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知柏地黃丸和六味地黃丸的區別
眾所周知,六味黃丸是一種葯物,主要的作用是滋陰補腎,該葯的主要成分是熟黃、山葯、山茱萸、澤瀉、茯苓、丹皮等,這是一種中葯對身體不會有什麼大的傷害的,所以可以放心吃的哦,那麼, 知柏地黃丸和六味地黃丸的區別 ?
知柏地黃丸和六味地黃丸的區別六味地黃丸 是治療腎陰虛葯。六味地黃丸是由熟地、山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澤瀉六味中葯組成的。六味地黃丸具有滋陰健脾、補肝腎的功效。常用於肝腎陰虛引起的頭暈目眩、腰膝酸軟等症。 知柏地黃丸 是在 六味地黃丸 的方劑中加入知母、黃柏二味中葯配製而成。知母、黃柏是清火去熱的良葯。知柏地黃丸具有滋陰降火之功效,適用於陰虛火旺、骨蒸勞熱、口乾咽痛、耳鳴遺精、小便短赤等症。
六味地黃丸價格由於產地、廠家以及種類的不同,價格稍有不同,不過一般在10-20元之間。
各種六味地黃丸的功效差別不大,只是因生產廠家、製作工藝、外包裝不同等等使得六味地黃丸的價格存在差異。在購買時要在質量保證的前提下,再追求最佳的性價比。比如北京同仁堂的六味地黃丸和九芝堂的六味地黃丸是比較常見的。
北京同仁堂生產的六味地黃丸:市場價12- 20元;
九芝堂六味地黃丸:市場價12-20元;
另外,六味地黃丸還分水丸和蜜丸兩種,一般水丸價錢15—18元左右;蜜丸價錢稍便宜一些,8—12元元左右。
六味地黃丸有什麼功效六味地黃丸的主要作用:
六味地黃丸以滋補腎陰為主。從葯方的組成來看,它可以達到三陰同補(補腎陰、補肝陰、補脾陰)的效果,比如熟地黃可以補腎陰;山茱萸則是肝腎同補,通過補肝來達到補腎的目的;山葯能健脾益腎,通過健脾來補後天。由此可以看出,六味地黃丸更適用於陰虛,陽虛者則應選擇更適合的葯物。
判斷是不是陰虛,先看舌頭,如舌質紅、經常口乾舌燥;再看脈搏,是否脈細且跳得快;最後,是否常有潮熱、手足心熱、盜汗、遺精、失眠、頭暈、腰膝酸軟的症狀。
六味地黃丸的其他用途:
1、治療腎盂腎炎。六味地黃丸可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增強全身及腎臟局部的防禦功能,適於慢性腎盂腎炎的治療,在用抗生素的基礎上可加服六味地黃丸效果明顯。
3、治療男子不育症。六味地黃丸可作用於下丘腦—垂體—性腺軸而改善性激素分泌,促進正常精子的生成,從而提高受孕率。
4、治療過敏性鼻炎。六味地黃丸可增強細胞免疫功能,促進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又能抑制抗體的生成,抑制過敏反應,起到雙向調節作用。用六味地黃丸加色甘酸鈉治療過敏性鼻炎,停葯後療效維持時間長,復發較少。
5、 預防食管癌。六味地黃丸的成分之一是熟地,含有較多的微量元素硒,能防止可誘發各種癌症的過氧化酶和自由基的生成。有關研究資料證實,用六味地黃丸對食管癌前期病變上皮重度增生效果良好。
精彩推薦:
三伏天 夏季養生 衣服染色去除小竅門 手上張小水泡 陰道瘙癢 指甲上有豎紋 安眠葯 腿抽筋 副乳Ⅱ 服用杞菊六味地黃丸後拉肚子怎麽辦如果停用應該用什麼葯代替該葯效果比較好
杞菊地黃丸是比較涼的,它是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添加了菊花和枸杞,主要是用於肝腎陰虧厲害,經常眼花頭暈頭痛,更不僅滋補腎陰也兼顧了肝,也可以去肝火。但是六味地黃丸本身就屬於比較陰柔的葯,再添加了這兩味葯,其葯性更為陰涼。你一服用就拉肚子,推測你本身脾胃就不是很好。其實如果你不是肝陰虛得特別厲害,服用六味地黃丸就可以了。本身腎陰虛會引起肝陰虛,因為肝腎同源,腎好了,肝自然就好了。還有如果你一定要吃杞菊地黃丸,我建議就是減量吃。還有服用這些補陰葯時,平時多吃一些建脾胃的東西,如棗,黨參,當歸,牛肉等等性溫且健脾胃的東西。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Ⅲ 如何鑒別六味地黃丸中是生地還是熟地
生地和熟地的區別
我們最熟知的補腎良方六味地黃丸是由生地做成的,而千古著名的四物湯中的一物是熟地做成的。
1、從形狀上來看。
生地為長圓形或塊型,不規則,一般是中間大,兩端細小;有的是呈長條狀。顏色為棕灰色或棕黑色,比較柔韌,不容易折斷。生地肉呈棕黑或烏黑,味稍甘。熟地,是生地加工而成的,一般是切成片或小塊,染色為烏黑色,有光澤,味道同生地。
2、歸屬性質有異。
生地性寒涼,在中醫中屬於心、肝、腎經。而熟地經過黃酒拌悶、曬蒸等過程,其性質發生了變化,由寒轉為溫,歸屬於肝、腎經。
3、主要葯用價值不同。
生地性寒涼,主要葯用價值是清熱涼血、止咳、養陰、補腎、止血等功效,經常與其他中草葯聯用,常用於治療高血壓、肺結核、神經衰弱、慢性腎炎、便秘、小編出血等疾病。非常知名的六味地黃丸中,就有地黃的成分,其補腎療效顯著。
熟地,由寒性變為溫性,其功效主要是補血。與其他中草葯一起,能治療貧血等疾病。另外,熟地對存在腰腿酸軟、耳鳴耳聾、經常頭暈、眼前發黑、少白頭的患者,也有不錯的作用。
生地和熟地都屬於地黃,但因為製作加工不同,所以在性質和葯用價值方面還是有所區別的,所以在選用時,還是一定要加以辨別的,主要看病症來取材。
4、炒熟的生地不能替代熟地
不少人去葯店買熟地的時候,會牽強附會的認為生地炒熟就變成了熟地,其實這是個錯誤的想法。炒熟的生地不能替代熟地,從上面熟地的概念中我們知道熟地是經過酒、陳皮等反復蒸曬而成,葯性要由良性轉成溫性,功效也不同,生地擅長涼血,熟地擅長補血。熟地並非是生地炒熟的,炒熟的生地也不能取代熟地。
生地是什麼
生地就是平日生活中常說的生地黃,長的有點像幹掉的蘿卜,明朝的李時珍曾經評價生地黃「服之百日面若桃花,三年輕身不老」。
生地具有清熱涼血、益陰生津的功效,應用十分的廣泛,有很多的中葯方都會用到生地,是一味中葯材。生地有不同的炮製方法,按照炮製方法的不同,生地也分為了好幾種。主要有鮮地黃、生地黃,如果將生地跟砂仁、酒、陳皮一起進行反復的蒸曬,直到質地變軟、顏色變黑為止,也就形成了熟地黃。
生地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作用。在中醫上主要用於治療煩渴、舌絳、低熱、五心煩熱、陰虛發熱,內熱消渴,吐血,衄血,發斑發疹等病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服用生地期間不能和蘿卜、韭菜、蔥白一起吃,容易引起不良反應。
熟地是什麼
熟地又名熟地黃,是由生地加工而成的,加工過程是用黃酒拌悶(也可以用酒、砂仁、陳皮)、反復曬蒸生地之後變得柔軟,就成了熟地。熟地主要具有滋陰補腎、調經補血的功能。熟地和生地都能起到養陰,消渴等功效。但熟地和生地在葯用價值上還是有不少區別的。【此文為中國吃網原創,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