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資訊 » gdp數據怎樣來的
擴展閱讀
心可以放飛圖片 2025-07-08 18:58:21

gdp數據怎樣來的

發布時間: 2022-11-29 15:36:23

1. GDP怎麼算出來的

國家統計局每年公布GDP數據計算需要經過以下幾個過程:初步估計過程、初步核實過程和最終核實過程。

初步估計過程一般在每年年終和次年年初進行。它得到的年度GDP數據只是一個初步數,這個數據有待於獲得較充分的資料後進行核實。初步核實過程一般在次年的第二季度進行。初步核實所獲得的GDP數據更准確些,但因仍缺少GDP核算所需要的許多重要資料,因此相應的數據尚需要進一步核實。最終核實過程一般在次年的第四季度進行。

(1)gdp數據怎樣來的擴展閱讀

GDP(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常被認為是衡量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的指標。

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總體經濟狀況重要指標,但不適合衡量一個地區或城市的經濟狀況,因為每個城市的生產總值上繳上級或國家的量都不同,所以在每個城市留下的財富就不一樣。

2. GDP是什麼意思這個數據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

生活中很多人對於GDP這個數據也是聽了很多遍了,但是對於很多民眾們來說,他們可能並不是很熟悉這個數據。並且也不知道像這方面的經濟術語到底是出於一個什麼樣的意思,其實對於一些精通金融的小夥伴們來說,或者是一些在本科學了相關的經濟學的基礎的學生的人來說,他們也是比較熟悉這方面的一些專業術語的。但是對於很多平時對於國家的一些經濟大環境,或者是其他相關的經濟術語並沒有一個很好了解的人們來說,可能並不知道在這些方面的相關術語到底是指什麼樣的領域或者是什麼樣的意思?

GDP的計算方法

比如說針對於特特定地區,就是特定在某個區域的GDP,針對於全國的生產角度來說的話,那也是一個大體上的地域的概念。而且第2個就是成果,它反映生產出來的成果也是通過兩個指標來反映。首先第1個就是總生產值,第2個就是增加值。在總產值的基礎上,也是把這一部分的價值給去除掉了,所以這一塊的話就應該叫做增加值了。在進行計算的過程中也是通過對於一些專門的生產法來計算這個增加值,另外就是如果想獲取它的總產值的話,也要去獲取它的中間投入等一些方面的數據,才能夠達到一個正確的數據。

3. gdp是怎麼統計出來的,採用生產法統計

中國 GDP 是採用「生產法」統計的,只統計國內的實際生產增加值,是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個季度或一年),國家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以上就是 gdp 是怎麼統計出來的相關內容。

GDP 的作用


股票市值不算 GDP 。 GDP 由投資、消費、政府支出、凈出口構成,有人可能會覺得股票市值屬於投資的范圍,其實 GDP 里的投資是指固定資產投資和存貨投資,固定資產是指新造廠房、選購新設備、建築新住宅投資;存貨投資是指存貨處於生產中的產品和待出售的成品的存量,包括原材料、在產品和企業暫時持有的待售的產成品,股票市值不在計算范圍內。本文主要寫的是 gdp 是怎麼統計出來的有關知識點,內容僅作參考。

4. GDP是怎麼算出來的

生產面

又稱最終產出法,先將社會一至三級產業加以區分後,再把各產業的增加產值相加。

國內生產總值=第一產業產值+第二產業產值+第三產業產值

當中第一產業包括種植業、漁業等提取天然資源的經濟活動,第二產業包括輕紡工業、重化工業等將天然資源轉換成製成品或半製成品的經濟活動,第三產業則包括商業、旅遊業、零售業等提供服務的經濟活動。

此方法得出的國內生產總值乃按要素成本計算,若加上間接稅,再扣除補貼,將得到按市價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

計算方式

由於國內生產總值反映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而物價水平是不斷變化的。名目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以現行市場價格計算的既定時期國內總產品和服務的價格總和。

名目國內生產總值包含了物價水平的因素,所以假如我們現在的物價水平上漲了一倍,那麼名目國內生產總值也就上漲了一倍。所以名目國內生產總值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尤其是通貨膨脹嚴重的時期。這時人們引入了實質國內生產總值的概念。

經濟學上的實質國內生產總值並不是舍棄了物價的變化因素,而是使用了基準年的價格水平。舉例說,2011年的名目國內生產總值是使用2011年的物價計算出的,而實質國內生產總值是使用2000年的物價計算出的(假設以2000年為基準年)。

(4)gdp數據怎樣來的擴展閱讀:

意義

一、對匯率影響

一國的GDP大幅增長,反映出該國經濟發展蓬勃,國民收入增加,消費能力也隨之增強。在這種情況下,該國中央銀行將有可能提高利率,緊縮貨幣供應,國家經濟表現良好及利率的上升會增加該國貨幣的吸引力。反過來說,如果一國的GDP出現負增長,顯示該國經濟處於衰退狀態,消費能力減低。

這時,該國中央銀行將可能減息以刺激經濟再度增長,利率下降加上經濟表現不振,該國貨幣的吸引力也就隨之降低了。因此,一般來說,高經濟增長率會推動本國貨幣匯率的上漲,而低經濟增長率則會造成該國貨幣匯率下跌。

例如,1995--1999年,美國GDP的年平均增長率為4.1%,而歐元區11國中除愛爾蘭(9.0%)較高外,法、德、意等主要國家的GDP增長率僅為2.2%、1.5%和1.2%,大大低於美國的水平。

這促使歐元自1999年1月1日啟動以來,對美元匯率一路下滑,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貶值了30%。但實際上,經濟增長率差異對匯率變動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一是一國經濟增長率高,意味著收入增加,國內需求水平提高,將增加該國的進口,從而導致經常項目逆差,這樣,會使本國貨幣匯率下跌。

二是如果該國經濟是以出口為導向,經濟增長是為了生產更多的出口產品,則出口的增長會彌補進口的增加,減緩本國貨幣匯率下跌的壓力。

三是一國經濟增長率高,意味著勞動生產率提高很快,成本降低,因而改善本國產品的競爭地位而有利於增加出口,抑制進口;並且經濟增長率高使得該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被看好,因而該國貨幣匯率會有上升的趨勢。

在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由商務部負責分析統計,慣例是每季估計及統計一次。每次在發表初步預估數據(thepreliminaryestimates)後,還會有兩次的修訂公布(thefirstrevision;thefinalrevision),主要發表時間在每個月的第三個星期。

國內生產總值通常用來跟上一年同期作比較,如有增加,就代表經濟較快,有利於其貨幣升值;如減少,則表示經濟放緩,其貨幣便有貶值的壓力。以美國來說,國內生產總值能有3%的增長,便是理想水平,表明經濟發展是健康的,高於此水平表示有通脹壓力;低於1.5%的增長,就顯示經濟放緩和有步入衰退的跡象。


二、指標意義

1、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核算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綜合性統計指標,也是中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核心指標。它反映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究竟處於增長抑或衰退階段,從這個數字的變化便可以觀察到。一般而言,GDP公布的形式不外乎兩種,以總額和百分比率為計算單位。當GDP的增長數字處於正數時,即顯示該地區經濟處於擴張階段;反之,如果處於負數,即表示該地區的經濟進入衰退時期了。

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定時間內所生產的商品與勞務的總量乘以「貨幣價格」或「市價」而得到的數字,即名義國內生產總值,而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等於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之和。因此,即使總產量沒有增加,僅價格水平上升,名義國內生產總值仍然是會上升的。

在價格上漲的情況下,國內生產總值的上升只是一種假象,有實質性影響的還是實際國內生產總值變化率,所以使用國內生產總值這個指標時,還必須通過GDP縮減指數,對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做出調整,從而精確地反映產出的實際變動。

因此,一個季度GDP縮減指數的增加,便足以表明當季的通貨膨脹狀況。如果GDP縮減指數大幅度地增加,便會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同時也是貨幣供給緊縮、利率上升、進而外匯匯率上升的先兆。

2、國內生產總值是反映常住單位生產活動成果的指標。常住單位是指在一國經濟領土內具有經濟利益中心的經濟單位。經濟領土是指由一國政府控制或擁有的地理領土,也就是在本國的地理范圍基礎上,還應包括該國駐外使領館、科研站和援助機構等;

並相應地扣除外國駐本國的上述機構(國際機構不屬於任何國家的常住單位,但其雇員則屬於所在國家的常住居民)。經濟利益中心是指某一單位或個人在一國經濟領土內擁有一定活動場所,從事一定的生產和消費活動,並持續經營或居住一年以上的單位或個人,一個機構或個人只能有一個經濟利益中心。

一般就機構(單位)而言,不論其資產和管理歸屬哪個國家控制,只要符合上述標准,該機構在所在國就具有了經濟利益中心。就個人而言,不論其國籍屬於哪個國家,只要符合上述標准,該居民在所在國就具有經濟利益中心。

因為常住單位的概念嚴格地規定了一個國家的經濟主體范圍,所以其對於確定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口徑,明確國內與國外的核算界限以及各種交易量的范圍都具有重要意義。

5. GDP是怎麼統計出來的

GDP的計算方法主要有支出法和收入法,以下是兩種方法下GDP的計算方法:支出法計算GDP:GDP=投資+消費+政府支出+凈出口。
收入法計算GDP:GDP=工資+利息+利潤+租金+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折舊也可看成是GDP=生產要復素的收入+非生產要素。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按國家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常被公認為是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核算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綜合性統計指標,也是我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核心指標,它反映了一國(或地區)的經
濟實力和市場規模。

6. GDP是如何計算的是指所有企業的銷售額的累計嗎

計算公式為: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

從生產的角度衡量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新創造價值的一種方法,即從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在核算期內生產的總產品價值中,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得到增加值。

運用這種方法進行計算時,各生產部門要把使用的中間產品的產值扣除,只計算所增加的價值。商業和服務等部門也按增值法計算。衛生、教育、行政、家庭服務等部門無法計算其增值,就按工資收入來計算其服務的價值。

(6)gdp數據怎樣來的擴展閱讀:

GDP數據的意義

GDP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如果GDP指數大幅度波動變化,便會對經濟產生影響,通過GDP縮減指數能夠精準反映實際變動並及時做出調整,對國家經濟狀況觀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另一方面,常住單位在一國的經濟領土內占據經濟利益中心的地位,它規定了一國經濟的主體范圍。因此研究常住單位的成果與價值,對於了解國內外生產總值的界限與交易范圍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7. gdp是什麼時候提出的(gdp是什麼)

您好,我就為大家解答關於gdp是什麼時候提出的,gdp是什麼相信很多小夥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GDP是英文gross domestic...

您好,我就為大家解答關於gdp是什麼時候提出的,gdp是什麼相信很多小夥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GDP是英文gross domestic proct的縮寫,意為國內生產總值,指的是一國(或地區)一年以內在其境內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總和。

2、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GDP是怎麼計算出來的呢? 要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生活水平是提高了,還是降低了,自然就是要計算這個國家(或地區)所取得的產品與服務的數量。

3、為了使我們能夠把所有的產品與服務的數量用一個數字來表達,經濟學家想到了各種產品和服務的價格這一數字。

4、因為所有的商品或服務都有價格,可以用價格來疊加。

5、比如說,一杯飲料是5元錢,理一次發是10元錢,等等。

6、不過,同一商品或服務的價格會變化。

7、比如,一台21英寸彩電的市價,兩年前也許是3000元,現在可能只要1500元。

8、如果單從貨幣數量來看是減少了一半,但從實物的效果來看,仍然還是一台21英寸彩電。

9、所以,我們在利用商品的價格來計算其數量的變化時,還必須考慮到價格變化的因素即物價變化水平,並做出相應的調整。

10、按照這個原理,如果我們要比較一個人今年的經濟生活水平相對去年的變化情況,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計算出他去年全年收入多少(假定為2萬元),然後,計算他今年全年收入是多少(比如是2.4萬元),再計算出今年物價水平比去年變化了多少(假定上漲了5%)。

11、這樣剩下的就是簡單的算術問題了:今年的2.4萬元,扣除物價因素的話,相當於去年的2.29萬元(2.4÷1.05),再以這一數字除以去年的2萬元,就可以知道此人實際的生活水平,今年比去年是提高了14.5%。

12、 將同樣的計算方法運用到計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生活水平上,就可以得出GDP數字。

13、我國是從1985年開始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

14、在具體的核算過程中,基本上是按國際通行的核算原則,即對各種類型資料來源進行加工計算得出的。

15、主要資料來源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統計資料、國務院有關部門的統計資料等;第二部分是行政管理資料,包括財政決算資料、工商管理資料等;第三部分是會計決算資料,包括銀行、保險、航空運輸、鐵路運輸、郵電通信系統的會計決算資料等。

16、近年來,統計資料在越來越多的領域是採用抽樣調查方法和為避免中間層次干擾的超級匯總法來獲得的。

17、 可能有讀者會問,我國不同時期發布的同一年的國內生產總值數據往往是不一樣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GDP的計算需要經過以下三個過程:初步估計過程、初步核實過程和最終核實過程。

18、在初步估計過程中,某年的國內生產總值是在次年的年初,依據統計快報進行初步估計得出的。

19、統計快報比較及時,但范圍不全,准確性不很強。

20、初步估計數一般於次年2月底發表。

21、其次是在次年第二季度,利用統計年報數據對國內生產總值數據重新進行核實。

22、年報比快報統計范圍全,准確度也高,採用這類資料計算得到的國內生產總值數據是初步核實數。

23、但工作並沒有就此結束。

24、因為核算除了大量統計資料外,還要利用諸如財政決算資料、會計決算資料等大量其他資料,這些資料一般來得比較晚,大約在第二年10月左右才能得到,所以在第二年年底的時候,根據這些資料再做一次核實,叫最終核實。

25、最終核實數在隔一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上發布。

26、三次數據發布後,如果發現新的更准確的資料來源,或者基本概念、計算方法發生變化,為了保持歷史數據的准確性和可比性,還需要對歷史數據進行調整。

27、正因為如此,才會出現GDP數字的不斷變化。

28、 GDP統計本身也有一定的缺陷和偏差,主要表現在:使GDP增長的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正面因素,即社會的進步,科技發展,生產要素投入的增加,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使GDP增長;二是為消除負面影響而進行的生產活動,也可以促進GDP的增加。

29、例如不清潔生產造成環境污染、水土流失,而治理環境污染的生產活動又形成新的GDP。

30、GDP沒有將正面的建設性和負面的破壞性活動區別開來,忽略了自然資源方面出現的稀缺,而這已經危及經濟可持續發展所需維持的生產力水平。

31、GDP也沒有明確考慮主要由污染而導致的環境質量下降,以及隨之而來的對人類健康和財富的影響,甚至把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利用作為生產的增加來加以核算。

32、為克服這種種弊端,才有學者提倡以「綠色GDP」作為更為全面的經濟指標來衡量經濟發展水平。

8. 2022年上半年我國GDP56.2642萬億元,這組數據是如何得出的

2022年上半年我國GDP56.2642萬億元,這組數據得出是通過首先是檢測對應的工業生產體系的生產總值,其次是監測商業體系的的對外貿易總值,再者就是監測商業體系的服務營業收入,另外就是檢測一些國有交通運輸公司的營業收入。需要從以下四方面來闡述分析2022年上半年我國GDP56.2642萬億元,這組數據是如何得出的。

一、檢測對應的工業生產體系的生產總值

首先是檢測對應的工業生產體系的生產總值 ,因為工業體系需要生產很多的工業產品,這些工業產品是很多行業發展需要的必須零配件物品,如果沒有這些產品是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並且還可以帶動社會經濟的發展。

人民群眾應該做到的注意事項:

應該加強對應的經濟貢獻價值。

9. gdp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gdp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gdp是怎麼計算出來的,GDP還可以通過支出法來計算,所謂的支出法就是大家為了購買貨物或者服務的過程中付出的所有成本。gdp是怎麼計算出來的,下面是相關演算法。

gdp是怎麼計算出來的1

第一、運用生產活動中貨物以及服務的市場價值增值來計算GDP

GDP可以通過生產法來計算,所謂的生產法就是通過計算貨物以及服務在生產活動中體現出來的市場價值的增值部分,可以用很簡單的一個公式來表示:GDP = 總產出 - 中間投入。

總產出就是大家生產的所有貨物和服務的市場價值,而中間投入就是在生產所有貨物和服務的過程中使用的所有成本,兩者的差價就是GDP的數值。比如五金店對外銷售了1000元的產品,五金店花費600元采購了這些商品,那麼五金店在這項業務中產生的GDP是400元(1000-600=400元)。

第二、運用整個生產過程中大家獲得的所有收入來計算GDP

GDP也可以通過收入法來計算,所謂的收入法就是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大家獲得所有的收入,包括了勞動收入、政府收入、企業收入等,也可以用很簡單的一個公式來表示:GDP = 勞動者報酬 + 生產稅凈額 + 固定資產折舊 + 營業盈餘。

這種計算方式其實就是對生產活動中各個主體獲得收入進行綜合,在一項業務發生的過程中,不同的主體會獲得不同的收入,我們只要將各個主體的收入加在一起,最終就是GDP的數值。

比如五金店在一個月內產生了30000元的GDP,其中支付給員工的工資是5000元,向政府繳納的稅費是3000元,門店租金為10000元,水電費支出為1000元,對於五金店的利潤為11000元(30000-5000-3000-10000-1000=11000元)。在這個五金店的業務過程中,每個環節的參與者都獲得了各自的收入。

第三、通過大家為了購買貨物以及服務而付出的總支出來計算GDP

GDP還可以通過支出法來計算,所謂的支出法就是大家為了購買貨物或者服務的過程中付出的所有成本。還可以用一個公式來表示:GDP = 最終消費支出 + 資本形成總額 + 貨物和服務凈出口 = ( 居民消費支出 + 政府消費支出 ) + (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 + 存貨增加 ) + ( 貨物和服務出口 - 貨物和服務進口 )

運用支出法來計算GDP,其中最終消費支出是針對最終的產品和服務,對於中間產品並不計入。還有房產的銷售,對於二手房的銷售並不計入GDP中,因為二手房只是對房屋的產權進行了轉移,並不是新增的資產,而新房則是從無到有,屬於新增的資產。

gdp是怎麼計算出來的2

GDP的數據來源主要包括兩部分:

一是國家統計調查資料,指由國家統計系統實施的統計調查獲得的各種統計資料,如農林牧漁業、工業、建築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房地產業等統計調查資料、服務業抽樣調查資料、人口與勞動工資統計資料、價格統計資料等。

二是行政管理部門的行政記錄資料,主要包括: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稅務總局、保監會、證監會等行政管理部門的相關數據,例如中國人民銀行的金融機構本外幣信貸收支情況、國家稅務總局分行業的稅收資料等。【來源:知乎】

GDP是如何計算的?

GDP核算有三種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國民經濟生產活動成果,理論上三種方法的核算結果相同。

1、生產法是從生產的角度衡量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新創造價值的一種方法,即從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在核算期內生產的總產品價值中,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得到增加值。核算公式為: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

2、收入法是從生產過程創造收入的角度,根據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應得的收入份額反映最終成果的一種核算方法。按照這種核算方法,增加值由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四部分相加得到。

3、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內產品和服務的最終去向,包括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和貨物與服務凈出口三個部分。

(9)gdp數據怎樣來的擴展閱讀:

國家統計局每年公布GDP數據計算需要經過以下幾個過程:初步估計過程、初步核實過程和最終核實過程。初步估計過程一般在每年年終和次年年初進行。它得到的年度GDP數據只是一個初步數,這個數據有待於獲得較充分的資料後進行核實。

初步核實過程一般在次年的第二季度進行。初步核實所獲得的GDP數據更准確些,但因仍缺少GDP核算所需要的許多重要資料,因此相應的數據尚需要進一步核實。最終核實過程一般在次年的第四季度進行。這時,GDP核算所需要的和所能搜集到的各種統計資料、會計決算資料和行政管理資料基本齊備。與前一個步驟相比,它運用了更全面、更細致的資料,所以這個GDP數據顯得就更准確些。

此外,GDP數據還需要經過一個歷史數據調整過程,即當發現或產生新的資料來源、新的分類法、更准確的核算方法或更合理的核算原則時,要進行歷史數據調整,以使每年的GDP具有可比性,這是國際慣例。如美國在1929年至1999年之間就進行過11次歷史數據調整。

總之,每個時段公布的GDP都有其特定階段的含義和特定的價值,不能因為在不同時間公布的數據不同,而懷疑統計數據存在問題。當然,中國在GDP的計算體繫上也有一些缺憾,例如中國長期採用的原產生於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統計核算體系,從實際情況看,不少地方已經滯後於時代的發展了。

gdp是怎麼計算出來的3

【溯源】

GDP就是一個關於國家或者國民的收入概念。在古代,自然經濟,自給自足為主,國家只考慮賦稅,以田地稅、人頭稅為基本稅,國家並不會考慮國民收入;況且農業經濟,總產量受土地面積和人口限制,統計國民收入也沒有多大意義。到了17世紀的近代,英國的手工業工場發達,對經濟的貢獻度很大,英國開始進入了資本主義階段。手工業工場主家庭出身的威廉.配第,開始思考國民收入問題,最早提出了勞動決定價值的基本原理。他有一句名言: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此後,勞動價值論成為了古典經濟學最重要的理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也是建立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之上的。勞動價值論的最大爭議和困惑,就是無法很好的解釋價值和價格的脫節現象,後來的新古典經濟學就直接放棄了勞動價值論。至今為止,資本是按照什麼邏輯,成為我們商品的價值一部分,依然爭論不休。

GDP這個概念,誕生於美國。上世紀30年代,美國人遇到了世界經濟危機,政府就想知道老百姓手裡到底有多少錢,後來美國要考慮戰爭,又想知道政府到底能有多少錢打仗。在美國政府的要求下,1933年庫茲涅茨便著手搜集國民經濟核算信息,這就是GDP的前身。由於存在觀點分歧,這個課題後來就跑到凱恩斯手裡了。那個時候凱恩斯正在研究宏觀經濟,他認為經濟危機的本質,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凱恩斯認為國民收入要分成兩個部分,投資和消費。你消費不足,經濟就不增長,所以國家要替你消費。

到了1940年,在凱恩斯的帶領下,美國的國民收入統計方法建立了起來。GDP=居民消費+企業投資+政府購買,後來人們又把凈出口考慮了進去,就是今天廣為人知的:GDP = C + I + G +(X-M)。政府購買其實就是政府消費,所以這個GDP就分為三個部分:投資、消費、出口。我們今天常說,經濟增長要靠三駕馬車,就是指這個三駕馬車。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後,GDP開始為世界各國普遍採用。我們國家過去長期實行計劃經濟,主要統計的收入指標是工農業總產值,直到1985年才開始統計GDP。

GNP是GDP的`舊稱,前者被稱為國民生產總值,後者被稱為國內生產總值。GNP是在GDP的統計基礎上,扣除外國在本國的投資和勞務收入,加上本國從國外獲得的投資和勞務收入。兩者的差異其實很小,我們國家目前的GDP大約相當於GNP的99.6%。早期,國際上通行的是GNP,隨著經濟全球化,按「國民」原則統計國民收入越來越不準確。1993年,聯合國統計司正式決定用GDP作為統一的計算口徑。雖然GDP叫做國內生產總值,但是它在概念上從屬於GNP,只不過是縮小了范圍的國民生產總值罷了。

【演算法】

按照定義,GDP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上述定義,源於凱恩斯對GDP的理解,包含消費、投資、政府購買三個環節。它是採用支出法計算的GDP。要想知道這三個環節具體支出了多少,我們必須要知道最終購買了多少。為了防止重復計算,中間產品不能計入,所以這種支出法統計的都是最終產品,也稱最終產品法。

凱恩斯的這個演算法,現實中不怎麼好用。我們很難區分一件商品到底是屬於中間品,還是屬於最終品。比如說糧食,既可能是最終的消費品,直接食用,也可能是中間的產品,用於深加工。再比如說設備,既可以算成最終的資本品,用於銷售;也可以算成中間的資本品,自行製造,內部使用。這樣勢必造成使用的混亂和重復計算。現實中,世界各國基本上都是採用收入法計算GDP。

收入法包括兩小類:一種就是生產法,按照生產和服務的提供單位,分部門進行統計,GDP=工資+稅收+折舊+利潤;還有一種收入法,分要素進行統計,也稱要素成本法,比前者多了點變化,本質上都屬於收入法。最常使用的,就是生產法,統計出來的就是增加值。由於增加值不包含它的中間產品轉移過來的價值,所以沒有重復計算。這種計算方式,沒有採用支出法,不必再計算最終產品,所以再使用GNP的原始定義,把它稱為國民生產總值就不合適了,於是聯合國統計司於1993年,把國民生產總值(GNP)改稱為國民總收入(GNI)。按照這個邏輯,所謂的國內生產總值,嚴格的說,應該叫做國內總收入。

不管是採用支出法,還是收入法,理論上的統計結果應該一致。這個結果反映了凱恩斯主義對於價值的理解。這個理解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以及傳統的經濟學對於價值的理解並不相同。在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中,全部生產分為生產資料的生產和消費資料的生產,也就是所謂的第一部類的生產和第二部類的生產。生產資料的價值需要轉移到消費資料的身上,社會總價值中不能包含生產資料的價值,例如設備等固定資產的價值不能算入社會總價值,不能進行重復計算。反觀凱恩斯,不僅是要將設備等固定資產的價值算入GDP,甚至於政府的公共開支所形成的固定資產也要算入GDP。

10. GDP增長率是怎麼算出來的

一、經濟增長率的計算分為兩種:

(1)年度經濟增長率

1、年度經濟增長率衡量的是兩年之間經濟的變化。

2、計算比較簡單,就是後一年的經濟指標(如GDP或人均GDP)減去前一年的經濟指標再除以前一年的經濟指標,如果我們用百分數來表示的話還要再乘上百分百,比如我國2003年的GDP是61687.9億元(按1990年價格計算,以下同),而2004年的GDP是 67548.2億元,因此2004年的經濟增長率就是0.095,用百分數來表示就是9.5%。

(2)年均經濟增長率

1、年均經濟增長率衡量的是若干年來經濟的平均變化情況。計算就比較復雜,為了准確起見,我們用數學符號和公式來表述。

2、假設一個經濟變數y的值由初始值y0經過n個時間段(比如年、月、日等)後變為yn,則在每個時間段里y的平均增長率應該是g= n√yn/y0-1。舉例來說,按1990年價格計算,中國1952年人均GDP為,2004年人均GDP為5196.5元,則按照這個公式計算,這52 年人均GDP年均增長率為6.07%。

3、但是如果年均經濟增長率比較小的話,也可以按照指數的形式來計算,計算公式是g=(In·yn/y0)/n。比如, 以1996年美元來衡量,美國的真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從1870年的3340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33330美元,則按照這個公式計算,美國這130年的人均年均增長率是1.8%。

(3)GDP增長

實質GDP和名義GDP通常是不等的(只有計算實質GDP的固定價格的基數年相等),它們之間的關系是:

1、實質GDP=名義GDP÷本地生產總值平減物價指數(指以基期為100該期間的指數),

2、名義GDP=實質GDP×本地生產總值平減物價指數;

3、至於名義GDP增長率與實質GDP增長率的關系,則是

4、名義GDP增長率=[(1+實質GDP增長率)×(1+本地平減物價指數升幅)×100%]-1

二、GDP數據的意義

1、GDP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如果GDP指數大幅度波動變化,便會對經濟產生影響,通過GDP縮減指數能夠精準反映實際變動並及時做出調整,對國家經濟狀況觀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另一方面,常住單位在一國的經濟領土內占據經濟利益中心的地位,它規定了一國經濟的主體范圍。因此研究常住單位的成果與價值,對於了解國內外生產總值的界限與交易范圍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三、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發展態勢

經濟運行發展態勢穩中有進,結構調整深入推進,新興動能加快積聚,一些主要指標出現積極變化,國民經濟開局良好。

一、農業生產形勢平穩;

二、工業生產緩中趨穩;

三、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穩中有升;

四、市場銷售穩定增長;

五、進出口總額下降;

六、居民消費價格溫和上漲;

七、居民收入增長平穩;

八、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但我國正處在轉型升級、動能轉換的關鍵階段,結構調整陣痛仍在持續,下行壓力不容忽視。

(10)gdp數據怎樣來的擴展閱讀 :

GDP(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常被認為是衡量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的指標。

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總體經濟狀況重要指標,但不適合衡量一個地區或城市的經濟狀況,因為每個城市的生產總值上繳上級或國家的量都不同,所以在每個城市留下的財富就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