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資訊 » 怎樣看待大數據殺熟調查問卷
擴展閱讀
可以跟照片配的照片 2025-05-14 03:22:13
怎樣刪去語音桌面導航 2025-05-14 03:02:01

怎樣看待大數據殺熟調查問卷

發布時間: 2023-01-09 07:29:51

㈠ 你怎麼看待大數據殺熟

大數據殺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通過這個大數據殺熟的發展,可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而且能夠在所有的事情方得到同步。

㈡ 怎樣看待各大互聯網公司利用大數據「殺熟」的行為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就正常看待就行。現在互聯網比較就行,爭搶著去做這一行。

那麼接下來主要方向就是大數據方向,利用海量數據分析一下當前的市場,或者做其他的。都是可以的。

總之,大數據時代是大勢所趨的時代,早晚都要到來的。

㈢ 你是如何看待「大數據殺熟」這種行為的

我覺得大數據殺熟這種行為,是不道德的,但是是符合商業最大利益化的。

我們該怎麼應對「大數據殺熟」?

其實這看似一個很無解的事情,只有一個非常簡單的破解方法,就是,我們平時經常宅在家裡面的人,我們是不是可以多出去走一走?

又或者經常外出的人,我們能不能適當的多留在家裡陪陪家裡人,不要總是出去旅遊,出去逛,出去玩兒。

當我們的生活不再那麼單一化,不再那麼的單線程,我們人生的選擇也開始多了起來,也就很難被大數據,去控制我們的行為。

無論是互聯網還是大數據,這些東西都是應該量化我們的一些東西,從而促使我們成為更好的人,而不應該由他們來分析我們,並且指導我們去做什麼,最後變成他的傀儡。

我就希望大家都能夠把自己的時間放在第1位,也把自己放在第1位,不要總是按照自己的習慣去想當然的做一些事情,從而把自己走入了一個死胡同。

換一種生活方式,不要讓數據那麼多容易分析你,也許你可以看到更廣闊的天空。

㈣ 大數據殺熟涉嫌違法,你是如何看待大數據殺熟行為的

我覺得大數據殺熟屬於互聯網公司的惡意行為,這種行為也嚴重侵犯了用戶的合法權益。

對於經常使用互聯網服務的用戶來說,很多用戶都遭遇過大數據殺熟的情況,用戶也會覺得非常憤怒,畢竟自己遭到了互聯網公司的區別對待。對於這些經常使用互聯網服務的用戶來講,用戶本身屬於老客戶,按理說應該得到一定的優惠,但互聯網公司卻利用用戶的使用習慣來故意做出傷害用戶權益的行為,這樣的行為已經引起了用戶的廣泛抵制。

一、大數據殺熟的行為已經涉嫌違法。

在個人信息保護法出台以後,我們可以看到大數據殺出的行為已經被定性為違法,相關涉事人員很有可能會恢復刑事責任。與此同時,用戶可以實名舉報任何大數據刪除的行為,只要用戶掌握了足夠多的證據,用戶就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㈤ 中消協點名大數據殺熟,你怎麼看待大數據殺熟客這件事

消費者協會點名大數據殺熟的現象,這種大數據殺熟就是根據你個人的消費習慣來給予你不同的優惠,每次都恰到好處的卡到你那個消費的點上面,讓你買覺得有點貴,不買你又覺得不是那麼的貴。

經常性的在這買東西,反而有可能價格更貴,經常性的使用這個軟體,你的消費成本可能更高,比如說你買一些視頻會員的時候,剛開始很便宜,幾塊錢一個月,但是到後來你發現自己的賬號幾乎沒有優惠了,因為你經常用平台已經認定了你已經養成的消費習慣,就算貴你也還會買,這個就是一種大數據殺熟。

㈥ 北京市消協點名大數據「殺熟」問題

北京市消協點名大數據「殺熟」問題

北京市消協點名大數據「殺熟」問題,數據顯示,八成多(82.44%)受訪者表示在網路購物過程中遭遇過大數據「殺熟」,但是卻鮮有人去進行真正的維權。北京市消協點名大數據「殺熟」問題。

北京市消協點名大數據「殺熟」問題1

據北京市消費者協會3月1日發布的《北京市消協發布互聯網消費大數據「殺熟」問題調查結果》顯示,飛豬旅行和餓了么因存在「新老用戶同時購買相同商品(服務)的標價不同,涉嫌侵犯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記者注意到,此前飛豬旅行曾因「大數據殺熟」多次被點名。

據悉,本次大數據「殺熟」問題調查主要採用網路問卷和消費體驗兩種方式,其中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91%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82.37%的受訪者認為互聯網消費大數據「殺熟」問題普遍存在,92.33%的受訪者認為大數據殺熟的原因是利用大數據技術開展差異化營銷。

而在對16個消費者常用的電子商務平台進行的32個模擬消費體驗樣本中,有14個樣本新老用戶賬戶的價格不一致。其中,大多數樣本是因為打折或優惠力度不同導致最後成交價格不同,但飛豬旅行和餓了么的體驗樣本顯示,新老用戶同時購買相同商品(服務)的標價不同,涉嫌侵犯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海報新聞記者梳理發現,2018年10月,飛豬旅行曾因「大數據殺熟」被知名博主在新浪微博曝光;2019年3月27日,北京消協發布報告稱去哪兒網、飛豬等網站存在新老用戶價格不一致的現象;2020年10月19日,浙江省消保委通報了第三季度手裡投訴情況分析,飛豬旅行因涉及「大數據殺熟」被點名。據黑貓投訴平台顯示,飛豬旅行涉及「大數據殺熟」的投訴共計36條。

北京市消協點名大數據「殺熟」問題2

3月1日,北京市消協在官網公布了互聯網消費大數據「殺熟」問題調查活動的最新結果——86.91%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82.37%的受訪者認為互聯網消費大數據「殺熟」問題普遍存在,92.33%的受訪者認為大數據殺熟的'原因是利用大數據技術開展差異化營銷。

網路購物、在線旅遊、外賣和網約車則是大數據「殺熟」最為集中的四個領域。

數據顯示,八成多(82.44%)受訪者表示在網路購物過程中遭遇過大數據「殺熟」,七成多(76.85%)受訪者在在線旅遊消費中遭遇過大數據「殺熟」,反映在網路外賣(66.96%)和網路打車(63.00%)消費過程中遭遇大數據「殺熟」的受訪者均達到六成多。此外,還有部分受訪者表示在電影消費和視頻消費時遭遇過大數據「殺熟」問題。

據了解,此次問題調查主要採用網路問卷和消費體驗兩種方式。其中,問卷調查自2021年11月1日啟動,截止至2021年11月11日,通過「北京消協」微信、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網以及消費者網等渠道,共計收回有效調查問卷4186份;而消費體驗調查則選取了16個消費者常用的電子商務平台,共完成32個模擬消費體驗調查樣本。

消費者眼中的「殺熟」標簽

3月1日,國家網信辦等四部門聯合發布的《互聯網信息服務演算法推薦管理規定》(下稱《規定》)正式施行。雖然《規定》並未直接界定大數據「殺熟」行為,但卻對演算法推薦管理劃定了行為邊界:演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不得設置誘導用戶沉迷、過度消費等違反法律法規或者違背倫理道德的演算法模型;不得根據消費者的偏好、交易習慣等特徵,利用演算法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施不合理的差別待遇等違法行為。

那麼,消費者眼中的大數據「殺熟」行為又有著怎樣的特徵標簽?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八成多(85.38%)受訪者認為大數據「殺熟」主要體現為同一時間不同用戶購買相同商品或服務的價格不同,近八成(79.98%)受訪者認為主要體現為多次瀏覽後價格自動上漲,七成多(75.80%)受訪者認為主要體現為不同用戶享有不同打折優惠形式,近七成(69.37%)受訪者認為主要體現為隱藏或不送老用戶優惠券,六成多(62.26%)受訪者認為主要體現為根據用戶特點提供特定商品或服務,還有部分受訪者認為體現為手機配置不同價格不同、默認勾選之前購買過的服務、不買時送優惠券買時卻沒有等形式。

消費體驗調查發現,部分平台存在新、老用戶賬號同時購買同一商品或服務實際成交價不同現象。例如,體驗人員分別通過新、老用戶兩個賬號同時在某平台訂購同一飯店的同樣飯菜,老用戶賬號不僅比新用戶賬號少了7元「雙重補貼」紅包,而且配送費也比新用戶少優惠0.4元。

北京市消協表示,上述數據說明受訪者認為大數據「殺熟」主要體現在同一時間不同用戶購買相同商品或服務的價格不同、多次瀏覽後價格自動上漲、不同用戶享有不同打折優惠形式、隱藏或不送老用戶優惠券以及根據用戶特點提供特定商品或服務等方面。

沉默的被侵權者

值得關注的是,盡管超過八成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但是卻鮮有人去進行真正的維權。數據顯示,僅有0.43%受訪者選擇通過司法訴訟方式維權,另有有一半多受訪者選擇不再去該商家消費,有三成多受訪者選擇忍氣吞聲自認倒霉。

梳理調查結果,我們發現,在侵犯權益的認知上,超八成(80.65%)受訪者認為侵犯了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六成多(66.13%)受訪者認為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超過一半(51.51%)受訪者認為侵犯了消費者的選擇權,還有三成多(37.82%)受訪者認為侵犯了消費者的隱私權。

在侵權危害的認知上,九成多受訪者認為大數據「殺熟」會擾亂市場秩序,八成多受訪者認為會透支消費者信任,近四成(37.70%)受訪者認為大數據「殺熟」還會降低用戶忠誠度。

清醒的被「殺熟」認知與極少的維權行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對此,北京市消協表示,這說明消費者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需要進一步提升。

大數據「殺熟」維權是否還有其他攔路虎?

有近九成(88.01%)受訪者認為是監管手段跟不上,認為是隱蔽性太強(85.95%)、相關法規不健全(82.32%)的受訪者也均達到了八成多,此外還有近八成(79.53%)受訪者認為是不容易取證。

就此,北京市消協提出了四點建議: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個人信息保護力度,為規范和治理大數據「殺熟」行為提供法律依據;創新監管方式方法,積極運用大數據監管技術,對違法違規經營者進一步加大監管和處罰力度;企業應誠信守法經營,合理採集和使用個人信息,主動接受監管,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企業應誠信守法經營,合理採集和使用個人信息,主動接受監管,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北京市消協點名大數據「殺熟」問題3

全面遏制大數據殺熟迎來新動作。隨著互聯網信息服務演算法備案系統3月1日起正式上線運行,一眾線上平台依託「演算法」對消費者實施價格差別化對待的土壤亦將盪然無存,由此帶動遏制大數據殺熟正式進入約束「演算法」的新階段。

3月1日起,《互聯網信息服務演算法推薦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正式實施。根據《規定》要求,具有輿論屬性或者社會動員能力的演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應當在提供服務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通過互聯網信息服務演算法備案系統填報服務提供者的名稱、服務形式、應用領域、演算法類型、演算法自評估報告、擬公示內容等信息,履行備案手續。

這意味著,以往被各大互聯網平台視為「機密」的演算法服務將走向透明。互聯網信息服務演算法備案系統將成為各平台演算法服務提供者向全社會公開展示其服務提供「演算法」的「曝光台」,由此帶來的影響或將讓各大平台屢試不爽的大數據殺熟現象徹底無處遁形。

顯然,《規定》也必將堅定貫徹其上位法——2021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個人信息保護法》中對「應當保證決策的透明度和結果公平、公正,不得對個人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行不合理的差別待遇」的要求,准確甄別披上「數字外衣」的傳統商業「殺熟」行為,守護民眾合法權益。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李順德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將個人信息保護提升到法律層面,無疑將讓行政部門的監管有了更明確的法律依據,而部門出台實施的具體規定,將讓一系列監管要求真正落地。

「只有在監督和約束的前提下,利用大數據等手段合理合法地善用個人信息,才能服務於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李順德說,在數字經濟時代,大數據殺熟的存在,背後是對整個市場營商環境的挑戰。因此,確保個人信息和個人合法權益得以保護,也將對國家經濟發展和良好的市場營商環境帶來積極正面影響。

眾所周知,「殺熟」原本的意思,是指向老顧客提供更高價格牟利的行為,這在傳統商業領域早已有之,只不過在大數據演算法快速商用的今天,數字技術正在成為一把「雙刃劍」,原本受益於數字技術帶來諸多便利的消費者,竟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商家或平台「待宰的羔羊」。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汪浩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大數據演算法讓需求和供給能夠更高效對接,對市場發展形成天然引導。這對要素的高效匹配而言有著積極作用。而通過約束演算法遏制大數據殺熟,也有助於約束資本無序逐利的行為。

汪浩說,「不斷完善法律約束,精準對數字經濟運用個人信息加以監管和規范,清晰化數字經濟發展與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基本關系和邊界,有助於促進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中國經濟時報)

㈦ 如何看待大數據「殺熟」

大數據「殺熟」成為輿論關注焦點,媒體對2008名受訪者調研發現,51.3%的受訪者遇到過互聯網企業利用大數據「殺熟」的情況。所謂大數據「殺熟」,指的是訂房、打車等互聯網平台利用收集的用戶數據信息,對個別用戶進行歧視性提價從中獲利。

過去,我們可能遇到在酒店入住同樣的房間,價格差別50%以上,此時尚可自我辯解說訂房渠道不同。現在,只是換自己不同的賬號登錄這些軟體,價格就會出現一定的差別。對比之下,難免覺得受到歧視、感到憤怒:我們的數據竟然被用來歧視我們?

但是,互聯網上的服務交易平台如果想「作惡」就會隱蔽很多、成本也低很多,且幾乎毫無約束。以打車為例,每一次打車都是獨特的,消費者無法判斷是否被歧視定價。讓事情更糟的是,在這種場景中,可能作惡的是平台,它可以盤剝消費者和服務提供者司機兩方,而讓自身獲得收益。

此時,純從市場角度來講,對平台的唯一約束就是一個長期約束,它如果作惡被發現,可能損失非常巨大———小則聲譽受到影響,大則平台交易生態崩塌。互聯網基礎性平台具有很強的社會性與公共性,基礎性平台往往承擔多重角色,平台越大,對平台的中立性、公平性、道德性要求越高。就以上我們討論的場景看,如何形成一個平衡的、有制約、多方受益的生態,路還很遠。大數據「殺熟」把歧視性提價展示在所有人面前,告訴我們這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

㈧ 中消協點名「大數據殺熟」,對於大數據殺熟我們該持什麼態度

大數據殺熟,是指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向已消費的過往消費者推薦相關的同類型產品,潛移默化地影響消費者的購物選擇,其中的重復信息和失真信息困擾消費者的日常消費選擇,個人力量難以撼動技術演算法的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