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市場需求釋放不足,7月製造業PMI回落至49%,行業內部該如何破局
PMI是一個綜合指數,由5個擴散指數加權而成,即產品訂貨(簡稱訂單)、生產量(簡稱生產)、生產經營人員(簡稱雇員)、供應商配送時間(簡稱配送)、主要原材料庫存(簡稱存貨); 這5個指數依據其對經濟的先行影響程度而定,各指數的權重分別是:訂單30%、生產25%、雇員20%、配送15%、存貨10%;7月製造業PMI回落至49%,應重點從訂單和生產方面破局。
市場決定生產在當下我國的國民經濟中占據了很大的比重,因此無論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在做出任何決策前都應該全面了解市場相關信息,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雙方的共贏,否則就會兩敗俱傷,反饋到整個國民經濟運行中就是下行狀態,類似此次製造業PMI指數的下滑一樣。
『貳』 7月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有何變化
趙慶河指出,7月份,製造業PMI為51.2%,雖環比回落0.3個百分點,但連續5個月位於51.0%以上,製造業持續處在相對穩定的景氣區間。
新訂單指數為52.3%,比上月回落0.9個百分點,位於臨界點之上,表明製造業市場需求擴張步伐有所減緩。原材料庫存指數為48.9%,比上月回升0.1個百分點,仍位於臨界點以下,表明製造業主要原材料庫存量有所回落。從業人員指數為49.2%,高於上月0.2個百分點,位於臨界點以下,表明製造業企業用工量降幅有所收窄。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為50.0%,比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位於臨界點,表明製造業原材料供應商交貨時間與上月相比變化不大。
『叄』 中信證券:怎樣看待7月金融數據定向降準是否會落地
報告要點
2019年8月12日,央行發布7月金融數據,中國7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0600億元,預期12423億元,前值16600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10100億元,前值22600億元;7月M2同比8.1%,預期8.46%,前值8.5%,M1貨幣供應同比3.1%,前值4.4%,M0貨幣供應同比4.5%,前值4.3%。
弱需求得到驗證,票據沖貸再現。 7月信貸數據全面遜於預期,各期限信貸均同比少增,其中短期信貸對信貸增速拖累最大,印證了我們「實體經濟弱需求+貨幣投放中性化」的觀點。考慮到目前銀行准備金增速水平較低,使得銀行信用擴張受到一定製約。觀察中長期信貸增速,2019年以來企業中長期貸款增速多數時間表現不良,居民部門購房需求依然是中長期信貸的支撐,而企業中長期投資需求低迷預計持續。觀察短期信貸,生產活動趨弱拉低企業短貸增速,票據沖量7月再現。結合各項指標來看,生產擴張、需求收縮、庫存收縮、價格上升的組合存在一定矛盾,但進一步看,改善較多的主要是生產和原材料價格指數,需求收縮則和出廠價格收縮對應,因此主要的拉動力仍在供給側,我們認為這種組合並不穩定且更可能的情況是供給向需求靠攏。7月M1增速僅錄得3.1%,同時企業短貸增速大降,結合7月PMI數據,三者相互印證經濟運行較為低迷。
表外融資邊際收縮。 7月非標融資降6226億元,同比多降1340億元,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是主要拖累項。7月房地產信託貸款受到監管指導,而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的大幅減少與低迷的企業短期信貸、低M1增速三者互相印證。從另一個視角看,目前票據直貼利率與同期限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差重新有所擴大,但未貼現銀行承兌票據項依舊維持下行。我們認為該項的低增實際是經濟弱需求背景下,企業活動減弱的反映。從房地產信貸邊際收緊的現狀來看,疊加經濟活動低迷,我們預測2019年非標融資難以快速上行。觀察社融數據,新增人民幣貸款難言樂觀,實體經濟融資需求重回低點;非標融資邊際再度收緊,6、7月金融風險事件有所出現,金融供改的社融收縮效應或許在7月有所體現。
經濟活動顯示低迷,M2增速仍需觀察。 7月M2同比增速錄得8.1%,同比環比均有大幅減小。M1同比增速錄得3.1%,環比降低1.3%,同比減少2%。銀行表外融資減少疊加信貸不足是M2增速下滑的原因。M1低增速與企業短貸低增相互印證,後續應當繼續保持觀察,以確定狹義貨幣增速的底部區間。
債市策略: 我們此前提出,預計實體經濟維持弱需求狀態,7月信貸社融數據印證了我們的觀點。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正在發力,可能為年內社融提供一定的支持。值得注意的是,銀行間市場信用分層,影響銀行信用投放。我們預計全年社融增速將在10%-11%區間內,10.5%將成為判斷政策松緊的中位數。對於債市而言,我們認為債市收益率短期內下行趨勢不變,10年期國債收益率將逐步向下靠近2.8-3.2%下部區間。
正文
數據:2019年8月12日,央行發布7月金融數據,中國7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0600億元,預期12423億元,前值16600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10100億元,前值22600億元;7月M2同比8.1%,預期8.46%,前值8.5%,M1貨幣供應同比3.1%,前值4.4%,M0貨幣供應同比4.5%,前值4.3%。
弱需求得到驗證,票據沖貸再現
7月,中國新增人民幣貸款10600億元,同比少增3900億元。居民部門貸款新增5112億元,同比少增1232億元,其中短期居民貸款增695億元,同比少增1073億元;中長期居民貸款增4417億元,同比少增159億元。企業部門貸款新增2974億元,同比少增3527億元,其中短期企業貸款少增2195,同比少增1160億元;中長期企業貸款增3678億元,同比少增1197億元。總的來說,7月短期貸款少增1500億元,同比少增2233億元;票據融資增1284億元,同比少增1104億元;中長期貸款增8095億元,同比少增1356億元。7月信貸數據全面遜於預期,各期限信貸均同比少增,其中短期信貸對信貸增速拖累最大。
流動性回籠是7月信貸少增的一個原因。 7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0600億,低於市場預期,印證了我們「實體經濟弱需求+貨幣投放中性化」的觀點。從流動性供給角度說,觀察央行公開市場操作與新增人民幣貸款的關系,我們發現央行公開市場操作投放量對信貸有一定的領先作用。而觀察央行流動性投放,2019年5月起央行貨幣政策投放邊際上便有轉向,7月凈回籠流動性5100億元,較2018年同期多回籠900億元,考慮到目前銀行准備金增速水平較低,7月央行的流動性回籠可能導致銀行准備金水平進一步下降,使得銀行信用擴張受到一定製約。
觀察中長期信貸增速, 2019年以來企業中長期貸款增速多數時間表現不良 ,中長期貸款增量結構中居民中長期信貸佔比在4月後便超過企業中長期信貸。2019年7月中長期貸款增速遜於去年同期,住戶部門中長期貸款增加4417億元提供了一定支撐,企業部門中長期貸款增加3678億元延續相對不足,居民部門購房需求依然是中長期信貸的支撐,而企業中長期投資需求低迷預計持續。
觀察短期信貸, 生產活動趨弱拉低企業短貸增速,票據沖量7月再現。 企業短期信貸增速同比環比均大幅走低,7月減2195億元,居民部門短期信貸7月僅增695億元,從居民短貸來看,7月消費可能承壓。觀察7月高頻數據,全國高爐開工率與6大發電集團發電耗煤量在7月間均處於下行區間,值得注意的是,7月是用電大月,發電耗煤反常走降提示我們企業生產活動趨弱。據財新網報道,在監管部門要求銀行業調整優化信貸結構之際,票據轉貼現市場出現供不應求的火爆局面,票據轉貼現利率創下近年新低。從7月30日開始,票據轉貼現市場的國股銀票(國有和股份制銀行承兌匯票)成交利率開始大范圍地跌破2%,進入近幾年少見的利率1%時期。7月31日,部分短期限國股銀票轉貼現成交的利率甚至跌破了1%。票據融資在月末得到了監管層支持,經歷了「貼現率破1%」事件後終於環比增速轉正,但同比依舊少增1100億元。企業短期貸款7月減2195億元,同比環比均大減。
7月官方製造業PMI為49.7%,較前值上升0.3%;非製造業PMI為53.7%,較前值下滑0.5%;綜合PMI產出指數為53.1%,比上月微升0.1個百分點。結合各項指標來看,生產擴張、需求收縮、庫存收縮、價格上升的組合存在一定矛盾,但進一步看,改善較多的主要是生產和原材料價格指數,需求收縮則和出廠價格收縮對應,因此主要的拉動力仍在供給側,這也和6月工業增加值和利潤背離的情況類似,我們認為這種組合並不穩定且更可能的情況是供給向需求靠攏。 7月M1增速僅錄得3.1%,同時企業短貸增速大降,結合7月PMI數據(預測數據往往含有當前信息),三者相互印證經濟運行較為低迷。
表外融資邊際收縮
7月,社會融資規模增1.01萬億元,同比少增2154億元,同比增速錄得10.1%,較6月少增0.8%。人民幣貸款增8086億元,同比少增4775億元;外幣貸款降221億元,同比少降552億元。委託貸款降987億元,同比多降37億元;信託貸款降676億元,同比少降529億元;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大降4563億元,同比多降1819億元。企業債券融資增2240億元,同比多增45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593億元,同比多增418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增4385億元,同比多增2534億元。總的來看,非標融資降6226億元,同比多降1340億元,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是主要拖累項。
7月房地產信託貸款受到監管指導,而 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的大幅減少與低迷的企業短期信貸、低M1增速三者互相印證。 目前,非標監管邊際趨緊,同時票據清查使得企業票據套利難度增大。3月10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的記者會上,央行行長易綱和副行長潘功勝對今年1月份、2月份社融中票據融資等較高的現象進行回應時表示, 「經過人民銀行的細致調研,票據融資和結構性存款之間沒有大的空轉和套利,但是個別現象是存在的」。央行3月11日發布2019年2月份金融數據解讀指出,金融管理部門鼓勵具有真實貿易背景的票據業務發展,同時也不會容忍票據融資套利情況。2月開始的銀行體系票據業務自查使得票據套利行為難以開展。
從另一個視角看,目前票據直貼利率與同期限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差重新有所擴大,但未貼現銀行承兌票據項依舊維持下行。我們認為該項的低增實際是經濟弱需求背景下,企業活動減弱的反映。從房地產信貸邊際收緊的現狀來看,疊加經濟活動低迷,我們預測2019年非標融資難以快速上行。
7月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有較大提升,7月單月凈融資額4385億元;企業債發行7月單月凈融資2240億元。觀察社融數據,新增人民幣貸款難言樂觀,實體經濟融資需求重回低點;非標融資邊際再度收緊,6、7月金融風險事件有所出現,金融供改的社融收縮效應或許在7月有所體現。
M2增速大幅下降,定向降准有必要
7月M2同比增速錄得8.1%,同比環比均有大幅減小。M1同比增速錄得3.1%,環比降低1.3%,同比減少2%。銀行表外融資減少疊加信貸不足是M2增速下滑的原因。M1低增速與企業短貸低增相互印證,後續應當繼續保持觀察,以確定狹義貨幣增速的底部區間。
考慮到貨幣乘數高位,同時M2增速再次下降,有必要通過定向降准政策擴大貨幣乘數,支持貨幣增速。上周末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在下一步政策安排部分,排在第一個的工具就是定向降准,所以我們認為近期定向降准政策落地的可能性加大。
債市策略
我們此前提出,預計實體經濟維持弱需求狀態,7月信貸社融數據印證了我們的觀點。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正在發力,可能為年內社融提供一定的支持。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供給側改革持續發力,金融風險事件在6、7月有所發生,引發銀行間市場信用分層,本月社融數據的全面低迷或許有金融供給側改革影響銀行信用投放的因素在。目前外部環境趨緊,經濟內需減弱,未來企業短貸需求是一個重要抓手。我們預計全年社融增速將在10%-11%區間內,10.5%將成為判斷政策松緊的中位數。對於債市而言,我們認為債市收益率短期內下行趨勢不變,主要的邏輯是資產荒推動的利率下行,10年期國債收益率將逐步向下靠近2.8-3.2%下部區間。
(文章來源:明晰筆談)
鄭重聲明:發布此信息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肆』 7月份製造業PMI指數主要有哪些特點
一是製造業大多數行業保持擴張。在調查的21個行業中,14個行業的PMI位於擴張區間,其中醫葯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設備製造業和電氣機械器材製造業PMI均位於53.0%及以上的較高運行區間,實現較快增長。
二是供需繼續增長,增速有所放緩。本月受不利天氣影響較大,局部地區一些工礦企業停產,同時部分企業集中進入設備檢修和技術改造期,生產活動和市場需求總體有所放緩。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分別為53.0%和52.3%,低於上月0.6和0.9個百分點。
五是匯率波動加大,進出口指數回落。調查結果顯示,本月反映人民幣匯率波動對生產經營造成一定影響的企業比重環比上升3.1個百分點。受近期國際貿易摩擦升溫等影響,部分企業出口訂單和原材料進口有所回落,新出口訂單指數和進口指數分別為49.8%和49.6%,均位於臨界點以下。
『伍』 製造業pmi指數說明了什麼
PMI指數是通過對采購經理的月度調查匯總出來的指數,能夠反映經濟的變化趨勢,50為榮枯分水線,低於50%表示製造業經濟下降,略大於50說明經濟在緩慢前進。
拓展資料:
pmi指數說明了什麼
PMI指數的英文全稱為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中文含義為采購經理指數,是一套月度發布的、綜合性的經濟監測指標體系,分為製造業PMI、服務業PMI,也有一些國家建立了建築業PMI,我們要知道, PMI是通過對采購經理的月度調查匯總出來的指數,它反映了經濟的變化趨勢 ,pmi指數50是一個分界線,當pmi指數大於50,說明經濟在發展,當PMI小於50時,說明經濟在衰退。PMI是一個綜合的指數體系,涵蓋了經濟活動的多個方面,其綜合指數反映了經濟總體情況和總的變化趨勢,而各項指標又反映了企業供應與采購活動的各個側面。
PMI每項指標均反映了商業活動的現實情況,綜合指數則反映製造業或服務業的整體增長或衰退。
PMI是一套月度發布的、綜合性的經濟監測指標體系。分為製造業PMI、服務業PMI。
PMI指數50%為榮枯分水線,是PMI指數重點的討論核心。一般來說,PMI值算出後與上月比較,如果PMI大於50%,表示經濟上升,而如果PMI小於50%,則表示經濟衰退。
我國製造業發展現狀
受疫情影響,中國2月PMI出現大幅下跌,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2020年2月份,中國PMI為35.7%,比上月下降14.3個百分點,創歷史新低。並且,製造業進出口壓力加大,新出口訂單指數和進口指數分別為28.7%和31.9%,較上月下降20.0和17.1個百分點。
中國製造業在2004年超過德國、2006年超過日本,2009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2018年中國製造業新增產值40027億美元,中國製造業產值分別是美國的184%,日本的397%,德國的481%,韓國的908%。中國製造業規模是世界上最大的,而且從產值看,遠遠高於美國、日本、德國等製造業強國,製造業產值每年的增速也是遠高於美國、日本、德國的增速。
我國製造業發展趨勢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製造業佔全球的比重從1990年的2.7%增至2010年的19.8%,此後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有機構測算顯示,2019年中國製造業佔全球製造業總產出的比重已經提到30.9%。
『陸』 國家統計局:7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8%,這數據說明啥
國家統計局:7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8%,這說明了如下的內容。
一、7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8%
三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速度持續高於規模以上產業。七月份,與去年同期相比,高科技產品的生產增速為5.9%,較前一個月下降了2.5個百分點。
主要原因是制葯行業下降幅度加大,電腦和辦公設備行業出現下降;其它工業,如電子、通訊設備、航天器和設備等,仍然保持著兩位數字的發展。
『柒』 【經濟指標解讀專欄】製造業PMI指數淺析
采購經理指數(PMI)是對企業采購經理的月度調查結果統計匯總、編制而成的指數,涵蓋企業采購、生產、流通等環節,包括製造業和非製造業領域。PMI指數通常以50%作為經濟強弱的分界點,高於50%時,反映經濟總體擴張,低於50%時,反映經濟總體收縮。
一、PMI指數原始數據調查和統計
調查范圍: 涉及《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1)中製造業的31個行業大類,3000家調查樣本;非製造業的36個行業大類,4000家調查樣本。由於調查時間並非月底最後一天,因此每個月公布的製造業PMI實際上反映的是上個月26號到當月25日製造業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並非完全是當月的。
調查方法: 採用PPS(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抽樣方法,以製造業或非製造業行業大類為層,行業樣本量按其增加值佔全部製造業或非製造業增加值的比重分配,層內樣本使用與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成比例的概率抽取。抽樣完成後,於每月末定期發放和收集企業采購經理關於企業本月采購和供應問題的調查問卷,再進一步整理匯編。調查問卷參見附件2。
計算方法:
1、分類指數的計算方法
製造業PMI調查指標體系包括生產、新訂單、新出口訂單、在手訂單、產成品庫存、采購量、進口、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出廠價格、原材料庫存、從業人員、供應商配送時間、生產經營活動預期等13個分類指數。非製造業PMI調查指標體系包括商務活動、新訂單、新出口訂單、在手訂單、存貨、投入品價格、銷售價格、從業人員、供應商配送時間、業務活動預期等10個分類指數。其中,製造業PMI分類指數及其含義如下圖所示:
每個分類指數都採用擴散指數方法計算,即正向回答的企業個數百分比加上回答不變百分比的一半。計算公式為:
製造業PMI分類指數=「增加」選項的百分比+「持平」選項的百分比×0.5
其中,供應商配送時間是逆指數,意思是說這個指標的變化方向與經濟增長的方向相反。當供應商配送時間上升時,經濟增長速度放緩。
製造業PMI是個綜合指數,由生產、新訂單、原材料庫存、從業人員、供應商配送時間5個分類指數加權平均而成。根據這5個指標對經濟先行影響的程度,賦予不同的權重,由於供應商配送時間是逆序指數,在計算製造業PMI時進行逆序計算:
製造業PMI=新訂單指數*30%+生產指數*25%+從業人員指數*20%+(100-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15%+主要原材料庫存*10%
其他8個分類指數雖然不構成製造業PMI組成,但是對於檢測和分析宏觀經濟運行仍然有重要意義。
2、PMI指數的季節調整
PMI指數是環比指標,必然存在季節性波動的影響。比如移動節假日(如春節)導致經濟運行的季節波動,進一步導致PMI不能反映經濟等活動的真實走勢。不過,通過季節調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季節因素的影響。季調的原理是根據一年中不同季節的生產經營活動量指數來修正季節間的同比和環比速度,消除不可比因素的影響,國家統計局每月公布的PMI指數是季節調整後的。
關於PMI指數季調的方法,可以參考以下鏈接,文章通過工作日調整為主、采購經理判斷為輔的方法,採用X-12-ARIMA模型提高了PMI預測的精確度。但正如國家統計局領導在解讀2018年2月份製造業PMI時稱「從歷史數據看,春節所在月份的PMI大多會出現一些調整」,季調難以完全消除季節性因素的影響。
https://wenku..com/view/.html?pn=51
二、製造業PMI指數的分項分析
接下來我們分項分析官方製造業PMI指數:
1、生產指數
權重為25%,是最受關注的分類指數之一,反映了製造業企業的生產情況。從近幾年的月度數據上看,有一定季節性,春節所在月份通常是年內低點,而高點多在二季度,與二季度是生產旺季相符。
目前有兩個觀測PMI生產情況的高頻指標,一個是6大發電集團日均耗煤量,包括浙電、上電、粵電、國電、大唐、華能這6家。從趨勢上看,月度平均的6大發電集團日均耗煤量,和PMI生產分項有一定同步性。
另一個是高爐開工率。2016年之後因環保限產,兩者相關性開始減弱,但高爐開工率數據依然能為我們判斷PMI生產指數的變化方向提供一些參考。
2、新訂單指數
新訂單指數的權重為30%,毫無疑問是最重要的分項,反映了內需。12個月移動平均的PMI新訂單指數,和名義GDP當季增速有一定相關性。
PMI新訂單指數和PMI生產指數的差,可以近似看做是產出缺口,與PPI環比有一定同步性。產出缺口縮小,則PPI物價指數環比下行。
3. 原材料庫存
PMI原材料庫存指數,2011年4月至今,長期在50這一榮枯線以下,製造業企業中並沒有看到原材料的持續累積。由於原材料用於後續的生產,我們看到PMI原材料庫存指數對PMI生產項有一定的領先性。
原材料庫存,還可以結合產成品庫存、新訂單、生產和采購量這幾個PMI的分類指數,判斷所處的庫存周期階段。以2018年5月至9月為例。這段時間,PMI新訂單指數從53.8降到52.0,需求擴張的步伐在放緩。采購量指數從53.0降至51.5,生產指數從54.1降到53.0,意味著企業原材料采購和生產雖然還在擴張,但是擴張的速度也慢了下來。同期原材料庫存指數從49.6降到47.8,原材料在加速減少,但產成品庫存指數從46.1上升到47.4,去化速度放緩。這是個典型的被動補庫存,對應著經濟的衰退階段。雖然企業在需求放緩之下,主動減慢原材料采購和生產的節奏,但是仍不及需求放緩的速度,導致產成品庫存去化變慢。對企業來說,這種庫存累積是被動的。
4. 從業人員
從業人員指數在製造業PMI中的權重為20%,僅次於新訂單和生產指數。但在做宏觀分析時,對這個指標的關注較少,因為它反映實際就業情況的能力較弱。2012年5月至今,PMI從業人員指數一直在50以下。但我們看到這個時期,無論是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還是全國職業求人倍率,所反映的就業市場其實是一直在好轉的。PMI從業人員指數對就業市場情況代表能力的減弱,與經濟和就業結構變化有關。2013年製造業就業人數達到峰值5258萬人,此後持續下降,從事製造業的人口轉向其它行業,使得PMI從業人員指數位於榮枯線以下,但就業市場整體在好轉。預計這一趨勢還會持續,從業人員指數繼續成為製造業PMI的拖累項。
5. 供應商配送時間
這個指標指的是企業原材料的主要供應商,而非企業自己的供貨時間。當供應商配送時間上升時,經濟活動在放緩,因此在計算綜合PMI時需要做反向計算。
6. 出廠價格指數
這個分項指數,2016年開始對外發布,根據該價格指數的變化方向,可以較為准確地判定PPI環比的變化方向,兩者基本是同步的。
7. 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
同出廠價格指數一樣,PMI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是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PPIRM)環比的良好預測指標。
8. 新出口訂單
理論上來講,PMI新出口訂單是出口的領先指標,因為和國(境)外企業簽訂好訂單之後,過段時間需要交付,將會在出口數據上有所體現。但無論是出口交貨值環比,還是出口環比,PMI新出口訂單指數對它們都沒有很強的領先性。而12個月移動平均的PMI新出口訂單指數,對出口累計增速有一定領先性。
9. 進口
PMI進口訂單,可以看做是內需的體現之一,它與PMI新訂單指數在變化節奏上,具有很強的同步性。只能用PMI進口訂單指數,大致判斷下進口金額的環比,但是難以據此做量化測算。
10. 在手訂單
指的是企業已經承接了,但目前還沒有交付客戶的產品訂貨數量。2010年4月以來,這個指標持續在50的榮枯線以下。從趨勢上看,它領先於PMI生產指數的變動。
11. 生產經營活動預期
這個指數體現了製造業企業對未來3個月內生產經營活動整體水平預計,多數時間在50以上,而且波動比較大。
附錄1 官方和財新PMI的對比
在宏觀分析中,常用的另一個采購經理指數是財新PMI,它由市場調查機構IHS Markit編制、財新傳媒冠名。2015年8月之前由匯豐冠名,因此以前被稱為匯豐PMI。
由於都是采購經理指數,財新PMI和製造業PMI理論上應該同步。二者在抽樣方法、核心指標和權重方面都相同,但我們發現,兩者經常背離,主要原因在於:
第一,兩個指標的統計樣本數量相差很大。官方製造業PMI涉及《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製造業的31個行業大類,樣本企業有3000家。而財新PMI的樣本數,按照Markit公司的統計慣例,只有400家。統計樣本數的不同,容易造成財新PMI更大的波動,實際情況也是如此。
第二,兩個指標所選擇的企業規模也有差別。官方製造業PMI的樣本企業以大、中型的央企、國企為主,小型企業的比例較低。而財新PMI以中小企業居多,而且都是民企。
第三,兩個指標的樣本企業區域和行業不同。官方製造業PMI樣本企業覆蓋全國,涵蓋了31個製造業大類。財新PMI的樣本企業,沒有明確對外公布,但參考HIS Markit在全球范圍內的統計經驗,市場主流觀點認為主要是東部沿海地區、出口佔比較高的民營企業。
第四,數據錄入時,官方製造業PMI由國家統計局直屬調查隊具體落實,具有一定的官方性和強制性,而且各級統計調查大隊會審核,數據更加完整、准確。而財新PMI由商業機構HIS Markit操作,企業是自願的,存在漏報的可能性,加之樣本數相對來說要小很多,數據缺失對統計結果有比較大的影響。
第五,兩個指標的季調方法有所區別。2012年3月開始,中國官方製造業按照X-13的方法進行季節性調整。而財新PMI季調方法是HIS Markit基於33個國家的歷史數據生成的,這種方法可以保證財新PMI等由Markit調查發布的各國PMI之間進行跨國比較。兩者不同的季調方法,也會導致統計結果上的差異。
附錄2 官方PMI調查問卷(部分)
『捌』 7月經濟運行穩定恢復:工業生產平穩增長 市場需求逐漸回暖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7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0.4%,降幅比1-6月份收窄0.9個百分點。圖為8月14日,工人在山東省青州市一規模企業生產車間內焊接作業。 王繼林攝(人民視覺)
近年來,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大力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讓貧困群眾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圖為8月12日,工人在錦屏縣三江鎮潘寨大公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的一家服飾加工廠工作。 楊曉海攝(人民視覺)
國家統計局8月14日發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8%,增速與6月份持平;服務業生產指數增長3.5%,較6月份上升1.2個百分點; 社會 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1.1%,降幅比6月份收窄0.7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指出,總的來看,7月份國民經濟繼續穩定恢復,主要經濟指標持續改善。下階段,將鞏固擴大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成果,努力實現經濟 社會 發展目標任務。
支柱型行業增長明顯加快
「從7月份的經濟運行情況看,可以概括為兩個特點:一是經濟穩定恢復,二是向好態勢持續發展。」付凌暉在8月14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說。
看恢復——
生產穩中有升,需求逐漸改善。工業方面,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8%,增速與上月持平;有六成產品和行業實現增長,其中 汽車 、電子等支柱型行業增長明顯加快。消費與投資方面,7月份商品零售額增長0.2%,今年以來首次由負轉正;1-7月份固定資產投資下降1.6%,降幅比1-6月份收窄1.5個百分點。
就業形勢總體穩定,物價漲勢溫和。7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7%,與上月持平;25-59歲就業主體人群的調查失業率為5.0%,比上個月下降0.2個百分點。7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7%,比上月略有擴大,但仍低於3%,屬於溫和上漲。
外貿形勢好於預期。7月份,全國進出口同比增長6.5%,其中出口增長10.4%,連續4個月同比增長。
看向好——
產業升級態勢未變。從工業來看,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同比分別增長9.8%、13%,明顯快於整個規模以上工業增長。從服務業來看,7月份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13.7%,快於整體服務業的增長。
發展新動能持續增強。網路銷售、互聯網教育、醫療等快速發展,1-7月份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5.7%,比1-6月份加快1.4個百分點。
市場預期整體改善。7月份,中國製造業PMI是51.1%,比上月提高0.2個百分點;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是54.2%,製造業和非製造業PMI都是連續5個月高於臨界點。
食品價格有條件保持穩定
最近兩個月,CPI漲幅連續擴大,未來會不會繼續走高?
付凌暉指出,7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7%,漲幅比6月份擴大0.2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上漲13.2%,占整個居民消費價格總漲幅的99.3%,是推動7月份CPI上漲的主要因素。
「從結構上來看,影響食品價格上漲的因素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豬肉價格上漲,7月份豬肉價格同比上漲85.7%,影響居民消費價格上漲幅度是2.3個百分點;二是鮮菜價格7月份同比上漲7.9%,影響居民消費價格近0.2個百分點。」付凌暉說。
談及豬肉價格上漲,付凌暉表示,一方面是隨著企業復工復產,餐飲服務逐漸恢復,相關的豬肉需求有所擴大;另一方面是南方汛情對生豬生產和調運產生不利影響,影響豬肉價格漲幅較大。「從調查情況看,生豬存欄量在逐季上升,但從供給情況看,生豬生產供給還處於緊平衡,價格高位運行會持續一段時間,但豬肉價格大幅上漲可能性不大。鮮菜價格主要是受短期因素沖擊,鮮菜生長周期比較短,對整體價格不會產生明顯推動。」
付凌暉指出,食品價格中最主要的是糧食。中國糧食產量連續5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糧食庫存比較充足。今年夏糧實現豐收,產量比上年增長0.9%,創 歷史 新高。「總的看,這些年農業投入逐步增加,糧食生產穩定有比較好的基礎。全年食品價格保持穩定是有基礎、有條件的。」
「從工業消費品看,目前工業消費品價格同比下降,加上服務價格大幅上漲的基礎不存在。總體看,全年價格保持基本穩定是有基礎、有條件的。」付凌暉說。
促進經濟平穩 健康 發展
怎麼看未來經濟恢復的情況?付凌暉認為,供給端的恢復增長是有支撐的,一系列復工復產政策和企業紓困政策持續促進生產恢復。從總量上看,工業生產由下降轉為增長;從結構上看,高技術和裝備製造業增長快,3D列印設備、智能手錶等新產品也保持較快增長。
「同時,需求也在加快回暖,7月份 社會 消費品零售總額降幅在收窄,商品零售額增速由負轉正;1-7月份投資降幅明顯收窄,對於生產的帶動作用逐步增強。」付凌暉說,從全年來看,保持穩定增長有很多有利條件。現在疫情防控局勢平穩,為經濟恢復奠定了良好基礎。同時,宏觀政策力度加大,如財政赤字規模增加1萬億元、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金融系統向各類企業合理讓利1.5萬億元、全年新增減稅降費2.5萬億元,這些措施對企業紓困和下半年經濟恢復會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付凌暉表示,此外,企業復工復產取得積極成效,活力增強。製造業PMI連續5個月保持在臨界點以上,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1.5%,這些都有利於經濟恢復。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8月15日 第 03 版)
『玖』 8月財新中國製造業PMI為49.5,這一數據說明了什麼
8月財新中國製造業PMI為49.5,這一數據說明了如下的問題。
一、中國製造業PMI為49.5
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和出廠價格指數分別上升3.9和4.4個百分點,分別達到44.3%和44.5%。
但8月份反映原材料成本較高的企業佔比下降2.4個百分點至48.4%,年內首次低於50%,說明近期採取的保價措施有效,價格仍處於低位,企業成本壓力有所緩解。
四、就業市場仍未有明顯改善
盡管生產需求疲軟,但就業市場仍然沒有得到顯著的改善。八月份的就業數據略高於之前的水平,但是仍然在萎縮的范圍內。一些公司表示,由於公司計劃縮減規模和需求疲軟,因此投資品類用工收縮最為明顯。
當前中國經濟仍處於大面積的上半年大流行後的恢復期,但局部地區的爆發和高溫對經濟復甦造成了干擾,經濟下滑的壓力加大,經濟復甦的根基還不穩固,因此,就業問題仍然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拾』 七月行情一波三折的震盪,八月行情也任道重遠,A股哪些關鍵信號值得關注
首先是A股相對抗跌,尤其是創業板值得關注。我們無法預測這種黑天鵝事件的發生和方向。這對股市的影響也很小。雖然沒有辦法讓它倒下,但大家都會久久忘記這小浪的影響。影響我們A股最重要的是看我們國內的情況。可能是受俄羅斯股市一天內跌幅高達50%、美聯儲要加息、經濟增長預期可能下降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我認為有必要加強金融風險防控,堅決維護金融穩定大局。因此您不必擔心A股的系統性風險。
要知道製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9.0%,比上月回落1.2個百分點,處於臨界點以下,製造業景氣度下降。延續新能源汽車購置稅免徵政策支持剛性和改善住房需求,兩部委印發“十四五”國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商務部等13部門出台多項措施促進消費綠色智能家電!通過這些重磅消息,我們可以發現,從金融市場確定下半年任務,到增量資本的消息,維穩行情即將上演,但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