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鄰怒江
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鄰怒江
那就是保山市的隆陽區呀
概況
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系由縣級保山市的行政區域改劃。隆陽區總面積5011平方千米。總人口85萬人(2004年)。區人民政府駐上巷街。
郵編:678000。
代碼:530502。
區號:0875。
拼音:Longyang Qu。
--------------------------------------------------------------------------------
行政區劃
隆陽區轄2個街道、6個鎮、6個鄉、4個民族鄉:永昌街道、蘭城街道、板橋鎮、河圖鎮、漢庄鎮、蒲縹鎮、瓦窯鎮、潞江鎮、金雞鄉、辛街鄉、西邑鄉、丙麻鄉、瓦渡鄉、水寨鄉、瓦馬彝族白族鄉、瓦房彝族苗族鄉、楊柳白族彝族鄉、芒寬彝族傣族鄉;潞江農場、新城農場。
--------------------------------------------------------------------------------
歷史沿革
2000年,保山市(縣級)轄5個鎮、15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846865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永昌鎮 97556 板橋鎮 77682 河圖鎮 87003 蒲縹鎮 42572 漢庄鎮 76359 金雞鄉 28350 辛街鄉 59589 西邑鄉 57801 丙麻鄉 26797 瓦渡鄉 22528 水寨鄉 12990 老營鄉 20903 瓦窯白族彝族鄉 20736 瓦馬彝族白族鄉 11221 汶上彝族苗族鄉 23696 瓦房彝族鄉 20967 楊柳白族彝族鄉 36133 道街鄉 23512 潞江傣族鄉 52027 芒寬彝族傣族鄉 43102 大保公路虛擬鎮 5341。
2000年12月30日,國務院批准:(1)撤銷保山地區和縣級保山市,設立地級保山市。(2)保山市設立隆陽區,以原縣級保山市的行政區域為隆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上巷街。
2005年,隆陽區撤銷永昌鎮,設立永昌街道辦事處和蘭城街道辦事處;汶上彝族苗族鄉和瓦房彝族鄉,設立瓦房彝族苗族鄉;撤銷道街鄉和潞江傣族鄉,設立潞江鎮;撤銷老營鄉和瓦窯白族彝族鄉,設立瓦窯鎮。
--------------------------------------------------------------------------------
鄉鎮簡介
永昌街道 2005年11月28日正式成立。轄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和7個村民委員會,128個村(居)民小組,轄區面積52平方千米,截至2005年末,常駐人口91687人,戶籍人口78664人,其中農業人口8759戶、34377人。
隆陽區位於雲南省西部,橫斷山南段。全區地跨東經98°43′—99°26′,北緯24°46′—25°38′。地處怒江山脈尾部、高黎貢山山脈之中,鑲嵌於瀾滄江、怒江之間。東鄰大理州永平縣、保山市昌寧縣,南接保山市施甸、龍陵,西與騰沖相連,北與怒江州瀘水縣、大理州雲龍交界,東距省會昆明593千米,西離中緬邊境279千米,全境東西寬78千米,南北長96千米。境內山脈起伏盤錯,最高海拔3655.9米,最低海拔648米,城區海拔.5米。全區總幅員面積為5011平方千米,其中山區、半山區占總面積的92.6%。全區轄6鎮、l0鄉、2個街道辦事處。2005年末,全區總人口85.8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3.68萬人,占總人口的85.83%;少數民族人口11.55萬人,占總人口的13.46%;有彝、白、傣、僳僳、苗、回、德昂、佤、納西9個世居少數民族。
隆陽古稱永昌,有「永世良久、昌盛繁榮」之義,又名蘭城,是雲南歷史上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歷代的邊陲重鎮。周朝時期屬哀牢國首邑,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不韋縣,屬益州郡,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置永昌郡,在東漢時期卓立為全國第二大郡,明嘉靖二年(1523年)定名為保山縣。1950年1月5日建立保山縣。1962年12月1日,析置施甸縣,1983年9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2001年6月撤市設區。隆陽區襟滄江而帶怒水,素有「滇南鎖鑰」之稱,是滇西的交通樞紐,中國最古老的國際通商大道——「蜀身毒道」的咽喉要道和物資集散地,歷代對外開放的門戶,著名的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要沖,是祖國內地通向東南亞各國的重要驛站,古代朝廷貢品「永子」、「料絲燈」的發祥地,滇西抗戰的主戰場,有抗戰大後方重要的國際補給線——史迪威公路穿境而過。
隆陽區氣候屬西南季風區亞熱帶高原氣候類型,加之低緯度高海拔和海拔高程差異較大的復雜地形,使隆陽區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熱、溫、寒三種氣候類型俱全。全區大部分地區冬無嚴寒,夏無酷熱,四季如春,終年常綠。最冷1月平均氣溫8.5℃,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0.7℃,年平均氣溫15.5℃,全年無霜期290天以上,冬春兩季雨量較少,夏秋兩季雨量較多,年平均降雨量966.5毫米。
優越的立體氣候,造就了豐富多樣的生物資源,給隆陽帶來了立體農業之利,已被國家列為滇西農業綜合開發區和全國糧棉大縣(區)之一。全區現有農業耕地68.24萬畝,林業用地418.5萬畝,其中有林地278.2萬畝,森林覆蓋率為38.55%。按氣候和地形劃分,全區大體可分為溫和壩區、亞熱帶區、溫涼山區和高寒山區四個農業自然經濟區域。以保山壩為主的溫和壩區,素有「滇西糧倉」之稱,面積533平方公里,現有農耕地20餘萬畝,一年兩熟,盛產稻米、包穀、小麥、蠶豆,歷來是雲南糧食生產區和重要糧食基地,是國家和雲南省先後投資建設的商品糧生產基地;養豬業亦較發達,是國家級商品瘦肉型豬生產基地;隆陽區生產的蠶繭在東南亞享有盛譽,每繭絲長1150米,為全國之冠;反季蔬菜成熟早、無公害,深受境內外消費者歡迎;「透心綠豆」種植面積2.28萬畝,銷往省內外;優質小麥初步形成了以永吉麵粉廠為龍頭企業的「公司+基地+農戶」的格局。以潞江壩為主的亞熱帶區,面積1321平方公里(海拔1500米范圍內),現有農耕地32萬余畝,該區域別具乾熱氣候特徵,有「天然溫室」之稱,既適宜種植發展一年多熟制的糧食作物,更適宜種植發展多種熱帶、亞熱帶高價值經濟作物,現種植有甘蔗、香料煙、咖啡、胡椒、砂仁、龍眼、荔枝、芒果、香蕉、菠蘿、鳳梨、柑桔、橡膠等經濟作物,而且這些高價值經濟作物產品的品質別具特色,一般都優於其它熱區,可謂「香的最香、甜的最甜」,香料煙、小粒咖啡、砂仁、龍眼、胡椒的品質在國內首屈一指。現已被國家和雲南省列為「香料煙生產基地」、「小粒咖啡生產基地」、「國家糖料基地」、「芒果生產基地」;綿亘遍布全區的溫涼山區和高寒山區,面積3420平方公里,現有農耕地16餘萬畝,森林200餘萬畝,這個區域山高地廣,適宜農、林、牧各業生產的發展,是全區旱糧、用材林、烤煙、茶葉、乾果、水果、山葵、亞麻、大牲畜的重點產區。
隆陽區境內河流眾多,落差較大,水力資源較為豐富。全區分屬怒江、瀾滄江兩大水系的大小河流140多條,總長580公里,較大的有怒江、瀾滄江、東河、瓦窯河、沖江河、蒲縹河、水長河、大沙河等,水能理論蘊藏量23萬多千瓦,近期可供開發利用的裝機容量8.3萬多千瓦。隆陽區境內主要礦藏有汞、銅、硫磺、鉛、錫、鈦鐵砂、金、銀、煤等多種礦產,且儲量豐富,極具開采價值,保山壩區現已探明有資源儲量為26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資源(目前城區內已民用)。
隆陽古為「殊方異域」聚散之地,「南方絲綢之路」橫貫全境,至今留有諸多勝跡;隆陽山川壯麗、風景優美,它神奇的魅力吸引著八方來賓。曾令中外旅行家徐霞客、馬克•波羅和大批文人墨士所傾倒而吟詠的「內八景」、「外八景」經修葺一新,可供觀賞游樂的有:明月太保、龍泉雁塔、西山晚翠,梨花香雪、農民公園龍王塘、千里古道飛長虹、千姿百態金姆洞、金雞卧牛寺,唐代古剎雲岩卧佛寺,它在東南亞影響極廣。雄踞區境西部的高黎貢山,從海拔3780米的主峰順山下至海拔900米的山麓,形成獨特的立體氣候,完整的寒帶、溫帶、亞熱帶生態體系。一百多萬畝浩瀚的原始森林中,有似劍刺空的山峰,如線如帶的大小瀑布,清如明鏡的溫泉,有鳥類470餘種,列為國家一、二類保護的獸類60多種,珍稀植物1700多種,有眾多的遺跡、遺物,享有「世界動物植物寶庫」、「物種基因庫」、「自然博物館」之稱,已被列為國家自然保護區。現主要景點有永昌文化園、太保山森林公園、哀牢王御花園、蒲縹阿里山莊度假區、舊石器時代遺址塘子溝等,還有棲賢寺、寶山寺、寶鼎寺、卧牛寺、玉皇閣、霽虹橋、千佛洞等名勝古跡。踏入隆陽,你既可領略高黎貢山的雄偉、怒江峽谷的險峻,瀾滄江、怒江日夜奔騰的怒濤,又可飽賞高原明珠的萬紫千紅、乾熱河谷的亞熱帶風光,更可游覽諸多建築奇趣,古色古香、環境優雅的風景名勝。隆陽不失為旅遊度假的勝地,地理探險家、考察家們迷人的樂園。
隆陽區投資環境優越。交通便利,國道320線(大保高速公路)橫穿其境,使其成為內聯滇西各地州的交通樞紐,外通緬甸陸上口岸的重要通道。區內公路四通八達,全長2000多公里,是建國前的8倍。隆陽有可起降波音737的二級機場。郵電通訊網路暢通,有可直撥國際、國內的7.82萬門程式控制電話,在全區范圍內開通了行動電話。另外,隆陽區設有中國銀行、保山海關等機構,可就地報關出口各類商品和辦理匯兌有關手續。
改革開放以來,隆陽區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發展,城鎮建設、所有制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已形成了糧油、煙草、蔗糖、畜禽、林果、蔬菜、咖啡、絲麻、山葵、葯材花卉等十類優勢農業產業,全區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由1978年的57.8:21.1:21.1調整為2005年的32.58:27.05:40.37。2005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現價)48.9億元,同比增長15.1%,其中:第一產業15.93億元,第二產業13.23億元,第三產業19.74億元;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2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21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79元。
為進一步加快城市經濟發展,隆陽區從1996年開始,把城市建設作為改善投資環境、拉動城鄉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龍頭來抓,加快了城市建設步伐。圍繞建設「安全、美麗、繁華」的城建目標,在新區建設、舊城改造和城市管理三個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進展,城市面積由1996年6.6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15.65平方公里。城市的載體功能不斷完善,城市的拉動效應日益顯現,2003年城鎮經濟占國民經濟的比重近60%。
隆陽區具有區位、資源的相對優勢。從歷史建樹,當今貢獻到將來的發展,隆陽區在我國大西南邊陲都佔有重要地位,隨著對外開放的擴大和經濟建設的發展,隆陽區將逐步成為我國內地向西南邊疆實行經濟技術轉移的支撐點和接力點,成為理想的邊貿轉口加工、出口之地。歷史上,憑西南絲綢古道,永昌曾匯聚中外遊客商賈;看如今,乘改革開放大潮,隆陽將笑迎四海賢才佳賓,藉助四海之力,以實現新的騰飛。
❷ 我很喜歡咖啡,據說雲南保山市潞江壩產的小粒咖啡品質是世界一流的,是這樣的嗎
潞江壩位於世界第二大峽谷——怒江大峽谷中,橫斷山脈滇西縱谷兩端,由怒江河谷的一組沖積扇和高黎貢山,怒江山麓低海拔台地構成,亞熱帶河谷氣候。
保山潞江小粒咖啡,是名冠全球、世界稱譽的優良品種。保山種植咖啡,始於五十年代中期,首株咖啡苗是已故愛國華僑梁金山先生從東南亞引進的在當地農民和技術人員的精心培育下,創造了潞江壩小粒咖啡質優高產的經驗。種植面積擴展到上萬畝,產量占雲南全省總產量的70%左右。1980年,先後到潞江壩考察學習咖啡種植的省內外科技人員一千多人次。同年,支援全國選作良種的咖啡量達數萬斤。潞江壩小粒咖啡的「子孫」遍及全國。潞江壩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咖啡良種基地之一。
怒江瀘水縣也有部分小粒咖啡種植,面積不大,但品種很純正,本人在怒江一帶工作1年。
❸ 雲南怒江自治州發展面臨的問題是什麼
雲南怒江自治州可持續性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1 雲南怒江流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意義
雲南怒江流域地處我國西南邊陲,在雲南省境內幹流長624 km ,流域面積2. 4 萬km2 。從我國大江大河流域的系統格局來看,該流域雖然面積不大,在我國和雲南省境內的幹流也不長,但其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經濟和政治意義。
(1) 怒江流域是我國西部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而經濟欠發達的典型地區。在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宏觀戰略中,如何正確認識怒江流域區域經濟發展的優劣勢,構建符合當地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特點的區域產業體系,實現流域的可持續發展,不僅關繫到流域自身經濟水平的提高和生態環境治理,而且對於西部其他類似地區的區域開發,也具重要的前期探索和借鑒作用。
(2) 怒江是我國16 條重要的國際河流之一,怒江流域可持續發展是我國開發沿邊地區,穩定和繁榮邊疆經濟,建成良好的國際經濟環境的重要工程。怒江源於我國西藏,為中、緬、泰多國河流。怒江流域下游國家是世界上經濟不發達的貧困國家,經濟實力相對較弱,雲南怒江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和區域開發缺乏良好的國際經濟支撐,而只能主要依賴我國自身的投入,流域治理與開發的難度較大。但雲南怒江流域的開發,是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對全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貢獻,流域的開發與治理對下游其他國家的生態環境保護還有著重要的國際政治意義。
(3) 怒江流域可持續發展是我國實施反貧困戰略的需要。怒江流域是我國目前經濟發展水平最落後的地區之一,農業生產水平低,工業基礎差,貧困人口比重大,實現怒江流域的可持續發展,實際上是我國貧困地區實施扶貧工程的重要實踐,它對於提高我國國民經濟的整體水平和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有著重要的典型示範作用。
(4) 怒江流域可持續發展是我國民族團結、共同發展的需要。怒江流域是我國僳僳、怒、獨龍、白等少數民族的發源地,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地域。流域開發的成功實施,不僅將促進經濟發展,提升區域經濟質量和人民生活水平,而且可兼顧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它對於維護我國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都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5) 怒江流域可持續發展是我國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物資源持續利用的重要組成部分。怒江流域生物資源豐富、生態景觀復雜多樣,是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景觀保護的重要地域。但由於其自然環境脆弱,一經破壞,恢復難度大,加之,近期人口的超載,流域生態系統正遭受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人類干擾,亟待進行科學合理的流域開發與保護,以實現流域的持續發展,使自然界寶貴的基因庫得以最大限度的保留。
2 雲南怒江流域生態經濟格局與資源環境特徵
雲南怒江流域處於東經98°07′~ 100°02′, 北緯24°07′~28°23′之間,屬青藏高原向雲貴高原過渡的狹
長地帶,行政區劃上主要包括怒江州的貢山、福貢、瀘水3 縣和保山地區的保山、施甸、龍陵和昌寧4 縣市,土
地面積2. 4 萬km2 , 人口201. 2 萬, 分別占雲南省的6. 1 %和4. 8 %。雲南怒江流域生態經濟格局與資源環
境特徵如下。
2.1 自然景觀多樣,但區域生態系統抗性弱,自恢復機能較差
雲南怒江流域是橫斷山脈的組成部分之一,主要由起伏巨大、南北縱貫、東西並列的高黎貢山、怒江河谷和怒江山脈(碧羅雪山的南部) 組成,流域內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形破碎而陡峻。根據地質構造和岩性的不同,怒江流域自北向南可分為極高山峽谷區、高中山峽谷區和中山峽谷區3 個地貌亞區。由於經歷長期的地殼運動,流域內斷裂帶發育完全,構成了以山地為主,高中山峽谷與低山丘陵、盆地(壩子) 相間排列的景觀格局。其中, 在怒江州山地佔土地總面積的97 % ,在保山地區山地佔土地總面積的91. 8 %。由於雲南怒江流域地勢高差大,山巒起伏,河谷深切,加之地形破碎和土層薄、石頭多等,造成區域生態系統抗性弱,自恢復機能較差。地表植被一旦破壞,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極易發生,環境恢復難度較大。流域內除少數山間盆地(壩子) 、階地、沖洪積扇土壤耕作層較厚外,其他地方耕作層較薄,水土流失危害嚴重,不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
2.2 土地資源人均量大,但質量差,且利用不合理
雲南怒江流域人口密度為84 人·km- 2 ,土地資源總量較豐富,人均土地資源賦存是雲南省平均水平的1. 27倍,但土地資源利用不合理,主要表現在2 個方面。首先,從怒江流域土地資源結構看,耕地面積29. 5 萬hm2 ,占土地總面積的12. 5 %;林地面積148 萬hm2 ,占土地總面積的62. 7 %;園地、牧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分別佔1. 1 %、2. 2 %、1. 3 %和18. 4 %。林業用地比重大的特徵十分明顯,但農業產業結構與資源結構特徵極不相稱。農業內部種植業產值達63. 9 % ,林業產值僅佔8. 1 % ,林業用地多、林業資源豐富的優勢遠未得到發揮,而自然條件相對不適合的種植業比重又過大。
其次,怒江流域降水豐沛,福貢、貢山、龍陵等縣多年平均降水量均在1 350 mm以上,而且主要集中在5 月—9月,加之山高坡陡,種植業規模過大,導致了嚴重的水土流失。目前,怒江流域土壤侵蝕面積已達到31. 7 %,而且仍呈加重趨勢。
2.3 動植物資源豐富,但保護難度大
雲南怒江流域是古熱帶植物區系和泛北極植物區系,中國- 日本植物區系和中國- 喜馬拉雅植物區系過渡交匯地帶,同時又是古北界和東洋界2大動物區系的通道。在地質構造上,雲南怒江流域處於南亞次大陸與歐亞大陸鑲嵌交接帶,地質構造復雜,新構造運動活躍,垂直高差巨大,立體氣候垂直分異明顯。加之,第四紀以來受冰川侵襲的影響不大,從而形成動植物傳播的天然通道和「避難所」。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和立體氣候,孕育出完整的植被垂直帶譜景觀與多種森林植被類型,為不同類型的動植物提供了生存繁衍的理想場所,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從植物種類來看,僅怒江峽谷區內的貢山、福貢和瀘水3縣(含原碧江縣) 有維管植物185 科、878 屬、3 138 種(含亞種、變種和變型) ,分別占雲南省同類植物科、屬、種總數的56. 7 %、40. 5 %和20. 8 % 。怒江流域內動物種類也很豐富,尤其是珍稀保護動物種類多。怒江流域內有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 列為具有國際意義的A 級自然保護區———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省級怒江自然保護區,保護面積共計4 578 km2 ,占流域面積的19. 1 % ,是我國乃至世界野生生物資源保護的重要區域之一。保護區內脊椎動物581 種,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有羚牛、印支虎、白眉長臂猿、滇金絲猴等共計81 種。此外,保護區內還有昆蟲844 種,真菌133 種。但怒江流域景觀垂直帶譜過渡急速,生態系統的平衡調節能力較弱,抗外界壓力的能力差。植被遭受破壞或環境受到污染後,造成動植物種群波動顯著,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難度較大。
2.4 旅遊資源多樣,但開發程度偏低
雲南怒江流域旅遊資源集稀有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獨特的民族風情於一體。在自然景觀方面,雄偉高大的高黎貢山和氣勢磅礴的怒江,是入選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三江並流」的核心部分;流域內生物資源異常豐富,是開展科學考察和生物多樣性研究的理想場所。龍陵的邦臘掌熱泉、昌寧的雞飛風光、瀘水的登埂溫泉等都是集觀光、療養和健身多功能於一體的自然景觀資源;怒江流域喀斯特地貌發育,形成了豐富多彩、形態各異的岩溶景觀,如龍陵的勐糯仙人洞、施甸清平洞風景區、瀘水的青山溶洞和福貢的月亮石等;此外,流域內還有眾多的高山湖泊和飛流瀑布,如高黎貢山的聽命湖、碧羅雪山的恩熱依比湖、乾地低依比湖和高黎貢山的三疊水瀑布、瀘水的滴水岩瀑布等。人文旅遊資源主要集中在歷史文化名城———保山市,主要景點有武侯祠,玉皇閣建築群,九龍勝地———易羅池,佛教勝地———梨花塢、卧佛寺和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光尊寺。民族風情別具一格,對來自國內外的旅遊觀
光者有著極大的魅力。怒江流域是僳僳、彝、怒、傣族等少數民族匯集區,各民族不同的發展歷史和獨特的
民族文化,構成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如僳僳族的刀桿節、彝族的火把節、傣族的潑水節、怒族的「仙女節」
等民族節日和千腳落地房、木楞房、土掌房等民居均具有極高的觀光休閑價值。
但是,由於地處邊遠地區,旅遊環境比較差,交通、通訊、住宿等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加之旅遊經營管理經驗不足,服務水平偏低,資金投入缺乏等原因,怒江流域旅遊資源開發程度低,絕大多數景點尚處於未開發狀態。據怒江州旅遊資源普查統計,怒江州普查的400 個景點景觀中,未開發的景點多達320 個,開發利用率僅為20 %。
2.5 經濟發展水平偏低,產業結構不合理
雲南怒江流域地處偏遠,對外交通不便,信息不靈,資源分布時空組合欠佳,加之開發歷史較短和科技、教育、文化發展相對滯後,制約了流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怒江流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GDP) 2 642 元,比雲南省平均低1 615. 2 元,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1. 9 % ,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除人均糧食產量基本接近全國平均水平以外,人均國有單位固定資產投資額、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職工平均工資、農民人均純收入均低於雲南省平均水平,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3. 0 %、35. 6 %、87. 6 %和64. 5 %。此外,流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流域內農村人口中尚有7. 9 萬人(佔全州農業人口的34. 6 %) 未解決溫飽問題。
怒江流域經濟的發展主要依賴於土地資源的農業開發利用。流域內工業發展緩慢,產業體系尚處於低層次的起步階段。在怒江流域GDP 構成中,第一產業比重為46. 3 % ,比雲南全省平均水平高23. 4 個百分點,而第二產業比重則較全省平均低23. 9 個百分點,產業產值結構處於第一產業> 第三產業> 第二產業的低水平階段。在工農業總產值中,農業總產值佔31. 4 % ,比雲南省平均高2. 0 個百分點。怒江流域產業結構不合理及經濟整體水平較低,還導致了與此密切相關的區域城鎮化水平偏低,非農業人口比重僅為10. 8 % ,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的1/ 2。
2.6 教育、科技發展滯後,科技推廣應用遲緩
雲南怒江流域經濟發展水平整體偏低,加之少數民族大雜居、小集居的分布格局,各民族之間語言差異以及各村寨之間受山體、河流阻隔等因素,增加了居民接受教育的難度,致使流域內農村人口文化水平偏低,教育、科技水平偏低,發展滯後。根據我國第4 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怒江州12 歲以上的文盲和半文盲占同一年齡段人口的46. 3 %。教育的滯後發展直接制約了科技的推廣應用,流域科技推廣力量薄弱,部分地區生產經營方式粗放,良種良法和一些與之配套的實用耕作技術難以推廣,作物單產水平比全省平均低20 %~60 %。保山地區和怒江州每100 萬人中自然科技人員僅40~50 人,約相當於雲南全省平均的1/ 4。
3 怒江流域可持續發展對策建議
雲南怒江流域具有相對良好的邊境貿易與經濟發展的區位條件,且自然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又面臨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良好機遇,流域開發的時機已經到來。但由於流域社會發展程度偏低,區域經濟滯後,生態系統脆弱,流域開發還面臨著貧困人口過多、資金投入乏力、生態環境恢復和保護工程量大等問題。從流域可持續發展和流域生態經濟系統角度分析,當前流域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最迫切需要理順和解決的矛盾主要集中在3 個方面:即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生態環境的保護治理和恢復重建,流域產業體系重建與近、中期支柱產業(或主導產業) 的確立,以及貧困區域和貧困人口脫貧方式的選擇。因此,建議從以下5 個方面加快流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建設。
3.1 開展流域經濟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制定流域可持續發展戰略怒江流域地緣優勢明顯,生物、礦產、能源資源豐富,具有良好的區域開發條件;但由於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滯後,自然環境已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壞,需要盡快開展流域經濟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期在摸清資源量、質特徵和確定區域發展阻滯因子的基礎上,提出適度超前又切合區域特點的區域開發戰略。尤其是隨著西部大開發的進行,怒江流域資源開發強度和經濟發展速度將明顯加快,迫切需要在原有區域問題研究的基礎上,對現階段流域社會經濟發展、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以及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等問題進行全面探索和專題性研究,對諸如區域開發總體戰略、區域產業結構構建、產業發展優先序和開發投入機制等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宏觀性、系統性、綜合性問題開展更為深入的研究和科學論證。
3.2 實行退耕還林還草,實現生態經濟系統良性循環
坡地墾殖是怒江流域農業發展的最突出特徵,也是流域內一系列生態環境演化的根源之一。按照國家生態建設規定,坡度在25°以上耕地,禁止種植任何農作物,必須退耕還林還草,雲南怒江流域退耕的面積約為4 萬hm2 。由於陡坡墾殖的耕地在耕地總量中所佔的比例大,流域內第二、三產業發展滯後,人口對耕地和種植業的依賴性過強;在目前情況下,大范圍實行退耕還林有必要但不大可能實現。因此,怒江流域陡坡墾殖問題的解決,需要根據不同地域的具體條件,採用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和農林復合等多種方式分步進行。此外,在進行退耕還林還草時,應結合國家和雲南省扶貧開發和以工代賑的實施,選擇一批工程地質條件和水利建設條件較好的成片坡耕地,實行坡改梯,建設一定數量可持續集約利用的梯田、梯地,保障流域大宗農產品的穩定生產,促進退耕還林還草順利實施。
3.3 分步開發旅遊資源,逐漸壯大旅遊產業
怒江流域具有高山峽谷、少數民族風情和原始自然生態3 個資源優勢和1 個邊境地緣優勢,為旅遊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由於經濟、社會因素的制約,雲南怒江流域旅遊產業發展必須突出重點,選擇資源質量高、投資小、見效快、示範帶動作用強的景點優先開發。根據怒江流域區域經濟環境特徵及地處偏遠、交通不便、遠離客源市場等特點,近期旅遊開發應以保護性開發為主,優先選擇開發部分高質量的景點 ,近期應重點開發怒江峽谷景觀、保山地區人文景觀和高黎貢山自然與生態景觀。開發旅遊景點採用「兩線一片」的布局,即怒江峽谷線、保山人文線和高黎貢山百花嶺生態景觀片。近期可利用雲南旅遊業已有的良好周邊環境,優先開發(大理—) 六庫—上帕—開茨—丙中洛(或獨龍江) 、(大理—) 保山—龍陵( —瑞麗) 和(大理—) 保山—芒寬百花嶺(或騰沖—盈江) 3 條旅遊路線。
3.4 加大生物資源的開發力度,培養新型生態產業
(1) 建立生物資源開發、生產和加工基地,形成優勢產品和產業。
在充分開發天然生長的雲南黃連、胡連木、雲木香、杜仲、砂仁、獼猴桃、烏桕、油桐等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生物資源的基礎上,注重生態環境保護,並選擇適宜地域,採用人工培養的方法,發展人工種植,彌補野生生物資源總量的不足,形成穩定的規模化生產和加工基地。
(2) 組建生物資源開發的龍頭企業,用產業化發展的思路,形成在國內外市場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骨幹企業,帶動產業群體高效發展。
(3) 加大科技投入,從資源的精深加工入手,盡快使生物資源轉化為名、特、優商品,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價值,提高產業效益,把生物資源開發培養成為帶動流域經濟發展和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3.5 以引進實用科技為主,增強勞動者的科技素質和生產技能,提高生產力水平根據怒江流域近期產業建設的需要,採用特殊的優惠政策,多形式多途徑引進高素質、高檔次的科技人員,以人才引進為突破口,帶動支柱產業的發展。針對怒江流域少數民族人口比重大、文化程度不高的特點,在現階段快速引進和推廣適用技術,把提高勞動者的生產技能作為提高區域科技水平的重心。重點採用樹立科技示範典型、農民短期培訓、專題技術講座等方式,調動農民學習科技文化的積極性,以實用科技的先期介入帶動區域社會經濟的良性發展。
❹ 從西安出發到雲南怒江州六庫鎮要怎麼走火車 客車 飛機 分別是什麼路線
火車:西安-昆明,在做汽車倒六庫。昆明到六庫的車票是150左右
西安-昆明-大理,汽車到六庫。昆明到大理硬卧80硬座32,大理到六庫車票50
飛機:西安-昆明,後面的一樣,
汽車:西安-成都-昆明,後面一樣;
從昆明到六庫最好走大理你那條路,好走還實惠,
還有六庫正在修機場,如果你等得到的話也可以體驗一下
祝你旅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