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資訊 » 怎樣辨別真假老茶壺
擴展閱讀
空仆app哪裡可以下載 2025-05-17 10:05:59
詳情頁怎樣做表格 2025-05-17 10:01:17

怎樣辨別真假老茶壺

發布時間: 2023-02-11 00:18:23

1. 老紫砂壺的鑒定方法

1、要注意觀察器型。紫砂壺各個時期的特徵以這一時期的名家代表作品為主脈。大名家制壺,都有其拿手的幾種,器型都 比較典型。真正想牟大利的制偽者,必然要搞高仿品,而且要仿那些器型比較典型的大名家的代表作品。

所以購藏者在觀察器型,特別是名家作品的時候,不能被表 面上的東西所迷惑,要善於觀察壺的外形上那些微妙的地方,尤其是在壺體與附件的交接處和過渡處體會制壺者的匠心。越是名家的代表作品,它所體現的藝術內涵 就越應該深刻。

如果一把壺僅僅在形式上像某位名家的代表作品,而無法使人在深層次上把握其精髓,那麼這把壺肯定是不能過真品關的。

了解器型的基本知識,對初入紫砂壺收藏之門的人來說,在鑒別上還是能夠起到一定作用的。以紫砂壺通向壺嘴的出水孔為例,它在民國以前一直是獨孔,此後才出 現了多眼網孔,而向壺內凸起的半球形網孔則是二十世紀70年代從日本傳來的。

假如遇到一把壺,其印章為陳鳴遠,而出水孔呈網眼狀,則不必分辨印章真偽,僅 憑出水孔形狀便可斷定此壺之偽。

2、要注意觀察質地。紫砂壺名家成名後的作品一般來說選料比較講究,其代表作品的材質則更為精良。 這種精良具體表現 為壺的顏色正,顆粒勻,光澤潤,胎骨堅,手頭沉。

還可以從泥料的品種上加以辨別,如「天青泥」是清代後期出現的,與歷代泥料有明顯區別,如果出現一把號稱 清代中期以前的「天青泥」壺,那肯定有問題。

3、要注意觀察包漿。長期使用過的舊壺,外表會很自然地產生一層光澤,是久經茶汁滋養而慢慢滲透出來的,被稱為「精光內蘊」。有包漿的壺,無論其外表是否有茶漬或塵土,只要用干凈的布輕輕擦拭,都會出現一種光澤,而且越擦越亮,行里人稱之為「包漿亮」。

新壺造舊後,外表多少有些不自然,光澤發賊、發浮、發愣。如果置於放大鏡下仔細觀察壺身,還能找到打磨的刮痕。這樣的壺還往往有一種霉餿味,細細嗅辨即可識破。此外,速成的包漿一刷就掉,而真正的老包漿已與壺身融合成一體,附著性極強,用清潔劑反復清洗也難以擦掉。

4、要注意觀察題款與用印。利用款識冒仿名家作品的方法有3種:第一種是新壺舊款,即在新壺上直接刻上名家的款 識。這種情況包括名家為了應酬或在市場供不應求時,由學徒或他人代制,蓋上自己的印章。再有就是前代名家的印章流傳下來,後人繼續使用,藉以仿製冒真。

第 二種是舊壺新款,即用沒有款識的舊壺冒刻前代名家的款識。從文字上看,舊壺的款大多用陽文,字體工整。新壺如果用陽文,字體因為模仿或顯呆板,或筆畫長短 粗細不一。如果是用舊壺加刻新款,則所刻文字為陰文。第三種是新壺新款,此類作偽手法頗多。

現代偽造者多是仿製假的印章或鐫刻假的款識,如採用照相製版技 術,用銅鋅版制出印章。也有一些印章和款識是仿製者憑空臆造的。

(1)怎樣辨別真假老茶壺擴展閱讀:

紫砂陶所用的原料,包括紫泥、綠泥及紅泥三種,統稱紫砂泥。紫泥是甲泥礦層的一個夾層,礦體呈薄層狀、透鏡狀,礦層厚度一般在幾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穩定性差。

原料外觀顏色呈紫色、紫紅色,並帶有淺綠色斑點,燒後外觀顏色則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主要成份為水雲母,並含有不等量的高嶺土、石英、雲母屑及鐵質等。

紫砂壺是用於泡茶煮茶的。用紫砂陶土燒制而成的紫砂陶茶具,是舉世公認的質地最好的茶具,最棒的茶具。

2. 鑄鐵壺怎麼分辨真假

目前,在日本市場上老鐵壺幾乎絕跡,但一些名家的作品依然受到很多鐵壺收藏著的追捧,因此在日本名釜師也會對老鐵壺進行復原重新鑄造,這類復原品依舊採用傳統的日本制壺工藝-失蠟法進行鑄造,並且此類復原品在日本也屬於合法,因此也是極具收藏價值的佳品。

市場上兜售日本老鐵壺的商家很多,但是我們怎麼看出是造假壺還是真的日本老鐵壺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如何區分老鐵壺的真假。


如何區分老鐵壺的真假

3. 怎樣鑒別紫砂壺真假紫砂壺如何鑒別真假

紫砂壺是常見泡茶器具,但現在市面上,越來越多假紫砂壺。不少人困惑,紫砂壺如何鑒別真假?關於,怎樣鑒別紫砂壺真假?紫砂壺如何鑒別真假?我來為您一一解答!

紫砂壺如何鑒別真假

一是看:首先看錶面。由於是陶土而且不上釉,新的紫砂壺表面不可能是光亮的,而是有粗糙感。而假泥壺為了賣相好,一般會打蠟拋光。其次,紫砂泥中含有石英、雲母等微量元素,在高溫燒制中會形成結晶體,因此在光亮下,整個壺身能看到很多細微的銀白色亮點。第三,真正的紫砂壺壺內外顏色幾乎是一致的,不會相差太大。

二是用開水試:將剛燒開的水倒進壺內並沿著壺身澆下,蓋上壺蓋。你會看到水不是順著往下流,而是被慢慢吸干;壺蓋上則先是慢慢濕潤,而後又慢慢吸干。這是紫砂壺擁有雙層氣孔,透氣性好的表現。

三是將泡好的茶留在茶壺內,兩三天內茶不會變餿:專家還特意介紹說,用壺蓋敲壺身聽聲音的鑒別方法其實是不科學的。因為造型、泥料的不同,聲音也會不一樣。而且假泥中加入玻璃水等也可以敲出真泥類似的聲音。敲擊聽聲音的更大功效在於辨別壺身有沒有隱藏的裂痕。

怎樣鑒別紫砂壺真假

對於古壺來說,市面上有兩種造假方法,一是將泥料的表面做舊,方法是擦皮鞋油,像人手經常摸的樣子,看上去有古舊感;或者用強酸腐蝕做舊。二是將紫砂壺塗上白水泥用水去泡,做成出土效果。對新壺的造假主要是雕刻名家印章,或者臆造名家款式。

鑒別真假可以從紫砂的泥、形、工、款、功、火來辨別,看一下壺中的茶漬容不容易去掉,容易去掉是假的,看包漿有沒有很自然的舊感,有是真的,看泥有沒有滋潤光澤的質感,看款的深淺是否適宜,工整平穩。

鑒定紫砂壺的真偽,也可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從亮色上看。真正的紫砂壺體重、色紫,因為長期為人手撫摩,上面呈現出鮮潤的光亮。而新制的紫砂壺一般說來質地都比較疏鬆,顏色偏黃,有光亮的少,無光亮的多。即使有光亮,也是用白蠟打磨上去的。再從文字上看,舊壺的款都是用陽文,字體極為工整。新壺如果用陽文,字體因為摹仿或顯呆板,或筆畫長短粗細不一。如果是用舊壺加刻新款,則所刻文字為文。

新手買到真紫砂壺三招

第一招:「撿漏」心態不可有

很多人第一次買紫砂壺,就抱著貪小便宜的心態去,價格隨你一砍再砍,你以為自己買到了保真保值的紫砂壺,而迫不及待付款,這種撿漏心態會讓你永遠買不到真貨。

第二招:少聽忽悠

有些人買紫砂壺,純屬被商家花言巧語所騙,和你稱兄道弟,各種服務說得不無比心動,在你完全相信他的時候被他給擺了一道,買了他家的偽劣壺。

第三招:多看、多學、少買

買紫砂壺,專業知識必須要扎實,先辯清楚真假再下手。平時多看看紫砂壺知識,多去市場里看看貨,多向行家請教。新手買之前,也可以請行家幫忙掌掌眼。

4. 如何鑒別紫砂老壺

目前紫砂市場還不規范,以次充好,假冒名人,以今冒古等現象並不少見,很多壺友都想知道,自己手上的壺是不是明朝清朝的名家真品,是否有升值空間?很多壺友發送一些老壺圖片給我,求鑒定真假。

今天從教大家4招,簡單地識別一些「假老壺」,希望在您有機會上手老壺的時候,助您一臂之力。

▲顧景舟制上新橋

紫砂古壺辨識妙招之一:不同時代的作品有不同的特色

紫砂壺從草創的明代正德年開始到清末,時間長達四百餘年,前後出現不少制壺名家。同時,隨時代的演變,每一時代有每一時代的作品特色。例如,明代制壺只重型制、質地,作品概為素色無彩。因此,只要壺身加上色彩,即可肯定不是明代古茶壺。

其次,陳鳴遠首開壺蓋內用印的先河,因此,如果是壺蓋內用印的真古壺,保證是陳鳴遠(明末清初)以後的作品。又如清道光年間,名家朱堅首創金屬(錫)包壺,並用玉石製作壺嘴、壺把。故如果壺身上鑲有錫或包銅時,即表示此壺必然是道光以後的作品。

▲明末清初陳鳴遠制南瓜壺

紫砂古壺辨識妙招之二:從壺身情形辨識

另一個辨識古壺的方法是,根據壺身的情形來斷定。如眾所周知,明代的紫砂壺頂多隻在壺底落款,壺身大抵保持素麵無物。到了明末(天啟、崇禎年)的名家陳用卿,才開始以草書在壺身上落款。

現在我們常常可看到壺身上刻詩書的壺。其實,在壺身上刻詩書,是清代陳曼生所創,後代名家效法延用。根據以上兩點可得到一個結論,即壺身上刻有詩文繪畫的古藝術品壺,絕對是陳曼生時代以後所制。

▲清曼生石瓢

紫砂古壺辨識妙招之三:從落款的甲子年辨識真偽

或許一般人都不會去注意到這一點,但這卻是辨識作品真偽的一項利器。古人相當重視甲子年表,且我國是以農立國,一提到今年是什麼年時,總是習慣使用甲子年表示。甲子年是以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相配而成,每六十年循環一次,稱為一甲子。明、清時代的藝人,落款時可說完全使用甲子年表示年份。例如時大彬的圈鈕壺底款為萬曆乙酉時大彬制。

明時大彬圈鈕壺

紫砂古壺辨識妙招之四:根據出水孔數辨識

所謂出水孔是指壺內通壺嘴的孔。出水孔數的一孔或多孔,也可作為斷定該壺是否為古壺的資料之一。民國以前的紫砂壺,不論大小,出水孔都是單一孔(近年來則不一定),大、中型壺為防止茶葉堵住出水口,影響出水,故大都改采多孔狀。

單一的出水孔

網孔底槽清斗笠壺

球孔紅泥西施壺

5. 怎樣辨別真假紫砂壺

四方面鑒賞壺藝
壺藝是指製作一把紫砂壺的技術水準。一把優秀的紫砂壺在外觀上應符合:壺的把、蓋、肩腹與壺身整體比例協調,且同時滿足以下四方面要求:
泥:「泥」是紫砂壺的基本製作原料,也只有用宜興紫砂泥做出的壺才具有使用、收藏價值。例如紫砂壺的保味功能就是由於紫砂泥獨有的雙透氣孔結構,這種結構使紫砂壺能較長時間地保存茶水不變質。
形:紫砂壺的「形」千變萬化,經歷數代工藝人的填補增益,如今的紫砂壺已是「方非一式,圓不一相」。不過考慮到茶文化所推崇的「超世脫俗」宗旨,外形古雅、朴實的紫砂壺是購買首選。
款:款是指壺上的銘文、圖案等。主要考慮兩點:其一是銘文和圖案的作者是誰?其二是欣賞這些圖案的內涵。
工:工是指紫砂壺的製作工序。一把好的紫砂壺需要經過數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只有每道工序都嚴格把關,才能使紫砂壺在外形、款式、使用舒適度上表現出眾。
真假鑒別小常識
對於古壺來說,市面上有兩種造假方法,一是將泥料的表面做舊,方法是擦皮鞋油,像人手經常摸的樣子,看上去有古舊感;或者用強酸腐蝕做舊。二是將紫砂壺塗上白水泥用水去泡,做成出土效果。對新壺的造假主要是雕刻名家印章,或者臆造名家款式。
鑒定紫砂壺的真偽,也可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從亮色上看。真正的紫砂壺體重、色紫,因為長期為人手撫摩,上面呈現出鮮潤的光亮。而新制的紫砂壺一般說來質地都比較疏鬆,顏色偏黃,有光亮的少,無光亮的多。即使有光亮,也是用白蠟打磨上去的。再從文字上看,舊壺的款都是用陽文,字體極為工整。新壺如果用陽文,字體因為摹仿或顯呆板,或筆畫長短粗細不一。如果是用舊壺加刻新款,則所刻文字為陰文。

6. 如何辨識「老壺」

你說的是紫砂壺吧!
古紫砂壺不僅有很高的鑒賞價值和工藝價值,而且也有很高的經常價值。因此,假冒古董紫砂壺屢見不鮮,必須掌握一些基本的鑒別方法,選購時才不致上當。

1.掌握古壺的特徵是鑒別真假的基礎。古壺質地粗而不劣,形制古拙而不失規整,光澤滋潤而不輕浮,手感厚重舒適,名款工整而不頑強板。另有在壺身鐫刻詩文圖畫者,也多為當時名手所作,布局自然合理,刀法簡練精確,非俗手所能效仿。因此,紫砂壺工藝,並非簡單的燒陶工藝,而是融合了陶藝、書畫、造型、篆刻等古文化結晶的綜合性工藝品。

2.看名款。這是最直接了當的鑒別方法。如明清名安制壺,壺底必有名款。名家之款猶如當今名優產品的標志。因此,必須對明清大家的名、字、號及其慣用的款式、字體熟悉銘記,以便鑒別時有所依據。例如當時的書畫家和制壺大師時大杉、李仲芳、徐友泉、陳曼生等這些名人,在名款上必須能對上號。沒有名款或款式不符,即屬可疑。即使為真品,其價值也應大打折扣。

3.從形與質推斷年代。不同時代的產品和生活用品都有其時代特徵。早期紫砂壺以實用為主,裝飾為次,故其壺型拙樸大方,略無花巧,茶壺出水處常為單孔。隨著紫砂壺裝飾作用的增強,壺型日趨文巧。如早期明顯多夾粗砂,清以後夾砂日細,壺表也日益細膩。從這些特徵可推斷藏品的相對年代。

4.從表面光澤判斷。凡名手所制之壺而能留傳至今的,定為當時及後人所至愛,早晚把玩,火氣早已脫盡,其壺表必定潤澤可愛。而新製品,火氣極重,有的以塗蠟來增加光澤,用指甲一刮便可辨別。

5.注意假冒之作。有些攤販,在紫砂壺表面上塗蠟或鞋油以及採用其他制假手段,以次充好,以假亂真,貌假古雅,實則欺騙,應特別注意鑒別。

7. 如何鑒別老紫砂壺

紫砂壺的鑒別選購:

一、看,真紫砂壺的紋理清新、圓潤,視覺有亞光的效果,有眾多分布均勻的細小類似金屬光澤的顆粒。有的手工壺內壁,有從中心圓點向四周的放射狀線,屬於加工工藝過程中形成的。

二、摸,真紫砂壺摸上去的手感細膩但不打滑,假紫砂壺手感粗糙,或者打滑;例如普通陶土的手感粗糙,瓷器的手感初摸打滑,如果稍用力按壓摩擦就手感發澀。這是由於分子結構不同的表現。

三、轉,轉動壺蓋,真紫砂壺的壺蓋轉動靈活流暢,並發出輕微「絲絲」或者「沙沙」的悅耳的聲音,陶土的假「紫砂壺」則發出沉悶的「哧啦哧啦」聲音。

四、聽,用蓋子輕敲壺體,盡管有人不贊成這么做,但是這點非常有效。真紫砂壺敲擊的聲音清脆悅耳,聲音短暫,敲擊結束聲音立刻停止;普通陶土的假紫砂壺,敲擊聲音沉悶渾厚短暫;瓷器敲擊的聲音比紫砂的更加清脆有點像金屬撞擊的聲音,一般人不好區分。

但是有一點非常明顯的區別就是,瓷器的聲音波長明顯,敲擊結束後,聲音仍然持續數毫秒,而真紫砂是立刻停止。

五、證書,一般正品的紫砂壺都有製作者的手寫證書,證書通常為宣紙,毛筆書寫,書法俊秀,這是因為,書法是一個好的工藝師的必修課,好紫砂壺的增值更多體現在書法和繪畫的技藝上,加蓋印章。印章的落款與紫砂壺底的落款一致。

(7)怎樣辨別真假老茶壺擴展閱讀:

紫砂名壺

一、樹癭壺

樹癭就是樹瘤。這種壺的造型模仿樹癭,壺面凹凸不平,有樹皮模樣刻紋。整把壺呈暗栗色,是明代制壺大家供春創制的一種壺式。

據紫砂壺史記載,供春在明代正德年間只是一名書僮,後向江蘇宜興金沙寺一名和尚學習制壺技術。供春壺價值極高,有「供春之壺,勝於金玉」的贊語。樹癭壺是供春最出名紫砂壺造型,傳世極少。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的樹癭壺,部分專家認為是供春手制,是現在能看到最早的紫砂茶壺實物。

二、二泉銘壺

這是清末紫砂名家邵二泉的名壺。

邵二泉(約1803-1860年),擅長鐫壺銘。這把壺型質古樸,壺為土黃色,周身竹造型,而一蝙蝠翩然而至,應和古人「祝福」意願。壺腹一側,陰刻行書:「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句詩源於王羲之《蘭亭集序》,署名「二泉」。壺底有「唐冰」款,可能是制壺人,但其人已無法考證。

三、冰心道人壺

這是一把清末民初年間的紫砂壺。壺體顏色似瓷器中的茶葉末釉,壺身正面是一個凹進去的龕,內坐一人,龕外壁裝飾有桃樹、桃花、桃葉。壺身另外三側為雕刻的雲紋。

壺底款為「冰心道人」。「冰心道人」為清末民初年間紫砂大師程壽珍(1858-1939年)的號。程壽珍製作的紫沙壺曾在1915年和1932年,分別獲得巴拿馬國際賽會和芝加哥博覽會的頭等獎和優秀獎。

四、覆斗式壺

宜興窯玉麟款紫砂覆斗式壺,清末,高7.5cm,口徑5.7×5.7cm,底 徑9.8×9.8cm。壺呈上小下大覆斗式,平底四方委角形。壺身鐫刻篆書「子孫宜」三字。底鈐篆書「玉麟」印章款。姜黃色砂泥,滋潤細膩。

此壺造型方中有圓,給人以剛中帶柔的感覺。

「玉麟」指黃玉麟(1842—1913年),清道光、咸豐年間的制壺名家,善制掇球、供春、魚化龍壺諸式,所制砂壺精巧而不失古意。

8. 古董茶壺的辨別

紫砂最大的特點就是它宰泥中含砂。它的泥料具有透氣性能強,可塑性強的特點.
第一步色,宜興紫砂色彩豐富,除了比較多的如栗紫以外,還有紅紫,褐紫,黛紫等等,其他地方的所謂紫泥燒出來的成品顏色單一,一般均呈澄色,細看有一種黃泥在內的感覺,宜興紫砂壺除了大量的以紫紅色為主外還有綠,黃,黑等等顏色,可以說色無相類,品無相同,非宜興紫砂的顏色單一無變。
第二步紫砂除了其材質以外,品類,品相,品格很重要,宜興紫砂從明代開始至今經歷了五六百年的發展歷史,已達到了相當高的境地,那裡有一大批技藝優秀的制壺藝人,憑借深厚的功力,超群的技巧,製作出一把把紫砂壺,可以說已經達到非常嫻熟的地步,一般人只要將宜興壺與非宜興壺放在一起就可以分出高低了,非宜興的壺造型比較呆板,生硬,因為非手工製作,對線條,塊面等等的比例,細節步注重,因此看起來比較陋俗。
第三步摸,拿起一把紫砂壺,除了觀,審以外就是用手去摸,有時要將壺靠在臉上親,因為宜興紫砂土內含相當比例的砂質,非宜興紫砂土做的壺,看起來光滑,實質上抓在手裡的手感是澀膩的,宜興壺摸上去手感舒適,與肌膚接觸溫馴。
第四步聽聲音,宜興紫砂經人工製作,泥呸經過多次捶擊,鎮壓,再由製作者多道工序,其上面的手指印紋可謂上千萬次,燒成後敲擊的聲音比較清脆,非宜興壺成型時只是經過泥漿從轉盤中旋出,或從模型中做出來,泥料未經擠壓也沒經過藝人用手推,捏,摸,順,刮等等手工工藝,因此缺少情韻,敲起來聲音會發悶。
第五步看內部。宜興手工壺,壺經過多道工序已經很難看出手工痕跡,但再壺內仔細觀察觸摸都可以看出來因痕來,例如嘴與壺身銜接處,是手工粘上去的,在交換之處總有一點痕露顯示出來,因為制壺者很難將壺的內身修整的很光滑,再說也沒有必要去處理的很平整。
第六步價,假若你到市場上或者地攤上購買紫砂壺,分不清楚是否真假紫砂壺,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還價,正經的宜興紫砂壺因泥料比較昂貴,且製作程序繁多,壺商的進貨價格也比較貴,非宜興紫砂大多由鄉間模具注漿批量生產,成本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