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軟體系統 » 詩歌如何才可以百花齊放
擴展閱讀

詩歌如何才可以百花齊放

發布時間: 2022-10-04 09:52:24

⑴ 描寫春天萬物復甦百花齊放的詩句

1. 關於春天萬物復甦詩句
關於春天萬物復甦詩句 1.描寫「春天萬物復甦」的詩句有哪些
1、《相思》——【作者】王維 【朝代】唐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譯文:鮮紅渾圓的紅豆,生長在陽光明媚的南方,春暖花開的季節,不知又生出多少?希望思念的人兒多多採集,小小紅豆引人相思。

2、《春夜喜雨》——【作者】杜甫 【朝代】唐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譯文:好雨似乎會挑選時辰,降臨在萬物萌生之春。伴隨和風,悄悄進入夜幕。細細密密,滋潤大地萬物。濃濃烏雲,籠罩田野小路,唯有江邊漁船上的一點漁火放射出一線光芒,顯得格外明亮。等天亮的時候,那潮濕的泥土上必定布滿了紅色的花瓣,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景象。

3、《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譯文:長長的原上草是多麼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干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野草野花蔓延著淹沒古道,艷陽下草地盡頭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4、《詠柳》——【作者】賀知章 【朝代】唐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譯文: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輕柔的柳枝垂下來,就像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這細細的嫩葉是誰的巧手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那二月里溫暖的春風,它就像一把靈巧的剪刀。

5、《游園不值》——【作者】葉紹翁 【朝代】宋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譯文:也許是園主擔心我的木屐踩壞他那愛惜的青苔,輕輕地敲柴門,久久沒有人來開。可是這滿園的春色畢竟是關不住的,你看,那兒有一枝粉紅色的杏花伸出牆頭來。
2.關於春天來了,萬物復甦的詩句或詩歌
描寫春天的古詩

春曉(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描寫春天的古詩

詠柳(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

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鳥鳴澗(王維)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晚春(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春興(武元衡)

楊柳陰陰細雨晴,

殘花落盡見流鶯.

春風一夜吹鄉夢,

又逐春風到洛城.

題都城南庄(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絕句(杜甫)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江畔獨步尋花(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1、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詩經·小雅·出車》

2、時在中春,陽和方起。《史記·秦始皇本紀》

3、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漢樂府古辭《長歌行》

4、陽春白日風在香。晉樂府古辭《晉白綺舞歌詩三首》

5、陽春二三月,草與水同色。晉樂府古辭《盂珠》

6、春晚綠野秀,岩高白雲屯。南朝宋謝靈運《入彭蠡湖口》

7、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南朝宋謝靈運《登池上樓》

8、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南朝梁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9、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杜審言《春日京中有懷》

10、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11、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唐賀知章

12、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唐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

13、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唐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

14、聞道春還未相識,走傍寒梅訪消息。唐李白《早春寄王陽》

15、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唐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

16、東風隨春歸,發我枝上花。唐李白《落日憶山中》

17、東風灑雨露,會人天地春。唐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18、咸陽二三月,宮柳黃金枝。唐李白《古風》

19、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綠。唐李白《金門答蘇秀才》

20、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唐劉昚虛《闕題》

21、飛雪伴春還,善庭曉自閑唐劉昚虛《積雪為小山》

22、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唐劉昚虛《闕題》
3.代表春天萬物復甦的詩
《詠柳》——賀知章(唐)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江畔獨步尋花》(選一)——杜甫(唐)

黃師塔前江水東, 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 可愛深紅愛淺紅。

《春夜喜雨》——杜甫(唐)

好雨知時節 , 當春乃發生 。 隨風潛入夜 , 潤物細無聲 。

野徑雲俱黑 , 江船火獨明 。 曉看紅濕處 , 花重錦官城 。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唐)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春日》——朱熹(宋)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游園不值》——葉紹翁(宋)

應憐屐齒印蒼苔, 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牆來。
4.描寫春天萬物復甦,充滿希望的詩句;描寫夏天熱情奔放的詩句;描
春天: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賀知章《詠柳》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王維《鳥鳴澗》

夏天: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頭。

——楊萬里《小池》

秋天: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王維《山居秋暝》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杜牧《秋夕》

冬天: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絕句》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5.描寫萬物復甦的詩句
1、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楊巨源《城東早春》

譯文: 早春的清新景色,正是詩人的最愛。綠柳枝頭嫩葉初萌,鵝黃之色尚未均勻。

2、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出自唐代賈至的《春思二首·其一》

譯文:春天青草叢生,綠柳抽芽,桃花掛在枝頭叢叢點綴,李子花的香味飄得遠遠都是。

3、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譯文:誰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風吹得百花開放、萬紫千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緻。

4、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譯文:幾只黃鶯,爭先飛往向陽樹木,誰家燕子,為築新巢銜來春泥?

5、春庭曉景別,清露花邐迤。——陸龜蒙《春曉》

譯文:春天的庭院黎明過後,晶瑩的露水趴在花上,花叢曲折連環。

⑵ 古體詩創作如何做到百花各放

摘要 詩歌,特別是新詩,至「五四」運動以來,為了學習外國先進經驗,拯救貧弱中國,一些能人志士,滿腔愛國熱情,引進了大批國外文化,其中包括詩歌。

⑶ 詩歌有沒有標准

答:有,也沒有!
有標准,是因為詩從出現的那天就亦一定的韻律和節奏。最初的詩大多是用來吟唱的,於其稱做詩,不如稱作「曲子詞」,或者民謠。像詩經,像楚辭,像唐詩宋詞元曲,像信天游等,都是可以用來吟唱的詩。
從這些詩詞曲裡面我們可以試試找一找詩的標准:
做為一首詩要有韻律,要押韻,講平仄,律詩絕句要講字數,要講對仗等一些技巧和規則。到後來的新月派等一些近代詩人的出現,詩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要講格律,講韻律。從這些方面來講是詩有標準的。

我們可以看看先秦時候的詩: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於我何有哉!

再看詩經: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唐詩的絕句律詩可以說是詩歌界,最嚴謹,最講究格律的詩體:
(杜甫《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簪:古韻an,en同韻)

宋詞大多都是曲子詞,為了更好的吟唱字數大多也是有限定的:

新月派的格律詩,雖然字數無限定,但為了美感和朗誦,一般都會整齊,對稱押韻。 為新月社詩歌理論作出了最重要貢獻的是聞一多。他曾系統地提出了新格律詩的理論,認為詩是「做」出來的,主張戴著格律的腳鐐跳舞,並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張,即「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建築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 :

(《再別康橋》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橋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看了以上的介紹和格律,那麼看近代詩和現代詩,都不算詩了。我們寫詩是不是一定要按照以上的標准去寫詩,去做詩呢?那麼詩是不是一定需要標准呢?
還是開頭的回答,有,也沒有。前文我們探討了詩的形式標准。那麼我們看看沒有標準的詩。

先看這首詩,不講對仗,不講格律,這算是詩嗎?
有人說算,因為押韻,的確這是一首詩。

再看這首詩,不講對仗,不講格律,甚至都不押韻,這算是詩嗎?
有人說算,有人說不算,有人說有感情色彩分行的句子,就算是詩,好吧,那麼勉強這也算是詩。

(《感覺》顧城)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樓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過兩個孩子
一個鮮紅
一個淡綠

這還算詩嗎?這詩,不講對仗,不講格律,不押韻,甚至情感都沒有,也算是詩?
當然如果按照某些人寫的詩的標准,這的確不算是詩,但是為什麼卻被公認為是一首詩呢?那麼詩到低有沒有標准?

詩是有自己的標準的,詩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和技巧,如前文說的詩經,唐詩宋詞元曲,要講格律押韻,平仄對仗,形式節奏。

詩也是沒有標準的,古人雲:詩言志,詩本身就是大眾的東西,民俗的東西。為什麼現代的中國會產生詩荒,原因就是有此詩,把自己寫詩的標準定為詩的標准,把自己看詩的標準定為詩的標准。
詩無非就是表達一種所感,所看,所想的一種手斷,我想詩並不定非要標准。
「天上的白雲真白啊」這不算詩嗎?為什麼不算詩?難道天上的雲不是白的。如果你心情郁悶,會說天上的雲真白嗎?會有心思看雲嗎?難道這不是情感的表達。

「大國泱泱,威震八方」這難道不算詩嗎?我認為這樣續寫下去,算是一首好詩。首選押韻,其次講格律,然後情感充沛,泱泱大國,威震四海八方這是多麼大的胸襟,多麼大的氣概,多麼充沛的情感。

詩,是大家的,詩是知識分子,也是民俗的,從今天起,我們開始寫詩吧,不需要格律,不需要技巧,不需要多麼有文化,也不是需要寫夠一千字,也不需要寫出驚世駭俗。
只要你寫,那就是你的情感,那就是你的詩。

————————————關於爭論的裊————————————————
寫這個詩歌有沒有標準的時候,我就已經知道會有爭論。
我其實自己也是有爭論的,我也沒有給出說詩歌一定沒有變准,反而我把詩歌從古致今大部分形式都有介紹出現。
其實我寫的大多數詩也都是有格律的,還有我也會寫一些打油詩,也會很注重韻律,我也喜歡那些形式美的詩歌,但是我也喜歡那些自由詩,有時候我反而覺得想寫的瀟灑隨意真不容易。
我只是認為詩歌不應該拘於形式,而應該注重寫自己想寫的,表達自己想這表達的。
比如:你寫明月。我喜歡這一輪明月/像是看到了家故鄉/像是看到了宇宙的某個故鄉/像是一首陳舊的詞/在宇宙某處激盪
如果你說這樣的詩不算好詩,那當然跟李白的靜夜思比是差很多。但是在你的世界裡這是你的情感,這是真實的你,寫出的真實的句子,那麼你最真實的句子對你來說難道不是最好的嗎?

以下是回答網友的評論:

@孫若蘭:
2 樓
怎麼寫詩,真的是很糾結啊
答:
我這寫的雖然有點偏激,但是寫詩,只要你多看,多想,就行了,想寫就寫,慢慢你寫的詩就是自己的詩,不要模仿,做自己。

@吳你個旭:
3樓
詩歌是高貴的!被你這么一搞,簡直是文化的墮落!
答:
我認為詩歌是民間的,縱觀華夏文明,詩歌的起源,以及好的詩歌都是一些通俗易懂的。只是現在人一味的把詩歌束之高閣,使的詩歌變的越來越晦澀,越來越暗淡,越來越脫離大眾。

@雪吹桃源:
4樓
詩就是這么被玩壞的。寫句今天我吃了三頓飯也叫詩,天下個個都是詩人。
答:
我真希望天下人人都有詩性,都有詩心,都有詩情,都有詩意,哪怕你寫的很爛,但是你寫詩了,你喜歡詩了,你慢慢就會有詩性,詩心,詩情,詩意。
你想想有一天,小廣告都是用詩的語言去寫,那不是很美嗎?

@雪吹桃源:
5 樓
另外,顧城的《感覺》,用的是白描,是現代詩的佳作。不是沒感情,是有的人體會不出來。現代詩沒有形式的要求,但不代表就可以胡寫。白話也叫詩,詩就真的完蛋了。
答:
我也是比較喜歡這首詩,所以才引用的,只是為了正明詩歌的多樣性和無限的可能性。

@吳你個旭:
7樓
這是抽風了嗎?這種文化墮落主義的爛文也上首頁!!!!!
答:
我這寫的的確有點偏激,但是我希望詩歌文化能夠百花齊放,寫所見之物,述已之情感。不帶偏見的去看待事物,我認為就是錯也是合理的錯。

@瀟湘書生:
8樓
詩哪有什麼標准啊,你寫的有感情,寫的好,你的就能成為標准。
答:
其實生活細節,雜思,細觀,奇言,真情都是一首好詩的基礎。沒有這些基礎,就是寫的再標准,我想也不是什麼好詩吧。

@江橋:
9樓
近代詩詩流派眾多標准不一,這也導致了它的難以發展
答:
可能也是一方面,其實我也建議把詩歌標准化,但我也希望某些類型的詩歌能有好的發展平台。比如新月倡導的格律詩,這是一個很的流派,但卻慢慢被所謂的正統給遠離。自由來源與西,我們現在只能說還處於學習階段,而且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使得自由詩在中華文化獨特的審美觀里變的有些奇異。
當然這文化流派的沖突和互相滲透,反而能給我們更多機會和方式,畢竟不同的題材和不同的詩歌表達形式都有自己獨特的趣味。

@江橋:
我比較欣賞新月派的詩。還是有一定標準的好,就像語言,有一些公認的語法一類的,在這基礎上再創造
答:
這種形式美是漢文化漢語所獨具的,這種美當然是被公認的。
但是世界是其他國家很少有這種形式美的表達方式,但並沒有防止其他國家也會有好的詩文。
比如泰戈爾的散文詩和紀伯倫的議論小詩。國外也會有一些格律性的詩,比如十四行詩,四行詩和國外一些形式相對整齊講究韻律的格律詩。

⑷ 詩詞吟誦八法

更多吟誦專業資料請點這里﹤﹤﹤

自古以來,詩與歌關系十分密切。

歌,詠也。《說文》註:「歌者長引其聲以誦之也。」《禮記·月令》章句:「樂聲曰歌」。詩文可歌者,即以歌為名。例如:《擊壤歌》、《大風歌》等是。作詩亦可謂作歌,《詩經·陳風·墓門》:「歌以訊之」,箋:「歌謂作此詩也」。

關於歌謠一詞,《詩經·魏風· 有桃》:「我歌且謠」。《傳》:「由合樂曰歌」。今通稱民間歌曲曰「歌謠」,故曰:「有詩必歌」。今人常以「詩歌」二字連在一起而成一個名詞,由此可知詩與歌是分不開的。

古代的詩,都配樂吟唱的,司馬遷說:「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吟唱是一種表現藝術;吟唱是一種傳播方式;吟唱是一種創作過程。因為創作、評論、吟唱,被認為振興中華詩詞的三隻翅膀。唯有創作乃能繁榮,唯有評論乃能鑒別,唯有吟唱乃能傳播。常言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 吟誦 藝術是文學、音樂、語言的綜合體,是文化之起源的一項重要因素,它在中華文化傳統中的地位是源遠流長的。

早在《周禮春官》中就有 吟誦 的記載。它說:「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鄭玄註:「背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說文解字》 「言」部段玉裁註:「誦……為吟詠,以聲節之。」(即有一定的旋律、節奏的意思。)清·王筠《說文句讀》「吟」字註:「古義吟,詠嘆也。」《莊子》中有「倚樹而吟」之句。《楚辭·漁父》:「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由此看來至少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有了 吟誦 。及至後世,有關 吟誦 的記載那就更多了。如《世說新語·文學篇》就有一則 吟誦 的佳話。說鎮西將軍謝尚舟行時,聞江渚船上有詠詩聲,「甚有情致」,遂邀詠者貧士袁宏相見(袁宏所詠為其自作的《詠史》詩,「聲既清會,辭文藻拔」雲),「談話申旦」,袁宏「自此名譽日茂」了。

南朝時,傑出的文學理論家劉勰就在《文心雕龍》中多處提到了吟詠,如:「聲畫妍蚩,寄在吟詠;吟詠滋味,流於字句」(《聲律》篇);「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神思》篇);「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明詩》篇);「吟詠所發,志惟深遠;體物為妙,功在密附」(《物色》篇)。同時代的鍾嶸在《詩品·總論》的開端也寫道:「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

唐代詩人關於吟詠的詩句極多。李白:「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謝尚)。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昨夜誰為吳會吟?」,「飲君酒,為君吟。」……杜甫:「詩罷聞吳詠,扁舟意不忘。」「新詩改罷自長吟。」「此身飲罷無歸處,獨立蒼茫自詠詩。」賈島:「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三月正當三十日,風光別我苦吟身。」

清代《聊齋志異》中有一篇以吟誦為「媒妁」的浪漫愛情故事《白秋練》。故事中說化成「傾城之姝」的水族白秋練,因傾慕 吟誦 家慕生之「音節鏗鏘」的 吟誦 ,以至「結想至絕眠餐」,終成眷屬。清代浙西詞派之翹楚、著名「詩魔」厲鶚,為詩傾注了畢生的心血。「嘗曳步緩行,仰天搖首,雖在衢巷,時見吟詠之意,市人望見遙避之,呼為『詩魔』」。正由於如此執著和痴迷,才能在詩詞創作方面獨辟蹊徑,別樹一幟,成為浙派一支的創始人;亦正為如此,才能主持江、浙吟壇三十餘年之久,而延譽千秋。許廣平回憶錄里說魯迅先生寫作之餘總會音韻鏗鏘地 吟誦 傳統詩,難怪他詩寫得這么好。老舍先生的兒子舒乙近年在北京辦了一個封閉式的私塾,用古聲韻讀詩文。他說,中國人丟掉了古聲古韻,無論在詩和文方面都不會達到前代文學家的境界。

當代著名詩人林從龍,畢生保持 吟誦 的習慣,不管讀自己的詩或看別人的詩,出口便是吟詠。我與他交往多年,從來沒有看見他把詩來「讀」。2003年春節前夕,我愛女不幸遭車禍而歿。我邊哭邊吟,一天半時間寫成《哭女》十首。這十首詩是真正「吟」出來的,人贊為真情之作。

這說明邊寫詩,邊 吟誦 可以幫助您寫好詩,詞句感不感人?流暢不流暢?平仄音韻是否協調?一吟就明白了。

當前,遺憾的是,象林從龍先生一樣痴迷於吟詠的人實在太少了。近些年,不斷涌現了許多詩片語織,各種詩詞報刊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但對 吟誦 仍然不夠重視。如今讀詩詞,卻變成了「看詩詞」,「吟詩」雲者,不過是看詩的代名詞,「吟壇」幾乎成了「看壇」。作為格律詩之精髓的聽覺因素,在很大的程度上被排除了。這樣下去,華夏優秀的國粹 吟誦 藝術將趨泯滅,甚至有失傳的危險。王力先生說過:「詩寫下來不是為了看的,而為了『吟』的」。(《詩詞格律十講》)。如果您只會寫詩、看詩、讀詩,隨便您水平多高,您就不是一個完整的詩人。或叫「半個詩人」。所以,我們要大聲疾呼:莫把吟壇變「看壇」,一定要學會 吟誦 。那麼如何「吟」呢?

吟誦 的方法可以說南腔北調,百花齊放。傳統的吟唱是一種似讀非讀,似唱非唱的古老的藝術形式;是一種有節奏、有聲調,卻無專譜的吟唱方法。現在,我根據個人 吟誦 的經驗,並參考有關資料,概括成《詩詞 吟誦 「八法」》(實際上是八個要點),茲分述於下:

一、  掌握詩的節奏(節律),懂得句讀 。

在漢語口語(說話、朗讀、 吟誦 等)中,把應連續或緊密地發生在一起的音稱之為漢語的節奏單位。節奏和節奏結構是一種口語語音的特徵,只有在口語中,說話時才能真正的體現出來。違反了正確的節奏,則不能正確的表達我們的思想。例如標語「行路人等不得在此大小便」,正確的節奏結構應為:

行路人等━不得━在此━大小便

如果把它的節奏劃成

行路人━等不得━在此━大小便

則將意思完全弄反了。

口語語音節奏的劃分依據是漢語的意義單位和意義結構。但對格律詩而言,則有所不同。因為格律詩本身預先已具有自己的節奏結構要求。這就要求詩句的意義結構要反過來符合節奏結構(節律)的要求。詩句的意義結構必須與節奏結構(節律)相吻合。五、七言的節奏結構(節律)各有三種:

七言句如:

① 王師━北定━中原━日。

一二、三四、五六為兩字一結構,七為單字一結構。

②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二、三四、六七為兩字一結構,五為單字一結構。

③ 山外━青山━樓━外━樓。

一二、三四為兩字一結構,五、六、七為單字一結構,亦可三字一結構。這就是說,一與二,三與四不能分開;二與三,四與五不能相連。一與二,三與四的節奏間隔,不能大於二與三,四與五的節奏間隔,否則就違反了節律。這就是說,凡是遇到意義結構違反格律詩節律的句子,只能按詩的節奏結構來讀,不能按意義結構去讀,舉例如下:

意義結構節奏結構

為━他人━作━嫁━衣裳    應讀成    為他━人作━嫁━衣裳

於━無聲━處━聽━驚雷    應讀成    於無━聲處━聽━驚雷

二十年━沉━滄海━間      應讀成    二十━年沉━滄海━間

獨向━青龍寺━看山        應讀成    獨向━青龍━寺━看山

五言句如:

①欲窮━千里━目

一二、三四為兩字一結構,五為單字一結構

② 一歲━一━枯榮

一二、四五為兩字一結構,三為單字一結構

③ 離離━原━上━草

一二為兩字一結構,三、四、五為單字一結構。

碰到意義結構不符合節奏結構時,必須按節奏結構讀。舉例如下:

意義結構節奏結構

作━不如━不作      應讀成      作不━如━不作

筆與淚━俱落        應讀成      筆與━淚━俱落

明白了律詩節奏結構後,就懂得句讀了。所謂「句讀」,是指會斷句,會分出句中的小停頓。如:黃庭堅的《竹枝詞》:

浮雲━一百━八盤━縈,

落日━四十━八度━明。

鬼門━關外━莫言━遠,

四海━一家━皆━弟兄。

其中「一百八」、「四十八」、「鬼門關」、「四海一家」等詞語,誦讀詩都須要跨節奏單位來讀。

二、  平長仄短

前面所講的節奏,是 吟誦 的「骨架」,對 吟誦 起著關鍵性的「支撐」作用。影響節奏的是聲調、片語(音步)、頓歇、語調(重音)等各項因素。節奏之最重要的本質,是一定長度的「時隔」(或稱「頓」)的回復、再現,從而形成了若干個節奏單位(單字或多字為單位)。詩文中每一個節奏單位,其單字或末一個字叫「節奏點」。我們 吟誦 詩詞,首先必須認清節奏點,而後必須將節奏點進行特殊處理。節奏點要放在哪裡,其實就是 劃分片語或音步的問題。傳統的 吟誦 偏重於「音步」,通常遵循「平長仄短」的原則,即節奏點的字如果是平聲,就要吟得長些;如果是仄聲就得吟得短些。

五、七言詩句,兩字一拍,末尾一字為一拍。平聲的韻字可稍微延長,以作為一句的尾聲,仄聲韻腳不延長。

五言詩句的第二、第四字如為平聲,可適當延長。七言詩句的第二、四。六字是平聲,也需適當延長。

詞的分闕處要有較長的停頓。

詩的 吟誦 規律可概括為兩種形式:

1、平起絕句

除韻腳字必須長吟外,其長吟處應在二四四二字,即第一句的第二字,第二、第三句的第四字和第四句的第二字上。如杜牧《夜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

2、仄起絕句

除韻腳字必須延長外,其長吟處應在四二二四字,即第一句第四字,第二、三句的第二字,第四句的第四字上。如劉禹錫的《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宵

如果是律詩或排律,就按上述方法循環。如遇折腰(叫陽關體、順風調)等變體調,就要改變節奏形狀。如王維《謂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就成為二四二四式,因為第三句失粘造成的,掌握平長仄短的規律,不僅適用於詩,詞也同樣如此。

三、  抑揚頓挫

前人誦讀詩文,從來就有「抑揚頓挫」配合的原則。

所謂「抑」,指有時候讀得低沉;「揚」,指有時讀得高昂;「頓」,指必須有間歇停頓;「挫」,指有些字要重讀。關於「揚」和「挫」,北宋詩家陳師道說過:「善吟古詩者,點綴一二好字,高唱起而知其意所在矣。」(《贈王聿修商子常》)

茲舉例如下:

「━━━」表示停頓。    「┉┉┉」表示停頓延長。     「┃」表示間歇。  「.」表示重讀。  「△」表示高昂。  「↗」表示升調。  「↘」表示降調。

荊軻《渡易水歌》

風┃蕭蕭┃兮┉┉┉易水寒 ↗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 ┉┉┉。

岳飛《滿江紅》         

怒發━━━沖冠 ↗ ,憑闌┃處、瀟瀟┉┉┉雨━━━歇 ↘ 。抬┃望眼 ↗ 、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 ━━━。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 ↗ ,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 。

趙翼《論詩》之一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 ┉┉┉。

如何達到抑揚頓挫有節奏地 吟誦 呢?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少松先生揣摩了一種「因聲求氣法」,即「因聲—求氣—得神—入境」的欣賞和 吟誦 方法。不會「因聲」(吟)就貫不了「氣」,就得不到「神」,就難入詩之「境」。

四、  學會變調和異讀

什麼叫變調?變調是指某一個字在口語語音(說話)中,或在詩詞歌曲的句子中,由於受前後左右字詞的影響,或受歌曲旋律或詩詞格律的要求和影響而發生了改變原來聲調的現象稱之為變調。所謂異讀,是指一個字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不按它通常字音去讀,而撇腔讀另外一個音。所以,變調與異讀的含義是相同的。

例一:離離原上草,一(yī)歲一(yì)枯榮。

前一個「一」吟成陰平,後一個「一」吟成去聲。

例二:打起黃鶯兒(ní),莫教枝上啼。

「兒」通常讀「ér」,但為了葉韻,故變調讀「ní」。

在傳統詩詞里的字,在一下幾種情況下必須變調異讀。

①  為了葉韻的需要 。

如前面所舉的例子「兒」字。這樣的情況不少,再舉幾例:

號 ——通常讀hào,變調讀háo。如:

樂郊樂郊,誰之永號!(《詩·碩鼠》)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此中號屬「豪」韻,為了與「郊」、「茅」合韻,所以讀「háo」。

嘆 ——通常讀tàn,變調讀tān。如:

以手撫膺坐長嘆。(李白《蜀道難》)

此中的「嘆」與本首詩其它韻腳「盤」、「巒」同屬十寒韻部。

斜 ——通常讀xié,變調讀xiá。如:

遠上寒山石徑斜。(杜甫《山行》)

此中的「斜」與本首詩其它韻腳「家」、「花」同屬六麻韻。

看 ——通常讀kàn,變調讀kān。如:

別來幾向夢中看。(潘閬《酒泉子》)

此中「看(kān)」與本詞其它韻腳「寒」同屬十寒韻。

蛇 ——通常讀shé,變調讀shá。如:

朝避猛虎,又避長蛇(李白《蜀道難》)

此中「蛇(shá)」與本首詩其它韻腳「家」、「麻」同屬六麻韻。

嗟 ——通常讀jiē,變調讀jiā。如:

側身西望長咨嗟。(引同前)

此中「嗟(jiā)」與前例一樣,同屬六麻韻。

涯 ——通常讀yá,變調讀yí。如:

憐君何事到天涯?(劉長卿《過賈誼宅》)

此中「涯(yí)」與本首詩其它韻腳「遲」、「悲」、「時」、「知」同屬四支韻。

衰 ——通常讀shuāi,變調讀cuī。如:

老媼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杜甫《石壕吏》)

此中「衰(cuī)」與本首詩其它韻腳「炊」同屬四支韻。

②  為了適應平仄要求而變調異續 。舉例:

思 ——通常讀平聲sī,變調讀sì。如: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韓愈《晚春》)

此為七絕第三句,應仄聲收尾,故將「思」讀sì。

漫 ——通常讀仄聲màn,變調讀平聲mán。如:

故園東望路漫漫(岑參《逢入京使》)

此詩中「漫mán」,為和本首詩中其它韻腳「干」、「安」合韻,故變調。

橫 ——通常讀平聲héng,變調讀仄聲hèng。如:

雨橫風狂暫一停。(黃遵憲《夜起》)

「橫」字剛好處在仄聲的節奏點上,故讀hèng。

③  特殊構詞中的變調異讀 。舉例:

參差 ——通常「參」讀cān,「差」讀chā,變調都讀cēn,cī。如: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詩·關鳩》)

「參差」聯讀,意為長短不齊。

綸巾 ——「綸」通常讀lún,此處變調讀guān。如:

羽扇綸巾,談笑間,牆櫓灰飛煙滅。(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綸巾,青絲帶,古代一種儒巾。為特殊名詞。

鼓吹 ——「吹」通常讀平聲chuī,變調讀仄聲chuì,如:

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杜牧《題揚州禪智寺》)

此為古代笙芋等樂器的吹奏。

琴操 ——操,通常讀平聲cāo,變調讀仄聲cào,如:

墮翎留片雪,雅操入孤琴。(李群玉《失鶴》)

此為琴曲的一種,特殊片語。

五、  吐字清晰

優秀的傳統詩詞不僅感情豐富,文辭美妙,用字精煉,表達方式含蓄,並且音節分明,聲調和諧,韻律鏗鏘,環復迴旋,掩映生姿,節奏感特別強,因而具有極富音樂性的聲律美,這就給「吟唱」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怎樣把它吟好?首先要求吐字清晰。明代音樂大師魏良輔在所著的《曲律》中說:「曲有三絕:字清為一絕,腔純為二絕,板正為三絕。」他把「字清」列為首位,可見吐字清晰的重要了。吟誦是介於朗誦和歌詠之間的一種極重語言性的聲音表達方式。它不同於一般的「歌唱」,而在吐字清晰方面有其更嚴格的要求。諸如聲母、韻母、聲調乃至變調、輕聲、重音、語調等方面,都應注意及之。對拖腔之含復韻母的字還要做到「收字歸音」,即應把主要的韻母拖長,字尾應在臨結束時才收攏。

六、  行腔自然

吟誦 是通過有一定腔調的音響來作表現的。這種腔調是語言因素和音樂因素的融合與滲透,濃郁的文學性則始終貫串其中,使得 吟誦 成為

音樂的語言與語言的音樂,有其不同凡響的獨特風貌。 吟誦 腔調形成的主要原則,是必須以作品內涵的思想感情為依歸,而「自然」與否乃是重要的關鍵。只要對作品有了深刻體會,再掌握了一定的方法, 吟誦 的美妙的音響便會汩汩湧出,如行雲流水,質朴、天然,其奧妙在於 吟誦 的「自然」性質。

自然界的聲色佳景是「天籟」般的。莊子強調「天道自然無為」;劉勰認為「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晚唐司空圖釋「自然」為「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詩品·自然》);鍾嶸也很強調「自然英旨」,認為「文多拘忌,傷其真美,余謂文制,本須諷讀,不可蹇礙,但令清、濁通流,口吻調利,斯為足矣。」(《詩品·夏論》);南朝蕭子顯曾自稱「凡有著作特寡思功,須其自來,不以李拘」;陸游說:「文章本天然,妙手偶得之。」這些都精闢地闡釋了「自然」。所以,我們在 吟誦 時,要質朴天然,不做雕琢,切忌矯揉造作。

七、  要讀出思想感情來

詩是以抒情為主的。別林斯基說:「沒有感情,就沒有詩人,也就沒有詩歌。」(《古典文藝理論輯叢》第十一期)我們在 吟誦 詩歌時,一定要懷著深摯的激情,「沉醉」於詩的意境中,把凝注於篇章里的思想感情讀出來,真情迸發,才能真正使自己收到感染並撥動聽者的心弦。以下三點值得留意:

(一) 要深入理解詩篇的旨意——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意圖如何?傾向性怎樣?中心何在?等等,理解了這些,便可據以確定自己誦讀的語調和語氣。南朝文藝理論家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得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世遠莫見其面,覘文輒見其心。」(《文心雕龍·知音》)這個「披文入情」的說法,很有道理。

准確地把握作者感情的變化——作品的基調是什麼?高峰在哪裡?是前後平穩還是升降曲折?是逐漸騰躍還是逐漸跌落?等等,把握了這些,便能據以恰當地處理自己聲音的高(升)、下(降)、疾(快)、徐(慢)和抑(低沉)、揚(昂上)、

(二)頓(停頓)、挫(重讀)。

(三) 要反復地出聲 吟誦 ,多思考——比起讀散文來說,詩歌要讀得稍慢,以便於思考領略,悟其旨而曉其義。比如演戲,演員要進入角色;誦讀詩歌,讀者也要進入詩境。要善於沿著作者的思路去想像,去補充。巴爾扎克說過:「真正懂詩的人,會把作者思路中只透露一星半點的東西拿到自己心中去發表。」(見《幻滅》)我國古人關於看畫也有「目盡尺幅,神馳千里」的說法。誦讀詩歌者,應三復斯言。

八、  吟詩要鼻音

據宋明帝《文章志》里載:「謝安作洛下書生詠,而少有鼻疾,語音濁。後名流效其詠,弗能及,手掩鼻而詠之。」這就是說西晉時洛陽書生有一套 吟誦 方法,謝安把它帶到南方,但他有鼻疾,聲濁,卻成了令人羨慕的特點。所以,從此以後,吟詩一般都用鼻音。

⑸ 形容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詩句

1. 關於萬紫千紅花的詩句

2. 關於萬紫千紅現代詩句
關於萬紫千紅花的詩句 1.有萬紫千紅的詩句
1) 伶倫窺管夜飛灰,萬紫千紅暗剪裁。——出處:《春日即事》

2) 好將杖屨西園看,萬紫千紅一夜空。——出處:《胡中隱庵中傷春》

3) 萬紫千紅渾未見,閑愁先佔許多般。——出處:《雨中寫懷》

4)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出處:《春日》

5) 萬紫千紅處處飛,滿川桃李漫成蹊。——出處:《落花吟》

6) 萬紫千紅都謝了,綠陰時見採桑人。——出處:《晚春》

7) 隴頭村外忽想見,萬紫千紅遭一掃。——出處:《答陳江州和少游梅花韻見寄》

8) 萬紫千紅變綠時,高門廣路綉弧垂。——出處:《鄭子仁生朝》

9) 赤松孤竹真渠友,萬紫千紅總皂台。——出處:《梅花五首》

10) 萬紫千紅俱寂寞,三花五蕊自新寄。——出處:《偶得李竹屋居士摘和靖先生梅詩四聯演成八韻》

11) 萬紫千紅休巧笑,人間春色在檀心。——出處:《木香》

12) 幾聲鵜鶴陽中,萬紫千紅過眼空。——出處:《春暮》

13) 枉破春工。萬紫千紅一夜風。——出處:《採桑子•兒家門戶重掩》

14) 孤負水南三月,安排萬紫千紅。——出處:《朝中措 寄楊漕》

15) 飄殘萬紫千紅。不是茶噴雪,爭些閑春風。——出處:《清平樂 大德改元之明年辰在戊戌春三月》

16) 好將杖屨西園看,萬紫千紅一夜空。——出處:《傷春》

17) 萬紫千紅鬢上粉,聚成一撮精神。——出處:《臨江仙•萬紫千紅鬢上粉》

18) 萬紫千紅羨妒早,羨仙標、豈比人間侶。——出處:《賀新郎•醉里江南路》

19) 春色尚堪描畫在,萬紫千紅塵土。——出處:《念奴嬌 德祐乙亥》

20) 灌園憑剪吳淞水,萬紫千紅沒了期。——出處:《蘇淵雷和叔子詩韻相簡》

21) 萬紫千紅莫謾誇,今朝粉蝶過鄰家。——出處:《和沈石田落花詩》

22) 萬紫千紅各炫名,紛紛兒女哄春榮。——出處:《次韻上乘寺主僧如岳詠菊》

23) 識得萬紫千紅名。與花結習夙有分。——出處:《夜夢在舊京忽聞賣花聲有感至於慟哭覺而淚滿》

24) 萬紫千紅秋已盡,眼中黃菊最分明。——出處:《沖真庵》

25) 萬紫千紅渾過盡,荼蘼滿架與爭春。——出處:《雪嘆二絕》

26) 萬紫千紅非我對,為渠無有歲寒心。——出處:《和豎伯梅六題一孤芳二山間三雪中四水邊五月》

27) 年年春色先摧柳,萬紫千紅次第開。——出處:《己巳新春》

28) 萬紫千紅錦織成,一宵風雨盡飄零。——出處:《愛柳》

29) 萬紫千紅轉眼非,高齋惟與竹相宜。——出處:《寄題朱推官行齋》

30) 人間無處著東風,萬紫千紅掃地空。——出處:《人間》

31) 萬紫千紅總是春,登臨一度一思君。——出處:《朝雲集句詩七言律詩》
2.描寫萬紫千紅的春天的詩句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 孟浩然《春曉》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 劉方平《春怨》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納蘭性德《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 崔護《題都城南庄》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王安石《泊船瓜洲》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 葉紹翁《游園不值》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 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五》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 孟浩然《春曉》
3.有那些描寫萬紫千紅的春天的詩句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漢 樂府古辭《長歌行》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唐 賀知章《詠柳》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南宋 志南和尚《絕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維《鳥鳴澗》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

關於萬紫千紅現代詩句 1. 描寫萬紫千紅的春天的詩句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 孟浩然《春曉》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 劉方平《春怨》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納蘭性德《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 崔護《題都城南庄》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王安石《泊船瓜洲》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 葉紹翁《游園不值》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 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五》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 孟浩然《春曉》
2. 萬紫千紅總是春的全詩
【詩歌全文】《春日》——宋·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譯文】風和日麗游春在泗水之濱,無邊無際的風光煥然一新。誰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風吹得百花開放、萬紫千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緻。

(5)詩歌如何才可以百花齊放擴展閱讀

1、《春日》創作背景

這首詩從字面意思上來看,是作者春天郊遊時所寫的游春觀感。而根據作者生活的年代推算出這首詩創作之時泗水之地早已被金人侵佔,泗水游春不是實事,而是一種虛擬。作者也從未到過泗水之地,而此詩卻寫到泗水,其原因是朱熹潛心理學,心儀孔聖,嚮往於當年孔子居洙泗之上,於是托意於神遊尋芳。

2、《春日》鑒賞

人們一般認為這是一首詠春詩。從詩中所寫的景物來看,也很像是這樣。這里不做細碎描寫,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貼,而是從極廣大的空間落筆。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游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佔。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游春吟賞。其實詩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弦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聖人之道。

「無邊光景」所示空間極其廣大,就透露了詩人膜求聖道的本意。「東風」暗喻教化,「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將聖人之道比作催發生機、點燃萬物的春風。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於形象之中的哲理詩。哲理詩而不露說理的痕跡,這是朱熹的高明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