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戲軟體 » 音樂游戲可以孩子創造力和發展
擴展閱讀
可以打槍的游戲戲是什麼 2025-07-13 15:37:32

音樂游戲可以孩子創造力和發展

發布時間: 2023-03-20 04:29:20

Ⅰ 如何在音樂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一、為孩子營造自由創造的氛圍,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以激發幼兒對音樂的興趣為前提,引導幼兒愉快、主動參與創造活動,為幼兒創設寬松愉悅、自由民主的音樂活動氛圍,讓他們能夠懷著愉悅的心情利用已有的經驗自由思索、展開想像,充滿自信地與音樂進行交流,才能萌發最大多數幼兒的創造力,並使最大多數幼兒的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由淺入深地引導創造,展示自己的才能。從改編歌詞、敲奏簡單樂句開始,發展到為圖片故事配音樂、創作樂曲、編動作等,激勵幼兒從自身實際出發,通過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創造力。比如:在《拔蘿卜》教學活動中,藉助老公公等角色的情節,引導幼兒傾聽不同的聲音,表現不同的形象,幼兒非常有創意,他們用不同的聲音、動作、樂器表現老公公、老婆婆、小姑娘、小狗、小貓、小耗子,不但豐富了情節,而且還充實了音樂形象。尤其在表現角色的動態上,更加惟妙惟肖,充分體現了幼兒的創造力,又如欣賞樂曲《天鵝》時,我啟發幼兒進行配樂朗誦。其中有個幼兒是這樣「朗誦」的:「一隻小天鵝受傷了,我輕輕把它抱回家,給它養傷。可是天鵝很寂寞,它準是想媽媽了。我明天一定把它送回天鵝媽媽的懷抱。」只有讓幼兒按自己的條件、方式、願意去做,他們才能學得主動,才能發揮想像力和獨創性。盡管幼兒的表現還十分稚拙,但都是真情實感的流露,體現了他們獨特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培養創造力並不是要摒棄模仿,在音樂活動中模仿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學習方式,但必須較快地跨越這一分階段進入探索期,引導幼兒大膽創新、獨立思考,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例如在音樂《獅王進行曲》中小動物們幹了什麼、發生了什麼事以及小動物表演的動作等都是幼兒模仿、想像和創編的因素。由於幼兒的情感體驗和表現表達很難全部預料,所以在活動中有時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紊亂,但教師不要去訓斥孩子,而是要學會容忍,並在寬松的氛圍中鼓勵、支持和欣賞幼兒的創造表現。 二、為幼兒提供自主創造的機會。 《新綱要》指出藝術是幼兒「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形式」,要使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並指出這種藝術表達是「自由表達」、是「創造表達」。但現實教學中,教師們常為了保證活動按計劃順利進行而代替孩子去體驗、判斷。在音樂活動中,教師們往往要求幼兒按照成人的思維方式去感受理解音樂,使幼兒沒有機會主動感受、自由想像,只能在教師的牽引下被動參與。在這種教育影響下,孩子們的音樂興趣會日益減弱,音樂靈性會不斷消失。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孩子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究者和成功者。」作為教師,我善於捕捉幼兒不經意間的創造性的探索傾向,滿腔熱情鼓勵和指導,讓幼兒用特有的童心去感悟音樂,那麼,音樂的世界就會在孩子面前打開新的窗口、展示新的內容,哪怕她們的理解與原音樂內涵大相徑庭,也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學習過程的體驗。就象《動物狂歡曲》活動中,教師提供了充分、自由的活動空間和時間,鼓勵幼兒在感知音樂的過程中運用已有經驗展開想像,自由表現,把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和聯想用他們喜歡的顏色,通過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有的幼兒繪畫一對狐狸手拉手,其中一隻狐狸的另一隻手拿著一朵玫瑰花,另一隻狐狸則把另一隻手高高舉起,形象地表現狂歡的心情。還有的畫了獅子大王過生日的,畫小兔舉行運動會的,幼兒通過畫面充分表現出各自對樂曲的感受和理解。當他們富有個性的理解以及稚嫩而新穎的創造性表現被教師接納、贊許和分享時,他們體驗到了被尊重的感覺,滿足了自我表現的需要,這種正向的情緒會激勵他們更加熱愛音樂。作為教師,我們不但要善於發現並細心呵護這些靈感的幼芽,而且還要創造機會激發他們的創作靈感,以真誠喜悅之心去發現、鼓勵、支持和欣賞他們的大膽表現。 三、重視孩子創造過程的體驗。 幼兒創造性音樂活動的真正目的是強調在活動過程中獲得心智的滿足,在挖掘音樂潛能中讓幼兒釋放能量,發展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應遵循重「過程」不重「結果」的觀念,營造自由創造的氛圍,注重幼兒的自我表達和表現。在音樂創造活動中,幼兒對「過程」比「結果」更感興趣,因為過程給幼兒帶來無比的滿足。例如,在音樂活動《兩只小象》中,根據歌曲內容,引導幼兒創編兩只小象勾鼻子動作,但幼兒在活動中,兩兩結伴不是在表演勾鼻子,而是在做游戲,表現出強烈的表現慾望,如果教師能馬上調整計劃,孩子們也許能體驗到自主探索和創造參與的快樂,能體驗到用表情、動作、姿態與他人溝通的樂趣。細致嚴密的教學計劃固然是必需的,但我們不能為了實現計劃而犧牲孩子們享受音樂的機會,不能為了得到設計好的答案而犧牲孩子們自主學習、創造的機會。其實孩子不是為了取悅成人才進行音樂活動的。真正的音樂教育在於給幼兒以快樂和享受,只要從幼兒實際和音樂教育的本質出發,時間上多一點少一點,環節上多一個少一個,內容上動一動、改一改,都是可行的。評價音樂教育成功與否的標準是孩子是否更加喜歡音樂、是否促進了孩子身心和諧的發展、是否為他們將來積極參與社會文化生活奠定了基礎。我們應重視孩子的過程性體驗,而非具體的結果。

Ⅱ 音樂游戲對幼兒的發展有什麼作用

音樂游戲是在音樂伴隨下進行的一種有規則的、以發展幼兒的音樂能力為目標的游戲活動。它把豐富的教育要求以生動有趣的游戲形式表現出來,幼兒在聽聽、唱唱、動動、玩玩當中掌握了一定的知識、技能,在不知不覺中滲透了常規教育和審美教育。同時在愉快而自由的游戲活動中,幼兒還獲得積極愉快的情感體驗和享受,愉悅了身心健康,培養並形成了他們對參與活動的興趣和積極、主動的個性,發展了創造性。因此,音樂游戲能對幼兒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 一、音樂游戲愉悅了幼兒的身心,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幼兒在參加音樂游戲活動時總是歡樂的,他們的情緒處在積極的狀態,幼兒身體各器官也處於積極的狀態。各種不同的音樂游戲,活動量大小不同,身體活動的部位不同,這些活動不僅促進了幼兒的神經、心臟、呼吸、骨骼、肌肉、消化等的發育,而且可以發展幼兒的基本動作。比如在小班音樂游戲《拉個圓圈走走》中,雖然小班幼兒是剛入園不久的新生,但歡快的音樂一響起,會讓他們的戀母、戀家情結得到緩解,並且能激活其情緒,使他們更容易適應幼兒園生活,樂於參加幼兒園的活動。在活動中,隨著走、跑、跳不同內容的交替,幼兒的走、跑、跳基本動作也得到了發展。他們的焦慮情緒也會被歡快的音樂、有趣的游戲給沖走,快樂的感覺油然而生。這種輕松愉快的氛圍,對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也有著積極的作用。 二、音樂游戲可以鞏固和豐富幼兒的已有經驗和知識,促進其智力發展。 游戲是幼兒對現實生活的反映,音樂游戲是在此基礎之上加上音樂的元素,對舊有的生活經驗的升華和對新知識的探索。在音樂游戲中幼兒運用各種感知覺、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想像力積極活動。比如在中班音樂游戲《貓捉老鼠》中,幼兒要調動以往的生活經驗和想像,怎樣做動作才能和音樂匹配並在游戲中機智靈敏地捉住對方或不被對方捉住。再比如在大班音樂游戲《小老鼠與啤酒桶》中,老師在隨著音樂講述故事後,結合教具讓幼兒了解游戲情節的發展。這時幼兒會根據已有的生活、知識經驗,通過聯想來鞏固、加深對游戲情節的了解,從而為下面的表演游戲奠定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音樂游戲會對幼兒的知識經驗積累產生積極影響,鞏固和豐富幼兒知識,促進其智力等方面的發展。 三、音樂游戲在促進幼兒審美情趣方面也會產生積極作用。 在音樂游戲中,幼兒反映著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以及藝術作品中的美好形象,使用著藝術語言,這些都是增進幼兒美感的活動。通過動作去表現美、創造美,有助於幼兒審美能力和美的創造力的發展。在音樂游戲活動中,幼兒能主動地選擇各種動作、造型、表情、手勢等體態語及色彩鮮艷、生動豐富的道具,自由自在地感知美、體驗美、創造美。 如在音樂游戲《水族館》中,老師用色彩鮮艷的海綿紙做了一幅海底世界圖,把海底生物世界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給小朋友視覺上美的感受。老師又讓幼兒用動作來表現海底有哪些動物,這個環節使幼兒的肢體充分活動起來,有的小朋友擺出了美人魚的造型,有的小朋友做出了美麗的小丑魚,有的小朋友把自己變成了可愛的水母,還有的小朋友把自己變成了大鯊魚??????,每個孩子都盡可能地把自己最美好的動作展示出來,表達自己對美麗的海底世界的嚮往。再加上美輪美奐的音樂,無不給幼兒以美的體驗。游戲是幼兒產生美感的重要源泉,而音樂游戲更容易激發幼兒在優美動聽的音樂中把美表現出來。 四、音樂游戲有利於幼兒創造力的發展。 音樂游戲也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因為音樂游戲的過程是幼兒想像活動的過程。幼兒的想像發揮得越充分、豐富,他們的表演就越形象、生動。因此音樂游戲也能促進幼兒創造性的發展。比如我在上音樂游戲《趕花會》時,我用增加故事情節如:鴨媽媽帶鴨寶寶去趕花會怎樣走的路、怎樣打的招呼等,引導幼兒進一步感受音樂的內容,並請幼兒隨音樂做出各種不同的動作幫助幼兒體驗和表現游戲情節;在音樂的第二段引導幼兒做出花兒開放的不同動作,並擺出造型。第三部分:幼兒自由表現樂曲性質,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想像把創編出的走路、打招呼、游泳過河、以及開花的造型等動作表演出來,再跟著音樂一起把游戲情節完整地展現出來,這樣的學習過程能讓幼兒動腦的積極性得到較好的發展,並能跟著教師的有效提問、引導,展開想像的翅膀,創編出和別人不一樣的動作,與別人不一樣的觀點,發揮其創造性。再比如:我在上音樂游戲《包餃子》時,為了讓幼兒感知餃子在鍋里被煮開後是怎樣翻滾的,包餃子的過程,我特地從家裡帶了電磁鍋並現場和面,擀餃子皮、包餃子,創造出濃濃的包餃子場景,小朋友在這真實的場景中,自然而然地知道了包餃子、煮餃子的過程,了解了煮開鍋的餃子是怎樣在鍋里翻滾的,當我請小朋友把自己想出的動作做給大家看時,有的小朋友用單腳跳來表現,有的小朋友雙腳跳??????,還有的小朋友竟然翻起了跟頭,還真像那鍋里翻滾的餃子呢!我們不得不佩服孩子們的想像力是多麼的豐富,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是多麼的。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幼兒把生活經驗遷移到了音樂游戲的情節中來,不僅興趣盎然,而且使他們的創造性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Ⅲ 如何在音樂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孩子是天生的藝術家,喜歡音樂是孩子的天性.新綱要中指出:"給幼兒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達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通過學習新綱要使我進一步的認識到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創新的,而不是重復前人所做過的事的人.我們都知道,人的幼年期是生命力最活躍的成長期,也是接受音樂教育的最佳期.那麼,如何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培養,發展幼兒的想像,創造思維能力是我一直以來關注的問題 ,通過幾年來的實踐,研究和嘗試,我培養幼兒創造力和想像力等方面摸索了一些經驗,值此機會,與大家切磋,分享. 幼兒園音樂教學主要包括歌唱,韻律活動,打擊樂,音樂欣賞,音樂游戲五大領域,那麼在這五大領域中採用什麼形式來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呢 (一)發揮想像為歌曲創編新歌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幼兒給熟悉的歌曲增編新的歌詞或改變部分歌詞,這樣幼兒的演唱興趣會大大提高,同時想像,創造能力又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發展.例如:歌曲《胡說歌》圍繞"你把襪子穿在耳朵上嗎 "這樣一句與生活相違背的歌詞,以簡單的旋律展開.孩子們非常感興趣的同時,教師鼓勵幼兒自己來創編歌詞,最後編出了"你的手套穿在腳趾上嗎 ""你的褲子穿在胳膊上嗎 "你的鞋子穿在頭頂上嗎 "等等五花八門,荒誕可笑的歌詞,這樣孩子們在歡歌笑語中不知不覺地體會了音樂活動的快樂,還培養了他們的想像力,創造力.大班有一首歌曲叫《秋天多麼美》,這首歌曲是我和孩子們非常喜歡的歌曲之一,歌曲學完以後,我突發奇想,秋天美,冬天也很美呀!我們何不創編一首《冬天多麼美》,我的想法得到了全體孩子的響應,最後,在全班孩子的努力下,創編出了"冬天雪花輕輕吹,大地蓋上厚呀厚棉被,小朋友,一起堆呀堆雪人,雪人個個胖墩墩" (二)留住旋律,改編歌曲. 最近,經常聽到我們班的孩子在唱《老鼠愛大米》,《兩只蝴蝶》,《2002年的第一場雪》等流行歌曲,這些歌曲如果從一名時尚青年口中唱出時沒有人覺得有什麼大驚小怪的,但若是一名四五歲的小朋友也開始哼唱它時,我們老師和家長不免會有些擔憂和緊張,因為幼兒對流行音樂缺少選擇和辨別能力.針對這些我們我覺得如果我們阻止孩子去唱是不可能的,所以與其去堵,不如去疏,採用留住旋律,改編歌詞的方法是非常可取得.南師大的許卓婭教授,就把孩子們流行歌曲《對面的女孩看過來》改了個面目全非,"對面的女孩看過來,看過來……"成了"對面的兔子看過來,看過來,不要被我的樣子嚇壞,其實我,很可愛……"扮成大灰狼的男孩們邊跳邊唱,向對面由女孩們扮演的兔子發出"邀請",聽到大灰狼如此表白之後,她們迅速還擊:"我上看下看左看右看,看來看去你都是個大壞蛋,我想了又想,猜了又猜,做朋友的問題可真難辦……" 就這樣,一首流行歌曲變成了一台饒有興致的兒童音樂劇:《兔子和狼》,孩子們戴著頭飾,完全投入到大灰狼和小白兔的角色之中.結局也改得很巧:流行歌詞中的"愛真奇怪"變成悔過自新的大灰狼終於得到了小白兔的原諒,"你真可愛!"從此被接納成為兔子們的好朋友. 改編,而不是一味拒絕.在流行歌曲大行其道,少兒歌曲創作態勢日益衰微的今天,這種改頭換面不能不說是討巧之舉.流行歌曲對孩子來說未必是洪水猛獸,其實有太多資源可以利用.但可惜的是,目前我們在這方面動的腦筋實在是太少了. (三)為樂曲,歌曲編配動作 邊唱邊表演是幼兒喜愛的一種音樂活動形式,它們喜歡用動作來表達情感.如果歌曲或樂曲是具體的,並易於動作表現的話,應盡量引導幼兒自編動作表演.例如:在學習《兩只小手》這一歌曲時,要求幼兒自由想像動作來表現歌詞.("兩只小手做兩點,雨點從天空落下來""兩只小手做枕頭……")由於大多數幼兒都是隨意,即興創作的,當然不可能期望他們創作出多麼完美的動作.但畢竟是他們自己展開想像編的,對練習這一系列動作也特別有感情,格外認真.不僅調動了幼兒學習歌曲的積極性,培養了幼兒的動作協調能力,也使幼兒從中得到了創造的源泉. (四)在節奏教學活動中,為幼兒提供充分,自由的演奏空間,鼓勵幼兒利用已經有的經驗展開想像,用配器演奏來表現樂曲. 有一次晨間活動,我們放著音樂,耿春雪突然叫住了我,"老師,你聽這個歌曲裡面好像有鋼琴的聲音".她的這句話讓我感覺孩子不僅聽著歌曲的美,同時還夾雜了他們所熟悉的樂器的聲音.孩子的耳朵是靈敏的想像力是豐富的.如:x x .孩子們就會說像汽車的鳴笛聲---笛―笛;x x x 像小朋友走路;xxxx xxxx像小朋友跑步等.當我們在和孩子做節奏互動時,我每打一種節奏,孩子們就能發揮想像,說出它們像什麼:有的說像雨水的滴答聲;有的說像汽車的笛笛聲;有的說像火車的隆隆聲等. 我覺得對幼兒音樂節奏的培養,是貫穿在一日活動中的,通過不同的音樂性質,把音樂貫穿在常規中,培養幼兒的常規意識.如幼兒聽到《准備好了嗎》的音樂就馬上集中;聽到《拍手點頭》就知道跟著音樂有節奏地拍手;聽到《啄木鳥》的音樂就馬上收玩具;聽到抒情的《搖籃曲》就會安靜.孩子對節奏的感受,有時候會出乎大人的意料以外.如在就餐前和起床後是紀律最亂的時候,我會用節奏的變化來集中幼兒和安定幼兒的情緒,我會用鈴鼓拍出一個節奏,幼兒會情不自禁的跟著拍,然後再不斷的變換節奏.孩子們聽到節奏變化了,就會自然而然的豎起小耳朵集中精力來傾聽老師的節奏,並伸出小手來迎合,模仿老師的節奏.這樣聽到的只有整齊的節奏聲,沒有吵鬧聲.這樣的音樂化管理,既訓練了幼兒的聽辨能力,有很好地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培養了幼兒的常規意識.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通過欣賞音樂展開豐富的想像 用線條及色彩表現樂曲 一種色調能表現出一種情緒,而一段樂曲也能體現一種情緒.當兩者結合在一起時,音樂也就出現另一種理解方式.例如在欣賞《森里變奏曲》的時候,先讓孩子們體會樂曲的情緒,然後提問:"歡樂的情緒應當用什麼顏色來表現悲傷的呢 "並適時的啟發孩子,在教師的引導下,展開豐富的想像力,有的回答:"歡快的用紅色,黃色,悲傷的用灰色,藍色等等".除了用色調來體現音樂,還可以啟發幼兒用線條和符號來體現音樂,當樂曲舒緩時,用直線;當樂曲激烈時,用波浪線;當樂曲歡快時,用圓點.這些都是隨著幼兒對樂曲的理解而產生的.如打擊樂《土耳其進行曲》圖譜中表示小鈴的",",表示串鈴的" … "和表示木魚的"?".這些符號對幼兒理解和再現樂曲的特性起到了非常大的幫助,提示作用.因此,對樂曲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種再創造,而用顏色和線條來表現音樂,則就是幼兒把音樂具體化,鮮明化. (2)用圖譜表現樂曲. 偉大的作曲家根據故事而創作改編歌劇,這是需要堅實的藝術功底,強烈的創作慾望,以及豐富的想像力及創作能力.作為幼兒,在欣賞音樂的時候如果光聽音樂,會有一定的難度.但如果讓幼兒在欣賞音樂的時候,不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變成小故事,並用他們喜歡的圖譜的形式來表現,孩子們就會很容易的理解了音樂,並對音樂欣賞產生濃厚的興趣.如《獅王進行曲》圖譜中表現獅王出場的由小至大的腳印和表現吼聲的弧形鋸齒;《森林變奏曲》是一首三段體的音樂,我啟發幼兒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把自己想到的變成一段故事,並要求幼兒把音樂用圖譜記錄下來,音樂開始的時候開始,音樂結束的時候結束.孩子們紀錄的非常認真,而且五花八門,思路開闊.張炎雨小朋友是這樣紀錄的:第一樂段小動物們在快活的游戲,用小兔子來表示;第二樂段大灰狼來了,用牙齒來表示;第三樂段大灰狼走了,小兔子又可以游戲了,用太陽表示.所以說,用圖譜來表現音樂,不僅激發了幼兒的創作和想像慾望,又充分理解了音樂.對欣賞難懂的樂曲,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法. 《綱要》中多次提到:激發情趣,體驗審美愉悅和創造的快樂,體驗自我表現和創造的成就感.恢復幼兒的創造天性,歸還幼兒本應享受的愉悅音樂的機會,是音樂活動開發幼兒創造力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