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別古幣真假
1.看銅質
我國歷代古錢幣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不同,錢幣也隨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各時代的錢幣銅質是不同的,又由於古代冶煉技術不同,各地區鑄造的古錢也各不相同,每個朝代各有特點。總的來講,用銅鋅合金鑄造的錢幣呈黃色,銅錫合金鑄造的錢幣是青色。清代、民國時期,新疆、西藏等地鑄錢,用銅加少許鋅鉛,鑄成後錢體呈紅色。
漢代至唐宋時期有絕大部分錢幣均為青銅鑄造,其特點是銅色青白中微帶淡紅。明嘉靖以後,開始向黃銅過渡,到天啟年間,用黃銅鑄幣成為定製,錢幣色澤較之以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例如先秦時期的鑄幣主要是銅錫合金鑄成的,銅質呈青紅色,質地較硬挺;隋代的五銖錢因為錫的成份大,銅質泛白,稱之為白錢;乾隆五年以後,鑄錢加錫,叫做青錢。可見,我國古錢鑄造均有規律可循。
2.觀銹色
今所見錢幣,無外乎兩種:一為發掘品,一為傳世品。發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許多年,其表面都長滿了銅銹色。傳世品也因空氣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層包漿。呈黑色或銅色。
銅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在常溫下不易生銹。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生成氧化銅、鹼式碳酸銅等。氧化銅因形成的顆粒大小不同,呈現出黃、橙紅、鮮紅、深棕等不同的顏色,俗稱「棗皮紅」、「栗子殼」等。
出土的發掘品錢幣表面銹色深深漬人錢幣裡面,因為其分子結構穩定、緊密,所以真銹很不容易擦掉。而偽造銹色則不然,偽多在錢幣表面,稱作「浮銹」或「粉狀銹」,比較輕浮,容易稅落,往往經鹼水一煮,做上的假銹便不堪一擊。發掘品偽銹作法有兩種:(1)將偽造錢幣放人醋酸中,埋入地下,迅速生成銹色;(2)偽品放人鹽鹵(氯化氨)、錫綠(硫酸銅)、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銅腐蝕成舊色,然後用膠水往錢幣上面粘銹。傳世品偽銹的作法是把偽品用火熏黑、擦油、打蠟。傳世真品黑得沉著、光滑,而偽品則漂浮、發亮。
綠銹的形成又有南北方的差別,地質帶酸性的地區氧化程度也相應嚴重些。北方乾燥,雨水少,不易干,則銹色堅硬。南方多雨水且潮濕,氧化層較松且多呈藍綠相間二色。例如南宋錢幣發行於南方,故出土於南方較多,受地理環境的影響,錢幣一般呈藍綠色。如發現淺綠銹者,則此錢有問題。如果入土區域燥熱,銅銹會呈紅紫色,但這種銹色不會單獨存在於錢體上,必伴有綠銹混雜在一起,稱之為「紅斑綠銹」。如發現錢體通為紅銹,應屬假錢,它是造假者將偽品放人爐中燒紅。這種仿銹膚淺,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假。
3.看鑄幣銘文
我國金屬鑄幣的一大特點就是有銘文書寫,可以說,每一種錢幣文字的字體各有特徵,不同時代的鑄幣銘文,有不同的書寫風格。根據這些特徵可檢驗是否為同時代的錢幣。另外,在注重各種錢文特點的同時,還可找出錢文的演變過程和變化的規律。這些規律和特徵可以作為鑒定 古錢真偽的依據。
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等金屬鑄幣上的文字是用大篆來書寫的。秦漢時期,錢文書體屬小篆范疇,如半兩、五銖,但已有漢隸風格,其中莽錢為懸針篆。魏晉南北朝書體復雜。唐錢錢幣為八分隸書,唐代以後隸書盛行,五代十國主要為真、篆、隸三種。北宋錢幣則有篆、隸、真、行、草。自南宋光宗紹熙以後至元、明、清,錢文均以楷書(真書)為主,間或篆、隸書體。因為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鑄幣錢文又有蒙、滿、回、黨項(西夏)等少數民族文字。
鑒定一枚錢幣書體對不對,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當時的特點;第二步才看它是否符合本品種的特點。如「益化」圜錢雖為先秦大篆,但它又同時有齊文字的特徵,不同於同時期其它各國之圜錢文字;發現有東周、西周的圜錢,若其錢文是小篆書寫,顯然是偽品無疑;秦半兩在古錢中頗負盛名,其錢體厚重,銅質精良,錢文隆起而雄偉,半兩的「兩」字中。「人」字高聳,如發現錢文扁平者,一看便知是偽品;如見到清代寶源或寶泉局錢幣中的滿文書寫有錯誤,則應考慮到寶泉、寶源二局是清代國家級的 、最正規的鑄錢局,滿文的書寫絕不會出現錯誤,則所見之錢幣必屬偽品。
4.聽聲音
現在許多錢幣學家和收藏者喜歡用聽聲音的辦法鑒定古錢。古錢幣由於質地的原因,年代越久遠,火氣盡脫,氧化越嚴重,擲於水泥地面其聲音也越暗啞。大概來說,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均都是啞音。而明代以後的錢幣,距今時間較近,還未受到深層的氧化,聲音則是清脆、響亮。如果我們把先秦時期的錢幣擲在地上,傳來清脆聲,則此錢不太可靠;反之,如果明、清錢幣擲地為啞音,則也必將懷疑。
5.觀版別
從版別上辨別古錢最主要的辦法是除了多看錢譜之外,必須要多接觸實物,以熟悉各個朝代的錢幣真品。不但要注意珍稀品,更要注意大量的普通品種。因為這些普通品很少偽品,能真實地反映各個歷史時期的錢幣特徵。如戰國時期刀布形制特殊,造偽者只好用真品翻砂製造贗品,其破綻在於翻砂鑄造後的錢幣偏小,較為厚重,文字膚淺,銅質粗糙,銹色不對且易脫落。而且刀幣在鑄造時其澆口在刀環上,布幣的澆口在首端,出范後基本不作修整,保持自然狀態,而造假者往往為了品相美觀,將刀幣、布幣邊緣磨光滑,實際上是畫蛇添足,露出了破綻。再如會昌開元,因揚州已以昌字紀年,故不在再紀地,如發現背「揚」字者,無論傳世品還是出土品均應將其視為偽品。因北宋各代和清咸豐錢幣版別最為復雜,也是造假者競相仿掣的對象,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應對它們的形制多加分析,掌握特徵,以防上當受騙。
6.了解鑄造方法
我國古代鑄幣的鑄造,大概經過了子范(土、石、銅)、母範(磚、銅),翻砂等幾個發展階段。無論是真錢還是偽品的各種鑄造方法,都會在錢幣上留下相應的痕跡。這些痕跡就是我們今天鑒定錢幣真偽的一個有力依據。
7.聞氣味
此種方法是古錢鑒定中最簡單的一種。因為偽品錢幣多是用化學物質來偽造裝飾,往往會散發出一種難聞的、刺鼻的化學性怪味,而真品錢幣則沒有這種怪味。
2. 八種方法鑒別古幣收藏真偽
聲音辨別法:
古錢幣年代越久遠,其內所含的錫、鉛等雜質流失越多,聲音聽起來也就越顯沉悶。相反,年代越近,聲音越清脆。
觀察銅色法:
一般古幣的材質有青銅、紅銅、黃銅、白銅等之分,青銅幣易斷裂,黃銅幣不易斷裂磨損,白銅多為樣幣用材。明代以前錢幣大都由青銅鑄成,沒有黃銅幣,如果發現明代以前的黃銅錢幣,要多加小心。
沸水澆煮法:
古幣上往往附著紅綠銹或傳古的黑色銹,真錢銹是過長時間自然氧化而形成的,附著力比較強,所以遇到銹色可疑的錢幣,可把它放入沸水中燒煮30至40分鍾,銹脫離的是偽品,真品的銹不易脫離。
鋼針測試法:
古錢幣的銹比較堅硬,把縫衣用的鋼針尖向下豎直下壓,放手後,鋼針會立刻倒下。偽品的銹往往是真銹摻入粘合劑之類的東西塗抹而成,有一定的彈性,鋼針就不易倒下。
風格斷定法:
每個朝代的錢幣都有自己的風格特徵,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刀、布幣多為工匠隨意所鑄,文字古拙秀潤、樸素簡直;西晉南北朝時期印度佛教文件傳到中國,受其影響書法藝術初步形成,其間錢幣文字纖細柔韌、嬌媚可愛,絕妙精美;唐、宋、元錢與書法結合較緊,其錢文多為名人所書,整體上給人以端莊穩重,玉潤可愛的感覺;遼錢風格是錢文鬆散,而西夏錢文緊湊,明代錢的主要特徵是方正而呆滯。這些錢幣表現出來的時代風格,後仿者能仿其形但不易傳其神,給我們鑒定提供了重要依據。
比較版別法:
我國早期古錢幣都是由手工鑄造的,即使用來鑄錢的母錢也是由手工雕刻而成的,所以各枚錢幣之間多少會有一些差別。如果發現一批錢幣,它們的版別一模一樣,甚至局部的缺陷也絲毫不差,就應該懷疑有作偽的可能了。
成分分析法:
一些拍賣行對徵集的珍貴的古錢幣,為提高拍品的可信度,在拍賣前常常藉助一些現代儀器進行分析。常用的有光譜化學分析、金相分析、化學容量分析和電子無損表面掃描測定等方法。以上分析數據經電腦對比分析後,可給出較准確的答案。此法對古幣的金屬成分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准確性可靠性較高。
超聲波探傷法:
3. 如何鑒別古錢幣的真偽
一、如何通過水洗法測試古錢幣的真偽?
將被測試的錢幣放入清水中,數日後取出,附著在錢幣上的泥土、油污、浮銹便會脫羅。假幣上的作偽之處,也很容易發現。
二、探針法測試古錢幣的真偽?
對於北測試錢幣的局部存疑之處,可以用縫衣針等物進行試探性刺挑。古錢的真銹,附著力強,堅硬,把縫衣針針尖頭向下豎直下壓,放手後,鋼針會倒下去。而假幣的銹具有輕微彈性,鋼針不易倒下。
三、摩擦法測試古錢幣的真偽?
將銹色滿身的錢幣的邊道,在水泥地上或者在細砂紙上摩擦幾下,觀察期露出的銅色與同時代錢幣的銅色是否相符。若使拼合而成的錢幣,摩擦後有可能露出拼合的縫隙。
4. 古錢幣真偽怎樣辯識
你好。用科學方法辨別偽錢的偽銹、偽色。在古錢幣鑒定中,分辨銅銹、銅色的真假是相當重要的方法,因為有些偽幣單從文字形制很難絕對斷定真偽,而鑒定銹色方法簡便。 第三,熟悉偽錢的基本特徵。鑒別偽錢既要了解每個時代真錢的基本時代特徵和個別特徵,也要了解偽錢的基本特徵。改刻的偽幣幣面不平,拼合的偽幣正反面幣色不一,鑿去的文字四周總有痕跡可尋,用翻砂法製造的錢幣比真錢略為小和薄等等小了解偽幣的基本精況和偽造法,細心觀察,就能發現偽幣作偽之處。第四,掌握與古錢鑒定有關的知識,應了解有關貨幣理論、廣博的歷史知識。希望能夠喜歡。
5. 古錢鑒別真假的方法有哪些須知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收藏古時候的錢幣,因為十分的有價值,那麼如果在收藏的時候發現好像有一些古錢不太一樣的話,應該如何辨別呢?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古錢鑒別的方法,希望能幫到你。
古錢鑒別的方法
一、看銅質
我國歷代古錢幣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不同,錢幣也隨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各時代的錢幣銅質是不同的,又由於古代冶煉技術不同,各地區鑄造的古錢也各不相同,每個朝代各有特點。
例如,漢代至唐宋時期的絕大部分錢幣均為青銅鑄造,其特點是銅色青白中微帶淡紅。先秦時期的鑄市主要是銅錫合金鑄成的,銅質呈青紅色,質地較硬挺;隋代的五銖錢因為錫的成份大,銅質泛白,稱之為白錢;乾隆五年以後,鑄錢加錫,叫做青錢。
二、觀銹色
今所見錢幣,無外乎兩種:一為發掘品,一為傳世品。發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許多年,其表面都長滿了銅銹色。傳世品也因空氣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層包漿,呈黑色或銅色。
銅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在常溫下不易生銹。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生成氧化銅、鹼式碳酸銅等。氧化銅因形成的顆位大小不同,呈現出黃、橙紅、鮮紅、深棕等不同的顏色,俗稱“棗皮紅”、“栗子殼”等。
三、看鑄市銘文
我國金屬鑄市的一大特點就是有銘文書寫,可以說,每一種錢幣文字的字體各有特徵,不同時代的鑄幣銘文,有不同的書寫風格。另外,在注重各種錢文特點的同時,還可找出錢文的演變過程和變化的規律。例如,秦半兩在古錢中頗負盛名,其錢體厚重,銅質精良,錢文隆起而雄偉,半兩的“兩”字中“人”字高聳,如發現錢文扁平者,一看便知是偽品。
四、聽聲音
現在許多錢幣學家和收藏者喜歡用聽聲音的辦法鑒定古錢。古錢幣由於質地的原因,年代越久遠,火氣盡脫,氧化越嚴重,擲於水泥地面其聲音也越喑啞。大概來說,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均都是啞音。而明代以後的錢幣,距今時間較近,還未受到深層的氧化,聲音則是清脆、響亮。如果我們把先秦時期的錢幣擲在地上,傳來清脆聲,則此錢不太可靠;反之,如果明、清錢幣擲地為啞音,則也必將懷疑。
五、了解鑄造方法
我國主代鑄幣的鑄造,大概經過了子范(土、石,銅)、母範(磚、銅)、翻砂等幾個發展階段。
無論是真錢還是偽品的各種鑄造方法,都會在錢幣上留下相應的痕跡。這些痕跡就是我們今天鑒定錢幣真偽的一個有力依據。
六、聞氣味
此種方法是古錢鑒定中最簡單的一種。因為偽品錢幣多是用化學物質來偽造裝飾,往往會散發出一種難聞的、刺鼻的化學性怪味,而真品錢幣則沒有這種怪味。
七、觀版別
從版別上辨別古錢最主要的辦法是除了多看錢譜之外,必須要多接觸實物,以熟悉各個朝代的錢幣真品,不但要注意珍稀品,更要注意大量的普通品種。
不同材質硬幣的不同清洗方法
1、金幣的清洗方法
金幣實際上是不需要清洗的,萬一弄臟的話,只需將其放在溫肥皂水中清洗干凈,然後用清水沖洗,放在兩塊柔軟的布中吸干水份即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有摩擦動作,不管是清洗時,還是在吸干水份時,甚至連軟布都會在拋光的幣面上留下細小的劃痕。
2、銀幣的清洗方法
清洗銀幣的方法首先取決於銀幣的氧化程度及其成色,在高含銀量的銀合金錶面生成的氧化物與在低含銀量的銀合金錶面生成的氧化物具有不同的特點。
如果高含銀量的硬幣長期放置在地下,或者遭受到其他不利因素的影響,在其表面會生成很厚的一層氧化物,這時應將硬幣在氨水溶液中浸泡1小時(成份:水90%和濃氨水10%)。如果沒有氨水溶液,也可以調制碳酸鈉溶液(將30克食用純鹼溶解於100克水中)代替.將硬幣置於溶液中幾個小時,直至氧化物完全溶解。
如果高含銀量的銀幣只是受到輕微氧化,那麼最好用氨水溶液加碳酸鈉溶液和牙膏調製成糊狀來清洗,這種糊狀物用手摸起來應該柔軟並且沒有細小的硬顆粒,方法是用手指或者用柔軟的刷子將其輕輕塗在硬幣表面,待氧化物溶解後,用清水沖洗干凈即可。
以銅作為中間合金的低含銀量銀幣在嚴重氧化時會變成綠色,清洗這種硬幣,最好用5%的稀硫酸溶液清洗,當綠銹層溶解並退去後,再採用清洗高含銀量銀幣的方法進行清洗,但如果銀幣表面的氧化物很均勻,就在可不必清洗掉。
銀元上出現的綠銹一般都是銅銹,這類銀元大部分是窖藏銀元,長時間和銅錢放在一起,因此上面才會有綠銹,這銹是正常的
,也是判斷這銀元是否為窖藏的標准。如果銀元上的銹蝕過重,或表面發黑,就需要及時清洗。傳統銀元清洗與除銹一般使用弱酸,白醋就比較理想,浸泡時間長短視銹蝕程度、銹跡多寡而定。浸泡過後用柔軟的刷子輕輕地洗刷,一般銹跡污漬都能除去。對黏結牢固的附著物,用軟刷刷洗不能奏效的情況下,可以用木錐順著銀元圖案文字邊緣慢慢兒剔除,直到干凈為止,剔除銀元表面附著物,忌用金屬、牙、骨等堅硬物質,以免劃傷銀元表面,降低銀元品相。除銹的時候切忌使用牙膏等研磨劑,在除銹的同時,應盡力保持銀元原有的包漿。對一些不影響品相的輕微銹濁,最好連弱酸都不用。目前許多對此認識不深的銀元愛好者,恨不得把自己辛辛苦苦收集到的古舊銀元,洗得如剛發行的紀念幣一般。這等出力不討好的勞作,完全損害了古舊銀元溫潤典雅之美,在洗白銀元表面的同時,差不多將銀元的價值也“洗白”了。
3、黃銅幣的清洗方法
時間常常會在銅幣的表面留下一層氧化物,這層氧化物根據其產生的環境和年代而表現為棕褐色、深綠色或黑色,如果氧化物均勻而金屬未受到銹蝕,那麼最好不要清洗。因為均勻的氧化層使銅幣具有與其發行年代相稱的外表,而且還能使銅幣不易再受銹蝕,對於具有均勻氧化層的銅幣唯一可做的事就是在溫熱的肥皂水中洗凈油脂和汗漬,在清洗時不要用力擦洗,以免損壞氧化層。
清洗已氧化的硬幣最好使用反應緩慢的溶液(如5%的稀硫酸溶液),它能逐漸洗掉因銹蝕而損壞的硬幣表層,並使其完好部分不受損傷。硬幣在溶液中浸泡的時間長短主要取決於硬幣的表面狀態,即氧化程度,氧化層越暗越厚,浸泡的時間就應越長,氧化嚴重的硬幣可以在溶液中浸泡幾個晝夜,氧化輕微的硬幣則只需浸幾個小時,在浸泡過程中還可以用軟布在溫熱的水流中清洗已溶解的氧化物,以便溶液能更好地作用於新暴露出的銹蝕層,清洗時應該記住,要戴上橡膠手套,用鑷子夾住硬幣在溶液中清洗。
經過清洗以後,硬幣的品質能得以提高,但對於清洗後暴露出來的腐蝕凹坑和擦痕應有所心理准備,只有在有了經驗以後,才可以作出決定,硬幣是否值得清洗,清洗是否會損壞硬幣,而且硬幣清洗以後,是否會連同氧化物一起將硬幣圖案的細微部位也洗掉。
4、青銅幣的清洗方法
青銅幣的清洗方法與黃銅幣一樣,在硬幣的表面預先塗上少許牙膏,放在溫熱的水中清洗更容易使硬幣恢復光澤,不要用強硫酸或硝酸溶液清洗銅幣和銀幣,這種溶液在洗去氧化物的同時,也會毀壞硬幣本身,特別是硬幣圖案的細微部分。
如果青銅幣和銅鎳合金幣銹蝕嚴重(硬幣表面有均勻的黑色、暗綠色的氧化層或者很厚的黑殼),那麼可以用強硫酸或硝酸溶液將其清洗掉,當然,這種清洗方法只是對那些沒有特別價值的硬幣而言的。
清洗過程如下,將硝酸倒在玻璃器皿里,另外准備好蘇打水,用鑷子將硬幣放入硝酸溶液,氧化物很快被溶解掉,硬幣表面一洗干凈,馬上就用鑷子將硬幣夾起放入蘇打水中,然後可以用手拿出硬幣,仔細用溫水沖洗並擦乾,需要指出的是,硝酸在去掉氧化物的同時,也使硬幣表面變得麻麻點點。
清洗過的銅幣看起來有些不太自然,隨著時間的流逝,銅幣仍會發黑並重新出現氧化層。但是.我們仍然不能保證銅幣會生成均勻的新氧化層,硬幣表面不會出現黑色的斑點,所以,清洗過的銅幣最好能自然地生成古色古香的氧化層,給人以年代久遠的感覺。
使硬幣自然產生氧化層最簡單的方法是,將干凈的沒有油脂的硬幣放入10%的連二亞硫酸鹽溶液中浸泡10-20秒,取出後沖洗干凈,用軟布擦乾,經過連二亞硫酸鹽溶液浸泡過的銅幣便會發出令人愉快的青銅光澤,而且一般再也不會被銹蝕。
在硬幣表面塗上清漆有助於銅幣和銅鎳合金幣的保存,最好用有光澤的傢俱清漆,用丙酮很容易將其清洗下來。新硬幣(銀、銅、銅鎳合金、黃銅幣)在裝入收藏盒之前,應將手指碰到過的地方清洗干凈,我們發現銹蝕總是從手碰過的地方開始產生的。
古錢幣收藏需要避免的誤區
誤區之一 非名錢不藏
古錢幣收藏愛好者將“五銖錢”“天啟通寶”“泰和重寶”等一些公認的名幣作為古錢幣的收藏主攻方向,是無可厚非的,但這種收藏行為長期發展下去,會使泉友的收藏之路越走越窄!因為古錢幣浩如煙海,而名幣畢竟是少數,不可能經常出現於泉友的視野之中。那麼,作為古錢幣的收藏者,就要把視野放寬一些,並非“古泉50名珍”之外的古錢幣就沒有收藏價值。如背穿上“陝”的宣和通寶,背穿上“河”和背穿下“戶”的萬曆通寶,背穿上“照”或“帥”的大明通寶,背穿上“川”的大順通寶等,也屬於珍品一類,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和升值空間,一旦發現,萬不可錯過!
誤區之二 非銅錢而不藏
中國古代的金屬幣有銅、鐵、錫、銀等多種,其中銅幣數量最多,也是最常見的,於是有些泉友就錯誤認定:只有銅幣才是古錢幣收藏的主流。這是個認識誤區,歷史上好多朝代鑄造的鐵錢、錫錢也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如宋代鑄造的“宋元通寶”“太平通寶”“皇宋通寶”“天聖元寶”“明道元寶”“景祐元寶”“建炎通寶”等鐵錢,清代咸豐年間鑄行發行的“當五”“當十”“當五十”“當百”“當五百”“當千”諸鐵錢,均是難得一見的珍品。尤其是“咸豐通寶”小平鐵錢,錢文類似“瘦金體”,最為收藏者深愛。
誤區之三 非整幣不藏
有些泉友在收藏中一味盯著品相完整的古錢幣收藏,對於品相不完整的古錢幣,棄之如敝履,抱有偏見。眾所周知,金屬類的古錢幣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進程中,由於金屬的特性,常會出現銹蝕斑斑、輪廓殘缺、幣面模糊等現象。收藏古錢幣,品相是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古錢幣本身所附帶、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和社會資料!一些古錢幣盡管其品相稍差,但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過於厚重,其收藏價值也是極高的!如漢代王莽新朝時期的“貨泉”“布泉”等錢幣,用的是垂針篆,北宋仁宗時期鑄造的九疊篆書體“泉體通寶”,是中國出現的最早的美術字,這些古錢幣不論品相如何,均屬於古錢幣當中的珍品,遇到了千萬不可錯過。
誤區之四 非大幣不藏
6. 如何鑒別真假錢幣
推薦下面兩種方法:
1、看顏色:撥動鈔票看鈔票正中間的數字或右側安全線,會發現它們隨著轉動而變色則為真錢;
2、觸摸:手摸紙幣正面人物的衣肩處或國徽,摸起來很粗糙並且有些坑坑窪窪則為真錢;
3、水印:正對著光觀察,能看到水印或是鈔票正面左側空白處出現清晰的水印標識,紙幣兩面中間「人民」處可看到清晰的1字樣則為真錢。
7. 銅錢怎麼辨別真偽
喜歡收藏的朋友來說,古錢幣是必收藏的物品之一,如果你的朋友是喜歡收藏的,在特殊的日子或者節日,給他送上幾枚有價值的古錢幣,這又是多麼開心的事情啊。如果你的顧客有收藏習慣的,是個收藏迷,而給他送上你幾枚古錢幣,更能促進你們的生意合作,所以,學習如何鑒別古錢幣的真偽就顯得特別重要了,今天,小編搜羅了13招,教你如何鑒別古錢幣的真偽,讓你挑選古錢幣時,以免購買到假冒的古錢幣,送上假禮品!
看完小編的介紹,是不是覺得很簡單呢?只要多試幾種方法,就大體能知道所購買的古錢幣是不是真的。如果遇到特別難鑒定真假的古錢幣,就要請教相關的專業禮品網人士,一定要鑒定是真品才能購買,送上你的真禮品!
8. 古錢幣怎麼鑒定真假
摘要 1.看錢幣的磨損程度
9. 怎樣鑒定古錢幣的真假
首先是聲音辨別法,古錢幣年代越久遠,其內所含的錫、鉛等雜質流失越多,聲音聽起來也就越沉悶。相反,年代越近的,聲音聽起來越清脆。
其次是觀察銅色法,一般古幣的材質有青銅、紅銅、黃銅、白銅等之分,青銅幣易斷裂,黃銅幣不易斷裂磨損,白銅多為樣幣用材。明代以前錢幣大多由青銅鑄成,沒有黃銅幣,如果發現明代以前的黃銅錢幣,要多加小心。
第三是沸水燒煮法,古幣上往往附著紅綠銹或傳世的黑色銹,真錢銹是過長時間自然氧化而形成的,附著力比較強。而偽造的假銹經沸水燒煮容易脫落。
第四是鋼針測試法,古錢幣的銹比較堅硬,把縫衣服用的鋼針尖向下豎直下壓,放手後,鋼針會立刻倒下。偽品的銹往往是真銹加入粘合劑之類的東西塗抹而成,有一定的彈性,鋼針就不易倒下。
風格斷定法。每個朝代鑄造錢幣都有自己的風格,可以根據這個特點來鑒別古錢幣是否屬於偽造幣。還有一種比較版別法,早期古錢幣都是由手工鑄造的,即使用來鑄錢的母錢也是由手工雕刻而成的,所以各枚錢幣之間多少會有一些差別。如果發現一批錢幣,它們的版別一模一樣,甚至局部的缺陷也絲毫不差,就應該懷疑有作偽的可能了。
2、形制特徵辨偽
古錢幣的外形厚薄、大小尺寸規格,製作粗精優劣,各形成其不同的形制特徵,為鑒定錢幣的真偽提供了依據。如漢代以前的圓錢為平背,漢以後至明代的古錢多數面深背淺。但西漢三銖為平背。北周三品(布泉、永通萬國、五行大布)、太貨六銖、天策府寶、部分宋徽宗的錢、金朝的錢、大元通寶(巴文)、崇禎與天啟、咸豐大錢等,一般正背兩面均深。六朝五銖錢比兩漢五銖錢面背均淺,文字筆劃較細,輪廓不正者居多,錢形較小。元代錢除至正通寶較精美外,其餘輪廓均較淺,錢肉漫接;至正權鈔背面錯范者多,造成文字和輪廓都傾斜一邊,背文筆劃較繁,含糊不清者居多。天啟(徐)、天定、天佑、大義、龍鳳鑄工精美,但錢背不精;五者相比,又以大義略差,故有「精天定,濫大義」之稱。陳文帝五銖「朱」圓折。高出「金」字旁,外廓略寬,「五」字對頂成上下兩等腰三角形。中國古錢以王莽、宋徽宗、金章宗、北周鑄造的錢最精美,前三者俗稱「三絕」。王莽出的「一刀平五千」,「一刀」二字是鑲嵌上去的金質,與錢肉平,不突出,不內陷。泰和重寶折十篆書錢,其錢肉平整細膩,無砂眼,內外廓對稱,粗細均勻,文字深峻,筆劃之間無粘連,字縫內、內外廓與錢肉的轉角處無雜物,泰和二字與內外廓既靠近,又不粘連,而且文字、內外廓凸出部分均倒圓角。以遼錢、大歷、建中、會昌開元、天福元寶、太平百錢、元代錢(除至正外)等品質最低劣,大多數面背內外廓迷漫不對稱,流銅、砂眼比比皆是。而且天福元寶,太平百錢大小不一,輕薄簡陋。中國古錢最輕薄者,要以六朝的孝建、永光、景和為最,俗稱「能浮於水」,直徑一般在1.5~1.7厘米之間,錢小穿大,錢文筆劃細小。涼造新泉文字瘦小端正,筆劃間常有流銅,錢文不甚清晰。龍鳯通寶有大樣、小樣兩種版,文字略有肥瘦之分,大樣較少見,小樣的「鳯」字內「烏」字下部有斷足點,猶如防偽暗記。……
經錢幣專家鑒定,在我國曾先後出現過一些實際上不存在的錢幣,有的還上了圖譜。現例舉如下:天策府寶背有文字的鐵錢與鉛錢、「齊之化」三字刀、齊九字刀、寶字布、寧字布,漢代的「五鳳」,唐代的「證聖」、「大足」、「寶歷」,五代的「鳳歷」、「廣順」。這些錢幣均屬偽造。
其它方法辨偽
除採用以上幾種主要方法辯偽外,還可以聞其氣、舔其味、聽其聲、衡其重等等。這些辨偽方法對古銅幣來說,一般很有局限性,而且有的難以判定準確。在此也作一簡單介紹。
(1)用鼻嗅其氣味。此法只對有氣味的塗料才有效。如用松香製作粘合劑的塗料作成的偽銹可以嗅出松香味來。一些無味的偽銹直接嗅不出氣味來。只有用火焚燒偽銹後,才能嗅出氣味來.前面已經談到了。
(2)用舌舔其味。此法只能對部分有異味的偽銹才能舔出來。如用鹽鹵溶液浸泡過的偽錢幣呈咸昧。而且真銹、偽銹均有微毒,用舌舔不衛生,不宜採用。
(3)用耳聞其聲。
用錢幣往台板、玻璃板、硬地板上拋擲,聞其聲,別其材質和傳聲性能。此法往往不甚准確:錢幣的大小輕薄不同,銹蝕程度不同,錢體有無損傷等等,都影響錢幣的傳聲性能,難以判定準而且用此法有損錢幣品相。在前面「材質、金屬原色、聲音辨偽」中已經提到,不宜採用。
(4)衡其重。
古錢幣配料不準確,形制大小有差異,銹蝕磨損程度不同,同一品種規格的錢幣其重量也有差異。就算與真錢比存在重量差異,也有可能是以前未見過的異品錢,也很難肯定是偽錢。因此,對古銅幣的鑒別真偽,測其重量差異,難以判斷准確。
10. 收藏古錢幣如何鑒別真假
古錢幣的真假鑒別方法:
第一,從貨幣文字的源流演變上加以考察。古錢幣文字往往帶有獨特的地方色彩,特別是漢唐以來,官方鑄幣,面文多為書法家及皇帝書寫,具有獨特的文字風格。如唐代的開元通寶即為歐陽詢所書寫。因此掌握文字的氣息、神韻是鑒別古錢幣的關鍵之一。偽品因為是摹仿別人的,常常處處小心,手法極不自然,牽強做作,文字神韻自然大打折扣。
第二,從錢幣的顏色、成分諸方面加以考察。真錢的銹與銅質結合在一起,所謂「銹色入骨」,不易脫落。偽錢的銹浮在表面,用醋一擦即脫落。此外,真錢幣因年代久遠,內部成分發生變化,所以一般重量會大為減輕,用手拈一拈,即可從輕重方面加以辨別。
第三,用科學方法辨別偽錢的偽銹、偽色。在古錢幣鑒定中,分辨銅銹、銅色的真假是相當重要的方法,因為有些偽幣單從文字形制很難絕對斷定真偽,而鑒定銹色方法簡便。 第三,熟悉偽錢的基本特徵。鑒別偽錢既要了解每個時代真錢的基本時代特徵和個別特徵,也要了解偽錢的基本特徵。改刻的偽幣幣面不平,拼合的偽幣正反面幣色不一,鑿去的文字四周總有痕跡可尋,用翻砂法製造的錢幣比真錢略為小和薄等等小了解偽幣的基本精況和偽造法,細心觀察,就能發現偽幣作偽之處。
第四,掌握與古錢鑒定有關的知識,應了解有關貨幣理論、廣博的歷史知識、古錢的鑄造常識和「栽譜卧錄」古文字學以及歷代典章制度知識。對鑒定古錢都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