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資訊 » 怎樣辨別老建盞的真假
擴展閱讀
心可以放飛圖片 2025-07-08 18:58:21
雪花泥可以用什麼代替 2025-07-08 18:52:05

怎樣辨別老建盞的真假

發布時間: 2022-11-29 05:09:47

1. 「建盞騙局」是什麼,怎麼識別「真假建盞」

建盞騙局就是用假的建盞來冒充真的建盞,識別真假建盞,可以通過看器形看斑紋,看胎質,看釉色,看幻彩來辨別,建盞我們一般人是沒有了解的,但是如果對於長喝茶或者是喜歡喝茶的人,就會對建盞一定的了解,有很多喜歡茶藝的人就會收藏一些比較好的建盞,但是市面上的建盞,有很多都是假的,如果你要收藏,就一定要學會辨別真假建盞的方法。

也可以用吸鐵真的建盞是可以有磁力的,因為它的磁力是比較弱的,所以它可以吸住小塊的鐵,第四就是看釉色,天然形成的釉色是由內到外非常奇特的一種花紋,如果是花紋非常鮮艷,而且比較粗,那麼就要注意了,第五,看幻彩好的建盞會有銀色,藍色,金色,七彩等幻彩效果,它在陽光下和在燈光下裝進茶水後,反射出的光芒顏色是不一樣的。

2. 建盞真假如何分辨

可從器形、斑紋、胎質、釉色、錯覺等方面進行區分。1.從造型上看,劍盞的造型可分為四類:開、撇、斂、束。無論是哪種形狀,對於一件好的建盞作品來說,都必須滿足形狀規整、無大的變形和鼓包、開裂、無氣泡、針孔少的要求...一個好的建盞,必須滿足形狀規整,沒有大的變形和鼓包的要求。器件的形狀是否為圓形,可以從燈口處用肉眼觀察,判斷是否變形的方法是用已建好的燈的反面在平板上看。...

3. 如何辨別宋代老盞的真偽這幾個關鍵點告訴你答案

宋代時期盛行的鬥茶之風,使得建盞聞名於世。在權貴之間流行的鬥茶將游戲,斗的是茶湯之白及湯花之勻細和持續時常。

爐火造就傳世經典,建盞自元代逐漸衰落以來,遇到了一個重新揚名的時代,建盞的市場逐年走俏,老盞不可多得,老盞中的上品更是價值連城。

那麼在面對市面上的老盞時,我們如何辨別呢?

1、消光去音法



「消光」就是用強酸性物質在釉面上做處理,去除新盞釉面的「賊光」;

而「去音」是因為老盞輕輕敲擊聲音古樸沉悶,新盞清脆,可以在高溫燒制中取出直接丟進冷水,使聲音不那麼脆。

2、拉坯修胎手法



仿品上手,感覺比宋盞要略大些。外觀過於規整,胎釉比真品要顯單薄,製作過於靈巧。

常見的仿品胎土的加工過細,修胎過於整齊。胎壁稍嫌薄。圈足弧度過圓,底足常挖得稍深。

3、接底法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開始出現接底法,即將宋代的碗底接在新坯上、再掛釉入窯燒造。

此類判斷起來有點難度,需要從多角度綜合去判斷。

4、老胎新釉法



將窯址上采揀的生燒品或者釉面不理想的建盞重新施釉或者不施釉入窯燒造。此類比較好判斷,價格普遍也不高。

以上為幾類常見做舊手法,還有許多比如老器後加款,後刻「供御」、「進盞」及臆造款等等。

1、看光澤



仿品釉面大多較浮亮且亮光扎眼,用酸性物質浸泡者則釉面呆板、晦澀,缺乏建盞的柔潤深沉之感。

有的粘"土銹",但不自然。

2、看器型



仿品大多為輪制壓模或注漿成型,修刀過於工整,以致顯得拘謹而缺乏真品的自然、隨意之感。

3、看器底刻字



少數仿品刻"供御"銘,但字跡甚差,毫無真品的瀟灑、飄逸之感,不可同日而論。

4、用手去感覺



仿品胎土淘洗大多較細膩,胎體表面較平整光滑且較薄,手感較輕飄。

5、聽聲音



新仿品若用手指輕輕彈擊,發出的聲音較清脆;

而宋代建盞發出的聲音較深沉。

圖1 為宋建窯兔毫盞,口沿殘破,釉色光潔肥潤,淺圈足規整並倒角(修刀),胎骨黑色、粗密、堅硬厚重,胎表深沉凝重,飾銀兔毫釉,紋理清晰且有從釉中滲出之凸感。

圖2 為新仿建盞,屬中高仿,胎釉與建盞相近,重量亦接近。

唯過於小心,工整有餘而自然飄逸之氣全失。顯得拘謹小氣,胎表無老氣,釉面火氣重,有賊光,兔紋間夾雜褐斑為新仿配料的弊病,全無滲釉之肥厚感,只見浮泛氣,從流釉看施釉亦不大膽,顯做作。

圖3,圖4 為宋東張窯兔毫盞,完整無損,釉色、毫紋較佳,缺乏潤厚。

為該窯早期作品,仿建較形似,圈足工整亦見修刀(倒足),胎色黑灰,細膩堅硬,胎體不及建盞厚重深沉。

飾黃兔毫紋,釉層稍溥,釉面見水銹痕,施釉不及施釉線,流釉過多與匣缽底部黏連。

圖5 為新仿東張盞,為老胎新釉之作。較易迷惑購藏者,因為造型與胎體等均自然老到,為熟練窯工之作。

新釉覆蓋老釉不留痕跡,破綻亦為配料配方和覆釉過薄,若為宋釉,燒透的產品定見聚流釉。

釉面雖經高猛酸鉀等浸泡,又經土蝕,雖不見了賊光,但表層晦澀卻無法壓住胎釉新火之氣。

圖6 為宋元茶洋窯兔毫盞,胎骨灰色,淺圈足近餅,修足隨意大膽,足底見剔出乳突留下的凹三角形,即為茶洋盞的主要特徵之一。為日本「灰被天目」造型的母本。

圖7 為新仿茶洋盞,高仿產品,亦為老胎新釉二次入窯燒造,不易識破。

該盞造型為茶洋窯束口中腹盞,是用元代胎坯施新釉後燒就,流聚釉自然,因釉裂又經修飾,給人以老貨有缺陷而修飾之感。

新釉為仿建盞釉,該釉色茶洋窯不見,而胎體及造型是典型的元代茶洋「平肩」盞,「平肩」(即腹底與圈足間修成約90度直角)為茶洋窯主要特徵,日本藏著名的「灰被天目」束口深腹盞即為南平茶洋窯生產,亦為「平肩」。

目前市場上,新仿建盞為多,許多大大小小各類體制的『小窯』應運而生,大量高仿『建窯』茶盞湧向海內外古玩市場,購者要留意。

4. 建盞真假如何辨別

       要說20年來升值幅度最誇張的高古瓷,建盞得算一類。建盞沉澱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其製作工藝呈現的獨特審美趣味,都吸引著新老藏家的目光,在各大拍賣會上,更是屢創高價。

      文風鼎盛的宋朝,文人墨客、富賈政客對建盞競相追捧,而宋徽宗著作的《大觀茶論》中提出「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更是將黑盞一舉推崇為朝廷貢品,創建建盞歷史新高度,從此與青瓷、白瓷「三分天下」。

      古代的建盞燒制要進過13道工序,以柴燒為加熱,使釉面產生各種自然奇特的斑紋。

       由於受外界氣溫、氣壓、濕度以及加柴部位的不同,使得在不同的窯位、窯溫會不同,最終使得還原氣氛不同、溫度升降幅度不同,從而產出了兔毫、金兔毫、藍兔毫、銀兔毫、金油滴、銀油滴、鷓鴣斑、曜變等不同的建盞。

      ▲鷓鴣斑 而這一變化即便是擁有幾十年經驗的窯工也只能控制出普通兔毫,如銀兔毫、油滴、鷓鴣斑,曜變這些窯變盞的生成也只能靠天意了,所以建盞的魅力在於「入窯一色,出窯萬千」。

如何辨別建盞真品?

 1、看器型 建盞的器型分為敞口、撇口、斂口和束口四大類,一件好的建盞一定要器型規整、無大的變形和凸起、不開裂、無氣泡、少針眼。判定器型是否規整可以將建盞倒扣在表面平整的桌子上,緊密貼合說明器型規整。

2、看斑紋 好兔毫盞斑紋的底色是青黑色,即黑中帶青,斑紋柔長為美,紋理清晰,分布平均,且具有較強的三維立體效果,兔毫能從盞口延伸至盞底者為最佳。 好油滴盞斑紋清晰可見、斑點大小不一,盞內外斑點分布均勻飽滿,盞口位置能布滿斑紋為上品。

 3、看胎質 建盞的胎土是鐵含量很高的鐵胎,胎質厚重粗糙,顏色一般為深灰或者深褐色,輕輕敲打有類似金屬碰撞的聲音。

4、看釉色 在窯內高溫還原的過程中,胎土中的鐵與釉面中的鐵產生化學反應,析出各種鐵系結晶,生成的各種由內至外的奇特花紋,是一種自然天成釉色。若看到斑紋粗大且顏色十分炫目的建盞,就要注意了。

 5、看幻彩 精品建盞都會泛出藍色、銀色、金色、七彩等幻彩效果,在陽光、燈光或者裝進茶水後能反射出不同的光芒,也可以用放大鏡查看。 建盞的作偽方式

      整器新燒 整器新燒品指現代人全新燒制的仿古製品。不使用建盞工藝的劣仿,然而市面這一類的低劣仿品,大多連「風格與宋盞相近」都無法做到。

      使用建盞工藝的普仿 較高水準的仿品,會學習宋代建窯的風格和工藝。這類盞雖然可以在釉色上接近古人,但如果直接出窯就上市,也不難分辨,因為新盞則會有明顯的賊光,比較容易被識別,所以作偽者為此採用酸洗等手法將新仿盞消光以求更加逼真。 其中酸化消光是先將酸性物質與泥土混合,再將盞埋入這種人造的酸性土壤中,過段時間拿出來,「賊光」就不見了。 這種方法處理的盞,以放大鏡觀察,常能看到釉面上有許多不規則的凹坑。

 ▲左圖為內盞壁,右圖為放大50倍後影像 這是釉面被酸咬的結果,人工腐蝕的程度不同,凹坑深淺不同。若是自然老化的釉面,是不會有這種不規則凹坑的。

 ▲宋代老盞標本 建窯遺址出土的真正宋代建盞,只會有氣孔,其餘釉面平滑,不會有不規則凹陷。 此外,建盞的窯膜目前無法人工偽造,可以作為判定新老的決定性依據。

▲帶有窯膜的宋代油滴大盞瓷片 真品改制

 1、接底 接底就是將建窯出土的老盞胎底與新燒器物相接,建盞多數施半釉,底部無釉露胎。 露胎部分是鑒別新老的重要參考,也相應催生「真老底」+「新部件」的作偽方式。 通常的接底手法是使用黏合劑將新老部件結合在一起,仔細觀察露胎部分,或以熒光、金屬刮擦等手法輔助,不難分辨人為粘接痕跡。

2、生燒品重新進窯復燒 建窯遺址曾出土相當數量的生燒品,即火候不夠的乳白、灰白釉產品。宋代生燒品即使器形完整,價值也有限。 復燒仿品大致有二種情況,一是接老底復燒,也就是上面是新的,底是老的,二是整個老器復燒,有的還在老器上加彩復燒。

3、無款老盞添加後刻款 宋代建盞有豐富的底款,同等釉色表現下,有款的盞價格會更高,尤以「供御」、「進琖」等御用款為貴。其中「進琖」多為印款,仿製難度大,如有偽作,也很容易露馬腳。

▲宋代進琖款底足標本 「供御」多為手刻款,宋代出土品即有各種各樣的字體,是後刻款偽作重災區。遇到帶底款,尤其是御用款的宋盞,須謹慎入手。

▲宋代「供御」款底足標本

4、殘缺瑕疵件修補偽裝全品 窯址出土的老盞,可能有各種瑕疵,如缺損、粘匣缽等。這類偽作可仔細觀察,或以金屬刮全盞聽聲辨認,全品與修復品聲音有不同。

5. 建盞真假鑒別的最簡單方法

建盞真假鑒別的最簡單方法:

看顏色:建盞工藝是施半釉,因此可以直接觀察到露胎處的顏色。鐵胎的顏色,比同期其他窯口的黒釉盞胎色深,色調主要是鐵灰色(類似瓦片),偶爾也有偏棕色,像磚塊一樣的。白凈得跟紙一樣肯定不是鐵胎了。


2、掂重量:鐵胎密度比高嶺土胎大,加上鐵胎可塑性有限,容易變形,不可能做得薄如紙,所以建盞普遍是比其他瓷器重,呈現一定的壓手感。

3、釉色:建盞的獨特之處很大程度上在於釉色,也就是鐵系結晶釉。常見的斑紋釉色有兔毫、油滴、鷓鴣、曜變等,但是購買建盞的時候,要仔細鑒別是不是釉料原料。一些後期加工或人為添加的偽盞釉面過於艷麗,沒有正宗建盞的自然協調,因此要多看建盞才能不被誤導。

6. 如何識別宋代建盞的真偽

「兔褐金絲寶碗,松風蟹眼新湯」這是宋代的大書畫家黃庭堅對黑釉「兔毫盞」的贊譽之詞。這是由於宋代當時人們飲茶、鬥茶之風的盛行所致。而那黑如漆器般的「兔毫盞」釉面上所現出的絲絲黃褐色的自然紋理,給當時盛行此風的人們帶來了一種神奇、美妙的全新感覺,使人們在視覺上得到了一種極大的享受。正如宋代的大名士蔡襄在《茶釒錄》中所說的那樣:「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之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在宋時就享有很高聲譽的「兔毫盞」,對於現在的許多古陶瓷愛好者來說,對它的認識只不過是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那時候就知道一個黑釉土碗能值幾千塊錢。當然,那時也決對不必擔心有贗品出現,但是一種東西一旦有了價,有了市場的需求「利益驅動」就成了最好的潤滑劑,於是在九十年代起就有了仿宋「兔毫盞」的出現。近幾年來,隨著造假者在胎、釉、做舊處理等技術上的突飛猛進,可以說目前的仿宋「兔毫盞」已經到了「以假亂真」的水平,甚至能讓一些專業藏家看走眼。所以收藏老窯器(包括建盞),業內人士認為,傳承有序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一、看外觀(造型)。宋代「兔毫盞」一般以斂口和敞口兩種為多見,大多是口大足小,形如漏斗。距口沿一厘米處向內凸起圓棱一道,外壁近足三分之一處無施釉,口沿上的釉大多是深黃褐色的,釉水上薄下厚,近圈足處自然垂流成滴珠狀,型號有大、中、小三種,最常見的是中型,口徑10—12、高度5-6、圈足2-3厘米的為多。造型敦厚古樸,線條自然流暢,修坯隨意大方,一眼看去給人一種古意煥然的感覺。
仿製品的外觀過於規整,胎釉稍薄,給人的感覺好像是比宋代的「盞」尺寸略大一些,過份靈巧,古韻不足。
二、看胎體。宋代「兔毫盞」的胎土是用當地富含鐵質的瓷土,盞壁的厚度約0.2—0.8厘米左右,最厚處在底部超過一公分,因此上手較沉,有很明顯的壓手感。由於當時的加工手法及工具都較現代落後,因此胎土中多含沒能完全粉碎的較大顆粒,顯得略為粗糙。在燒制過程中由於受到窯內一氧化碳的影響、胎呈色紫褐色、粗而堅硬、重如鐵渣。宋代「盞」多修胎較草率,經上釉燒成後還能見到修胎時留下的稜角痕跡。底足淺挖近似實足,圈足內常見留有少許淺黃色的墊餅殘跡。這些殘跡有的由於和胎土燒結在一起,所以很難將之去除。
仿製品的胎土由於配料和加工手法與宋代有別,胎土加工過細,胎也修得過於整齊,胎壁稍薄,外觀修得弧度過圓,底足挖得稍深,加上由於燒成條件與古法大為不同(仿製品不可能用龍窯和用松木等木料來燒制),因此仿製品的胎呈色較淡、細,沒有宋代的那種粗、紫、黑、堅硬的沉重感。
三、看釉。我們目前所能夠見到和接觸到的宋代「兔毫盞」無一不是出土之物。這些在地下沉睡了幾百年的寶貝,身上都會不同程度地帶著時間給它們留下的印記(受土壤中各種物質侵蝕的痕跡)。這就成了我們辨別真偽的又一重要依據。在「兔毫盞」1310±20℃的燒成溫度下,釉水大量向下流動,口沿處的釉較薄,並且多呈黃褐色,它的主要成份為三氧化二鐵,因此所受到的侵蝕也比較嚴重。當我們用手撫摸口沿時就有毛糙扎手的感覺;在5—10倍放大鏡的觀察下,可以很清楚地看見高低不平的坑坑窪窪的麻子底和條狀的侵蝕痕跡,嚴重些的甚至可以看見時隱時現的露胎處。
有的仿製品為了達到這種效果,特地用金剛砂輪、砂布之類的東西將口沿的釉打磨一些,但這種人為的方法與自然的侵蝕所造成的剝釉有著很大的差別(只要我們細心一點觀察,就能很容易地辨別出來)。
宋代「兔毫盞」上的褐色「兔毫絲」是鐵晶體的聚集物,它們與黑色釉的區別就是在於同樣的條件下,這些「兔毫絲」所受到的侵蝕要比那些黑色的釉要嚴重得多,因此當我們將一件宋代「兔毫盞」置於手中撫摸它的釉面時就有一種凹凸不平的感覺,在對著光源以45度角觀察時,就能夠很清楚地看到那些「兔毫絲」都是凹陷於黑色的釉面之下的。這就是幾百年的歷史給它們打下的「烙印」,非人力所能為之的。
仿製品的釉面平滑、光亮,黑釉與褐色的「兔毫絲」都是同在一個平面上。近幾年來,雖然也有許多造假者用強酸等化學物質來進行釉面的做舊處理,但這種做法的後果是使整個釉面都受到損壞變得木木的、死死的,而失去了古瓷那種含蓄的溫潤的特有質感。宋代「兔毫盞」外壁下的垂流釉如燭淚般,厚而不規則的凝結在圈足兩厘米左右處,參差不齊顯得非常自然生動,很有一種古樸的原始味。而仿製品的垂流釉則過於薄,過於整齊,距圈足較近,顯得非常人工、做作、不自然。
對於古陶瓷的鑒別,說起來也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只要我們耐心地多看、多問、多上手,通過對造型、胎、釉、紋飾和老化(舊)程度的細心觀察,就可以漸漸地積累起經驗,提高自己的鑒別能力,做到去偽存真,這樣就能夠在古玩收藏、投資這個領域里自由地遨遊。

7. 如何分辨建盞的真偽

建盞的真假幾個誤區,如何看到底是不是真的健盞?所謂建盞是產在福建建陽窯的一種黑釉茶盞,年代主要都是以宋代為主,原因是因為宋代鬥茶風氣很盛。最開始是由日本人收藏建盞,又被稱為天目。當然建盞不是只有黑色的,還包括有柿紅色,以及龜背盞。

最後再提醒兩點,第一,老建盞有時候會用大漆修復的,修得好的話一時間很難看出來修過,一不小心就會買到修過的建盞。再來,有些人利用老建盞的底和新胎釉燒出來的新舊結合的建盞,再經過做舊處理,會有很高的迷惑性,這種仿品需要辨別清楚,還是要多看真品,不能只看的底,因為有時候底對,而其他地方都不對,那還是假貨。

8. 建盞真假鑒別的最簡單方法

1、看胎質

鐵胎是建盞獨有的特質,建盞胎體原料取自建陽水吉當地的粘土,這種粘土的含鐵量很高,是為同時期其它窯口的數倍。

建盞胎體含鐵量約為7%-10%,這是很多仿製的建盞都不能達到鐵胎的標準的主要原因。建盞的高含鐵量使其從外觀上看,胎體多呈灰色或者灰黑色,採用氧化燒的建盞胎體則以黃色或黃褐色為主。

2、看重量

建盞胎體因富含鐵元素,形體厚重,其胎骨堅硬似鐵,正如蔡襄在《茶錄》中所提到的: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建盞胎體厚重,經過加熱之後能使茶湯的保溫更為持久,最適宜飲茶。其他窯口仿製燒成的盞器胎體較薄或是含鐵量較低,都不及建盞。

3、看釉色

建盞的釉色有著窯變無雙的獨特之美,「入窯一色,出窯千變」,在窯火的作用之下產生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

建盞的結晶釉區別於普通釉的一大特徵在於釉中含有一定數量的可見結晶體(即我們所能看到的釉面上或釉中的晶花),不是人工彩繪能達到的,無需彩飾、彩燒。

購買建盞注意事項:

買盞要先看底款,底款是標注作者的唯一方式,或是用名字做底款,或是用自己的品牌名做底款,不論選擇哪一類底款,都應該表現出作者是誰。在質檢局批准建盞作為商品之前,建盞師傅都是自產自銷,確實存在無底款的作品。

不過,隨著商家不斷增多,市場也在不斷擴大,現在的建盞產量遠超從前,所以刻底款已經是常態,不論是哪位師傅出於什麼理由沒刻底款,這類盞都是不值得相信的,鑒別真偽的第一步,就是看有沒有底款,又是哪位師傅的。

9. 鑒別建盞真偽的方法

1.鑒定建盞,從釉面開始看起,建盞的釉面一般不會那麼的光鮮,假如很光鮮的一般是加了其他東西的,並不是傳統的建盞,有可能加的是德化釉,並不是純建盞,好看,但是最好少用來喝茶!
2.建盞還看胎底,也就是建盞的底座,一般會比較厚重,假如是很薄的,請注意,有可能是白瓷,並不是建盞!
3.還看建盞的碗壁,一般建盞的碗壁也是比較厚重的,當然也有是機壓胚,也就是機器壓的胚料,會比較輕,但是再怎麼來說,一般都會比瓷器這些看起來厚!
4.還可以將建盞摔壞,假如碎片摔壞的口子是灰色的,那一般就是真的建盞;假如是白色的,那就是白瓷,也就是假的;因為建盞是鐵胎,所以是灰色的,假如是白色的就不是鐵胎了!
5.建盞還分柴燒盞和電窯盞,柴燒的盞一般比較古樸,顏色比較暗淡,但是畢竟復古,成本也比較高,因為生產難度高;電窯盞一般比較亮,生產成本會比較低!所以鑒定一定要判定清楚是柴燒還是電燒!
6.瑕疵的體現為,裂底、跳釉、鼓包、縮釉、干口、氣泡、釉裂、沾底等等,當然有些瑕疵上去反倒好看,那這樣這個盞還挺值得的,有些瑕疵就破壞了整體的感覺,那這個盞的價值就大打折扣了!

10. 宋代建盞如何識別真偽

現在完整的宋代古盞不多,想入手的建議還是謹慎, 盞行天下 認為辨別宋代建盞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一、是看外觀(造型)

宋代建盞一般以斂口和敞口兩種為多見,大多是口大足小,形如漏斗。距口沿一厘米處向內凸起圓棱一道,外壁近足三分之一處無施釉,口沿上的釉大多是深黃褐色的,釉水上薄下厚,近圈足處自然垂流成滴珠狀,型號有大、中、小三種,最常見的是中型,口徑10—12厘米、高度5-6厘米、圈足2-3厘米的為多。造型敦厚古樸,線條自然流暢,修坯隨意大方,一眼看去給人一種古意煥然的感覺。仿製品的外觀過於規整,胎釉稍薄,給人的感覺好像是比宋代的「盞」尺寸略大一些,過分靈巧,古韻不足。

二、是看胎體
宋代建盞的胎土是用當地富含鐵質的瓷土,盞壁的厚度約0.2—0.8厘米左右,最厚處在底部超過一公分,因此上手較沉,有很明顯的壓手感。由於當時的加工手法及工具都較現代落後,因此胎土中多含沒能完全粉碎的較大顆粒,顯得略為粗糙。在燒制過程中由於受到窯內一氧化碳的影響、胎呈色紫褐色、粗而堅硬、重如鐵渣。宋代「盞」多修胎較草率,經上釉燒成後還能見到修胎時留下的稜角痕跡。底足淺挖近似實足,圈足內常見留有少許淺黃色的墊餅殘跡。這些殘跡有的由於和胎土燒結在一起,所以很難將之去除。

三、是看釉
在「兔毫盞」1310±20℃的燒成溫度下,釉水大量向下流動,口沿處的釉較薄,並且多呈黃褐色,它的主要成分為三氧化二鐵,因此所受到的侵蝕也比較嚴重。當我們用手撫摸口沿時就有毛糙扎手的感覺;在5—10倍放大鏡的觀察下,可以很清楚地看見高低不平、坑坑窪窪的麻子底和條狀的侵蝕痕跡,嚴重些的甚至可以看見時隱時現的露胎處。

整理不易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