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果崇禎沒有自縊,選擇跟宋朝一樣南遷會不會可以讓明朝能偏安一隅
崇禎皇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他的一生是比較勤勉的,一直立志想要匡扶明朝,不想讓祖宗的基業毀在自己的手上,所以在繼位之後,殺掉了之前一直為非作歹的魏忠賢,而且還頒布了很多項改革,想要救明朝於水火之中,但是結果還是失敗了,在李自成闖入北京市之後,崇禎也就自縊而亡。有人不禁會問,如果崇禎帝沒有自縊,而是跟南宋一樣,南遷、然後建立一個新的明朝政權,結果會不會有所不同?我認為,明朝南遷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因為明朝和之前的南宋的國情是完全不同的。
❷ 新三國演義諸葛亮說偏安一隅後面怎麼說的什麼不思進取就會滅亡的話,好像是北伐之前跟劉禪說的,不記得
你好!這是《後出師表》,可見:新三國對《後出師表》也是認同的。
下面是其內容:
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
❸ 南宋為何偏安一隅呢
一直以來,南宋的偏安一隅和北伐未竟往往被歸咎於皇帝的昏庸無能,以及秦檜等奸臣的禍害忠良。可事實上,當時南宋民眾的主流也是不希望北伐的。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並非如一些詩詞中描述的那樣,強烈地渴望朝廷收復中原,而是更願意偏安一隅,求得安穩。
說到南宋時期的北伐,我們往往會想起陸游臨終前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想起李清照的「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亦或是辛棄疾的「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但這些其實都只是文人們一廂情願的愛國情懷,並不代表當時大多數民眾的意願。
南宋立足的江浙地區自古號稱東南膏腴之地,「天下賦稅,盡出其半」,但在南宋初期卻並非如此。經過宋徽宗20年花石綱的征掠、席捲幾百萬人口的方臘起義以及宋金戰爭的動盪,這里人口銳減,滿目荒涼,已經變成土匪、盜賊、叛亂者和豺狼出沒的地方。南宋建立之初,國土面積只有北宋時期的一半多點,人口也大幅度下降,但來自北方的軍事壓力卻絲毫未減。南宋為了應對戰爭,常備正規軍平時大約保持在40萬人,戰事激烈時人數還要增加許多。在南宋民眾急需休養生息、恢復生產的情況下,如此龐大的軍隊無論從軍需供給還是人員補充上看,都是當時南宋民眾的沉重負擔。
到後來辛棄疾、陳亮倡言北伐的時代,北方百姓雖然日子過得不如南宋子民,但他們對於宋朝的認同卻更加淡泊了。因為此時距離北宋亡國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在金國佔領區的原宋朝遺民中,親身經受過金人蹂躪痛苦的那批老人已經所剩無己,新出生的兩代人並沒有嘗到被殺、被辱的痛苦。相反,他們在金國皇帝的統治下過著安居樂業的太平日子,沒有人希望南宋朝廷北伐中原,正像辛棄疾和陳亮在奏摺中所反映的那樣——「北方被佔領區的老百姓已經快忘了自己曾是大宋朝子民這件事了」。
總而言之,寧做太平狗,不做亂世人。打仗勞民傷財,傷的都是老百姓啊。有個好好的、歌舞昇平的南朝,誰又願意去為了理想前往北方斷送性命呢?
❹ 像宋朝這樣偏安一隅的小朝廷為何可以延續300多年
我覺得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雖然在軍事方面實力很弱,政治上也比較保守乃至混亂腐敗,但是宋朝的科技、文化和經濟發展確實是我國古代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環。
第二,當時少數民族政權並立,兩宋時期就有遼、金、西夏、大理等等比較有實力的政權;而南宋時宋金劃江而治,又有元政權異軍突起。總之各大勢力之間相互牽制,在很大程度上達到了一種較長期的平衡。在這里順便糾正一下LZ,北宋並不是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啊,雖然北宋國境要比盛唐時期小,但也算是泱泱大國了,只是政權被迫南遷之後只保住了半壁江山。
第三,由於戰場上的弱勢,宋朝廷每年會給遼金等國送上大批貢物(錢財、絲帛、玉器等),雖然說是苟延殘喘,但客觀上延緩了其他政權對宋的毀滅性打擊吧。
第四,關於人民不反抗的問題,首先據我所知,宋朝民間是有過起義活動的(具體情況忘了,抱歉);其次,廣大人民在意的不是國家懦弱與否的問題,他們更關心的是眼前的溫飽情況,只要相對平安,不愁溫飽那就勉強可以滿足了;而如果真的打起來,將會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無數百姓流離失所。而且後來的事實也證明遼金等入侵者由於比較原始粗獷,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對原本基本能安穩過日子的宋人來說,真正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
第五,從宏觀角度來看,歷史總是不斷發展的,所謂存在即合理,現在看起來不可思議的事在當時卻必然是有其道理的,這與當時的文化傳統、社會發展水平和社會環境都有密不可分的聯系。
❺ 如何正確認識自己的平庸
我在很早以前就意識到自己的平庸了,只不過有時候確實難以接受。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足夠的優秀,希望自己能夠成為馬雲、馬化騰那樣比較耀眼的人物,我也是如此。可是現實往往都是比較殘酷的,而且每一個人的性格也都不盡相同,所以不可能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理想當中的那個人,只能夠接受這種既定的現實。
在這樣的時候,我們甚至可能會現實被打擊的一蹶不振,再也提不起絲毫的鬥志。這可能是每一個人都需要經歷的事情,而我也正在經歷著。現在已經35歲的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事業單位的職工,有這一份可以從開始望到最後的穩定工作,溫水煮青蛙,我再也提不起絲毫的鬥志。
所以現在我也只能甘於自己的平庸,只希望能夠把自己的小日子過好就心滿意足了,這完完全全是被逼無奈,而不是自己真正的心甘情願。
❻ 南京是風水寶地,為何建都於此的王朝都是偏安一隅
歷史上的南京為什麼不適合定都呢?南京是中國歷史上十個王朝的帝都。但是其中的八個要麼被割據,要麼就是偏安南方的政權,統一中國時,明朝首都也都是在北京。那麼南方南京為什麼很難成為大一統的王朝呢?
當時的交通條件非常差,如果這么遠的距離,是很難做出反應的。沿海之外,其他的種族也是威脅很多,從東南沿岸到南京這片土地的戰略縱深很小,地勢起伏也不大,相比於其他地方簡直就是沒有艱難險阻可以防守。所以即便有政權在這里建立,也難逃被敵人攻陷的命運。
❼ 為什麼東晉和南宋能偏安一隅,而南明卻不能
公元崇禎第二年,當北京被攻破時,明代崇禎皇帝被弔死在一座煤炭山上。當時明朝江南仍有數以百萬計的帶甲之士,跟著多數明朝宗室和朝廷大臣們都逃離明朝往南方去。然而眾人不明白一點:為何南明不能跟南宋一樣,偏安一隅?
而明朝相對於南宋來說,剛好相反。南明朝中宦官當道,皇帝、大臣們對於老百姓的溫飽不聞不問,導致老百姓對朝廷超級不滿,故此才有李自成後面農民起義的故事。
❽ 南宋政府是如何偏安一隅的
1127年,金兵南下,攻取了北宋首都東京,徽欽二帝以及大量皇族、朝臣等三千多人做了俘虜,被擄到了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變導致北宋的滅亡。
不過在這當中有個漏網之魚,那就是康王趙構。
隨後,南宋面臨的外患壓力有所減少,這是因為金國走向了衰落,同時面臨蒙古的步步緊逼,自己都快亡國了,哪裡還顧得上南宋。
不過南宋也是不思進取,中後期,政治腐敗,奸臣輩出,還出現了韓黨專權、史彌遠專權。如果不是蒙古的出現,消滅了金國,南宋的命運還未可知了。
金滅亡之後,南宋沒有換來一時的安寧,反而面對更為強大的蒙古,並最終被蒙古消滅。
❾ 南宋可以偏安一隅,南明為什麼做不到
宋朝和明朝有一個共同特點,即都是被新興的女真人建立的政權滅國。宋朝混得比明朝更慘,皇帝成為階下囚,中央官僚機構被一網打盡,正規軍隊損失殆盡。南明建立時,南京中央各部俱在,擁兵百萬,實力非常雄厚,如果不能北伐收復故土,統治長江以南地區應該不成問題。另人不解的是南宋可以享國150多年,而南明則在風雨飄遙中堅持了十八九年便灰飛煙滅了。
鄭成功是另一個有實力的抗清名將,原先是紹武政權陣營的,後來奉永曆帝為正塑,但他只想保持獨立軍事力量,不想直接置永曆政權直接控制之下,並不願意引兵西進。清軍抓住幾會重創李定國的軍隊,李定國撤軍時僅剩六千餘人。
這時,南明內部又出現反裂,孫可望把持南明軍政大權,他想挾天子以令諸侯,逐漸取而代之。李定國則是一個忠臣,一心一意輔保朱由榔。李定國把朱由榔接到昆明後,大西軍集團分裂,孫可望率幾十人降清,成了清朝滅永萬政權的馬前卒。吳三桂十萬大軍進入雲南後,朱由榔率文臣武將逃到緬甸。
緬王莽白把永曆帝交給吳三桂,1662年,永曆皇帝被吳三桂下令用弓弦絞死,李定國正在指揮作戰,聽說永曆皇帝死了,不久也病死,南明抗清的一面大旗轟然倒下。南明的軍事實力比南宋時期強大多了,但幾個皇帝的能力無法和宋高宗趙構相比,軍隊派糸多,各自為戰,沒有形成合力,文官集團互相傾軋,沒有一個統一的領導層。清軍則趁機各個擊破,以幾十萬人馬,殲滅了南明百萬之眾。
❿ 如何用偏安一隅造句
答:造句:李清照比起那棄天下百姓於不顧,苟且偷生,偏安一隅的人,要有氣節的多!
偏安一隅,偏安:偷安;隅:角落。在殘存的一片土地上苟且偷安。指封建王朝不能統治全國,苟且安於僅存的部分領土。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
【示例】:賴爾岳飛竭力勤王,盡心捍禦,得以~。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47回
【用法】:作謂語、賓語;用於國土淪喪時
【近義詞】:苟且偷安
偏安 : 謂王朝不能統一全國而苟安於一方:偏安一隅|偏安小朝廷|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一隅 : ①本指四方形的一角。引申指一個角落或狹小地區:各在天一�隅|偏安於一隅。 ②事物的一個方面。引申指片面,不全面:一隅三反|一隅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