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消化系統疾病怎樣進行足部按摩
食慾不振因為現代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生活富裕,美食風氣越來越盛行,而且社會應酬也越來越多,面對佳餚,通常會一不小心弄壞了腸胃。
另外,中醫常說:「思則傷脾。」意思是說,因某事而長期的思慮,而影響及脾的功能。中醫認為,脾主管消化水谷,使之變化成精微並輸送到身體的各部。倘若脾的功能下降,食物則停留在胃中,失去了進食的慾望。
大體說來,食慾不振的原因約有兩種:其一是因為身體疲勞,加上暴飲暴食而降低了消化功能;其二則是壓力、悲傷、憤怒等精神上的原因,造成了消化系統的障礙。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人所承受的所有壓力也越來越大,精神性食慾不振的情況也越來越多了。
治療1.足部穴位療法治療食慾不振,應依其心理或生理上致病原因,選擇不同的穴位加以刺激才有效果。生理性的食慾不振,應選取胃經穴位,以「厲兌」與「足三里」效果最為卓著。若是精神方面的因素引發食慾不振,則以腳底中央部位的「心包區」最具療效。
不過,年過三十以後的人才適合灸治「足三里」;青年人針刺尚可,不宜灸。至於小孩子,最好不要刺激此穴,以免妨礙其成長。
若想快速消除腹脹等不適感時,可用發夾刺激,注意刺激不要太強,以免引發相反的效果。「心包區」則應以推或壓揉的方式,使穴位附近感到暖和為止。用吹風機使這個部位溫熱,也有相同效果。
2.足部反射區療法可柔按胃、十二指腸、腹腔神經叢、脾、大腦反射區,以調整消化系統功能,增強食慾。
燒心有些患者在飯後立即有感覺,有的則在飯後二三小時,也有的是空腹時有此症狀逐一胸口、上腹悶脹嘈雜,像被火燒、火燎的感覺,即「燒心」的感覺。
燒心其根本原因是胃酸分泌過多,逆流至食道,導致食道周圍疼痛和燒灼感,或因食道下部的粘膜過敏而引發的。
患有胃炎和十二指腸潰瘍後,易引發燒心症狀。胃酸分泌不足,胃蠕動減弱,食物停留胃中,也易導致燒心。另外精神上的壓力太大,或有強烈絕望感時,也會引發燒心的症狀。
無論何種原因,難受的感覺卻完全一樣。倘若此時能刺激相應的部位,調節胃酸分泌,則可以消除這種不適。
治療1.足部穴位療法。
引發燒心的原因不同,治療時選用的穴位也有區別。飯後一兩個小時,或空腹時感到燒心,屬胃酸過多,治療的特效穴為「第三厲兌」。
反之,胃酸分泌不足所引發的燒心,通常是發生在飽食之後,治療的特效穴為「足三里」,以手指用力按壓,很快就會覺得舒暢。
2.足部反射區療法。
可經常按摩腹腔神經叢、胃、腎、食道(食道反射區位於足底第一跖趾關節處,呈帶狀區域)反射區,以增強機體自身的防禦功能,調節胃酸的分泌。
消化性潰瘍消化性潰瘍主要是指發生在胃和十二指腸球部的慢性潰瘍,其形成與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關,因此稱為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呈世界性分布,約有10%人患過此病。其發作有季節性,秋冬和冬春之交比夏季常見。
本病的發病原因尚不完全明了,比較明確的病因為幽門螺桿菌感染、服用非甾體消炎葯、胃酸分泌過多。其他致病因素有:遺傳素質、應激和心理因素、吸煙等。
吸煙的不良作用並未完全了解,但已明確煙葉中的尼古丁能輕度損傷胃粘膜,長期吸煙能使壁細胞增生和胃酸分泌增多,加重潰瘍病的病情。消化性潰瘍以上腹痛為主要症狀,可為鈍痛、灼痛、脹痛、劇痛,但也可以僅表現為飢餓樣不適感。典型者有輕度或中等度劍突下持續性疼痛,可被制酸劑或進食緩解。部分病例沒有上述典型的疼痛,僅表現為沒有規律性較含糊的上腹隱痛不適,伴脹滿、厭食、暖氣、泛酸等症狀。
胃潰瘍疼痛多在中上腹稍偏高處,或劍突下偏左處,常在餐後l小時內發生,經1~2小時後逐漸緩解,直至下餐進食後再出現上述節律。十二指腸潰瘍的疼痛多在中上腹部,或臍上方偏高處,多在兩餐之間發生,持續不減直至下餐進食或服制酸葯後緩解。
治療1.足部穴位療法。
厲兌與足三里是治療消化道潰瘍的特效穴。因為兩者都和胃部消化功能有著密切關系。另外,胃潰瘍有相當多是因為精神壓力造成的。因此,胃病也可以稱作是一種情緒病,治療時宜選用「第三厲兌」。
2.足部反射區療法。
可按摩胃、十二指腸、腹腔神經叢、脾臟、上身淋巴腺反射區。另外,選配反射區時,大腦反射區也是必要的,因為它可以緩解情緒,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不過,對於消化道潰瘍最重要的防治法,還是要養成規則、平穩的日常生活習慣。
慢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是指胰腺細胞和胰管慢性進行性炎症、破壞和纖維化的病理過程,常伴有鈣化、假性囊腫及胰島細胞減少或萎縮。
本病多見於40歲以上者,男性多於女性。病程常超出數年或十餘年,表現為沒有症狀期與症狀輕重不等的發作期交替出現,其發作頻率長短不一,也可沒有明顯的症狀而發展為胰功能不全的表現。
在病變早期,僅見上腹部不適、食慾不振、陣發性腹痛。腹痛多位於上腹正中或上腹偏左,可放射至背、兩脅、前胸等處。腹痛多因飲酒、飽食或高脂肪餐誘發。疼痛與體位變換有關,平卧時加重。前傾坐位或彎腰、或側卧卷腿時可減輕,常伴有發熱。
治療按摩足部脾、肝、腎、胰、輸尿管、膀胱、十二指腸、上下身淋巴腺等反射區。刺激反射區以酸痛而能忍受為度。
慢性胰腺炎在治療的同時,須絕對戒酒、避免飽食與高脂肪餐。尤其應注意的是,急性胰腺炎必須送往醫院治療,以免危急生命。
惡心惡心是指強烈的想吐感覺,是因為嘔吐中樞受到刺激而引發的。其原因有食物中毒、腦溢血、消化系統疾病、尿毒症、眼睛疲勞、甚至所有壓力過大等,既繁多又復雜。但通常以飲食過量和食物中毒較為多見。
倘若懷疑是由食物中毒所引發的,只須讓患者嚼生黃豆,倘若立刻吐出來,基本上能夠排除食物中毒的可能。因為食物中毒的人感覺不出生黃豆的腥味,而不至於當場嘔吐。
治療1.足部穴位療法。
消化不良或來自所有壓力所致的惡心、胃部不適,可選用「第二厲兌」作為治療主穴。另外,「第二大敦」、「里內庭」與「足三里」也是消除惡心感的重要穴位。
倘若是消化不良引發的惡心,可用發夾刺激「第二厲兌」。若為慢性腸胃病而欲嘔時,以香煙灸為佳。孕婦特有的惡心嘔吐,倘若嚴重干擾正常飲食,則可用香煙灸「第二厲兌」。
2.足部反射區療法。
經常按摩脾臟、胃、腹腔神經叢、肝臟、十二指腸反射區,可獲得良效。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若是食物中毒,切不可阻止病人嘔吐,應盡量設法幫助病人將胃內物吐干凈,並立即送入醫院診治。
痔瘡痔瘡是因為肛門附近血液循環不良,靜脈曲張而形成的靜脈團塊。痔瘡患者用力排便時,腹壓升高,使微血管破裂,從而導致痔瘡出血。
痔瘡可分內、外痔及混合痔三種,其中又以外痔患者占絕大多數。痔瘡的形成與個人生活習慣等有很大的關系,如飲酒過量、嗜食辛辣、久坐缺乏運動、長期便秘或腹瀉易引發痔瘡。
症狀輕者,休息後瘀血現象便會消失,即使略現紅腫也不致妨礙生活和工作,因此很容易被患者忽略。但是,若經常不予理會,以致症狀逐漸加重,則會因每次排便引發流血而導致貧血,並且引發劇烈疼痛,令人坐立不安。所以,在發現時應及時根治,以免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治療1.足部穴位療法。
痔瘡治療的關鍵是促進血液循環。因此,「金門」和「足通谷」便成為最重要的穴位,皆宜用灸法。治療時以病側為重點,另一邊為輔助。
2.足部反射區療法。
經常按摩肛門、直腸、骶骨、腎、輸尿管、膀胱、上下身淋巴腺反射區,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對痔瘡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毫沒有疑問,防止痔瘡最好的方法是促進肛門附近的血液循環。除了灸治按摩外,多做縮肛運動亦是不可缺少的。
便秘便秘是指大便秘結不通,排便時間延長,或欲大便而艱澀不暢的一種徵候。可引發腹部脹滿,甚則腹痛、食慾不振、頭暈頭痛、睡眠不安。長期便秘還會引發痔瘡、便血、肛裂等。
便秘多是因為缺乏排便動力(如膈肌、腹肌等衰弱),腸道所受刺激不足(主要因為食物對大腸、直腸機械的或化學的刺激不足),腸粘膜應激能力減弱(所有腸粘膜的病變,如痢疾等)造成的。
老年人因為腸管緊張度低下,蠕動功能下降而產生的遲緩性便秘最多見。此種情況下的糞便粗而硬,排便需用大力氣,故可導致痔瘡出血。
痙攣性便秘,使用或增加緩瀉葯未必能使便秘得到明顯改善,反而會引發腹部膨滿、腹痛,腸鳴音亢進。此時因腸管緊張度增強及痙攣性收縮,糞便小而硬呈兔糞狀。所以,應在使用緩瀉葯的同時配合應用抑制腸管運動的抗膽鹼葯。
倘若便秘經治療而效果不明顯,而且有逐漸加重的趨勢,應去醫院檢查。在沒有器質性病變的情況下,採用足部按摩法可收到較好的療效。
1.足部穴位療法。
與便秘形成最為密切的,當屬脾經、胃經和膀胱經。而最重要的治療穴位,便是位於腳趾端這三條經絡的終、始點。其中「隱白」、「厲兌」、「至陰」是很重要的穴位。此外,內踝直上三橫指的「三陰交」為治療便秘的特效穴。
通常輕症,只要用手指揉、壓穴位,症狀便可緩解。若是好幾天不排便的習慣性便秘,則用香煙灸,必定能有所改善。不過,施行穴道刺激宜在早餐前(約上午6—8時之間)。因為在這段時間里,大腸的蠕動最為活潑,產生的效果更為明顯。
另外,早餐後若有入廁的習慣,可將腳先抬起,再放下,反復幾次後,再以手指刺激穴位,這樣做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足部反射區療法。
按摩直腸、肛門、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反射區,可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若結合腳踏鵝卵石的踏石保健法,則防治便秘的效果更加。
另外,多食用蔬菜、水果等纖維多的食物,早餐前飲涼水或涼牛奶,保持精神舒暢,及養成每天早晨規律性排便的習慣,對防治便秘尤為重要。
腹瀉腹瀉者,排便次數增多,瀉下糞便稀薄或如水樣為其主要症狀,夏秋兩季多見。包括急慢性腸炎、腸結核、胃腸神經功能紊亂、結腸炎等,系由細菌感染和胃腸功能障礙所致。
近年呈增加趨勢的過敏性大腸徵候群,是因緊張原因所引發的慢性腹瀉,多見於年輕人和活動頻繁的中年人。
治療1.足部穴位療法。
位於小趾外側的至陰穴,對於腹瀉有良好的效用,應加強對此穴的揉按。
2.足部反射區療法。
腹瀉者,經常揉搓胃和十二指腸反射區,可以調整胃腸功能。另外,脾臟、肝臟、肛門、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泌尿系統反射區也很重要,但不要按摩直腸反射區。
需要注意的是,倘若是細菌性或因疾病所致的腹瀉,則須盡快就醫。找不出原因的生理性、神經性、慢性的腹瀉等,使用足部按摩治療則能產生效果。
肝病肝臟是人體中最強壯的臟器,它的主要功能除了對營養物質進行處理和蓄積等重要作用外,還有分解體內毒素、體外侵入的毒素和代謝廢物等功效。肝臟是捍衛健康的重要防線,一旦受到傷害,就會產生重大病變,並對其它臟器產生極大的影響。
肝病雖然有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不少種,但是其中真正最令現代人感到頭痛甚至成為重大社會問題的,首推各類肝炎。因為它不但死亡率高,而且傳染速度、范圍都十分驚人,讓人防不勝防。
通常而言,肝炎可分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兩大類。症狀除類似感冒的發燒、食慾不振外,都有容易疲勞、倦怠感等特症。倘若不趕緊治療,有可能會帶來嚴重後果。
治療到目前為止,西醫尚未發現治療肝病的特效葯,因此無法完全控制病情。利用足部按摩療法,只要有耐心,並注意飲食起居,效果會十分卓著。
1.足部穴位療法。
無論肝炎或其他肝病,都以始自拇趾側的肝經上的穴位為治療重點。其中以「太沖」為主。除太沖外,「行間」、「大敦」,都是對肝臟有重大作用的特效穴。操作時,可用發夾或牙簽刺激上述穴位。肝硬化和酗酒引起的肝炎則用香煙或艾柱灸。
2.足部反射區療法。
足部反射區按摩時,除了肝臟、膽囊反射區外,淋巴腺、十二指腸反射區也很重要。肝臟不佳者,按壓這些部分應有疼痛感覺。另外,施行足部按摩治療時,不要忘了泌尿系統。經過足部按摩刺激後,尿的顏色和氣味變濃,這是好轉前的預兆,不用擔心。
慢性膽囊炎慢性膽囊炎常因膽囊結石的存在而發生,在反復發作的病人中,約70%有膽囊結石。因為感染導致炎症反復發作,輕者膽囊壁有炎性細胞浸潤,重者膽囊的正常結構破壞,以致纖維組織增生,瘢痕形成,完全喪失了濃縮和排出膽汁的功能。
本病患病率女性比男性多,尤其多見於中年、肥胖者。臨床症狀常不典型,可持續多年沒有症狀,但大多數病人既往有膽絞痛病史,主要表現為反復發作性上腹部疼痛,常發生於晚上和飽餐後,呈持續性,伴有厭油膩食、腹脹、暖氣等消化道症狀,有時出現右季肋部和腰背隱痛。
治療1.足部穴位療法。
揉按足部行間、太沖、足臨泣、足竅陰等穴位。
2.足部反射區療法。
按摩肝、膽、腹腔神經叢、腎、輸尿管、膀胱、胃、十二指腸、各淋巴腺反射區。膽囊反射區和肝臟反射區是按摩的重點,胃腸和腎臟反射區也是相關的反射區帶。
另外,患者飲食應清淡,避免油膩厚味而誘發膽囊炎。
B. 治消化系統疾病的8大類中葯,它們都有哪些作用
小 編 導 讀
1. 制酸葯
(1)烏賊骨、煅瓦楞子主要含碳酸鈣,具有中和胃酸的作用,有制酸止痛之功效。
(2)半夏抑制腺體分泌,可抑制胃液分泌,降低胃液的游離酸度。
(3)補氣葯之黨參、黃芪,可抑制胃酸分泌。
(4)活血化瘀葯之元胡、赤芍、鬱金,能抑制胃酸分泌。
(5)清熱葯之梔子,對胃酸分泌及胃蛋白酶活性有明顯的抑製作用。
(6)蒼術、砂仁、吳茱萸抑制或降低胃酸的分泌。
2.抗潰瘍葯
(1)清熱葯之黃連、蒲公英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
(2)補氣葯之黨參、黃芪對胃潰瘍有預防和治療作用。
(3)活血葯之丹參、莪術、赤芍、延胡索、鬱金、五靈脂對黏膜有保護作用。其中丹參對慢性胃潰瘍和應激性胃潰瘍具有明顯促進癒合的作用;莪術與雞內金相配,具有活血消食之功效;而五靈脂、赤芍對平滑肌有解痙作用,同時具有抗潰瘍作用。
另外,白及多配伍烏賊骨、三七粉治療胃出血。白及的高度黏性能在胃、十二指腸穿孔的瘡面上形成一定厚度的膠狀膜,保護和填塞潰瘍穿孔的瘡面。
(4)溫中葯之炮姜、吳茱萸、肉桂等,對潰瘍有明顯的抑製作用。研究發現,蒼術對幽門結扎性潰瘍、應激性潰瘍有較強的抑製作用,且能抑制胃酸分泌;厚朴、木香、白芍、砂仁亦均有抑制胃酸之作用。
3.胃動力葯
胃動力葯多為理氣葯,能增強胃蠕動,興奮胃運動。其中木香、陳皮、砂仁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即既能增強胃腸運動,排氣除脹,又能解痙止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烏葯,烏葯的作用溫和且持久,配伍百合可治療各種胃痛,特別是頑固性胃痛。又如厚朴,小劑量具有收縮功能,大劑量則具有解痙止痛的作用。此外,枳殼、桂枝、雞內金、紫蘇梗、木香等均具有興奮和抑制平滑肌的雙重作用。
4.胃解痙葯
胃解痙葯主要是指抑制胃腸運動亢進的葯物,大部分為理氣葯。
(1)木香具有較強的舒張平滑肌痙攣的作用,特別是止痛效果較好。
(2)陳皮、佛手護胃之常用葯,可避免苦寒葯、養陰葯對胃之傷害。
(3)白芍小劑量可促進胃蠕動,大劑量則可解痙止痛,其解痙的成分主要是芍葯苷。另外,其亦具有抗炎、鎮痛、調節免疫、保肝等作用。
(4)吳茱萸能對抗胃痙攣性收縮,抑制胃運動,有止痛、止嘔吐作用。吳茱萸對腸道有雙向調節作用,低濃度則興奮,高濃度則抑制。
(5)高良姜能抑制胃運動,降低胃張力,減少收縮幅度,另外還具有抑制潰瘍、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對慢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胃潰瘍有很好的療效。
另外,該類作用的葯物還有川椒、肉桂、香附等。
5.抑制腺體分泌葯
該類葯多以燥濕和胃葯為主。
(1)蒼術能抑制胃液分泌、降低胃酸,其揮發油還能抑制唾液腺、腸腺的分泌。
(2)半夏抑制腺體分泌,另外還具有鎮吐、祛痰鎮咳、鎮靜催眠、降眼壓等作用。特別是與夏枯草配伍,具有很好的降低眼壓的作用。
(3)代赭石具有鎮靜中樞、興奮腸道的作用。研究證實,代赭石既具有抑制分泌作用,還可吸附分泌液。
(4)厚朴與蒼術均具有抑制唾液腺分泌的作用,但二者又有區別。蒼術健脾燥濕,但不理氣,虛實皆可用之;而厚朴以破氣為主,燥濕但不健脾,不能用於虛證,陰虛少津者二葯均不可用。
另外吳茱萸、砂仁、白豆蔻亦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
6.和胃止嘔葯
(1)半夏、生薑具有鎮吐止嘔作用。
(2)連翹具有鎮吐作用,其主要是抑制延髓催吐感受器,適用於飲食積滯日久化熱者。
另外,如藿香、吳茱萸、枇杷葉、竹茹、陳皮、砂仁、佛手等均具有和胃止嘔之功效。
7.抗幽門螺桿菌葯
具有該作用的葯多為清熱葯,如黃連、黃芩、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銀花、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等。另外還有化瘀葯(丹參、赤芍、丹皮、莪術、三七),滋陰葯(烏梅、麥冬),益氣溫陽葯(黃芪、肉桂、高良姜),理氣葯(厚朴、檳榔),瀉下葯(大黃等)。
8.抗腹瀉葯
抗腹瀉葯分為解痙止瀉葯、澀腸止瀉葯、消炎止瀉葯。
(1)解痙止瀉葯:陳皮、砂仁、炮姜、肉桂、蒼術、白術、黨參、黃芪、木香、吳茱萸、高良姜、白芍、升麻、葛根、山楂、烏梅等。
(2)澀腸止瀉葯:訶子、五倍子、金櫻子、芡實、赤石脂等。赤石脂為固澀功效比較全面的中葯,其中以止瀉、止血、止帶效果最好。
(3)消炎止瀉葯:黃連、黃芩、黃柏、白頭翁、秦皮、苦參、敗醬草、金銀花等。從葯理研究來看,黃連既能消除炎症,又能解痙調節腸功能,抑制腸液分泌。黃連、黃芩、黃柏在使用上有所區別,黃芩以清上焦肺部濕熱為主,黃連以清中焦脾胃濕熱為主,黃柏以清下焦膀胱濕熱為主。
小 編 有 話 說
對於按照葯理研究歸類中葯、用病理學知識指導使用中葯,大家的看法不一。有人認為這樣利於更有針對性地應用中葯,有人認為這樣做失去了中醫的本質。您怎樣看待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您的觀點。
理性思辨、百家爭鳴!討論要有理有據,更要有「禮」有「矩」!
如果您對文中的經驗感興趣,可以進入本書了解更多本文作者的學術思想——
C. 消化不良怎麼辦

消化不良怎麼辦好
4、茶葉。
消化不良的時候可以試試和一些茶葉水,喝茶葉水可以起到去除油膩、胃脹的問題,可以幫助我們的消化系統。
5、粗糧。
碰到消化不良的時候我們可以吃些粗糧,因為粗纖維的食物進入腸胃中,能夠增大他的摩擦力,從而更好的刺激常委工作,使得腸道蠕動的更快。
D. 大腿外側肌肉挫傷兩個多月,一直麻痹的,一直都有正骨水擦,現在有肌肉萎縮出現了昨天去看就開了白脈軟膏
肌肉萎縮治療
從中醫角度,肌肉、四肢歸脾主管。單從肌肉萎縮來說,可以服用人參健脾丸、補中益氣丸。人參健脾丸針對性比較強,對消化系統疾病的作用更好;補中益氣丸具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的作用;作用的范圍更廣、作用層次也更深,適用於病程時間長的情況。
肌肉萎縮,說明人體中氣不足。可以從合谷穴(虎口)來判斷一個人的中氣足不足:合谷穴肌肉豐滿,則說明中氣足,否則,說明中氣不足。
服葯同時配合針灸、拔罐進行治療,效果會更好;針灸可以舒經活絡,拔罐可以祛除身體內的風濕寒邪氣;酒大傷肝,肝病,肝克脾,所以,應該忌酒。
咸則傷骨,骨傷則痿。長期吃太鹹食物會傷骨,骨受到傷害肌肉就會萎縮掉,骨歸腎主管。因此,治療肌肉萎縮可以考慮從腎的角度進行治療。
總之,從中醫角度,導致肌肉萎縮的原因有脾、腎的疾病;治療,也應該從這兩方面考慮。
如果身體沉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可以服用甘姜苓術湯(腎著湯)。
如果身體有風濕寒邪氣,應該把邪氣去掉;可以毫不客氣地說,身體有一點邪氣,四肢運動都會受到影響,即四肢運動不能夠自如。
E. 消化系統疾病診斷方法是什麼
消化系統疾病的臨床表現除消化系統本身症狀及體征外,也常伴有其他系統或全身性症狀,有的消化系統症狀還不如其他系統的症狀突出。因此,認真收集臨床資料,包括病史、體征、常規化驗及其他有關的輔助檢查結果,進行全面的分析與綜合,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
一、病史
病史在診斷消化系統疾病中十分重要。有些消化系統疾病症狀突出而體征不明顯,其診斷的確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病史的分析。對待病史首先應著重分析患者的現在症狀。
二、體征
全面系統而重點深入的查體極為重要,首先應注意患者的一般情況,有無黃疸及蜘蛛痣,鎖骨上淋巴結是否腫大,胸腹壁有無靜脈曲張及血流方向,心、肺有無異常。腹部檢查更應深入細致,腹部有無膨隆、蠕動波、移動性濁音、壓痛、反跳痛、腹肌強直、震水音、腸鳴音;如發現腫塊則應了解其部位、深淺、大小、形狀、硬度、表面情況,有無移動性、壓痛、搏動等。肝脾檢查很重要,應注意大小、硬度、邊緣、表面及有無觸痛。注意勿將乙狀結腸內糞塊、充盈的膀胱、前凸的脊柱、腹主動脈、腎臟、妊娠子宮誤認為腫塊。此外,在皮下脂肪缺乏的消瘦者,腹壁上可顯現靜脈,不應誤作門脈高壓;腹壁薄弱鬆弛者可見到腸蠕動波,不應視為腸道梗阻。對消化系腸道疾病、老年患者肛指檢查應列為常規,不可忽略。
三、實驗室及其他檢查
(一)化驗檢查 糞隱血試驗及尿三膽試驗均為簡單而有價值的檢驗方法。胃液分析及十二指腸引流對於胃及膽道疾病可提供診斷的依據。肝功能檢查項目多,意義各異,應適當選擇。細胞學檢查對食道、胃及結腸癌的診斷頗有幫助。腫瘤標志物的檢查,如AFP、CEA及CA19-9都有一定價值。自身抗體檢查如抗線粒體抗體等對消化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診斷有一定幫助。
(二)超聲波檢查 可顯示肝、脾、膽囊的大小和輪廓,有助於肝癌和肝膿腫的鑒別,還能顯示膽囊結石、脾門靜脈內徑,膽管擴張,以及肝、胰囊腫和腹內其他包塊,檢查方法安全易行,對診斷頗有幫助。
(三)內鏡檢查 可直接觀察病變,由於亮度大,視野清晰,盲區少,操作靈便,用途日益擴大。纖維胃鏡對胃癌早期診斷幫助甚大,由於胃鏡檢查的應用,30%以上的胃癌可能在早期(指癌組織尚未侵犯肌層者)得到確診。ERCP對肝、膽、胰疾病的診斷有很大的幫助。纖維結腸鏡可插入回腸,而纖維腹腔鏡可幫助診斷肝胰和腹內包塊,確定腹水原因。
(四)X線檢查 消化道鋇餐和鋇灌腸檢查有助於了解整個胃腸道動力狀態,對腫瘤、潰瘍、憩室的診斷有一定幫助,近來應用氣鋇雙重造影已提高了陽性率。膽管膽囊造影有助於了解膽囊濃縮功能,判斷有無結石;經皮肝膽管造影可區別梗阻性黃疸的原因。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對肝臟及其他腫瘤,消化道出血等都有診斷價值。CT和MRI已用於腹內腫瘤的診斷,病人樂於接受。肝靜脈及下腔靜脈測壓及造影,血流量和耗氧量測定有助於柏一查綜合症及肝癌的診斷。
(五)放射性核素檢查 項目日益增多,肝掃描沿用已久,r-照相機、ECT對肝癌等佔位性病變可提供診斷依據。近來有人研製用抗腫瘤單克隆抗體標記核素作影像診斷,可幫助診斷肝、胰腺的腫瘤。此外應用放射免疫測定(RIA)還可檢測腫瘤標志物或消化道激素,對於消化系統的一些腫瘤和疾病的診斷具有很重要的價值。
(六)食管壓力與活力(motility)及膽道壓力測定
測定食管下端腔內壓力,對診斷反流性食管炎很有價值。了解食管各段的活力,對診斷和鑒別食管運動性疾病如食管賁門失馳緩症等很有幫助。通過內鏡插管膽道測壓,對膽道不全梗阻,硬化性膽管炎、膽道閉鎖、乳頭括約肌功能障礙等的診斷均有幫助。
(七)細針穿刺活體組織檢查 肝穿刺活組織檢查,對慢性肝病的確定診斷是最有價值的方法之一。目前多採用細針抽吸法,極少引起出血的危險。小腸活組織檢查,經口腔將小腸活檢器送至空腸或回腸(可經內鏡引導通過幽門),採取粘膜組織進行病理檢查,對腹瀉和小腸吸收不良很有診斷價值。檢查時應嚴格掌握適應證。此外,內鏡直視下活組織檢查、在B型超聲引導下進行實質性腫塊的細針經皮穿刺活體組織細胞學檢查及外科手術活組織檢查等,均可作出病理診斷。
F. 白脈軟膏能用在**嗎
指導意見:
你好,大便出血。這可能是痔瘡或肛裂動因素導致的,多因上火,便秘等因素誘發.在治療上可使用槐角丸或三七化痔丸等進行治療較好,同· 時要多吃瓜果蔬菜補充維生素,不要食用辛辣食物,保持大便通暢和避免上火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