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學佛教每天如何修行
初學佛教,最好有一位僧人指點。然後開始從「三皈五戒十善」做起。師父會具體指點你更多。如果沒有師父,建議可以依照以下步驟開始進行:
1、每天持誦《勸發菩提心文》一遍、《心經》七遍;
2、自己搭個簡易佛台:在客廳或書房擺一張小桌子,請一尊佛像(如果手頭拮據可以從網上下載一張佛像,黑白彩色不拘,列印成相片擺放)+香爐(手頭拮據可以用大碗代替,裡面裝滿大米,便於插香),買一捆香,早晚各上三枝香,禮佛(向佛磕頭)三個。這是培養恭敬心的起步。
3、每天早晚打坐15-30分鍾(打坐若不懂,我另外再教);這是培養自己的清凈心;
4、嘗試把「五戒十善」運用到生活中(這個要展開就多了)。
學佛其實是一個「信、解、行、證」的過程,這四大過程沒走完,無非就是一些理論在空談,辯的是理論和邏輯,但沒有實踐在支撐,一切都失去了意義,就像一個單憑書本成才的游泳教練,論口才和理論天下無敵,一下水就馬上淹死。我們學佛之人,首先就倒在「信」字一途,不明白何謂信仰,何謂對生命的終極關懷,僅僅因好奇和學佛,因探究而學佛,因功利而學佛,心不正,又如何產生真正的信仰?以人眼人心觀糞便,臭不可聞,污穢難忍;以狗眼狗心觀糞便,香甜可口,你說是人錯了,還是狗狗錯了?
其次是「解」,目前末法時代,邪師如恆河沙,如果沒有一位正信的法師為我們解釋佛教義理,連基礎都打錯,自然每一步都錯了。
但是前兩項固然難得,第三步才是最難的,因為「行」,就是自己要按照法師吩咐的去做、去實踐,這一步是很多人學佛的分水嶺,因為沒有實踐,哪來真實的感知呢?又如何去「證」?也就是驗證了法師傳授的佛的真理是真實不虛的呢!
2. 如何修習佛法
1. 看大乘佛經,以盡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嚴經》,都看文言文 、白話文對照的:《金剛經》《大般涅磐經》《法華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圓覺經》《楞伽經》《凈土諸經》等。
2. 看修行的書,明理不求實證,則無意義。目前時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區的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大圓滿法,天賜眾生福澤,能修習,當累世修的機緣,甚難得!
六祖以後,禪宗已不適合人的根性,能度脫現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圓滿法了。正如蓮華士大師所預言:鐵鳥(飛機)飛翔時,大圓滿法將傳遍世界。
推薦修行的兩本書:母音老人著《大手印淺釋》。
丹貝旺旭仁波切著《金剛密乘大圓滿》。
修習大圓滿法,須拜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為師,灌頂修行。
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不僅僅是開悟,且證量足,能夠灌頂加持,並非是普通意義上的活佛摩頂。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縣的德合隆寺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縣阿宗寺,都是修習大圓滿法的好去處
修習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 !
3.所謂念念修行,就是終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亂。從而能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業障;二是佛力感應加持)
(當然要持戒、行善、發願、生菩提心)
(生真信,發切願,志誠懇切,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校彼不攝者,則心中清凈多矣,故名凈念。凈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卧皆無不宜。卧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凈土宗念佛法門)
而開悟、明心見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一念不生,迴光返照,了了分明,當下抓住,覺性顯前——《大手印淺釋》
《金剛密乘大圓滿》:有所謂:「內觀心性,向內觀!」之口訣。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觀。
此偈誦的意思是說:使能想、能念之心識,向它自己稍微地內轉;稍微地內向;輕微地內收,這樣便能認識本覺。華智仁波切說由此不能認識的話,便再也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認識了。當以自心稍許向內輕微地觀於它自身的時候,會有一種遠離一切散亂分別的赤裸明清,這就是覺性。
念:
南無(音:那摩)阿(音:a) 彌陀佛
南無(音:那摩)觀世音菩薩
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4.修行需要先消業障,在消業障方面《地藏菩薩本願經》甚佳,讀經、念: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名號。
《地藏菩薩本願經》: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3. 怎麼才能修行佛法
1、看大乘佛經,以盡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嚴經》,都看文言文 、白話文對照的:四部《阿含經》、《凈土諸經》、《金剛經》、《大般涅磐經》、《法華經》、《圓覺經》、《楞伽經》等。
(千萬不要以為看了四本五本的佛經,就差不多了解佛法了。另外經過修行,和沒有修行的,對佛經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所以學習修行佛法,要去多看佛經,要進行修行。佛法兩千多年了,佛經浩瀚,不論你修行到什麼程度,幾乎你們所有的疑問,佛經上都有答案。)
2、看修行的書,明理不求實證,則無意義。目前時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凈土宗和藏區的大圓滿法。大圓滿法,天賜眾生福澤,能修習,當累世修的機緣,甚難得!修習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的。
六祖以後,禪宗已不適合人的根性,能度脫現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圓滿法了。正如蓮華士大師所預言:鐵鳥(飛機)飛翔時,大圓滿法將傳遍世界。
推薦修行的兩本書:母音老人著《大手印淺釋》。丹貝旺旭仁波切著《金剛密乘大圓滿》。
修習大圓滿法,須拜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為師,灌頂修行。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
不僅僅是開悟,且證量足,能夠灌頂加持,並非是普通意義上的活佛摩頂。
青海省果洛洲久治縣的德合隆寺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縣阿宗寺
都是修習大圓滿法的好去處。
3、所謂念念修行,就是終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亂,從而能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業障;二是佛力感應加持)
(當然要持戒、行善、發願、生菩提心)
(念佛心要恭敬虔誠,從一句至十句,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最能去妄,妄念無處著腳,故名凈念。凈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久當自得耳。大勢至菩薩謂 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此十念記數,行住坐卧皆無不宜。卧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凈土宗念佛法門)
(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印光法師)
念:
南無(音:那摩)阿(音:a) 彌陀佛
南無(音:那摩)觀世音菩薩
4、而開悟、明心見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一念不生,迴光返照,了了分明,當下抓住,覺性顯前——《大手印淺釋》
《金剛密乘大圓滿》:有所謂:「內觀心性,向內觀!」之口訣。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觀。
此偈誦的意思是說:使能想、能念之心識,向它自己稍微地內轉;稍微地內向;輕微地內收,這樣便能認識本覺。華智仁波切說由此不能認識的話,便再也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認識了。當以自心稍許向內輕微地觀於它自身的時候,會有一種遠離一切散亂分別的赤裸明清,這就是覺性。
4. 怎麼修煉佛法
修行首先應該明理。您應該先讀一些佛的經典,如:心經、金剛經、楞嚴經、楞伽經、維摩經、圓覺經、六祖壇經、法華經、華嚴經、地藏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葯師經,這些就差不多了。如果感覺困難,還可以看一些現代大德的書、視頻。最好找一位師父給您實際指導。生活中注意多做好事、不做壞事,改動自己的一些壞毛病,多幫助別人。另外佛法是講實修的,最好選擇一個法門實修,比如念佛,人人都會。還有佛法注意是修心,一定要真正改變自己的心念。
5. 初學佛教應該從何入門
初學佛教應該從何入門
初學佛教應該從何入門,可以看一些佛學大家的視頻或者看一些自古便流傳的佛學經典著作,自學佛法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最好還是尋找到一個可以指導自己的人,但是要注意,宗教迷信不可取,佛法是一種智慧的哲學,與宗教迷信有著本質的區別。
初學佛教應該從何入門1
可以從這三方面入手:信、願、行
修學佛法,無信不立
首先,先要了解什麼是佛法?什麼是僧?知道佛法僧的功德所在,那信心就會慢慢確立。
願是學佛法的願景和目的
是為了成佛普渡眾生?還是偶遇人生的'挫折而產生逃避的想法而學佛?還是覺得世間太過混亂,想要在這混亂的世間找到人生真相才學佛?審視自己的內心,再好好發願。
修行
不在於一些表象的東西,不在於你每天念了多少經,拜了多少佛?是讓你把佛法落實到生活中,用佛法開解自己,幫助他人。
初學佛教應該從何入門2
信解行證
首先要有信仰,有願意跟隨佛祖的腳步去修行、按照佛祖指導的方法去做的決心,這叫「信」,佛教也稱之為「發菩提心」。
然後要有真正出家的僧人為你講解佛法,即「解」。
然後你要按照僧人教你的方法去做,也就是理論聯系實際,這叫「行」。
最後從實踐中驗證所學是真實不虛的,這叫「證」。
六度波羅蜜
是修行的六種途徑,簡稱「六度」,分別是: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般若
用現代話來簡單的理解就是:無私奉獻(布施)、忍受委屈和痛苦(忍辱)、遵守佛教的規章制度(持戒)、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精進)、通過打坐來使自己的心擺脫情緒的控制(禪定),獲得無上的大智慧(般若)。
戒定慧
這代表了修行的三個層次的境界。
戒
就是上面的持戒,佛祖告訴我們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僧人要遵守250條規章制度(佛教稱為「戒律」),女性僧人(我們常說的尼姑)則是348條,如果你不出家,在家裡學佛,則只須遵守五條,即「持五戒」(看起來簡單,要做到不容易)。
定
即「禪定」,這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修行方式,用高僧大德的開示來說,「禪定的人不一定能成佛,但成佛一定離不開禪定!」。
慧
即「般若智慧」,因為「般若」一詞,包含了六種不同的智慧,沒法翻譯,只能稱其為「大智慧」。
6. 要想修行佛法應該怎麼做給個具體步驟吧!
第一,持戒。學佛入門基本的就是要從持戒開始,最基本的是五戒十善,你可以不用急於去寺院受戒,但是你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記了戒律,參照五戒十善,你自己應該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當然還有更多種戒律,可以自己去了解。這就是具體修行的第一步。
第二,了解佛法。這也是修行佛法的重要步驟。你可以去看一些佛學的介紹性書籍,深入了解佛教,比如宗薩蔣楊親哲仁波切《近乎佛教徒》(又名《正見》)、《佛教的見地與修行》等書看起來就很有收獲,可以端正自己關於佛教的一些基本觀點,網上有下載。但是不要忘記:戒律是基礎,以戒為師,再談其他的高深法門。
還可以看看其他一些佛教的介紹性網站和書籍,例如:
佛教入門介紹http://www.cnread.net/cnread1/zxzj/fuxue/001.htm
宗教對比的文章:http://www.kaiwu.com/jcxs/smsff.htm
索達吉堪布翻譯的《前行引導文》也是很好的學習材料,可以從網上請。
視頻材料:《和諧拯救危機》自己去網上搜索或者下載,強烈推薦;
另外,泰國法師阿姜查著的《無常》也適合於初學者閱讀,這本書非常具有南傳佛教的風格,可以將本書對比一下上面提到的宗薩的兩本著作,你或許可以了解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的不同特點,但是他們只是風格不同,見地上沒有沖突,通過這種對比,或許可以堅定你對於佛法的正信,了解到佛法的博大精深。
然後,你可以開始看一些佛經了,看看佛自己是怎麼講佛法的,比如《金剛經》《楞嚴經》《法華經》,但是這些經都比較深奧,一開始也許不是很好懂,那麼你可以看看宣化上人、南懷瑾法師的註解版本,南懷瑾法師的很多著作也是很好的入門學習材料;阿含經在漢地宣傳不廣,但是對於初學者來說也許比較好,你如果看上面那幾本大部頭的經典看不下去的話,可以從阿含經開始看,例如阿姜查法師在他的著作中提到過那幾本。為了有步驟地進行,建議你在堅持完整地看完一本經或著作或著光碟之後,再考慮開始閱讀其他的著作,不要貪多求快。
第三步,實修佛法(建議與上面兩個階段同時進行,這並不沖突)。如果你了解了很多佛學知識,但是卻不能將這種見解變為自己的真實受用,不能解決你的煩惱,那還是不夠的,就好像說食不飽一樣。因此你應該開始修習佛法。如果決定修習佛法,可以請教寺院的高僧大德,請教對機的修行法門,堅持下來,因為各人的根性是不同的,寺院的師父也許能根據你的情況提出更好的見解。如果覺得時機成熟,你能皈依三寶,那就更好了,不過你要弄清楚自己為什麼要皈依,什麼是皈依。
常見的實修法門有念佛法門,就是念誦六字佛號(南無阿彌陀佛),發願求生凈土,成就之後乘願再來,自度度他,廣利有情。這個法門適合於各個層次的人,推薦你也採用。網上有很多共修念佛的網站或者QQ群,你可以加入他們,請教他們,再根據自己的條件,規定自己在多少時間內念誦多少句佛號,這樣,你就可以有共修的道友相互監督,這個方法很具體,很有可操作性,也很方便,隨時都可以念。修習念佛法門的同時,可以閱讀上面的那些著作,解行並重,不亦樂乎!具體怎麼念誦,有很多研究,推薦你參考印光法師的著作和開示以及凈空法師的著作和開示,網上的資料都很豐富。
一句話,貴在堅持,讀個大學還要學習十幾年呢,不要指望三個月就能成佛,不要貪圖神通,不要急於出現什麼境界,不要貪圖佛菩薩會給你什麼獎勵,不要想著炫耀佛法,也不要因為學佛而輕慢其他的宗教;平時可以開始放生,吃素(當然,你要正確地理解為什麼要放生、吃素,如果家人不理解不接受也不要著急勉強乃至於發生沖突,一個學佛人最應該具有的特點就是智慧和慈悲),平時還可以參加一些公益事業。但是很重要的是,學佛人要學會關心身邊的人,要學佛應該先學會做人:學佛不是拋棄親朋好友、與世隔絕,而是為了真正的更好地關心他們,關心所有的眾生,不只是人,還有動物,以及肉眼看不見的很多生命,當然也包括你自己。
以上這些都是非常具體的修行步驟。總之,一個學佛人最應該具有的特點就是智慧和慈悲。
祝你好運!
7. 想學佛法應該怎麼入門
想學佛,先皈依受戒,只有皈依受戒了,才是佛弟子。
1.三皈
什麼是三皈依,那就是我們回家了。人有一個真正的父母,那就是佛菩薩。這個父母在哪兒?怎麼找到佛菩薩?首先就應該三皈,三皈就能找到真正養你的、生你的、永遠跟著你的父母,永遠不離開你的父母。
通過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們就找到了。這個可以說是很普通的一個道理,又是很深的、很秘密的一個道理。如果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成佛有餘了,你要不懂得這個道理就很難成就的。佛法和外道首先區別於這一個,外道沒有三皈依。有的世間人雖然做得很好,在世間也能幫助人,也修橋補路,甚至能做很多善事,但是終歸他不能成為佛子。因為什麼?因為他沒有三皈依。三皈依就是我們的根本,你抓住了三皈依就抓住你的生命,抓住你不生不死的那個命,將來你就能成佛。要沒有這條,你別想成佛。
2.持戒
現在末法時期,想修行就是先從戒律開始。先別研究別的,先學戒,把五戒做好了,抓住這個。先持戒,把戒律持好了,完了回來上早晚課。等到有了一定基礎以後,自己有智慧了,再選擇法門,這時你已經知道修行應該怎麼走了。不然剛開始就匆忙的進入一個法門,修一修自己又覺得不太合適,不太合適但又修了這么長時間,有時候沒法退出來。得選擇好了,得一桿子到底。
末法時期你把戒抓住了,就什麼都抓住了,戒抓不住什麼也抓不住。所以說末法時期修行最難的一點,就是在於能不能守住戒律。能守住戒律,那就什麼問題都不怕了!我們修行就要抓住這個關鍵地方,抓住要害,抓住基礎。
有的說我歲數已經大了,我是不是該從念佛開始?不管歲數有多大,都得從持戒開始。
為什麼要從持戒開始?因為我們成佛不是今生就成佛,我們要經過多少劫才能成佛的,是吧?我們今天既然學佛,一定要打好基礎,我們要給來生打好基礎,這個很主要。人老了,不等於就是說,我們學佛就沒有機會了,來生就不能學佛了。所以說,我們不管是年老還是年輕,都應該從基礎開始。
3.選擇適當的書
特別學《金剛經》,這個很主要,因為開悟的《金剛經》。《金剛經》學完了以後,你才可以學密,學凈土,否則的話,就墮落相里去了,這也是很可怕。
有的先從《地藏經》學,問題是《地藏經》雖然講了孝道,但是由於我們的知見、理解,我們的習性,有的不正確,就會變成了一種像大仙兒似的,這也不合適。最後,自己弄得神經兮兮,這也不好。所以說應該先從《金剛經》學起。有了《金剛經》的基礎,我們再學其他法門就會很快了。現在有的人,被社會上一些大仙兒(巫醫神漢),說眾生、又是那個鬼、那個神來了,再就是空間等等。特別是有些大仙兒利用了《地藏經》,講了一些事情。佛雖講了一切因緣,也講了六道眾生,十法界的眾生,但是都講了一個諸法空相。因為我們不明白,為什麼講了十法界,講了眾生的業力所產生的十法界?我們應該知道,十法界也是諸法空相。是通過十法界,讓我們知道了因果不昧,我們應該收斂我們的貪嗔痴,不要造業。同時在這里,我們要知道這些都是幻境。所以在這兩個方面必須做好。如果我們認為虛空有眾生,當你知道了虛空有眾生,哪個眾生都度不掉的。佛菩薩心裡是沒有眾生相的,《金剛經》講得很好,「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就是度眾生,這就是皈依。
為什麼我們有的給人皈依效果不好?就是因為他有了眾生相。自己都迷在法界里,你怎麼讓人去得度呢?這不可能的。所以我們應該這么明白,特別是眾生相一定要解釋清楚。有些大仙兒搞一些迷信的活動,它不是佛法。雖然民間有一種說法,狐蟒蛇仙啊等等說法,眾生相,但是這些只是民間的一種說法,不等於佛法。佛法是讓我們覺悟,認識人生、認識宇宙——並不是執著這里的宇宙,不是產生新的執著。很多人糾纏在這里了。最可憐的就是那些信「大仙」(狐蟒蛇仙)的,他們糾纏得更重了,最後不能自拔。而且不知道是錯,他以為法界就是這樣,他也不學佛法。我們學佛的人千萬要從這里拔出來。我們應該經常讀《金剛經》,學佛先讀《金剛經》,時時讀《金剛經》,這才能有正念。如果要不讀《金剛經》,不嚴格持戒,我們不會有正念,就會墮落到像大仙兒一樣。這個世界特別危險,一念不正,馬上就不知道跑哪去了。所以為了得一念的清凈,一念的正覺,必須嚴持戒律。在這種情況下,再去讀《金剛經》,才會生起一點正念來。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摘自妙祥法師《行腳途中開示》《為大連居士開示》《為錦州居士開示》)
8. 怎樣修行佛法
《佛教修行法》
1 持戒。以戒入定,以定生慧﹝慧可覺悟、覺悟即佛﹞。
2、佛教有五種修行法:即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
一、――人乘道的修行法為,以三歸(皈依身外三寶佛法僧;歸依內三寶佛·覺——覺而不迷、理智處事,·法·正——正而不偏、正行求真,僧·凈——凈而不染、修心不邪);五戒為主(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可以不失人身,得到吉祥福樂康壽。
二、——天乘道的修行法為,即修十善道業的不殺生而慈悲護生;不偷盜而清廉;不邪淫而貞潔自愛;不妄語而講實話;不惡口而全講良言;不綺語而滿口善文;不貪心而熱心布施;不瞋怒而祥和慈悲;不痴迷而無所執著;不邪見而正見斷惑。再結合人乘道的三皈五戒,如此修行可生天界。
三、聲聞乘、緣覺乘的修行法合稱就是小乘佛法。——小乘佛法的修行入門為,先發願出離心【感切欲界六道輪回之苦,發志求超脫出輪回之願】。接著修禪定觀識四諦【乃苦集二諦染緣因果及滅道二諦凈緣因果】。進入道諦後用三法印滅卻無明。然後在定中修觀修慧【先修習五停心觀、接著進入修四念住觀、直至入正定觀之七賢位的修行】。
苦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
集諦——由自心所起見惑貪愛瞋痴等相集而成的煩惱;
滅諦——息滅煩惱即入涅槃,不生不滅,寂靜自在;
道諦——修三學、八正道而實現神通及解脫輪回業力的牽引。
四、——菩薩乘、佛乘的修行法合稱就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的修行方法為,先發願具足菩提心【願普渡眾生皆趨於最究竟圓滿的大覺之域~~佛境】。接著修三學、三十七道品、四攝六度。信、受、行、證,直至修成佛果。
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慧度。
3、修行過程的五果位:佛法修證過程分十住、十行、十迴向為資糧位;四加行為加行位;初地為見道位;二地至十地為修道位。十地之上立等覺、妙覺為佛位。
4、南傳上座部另外有一個捷徑:一心持念「南無阿彌陀佛」佛號,秉承阿彌陀佛的願力,可以直接進入佛域西方極樂世界【凈土法門】。
5、無上瑜伽部有即身成佛的密宗法門,屬高深佛法。如活佛轉世、屍解外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