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材料作文如何處理材料
要留意材料中的內容,材料絕對不只是留給你啟發的!材料中流露中的情感取向(積極或者是消極的),都要揣摩到,不然很容易寫跑題!審題很重要,材料裡面還有一些關鍵詞,比如生活是快樂的、苦澀的、酸甜的···其實就已經給出你一個范圍讓你寫,比較保險的做法就是挑選給出關鍵詞的一個方面來寫。同時,材料後面的那段注意事項也要認真研讀,關於文體的要求啦,話題要圍繞什麼啦,總之要仔細讀出它的要求。《高中作文導寫教程》裡面有很多關於審題方法的訓練和範例,很實用,可以看一下
Ⅱ 如何把積累的作文素材運用到作文中去
(一)課本素材的積累與運用。
從小學到初中,我們學過數十冊語文、政治、歷史、地理等教材,它們理應成為我們作文素材的「天然糧倉」。2011年紹興一位考生的作文《微笑著,去唱生活的歌謠》,借高爾基筆下海燕的「微笑」立意,請欣賞:
……那是一個怎樣堅毅的微笑啊!灰色的頭顱上一雙機敏的眼睛,燃燒著熱情的火焰。黑色的喙透著不屈,突然,它的嘴角好像微微翹起。或許是被海風吹得麻木了,或許是被浪花打得疲憊了,但我更願意相信這正是海燕的微笑……
作者機智地對課本素材進行拓展,把高爾基筆下海燕的飛行姿態「加工」得無比英武,並從擬人化的「微笑」中抽象出「堅忍不拔」作為自己的精神追求,恰到好處。
(二)經歷素材的積累與運用。
個性化的經歷是寶貴財富,積累經歷豐富庫存是選材出新的必備。考場上這類獨特素材的運用方法有:
1.從群體性生活中提取個性化感悟。例如2012年長春文題「留得往事成回味」,有位考生從生活庫存中迅速提取寄宿生活的苦事、趣事、樂事,奏響了一曲來自自身經歷、不可「復制」的「交響樂」。
2.精心選取「物」為線索,連接生活片斷,演繹主旨。例如2012年南通文題「就這樣慢慢長大」,一考生精心選取3件物品——「一歲時穿的衣服」「跳芭蕾時穿的舞鞋」「裝滿玩具的小包」,敘述自己的成長經歷,頗有新意。
3.從生活中提煉讓自己動心的「情」為線索,穿越時空,連接場面。例如2012年天津市一考生的作文《以微笑珍藏曾經》,文章以「憂傷惆悵」「留戀傷感」「興奮幸福」「微笑前行」作為情感脈絡,選取紫色小花、老班訓話、窗外蟬鳴、微笑往事、臨別贈言作為情感依附,構思成文。請看片段:
隨著6月25日的臨近,我的初中生活,在某種意義上就要結束了。
聽老班最後的訓話,每個人都默默無語,彷彿都希望安靜地記住也許下一秒便要失去的東西。窗外的陽光很燦爛,還有那夏天特有的蟬鳴。老師停下來時,偌大的教室顯得出奇地靜。
在這片難耐的安靜中,我細細地重溫了記憶中的初三。每天都在書山題海中埋頭奮斗,偶爾抬頭時與同桌相視一笑,胸口總有一種暖暖的感覺;每個清晨大家都帶著黑眼圈互相打招呼,有時拍拍對方的肩膀說句「別累壞了,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哦」,臉上便會浮現出幸福的微笑……那些如夏日樹葉般翠綠的日子,如今回想起來,都會升騰起透過陽光看清楚葉脈的那種興奮,那種幸福。
站在開滿紫色小花的樹下,看樹葉飄然落下,想起同學錄上的那段話:「當未來的某一天我們各奔東西,也要記得彼此。因為那是屬於我們的記憶,獨一無二。」
……
微笑著回首,把記憶珍藏;微笑著前行,沒有了憂傷。
(三)名著素材的積累與運用。
名著素材的運用主要有「縮寫」(用於議論文例證)「改寫」「續寫」等形式。無論採用哪種形式,都需與原著中的人物「接通」,都要與時俱進,彰顯時代氣息。例如2012年青島作文題為以「自我反省」為話題寫作,一考生取題「反省殿」,講述的是取經歸來後3個徒弟的老毛病復發,唐僧要建「反省殿」約束他們,於是引出趣味橫生的故事。文中,「下崗」「粉絲」「簽名售書」「國家級貧困縣」「肚皮舞」「公開招標」「豆腐渣工程」「拖欠農民工工資」等新詞運用貼切,人物描寫符合其性格特徵,體現出針砭時弊、幽默風趣的特點,具有普遍的警示意義。
(四)名人素材的積累與運用。
這包括名人的經歷、成就、精神、言論、詩句等,對此類素材的運用要把握三點:
1.引入古人素材要有新視角。2012年銅仁市作文題為「這也是一種美」,有位考生以「告別為美」立意,用3個小標題展開:「文成入蕃——告別不是悲傷,是和平的彩橋」;「勾踐離國——告別不是悲傷,是堅毅的奮起」;「屈原投江——告別不是悲傷,是感人的忠心」。小作者所引歷史名人雖人所共知,但融入了自己獨特的思考,令人耳目一新。
2.當代名人的新鮮材料更能引人入勝。2012年安順市作文題是以「心」為話題作文,有位考生以「享受心理平衡」為題寫議論文,其中的一個分論點是「外在平衡決定於內在平衡,第一『享受』的,應該是內心平衡」,論據引入平衡木世界冠軍劉璇的答記者問,劉璇說:「16年中有成功,但更多的是失敗。我得到的最大財富是學會了失敗後怎樣平衡心理,只有心理平衡,才能在平衡木上平衡。」切合論題,巧妙機智。
3.引入名人言論詩句要恰到好處,對詩詞名句的「改裝」需服從主題需要,體現個性。2012年連雲港市作文題為「道路前面還是道路」,一考生選取的論據是:獲得過兩次諾貝爾獎的居里夫人把成功當做過眼煙雲,將金質獎章給小女兒當做玩具,她說「我要讓孩子知道,這一切並不是永恆的」。這樣的名句與論點高度契合,說服力極強。又如2012年六盤水市作文題為「一路上有你陪伴」,一考生將陪伴者「你」定為「精神食糧」——書籍,「我」則是一個「書蟲」,開篇為「『懶蟲,起床了,都8點了!』媽媽使勁推醒我。『昨夜月朗星稀,沉讀不知疲倦。試問催我人,卻道懶蟲一個。知否知否,讀書趣味多多。我非懶蟲,書蟲也!』」作者摹仿李清照的《如夢令》,筆調輕快詼諧,在自我調侃中,一個以讀書為樂的初中生形象躍然紙上。
(五)熱點素材的積累與運用。
時代活水浪花飛濺,社會熱點吸引眼球。熱點素材的積累與運用應做到以下幾點:
1.熱點素材與題目的關聯度要高,切入點要新。2012年遵義市作文題為「伸出我的手」,有位考生把目光投向抗災英雄一雙雙「傳遞」的手,3個小標題是「傳遞溫暖」「傳遞真情」「傳遞關愛」。精選雪災、震災和洪災中「伸出我的手」的感人事例,對有些雖然精彩但與考題關聯度不大的材料敢於「忍痛割愛」,從而使熱點素材的運用緊扣文題,又有新意。
2.人有我新,同中見異,彰顯個性。還以2012連雲港市作文題為例,一考生在亮出「成功永遠站在失敗的背後」這一分論點後,亮出新意迭出的論據:「一次,被寄予厚望的西班牙球隊在球場上失利,隊員們垂頭喪氣地回到祖國,一下飛機便看見熱情的球迷打出的橫幅——『這一切都會過去』,讓他們無比感動。幾年後,當他們從國外凱旋,迎接他們的依然是那些熱情的球迷,只不過橫幅上的字變成了『這一切也會過去』。睿智的球迷用這種方式激勵他們的偶像。是啊,一切都會過去,不論是成功還是失敗,當一切繁華浮塵散盡,等待我們的又是一個新的開始。」崇拜足球明星的初中生很多,能選用「兩個橫幅,僅改一字」為論據的卻不多見,這充分體現出「人有我新」個性化熱點素材運用的作用。
3.合理想像,變「共性熱點」為「個性熱點」。在事件真實的基礎上,要走進故事,情系人物,急人之所急,愛人之所愛,憂人之所憂,痛人之所痛,總之,你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為此,可以運用多種表現手法,使人物「活」起來,情感「火」起來。這樣的文章遠離「復印」和「克隆」,震撼性和可讀性肯定勝人一籌。2012年福州一位考生以農民工子女學校生活為題材的作文《愛,還要會愛》,先引用農民工子女朗誦的3句話,表現他們的求學困境——「我們的校園很小,放不下一個鞍馬。」「我們的教室很暗,燈光只有幾瓦。」「我們的桌椅很舊,坐上去吱吱啞啞。」作者據此真誠地自我反省,心情內疚而沉重,籌劃幫扶活動……農民工子女繼續朗誦:「但是,我們的作業工整,學習不差!」「別人與我比父母,我與別人比明天!」此時「我」為之一震,心潮澎湃——「物質支持是愛,學習、弘揚他們的精神才是最好的愛!」這樣的素材運用使大家熟悉的素材個性化,「共性熱點」成了「事件細節化,人物真情化」的「個性熱點」。
4.發揮長處,創新形式,「另類」構思也精彩。2011年廣東茂名文題為「2011年的春天,我真____」,在眾多考生以「高興、煩惱」等詞補題時,有位考生別出心裁地補入「颯」字,以書信體作文,擬題「給企業家馬雲的一封信」,文章寫了讀馬雲的《活著努力,遠比死後裸捐重要》《做一個內心強大的女子》等文章的體會,訴說了把馬雲誤作女性的尷尬,表達了對馬雲精神的敬佩。小作者對熱點素材進行創新處理,贏得了閱卷老師的青睞。
Ⅲ 材料作文中材料的處理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煉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材料作文中材料的處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評述型」材料的特點以及處理
一般來說,「評述型」材料的一般形式為對某一事件的敘述,有些材料在敘述之後有個較為明顯的結論或者觀點,而有些材料只是簡單地對某一事件進行敘述,並沒有給出明顯的觀點。無論是哪一種形式,「評述型」材料的立意比較明顯,因為某一事件的發生會體現出一個觀點,而這個觀點正是作文寫作的核心和重點,抓住材料的觀點就是抓住了審題,也就是抓住了文章的立意。下面舉例進行說明。
材料:法國化學博士別涅迪克在一次試驗中碰落了一個燒瓶,結果發現燒瓶沒有碎,他發現這只燒瓶里裝著一種叫硝酸纖維素的溶液,這種溶液會在玻璃表面形成一種薄膜,使玻璃不破碎。由此,他發明了不會碎的玻璃,應用非常廣泛,如汽車擋風玻璃等。可見,創新不是很神秘的東西,它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困難,那麼崎嶇,那麼遙遠,關鍵是你要用心發現。這是一個典型的「評述型」材料,從材料中可以看出,材料顯示對一個事件進行了敘述,最後給出了一個結論:可見,創新不是很神秘的東西,它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困難,那麼崎嶇,那麼遙遠,關鍵是你要用心發現。由此可見,學生在處理材料時,應該牢牢把握住「創新需要用心發現」這一核心,在作文的寫作中將這一核心體現出來,才是最重要的。
在處理「評述型」材料時,應該尋找材料中議論抒情的語句,這並不難,一般在材料中都體現得較為明顯,它們大多出現在材料的前面或者後面。對於材料中沒有體現出結論的材料,應該對材料進行認真分析,試圖從時間的敘述中尋找結論。只要提煉出結論,並將這一結論體現在作文的寫作中,就是准確把握立意。
二、「隱喻型」材料的特點和處理
「隱喻型」材料是材料作文中的另外一種材料,主要是藉助神話傳說、寓言故事、詩歌短章、漫畫作品來暗示社會問題或者人生哲學。這類材料一般沒有明確給出結論或者觀點,需要閱讀者自己總結提煉觀點,與沒有結論的「評述型」材料不同,這種隱喻型材料可提煉的觀點具有較強的主觀性,也就是說,學生通過自己發揮橫向和縱向的聯想,從材料中總結自己的認識和觀點,最後根據自己總結的觀點進行作文的寫作。但是在寫作時要脫離材料,把握立意。下面以此舉例說明。
材料:烏鴉羨慕老鷹從山上俯沖下來抓走小羊的本領,於是模仿老鷹的俯沖姿勢拚命練習。一天,烏鴉覺得自己練得很棒了,便哇哇叫著從樹上猛沖下來,想抓住山羊往上飛,可是它身子太輕,爪子又被羊毛纏住,無論怎樣拍打也飛不起來,結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當牧羊人的孩子問這是什麼鳥時,牧羊人說:「這是一隻忘記了自己叫什麼的鳥。」孩子摸著烏鴉的羽毛說:「它也很可愛呀!」從材料中可以看出來,本材料並沒有直接提出鮮明的觀點,而是要學生根據自己的聯想從中提煉觀點。
在處理「隱喻型」材料時,應該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在本材料中,揭示寓意的語句為:當牧羊人的孩子問這是什麼鳥時,牧羊人說:「這是一隻忘記了自己叫什麼的鳥。」孩子摸著烏鴉的羽毛說:「它也很可愛呀!」從中可以看出來,主要寓意是任何事情都不能盲目模仿別人、東施效顰、邯鄲學步,不然就難免會失敗。但是最後一句:孩子摸著烏鴉的`羽毛說:「它也很可愛呀!」也可以提煉出「敢於為自己的夢想做出犧牲」的觀點。總之,不同的角度往往能得出不同的觀點,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同,提煉出的觀點也不同,但是在文中不能同時出現兩種觀點。同時,在作文的寫作過程中靠脫離材料展開寫作,這樣寫出來的作文才是立意准確、觀點鮮明、主旨突出的好文章。
總而言之,材料作文是學生作文中的重要部分,但是部分學生在進行材料作文的寫作時往往不能准確把握文章立意,會出現「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的現象,因此,對所給材料的處理就顯得極為重要了。本文結合實際,對材料作文中材料的處理的相關內容進行了說明,旨在為相關人員提出參考。
Ⅳ 如何高效整理你的寫作素材
一
在寫作過程中,越深入寫作,越知道寫作素材的重要性。
當我們意識到寫作素材的重要性,也開始著手搜集素材。
在搜集素材的過程中也會遇到一個問題:
不知道如何整理搜集到的素材。
如果不及時整理收集到的素材,就好比把一件物品放進一間雜亂無序的倉庫,如果下次想要找出來,可能要耗費很長時間才能找到。
我在搜集素材的過程中也遇到過這種情況:
當我把一篇素材放進我的素材庫時,搜索了關鍵詞,結果發現這篇素材與我此前搜集到的素材完全是一模一樣的。
那時,我嚇呆了,明明已經搜集了,為何還是沒有印象呢?
最後得出,我沒有系統得整理寫作素材庫,把搜集到的素材就扔進倉庫里,不去管它。
這是不對的,那對的是什麼呢?
二
在介紹方法論前,先介紹一款軟體——印象筆記
印象筆記是目前市場上一款比較實用的多功能筆記類應用,能夠有效提高做事效率。
用印象筆記來搜集寫作素材比較方便。
那麼接下來我就介紹我的寫作素材整理方法論。
共有三點,分別是整理、歸類、回顧。
1、整理
當我們搜集到一篇素材,首先做的第一件事並不是立馬放進寫作素材庫,而是先整理。這就好比當寵物狗第一次進入主人家,主人家會為它洗澡、擦洗、穿衣服等等。
那麼如何來整理呢?
三招
第一招,添加標題
標題的作用主要讓簡要說明這個素材是關於什麼的,讓你下次可以一目瞭然知道這個素材是什麼。
如圖所示:
第二招,添加觀點或者用處
我們搜集到一個素材,不僅要看這個素材說明什麼,更可以從不同角度去闡述這個素材說明什麼。即它還可以用到哪些地方呢?這樣做是在鍛煉大腦的思考能力,通過發散思維,串聯寫作素材,達到一個素材可以多個用法。
第三招,添加關鍵詞
添加關鍵詞,是為了便於日後的搜索,若是你想寫某個方面的文章,你可以直接到你的素材庫(假定是印象筆記)里搜集關鍵詞就可以。
2、歸類
歸類很重要,素材的來源不同,所運用的場景也不同,所以要明確素材的位置,方便日後搜索。
舉我個人的例子,主要分為心理學、故事類、詩歌類、雜類、圖片類這5大類。
還有一個原則,一個素材可以多個位置擺放。比如下面這個例子:
塞普勒斯國王皮格馬利翁,他性情孤僻,常年一人獨居,但他善於雕刻,孤寂中用象牙雕刻出了一座理想中女性雕像,雕刻時他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感情,雕成後又每天捧在手中,久而久之,他竟對自己的作品產生了愛慕之情。他祈求愛神阿佛羅狄忒賦予雕像以生命。阿佛羅狄忒為他的真誠所感動,最終使這座美女雕像活了起來。
這個素材可以放在故事類那裡,除此之外還可以放在心理類,用來說明自證語言的強大威力。
3、回顧
我們人都是很容易忘記事情的動物,無論是做什麼,都要時常回顧,素材整理這事兒也不例外。
就我自己而言,我會每周定期回顧所搜集到的素材,同時也回顧此前所搜集的素材,看看是否還可以產生的新的觀點。
若是要回顧,不妨記著以下兩件事:
第一,設置回顧周期
回顧周期最好是一周,這是針對一周內搜集到的新素材而言。
比如你這一周搜集到7個素材,那麼你應該在周日(隨便選一天)進行整理、歸類與回顧。
若是一個月內的素材,也可以在每個月抽出一天的時間來整理、歸類、回顧。
第二,帶著問題去回顧
做事情要有目的性,即便是回顧。比如你想搞清楚我這周究竟搜集了哪些素材,那你就帶著這個問題去整理即可。
若是想弄清楚我這個月搜集了多少個素材,那你就帶著這個問題去統計就可以了。簡而言之,回顧是讓你更加熟悉你所搜集到的素材,從而讓你素材間產生更多的新關聯。
三
寫作素材的整理可以從上文提到的整理、歸類以及回顧這三方面去操作,同時這也只是我個人的一些經驗,具體的還需要讀者們根據自己的寫作愛好,有意識地收集、整理、處理素材。
在剛開始可能需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與精力,但最後肯定是收獲滿滿,因為你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寫作素材武器庫」啦!
在上篇文章《關於寫作,大多數人所忽略的那一步》中,收到蠻多朋友的反饋,其中最大的是如何整理自己所搜集的寫作素材,那麼此文就為大家提供指導方向。
Ⅳ 怎樣利用素材寫作文
「素材」一旦進入文章之後就成為「題材」,構成文學和藝術作品的材料。那麼,怎樣運用素材寫作文?
一、作文素材應用技法之理例結合
所謂理例結合,就是在作文中將舉例和引用原理或名言相結合,使具體事例和科學原理、名人名言相得益彰,發揮更好的效用。特別是在議論文的寫作中,既講究理論論據,又講究事實論據,事實可以直觀地再現情景,引用可以借名人之語增強議論的力度,二者的結合是議論文常用的寫法。
下面我們先看兩個事例:
是愛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准備把蛋下鍋煮五分鍾,但是他心裡想的是一樁發明,竟把表投在鍋里,兩眼盯著那個蛋。
是牛頓吧?專心做一項實驗,忘了吃擺在桌上的一餐飯。有人故意戲弄他,把那一盤菜餚換為一盤吃剩的骨頭。他餓極了,走過去吃,看到盤里的骨頭嘆口氣說:「我真胡塗,我已經吃過了。」
這兩件事其實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為心有所旁鶩,心不在焉而已……
忘不一定是壞事。能主動地徹底地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辦得到。人之大患在於有身,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而一個人只有到達忘我的境界,才能有大作為。
在上面文段中,圍繞「健忘」這個主題,作者精心選材,通過「愛迪生」「牛頓」的事例說明「健忘」的涵義、范圍,之後又引用孔子的話說明「忘不一定是壞事」。這些材料都為人們所熟悉,引用恰當有力,典型准確,很有說服力。試想一下,假如只有事例,或者只有引用,有這樣好的表達效果嗎?
二、作文素材應用技法之素材加工
素材加工是普遍用得上的寫作技能,在寫作中,照搬素材的情況是很少的,通常都要根據寫作內容的需要或是表達的需要,將作者已掌握的材料進行加工,使之由原始的素材變成文章中經過加工的題材。而在行文過程中,對素材的加工一般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要圍繞題目和中心,二是要恰當地表達作者的感情。也就是說,對選定的生活現象素材,以及閱讀中獲得的書面材料,要刪除與題目無關的部分,並注入自己的感情傾向。
下面我們先看一個加工前的素材:
記得有一次,在親戚家吃飯,我覺得糖醋魚燒得挺好吃的,就隨口說了一句,「糖醋魚挺好吃的,以後要是天天吃就好了。」媽媽聽了,很興奮地對我說:「你要是喜歡,每次回家我都給你做。」第二天,我回學校後,把這件事差不多忘了。過了幾個星期後,我回家吃飯,媽媽特地從菜市場買回兩條魚,忙著燒糖醋魚,即使累得滿頭大汗也不亦樂乎。
下面是經過加工後的情景:
去年春節,我在姥姥家吃飯。糖醋魚就擺在我的面前,那種滋味誘惑著我,不知不覺間,我把糖醋魚消滅光了!等到意識到這一點時,我的臉紅得像關公一樣。母親打破了尷尬的沉默:「姥姥的手藝實在太高超,你看……」說得姥姥心花怒放。在回家的路上,媽媽悄悄地對我說:「你要是喜歡,每次回家我都給你做。」
從此以後,魚市場中天天穿梭著母親忙碌的身影,幾乎無一天例外。
有一次,風雨交加,狂風怒吼,母親又患了感冒,我想今天我的糖醋魚肯定泡湯了。
晚上回到家中,剛到家門口,門縫中就飄來了那熟悉的、誘人的的香味。我真的不想進去,我怕我的眼淚不爭氣!我真的不想進去,因為我的內疚與自私!我真的不想進去,因為母親那帶著體溫的糖醋魚……
以上素材的加工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在藝術真實上下功夫,為買魚、燒魚設置場景。二是在細節描寫上下了工夫,不但有符合生活真實的對話,而且有人物的心理活動。這樣一來,母愛就表現得更加具體真實也更加強烈了。
在對素材引用表達中,為了更好地支持論點,我們還要對素材從語言上精心加工,使看似平淡的素材,熠熠生輝。請對比以下文段。
(1)李白所走的路更讓我佩服。這樣說雖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覺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難雖然是坎坷的,但他堅信他的理想一定能實現,正如他所說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2)李白灑脫,不寄託於高堂的庄嚴,不艷羨那官場的利祿,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詩人的位置上,任清風滌盪心胸,隨月輝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他吟出了好大的鬥志;「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氣魄,於是,大唐的江山史冊上又多了幾分厚重、靈動的神氣!難道能說無仕途作為的李白沒有體現自己的價值嗎?不能。
以上例(2)比例(1)要生動,更具有形象感。其中主要是作者(2)在處理素材時多用描寫和想像,從而把相同的材料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三、作文素材應用技法之組合排比
素材應用中的「組合排比」不是指一般的修辭手法,而是一種運用素材的方法。它也可以稱做「多料合用」。這里所說的「多料合用」不是指一般的連續使用甚至堆砌同類材料的做法,而是指將同類材料進行精要的表述,組合在同一段落中,共同說明同一論點。其好處是顯得滔滔不絕,材料充實,理直氣壯,可以取得良好的修辭效果。在組合時,語言表達要注意精要整齊,排列順序要合理(比如按時間先後,由遠到近,由主到次等)。
例如下面這個例子:
江南,是你心靈棲息的地方
古往今來多少人在這里尋找到了生命的歸宿。傳奇女子三毛,浪跡天涯幾十年,頭發上沾的什麼風都有的她,一來到江南便哭了,像見到了親切的老祖母,她終於找到了生命中可以停歇心靈的地方。江南巨賈沈萬山,歷經商場的風風雨雨,最後仍是定居在周庄的水邊,不再爭名逐利。還有不留名的文人隱士,或許他們也曾想金榜題名,仕途得意。然後日復一日的爾虞我詐,鉤心斗角,終於使他們累了,於是他們打點行囊。到了江南,終老於斯。(節選自2006年浙江卷滿分作文《棲息江南》)
文中用了三個例子,共同說明江南是心靈棲息的地方。這三個例子都很典型,一個是浪跡天涯的三毛,一個是「歷經商場的風風雨雨」的沈萬山,一個例子是群體形象,是中國古代曾經「仕途得意」的文人官宦。這些人都把江南作為生命的歸宿,就更顯出了江南的美好。這當然是單獨一個例子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作者將同類素材排比組合,既在觀點上加大了力度,豐富了內容,又在語言上顯示出了一種氣勢,表現了一定的文采。這種用材的方法,是經過了作者主觀的精選、加工,和那種無視內容的需要與否而堆砌材料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
四、作文素材應用技法之避熟求生
大綱關於寫作的「發展等級」部分有「材料新鮮」的要求。有些材料,從它誕生的時代看,未必屬於新材料,但是由於人們知之不多或用之不多,因而也具有相當的新鮮感。然而事實上,作文材料老化是個嚴重的問題,總是「重復昨天的故事」,特別是喜歡應用歷史題材,到古人那裡去討救兵。「李杜文章萬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作文材料如果老是陳穀子舊芝麻,誰會喜歡呢?「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時代進步一日千里,社會發展日新月異,選材也應當與時俱進,用當新事物代替舊陳事物,文章才能具有時代感和現實性。傳統材料當然也可以有,但新鮮的材料一定會給讀者意外的驚喜。
有一名同學寫以「考驗」為話題的作文,他就沒有選用杜甫、文天祥、蘇武等歷史人物的材料,而是將當年感動中國的人物——雲南省寶山市公安局副局長明正彬的事例寫進了文章:
雲南省寶山市公安局副局長明正彬,這個在刀尖上跳舞的人,在緝毒戰線的最前沿經歷了無數次生死考驗,經歷了無數次鐵與血的交響。在毒販子面前,他嚇不怕,買不動,難不倒;毒販子在他手下,過不去,藏不住,逃不掉。因為有他和他的戰友,在考驗面前挺得住,站得直,扛得動,所以我們才能享受清新的空氣,燦爛的陽光。
這樣的事例,貼近現實,時代感強,令人欣喜。
五、作文素材應用技法之對比映襯
正面論證和反面論證是議論文寫作中的兩種論證方法。當你確定論點之後,就要用論據來證明你的論點是正確的。對比論證既是一種論證方法,也是一種應用素材的方法。這是一種常用的、有說服力的論證方法。把性質上相反的兩種事物加以對照、比較後,推導出它們之間的差異點,使結論映襯而出,能有效地說服讀者,使作者的觀點鮮明突出。因為事物的特徵和本質在比較中最容易顯露出來,特別是正反相互對立的事物的比較,具有極大的鮮明性,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經過對比,正確的論點更加穩固了。古人說:「無反則正不顯」,正反一對比,人們就會更清楚地發現真理,認清事物的本質。
例如這樣一段話:貝多芬甩開了塵世的喧囂,在音樂的國度里盡情跳躍;居里夫婦拋棄了名利的紛擾,在科學的世界邁出了更深遠的步伐;陶淵明忘卻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採菊……他們的人生輕松徜徉,嗅著人間的芬芳。而別里科夫被世俗束縛在套子里,葛朗台被金錢拖至了死神的身邊,他們沒有全力輕松地奔跑,最終被捲入世俗的濁流中……(選自滿分文《輕鬆起跑》)
我們面對同一個話題,總能找到正、反兩方面的人物素材,運用對比手法將這兩種人物放在一起做一個深入的比較,優與劣、好與壞、美與丑自然會更加鮮明突出。這種方法可以廣泛運用於各種文章的寫作中。
六、作文素材應用技法之故事新編
話題作文允許編故事,利用古典名著等進行「故事新編」近年來大行其道。嚴格意義上講,「故事新編」屬於對一個材料的另類的使用方法。它並不是一種新的文體,大致上屬於小說。其寫法是根據表現主題的需要選取人物、情節作一番改造,形成新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則改變不大,大致保持原作風貌。這樣的故事既可以避免胡編瞎說,又可以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使故事增加許多趣味性,令人愛讀。
請看下面這個例子:
木石前盟確實感人,可金玉良緣並不是我一手策劃出來的,我也在追尋著自己的愛情呀!當寶玉挨打時,我不也真情流露了嗎?但林妹妹那紅腫的雙眼博得了大家的同情,人們對我自然視而不見了。調包計給我招來一片罵聲,可誰又知道當我聽到寶玉的一聲「林妹妹」時,我的心中也痛苦萬分呢?我得不到自己追求的愛情,還承擔著破壞別人感情的罵名,誰又曾為我說過一句公道話呢? (《寶釵鳴冤》湖北考生)
上述例子,就是一則典型的故事新編。考生立足於名著的宏觀,在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之間,大膽地選擇了「為寶釵鳴冤」的角度,列舉原著中的種種事實,言之有理,讓讀者信服。考生從作文的話題(感情的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出發,在充分把握名著的前提下,充分運用名著的相關材料,為自己考場作文的中心服務,是難能可貴的。
七、作文素材應用技法之擴展素材
我們在生活中所記憶的素材,大多是粗線條的、簡單粗糙而缺乏豐滿細節的,在運用時往往要進行擴展。具體的方法不外乎擴充情節和增添細節,使故事有血有肉,並且更有利於表現主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趙樹理偶然聽說在解放區某村的`一個民兵小隊長和同村一姑娘自由戀愛,結果雙雙被村裡人活活用石頭砸死的愛情悲劇後,放飛想像力,將故事添枝加葉,進行了合理的擴展和改造,於是就有了著名的中篇小說《小二黑結婚》。大量事實證明「藝術是靠想像而存在的」(高爾基語)。作文時由一物,一景,一個動人的故事,一絲心緒的牽掛,一個喜悅的預感等,根據話題、主旨,遵循生活的內在規律,引發聯想,或補充引申,或添枝加葉,豐富發展,使平淡無奇的事件變得光彩照人。
2003年河北省優秀作文《楚王的懺悔》,擴充的是教材《史記.屈原列傳》中有關楚懷王的一段文本。在教材中楚懷王是個次要人物,司馬遷在寫作時對其所用筆墨較少,人物形象比較單薄。在作文中,考生卻把楚懷王作為主要人物來塑造,為他添加了許多心理描寫:「我內心猶如大海波濤,我腦間猶如長江奔流,一邊是我嬌美的妻子,一邊是終日在耳邊嘮叨的大夫,我心靈的天平開始了長時間的稱量。」「我真是太糊塗了。我為什麼要輕信我的『愛妻』,輕信這個蛇蠍女人;我為什麼要放逐我的『三閭』,放逐這位忠心愛國的賢士!我忘不了朝堂上他拂袖而去的身影,我忘不了他眼角淚珠懸掛處的深情……」在懷王的矛盾思想、心靈懺悔中,點明了「感情親疏不同導致了認知錯誤」的主題,使故事變得更充實、更豐富、更生動。
八、作文素材應用技法之舊例翻新
在一些經典名著中,有一些眾所周知的人物和故事,我國也有大量的古代寓言故事。這些材料常常頻繁地出入於考生的筆下,成為作文素材中的「大眾情人」。這些被人們慣用的素材,由於與閱卷教師見面機會太多,就會產生審美疲勞。如果把這些內容巧妙地化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並賦予新意,就能化腐朽為神奇。這種「舊例新用」的方法,又叫做「舊瓶裝新酒」。近年來的優秀作文這樣做的很多,例如2000年的《三個和尚新傳》、2001年的《阿Q新傳》、2003年的《魏延的控訴》、2006年的《「草船借箭」三解》等。
所謂舊例,就是指舊材料、老材料。不但是指那些古代的、近代的歷時已久的人物和故事,而且是指那些經常出現在一般文章和作文之中,長期以來被人們廣泛運用的素材。或是因為眾人皆知,太「熟」太「俗」;或是故事簡單,內容單薄;或是千人一面,彼此雷同;或是缺乏個性,無趣無味。這些素材包括課本(主要是語文課本)中的人物或事例,也包括課外閱讀中的經典作品和大眾讀物,還包括影視中接觸到的人物或事例(如感動中國人物等)。一般而言,這類素材屬於「經典」,但同時屬於習見類,如果運用不好,將很難達到獨特、新鮮的表達效果。作文中如果頻頻使用這些舊例,就有可能造成表達上的「似曾相識」和主題上的陳舊感。材料老化,是作文中一個普遍弊病。從根本上說,考生應當選取新鮮材料,包括從時間上看是新近發生的事情,從空間上看是身邊發生的事情,這些對於讀者來說都是新鮮的材料。但是,當我們找不到新鮮材料時,對舊有素材進行改造,也不失為一種「避熟就新」的途徑。
舊材翻新,最重要的是從角度上出新。我們可以從歷史上言之成理的「翻案文章」中得到啟發,並作為我們翻新的榜樣。如唐代詩人羅隱的《西施詠》:「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詩作一反古人「女人是禍水」的陳腐觀點,歷史地客觀地分析了家國興亡的原因,堪稱「翻案之作」的典範。運用舊例翻新法有它特殊的好處。至少有兩大優點:一是舊例很多,便於我們從容選擇;二是舊例人們耳熟能詳,易於接受,同時,經過改造後的舊例又融進了獨特個性和創造精神,給人以新鮮感,能閃現作者的智慧。
九、作文素材應用技法之一材多用
寫議論文,同學們大多苦於無材料可用。其實,大家頭腦中已經儲存了不少材料,但為什麼還會為材料匱乏而發愁呢?這里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有些同學不會高效率地利用自己佔有的材料,不善於一材多用。由於事物本身的豐富多彩,一則好的材料總是立體型的,具有多元的屬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對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異,因此,同一則材料往往可以從中挖掘出幾個不同的觀點。例如《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就可以多角度切入:
①金子總會發光的。燭子武是塊「金子」,年輕時精力旺盛,才華橫溢,但被埋沒幾十年而黯然失色。到了晚年,國難當頭,才被委於重任,出使秦國,挽救了國家的危難。
②千里馬需要伯樂的發現和扶植。千里馬就是燭之武,伯樂就是佚之孤。如果沒有佚之孤對燭之武的充分了解和極力舉薦,燭之武縱有多大才華也沒有施展的機會。
③顧全大局,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燭之武年輕時未被重用,難免產生委屈和不滿,但國難當頭,他不計個人恩怨,毅然出使秦國。
④責已恕人,寬容待人。面對燭之武的牢騷,鄭伯沒有表現出絲毫不滿,而是深深自責,連說「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⑤燭之武善於辭令,值得我們學習。與戰國時代縱橫家的危言聳聽不一樣,燭之武的外交辭令委婉曲折,柔中有剛,弦外有音。在今天市場經濟大潮中,人際交往大大增加,不善辭令的人,將找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材可以多用,但首先得有分析的頭腦,才可能從同一材料中發現蘊藏著不同的意義。同時,運用材料不是原封不動地照搬,而應根據不同觀點的需要,作一定的取捨,在敘述時要突出和強化與觀點相關的地方,其他無關內容可一筆帶過。如果我們能做到一材多用,那麼一則材料可論證幾個不同的觀點,可說明幾個不同的問題,那麼同學們頭腦中庫存的材料就會成倍增加,又何愁「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呢?
十、作文素材應用技法之反彈琵琶
「反彈琵琶」是逆向思維在寫作中的運用。所謂反彈琵琶,就是為了實現某項目標,有意突破常規,通過逆向思維來發現問題或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反彈」就是從某論點的對立角度去確立新觀點,去闡發新見解。對於一則素材,如果我們有意識地運用這種思維,將使我們的作文創造出新境界,收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反彈琵琶」,是作文創新的重要方法,運用它,可以使文章標新立異,收到耳目一新的藝術效果。例如: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說「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人說「老大徒傷悲」,我說「老大也不必傷悲」;人說「有志者事竟成」,我說「有志未必成」;人說「開卷有益」,我說「開卷未必有益」。這是從反向立論,把正的反過來說。當然,反的也可以正過來議,例如「異想可以開天」,「弄斧不妨到班門」,「對牛也可彈琴」,「五十步可以笑百步」等。作文時「反彈琵琶」,會使你打開一片新天地,不僅使文章內容豐富有波瀾,而且可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使文章新意盎然。
要把「琵琶」反過來彈,關鍵在於擺脫習慣性思維,敢於從傳統觀念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蘇軾詩雲:「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事,長期沉浸在一個事物中,長時間受到環境過多的影響,會使人形成習慣性思維的固定模式,從而使人對事物的多元屬性和它的本來面目看不清楚。這種模式還經常支配著人們按一定的模式去解決問題,盡管人們有時對問題百思不得其解,或者覺得解決問題的效果並不顯著,但因為他覺得這是輕車熟路,所以不思變革。然而,此時如果運用逆向思維,「反彈琵琶」,就會從長期浸染的事物中跳出來,產生「橫看成離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覺,從而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但是如果把「反彈」誤為「亂彈」,立論偏頗,就會畫虎不成反類犬,貽笑大方,甚至損害文章的思想性。三是並不是所有的素材都可以「反彈」。那些違反科學道理,有悖於人們共識和傷害人們感情的「反彈」,都是不合時宜的。如「螳臂擋車」,貶抑螳螂已成共識,你若想褒揚它,想藉此改變人們的傳統觀念,人們將難以贊同。
當你寫文章按常規思路出現「卡殼」時,此時不妨來個「反彈琵琶」,相信你寫出來的文章會新穎獨到,更富有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