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納西族服飾特點 納西族服飾特點有哪些
1、納西族未婚姑娘愛梳長辮於腰後,或戴頭帕、帽子。婦女們還喜歡佩戴耳環、戒指、銀或玉質手鐲及金、銀項鏈等飾物。
2、麗江納西族的大襟女襖多為布袍,基本結構是大袖、無領、夾層,前短後長。穿時將袖口卷齊肘部,上加坎肩、百褶圍腰,背披「羊披」。由於麗江地區的海拔、氣溫、水草山林等條件宜於發展畜牧業,牛羊皮毛也就成為納西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老的東巴經《迎東格神》中有這樣的描寫:「天地動,生兩兄妹,結緣成一家,牧養白綿羊,用羊毛作衣衫披氈,用羊毛作帽子腰帶……」,直到現在,納西婦女的「羊皮披」仍是民族服飾的一個主要標記。羊皮披納西語稱「優軛」,用毛色烏黑純凈的綿羊皮經皮硝、糯米粉等加工後,再按體裁製。
3、縫上黑絨或黑氆氌的「優軛筒」(羊皮頸),飾以七塊圓形五彩絲絨綉的「優軛繆」(羊皮眼睛),再訂上七組細白羊皮條做成的「優軛崩」(羊皮須),一對「優軛貨」(羊皮背帶)用白布做成。上綉藍色蝴蝶紋飾,一端訂在羊皮的背部,羊皮披在背上,背帶在胸前交叉,然後繞回背後從下端把羊皮系緊,尾端自然垂下,類同有「尾」,與東巴文的「羊皮」十分相似。寧蒗納西族摩梭人女子的腰帶,用很多的寬布條製成,層層纏於腰間,寬的可達二十多公分。腰帶下面系著的,是寬大的百褶長裙。
❷ 納西族有哪些節日和風俗
納西族也和漢族一樣有著自己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如果你去納西族人家做客一定要了解下納西族的風俗習慣。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去走進納西族人的世界,了解下納西族的傳統節日和納西族的風俗習慣。
納西族的風俗習慣
一、居住
納西族民間住房,在明清時還普遍是井乾式“木楞房”,用圓木縱橫相架,層面高至七八尺,即加緣行,覆之以板,石壓其上。在木楞房的正房(祖房)中,有一個高出地面的灶台稱為“格古魯”,中間為火唐塘,安上大型鐵制三角架,用來燒水,烤火和安鍋做飯,會客、用餐和老人就寢均在這個灶台上。火塘兩邊鋪木板,右是主位,左是客位,不能相混。
麗江壩區,尤其是大研古城內,納西民居則普遍是土木結構的瓦屋樓房。建築平面結構大多是“三房一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納西族的“三房一照壁”正房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兩側廂房略低,由下輩居住,再加上正房對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協調。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多被辟為鋪面,主人自己經營,或轉租他人經營。屋基採用石頭砌成,牆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磚修飾,上段則用木板圍封,屋架強化穿斗功能,增強了搞震能力,使房房具有“牆倒屋不塌”的特點。屋面都用筒板瓦覆蓋,前後出檐,人字面坡交接處裝飾“垂魚”。
二、服飾
納西族男子的服飾大體與漢族相同,各地婦女服飾則有差異。中甸縣白地一帶婦女,身穿對襟長衫,再系百褶長裙,腰束毛織綵帶,腳穿雲頭黑靴,背披白毛山養皮,編發盤辮,保有古風,寧蒗縣永寧一帶摩梭婦女,頭戴布料大包頭,身穿大襟小褂,系長可及地百褶裙,腰系綵帶,美觀大方。麗江縣大研一帶納西族婦女,從清初改土歸流以膈衣著便有很大改變,上空大襟寬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截肩;下著長褲,腰系用黑、白、藍色棉布縫制的圍裙,上打百褶,下鑲天蘭色寬邊;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縫有兩根白色長帶,披時從肩搭過,在胸前交錯又系在腰後,既可保暖,又可墊背負重。近年,一種既保持納西古裝特色,又有現代服飾特點的新型青年婦女服飾問世,其產要特點是改大襟的坎肩為對開或半邊開收腰坎肩,改圍腰為長裙,在禮儀活動中頗受歡迎。
羊皮披肩是麗江納西婦女服飾的重要樗。它一般是整塊純黑色羊皮製成,剪裁為上方下圓,上部疑著6厘米寬的黑邊,下面再釘上一字橫排的七個彩綉的圓形布盤,圓心各垂兩根白色的羊皮飄帶,代表北斗七星,俗稱“披星戴月”,以示勤勞之意。另有一種看法認為,上方下圓的羊皮是摹仿青蛙的形狀剪裁,而綴在背面的圓盤納西人稱為“巴妙”,意為“青蛙的眼晴”,這是崇拜蛙的麗江土著農耕居民與崇拜羊的南遷古羌人相融合形成納西族後的產物。
三、飲食
納西族習慣一日三餐,主食以小麥、玉米和大米為主,加工製作成窩頭、饅頭、粑粑、米飯等花樣,山區雜以洋芋、蕎和青稞,喜喝酥油茶,常吃雜鍋菜、火鍋和大塊肉。城鎮、壩區的烹調技術較高,待客時,飯前多設海棠、瓜果、蜜餞等自製茶點,而“八大碗”、“六碗六盤”等花色品種很有特色。宴請貴客多用“三疊水”,一般用三種大小不同的碗具盛菜,形成高矮三個層次,菜譜除了通常使用的蔬菜外,特意加上一些山珍海味。
四、納西族的婚俗
納西族實行一夫一妻制,禁止同家族的人結親。男女一般二十歲左右結婚,早婚現象較少。舊時,婚姻講究門當戶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並盛行姑舅表儔婚配習俗。結婚一般要經過訂親、請酒、舉辦婚禮等程序。訂親,納西語“日蚌”,意為送酒,男孩長到五六歲,父母便托媒人帶一壺酒到適合的女方家為兒子說親,雙方父母同意後,待女孩長到十歲左右便擇吉日訂婚。之後男方家要向婦家行“小酒”、“大酒”等禮,每年端午中秋、冬至等節都要到女方家送禮。結婚儀式有不見天之俗,在天井搭大帳篷,下鋪松毛,扎迎親牌坊。女家閉門,隔門唱盤問喜歌,答唱對頭方開門迎入,接親者即撤“開門錢”。新娘邊祭祖先、告別父母親友,邊哭泣表示捨不得離開娘家。新娘進夫家大門時,必須跨過門檻下右的馬鞍,以此表示成為男家的成員了。
五、禁忌
禁忌是虛構的危險,恐怖的心理,自我限制和消極防衛。
除夕晚忌不洗腳,而吃團年飯的碗筷忌洗刷。正月初一晨忌陌生人進家門。
除夕晚忌留出嫁女在娘家。正月初一晨忌婦女早起床。
忌跨豎在門口的陸色白石,忌跨火塘的座鍋石,忌水潑火塘中的火。
客人進屋忌諱主人吐唾沫。忌客人座火塘左邊的座位。
忌戴頭笠進屋,忌扛著鋤頭進廚房。
晚上點火回家,忌火把點進屋內。晚上回家先入火塘屋,忌先入卧室。
死者入棺或火葬時,屬相剋者忌在現場。披麻戴孝的人,忌進別人家的門。
孕婦忌給死者引路搭橋。孝男孝女忌食死者的伴魂雞肉。東巴祭司忌吃獻給死者的犧牲。
早晨忌講晚上做的夢,太陽落山後不能掃地。
在家裡不能吹口哨,否則認為會把鬼引來。
忌喝他人喝過的殘酒。在公共場所忌高聲喧嘩、說粗話,不可蹺二郎腿。
進入納西人家時不能打主人家的狗,不能主動進入老人、女人的卧室和女孩的“花樓”。
不能在家中唱情歌。
吃飯時忌敲碗筷、翻菜、或連續夾菜。
孕婦不能爬結果子的樹木,不能從韁繩上跨過,忌吃不見血的肉。
婦女的裙褲不能曬在院壩里,婦女不能爬陽台和糧架。
禁止污染水源、砍伐水源林,和獵殺入家宅的小動物,蛙蛇進屋,忌傷害,應潑以牛奶或抹酥油,恭送出門。不能傷害逗轉耳畔的蜜蜂。
忌反手給人添飯、倒水。忌自己穿過的衣物送給人。
納西族的傳統節日
納西族歡樂的火把節
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舉行。相傳為紀念曾拯救納西人的兩位天將。在火把節的三天期間,人們要在白天趕街,鬥牛、摔 跤並對唱民歌;入夜,家家戶戶都紮好大火把擺放在大門前,或將火把高高插在糧架頂上或樹上,火把上飾以花卉及果品,競相媲美;在院子中央則點燃許多小火 把,供小孩們玩耍與跳越。小孩子成群結隊,手執火把四處游轉,青年男女則以跳蘆笙舞為樂。
納西族摩梭人的女神節
雲南永寧納西族摩梭人把每年7月25日定為祭祀女神的節日。期間,成年男女,特別是青壯男女,一個個打扮得齊齊整整,到祭祀地點舉行隆重的儀式。人們供上蜂蜜、鮮花、酥油、奶渣等祭品、燒上一堆松毛火。祭祀女神後,大夥闔家而坐,吃著豐盛的野餐。青年男女則要繞山走一圈,載歌載舞。
三朵節
又稱“北嶽神會”。每年農歷二月初八日舉行。是納西族祭祀本民族的保護神及戰神“阿溥三朵”的盛大節慶。玉龍山麓有座三朵神廟,因玉龍山在南詔時曾被封為:“北嶽”,故該廟又稱北嶽廟。根據納西族的民間傳說,古時有位獵人在玉龍山上發現了一塊奇異的雪石,便背起來往家中走,走到現今廟址時放下雪石休息,再想背起時就沉得再也背不動了。人們認定此石是神的化身,於是就地建一廟供奉之。此後,人們屢見一位身穿白甲、頭戴白盔、手執白矛、騎著白馬的天神,時常來民間顯聖,保護納西人征戰得勝,並免於疫病、水火以及兵禍等災難。這位天神被人們認為就是“阿溥三朵”,並當作本民族最大最具權威的神來拜祭。納西族木氏土司還大興土木,拓修三朵神廟,鑄大鼎和大鍾詳紀三朵種種聖跡,並奏請中央王朝敕封其為“大聖雪石北嶽定國安邦景帝”。從此,每年的二月初八日和八月羊日,遠近的納西人雲集玉龍山麓的三朵廟,用全羊作犧牲舉行稱為“三朵頌”的隆重祭拜儀式。人山人海,香煙繚繞,氣氛庄嚴肅穆。屆時各家各戶也要在家中烹制食品,燒香祭拜。在節日期間,青少年還可以相互邀約到野外或集會場所,進行野餐和郊遊等活動。1986年8月,麗江納西族自治縣人大會正式作出決定,將三朵節確定為納西族的傳統民族節日,這一決定很快得到了各地納西族同胞的響應。
七月騾馬交流會
七月中旬的騾馬交流會,是納西族人的又一個重要節慶,一般在麗江壩中央的獅子山西坡上舉行。會期七至十日,以交易騾馬等大牲畜為主,雲南省各地以及外省區的農民紛紛前來,交易農副土特產品,購買著名的麗江馬和銅器等物品。在會期中上市以及成交的大牲畜往往達到一萬匹(頭)左右,是西南諸省區中交易量首屈一指的集市。現已在麗江城東建成了固定的交流會址。根據納西族民間傳說,納西人的始祖崇忍利恩和天女襯紅褒白成婚後遷居人間,順便將天上的易馬會也傳回到故鄉,這就是騾馬交流會的由來。據史籍記載,麗江自古便以養馬出名而素有“花馬國”之稱,很早即以騾馬與巴蜀等地客商交換鹽、鐵諸物。在東巴經書中,也有不少牧馬生活的精彩描繪。《木氏宦譜》中也記述了明朝洪武年間,麗江土知府木氏便以騾馬等物前去朝貢,此後的貢品中皆少不了騾馬。可見,麗江騾馬的飼養和交易早先就較為發達。辦起了騾馬交流會之後,飼養大牲畜出售成為納西族農民一項十分重要的收入來源,牽騾趕馬前來赴會者絡繹不絕,逐漸成為民間的一大盛會。會期中還組織賽馬、民歌對唱等活動,到處是一派熱鬧景象,青年男女的笙歌勁舞更是通宵達旦,令人陶醉。
春節大祭天
納西語叫“由奔吉鋥”,意為正月過年,也稱為“庫式”。春節從農歷的冬月宰殺年豬、臘月置年貨開始,到正月十四 日祭天才告結束。除夕有“燉豬頭”和宰雞的風俗,要備辦各種菜餚和果品,拜祭“灶君”,迎接祖先“回家”過年。晚餐時,如家中有人外出未歸,也要在飯桌上 擺付碗筷,留下油炸甜食,象徵全家團圓。同時,要用米飯和肉喂狗,觀察狗先吃什麼,以預測來年肉和糧食的'豐歉貴賤。餐畢,老人在火塘邊給子孫講述民族的歷 史故事,然後吃夜宵。有些地方有守夜的習慣。大年初一凌晨,照例由一個男子先起床,洗漱後,首先是燒火;火要一點就著,表示新年火紅吉利。接著,點三柱 香,拎著水桶,帶上水瓢,到河邊去“買水”,要一邊順流汲水三次,一邊口誦“新年大吉,風調雨順”。買水回來後,其他人即起床,分頭准備祭天和祭祖的供 品。婦女炸糯糕、乳扇和粉皮,男子們在院中擺供桌和祭品,遂由家長主持除穢、燒天香,鳴放大小鞭炮,先向東,後向北祭拜天地,祈求保佑賜福,萬事順昌。然 後,把祭品撤到屋裡祭祖先。納西族的傳統節日,納西族的風俗習慣這一切須在天亮時分做完,否則會被村鄰譏笑為不勤快。當日早晨吃炸糕、米酒、湯元等素食,禁吃葷。飯後,由一男青年拎一壺酒, 到叔伯或近鄰家相互拜年。之後,可以帶著香燭等到附近的寺廟中燒香拜佛、祈禱一切平安。初一當天,多數不串門,有些地方到同姓宗親家拜年。從大年初二開始 到非宗姓親屬和友鄰之間相互拜年,輪流請客吃飯的習俗。
祭天的一切器物,都要求專用和潔凈。如祭台上左右各栽一棵栗樹(代表天父天母或天 與地)、中間一棵柏樹(代表人皇),還有前排的兩棵小栗樹(代表崇忍利恩夫婦),都是派專人到高山岩頭去砍伐的,都要放在固定的地方;祭天用的米叫“神 米”,要挑白凈顆粒整齊的,需經過多次洗曬;量祭天米的小升和裝米的竹簍,平時要掛在高處,使用前後都需洗刷干凈;祭天用的“神豬”,一般為兩頭,由兩家 輪流喂養,要保證大豬一百二、三十斤,小豬八、九十斤。再如,粗如茶杯、長丈余的大香、須在秋天就准備好料,使用前專門搓制,並分節貼上彩色紙花穗,使其 燃燒一晝夜不熄。其他用具,如大甑子、鍋、秤、刀、鉤、叉、盆、案板等等,屬祭天群所有,平時由有關戶保管,不得隨便使用。
納西族通過春節祭天大大加強了群體的內聚力,並調整了人際關系,達到了求得寧靜心靈的重要目的。
白沙農具交流會
正月二十日,是麗江納西族的傳統節日,納西語叫“白沙當美空捧”,意為“白沙大寶積宮 開門。”這是從明代延續下來的白沙“大寶積宮”(又叫護法堂)、“琉璃殿”和“大定閣”等廟殿一年一度開門,讓人們燒香拜佛的廟會。後來演變為以農具交流 為主的節日,故改稱為“白沙農具交流會”。它標志著春節活動的結束和春耕生產的開始。屆時,百十里外的各族農民及城鎮居民,納西族的傳統節日,納西族的風俗習慣雲集白沙街,鄰近村寨的群眾幾 乎是全家盛裝前來參加。白沙街上,寺廟前的廣場和道路旁,都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鐵、木、竹農具。特別是黃栗木的各種農具把柄,還有花樣繁多的吹、打、搖、耍 等的小孩玩具、加上數不清的小吃和日用品的鋪攤,熙熙攘攘,異常擁擠熱鬧。交流會上,不僅農具種類齊全,小孩玩具和日雜品之多,也是一年中僅有的一次,所 以人們常說,這個會上除了雞轡頭之外,什麼都能買到。
中元節“燒包”祭祖
農歷七月的中元節“燒包”祭祖,納西語叫做“三美波祭”,一般是在七月十三、十四日兩天舉行。第一天在家中迎接祖先來探家,准備好幾個印有經符圖案框邊、內裝草紙和疊好的金銀箔的白紙包,寫上祖先姓名並用托盤盛好,再帶上香、茶、酒等祭品,到家門前以唱名的方式迎接祖先回家。然後,將上述物品置於正房堂屋內的供桌上,並加上些干鮮果品、糕點花卉等,於晚餐前拜祭。第二天傍黑時分,再把那些白紙包帶到河邊焚燒,並將灰燼和一些供品扔進河水中,意味著送祖先回到他們現在居住的陰間去。這兩日剛近黃昏便家家關門閉戶,路上難見行人,因想像到處皆有各家祖先的鬼魂在活動而顯得一派悚然。
東巴會
每年農歷3月5日,納西族聚居地的東巴雲集中部東巴聖地--麗江玉水寨,在這里舉行一年一度的東巴會,場面盛大。 這天,東巴們早早來到玉水寨東巴什羅廟。點燃香爐,燒大香,祭拜神靈和祖先,祭拜東巴始祖東巴什羅,並且誦經,做法事。東巴會也是各地東巴"比武",展示各自才華、技藝的機會。各地的東巴一個接一個按自已的風格誦東巴經,跳東巴舞。爾後,相互交流經驗,切磋學習。他們都熱愛自已的民族,熱愛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民族責任感使他們走到一起,為傳承古老的納西文化,並發揚廣大而共同努力。
棒棒會
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是麗江納西族的"棒棒會"。屆時,麗江城內人流如潮,街道上擺滿了交易的竹、木農具和果樹、花卉等。棒棒會標志著春節活動的結束和春耕生產的開始。該會由"彌老會"演變而來,原是在寺院舉行的廟會,清初改土歸流後,趕會地點移到麗江古城內,並逐步發展成為准備春耕的竹木農具交易會,近年又增加了果樹苗術、花卉盆景交易內容,趕會地點也從古城內移到新城區。除了正月十五縣城的棒棒會外,還有正月二十的白沙農具交流會,納西語叫白沙當美空普,意為白沙大寶積宮開門"。這是明代以來延續下來的白沙大寶積宮、琉璃殿、大定閣等廟堂年一度開門,讓人們燒香拜佛,後來演變為以農具交易為主的傳統節日。交流會上,不僅農具種類齊全,而且小孩玩具及日用雜貨應有盡有,所以俗話稱"除了雞魯頭之外,什麼都能買到。
小年
小年是雲南省寧獲彝族自治縣永寧納西族人民的節又、也叫做牛馬年,每年農歷十一月十二日舉行,用來酬謝牧童一年來的辛勞。屆時。孩子們可得到家長縫制的新衣褲和一些食物,食物有。一隻豬前腳、兩根豬肋骨以及雞蛋、面餅、精粑、酥油、水果糖果等。替別人放牧的孩子也同樣可在寄宿戶中得到同樣禮機一歹 節日里,歌舞和賽馬活動為大家帶來歡樂。一賽馬,也稱"跑罐子",最先到達目的地的騎手能有幸喝到頭一罐美酒。目前, 組織兒童看電影,開展各種文娛體育活動,為古老的節日又增添了新內容。
朝山會
七月二十五日朝獅子山拜女神,是永寧納西族最隆重的節日。傳說獅子山是一位女神的化身,名叫"里底干木",即永寧的女神。她不僅主宰著永寧人口的興衰、農業豐歉、牲畜增減以及婚姻和生育,同時也是眾山神之首,周圍的男山神歸她管轄。每年的七月二十五日,各地山神都要到西藏聚會娛樂,干木女神也前往參加。為使女神愉快和祈求人畜興旺、莊稼豐收以及百事昌盛,在這一天,永寧壩區的男女,特別是青年,都穿著盛裝,聚集在獅子山麓,數家或數十家人燒一堆松枝,再灑上蜂蜜、牛奶、酥油等祭品,向獅子山朝拜。拜畢,盡情歡樂,就地野餐。據說參加朝山的,最盛時達一、兩千人。有些青年男女結伴繞獅子山一周,露宿偶居,趁此進行社交活動。
龍王廟會
農歷三月十五日前後的龍王廟會,既是納西人祭祀龍王的節日,也是各族群眾之間互通有 無的物資交流盛會,會期一個星期左右。此廟會 的地點一般定在麗江縣城的黑龍潭畔(即今之“玉泉公園”內),參加者除麗江及鄰縣的各族農民外,還有大理、保山、昆明乃至外省的一些客商。屆時商棚林立, 商品琳琅滿目,人群熙來攘往,熱鬧異異。本地人爭相購置內地運來的日用百貸,外商則主要收購一些土特產品,促進了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廟 會期間,還展開唱納西族民歌、演奏納西古樂以及賽馬等各種文化娛樂活動。
納西人有著悠久的祭龍的歷史。根據民間傳說與東巴經典中的記載 龍 類與人類原是同父異母兄弟,後來分管這宇宙萬物,人類只有農耕與牲畜,其他自然萬物均由龍類來主宰。開初時人與龍皆各詞其職,和睦相處;後來人類不斷傷害 龍類,龍類又對人類進行報復,雙方矛盾日趨激化。經過東巴教的創教者與教主丁巴什羅的調解,雙方訂立了條約互不侵犯。人類除了農耕與牲畜需要龍類協助之外,有求於龍類的東西還很多,有時候又難免觸犯了龍類的禁條,為了祈福免災,人類便須舉行祭龍儀式向龍類賠禮道歉,並祈求賜福免災。由於相傳麗江象山之麓 的黑龍潭內居住著龍王,納西人便於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在此建起了龍神祠,時常拜祭並定期舉辦龍王廟會,吸引了眾多的人參加。
朝拜獅山“干木”女神
農歷七月二十五日,是滇川邊境瀘沽湖畔摩梭人朝拜獅山“干木”女神的盛 大節日,又稱為“轉山節”。根據摩梭人的神話傳說,屹立在瀘沽湖與永寧壩子之間的獅子山是“干木”女神的化身,她主管著這一帶地區的人口興衰、農作物豐歉 以及牲畜的增減等大小事,同時還影響著婦女的健美、婚姻和生育。“干木”女神長得十分漂亮,住在獅子山頂上的洞穴里,周圍的男山神都要受她管轄。她還過著 “阿夏”婚姻生活,有許多長期的和臨時的男阿夏,每年的七月二十五日這一天,各地山神都要來此聚會娛樂。摩梭人為了給“干木”女神助興,並祈求她的保佑, 每逢這一天都要穿上節日的盛裝,匯聚到獅子山麓的女神廟前進行朝拜。朝拜者一般達 2000餘人,以幾家或十幾家為一夥,燃起一堆堆松枝,拿出蜂蜜、糌粑、酥油、酒、茶以及鮮花等祭品,誠心誠意地叩頭朝拜。朝拜完畢,載歌載舞地歡慶,並 就地野餐。在歸途中,往往還要組織賽馬等活動,有些青年男女則結伴環游獅子山或瀘沽湖,談情說愛,對唱山歌,其樂無窮。
❸ 納西族特殊服飾之一:納西族七星披肩
披肩也被稱之為是雲肩,至今在許多的古裝劇中都能夠看到禦寒的披肩所在。明清時期的時候披肩最是盛行,而在 納西族 中也是有著民族專有的披肩。
麗江納西族男子服飾一般說來,農村青壯年男子下地勞動多穿一排布扣的對襟衣,婦女下地勞動或外出走親訪友時,再披上羊皮披肩。或是瀘沽湖雲南一側納西族的服飾,與麗江納西族有明顯的差別。
外罩羊皮坎肩,下著長褲,穿本地布鞋,免冠或打頭帕(俗稱「搭頭」),腰束帶子;平日或趕街時多穿漢式長布衫,戴氈帽。婦女服飾,則明顯保留本民族特點。
她們內穿汗衫,中穿右衽寬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後幅及脛,外加毛質或布質的坎肩,下穿長褲(下腳不縫邊),打腳帶,腳穿挑綉圖案的布絨面、皮底船形綉花鞋,逢年過節才穿襪子或裹上腳布。衣服多為藍、白、青三色,在領、袖、襟等處綉有花邊。腰束百褶圍腰。
披肩的製作頗為精巧,背面上端襯著黑平絨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對皮條穗訂有並排的七個綉花小圓布圈(早先婦女披肩肩部還有兩個較大的綉花圓布圈以代表日月),這種「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徵著納西族婦女的勤勞。已婚婦女在頭頂梳發打髻,戴圓形的紗帕(「古井」);姑娘們則將發辮盤在腦後,戴布頭巾或黑絨小帽。少數山區婦女,多著麻布衣裙。
男女兒童13歲前均穿長衫,13歲行過成年禮(即女子穿裙子、男子穿褲子)後,他們才換上成人服裝。成年婦女喜穿紅、藍、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條鑲邊,釘雙排紐扣,穿淺藍和白色襯里的雙百褶裙,裙長及足背。她們還喜束紅、黃色腰帶,穿青布綉花鞋。
青年男子頭梳小辮,或盤在頭頂或垂於腦後,壯年則戴自製青布小帽或皮帽。他們喜歡藏族服飾,如戴藏式呢帽,穿藏靴,佩銅、銀質的大耳環,顯得英姿驍勇。
❹ 跪求關於麗江民族文化和納西族服飾的知識(不要能從網上查的到的),感激不盡-------
麗江的民族文化是融合了周邊的藏、白族和中原漢族的文化多元形成的,納西族的歷史是在周邊強大的幾個民族之間生存下來的,既保守但是又不排外。在歷史上只能用自己特別的民族特性來吸收周邊文化,並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如住房就吸收了藏族和白族的特點,其特點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納西古樂也是吸收了中原的音樂特點,結合本民族的原始音樂被保留了下來,而與之相關的原始宗教東巴教,但隨著發展東巴教也只存在於邊緣地區。
就民族服飾而言,其特點是披星戴月,這個的話網路一下就找到了。
❺ 納西族的服飾是什麼樣的
一、納西族的服飾:
麗江一帶納西族男子服飾與當地漢族相同,寒冬加穿羊皮披肩,中甸一帶的穿大襟長衫,著過膝肥腿褲,腰系羊皮兜,扎綁腿。
寧蒗、永寧、鹽源、木里地區的男子,上穿短衫,下著長褲,寧蒗一帶的男子還喜戴手鐲,老人穿麻布無領長衫,外加青布坎肩,系腰帶。近幾十年來穿藏服者漸多。
納西族婦女的服飾因地區而異。麗江納西族婦女穿長過膝、寬腰、大袖的大褂,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圍腰,下著長褲,披羊皮披肩。
寧蒗納西族婦女穿短衫,下系長可及地的百褶裙,披羊皮,裹青布頭巾,戴金、銀、玉、石等製作的耳環和手鐲,並喜歡束「羊皮帶」或「圍腰帶」。
二、居住地區:
1、自治地方: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2、納西族鄉:雲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縣三壩納西族鄉、雲南省麗江市永勝縣大安彝族納西族鄉、四川省涼山州木里藏族自治縣俄亞納西族鄉、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芒康縣下鹽井納西族鄉。
(5)什麼軟體可以換納西族服裝擴展閱讀:
每逢節日,納西族婦女都要穿上傳統的民族服裝和披上她們最喜愛的服飾—七星披肩。這種披肩五彩繽紛,十分美麗。它是用整塊的黑羊皮做成的,上部縫著6厘米的黑呢子邊,兩肩處有用絲線綉成的日月圖案和依次排列的「七星」。
人們稱這種披肩為「披星戴月」。它象徵著納西族婦女披星戴月地辛勤勞動。披肩既有裝飾的作用,又非常實用。納西族婦女勞動時,不習慣用肩挑,多是喜歡用背馱,因此披肩又可當墊肩使用。一物兩用。
❻ 傳統文化的奇葩,納西族服飾圖片
根據每個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會有每個民族不一樣的民族服飾,而這些不一樣的民族服飾就代表著每個民族的文化特點。在傳統文化中有那麼一個民族服飾是屬於奇葩一類的你知道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納西族文化 ,看他們的服飾有多奇葩。
納西族未婚姑娘愛梳長辮於腰後,或戴頭帕、帽子。婦女們還喜歡佩戴耳環、戒指、銀或玉質手鐲及金、銀項鏈等飾物。
麗江納西族的大襟女襖多為布袍,基本結構是大袖、無領、夾層,前短後長。穿時將袖口卷齊肘部,上加坎肩、百褶圍腰,背披「羊披」。由於麗江地區的海拔、氣溫、水草山林等條件宜於發展畜牧業,牛羊皮毛也就成為納西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老的東巴經《迎東格神》中有這樣的描寫:「天地動,生兩兄妹,結緣成一家,牧養白綿羊,用羊毛作衣衫披氈,用羊毛作帽子腰帶……」,直到現在,納西婦女的「羊皮披」仍是民族服飾的一個主要標記。羊皮披納西語稱「優軛」,用毛色烏黑純凈的綿羊皮經皮硝、糯米粉等加工後,再按體裁製。
縫上黑絨或黑氆氌的「優軛筒」(羊皮頸),飾以七塊圓形五彩絲絨綉的「優軛繆」(羊皮眼睛),再訂上七組細白羊皮條做成的「優軛崩」(羊皮須),一對「優軛貨」(羊皮背帶)用白布做成。
上綉藍色蝴蝶紋飾,一端訂在羊皮的背部,羊皮披在背上,背帶在胸前交叉,然後繞回背後從下端把羊皮系緊,尾端自然垂下,類同有「尾」,與東巴文的「羊皮」十分相似。寧蒗納西族摩梭人女子的腰帶,用很多的寬布條製成,層層纏於腰間,寬的可達二十多公分。腰帶下面系著的,是寬大的百褶長裙。
以麗江縣城大研古城為代表的納西族民族服飾,未婚女子一般梳長發或扎長辨批垂肩後,已婚婦女則在頭頂梳發髻,喜歡帶藍色帽子。衣著方面,上身著寬腰大袖的袍褂,前幅及膝,後幅及脛,前短後長,穿時將袖口捲起到肘部,外加坎肩,下穿長褲,系用黑、白、藍等色棉布縫制的百褶圍腰,從腰至膝,形如扇子,足穿穿船形綉花鞋。
在領、袖、襟等處綉有花邊,樸素大方。由於納西族受漢族的影響較深,男子服飾與漢族的基本相同,穿長袍馬褂或對襟短衫,下著長褲。婦女服裝,除個別地方仍保持穿裙的習俗外,已改穿長褲,但整個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納西族婦女服飾中最具特點的是身後的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並排釘著七個直徑為二寸左右的綉花圓布圈,每圈中有一對垂穗。這一裝束的來源有多種不同的說法。較為通常的說法是代表七顆星星,寓意為「披星戴月」,據說圓布圈上用絲線所綉的是精美的星圖,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
傳說上古一位叫英古的勤勞能幹、聰明美麗的納西姑娘與旱魔王搏鬥,奮戰九日,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為,把雪精龍制服旱魔吞下的七個冷太陽捏成七個圓星星,鑲在英古的頂陽衫上,以後納西姑娘模仿英古,將七星圖案釘在披肩上,象徵披星戴月,勤勞勇敢。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納西族自古將青蛙視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難,因此那些圓形圖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種青蛙圖騰崇拜的歷史遺痕。
寧蒗地區的摩梭人的服飾則另有特點。摩梭女子喜歡用氂牛尾或線製成粗大的假發辯,戴交纏式布包頭,上身著短衫,下著十分寬大的長裙。腰間用很長的寬布條層層纏繞。
納西婦女喜歡佩帶手鐲、耳環等飾物。
❼ 納西族 急
民族概況】
我國的納西族主要聚於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維西、中甸、寧蒗縣、永勝縣及四川省鹽源縣、木里縣和西藏自治區芒康縣鹽井鎮等。現有人口為324679人。
農業是納西族的主要經濟部門,主要從事農業和畜牧業,種植大米、玉米、土豆、麥類、豆類和棉、麻,「麗江馬」聞名全國。金沙江「河套」地帶,是著名的林區。玉龍山區植物種類繁多,以享有「植物倉庫」之稱聞名於世。 現已有機修、採煤、發電、化肥、電機、輕工等中、小企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納西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順利地進行了土地改革,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並於1961年成立了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納西族人民繹討40多年的開發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了自己的大學生和科技人員,2003年麗江地區撤地設市,麗江市包括了古城區、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寧蒗縣、華坪縣及永勝縣。以往納西族地區缺醫少葯,經常流行多種疾病和瘟疫;現在醫療衛生人員遍及鄉村,基本上消滅了流行的疾病,人民的健康水平顯著提高。
the Naxi (Nahsi) ethnic group or the Naxis(Nahsis)
[編輯本段]【納西溯源】
納西的傳承納西族在麗江的居住上限可追溯到何時?從族源的考察,有三說:
一是土著說:主要基於考古發現。據此說,納西族在麗江的生成、生息時間最古、最長。
二是南遷說:據史學家方國瑜等研究認為,麗江納西族源自古代從西北河湟地區南遷的羌人,秦漢時遷至大渡河、雅礱江流域,即今四川鹽源、木里、鹽邊一帶,再西遷至今寧蒗永寧、中甸白地、麗江奉科、大具,再西遷入麗江壩。秦漢時稱旄(máo)牛夷、白狼夷,晉常璩《華陽國志》稱摩沙(suō)夷,隋唐時稱摩些(suō)夷。據唐樊綽《蠻書》記載,其實麗江縣境金沙江沿岸多是些摩些部落,因而把金沙江稱為「摩些江」。
三是融合說:即麗江納西族由土著者和南遷者融合而成。此說已被多數學者認同。按此說,古納西族的分布中心,在漢唐時期逐漸完成了從滇川交界的東部向西部麗江的大轉移。
[編輯本段]【東巴發軔】
納西族普遍信奉「東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佛教,道教以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具有多神信仰的性質。
東巴經是東巴念詠的經書,納西語稱為「東巴久」。東巴經書是東巴文化的書面載體,自然成為東巴文化的核心部分。其內容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因而被稱為古代納西族的網路全書。
東巴象形文字,納西語叫做「森究魯究」。東巴文有兩種,一是象形文字,二是格巴文——對一些象形文字簡化或再造而成一字一音的標音文字。1957年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編輯本段]【禮儀與禁忌】
一、日常生活中的禮儀及禁忌
納西族具有熱情、知書達禮、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納西族內部團結和睦,對外開放吸納、以禮相待,形成了豐富的禮儀文化。 在公共場所忌高聲喧嘩、說粗話。騎馬到村前必須下馬,也不能把馬拴在祭天的地方。納西族重信用講義氣,一般不計較客人因不懂納西族的習俗禮儀而產生的過失,但很看重平等與信用,所以在與納西族交往時有什麼要求最好能直接說明,不可欺瞞哄騙。在一般民居中,白天待客多喜歡在檐廊下,晚間待客多在正房堂屋。如在木楞房裡,則在火塘邊。座位雖無嚴格區分,但講究老幼尊卑、男女有別。如在飯桌或火塘邊,其正位稱"上八位"或"格故魯",是老人的優先位子。因此,到納西族人家裡,只要有老人在,即便主人邀請,也要把"上八位"讓給老人,進餐時,更應先請老人和長輩入座,切不可主動占據。如果有老人進來,年輕人要起身讓座,或主動問候。有老人的場合,不可高翹二郎腿。在會客和飲食場合要坐姿端正,忌高聲喧嘩、猜拳行令,不要踩踏飯桌橫檔,當主人敬煙酒、盛飯時,宜用雙手相接,並表謝意。吃飯時忌敲碗筷,忌翻菜,忌接連不斷地夾菜。一般夾菜時要招呼旁人一起動筷,夾一次,停一會兒,待上一口下咽後再夾第二箸。雞頭應讓年長者享用,雞爪不能給小孩吃。不要在碗底留剩飯。如果坐二人凳,起立時要關照旁人坐好,防止旁人翻翹跌倒,造成傷痛。共同進餐時,若已經吃完飯,最好陪旁人一會兒。若想提前離席,要招呼別人"請慢用"。進納西人家時,不可打主人家的狗,不可當著主人或客人的面打罵小孩,不要擅自進入老人和女人卧室。在滬沽湖地區,不得隨意進入姑娘的"花樓",不要詢問"阿夏"的情況。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祭祖先、祭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跨豎在大門口的"陸"石、"色"石,忌跨火塘。忌坐在門檻上,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忌獵殺進入家宅的小動物,蛙蛇進屋,應恭送出門。不能傷害逗轉耳畔的蜜蜂。不準在廚房鍋灶里煮貓或其他野生動物。不許殺耕牛、馱馬和報曉的雄雞;忌吃狗肉、馬肉、貓肉和水牛肉,傳說他們都為納西族祖先立下功勞,無比忠誠,任勞任怨,平時要善待,死後要善葬。不得在家中唱情歌、吹口哨。公公不得進入媳婦的卧室。太陽落山後不能掃地。客人在座不能掃地。不得在客人離去時馬上關門,應送客人至大門外。不宜在大庭廣眾下晾曬女性內衣褲,不可將褲子、裙子晾曬在主人進出的通道上方。忌戴斗笠進屋,忌扛著鋤頭進廚房。晚上點火回家,忌把火點進屋內。晚上回家先入火塘屋,忌先入卧室。早晨忌講晚上做的夢。孕婦不能爬結果子的樹木,不能從韁繩上或釣魚竿上跨過。忌吃不見血的肉。禁止污染水源、砍伐水源林。忌反手給人添飯、倒水。忌喝他人喝過的殘酒、殘茶。 參加"祭天"或"三多節"的人,事前要凈手,並要跨過由杜鵑枝等燃起的煙火堆,以示除穢。除夕晚忌不洗腳,而吃團年飯的碗筷忌洗刷。除夕晚忌留出嫁女在娘家。正月初一晨忌陌生人進家門,忌婦女早起床。歷史上納西族信奉東巴教,這是一種以自然崇拜為主要內容的原始宗教。東巴教規定:不得砍伐水源林,不準在樹木生長期進山砍伐,不準獵殺懷孕母獸和幼獸,不準殺死進入家宅的小動物,每年進人1月至7月這段時間,不準打鳥、不準狩獵,不準捕魚。不得污染水源,不準向水源吐痰、大小便、傾倒垃圾,不準在河流里洗滌污穢物品,取用井水要遵守規定。
二、婚喪、生育中的禮儀及禁忌
在納西族地區,你不必因為一句隨口而出的邀請便貿然參加婚宴,也不能因為主人的"謝絕"而錯過吊喪的機會。因為對納西族來說,災難和悲哀時刻得到的幫助將是友情最可靠的基礎,甚至可以消除平時的積怨。反之,如果你只知在喜慶時道喜,不知在悲痛時慰問,將被視作是為人差。 辦紅、白喜事,禮品種類和數量要根據血親的遠近和交情的深淺而定。辦事當天,一般較親密的親友在公開場合要送米、麥、糖、酒和適量的錢。這些禮品統稱為"人情",由兩位專人當場清點記錄,稱為"掛人情",當日結算後當面交給主人。更親近的親友則在內部場合贈送衣物、傢具等。如果是外地來客或一般朋友參加這種儀式,可隨意掛一點"人情"禮錢,以表心意。 納西族自古通行火葬,"改土歸流"後改為土葬。對死者一般都要念經超度亡靈。麗江的喪葬在很多方面保存著民族傳統,人一斷氣,全家即號陶大哭,派人向親友報喪。家屬披麻戴孝,跪在亡者兩旁守靈。來弔祭的親友,向亡靈鞠躬或磕頭或以哭泣表示哀悼。然後,再向主人表示慰問,請主人節哀。死者入棺或火葬時,屬相相剋者忌在現場。出靈發喪前族中長者或單位領導主持追悼會,宣讀祭文(或哭文),情景十分哀婉凄切。發喪出靈時屬相相同者須迴避。孕婦忌給死者引路搭橋。孝男孝女忌食死者的伴魂雞肉。東巴祭司忌吃獻給死者的犧牲。披麻戴孝的人,忌進別人家的門。孝男孝女不參加婚禮。 納西族對生育較為重視,其中"頭客"禮儀較為獨特:當主人家有嬰兒出世的時候,第一個偶然進入該家庭的人即稱為"頭客"亦稱"扯生"。這時候,無論這個人是男女老少、遠近親疏、貴人乞丐,都要當貴客接待。主人家首先要舀一瓢潔凈的冷水(幸福水)請"頭客"喝,以此祝福母子平安、健康幸福,然後主人再煮米酒雞蛋款待"頭客"。
[編輯本段]【婚俗】
納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節日期間進行,男女青年相識後,通過媒人撮合,雙方家長合完八字,男方就請媒人送給女方茶二婚禮上的小花女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還要加上砣鹽兩個,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訂婚,訂婚時要擺定婚宴,婚禮要進行3-5天,屆時男、女雙方都要置辦酒席。席上分上八位,下八位,均由新郎跪請客人入座,然後奏樂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時,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時,新郎、新娘向客人敬雙杯酒。宴畢主人及親屬要站在門外關客。
在部分納西族地區,仍存在著一種「搶婚」遺風。這也是一種古老婚俗的遺風,反映了女子對父系制從夫居的反抗。妻方要堅持舊傳統住在母家,男子就用搶婚來實現把妻子留在夫家居住的願望。現代社會中的「搶婚」,僅是一種形式,並非真的強搶,而是男女雙方的一種默契,為了以「生米已成熟飯」來搪塞對婚姻持有異議的女方父母。
[編輯本段]【食俗】
納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饅頭或水燜粑粑,中餐和晚餐較為豐富,一般都有一兩樣炒菜和鹹菜、湯等,特別喜食回族的牛肉湯鍋和乾巴。 不論平原或山區,蔬菜品種較多,四時應市,山區廣種洋芋、蔓菁和瓜豆,並以當地的土特產做成各種風味名菜。如:清蒸蟲草鴨、貝母雞、天麻雞等。其中納西族傳統名菜「釀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釀入肉泥,蒸熟後做為祭祀、特別是祭祖的一道專用菜餚。
肉食以豬肉為主,大部分豬肉都做成腌肉,尤以麗江和永寧的琵琶豬最為有名,可以保存數年至十餘年不變質。外出勞動攜帶麥面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時圍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陽地方就餐。
典型食品主要有:麗江火腿粑粑、麻補、雪蓮花拼盤、麗春銅火鍋等。
[編輯本段]【節慶】
納西族主要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陽節、中秋節、火把節、「正月農具會」(棒棒會)、「三月龍王廟會」、「七月騾馬會」等。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均與當地漢族大致相同,三朵節是最大的傳統節日。
春節年俗
1,打瓦納西努
麗江的過年其實是從臘月開始的。納西語中有一個比較形象的說法:「打瓦納西努」。 意思是臘月開始,納西人就了瘋了。為什麼這么說呢?其實這個瘋是因為采買年貨,納西人如同瘋了一樣。
從前,一進入臘月,整個農貿市場就分外地熱鬧起來。人們如同潮水一般涌動在市場中,似乎一切都是免費的。現在瘋得比原來推遲了不少,只是,一過臘月二十,那種瘋的場面總是會出現的。似乎全國臨除夕都是會瘋狂購物的。
2,刷佯撐
納西族在春節快到的時候,差不多還有五六天就是丁光二十四。然後就會到山上砍來一種長青的樹,白蠟樹。然後全家大小都打掃,而白蠟樹一般刷迷煙和蜘蛛網一類的。其形式主要表達,刷去不好的,刷去晦氣,打掃好衛生,除舊迎新,迎接春節。
3,春聯
從前納西族的春聯都是用東巴文所寫。
到了除夕這天,剛吃過午飯,每家每戶的男人們就開始忙著清洗大門,颳去舊聯,換上新的春聯。婦女們當然在做年飯嘛。
年飯過後,慢慢地走,麗江古城裡,欣賞剛帖好的春聯,那是很有風雅的味道了。雖然現而今的春聯絕大多數充滿了銅臭味,但偶爾遇到一付好的,就更是難得了。
納西人秉承漢族文化傳統,對春聯極為重視,以前是自己不會寫的也一定要請個他們認為不錯的書法家書寫一副,以表喜慶。
4,水飯
在納西族中,不論過節,還是家裡做了好吃的,都會在大門口順牆角潑水飯。水飯主要去各種菜的丁點,作為意思,然後摻進茶,水,酒等食品,節氣點香,順牆而潑。以表達對祖先的尊重和一家人的表現。
5,年飯
年飯開始前,必須的是在擺滿菜擺完所有的菜後,在桌的上位擺上幾碗飯,一般三碗,或者按離去的至親人數擺,飯要盛很滿。然後全家一次向那個方向磕頭,以表示對祖先的的尊敬和對逝去的人的懷念和一家團團圓圓的意思。對於納西族的年飯,在除夕起床後,老人就會告誡小孩,這天里不能玩或摸鐵的器物或者竹子,因為摸了鐵或竹子的話,會在吃年飯的時候,會把肚子吃撐吃得很鐵實(玩鐵器物)或者空空的什麼都沒吃到(摸玩竹子)。年飯於對每個納西人都顯得那麼重要,重要到只能在自己家吃,嫁出去的女兒都不能回娘家去吃的。年飯一般都會有豬頭肉、公雞(必須是騸了的)肉。納西話叫「布古挨排施」。這兩年生活透著好了,吃什麼都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一家人團圓的氣氛。
年飯吃了,就開始洗腳,取「來年事事都趕趟」之意。看來我們的先民以前並不是每天都洗腳的,才會有除夕晚上必須洗腳的習俗吧:)。
洗完腳,就該給家裡小孩子們發壓歲錢了。這幾年行情看漲啊。朋友、其他的親戚在春節中候補就是了。
在我兒時的印象中,那碗油汪汪的豬頭肉下面泡著油豆豉,真是天下美味啊。
6,初一
初一,也就是過了除夕,初一00:00開始,就要到溝邊塘邊或者水源處,放鞭炮,挑一擔新的一年最新的水,新氣象,健健康康。然後早早起來,把大門完全打開,代表新的一年財源滾滾。而初一代表新的開始,代表今年要所發生的,所以男女老少在初一就不做什麼活快快樂樂高高興興的,象徵這一年就快快樂樂,高高興興,和和美美的。
7,掃墓
納西族十分注重禮節,也十分尊敬祖先。掃墓一般是書面說法,而土語就是上墳拜年。納西的拜年就是拜年長的,輩數大的,無論遠近。但首先要拜的是祖先,是習俗,也是尊敬。所以一般初二屬性不相剋(納西屬虎不上墳),就初二上,屬性相剋就提前初一上。納西人春節有掃墓的習俗。每個家族的墓地一般都是山清水秀的地方。所以如果有機會和納西朋友上墳,就當成遊玩好了。其實本來也是這樣,納西人掃墓根本找不到悲傷的氣氛的。 一般是初一或者初二去上山的。
9,春客
其實春客對納西來說是還禮,因為在納西族裡一樣有拜年,而拜年就是提著一些土產品(現代很少)去比族裡較親的輩數大的族人家裡拜年。而輩數大的就不用去回拜,然後就以春客形式請回輩數小的。納西人家有春節期間互相請客的習慣,特別是家庭中如果有新婚——去年春節後結婚的都算——夫婦,那就更是必須請的。如果家庭夠大,這對新婚夫婦可就吃苦了,可能春節中一天就要趕好多個飯局。還必須帶上米、糖什麼的禮品。順便被請的陪客就多了,如果家族夠大,請一對新婚夫婦,陪客可能多到三五桌。另外被請的重要的對象是在外地工作的族裡人。請他可能得排隊,你家初一,我家初二的往下排,只排到人家必須離開的那天。幸好現在春節放假都夠長的。
10,放鞭炮
這跟漢族文化一致
11,正月十五棒棒會
春節到正月十五才算真正收官。除了象其他地方一樣吃元宵外,納西族有這天還有一個重要的節日叫「棒棒節」,本來是買賣農俱、果樹的,這幾年這些東西依然在買賣,但主角基本變成了花卉,特別是蘭花。市場基本都在鎮東路上,近一公里的長度,人聲鼎沸。愛湊熱鬧者可以如魚得水了。很有意思的節日。
12,聚眾演出
春節的時候,四方街將會搭起一個高台,有各種表演。 晚上,在包括四方街的很多有小廣場的地方,或者賓館酒店前都會有民族打跳,這些是遊客可以參與的,因為舞步極其簡單,一學就會了,學不會也沒什麼,亂跳就是,玩的就是這個氣氛,免費的哦。
13,東巴祭天儀式
這是納西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動,納西人被稱為「祭天的民族」。現在這種宗教儀式已經不怎麼搞了,偏遠的納西族地區可能還在進行。
海坡會 在雲南永寧納西族人民居住的地方,有一個神秘美麗的瀘沽湖,在湖的兩岸,俯卧著一個雄奇的山峰――獅子峰。獅子峰是納西神話傳說中的一位女神,名叫「干木」。她絕美的容貌,致使各地的男神都為之傾倒。不過她和永寧納西人一樣,沒有固定的丈夫,過著男不娶,女不嫁的自由偶居生活。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眾山神都要到永寧與干木女神聚會娛樂,接受祝福。後來,納西人在農歷七月二十五日這天,都要歡聚瀘沽湖圈,參加一年一度的海坡會,人們載歌載舞,盡情娛樂,一是為女神助威,二是用隆重的儀式祭祀女神,祈示她保佑人們平安,五穀豐登,畜牧興旺。男女青年也趁此良機,互結「阿注」。
三朵節
三朵節是雲南麗江一帶納西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初八舉行。相傳,遠古時代,納西先祖三朵曾在這里降服了妖魔,從那以後,每年農歷十月初八日,人們匯集到三朵廟里祭拜保護神三朵。祭品有整豬、全羊、雞、魚等。
節日期間,納西族男女老少踏著游春賞花,小夥子騎上駿馬,進行撥旗、拾銀圓賽馬活動,勝者,倍受姑娘們的青睞。晚飯後,人們圍坐在篝火旁,能歌善舞的納西姑娘跳起歡快的「阿哩哩」。
[編輯本段]【服飾】
麗江一帶納西族男子服飾與當地漢族相同,寒冬納西族服飾加穿羊皮披肩,中甸一帶的穿大襟長衫,著過膝肥腿褲,腰系羊皮兜,扎綁腿。寧蒗、永寧、鹽源、木里地區的男子,上穿短衫,下著長褲,寧蒗一帶的男子還喜戴手鐲,老人穿麻布無領長衫,外加青布坎肩,系腰帶。近幾十年來穿藏服者漸多。
納西族婦女的服飾因地區而異。麗江納西族婦女穿長過膝、寬腰、大袖的大褂,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圍腰,下著長褲,披羊皮披肩。寧蒗納西族婦女穿短衫,下系長麗江納西族婦女身著傳統的「披星戴月」服飾可及地的百褶裙,披羊皮,裹青布頭巾,戴金、銀、玉、石等製作的耳環和手鐲,並喜歡束「羊皮帶」或「圍腰帶」。羊皮帶用棉布製成,每根長約四尺半,寬約二寸,使用時必須是成對的。圍腰帶非常精緻,只有在節日才系。它是一對長約三尺、寬約兩寸的棉布帶子,上面綉有盆栽菊花、二龍戲珠等圖案。永寧納西族婦女用氂牛尾巴上的毛編成粗大的假發辮,再在假發外邊纏上一大圈藍、黑兩色絲線,並將絲線後垂至腰部。
每逢節日,納西族婦女都要穿上傳統的民族服裝和披上她們最喜愛的服飾———七星披肩。這種披肩五彩繽紛,十分美麗。它是用整塊的黑羊皮做成的,上部縫著6厘米的黑呢子邊,兩肩處有用絲線綉成的日月圖案和一字排列的「七星」。人們稱這種披肩為「披星戴月」。它象徵著納西族婦女披星戴月地辛勤勞動。披肩既有裝飾的作用,又非常實用。納西族婦女勞動時,不習慣用肩挑,多是喜歡用背馱,因此披肩又可當墊肩使用。一物兩用。
[編輯本段]【天文歷法】
根據已翻譯的二十多卷《東巴經》的記載,古代關於天象的專有名詞即有數十種之多。《創世紀》里還出現了專管氣象、星辰和歷法的忍勞、蘇陀、尼羅、吉阿等人的名字;從《巴格圖》和《十二生肖的來歷》等經書上看,納西族早就對四方四隅(類似漢族的八卦)有了較為明確的概念;確定了二十八宿的方位和用陰陽「精畏」(「五行」)配合十二生肖推算六十花甲的方法;創制了以月亮圓缺定月,每月三十天,一年十二個月,共三百六十天的歷法,並用十二屬相來記日、記月和記年。民間還從對天象及生物活動觀察,摸出一套關於風、雨、花、雪,以及布穀鳥、野鴨、大雁、白鶴等的活動規律,來分別季節的特徵,不誤農時地進行農事活動。
[編輯本段]【納西族民居】
納西民居大多為土木結構,比較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後院、一進兩院等幾種形式。其中,三坊一照壁是麗江納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民居形式。
所謂「三坊一照壁」,即指正房較高,兩側配房略低,再加一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協調。在結構上,一般正房一坊三坊一照壁較高,方向朝南,面對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東西廂略低,由下輩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居民將它作為鋪面。農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與城鎮略有不同。一般來說三坊皆兩層,朝東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廂房一坊樓下住人,樓上作倉庫,朝北的一坊樓下當畜廄,樓上貯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還兼供生產(如曬穀子或加工糧食)之用,故農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磚石鋪成。上端深長的「出檐」,具有一定曲度的「面坡」,避免了沉重呆板,顯示了柔和優美的曲線。牆身向內作適當的傾斜,這就增強了整個建築的穩定感。四周圍牆,一律不砌築到頂,樓層窗檯以上安設「漏窗」。為保護木板不受雨淋,大多房檐外伸,並在露出山牆的橫梁兩端頂上裙板,當地稱為「風火牆」。為了增加房屋的美觀,有的還加設欄桿,做成走廊形式。最後為了減弱「懸山封檐板」的突然轉換和山牆柱板外露的單調氣氛,巧妙應用了「垂魚」板的手法,既對橫梁起到了保護作用,又增強了整個建築的藝術效果。通過對主輔房屋、照壁、牆身、牆檐和「垂魚」裝飾的布局處理,使整個建築高低參差,縱橫呼應,構成了一幅既均衡對稱又富於變化的外景,顯示了納西高超的建築水平。
此外,納西民居中最顯著的一個特點是,不論城鄉,家家房前都有寬大的廈子(即外廊)。廈子是麗江納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組成之一,這與麗江的宜人氣候分不開。因而納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間的功能如吃飯、會客等搬到了廈子里。在建築設計、建築風格及藝術等方面,大研古城的納西民居最具特色。古城地處麗江壩,選址北靠象山、景虹山,西靠獅子山,東西兩面開朗遼闊。城內,從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從古城的西北湍流至玉龍橋下,並由此分成西河、中河、東河三條支流,再分成無數股支流穿流於古城內各街巷。利用這種有利的自然條件,古城街道不拘網格的工整而自由布局,主街傍河,小巷臨渠,道路隨著水渠的曲直而延伸,房屋就著地勢的高低而組合。這些房屋中臨街的房子多被辟為鋪面,或主人自己經營些小商品,或轉租他人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