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資訊 » 寒食節網上可以賣什麼
擴展閱讀
平板系統文件可以刪掉嗎 2025-05-11 00:51:11

寒食節網上可以賣什麼

發布時間: 2022-11-07 10:11:28

『壹』 2021寒食節是哪一天今年寒食節是幾月幾號

2021寒食節是哪一天 今年寒食節是幾月幾號
2021年04月03日星期六,農歷辛丑年(牛年)二月廿二。在夏歷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寒食節原發地是山西介休綿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比端午節的發生早358年)。據《辭源》、《辭海》「寒食節」釋義:春秋時,介之推歷經磨難輔佐晉公子重耳復國後,隱居介休綿山。晉文公重耳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母子隱跡焚身。晉文公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後為冬至後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節。
關於寒食節起源於介子推在介休綿山被焚的記載,最早見於西漢桓譚《新論·卷十一·離事》,後陸續載於《後漢書·郡國志·太原郡》、《後漢書·周舉傳》、曹操《明罰令》、《晉書·石勒傳》、酈道元《水經注·汾水》、北魏《齊民要術·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雜識》、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等典籍。
歷史上,寒食清明兩節相近,久而久之,便合為一個節日。《唐會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確記載:「(開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大歷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節,前後各給三天。」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大觀》載:「大致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而為一。」
寒食節當天吃什麼?
1、清明果
在清明節前後製作的一種食物,果形似餃子,但味道截然不同,外皮用鼠鞠草或艾草做成,餡有韭菜、雞蛋、豆腐乾等。
2、青團
一種用草頭汁來做成的綠色糕團,清甜甘香,軟糯可口,帶有艾葉香氣。吃青團主要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清明節,寒食節等節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食品。
3、潤餅菜
又稱潤餅、嫩餅菜,是春卷的一種,發源於泉州,而後流行於台灣、福建地區。每到清明時節,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食俗。據說,這是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
4、青精飯
又稱烏飯、烏米飯、烏稔飯,用糯米染烏飯樹法之汁煮成的飯,顏色烏青,為寒食節的食品之一。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並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
5、寒食粥
寒食節日期間,百姓家家不許動煙火,需備麥粥等冷食,藉此紀念,這寒食粥便是因寒食節而流傳下來的節日飲食。
6、餳
即現代飴糖,是古代寒食節的專備食品。「海外無寒食,春來不見餳」,「市遠無餳供寒食」,「簫聲吹暖賣餳天」,「粥香餳白杏花天」......從眾多的提到餳的寒食詩作中不難看出,古代過寒食節必須有餳食,沒有餳,根本不叫過寒食節。
7、蛇盤兔
一種面點,它是山西流傳2500年歷史的清明寒食必備美食。蛇盤兔用麵粉捏成「蛇」和「兔子」的形狀,「蛇」代表介子推的母親,「兔子」代表介子推自己,「蛇」和「兔」纏繞在一起,用來表達孝道之心。另外還有流傳下來的諺語:「蛇盤兔,必定富」。
8、饊子
一種油炸麵食,古稱「寒具」,是寒食節食品。饊子自古就有,不過現在的饊子南北方有所差異:北方饊子以麥面為主料,大方灑脫;南方饊子多以米面為主料,精巧細致。
9、清明螺
清明螺即田螺、螺螄,清明前是食用螺螄的最佳時令,此時螺肉肥美,有「清明螺,肥似鵝」和「清明螺,頂只鵝」的說法。

『貳』 寒食節吃什麼

引言:寒食節是在清明節之前也是一個祭祀的節日,在寒食節習俗有很多美食是當然少不了的,有很多網友在這一天都會准備各種各樣的美食,最經典的食物就是青團。那麼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說一說寒食節吃什麼?寒食節應該吃什麼?

三、饊子

大家對這個食物並不陌生,這個食物不僅僅是在寒食節可以吃,而且在平常家中都會有吃的,尤其是家裡有小孩,他們都比較喜歡吃這種食物,這種食物無論是泡著吃或者是下在火鍋里,都是一非常美味,小編也很喜歡吃。他又稱為是寒具,是寒食節的食品,自古就有,不過是現在跟南北方有差異,北方是以麥面為主,大方灑脫,南方是以米面為主,精巧細致,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不一樣的做法。

『叄』 寒食節吃什麼 傳統寒食節的各地美食有哪些

寒食節,寒食從詞面上來理解,便是吃冷食的一天。因當天不能動火,所以也可以吃提前准備好的冷食。在寒食節當天有許多傳統美食。

1、清明果:在清明節前後製作的一種食物,果形似餃子,但味道截然不同,外皮用鼠鞠草或艾草做成,餡有韭菜、雞蛋、豆腐乾等。

2、青團:一種用草頭汁來做成的綠色糕團,清甜甘香,軟糯可口,帶有艾葉香氣。吃青團主要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清明節,寒食節等節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食品。

3、潤餅菜:又稱潤餅、嫩餅菜,是春卷的一種,發源於泉州,而後流行於台灣、福建地區。每到清明時節,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食俗。據說,這是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

4、青精飯:又稱烏飯、烏米飯、烏稔飯,用糯米染烏飯樹法之汁煮成的飯,顏色烏青,為寒食節的食品之一。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並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

5、寒食粥:寒食節日期間,百姓家家不許動煙火,需備麥粥等冷食,藉此紀念,這寒食粥便是因寒食節而流傳下來的節日飲食。

6、餳:即現代飴糖,是古代寒食節的專備食品。「海外無寒食,春來不見餳」,「市遠無餳供寒食」,「簫聲吹暖賣餳天」,「粥香餳白杏花天」……從眾多的提到餳的寒食詩作中不難看出,古代過寒食節必須有餳食,沒有餳,根本不叫過寒食節。

7、蛇盤兔:一種面點,它是山西流傳2500年歷史的清明寒食必備美食。蛇盤兔用麵粉捏成「蛇」和「兔子」的形狀,「蛇」代表介子推的母親,「兔子」代表介子自己「蛇」和「兔」纏繞在一起,用來表達孝道之心。另外還有流傳下來的諺語:「蛇盤兔,必定富」。

8、饊子:一種油炸麵食,古稱「寒具」,是寒食節食品。饊子自古就有,不過現在的饊子南北方有所差異:北方饊子以麥面為主料,大方灑脫;南方饊子多以米面為主料,精巧細致。

9、清明螺:清明螺即田螺、螺螄,清明前是食用螺螄的最佳時令,此時螺肉肥美,有「清明螺,肥似鵝」和「清明螺,頂只鵝」的說法。

『肆』 哪些寒食節美食有保健的功效

在古代,清明這一天有吃「餳大麥粥」的習慣。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寒食「禁火三日,餳大麥粥」。此粥的做法是,先將大麥磨成麥漿,煮熟,再將搗碎的杏仁拌入,冷卻後切成塊狀,吃時在上面澆上飴糧即可。這是有記載的最早的清明節食品。

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也介紹了一種清明節冷食,叫作「寒具」,其實這是一種甜面餅。「以蜜調水溲麵,若無蜜,取棗煮汁。牛羊膏脂亦得。用牛羊乳亦好,令餅脆美。」這也是一種冷食,吃起來香甜酥脆。

東晉陸翙在《鄴中記》記載並州之俗,說道:

冬至後百五日為介之推斷火,冷食三日作干粥,中國以為寒食。

南北朝梁朝宗懍撰寫的《荊楚歲時記》(記錄古代楚地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筆記體文集)中也記載:

孫楚祭介之推雲:「餳一盤,醴酪兩盂。今寒食有杏酪,麥粥,即其類也。

按南北朝時期農業科學家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講,煮醴酪即為麥粥。

另據唐玄宗時期學者丘悅編寫的史書《三國典略》記載,鄴城人李岳為門客說服,用本錢廣收大麥,用車運往晉陽,以求寒食節在晉陽一帶賣高價。

由於路途耽誤,結果車到晉陽已是清明節令,無奈又載回鄴城。

按曹操《明罰令》,晉陽一帶士民冬至後很長時間皆絕火寒食,李岳的運大麥車清明節方到,自然耽誤了時機。這則故事還說明,晉陽人寒食節有用大麥煮麥粥、食麥粥的習俗。

到了五代,除了一般的冷食粥餅以外,還加上了製作「藝術」雞蛋的習俗。清明節「藝術」蛋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就是在蛋殼上染上各種顏色,只不過顏色不同而已。

另一種則是「雕蛋」,在蛋殼上雕刻成畫,這需要高超的技術,這種蛋僅供賞玩。

明代陳繼儒的《珍珠船》也記載在南朝時:

梁武帝寒食賜麥粥。

粥也稱糜,是一種把稻米、小米或玉米等糧食煮成的稠糊的食物。依照元代醫家學羅天益在《寶鑒》一書中記載:粳米、粟米做成的粥,氣味淡薄,陽中帶陰,所以清淡舒暢,能利小便。

古人都極力稱贊粥的養生保健功效,在長壽之鄉,許多老人就是通過堅持早晚喝粥,治好了胃痛、失眠和便秘的毛病。這就是五穀都能治病的原理。吃粥既節省時間,味道又美,喝完粥後睡一覺,妙不可言,人們都稱粥有很大的益處。寒食粥品類繁多,洛陽人家亦有食桃花粥和梅花粥的習俗。具體做法是,收取落花瓣,洗凈後用水煮粥,候粥熟,再將花瓣下鍋,一滾即起食。

此外,還有一種冬凌粥,其為寒食節的高檔食品,普通人家很難享用。舊時有商家,每逢節日專賣這一名食,寒食節專賣食品,必少不了冬凌粥。當時,朝有掌飲膳酒禮的食官,律法規定:凡是元旦、寒食和冬至,都要專門供送食品給六品以上的朝官。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都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古時叫寒具,是一種用糯粉和面扭成環的油炸麵食品,味道香脆精美,口感極佳。

北魏著名農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就詳細記載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寒具的製作方法。

「饊子」歷代又有「粔籹」「細環餅」「捻頭」等名稱。是用水和面,搓成細條,扭結為環釧形狀,油炸而成。因其酥脆香甜,逐漸成為我國人民的日常點心。

在安徽,每逢節日,則以「饊子」祭祖並互相饋贈。回族、東鄉族也做饊子,配料、方法和漢族不盡相同。後來,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細,多以米面為主料。

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對於寒具,通常的解釋是,古人過寒食,一天早晚不動煙火,只能吃冷食,而吃冷食對人的腸胃又沒好處,又不如油炸食品容易儲藏,且不傷腸胃,於是,人們便提前炸好一些環狀麵食,作為寒食期間的快餐。

既是寒食節所具,就被叫作「寒具」了。這類解釋未必可靠,但是暫時還沒有更可靠的解釋。賈思勰在《齊民要術》里講到寒具,說明寒具在兩晉就已是一種流行食品。

我國民間比較著名的饊子包括:衡水饊子、濟寧饊子、徐州饊子、淮安茶饊、回鄉饊子、麻衣饊子等。

在西北地區的人們都有吃饊子的習慣,叫回鄉饊子。一般情況下,這里漢族選在臘月底製作回鄉饊子,過年時招待客人,在正餐前食用。而回族、撒拉族等一些少數民族的群眾,在每年歡度傳統的古爾邦節、爾德節、聖紀節,以及婚喪大事中,都把饊子作為待客的主要麵食食品。

麻衣饊子色澤黃亮,香脆味甘。過春節,有的漢族人家也請少數民族鄰里巧手幫做油饊子,用以招待兄弟民族客人,可見油饊子亦成為各族人民共同喜愛的名點美食了。

饊子最常見的吃法,是用烙饃卷之。烙饃既不同於北方的單餅,也不同於很多地方都有的煎餅。烙饃作為一種徐州特有的麵食,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伍』 寒食節要吃的點心是什麼

寒食節吃餳,即現代飴糖,是古代寒食節的專備食品。「海外無寒食,春來不見餳」,「市遠無餳供寒食」,「簫聲吹暖賣天」,「粥香餳白杏花天」從眾多的提到餳的寒食詩作中不難看出,古代過寒食節必須有餳食,沒有餳,根本不叫過寒食節。

蛇盤兔一種面點,它是山西流傳2500年歷史的清明寒食必備美食。蛇盤兔用麵粉捏成「蛇」和「兔子」的形狀,「蛇」代表介子推的母親,「兔子」代表介子推自己,「蛇」和「兔」纏繞在一起,用來表達孝道之心。另外還有流傳下來的諺語:「蛇盤兔,必定富」。

八方寒食,八方就是指東、西、南、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八個方向。「八方寒食」有表示寒食之最的意思,代表最高級別的宮廷貴族食用的點心。聽著是不是很高大上的感覺,其實就是當今南方極普通的方糕而已。

『陸』 四川寒食節吃什麼

  • 寒食節又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歷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古時因寒食節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 寒食節食俗:

  1. 饊子

  2. 棗糕:早在唐朝就有了專門售賣棗糕的店鋪。而宋人還生發出新意,在寒食之時用柳條將「飛燕形」的棗糕串掛起來,插於自家的門楣上,名為「子推燕」。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

  3. 青精飯:口感清甜、糯軟,除此之外,吃青精飯的好處么,有人說可以輕身名目、烏發駐顏。連詩聖杜甫都嘆道「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真是百草也多情,意濟蒼生啊!

  4. 寒食粥:能夠理氣益氣、調節脾胃虛寒,有了它也就讓「寒食冷宴」兼具了美味與養生。

  5. 清明果:有止咳化痰的作用,是寒食的不二之選~

  6. 飲黃酒:寒食再好可畢竟吃到肚裡也是「可涼可涼咧」,於是「寒食節,飲黃酒」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溫性的黃酒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可算作是暖胃養生飲食的代表之一了。

『柒』 寒食節飲食風俗 寒食節吃啥食物

導讀:是傳統節日就與飲食風俗,我們因一樣食物來知道節日,也因為一個節日認識了這些美食,美食是體現節日特點的關鍵物,兩者之間互相成就。提起寒食節,你能想起什麼美食呢?想知道寒食節飲食風俗,寒食節吃啥食物,就來瞧瞧我的介紹吧。

寒食節飲食風俗

寒食飲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意為企盼民富國強;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風亮節。江蘇鎮江有寒食節食具「京扛儕」,《國民生活歷》說:「京口(鎮江)以其為寒具。臍為六角形,謂京扛儕。」

寒食節吃啥食物

1、清明果:在清明節前後製作的一種食物,果形似餃子,但味道截然不同,外皮用鼠鞠草或艾草做成,餡有韭菜、雞蛋、豆腐乾等。

2、青團:一種用草頭汁來做成的綠色糕團,清甜甘香,軟糯可口,帶有艾葉香氣。吃青團主要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清明節,寒食節等節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食品。

3、寒食粥:寒食節日期間,百姓家家不許動煙火,需備麥粥等冷食,藉此紀念,這寒食粥便是因寒食節而流傳下來的節日飲食。

4、潤餅菜:又稱潤餅、嫩餅菜,是春卷的一種,發源於泉州,而後流行於台灣、福建地區。每到清明時節,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食俗。據說,這是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

5、青精飯:又稱烏飯、烏米飯、烏稔飯,用糯米染烏飯樹法之汁煮成的飯,顏色烏青,為寒食節的食品之一。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並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

6、餳:即現代飴糖,是古代寒食節的專備食品。「海外無寒食,春來不見餳」,「市遠無餳供寒食」,「簫聲吹暖賣餳天」,「粥香餳白杏花天」……從眾多的提到餳的寒食詩作中不難看出,古代過寒食節必須有餳食,沒有餳,根本不叫過寒食節。

7、蛇盤兔:一種面點,它是山西流傳2500年歷史的清明寒食必備美食。蛇盤兔用麵粉捏成「蛇」和「兔子」的形狀,「蛇」代表介子推的母親,「兔子」代表介子自己「蛇」和「兔」纏繞在一起,用來表達孝道之心。另外還有流傳下來的諺語:「蛇盤兔,必定富」。

8、饊子:一種油炸麵食,古稱「寒具」,是寒食節食品。饊子自古就有,不過現在的饊子南北方有所差異:北方饊子以麥面為主料,大方灑脫;南方饊子多以米面為主料,精巧細致。

9、清明螺:清明螺即田螺、螺螄,清明前是食用螺螄的最佳時令,此時螺肉肥美,有「清明螺,肥似鵝」和「清明螺,頂只鵝」的說法。

『捌』 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絕」都有什麼

在春光明媚、萬物復甦的清明時節,老北京人除了喜歡外出踏青、打掃祭拜之外,還非常喜歡過一個節日,因為在這個節日里,他么能吃上很多好吃的,這個節日就是「寒食節」。寒食節也被稱為「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冬至後105天,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後來,清明和寒食這兩個節氣被統一整合稱為清明節。

而提到寒食節,則不得不提老北京最流行的寒食十三絕,在全國各個地方的寒食節習俗中,寒食十三絕這個老北京的習俗是最具代表性的。那麼,寒食十三絕都有些什麼呢?

1.姜絲排叉

姜絲排叉,又叫薑汁排叉、姜酥排叉、蜜排叉。它不但是北京傳統小吃,也是北京茶菜的一個品種,因其食用時有鮮姜味而得名。它的最大特點是酥、甜、香,「南來順」的姜絲排叉1997年被評為「北京名小吃」和「中華名小吃」。

2.焦圈

焦圈是老北京特有的一種油炸食品,約莫碗口大小,形似西方炸麵包圈。焦圈最大的特點是色澤深黃、焦香酥脆、風味獨特、保質期長,通常與北京小吃豆汁兒搭配食用。

3.豌豆黃

豌豆黃是北京傳統小吃,按北京習俗,農歷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黃。北京的豌豆黃分宮廷和民間兩種,其共同特點是:色澤淺黃、細膩、純凈、入口即化。

4.螺絲轉兒

是一種麵食,外皮是一根極細的面絲,一碰即酥。螺絲轉兒最大的特點是香甜酥脆。舊時小吃店常把當天售不完的螺絲轉兒,用微火烤乾水分再賣,烤幹了叫「干迸兒」。

5.饊子麻花

饊子麻花是北京小吃中的精品,因其質地酥脆,香甜可口而深受老北京人的喜愛。古時候,饊子麻花不叫這個名字,而叫「環餅」、「寒具」,據說遠在戰國時代就有,秦漢以來成為寒食節的必吃食品。

6.硬面餑餑

是一種像燒餅大小的混糖戧面火燒,入口有嚼勁,微甜且香,用手一掰掉渣。硬面餑餑是過去老北京夜間供應的一種麵食,由小販們走街串巷售賣。解放後就很少見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幾乎沒有人會做,這種小吃也基本斷了檔。

7.奶油炸糕

在眾多北京小吃中,奶油炸糕算是比較富有營養的一種小吃了,其最大的特點是呈圓形,外焦里嫩,香味濃郁,易於消化。

8.芝麻醬燒餅

這是比較具有北方特色的小吃,在如今北京的大街小巷幾乎都能看到,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口感香酥,入口之後層次分明而且松軟可口。

9.薩其馬

是少數民族滿族的一種食物,在滿語中的意思是「狗奶子蘸糖」。主要的做法是將面炸熟後,用糖混合成小塊,薩其馬因其色澤米黃,口感松軟而廣受歡迎。

10.艾窩窩

艾窩窩和芝麻醬燒餅一樣不分季節,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它最大的特點就是色澤雪白,形狀如球,質地粘軟。

11.驢打滾

在北京眾多小吃中算是比較古老的品種之一,由黃豆面、糯米粉和紅豆沙卷裹而成,成品黃、白、紅三色分明煞是好看。

12.糖耳朵

又稱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見名品,因為它成形後形狀像人的耳朵而得名,糖耳朵適合在春天和秋冬時節食用。它最大的特點是色澤棕黃油亮,甜蜜可口。

13.糖火燒

原為河北小吃,後傳入北京,經過演化、改良,成為北京小吃,是北京人常吃的早點之一。

如今,十三絕中的不少食物都是街頭巷尾的常見之物,唯獨「硬面餑餑」已失了蹤跡,瀕臨滅絕。最近一些年,有一些民俗專家建議,盡快將這傳統的寒食十三絕「打包」申遺,以免斷了傳承。

馬上就要到清明節了,也叫寒食節,因為這個日字口講究三天不開火以祭奠祖先,吃的呢就只吃一些寒食嘍。所以以前的老北京家庭都會在寒食節的前一天准備出各種小吃作為寒食節的吃食,逐漸就演變成了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絕。而現在寒食十三絕種的一些小吃都不常見了。

馬蹄燒餅

因為形似馬蹄而得名,也是有悠久的 歷史 了,據傳清朝的乾隆年間就已經相當有名,前後兩層薄薄的餅皮,中間是空心的,現在已經很少能吃到。

螺螄轉兒

外面是細細的絲狀纏繞,酥脆可口,麵粉和芝麻醬搭配在一起,非常的可口好吃呢。

撒子麻花

北京清真小吃中的名小吃,傳說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也是 歷史 悠久的呢。從秦朝,漢朝開始,成為了寒食節必吃的小食之一。

薑汁排叉

也是北京傳統小吃之一了,目前市場上的大多數是咸口的。

驢打滾

這種老少皆宜的老北京小吃也叫豆面糕,至於為什麼叫驢打滾,應該是一種比較形象的比喻吧,做好後需要放在黃豆面里滾一滾,就像驢在地上打滾揚起灰塵一樣一樣的,所以才因此得名的吧,不得不佩服老北京起名的藝術,哈哈。驢打滾現在還是比較常見而且也是非常受歡迎,軟糯的外皮裹著豆餡,鮮甜可口。

糖火燒

作為滿族的傳統小吃也是相當的受歡迎,也有300多年的 歷史 了呢。

艾窩窩

也叫江米團兒,雪白雪白還有紅色點綴,看著就特別軟萌軟萌的,裡面還有香甜的餡料,實在是好吃的很呢。

糖卷果

山葯大棗的搭配讓不愛吃山葯的人也會愛上這種吃法呢,再配上桃仁瓜仁之類的,也有滋補的功效呢。

糖耳朵

這種甜甜的蜜麻花也是超級好吃的呢,因為成型後很像耳朵的形狀而得名,色澤亮潤,綿密松軟,以前是南來順的最有名。

豌豆黃

豌豆黃分為民間和宮廷的兩種,而且據說還是慈禧太後最喜歡吃的呢,質地綿軟細膩,也是相當好吃呢。

焦圈

焦圈,豆汁和鹹菜絲可以說是老北京人最愛的一種標配了吧,焦圈焦香酥脆,一咬下去滿滿的滿足感。

硬面餑餑

燒餅大小的火燒,有嚼勁有不會覺得硬,微微的甜味還帶著香氣,但是製作起來比較復雜,現在也是很難吃到了。

芝麻醬燒餅

芝麻醬燒餅也是傳統小吃里比較受歡迎的,現在通常在吃涮肉和羊蠍子的時候都會吃上一個,味道也是香酥可口。

3000餘年建城史、860餘年建都史的首都北京,擁有深厚的 美食 文化底蘊,寒食十三絕就是其中之一。不過到底哪十三絕版本頗多,光是有據可查的就有姜絲排叉、焦圈、糖卷餜、硬面餑餑、艾窩窩、豌豆黃、螺絲轉、饊子麻花、馬蹄燒餅、驢打滾、蜜麻花(糖耳朵)、糖火燒、奶油炸糕、芝麻醬燒餅——您看看,這就14個了,還有人說麵茶也算,但是也有人說,麵茶只是寒食節配著涼食吃的老北京「四大茶」之一,還有油茶、杏仁茶和茶湯,不能算到里頭。

寒食就是冷食,一般都將其緣起追溯到為紀念介子推死於山火而禁火的傳說,但經民俗專家考證,寒食十三絕其實形成於清代,就是十三種北京小吃。有種生活化的解釋似乎更真實:春天到了,用了一冬的爐灶需要清理維修,故此備些小吃冷食,熬過膛爐子那幾天。

十三絕中不乏驢打滾等常見品種,之所以稱為「絕」,一說其實是「節」的諧音,而「十三」意指「十全十美」加「福、祿、壽」三星,所以才有了這么吉祥如意高大上的名字。當然,看似簡單的寒食十三絕,講究也不少,比如雖然品種多達十三個,按照老禮,必須先吃薑絲排叉——這裡面有個 養生 的道理:春天乍暖還寒,又是冷食,先吃薑,取其祛風散寒、暖胃助陽的功效。

記得西城區文委主任孫勁松說過:寒食十三絕,好像是華天的護國寺小吃最早比較系統地挖掘出來的,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熱情日益高漲,願意參加非遺保護活動的人越來越多,每次招募非遺保護志願者,報名人數都超標好幾倍。西城非遺保護中心經常舉辦活動,安排寒食十三絕的傳承人,為志願者舉辦24個課時的現場講座,介紹這一 美食 文化並傳授部分製作工藝。所以,不難學會這十三種美味。

還是那句話,掛一漏萬,歡迎拍磚。程勝

說起寒食,就不得不提到寒食節,具體日期在冬至後的105天,距清明大概一兩天的時間。

至於寒食節的起源,據說是為了紀念介子推死難日,在這一天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對其的追懷之意。

其實,在各地都多少會有一些寒食習俗,但被譽為「寒食十三絕」的老北京寒食習俗,或許是較為具有代表性的。

那麼,下面就和健識君一起看看,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絕」都含有什麼 美食 吧。

1、姜絲排叉

這其實是茶菜的一個品種,滿族人在設席宴客時,習慣先上茶及茶食,然後才是冷葷、熱菜、甜食、湯等。

2、硬面餑餑

形容起來,那就是一種似燒餅大小的混糖戧面火燒,味道微甜,比較有咬勁,用手一掰就會掉渣。

3、焦圈

相信這道食物,大家應該不會陌生。形如手鐲,焦香酥脆,與豆汁兒搭配食用最宜。不過像這種較為油膩的食物,還是要少吃一些的。

4、糖卷餜

較具特色的清真節日食品,主料為山葯和大棗,皆有滋補作用,也是一道葯膳。

5、豌豆黃

按北京習俗,農歷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黃。因此每當春季豌豆黃就上市,一直供應到春末。

5、艾窩窩

一年四季都有供應,原為「御艾窩窩」,在明代傳入民間。

6、馬蹄燒餅

兩層薄皮,內空,形似馬蹄,可加一些東西食用,十分美味。

7、螺螄轉兒

因其形似而得名,以水面團夾糖卷制,經烙制而成。外酥焦,里錦軟,味香甜。

8、饊子麻花

古名為「環餅」、「寒具」,入口即碎脆如凌雪。

9、驢打滾

豆面糕又稱驢打滾,以黃豆面為其主要原料,在黃豆面中滾一下,如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故此得名。

10、蜜麻花

又稱糖耳朵,因成形後形似人耳而得名。

11、糖火燒

老北京人都知道通州有三寶,其中之一就是大順齋的糖火燒,據說,上世紀六十年代來訪的外國政要還特意帶它回國。

12、芝麻醬燒餅

這個非常常見,不用再多解釋了,看看圖就知道了。

13、奶油炸糕

奶油炸糕呈圓形,外焦里嫩,香味濃郁,富有營養,易於消化。

『玖』 古人寒食節吃什麼 寒食節的特有食物

導讀:說起寒食節的吃食,大家可能很快想到青團,青團美食屬於寒食節,也屬於清明節,大家在節日這天吃青團,讓過節氣氛更濃烈。我們現在是吃青團,那麼古代的人在寒食節吃哪些食物呢?想知道古人寒食節吃什麼,寒食節的特有食物有哪些,就來瞧瞧我的介紹吧。

古人寒食節吃什麼

山西民間禁火寒食的習俗多為一天,只有少數地方仍然習慣禁火三天。晉南地區民間習慣吃涼粉、涼面、涼糕等等。晉北地區習慣以炒奇(即將糕面或白面蒸熟後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塊,曬干後用土炒黃)作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區這一天全家吃炒麵(即將五穀雜糧炒熟,拌以各類乾果脯,磨成面)。

寒食節,民俗要蒸寒燕慶祝,用麵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飛燕、鳴禽及走獸、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後著色,插在酸棗樹的針刺上面,裝點室內,也作為禮品送人。

寒食節是個清理腸胃的好時期。一般來說,野外的狗熊在冬眠結束後,春天第一件事情就是找點青草吃。因為青草富含纖維素,吃了以後容易腹瀉。狗熊清理下自己腸胃中積攢了一個冬天的廢物,接下來才好吃東西。比如說涼皮吧,好多醋,加上好多豆芽菜黃瓜絲之類的,富含纖維素,用來清理腸胃最合適不過了。

寒食節的特有食物

1、清明果:在清明節前後製作的一種食物,果形似餃子,但味道截然不同,外皮用鼠鞠草或艾草做成,餡有韭菜、雞蛋、豆腐乾等。

2、青團:一種用草頭汁來做成的綠色糕團,清甜甘香,軟糯可口,帶有艾葉香氣。吃青團主要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清明節,寒食節等節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食品。

3、潤餅菜:又稱潤餅、嫩餅菜,是春卷的一種,發源於泉州,而後流行於台灣、福建地區。每到清明時節,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食俗。據說,這是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

4、青精飯:又稱烏飯、烏米飯、烏稔飯,用糯米染烏飯樹法之汁煮成的飯,顏色烏青,為寒食節的食品之一。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並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

5、寒食粥:寒食節日期間,百姓家家不許動煙火,需備麥粥等冷食,藉此紀念,這寒食粥便是因寒食節而流傳下來的節日飲食。

6、餳:即現代飴糖,是古代寒食節的專備食品。「海外無寒食,春來不見餳」,「市遠無餳供寒食」,「簫聲吹暖賣餳天」,「粥香餳白杏花天」……從眾多的提到餳的寒食詩作中不難看出,古代過寒食節必須有餳食,沒有餳,根本不叫過寒食節。

7、蛇盤兔:一種面點,它是山西流傳2500年歷史的清明寒食必備美食。蛇盤兔用麵粉捏成「蛇」和「兔子」的形狀,「蛇」代表介子推的母親,「兔子」代表介子自己「蛇」和「兔」纏繞在一起,用來表達孝道之心。另外還有流傳下來的諺語:「蛇盤兔,必定富」。

8、饊子:一種油炸麵食,古稱「寒具」,是寒食節食品。饊子自古就有,不過現在的饊子南北方有所差異:北方饊子以麥面為主料,大方灑脫;南方饊子多以米面為主料,精巧細致。

9、清明螺:清明螺即田螺、螺螄,清明前是食用螺螄的最佳時令,此時螺肉肥美,有「清明螺,肥似鵝」和「清明螺,頂只鵝」的說法。

『拾』 寒食節常州不容許賣燒紙了嗎

寒食節常州不允許賣燒紙了,一般的話現在都不允許燒紙錢這些東西,但是有些地方的話,偏遠的地方還是會有這種燒紙的。因為現在為了保護環境,所以就不允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