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赤小豆和紅豆有何葯用價值
紅豆有活血排膿、清熱解毒的作用,又有利水退腫的功效,營養價值方面,紅豆富含維他命B1、B2、蛋白質及多種礦物質,
赤小豆
俗名]紅豆、赤豆、紅飯豆、米赤豆。
[性味]性平,味甘酸。
[功效]健脾止瀉,利水消腫。
[宜食]適宜各類型水腫之人,包括腎臟性水腫、心臟性水腫、肝硬化腹水、營養不良性水腫等,如能配合烏魚、鯉魚或黃母雞同食,消腫力更好;適宜產後缺奶和產後浮腫,可單用赤小豆煎湯喝或煮粥食;適宜肥胖症之人食用。
《食療本草》:「和鯉魚煮爛食之,甚治腳氣及大腹水腫。」《食性本草》:「赤小豆堅筋骨,抽肌肉,久食瘦人。」《產書方》:「下乳汁,煮赤小豆取汁飲。」《本草綱目》:「通乳汁,和鯉魚、鯽魚、黃雌雞煮食。」
[忌食]赤小豆能通利水道,故尿多之人忌食。
⑵ 長粒葯用赤小豆應該怎麼煮
先用涼水洗凈,浸泡兩個小時
⑶ 赤小豆買不到可以換紅豆來做葯用嗎 兩個功效有區別嗎
赤小豆,不就是紅豆嗎
⑷ 赤小豆的正確煮法,赤小豆怎麼煮容易爛有技巧
赤小豆洗干凈後用清水浸泡一晚,大火煮開後燉煮一個小時,赤小豆就容易煮爛了。
准備材料:薏仁30克、赤小豆50克、蜜棗2到4個、冰糖適量
製作步驟:
1、赤小豆淘洗干凈
⑸ 葯用植物的採收與加工是如何的
採收
(張士良)
葯用植物生長發育到一定階段,入葯部位或器官已符合葯用要求時,人們採取相應的技術措施,從田間將其收集運回的過程,就是葯用植物的採收。採回的入葯部位經過加工乾燥後,便稱為「葯材」。葯用植物採收不僅要求葯材產量高,更要求品質優良,保證醫療效果,才能稱為合格的產品。因此,葯用植物的採收具有很強的時間性和技術性。不合理的採收會給生產者帶來很大的損失,使一年或多年的勞動所得成為劣質的葯材,甚至是廢品。葯用植物採收的時間性主要指採收期和採收年限;技術性主要指採收方法和葯用部位的成熟程度等。二者是相輔相成的,絕不可孤立地看待,因為它們對葯材的形態、組織構造、有效成分的含量、性味、色澤,以及產量、療效等都會產生影響。
一、採收的標准
葯用植物的採收標准包含兩方面的意義:一是指葯用部位外部已達到固有的色澤和形態特徵;二是品質已符合葯用要求,即性味、成分已達到應有的標准。葯用部位的成熟與植物生理上的成熟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以合乎葯用為標准,後者是以能延續植物生命為標准。所以,葯用部位的成熟與植物生理上的成熟常常是不同步的,如酸橙果實以黃熟為生理成熟,而葯用卻以幼果和綠熟果實為成熟,前者不堪入葯,後兩種一個葯名枳實,另一個葯名枳殼;又如辛夷、款冬以花蕾入葯,開放的花生理成熟反而不能入葯。
葯用部位成熟與否,外部的標志較易判斷,內在的因素,特別是有效成分的積累是否達到葯用要求就較難判別。但是人們通過千百年生產實踐與臨床觀察,發現葯用部位內部的成熟,在植株生長發育、形態等方面也呈現一定的特徵。根據這些特徵來判斷葯用部位的成熟程度,確定適宜的採收期,是保證葯材品質、產量的重要措施。葯用植物的適收標志,因植物種類、葯用部位不同而有差異,如種子類葯用植物大部分以種子完全成熟為適收標志,山茱萸以果實紅熟為適收標志,枳實以綠色幼小的果實為適收標志。
二、採收期
葯用植物的採收期,是指葯用部位在一年中收獲的具體日期。我國農村習慣以二十四節氣作為採收的具體日期,因為只按春夏秋冬四季來確定採收期,時限太長是無法保證葯材品質的。通常按月、旬來確定採收期。葯用植物栽培分布廣,各地氣候、環境、栽培技術等又有差異,同一葯用植物在不同地區的採收期也很難統一。因此,確定經濟採收期的主要依據是成熟程度與適收標志。特別是將有效成分的積累動態與植株生長發育期結合起來考慮。也就是品質與產量要綜合考慮,確定最佳的採收期。葯用植物有效成分含量與產量在植株生長發育期間都有顯著的高峰期。有的兩個高峰期是一致的,如金銀花花蕾期含氯原酸最多,產量也高。也有的兩個高峰期並不一致,如槐的花蕾(槐米)比已開放的花(槐花)含的蘆丁高10%以上,產量卻比槐花低。又如知母根莖含杧果甙以4月最高,為1.26%,其次10月,為0.89%,但是產量以10月以後為最高。因此,後一種情況確定採收期,必須以有效成分積累的高峰期為主要依據,才能有效地保證葯材的品質,所以知母的採收期應是4月和10月。
(一)根及地下莖類葯用植物的採收期
在植株完成年生育周期,進入休眠期時採收。這時根或地下莖生長充實,地上部分生長停滯或者枯萎,根或地下莖中積累的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葯材的產量和加工折干率也高。例如,9月收獲的丹參,根中丹參酮Ⅱ-A的含量僅0.04%;休眠期收獲的含量就上升至0.11%。大多數根及地下莖類葯用植物的具體採收期是從10月開始,如黃連、當歸、人參、玄參等,這時都已進入休眠期。
此外,有些葯用植物在抽薹開花前採收,如當歸、白芷、川芎、川明參等繖形科植物。因為抽薹開花大量消耗營養物質,根或地下莖的組織木質化,質地松泡,品質變劣,甚至不堪入葯。也有些葯用植物在生長發育盛期採收,如附子、麥冬等。
(二)全草類葯用植物的採收期
一般在現蕾或花初期採收。現蕾前植株生長正進入旺盛階段,營養物質尚在不斷積累,植物體組織幼嫩,此時採收產量、品質和加工折干率都低。花盛期或果期,體內營養物質已被大量消耗,這時採收產量、品質也隨之下降。例如,益母草花蕾期收獲的總生物鹼含量為0.93%,盛花期為1.26%,果熟期則下降到0.39%。因此,這類葯用植物多數在夏秋季採收。夏季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如薄荷、廣藿香、遼細辛等。秋季在8月上旬至9月中旬,如紫蘇、荊芥、柴胡(四川用全草)等。
此外,有少數葯用植物如茵陳蒿、白頭翁等,必須在幼苗期採收,顯蕾前採收就已成為次品。因此,多在早春季節採收。諺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也說明適時採收的重要性。
(三)皮類葯用植物的採收期
皮類包括樹皮和根皮,採收期在植株生長期,這時體內水分、養分輸送旺盛,形成層細胞分裂快,皮與木質部易分離,剝皮容易,皮內含液汁多,而且氣溫高,乾燥也快。因為休眠期皮與木質部緊緊粘連無法剝離,勉強剝下也是碎塊。由於皮類多為木本植物,採收時還應考慮它們的樹齡和皮的厚度是否達到葯用要求。一般樹皮的採收期在5—9月,如黃柏、杜仲、厚朴、川楝皮、秦皮等。根皮的採收斯則應推遲到年生育周期的後期,一般在8—10月上旬,如牡丹皮、遠志等,採收過早根皮積累的有效成分少,產量與加工折干率也低。
此外,栽培於熱帶或南亞熱帶的皮類葯用植物,由於年生育周期長,幾乎全年都可以剝皮,如肉桂等。
(四)葉類葯用植物的採收期
在花剛開放或開花盛期採收。這時葉色深綠,葉肉肥厚,葉片已不再增大,有效成分含量和產量都高。花期前葉片還在生長,積累的有效成分較少,產量也低。花期後葉生長停滯,質地變蒼老,有效成分含量降低,產量也隨之下降。例如,荷葉在花含苞欲放或盛開時採收的,乾燥後色綠,質地厚,清香氣濃烈,品質好;花期前採收的,乾燥後葉薄,色淡綠,品質差。開花盛期採收的薄荷葉,油與腦的含量最高。
葉類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產量等不僅隨生長發育產生變化,有的還受季節、氣候的影響,甚至一天內都有變化。因此,這類葯用植物的採收對時限的要求很嚴。據測定薄荷葉連晴一周在露水干後至下午2時採收的,揮發油含量最高;陰雨後2—3日採收的,揮發油含量降低3/4。顛茄、毛地黃、大楓艾等,都有類似的現象,除了要求選晴天外,每天以10時至16時採收為宜。
此外,也有少數葉類葯用植物幾乎一年四季都可以採收,如側柏葉、枇杷葉等。還有經霜後採收的,如霜桑葉。葉是副產品的其採收期則與主產品的採收期相同,如參葉、三七葉、紫蘇葉等。
(五)花類葯用植物的採收期
花類葯用植物的採收期,因植物種類和葯用部位不同而有差異。無論是以花蕾、花朵、花序、柱頭、花粉或雄蕊等入葯,採收時都應注意花的色澤和發育程度。因為色澤和發育程度是花的質和量發生變化的重要標志。例如,紅花初放時,花呈淡黃色,所含成分為新紅花甙及微量紅花甙;花深黃色時,含紅花甙;花桔紅色時,含紅花甙及紅花醌甙。大多數花的採收期在春夏季,如忍冬、辛夷、玫瑰、槐花、槐米、合歡花、厚朴花等;少數在秋季採收,如菊花;或在冬季採收,如蠟梅花、款冬花等。以花蕾入葯的要掌握好發育程度,及時採收才能保證療效,否則會降低葯材的質量,甚至成為廢品,如款冬花須趁花蕾未出土時採收,金銀花應在花蕾膨大變白色時採收。以花朵入葯的一般在花初放期採收,如月季、玫瑰、芙蓉花、蠟梅花等,花盛開時採收,花易脫落、散瓣、破碎,而且色澤、香氣不佳。以花序、柱頭、花粉入葯的則宜花盛開時採收,如菊花、旋覆花、番紅花、蒲黃等。
(六)果實類葯用植物的採收期
果實類葯用植物的採收期,隨植物種類和葯用要求而異。一般乾果在果實停止增大、果殼變硬、顏色褪綠、呈固有色澤時(7—10月)採收,如薏苡、連翹、馬兜鈴、巴豆、陽春砂、草果、使君子等。肉果的採收期因葯用要求不同而異:以幼果入葯的,多在5—7月收獲,如枳實、烏梅等;以綠熟果實入葯的,應在果實不再增大,並開始褪綠時採收為宜,一般在7—9月上旬收獲,如枳殼、香櫞、佛手、栝樓、木瓜、青皮等;以完整果實入葯的,多在8月開始收獲,如枸杞、山茱萸、五味子、棗、陳皮、龍眼等。
(七)種子類葯用植物的採收期
種子類葯用植物一般在果皮褪綠呈完熟色澤;種子干物質積累已停止,達到一定硬度,並呈現固有色澤時採收。成熟過程中的種子與果實,是各類有機物質綜合作用最旺盛的部位,營養物質不斷從植物的其它組織輸送到種子和果實中去。所以完熟期採收的種子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而且產量、加工折干率也高。採收過早,種子含水分多,加工折干率低,產量與品質也低,有的種子呈癟粒,乾燥後種皮皺縮。採收過遲,種子易脫落損失。
種子的具體採收期因播種期、氣候條件的差異而有不同。秋播二年收獲的常在5—7月上旬採收,如續隨子、王不留行子、胡蘆巴、白芥、金堂葶藶等。春播和多年收獲的常在8—10月採收,如芡、赤小豆、地膚子、決明、望江南等。
三、收獲年限
葯用植物的收獲年限是指播種(或栽植)到採收所經歷的年數。收獲年限的長短決定於以下因素:一是植物特性,如木本、草本,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等。木本比草本收獲年限長,草本收獲年限一般與其生命周期一致;二是環境條件,同一植物因南北氣候或海拔高度的差異,採收年限往往不同,如紅花在南方是二年收獲,北方多為一年收獲,三角葉黃連(雅連)海拔2000m以上栽培的,5年以上收獲,海拔1700—1800m栽培的,4年即可採收;三是葯材的品質要求,即收獲年限短於該植物的生命周期,如川芎、附子、麥冬、白芷、浙貝母、姜等是多年生植物,葯用部位的收獲年限卻為1—2年。
根據葯用植物栽培的特點,可分為一年收獲、二年收獲、多年收獲和連年收獲。
(一)一年收獲的葯用植物
播種後當年收獲的葯用植物大部分為一年生草本,少數為多年生草本或灌木。一般是春季播種,當年秋、冬季收獲,如薏苡、紫蘇、穿心蓮、決明、芡、雞冠花等。少數為夏季播種,當年冬季收獲,如牛膝、鬱金、澤瀉等。此外,一些熱帶或亞熱帶葯用植物向北引種,由多年生、二年生草本或灌木變為一年收獲,如姜、紅花、蓖麻等。
(二)二年收獲的葯用植物
播種後次年收獲的葯用植物,一般實際生長期不足兩周年,甚至不足一周年,故又叫越年收獲或跨年收獲。比較普遍的是秋季播種,次年夏季收獲,如浙貝母、白芥、紅花、川芎、延胡索、胡蘆巴等。其次是春、夏、秋播種,次年冬季收獲,如白術、黨參、當歸、山葯(零餘子播種)等。少數為冬季播種,次年夏季收獲,如附子等。
(三)多年收獲的葯用植物
播種後3年以上收獲的葯用植物包括多年生草本與木本。其中3年收獲的有川明參、芍葯、百合、雲木香、三七等。4—7年收獲的有黃連、牡丹、人參等。以樹皮入葯的木本則需10—30年才收獲,如杜仲、黃柏、厚朴、肉桂、苦楝皮等。
(四)連年收獲的葯用植物
播種後能連續收獲多年的葯用植物,多為以果實、種子或花入葯的木本,如佛手,香圓棗、山茱萸、使君子、巴豆、辛夷、金銀花等。其次是以果實、種子、花、葉或全草入葯的多年生草本,有的是播種後從當年開始,就連年採收,如薄荷、旋覆花、菊花、馬藍等;有的則是播種後需兩年以上,才連年採收,如砂仁、草果、石斛、栝樓等。
四、採收方法
不同的植物或入葯部位的採收方法是不同的,採收方法恰當與否會直接影響葯材的質量。葯用植物的採收方法主要有挖掘、採摘、收割、擊落、剝離、割傷等。
(一)挖掘
挖掘方法主要用於收獲根或地下莖。挖掘要選擇好時機和土壤含水量適當時,土壤過濕、過干都不利於挖掘根或地下莖,不僅費力,而且易損傷地下部分。降低葯材的產量和品質,加工乾燥不及時還易引起霉爛變質。
(二)收割
常用於採收全草、花、果實和種子,而且成熟較一致的草本。其中全草類一年兩收以上的葯用植物,第一、二次收割時應留茬,以利再萌發新植株,並可提高下次的產量,如薄荷、瞿麥、柴胡(四川)等。花、果實、種子的收割,可根據具體情況齊地割下全株,也可以只割取花序或果穗。
(三)採摘
採摘法適用於成熟不一致的果實、種子和花的收獲。由於它們成熟不一致,只能分批採收,如果一次性收割完,葯用部位成熟不一致,品質就沒有保證,也給加工帶來困難;全部成熟後收獲,早熟的就會脫落、枯萎或質地變衰老,甚至不能入葯,如辛夷花、杭菊花等。採摘果實、種子、花要注意保護植株,不要損傷未成熟的部分,以免影響它們繼續生長發育。一些果實、種子個體大,或者枝條質脆易斷,成熟雖較一致,不易採用擊落法採收的,也採用採摘法收獲,如佛手、枳殼、梔子、龍眼、連翹、香櫞等。
(四)擊落
樹體高大的木本或藤本,收獲果實或種子,用採摘法收獲有困難,常採取擊落法收獲。擊落時最好在樹下墊上布圍、草席等,以減輕損傷,且便於收集,同時要盡量減少對樹體的損傷。
(五)剝離
主要用於收獲樹皮或根皮,也叫剝皮。樹皮與根皮的剝離方法略有差異,樹皮的剝離方法又分為砍樹剝皮、活樹剝皮、砍枝剝皮和活樹環狀剝皮。
1.砍樹剝皮
先按規定長度剝下樹干基部的樹皮,然後伐樹一節節的剝下樹皮。一般每節樹皮的長度為67—100cm。剝皮的方法按規定長度上下環狀切割樹皮,再從上圈切口垂直縱切至下圈切口,用刀從縱切口處左右撥動,使樹皮與木質部分離,即可剝下樹皮。進行林木更新的,伐樹應留茬(樁),以利萌發新苗。不留茬的,還可挖掘根部剝皮入葯,如厚朴、黃柏等。
2.活樹部分剝皮
簡稱部分剝皮。特點是不砍伐樹干,只在樹幹上剝取部分樹皮,但是不環狀剝皮。由於輸導組織仍能上下暢通,剝皮部位癒合快,數年後該處又可以剝皮。作法有上下交錯剝皮與條狀剝皮兩種。一般每處剝皮長度在80cm以下,寬度不超過樹圍的1/3。由於提供的葯材量少,近年來已為活樹環狀剝皮取代。
3.砍枝剝皮
此法每年輪換伐下部分大樹枝剝皮,也不必砍伐樹木。採取砍枝剝皮應修剪成矮主幹的樹型,上部留4—5個主要分枝,每年伐去1—2枝,並讓其萌發新枝來接替,這樣每年都可以砍枝剝皮。
4.活樹剝皮
簡稱環剝。是近年來試驗成功的剝皮方法。特點是在活樹上環狀剝下樹皮1—3m,使之愈後長出新皮,數年後又可再行環剝。環剝後能重新生長樹皮是靠殘存的形成層細胞和恢復了分裂能力的木質部細胞分生新細胞,而產生愈傷組織,形成新的樹皮。因此,環剝要選擇氣溫較高的季節,幾天中無降雨的天氣,並且不要損傷木質部。
5.根皮的剝離
木本的粗壯樹根與樹乾的剝皮方法相似,皮的長度是依實際情況而定,故長短不一。灌木或草本根部較細,剝離根皮方法則與樹皮不同:一種方法用刀順根縱切根皮,將根皮剝離;另一種方法用木棒輕輕錘打根部,使根皮與木質部分離,然後抽去或剔除木質部,如牡丹皮、地骨皮和遠志等。
(六)割傷
樹脂類葯用植物如安息香、松樹、白膠香、漆樹等,常採用割傷樹干收集樹脂。一般是在樹幹上鑿「∨」形傷口,讓樹脂從傷口滲出,流入下端安放的容器中,收集起來經過加工即成葯材。從果實中提取樹脂,有的也採用割傷法收集樹脂,如鴉片。
⑹ 赤小豆的葯用驗方有什麼
赤豆桑白皮湯(《本草拾遺》):赤小豆60克,桑白皮30克,加水煎湯煮,去桑白皮,飲湯食豆。本品具有健脾利水消腫的功效。主治脾虛水腫或腳氣、小便不利等症。茅根煮赤豆(《肘後補缺方》):白茅根250克,赤小豆250克,加水煮至水干,除去白茅根,將豆分數次嚼食。具有健脾利尿的功效。主治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⑺ 赤小豆的作用還有怎麼服用效果最好了
赤小豆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成熟種子。前者主產於廣東、廣西、江西等地,後者全國各地均有產。多為栽培。秋季採收。採摘成熟莢果,曬干,打出種子,附去雜質,再曬干。生用。 常用名稱:赤小豆(是將原葯材打出種子附去雜質曬干入葯者,又稱紅豆、紅小豆、朱赤豆、金紅小豆、米赤豆,茅柴赤等)等。 性狀特點:協商小豆種子圓柱形而略扁,兩端稍平截或圓鈍,長5-7MM,直徑3-5MM。表面紫紅色或暗紅棕色,還沒,稍具光澤或無光澤,一側有線形突起的種臍,偏向一端,白色,約為種子長度的三分之二,中央凹陷成縱溝,另側有一條不明顯的種脊。質堅硬,不易破碎,剖開後種皮薄而脆,子葉2枚,乳白色,肥厚,胚根細長,彎向一端。氣微,味微甘,嚼之有豆腥氣。赤豆各子年矩圓形而稍扁,直徑4-6MM,與赤小豆的主要區別在種臍平而不突起,中央也不凹陷。 性味歸經:甘、酸,微寒。歸心、小腸、脾經。 功效:利水消種,利濕退黃,解毒排膿。 應用: 1、協小豆為甘酸微寒之品,葯力平緩,可食性強,且善走中下二焦,偏行水道,而能滲利水濕,消腫退黃。其入膳尤長夏暑濕鼎盛之季的保健養生為宜,且無論男、女、老、幼,入葯則適用於治療濕邪困滯所致的水腫尿少,坐卧不得,或濕熱下注,膀胱不利所致的尿頻、尿急、尿痛,小便短協商澀滯,或濕執業鬱蒸於腸胃,氣血阻滯,肉腐成膿所致的痢疾暴瀉赤白黏冰,里急後重等症。 2、因其性寒清熱,而有解毒排膿之功。故適用於治療一切癰疽瘡癤及赤腫,如痄腮、乳癰、腸癰、丹毒、爛瘡等病。 今可用於治療急性胃脾炎、乳脾炎、急性皮膚感染性疾病、細菌性痢疾、急性泌尿系感染、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產後浮腫、盆身邊性浮腫、慢性腎炎水腫、妊娠水腫、腎結石、膀胱結石等病。 用法用量:入膳宜煮粥、煲湯、飲料等,每日常用量10-15g,入葯內服煎湯,15-30g,或入丸、散等。
⑻ 綠赤小豆有葯用價值嗎
赤小豆也叫紅小豆,富含澱粉,因此又被人們稱為「飯豆」。紅小豆含多種營養成分,每100克紅豆中含蛋白質21.7克、脂肪0.8克、碳水化合物60.7克,鈣76 毫克、磷386毫克、鐵4.5毫克、硫胺素0.43毫克,核黃素0.16毫克、煙酸2.1毫克。紅小豆蛋白質中賴氨酸含量較高,宜與谷類食品混合成豆飯或豆粥食用,一般做成豆沙或作糕點原料。李時珍稱紅小豆為"心之谷",其功用為"生津液,利小便,消脹,除腫,上吐",並治"下痢、解酒毒,除寒熱痛腫,排膿散血,而通乳汁……"。
赤小豆, 個頭較小, 有紅有黑, 紅如朱,黑如漆, 有毒。 有一副重要叫做瓜蒂散, 裡面就是利用赤小豆的毒性來催吐的。
赤小豆的葯用價值:
【各家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下水,排癰腫膿血。
2.《名醫別錄》:主寒熱,熱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僻,下脹滿。
3.《葯性論》:消熱毒癰腫,散惡血不盡、煩滿。治水腫皮肌脹滿;搗薄塗癰腫上;主小兒急黃、爛瘡,取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與雞子白調塗熱毒癰腫;通氣,健脾胃。
4.《食療本草》:和鯉魚爛煮食之,甚治腳氣及大腹水腫;散氣,去關節煩熱,令人心孔開,止小便數;綠赤者,並可食。暴利後氣滿不能食,煮一頓服之。
5.《蜀本草》:病酒熱,飲汁。
6.《食性本草》:堅筋骨,療水氣,解小麥熱毒。
7.《日華子本草》:赤豆粉,治煩,解熱毒,排膿,補血脈。
8.《本草綱目》:辟溫疫,治產難,下胞衣,通乳汁。
9.《本草再新》:清熱和血,利水通經,寬腸理氣。
10.王好古:治水者唯知治水,而不知補胃,則失之壅滯。赤小豆消水通氣而健脾胃,乃其葯也。
11.《本草綱目》:赤小豆,其性下行,通乎小腸,能入陰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脹除腫,止吐而治下痢腸僻,解酒病,除寒熱癰腫,排膿散血而通乳汁,下胞衣產難,皆病之有形者。久服則降令太過,津液滲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其吹鼻瓜蒂散及辟瘟疫用之,亦取其通氣除濕散熱耳。
12.《本草經疏》:凡水腫、脹滿、泄瀉,皆濕氣傷脾所致,小豆健脾燥濕,故主下水腫脹滿,止泄,利小便也。《十劑》雲,燥可去濕,赤小豆之屬是矣。陶弘景雲,小豆逐津液,利小便,久服令人枯燥。凡水腫脹滿,總屬脾虛,當雜補脾胃葯中用之,病己即去,勿過劑也。其治消渴,亦借其能逐胃中熱從小便利去,若用之過多,則津液竭而渴愈甚,不可不戒也。
13.《本草新編》:赤小豆,可暫用以利水,而不可久用以滲濕。濕症多屬氣虛,氣虛利水,轉利轉虛而濕愈不能去矣,況赤小豆專利下身之水而不能利上身之濕。蓋下身之濕,真濕也,用之而有效;上身之濕,虛濕也,用之而益甚,不可不辨。
14.《本經疏證》:癰腫膿血,是血分病,水腫是氣分病,何以赤小豆均能治之?蓋氣血皆源於脾,以是知血與水同源而異派,浚其源,其流未有不順者矣。然凡物之於人,能抑其盛者,不必能起其衰,能起其衰者,不必能抑其盛,癰腫膿血為火之有餘,水腫則火之不足,赤小豆兩者兼治,既損其盛,又補其衰。
⑼ 紅小豆和赤小豆葯用有什麼區別
1、營養成分不同
紅豆含有鉀、鈣、鎂、鐵、銅、錳、鋅等。紅豆的營養成分,赤小豆含有蛋白質、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等營養成分。
2、葯效不同
紅豆含有較多的皂角甙,可刺激腸道,因此它有良好的利尿作用,能解酒、解毒,對心臟病和腎病、水腫有益。赤小豆具有有行血補血、健脾去濕、利水消腫之效。
3、功效不同
赤小豆富含葉酸,產婦、乳母吃紅小豆有催乳的功效,可以治療流行性腮腺炎,肝硬化腹水。紅紅豆主要功效是治癒理氣,通經。治疝氣,腹痛,血滯經閉。
4、化學成分不同:
紅豆含相思子鹼、相思子靈、下箴刺桐鹼,N,N-二甲基色氨酸甲酯的甲陽離子、相思豆鹼、膽鹼、胡蘆巴鹼、又含相思子毒蛋白Ⅰ、Ⅱ、Ⅲ等化學成分;赤小豆含糖類,三萜皂甙,蛋白質,脂肪,碳水化物,粗纖維,硫胺素,核黃素,煙酸等化學成分。
5、生長習性不同
紅豆喜歡生長在開闊、向陽的河邊、海濱、林緣或荒地。生長性非常強,如果不加控制,它甚至可以排擠占據其它植物的生存空間,成為該地的領主。赤小豆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對土壤要求不高,耐瘠薄,粘土、沙土都能生長,川道、山地均可種植。既耐澇,又耐旱,晚種早熟,生育期短,栽培技術簡單,可做補種作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紅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赤小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