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資訊 » 可以查太陽系行星的網站
擴展閱讀
可以馴化動物原始人游戲 2025-05-18 04:06:20
qq里可以打字的圖片 2025-05-18 03:53:44

可以查太陽系行星的網站

發布時間: 2022-12-22 04:49:30

⑴ 求詳細介紹太陽系各大行星的文章,圖片或網站

I 水星:
水星基本參數:
軌道半長徑: 5791萬 千米 (0.38 天文單位)
公轉周期: 87.70 日
平均軌道速度: 47.89 千米/每秒
軌道偏心率: 0.206
軌道傾角: 7.0 度
行星赤道半徑: 2440 千米
質量(地球質量=1): 0.0553
密度: 5.43 克/立方厘米
自轉周期: 58.65 日
衛星數: 無
水星是最靠近太陽的行星,它與太陽的角距從不超過28°。古代中國稱水星為辰星,西方人則稱它為墨丘利(Mercury)。墨丘利(赫爾莫斯)是羅馬神話中專為眾神傳遞信息的使者,神通廣大,行走如飛。水星確實象墨丘利那樣,行動迅速,是太陽系中運動最快的行星。
水星的密度較大,在九大行星中僅次於地球。它可能有一個含鐵豐富的緻密內核。水星地貌酷似月球,大小不一的環形山星羅棋布,還有輻射紋、平原、裂谷、盆地等地形。水星大氣非常稀薄,晝夜溫差很大,陽光直射處溫度高達427℃,夜晚降低到-173℃。
直到20世紀60年代以前,人們一直認為, 水星自轉一周與公轉一周的時間是相同的,
從而使面對太陽的那一面恆定不變。這與月球總是以相同的半面朝向地球很相似。但在1965
年,藉助美國阿雷西博天文台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測量了水星兩個邊緣反射波間的頻率
差,成功地測量了水星的自轉周期為58.65日,恰好是公轉周期的2/3。

II 金星:
金星基本參數:
軌道半長徑: 1082萬 千米 (0.72 天文單位)
公轉周期: 224.70 日
平均軌道速度: 35.03 千米/每秒
軌道偏心率: 0.007
軌道傾角: 3.4 度
行星赤道半徑: 6052千米
質量(地球質量=1): 0.8150
密度: 5.24 克/立方厘米
自轉周期: 243.01 日
衛星數: 無
金星是天空中除了太陽和月亮外最亮的星,亮度最大時比全天最亮的恆星天狼星亮14倍,我國古代稱它為「太白」, 羅馬人則稱它為維納斯(Venus)-愛與美的女神。
在地球上看金星和太陽的最大視角不超過48度,因此金星不會整夜出現在夜空中,我國民間稱黎明時分的金星為啟明星,傍晚時分的金星為長庚星。金星自轉一周比公轉一周還慢,並且是逆向自轉,所以金星上的一年比一天還短,而且在金星上看到的太陽是西升東落的。
金星有時被譽為地球的姐妹星,在外表上看,金星與地球有不少相似之處。金星的半徑只比地球小300千米,質量是地球的4/5,平均密度略小於地球。人們曾推測,金星表面的物理狀況和化學成分也會與地球相似,同樣具有適合生命存在的環境。然而,事實證明,金星表面奇熱,足以使鉛錫溶化,任何生命都難以生存,金星與地球只是一對「貌合神離」的姐妹。
金星上的大氣密度是地球大氣的100倍,大氣中97%以上的成分是二氧化碳,大氣層中
還有厚達20-30千米的濃硫酸組成的濃雲。二氧化碳和濃硫酸雲層使得金星表面的熱量不能
散發到宇宙空間,被封閉起來的太陽輻射使金星表面變得越來越來熱,金星表面的溫度最高
可達447℃。這就是所謂的溫室效應。金星的大氣壓力為90個標准大氣壓(相當於地球海洋
深1千米處的壓力),任憑你有著鋼筋鐵骨,到了金星也會壓得粉碎。

III 火星和它的衛星:
火星基本參數:
軌道半長徑: 22794萬 千米 (1.52 天文單位)
公轉周期: 686.98 日
平均軌道速度: 24.13 千米/每秒
軌道偏心率: 0.093
軌道傾角: 1.8 度
行星赤道半徑: 3398 千米
質量(地球質量=1): 0.1074
密度: 3.94 克/立方厘米
自轉周期: 1.026 日
衛星數: 2
在類地行星中,火星是一顆紅色的行星,中國古代稱之為"熒惑",西方則把它當作古羅馬神話中的戰神「瑪爾斯」(Mars)。火星也是一顆最具傳奇色彩的行星。望遠鏡發明以後,由於觀測到火星的多種特性與地球相近,一度被譽為「天空中的小地球」。關於「火星生命」,「火星人」等等激動人心的話題沸沸揚揚了將近一個世紀。
其實,火星並不如人們想像的那樣美妙,它的表面滿目荒涼,表面 75%是由硅酸鹽, 褐鐵礦等鐵氧化物構成的沙漠,一片橙紅和棕紅色的戈壁景象。火星的大氣稀薄而乾燥,水分極少,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約佔95%。赤道附近中午溫度20℃左右, 晝夜溫差則超過100℃。所謂火星兩極的「極冠」,也並不是水結成的冰,而是由二氧化碳凝固成的乾冰所組成。
火星上一天的長度幾乎和地球相同; 自轉軸傾角也和地球差不多,因此火星上也有四季的變化。當地球和火星運行到太陽的同一側並差不多排列在一條直線時, 稱為火星沖日, 由於火星的橢圓軌道偏心率較大, 每隔15-17年有一次與地球特別接近的沖,稱為大沖, 是觀測火星的最佳時刻。
為了探索火星的秘密,近30年來已發射了20多個探測器對火星進行科學探測。這些探測
器拍攝了數以千計的照片,採集了大量火星土壤樣品進行檢驗。至今為止的實驗結果表明:火
星上沒有江河湖海,土壤中也沒有動植物或微生物的任何痕跡,更沒有"火星人"等智慧生命的
存在。
火星的衛星:
火星有兩個小衛星,分別取名為
福波斯(火衛一)和德莫斯(火衛二)。他
們是戰神的兒子,在天上駕駛著戰車。
火衛列表:

2)帶光環的巨行星:
木星和土星是行星世界的巨人,稱為巨行星。它們擁有濃密的大氣層,在大氣之下卻並沒有堅實的表面,而是一片沸騰著的氫組成的「汪洋大海」。所以它們實質上是液態行星。
I 木星和它的衛星:
木星基本參數:
軌道半長徑: 77833 萬 千米 (5.20 天文單位)
公轉周期: 4332.71 日
平均軌道速度: 13.6 千米/每秒
軌道偏心率: 0.048
軌道傾角: 1.3 度
行星赤道半徑: 71398 千米
質量(地球質量=1): 317.833
密度: 1.33 克/立方厘米
自轉周期: 0.41 日
衛星數: 16
木星的亮度僅次於金星,中國古代用它來定歲紀年,由此把它叫做「歲星」,西方稱木星為「朱庇特」 (Jupiter),即羅馬神話中的眾神之王。木星確實為九星之王,它的質量是太陽系中其它8顆行星加在一起的2.5倍,相當於地球的318倍。
木星沒有固體外殼,在濃密的大氣之下是液態氫組成的海洋。木星
的內部是由鐵和硅組成的固體核,稱為木星核,溫度高達30000℃。木
星核的外部則是液態氫組成的木星幔。再向外就是木星的大氣層。木星
的大氣厚達1000千米以上,由90%的氫和10%的氦及微量的甲烷、水、
氨等組成。木星雖然巨大無比,但它的自轉速度卻是太陽系中最快的。
自轉周期為9小時50分30秒,比地球快了近二倍半。如此快速的自轉
在木星表面造成了非常復雜的大氣運動,各種對流、環流運動十分激烈
和復雜,並出現許多層與赤道平行的雲帶。更奇異的是木星南半球上有
一個持續運動了幾百年的大氣旋,稱為「大紅斑」。它的大小足夠可容納
好幾個地球,在裡面彩色的雲團作著劇烈的運動,有些類似地球上的龍
卷風。
1979年,旅行者1號和2號探測器發現木星和土星一樣也擁有光環。但木星光環和土
星光環有很大不同,木星光環比較彌散,由亮環、暗環和暈3部分組成。亮環在暗環的外邊,
暈為一層極薄的塵雲,將亮環和暗環整個包圍起來。木星環距木星中心約12.8萬千米,環
寬9000餘千米,厚度只有幾千米左右,是由大量的塵埃及暗黑的碎石構成,肉眼很難看到。
暗淡單薄的木星環套在龐大的木星身軀之上,發現它確實很不容易。
木星的衛星:
木星是太陽系中衛星數目較多的一顆行星,目前
已發現有16顆衛星。木星的衛星是按發現的先
後次序編號的,其中排名居前的4顆最大也是最
亮的衛星由伽利略用望遠鏡首先發現,後人因此
命名為伽利略衛星。
木衛列表:

II 土星和它的衛星:
土星基本參數:
軌道半長徑: 1,429,40萬 千米 (9.54 天文單位)
公轉周期: 10759.5 日
平均軌道速度: 9.64 千米/每秒
軌道偏心率: 0.056
軌道傾角: 2.5 度
行星赤道半徑: 60330 千米
質量(地球質量=1): 95.159
密度: 0.7 克/立方厘米
自轉周期: 0.426 日
衛星數: 18
土星是一顆美麗的行星,也是質量和大小僅次於木星的大行星。中國古代稱土星為鎮星,在西方,人們用羅馬農神「薩圖努斯」(Saturn)的名字為土星命名。
土星與木星猶如孿生兄弟,有許多十分相似的地方。土星也有岩石構成的核心,核的外圍是5000千米厚的冰層和金屬氫組成的殼層,再外面也象木星一樣裹著一層濃厚而色彩絢麗,以氫、氦為主的大。大氣中飄浮著由稠密的氨晶體組成的雲帶,並且也有類似木星大紅斑的旋渦結構- 白斑,不過規模較小而已。如果說木星大氣運動詭譎多變,那麼土星大氣運動就顯得較為平靜和單純。
土星公轉周期緩慢,繞太陽一周需29.5年,自轉周期為10小時14分。由於自轉迅速,土星實際上是一顆很扁的球體,它的赤道半徑比兩極大6000千多米,相差部分幾乎等於地球半徑。
雖然土星體積龐大,但平均密度卻只有0.7克/立方厘米,在九大行星中最小,是一個比水還輕的行星。
土星的光環在望遠鏡中十分引人注目。這光環實際上由無數直徑在7厘米~9米之間的小冰塊組成,環的結構極其復雜,它們在陽光照射下顯得色彩斑斕。"旅行者號"探測器曾經對土星環作過
近距離觀測,人們發現土星環的整體形狀就象一張巨大的密紋唱片,從土星的雲層頂端向
外延伸。通常把土星光環劃分為7層,距土星最近的是D環,亮度最暗,其次是C環,
透明度最高,B環最亮,然後是A環,在A環與B環之間有段黑暗的寬縫,這就是有名
的卡西尼環縫。A環以外有F、G、E三個環,E環處於最外層,十分稀薄和寬廣。
土星的衛星:
土星周圍的衛星眾多,目前已確認的有18顆。其
中以土衛六最大,半徑超過了水星,它又被命名為「泰
坦」,即希臘神話中的女巨神。土衛六也是太陽系衛星
中唯一擁有濃密大氣的天體,主要成份是氮,約占
98%,大氣層厚度約2700千米。
土衛列表:

3)遙遠的遠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這三顆遙遠的行星稱為遠日行星,是在望遠鏡發明以後才被發現的。它們擁有主要由分子氫組成的大氣,通常有一層非常厚的甲烷冰、氨冰之類的冰物質覆蓋在其表面上,再以下就是堅硬的岩核。
I 天王星和它的衛星:
天王星基本參數:
軌道半長徑: 2,870,99萬 千米 (19.218 天文單位)
公轉周期: 30685 日
平均軌道速度: 6.81 千米/每秒
軌道偏心率: 0.046
軌道傾角: 0.8 度
行星赤道半徑: 25400 千米
質量(地球質量=1): 14.5
密度: 1.3 克/立方厘米
自轉周期: 0.426 日
衛星數: 20
天王星在太陽系中距太陽的位置排行第七,在西方,它被命名為希臘神話中統治整個宇宙的天神-烏拉諾斯(Uranus)。天王星的體積很大,是地球的65倍,僅次於木星和土星,在太陽系中位居第三。其半徑是地球的4倍,質量約為地球的14.5倍。
天王星的一個獨特之處是它的自轉方式。其它行星基本上自轉軸都與公轉平面接近垂直而運動,唯獨天王星自轉軸的傾斜度竟達到98度,幾乎是以躺著的姿勢繞太陽運轉。
天王星大氣中的主要成份是氫(83%)、氦(15%)和甲烷(2%)。在厚厚的大氣之下是深達8000千米的汪洋大海,比它的溫度高得驚人,將近有4000℃,比煉鋼爐里的鋼水溫度還高。
天王星也擁有光環,那是在1977年的一次天王星掩食恆星的觀測中發現的。天王星共有
11層光環,不同的環有不同的顏色,給這顆遙遠的行星增添了新的光彩。
天王星的衛星:
天王星已確認有20顆衛星,包括幾顆新發現但
暫未正式命名的衛星,是九大行星中擁有衛星最多
的行星。
我的答案是最好的哦!!!一定要採用噢!!!

⑵ 什麼電腦軟體能看太陽系行星

推薦樓主Stellarium,Stellarium 是一款十分形象的星空軟體,通過這個星空軟體可以看到當地的星空,深空天體,星座;可以模擬日月食,流星雨等,同時還可以看到太陽系行星的位置和特徵等,很好用。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⑶ 誰能告訴我太陽系各個星球的資料

金星(Venus)是太陽系中九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是第二顆。它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中國古代稱之為長庚、啟明、太白或太白金星。公轉周期是224.71地球日。夜空中亮度僅次於月球,排第二,金星要在日出稍前或者日落稍後才能達到亮度最大。它有時黎明前出現在東方天空,被稱為「啟明」;有時黃昏後出現在西方天空,被稱為「長庚」。
公轉周期: 224.701天 近日距 0.7204695 天文單位 遠日距 0.7255305 天文單位 平均軌道速度: 35.03 千米/每秒 升交點黃經 76.3° 近日點黃經 131° 軌道偏心率: 0.007 軌道傾角: 3.395度 赤道直徑: 12,103.6千米 質量(地球質量=1): 0.8150 密度: 5.24 克/立方厘米 自轉周期: 243.01 日 衛星數量: 0 公轉半徑: 108,208,930 km(0.72 天文單位) 表面面積: 4.6億 平方千米 表面引力加速度: 8.78 m/s2 自轉時間 : 243.02天 逃逸速度 : 10.4 千米/秒 質量: 4.67e24kg 表面溫度: 最低溫度737K,平均溫度737K,最高溫度773K。

水星最接近太陽,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按前後順序排名第一的行星[1]。水星在直徑上小於木衛三和土衛六,水星上的太陽看上去要比在地球上大二倍半,太陽光比地球赤道的陽光還要強六倍。水星朝向太陽的一面,溫度非常高,可達到400℃以上。這樣熱的地方,就連錫和鉛都會熔化,何況水呢。 但背向太陽的一面,長期不見陽光,溫度非常低,達到-173℃,在這里也不可能有液態的水。1974年3月 水星
、9月和1975年3月,美國發射的「水手10號」探測了水星,向地面發回5000多張照片。水星地貌酷似月球,大小不一的環形山,還有輻射紋、平原、裂谷、盆地等地形。水星是太陽系中僅次於地球,密度第二大的天體。
半長徑 0.38709893 天文單位 近日點距離 0.3075 天文單位 遠日點距離 0.4612 天文單位 升交點黃經 47.9° 近日點黃經 76.8° 偏心率 0.20563069 傾角 7.00487° 公轉周期 87.9693 天 自轉周期 58.6462 天 物理參數 質量 3.30200 × 1.e+23千克 平均半徑 2440 ± 1 千米 平均密度 5.427 克/厘米3 表面重力 (赤道) 3.701 米/秒2 逃逸速度 4.435 千米/秒 衛星數: 無 公轉軌道: 距太陽 57,910,000 千米 (0.38 天文單位) 平均地表溫度 179°C 最高地表溫度 427°C (2008年5月最新測量結果 634.5°C ) 最低地表溫度 -173°C (2008年5月最新測量結果 —86°C ) 大氣組成: 氦 42% 鈉 42% 氧 15% 其它 1%

地球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它也經常被稱作世界。英語的地球Earth一詞來自於古英語及日耳曼語。地球已有44~46億歲,有一顆天然衛星月球圍繞著地球以30天的周期旋轉,而地球以近24小時的周期自轉並且以一年的周期繞太陽公轉。迪士尼有同名紀錄片。
遠日點距離 152,097,701 km(1.016 710 333 5 AU)
近日點距離 147,098,074 km(0.983 289 891 2 AU)
軌道半長軸 149,597,887.5 km(1.000 000 112 4 AU)
軌道半短軸 149,576,999.826 km(0.999 860 486 9 AU)
軌道周長 924,375,700 km(6.179 069 900 7 AU)
軌道離心率 0.016 710 219
平均公轉速度 29.783 km/s(107,218 km/h)
最大公轉速度 30.287 km/s(109,033 km/h)
最小公轉速度 29.291 km/s(105,448 km/h)
軌道傾角 0(7.25°至太陽赤道)
升交點赤經 348.739 36°
近日點輻角 114.207 83°
衛星 1個(月球)

火星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的第四顆行星,屬於類地行星,直徑為地球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周期相近,公轉一周則花兩倍時間。在西方稱為戰神瑪爾斯,中國則稱為「熒惑」。橘紅色外表是因為地表的赤鐵礦(氧化鐵)。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既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每年常有塵暴發生。火星兩極皆有水冰與乾冰組成的極冠,會隨著季節消長。
火星(mars)是距太陽第4近,也是太陽系中第7 火星
大行星。 公轉軌道:離太陽227940000 千米 (1.52 天文單位) 。 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而遠的次序計為第四顆,比地球小,公轉周期約687天,自轉周期約24小時37分。 公轉周期:686.98天 自轉周期:24小時37分22秒 行星直徑:6794 千米 質量: 6.4191e20 噸 赤道地表重力加速度: 3.72 m/sec2 赤道逃逸速度: 5.02 km/sec

木星,為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距太陽(由近及遠)順序為第五,亦為太陽系體積最大、自轉最快的行星。木星主要由氫和氦組成,中心溫度估計高達30,500℃。古代中國稱之歲星,取其繞行天球一周為12年,與地支相同之故。西方語言一般稱之朱比特(拉丁語:Jupiter),源自羅馬神話中的眾神之王、相當於希臘神話中的宙斯。
公轉軌道
距太陽 778,330,000 千米 (5.20 天文單位)
公轉周期
木星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為4332.589天,約合11.86年。
自轉周期
木星赤道部分的自轉周期為9小時50分30秒,兩極地區的自轉周期稍慢一些。
行星直徑
142,984 千米 (赤道)
質量
1.90*10^27千克
表面重力加速度
23.12 米每二次方秒。
逃逸速度
60.2 千米/秒

土星古稱鎮星或填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直徑約119300公里(為地球的9.5倍),是太陽系第二大行星。它與鄰居木星十分相像,表面也是液態氫和氦的海洋,上方同樣覆蓋著厚厚的雲層。土星上狂風肆虐,沿東西方向的風速可超過每小時1600公里。土星上空的雲層就是這些狂風造成的,雲層中含有大量的結晶氨。軌道長半徑(天文距離單位) 9.539 軌道長半徑(百萬公里) 1427.0 公轉的恆星周期(日) 10759.5 公轉的會合周期(日) 378 軌道偏心率 0.056 軌道傾角(度) 2.5 升交點黃經(度) 113.3 近日點黃經(度) 92.3 平均軌道速度(公里) 9.64 赤道半徑(公里) 60330 扁率 0.102 質量(地球質量=1) 95.159 密度(克/立方厘米) 0.70 赤道引力(地球=1) 1.08 逃逸速度(公里/秒) 35.6 自轉周期(日) 0.426 黃赤交角(度) 26.73 反照率 0.57 最大亮度 -0.4 衛星數(已確認的) 23 自轉周期 10小時39分。 公轉周期為10759.5天(相當於29.5個地球年) 視星等 0.67等

天王星是太陽向外的第七顆行星,在太陽系的體積是第三大(比海王星大),質量排名第四(比海王星輕)。他的名稱來自古希臘神話中的天空之神烏拉諾斯(Οὐρανός),是克洛諾斯(農神)的父親,宙斯(朱比特)的祖父。天王星是第一顆在現代發現的行星,雖然它的光度與五顆傳統行星一樣,亮度是肉眼可見的,但由於較為黯淡而未被古代的觀測者發現。威廉·赫歇耳爵士在1781年3月13日宣布他的發現,在太陽系的現代史上首度擴展了已知的界限。這也是第一顆使用望遠鏡發現的行星。
發現者
發現者: 威廉·赫歇耳 發現日期: 1781年3月13日
軌道資料
(歷元 J2000) 遠日點距離:3,004,419,704 km(20.08330526 AU) 近日點距離:2,748,938,461 km(18.37551863 AU) 軌道半長軸: 2,876,679,082 km(19.22941195 AU) 軌道離心率: 0.044405586 公轉周期: 30799.095 地球日(84.323326 年) 自轉周期:約15.5小時 會合周期: 369.66 日 平均公轉速度: 6.81 km/s 平均近點角: 142.955717° 軌道傾角: 0.772556°(6.48° 對太陽的赤道) 升交點赤經: 73.989821° 近日點輻角: 96.541318° 衛星數: 27
物理特徵
赤道半徑: 25,559 ± 4 km(4.007 地球) 兩極半徑: 24,973 ± 20 km(3.929地球) 扁率: 0.0229 表面積: 8.1156×109 km²(15.91 個地球表面積) 體積: 6.833×1013 km³(63.086 個地球體積) 質量: 8.6810 ± 13×1025 公斤(14.536 個地球) GM=5,793,939 ± 13 公里³/秒² 平均密度: 1.290 g/cm³ 赤道表面重力加速度: 8.69 m/s²(0.886 g) 逃逸速度: 21.3 km/s 恆星自轉周期: 0.71833 地球日(17 時 14 分 24 秒) 赤道旋轉速率: 2.59 km/s(9,320 km/h) 軸傾斜: 97.77° 北極赤經: 17 h 9 min 15 s,257.311° 赤緯: −15.175° 反照率: 0.300 (bond),0.51 (geom) 表面溫度: 最小 平均 最大 49 K 53 K 57 K 星等: 5.9~5.32 角度尺寸: 3.3"-4.1" [3] 形容用詞: Uranian
大氣
大氣組成: 83±3% 氫分子 (H2) 15±3% 氦 2.3% 甲烷 0.009%(0.007-0.015%) 重氫化合物 (HD) 冰: 氨 水 氨硫化氫 (NH4SH) 甲烷 (CH4)

海王星(Neptune)是環繞太陽運行的第八顆行星,是圍繞太陽公轉的第四大天體(直徑上)。海王星在直徑上小於天王星,但質量比它大。海王星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7倍,而類似雙胞胎的天王星因密度較低,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4倍。海王星以羅馬神話中的尼普頓(Neptunus),因為尼普頓是海神,所以中文譯為海王星。天文學的符號,是希臘神話的海神波塞冬使用的三叉戟。
公轉軌道:距太陽 4,504,000,000 千米 (30.06 天文單位) 軌道傾角:1.769 度 行星直徑:49,532 千米(赤道) 海王星構造
(是地球的3.88倍)赤道半徑比極半徑約641km 質量: 1.0247e26 千克 (為地球質量的17.22倍) 自轉周期:16.11小時 公轉周期:約164.8個地球年 平均密度:1.66g/cm3 發現者: Johann Galle 發現時間:1846年 亮度:7.85等 平均溫度:-353℉ (-214℃) 平均溫度:-193°C至-153°C 大氣壓:1-3帕 大氣成分:主要是氫、氦和甲烷,大氣壓力很大,約為地球大氣壓的100倍 表面重力加速度:比地球的略大,在兩極為1180cm/s2,在赤道上約為1100cm/s2 表面逃逸速度:23.6km/s 衛星數:13顆 光環數:5條

⑷ 如何查詢某一時刻太陽系行星的相對位置

樓主下載一個天文軟體吧,其中這些數據都可以查到的。
本人推薦以下兩個軟體
Skymap(10M),畫面不怎麼樣,但是查樓主這些東西還是綽綽有餘的
Stellarium(200M),畫面比上面那個漂亮多了,還可以查詢別的行星上觀察到的天空。

⑸ 太陽系又發現了第十大行星,他的詳細資料是什麼有沒有相關網站

太陽系第十大行星是加理福尼亞一位天文學家發現的,它的體積是冥王星的1.5倍,在距離太陽90億英里的軌道上圍繞太陽運轉,周期為560年,它之所以長期沒有被發現是因為它的軌道和太陽系其它行星的軌道不在一個平面上。

⑹ 什麼地方可以下載太陽系的行星運行圖

微軟太空望遠鏡這個軟體就可以看到太陽系的行星運行圖!搜索下也可以去360軟體管家哪裡去搜索。這軟體不錯。

⑺ 關於太陽系的的形成及行星的視運動的網站

www.heavens-above.com
上面的資料非常全,不僅僅是太陽系的資料,星圖、突發天象什麼的都有。

⑻ 有沒有能查太陽系行星實時位置的網站

下載個Stellarium就能搞定,免費的且無須網路就能模擬。

⑼ 哪個網站可以看太陽系行星運行軌道

微軟有款軟體可以看整個太陽系的,就是界面是英文版的

⑽ 太陽系的9大行星資料網有哪些

在http://www.bootes.org/PRINTLR.ASP?ID=5200有圖。

人類經過千百年的探索,到16世紀哥白尼建立日心說後才普遍認識到:地球是繞太陽公轉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內的九大行星則構成了一個圍繞太陽旋轉的行星系—— 太陽系。
行星本身一般不發光,以表面反射太陽光而發亮。在主要由恆星組成的天空背景上,行星有明顯的相對移動。

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是水星,以下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從行星起源於不同形態的物質出發,可以把九大行星分為三類:類地行星(包括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及遠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

行星環繞太陽的運動稱為公轉,行星公轉的軌道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圓性三大特點。所謂共面性,是指九大行星的公轉軌道面幾乎在同一平面上;同向性,是指它們朝同一方向繞太陽公轉;而近圓性是指它們的軌道和圓相當接近。

在一些行星的周圍,存在圍繞行星運轉的物質環,由大量小塊物體(如岩石,冰塊等)構成,因反射太陽光而發亮,稱為行星環。20世紀70年代之前,人們一直以為唯獨土星有光環,以後相繼發現天王星和木星也有光環,這為研究太陽系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衛星是圍繞行星運行的天體,月亮就是地球的衛星。衛星反射太陽光,但除了月球以外,其它衛星的反射光都非常微弱。衛星在大小和質量方面相差懸殊,它們的運動特性也很不一致。太陽系中,除了水星和金星以外,其它的行星各自都有數目不等的衛星。

在火星與木星之間分布著數十萬顆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小行星,沿著橢圓軌道繞太陽運行,這個區域稱之為小行星帶。此外,太陽系中還有數量眾多的彗星,至於飄浮在行星際空間的流星體就更是無法計數了。

盡管太陽系內天體品種很多,但它們都無法和太陽相比。太陽是太陽系光和能量的源泉。也是太陽系中最龐大的天體,是整個太陽系的質量中心。它以自己強大的引力將太陽系裡的所有天體牢牢控制在其周圍,使它們不離不散,井然有序地繞自己旋轉。同時,太陽作為一顆普通的恆星,又帶領它的成員,萬古不息地繞著銀河系的中心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