧,可稱呼執事名稱,如監院師父、知客師父等,或將僧人的法名加上師父二字,如對僧人「親某」,可稱「親某師父」。但不可稱「親某師」或「某師」,此多為僧人之間平輩或對晚輩的稱呼。
對寺院住持稱呼為「大師父」、對年齡小的沙彌稱「小師父」,都是錯誤的叫法。
出家人對出家人的稱呼
沙彌稱呼比丘,宜稱呼法名加師父二字,如「親某師父」;不宜稱「某師」、「親某師」。比丘之間,或沙彌之間,或比丘稱呼沙彌,可以稱呼「親某師」。出家男眾為大僧,出家女眾為二僧。比丘、比丘尼為大戒師、大眾;沙彌、式叉摩那、沙彌尼為小戒師、小眾。
在家人對在家人的稱呼
在家佛弟子之間,可在姓氏後加上居士二字,稱呼「某居士」,如王居士、張居士等。或統稱「師兄」。不宜稱師姐、師弟、師妹等。不宜對佛弟子稱呼為「某菩薩」,更不可對雞狗等眾生稱呼為菩薩,如王菩薩、雞菩薩、小菩薩、老菩薩等。「菩薩」深具果徳法義,不可輕易呼之。在家人自稱,不可稱呼自己為「某居士」。「居士」之號,含種種美德,自稱有自贊之嫌。網名等別號不應使用佛菩薩或大德的名號及僧人形象。「釋」為出家姓,如非出家人,名字不能冠以「釋某某」。世間稱呼的「某姨」、「某哥」、「某姐」等,不宜帶入佛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