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表格製作 » 怎樣調整水池裡的上下水位
擴展閱讀
怎樣尋找表格中的內容 2025-09-20 08:54:46

怎樣調整水池裡的上下水位

發布時間: 2022-12-21 23:01:13

1. 池塘養魚水質如何調節

養殖池塘水質調控技術是建立在池塘生態學的基礎上,根據池塘及水質周年和季節變化規律,在水產養殖過程中對養殖水質進行綜合人工調控。

每年冬季和早春水溫低,可利用養殖空閑,對池塘進行整理,包括干塘、凍曬、清淤。養殖過程中氮大部分被脫掉,而碳則被合成為腐殖質而保留,干塘、曬塘時好氧微生物則需要大量的氮,因此,將氮、碳比提高到1∶12~15會大幅度提高有機物的分解速度,提高曬塘效果,縮短干塘時間。對越冬養殖池塘,在冬季應保持高水位,及時破冰或清除冰上積雪,保持和提高水中溶氧含量。早春及時更換池水,改善養殖水質。同時,早春季節加換新水還可起到施肥的作用,因為在冬季各種生物死亡後,其營養物質釋放於水中,使水中營養鹽含量增加,通過加水為池水補充養分,促進浮游生物繁殖,增加水中溶氧和餌料生物的數量。春季或秋季放養魚種時,應配養適量的鰱、鱅等濾食性魚類,以調節和改善養殖水質。

春季到夏初(3~6月份),水溫不斷回升,秋季到冬初(9~11月份)水溫又不斷下降。這兩個交替季節,水溫在15~25℃或略高的水平上波動,晝夜溫差較大,水體上下對流交換好,水質處在良性變動中。根據主養對象的不同,進行適當追肥、投餌,可形成良好水色、水質,所以這兩個交替季節是一年中養殖動物生長較快的季節,同樣也是養殖動物易於傳播疾病和敵害生物易於生長的季節,因此,在這兩個時期,特別是交叉階段,經常注入新水,並使用對症葯物預防疾病,對調控水質尤為重要。

夏季7~8月間,水溫高,經常在30℃左右波動,並且晝夜溫差小,水體上下對流交換差,嚴重時,甚至處於靜止狀態,水體上下的水溫、溶氧和其他理、化、生物因子分層現象明顯,池塘生態條件很差,加之通過春季養殖動物快速生長,池塘載荷量增加,池塘中營養鹽類積累,此時期容易形成不良的水質,水色。一旦遇上天氣突變(氣壓低,悶熱天,雷陣雨),打破池水靜止狀態,水體上、下劇烈交換,水質極度惡化,極易發生養殖動物浮頭、嚴重浮頭直至泛塘,造成毀滅性損失。因此高溫季節需人工調控水質。首先,當需要施肥時停止使用有機肥,巧施化肥。第二,經常注入或定期更換新水,並沖動上下水層。第三,用增氧機攪動水層以增氧,尤其是在高溫悶熱天氣、黎明及晴天中午應開啟增氧機,防止養殖動物出現浮頭或泛塘。第四,在池塘中培植適宜數量的水生植物,可吸收水體中的營養鹽類,凈化和改善水質,同時也可遮擋陽光,降低池水溫度,利於養殖動物生長。

對於藍綠色和磚紅色水,採取大量換水、攪動水體增氧,必要時,局部用硫酸銅或絡合碘等葯物殺滅浮游生物,配合加水防泛塘,增施磷肥或微生態菌肥等進行綜合調控。

對於淡灰色和黑灰色水,採取增施磷肥的方法調節;對於乳白色水,採用殺蟲劑葯殺浮游動物和增施化肥的方法進行調節,若施化肥的效果不佳,顯示水質中還缺乏其他營養素,則採取施用適量有機肥配合調節。

此外,對於某些養殖模式,由於魚種放養不合理,如放養鰱魚、鱅魚密度過大,對池塘浮游生物的濾食強度較高,盡管施肥,浮游生物仍難以繁殖、生長,故此時應輪捕鰱魚、鱅魚,減少其數量。

2. 水位儀器怎樣調定

一、一般水池滿水試驗方法

一般水池滿水試驗方法適用於水池施工完華,養護期已滿,未出現沉降、開裂等不良現象的水池。

(一)充水

1、向水池內充水宜分三次進行:第一次充水為設計水深的1/3;第二次充水為設計水深的2/3;第三次充至設計水深。

2、對大、中型水池,可先充水至池壁底部的施工縫以上,檢查底板的抗滲質量,當無明顯滲漏時,再繼續充水至第一次充水深度。

3、充水時的水位上升速度不宜超過2m/d。相鄰兩次充水的間隔時間,不應小於24h。

4、每次充水宜測讀24h的水位下降值,計算滲水量,在充水過程中和充水以後,應對水池作外觀檢查。當發現滲水量過大時,應停止充水。待作出處理後方可繼續充水。

5、當設計單位有特殊要求時,應按設計要求執行。

(二)水位觀測

1、充水時的水位可用水位標尺測定。

2、充水至設計水深可進行滲水量測定時,應採用水位測針測定水位。水位測針的讀數精度應達到1/10mm。

3、充水至設計水深後至開始進行滲水量測定的間隔時間,應不少於24h。

4、測讀水位的初讀數與末讀數之間的間隔時間,應為24h。

5、連續測定的時間可依據實際情況而定,如第一天測定的滲水量符合標准,應再測定一天;如第一天測定的滲水量超過允許標准,而以後的滲水量逐漸減少,可繼續延長觀測。

(三)蒸發量測定

1、現場測定蒸發量的設備,可採用直徑約為50cm,高約為30cm的敞口鋼板水箱,並設有測定水位的測針。水箱應檢驗,不得滲漏。

2、水箱應固定在水池中,水箱中充水深度可在20cm左右。

3、測定水池中水位的同時,測定水箱中的水位。

(四)水池的滲水量

水池的滲水量按下式計算:

q=A1[(E1-E2)-(e1-e2)]/A2

式中q¬¬¬—滲水量(L/m2.d);

A1—水池的水面面積(m2)

A2—水池的浸濕總面積(m2)

E1—水池中水位測針的初讀數,即為初讀數(mm)

E2—測讀E1後24h水池中水位測針末的讀數,即末讀數(mm)

e1—測讀E1時水箱中水位測針的讀數(mm)

e2—測讀E2時水箱中水位測針的讀數(mm)

註:1)當連續觀測時,前次的E2、e2,即為下次的E1、e1

2)雨天時,不做滿水試驗滲水量的測定。

3)按上式計算結果,滲水量如超過規定標准,應經檢查,處理後重新進和行測定。

¬¬¬滲水量標准(q):鋼筋砼水池不得超過2L/m2•d;磚石砌體水池不得超過3L/m2•d;

(五)水池觀測要求

1、水池沉降測量採用相對標高測量,測量參照基準點及測量點要求穩定可靠。

2、單池測量點不少於4個,有伸縮縫的不少於8個(園形池均布,矩形池設在角點)。兩個測點間距大於25m時中間增加一個測量點。

3、池體標高測量的讀數精度應達到1/10mm。

4、標高測量採用連續測量,測量周期不大於8小時。

5、水池充水至設計最高水位後,水池沉降量連續測量,如第一天測量符合標准,應最少再測定一天。如水池繼續沉降,則應繼續延長測量,至水池沉降停止後,應最少再測定一天。

6、水池內排出後,水池沉降量連續測量,應最少再測定一天。如水池上升,則應繼續延長測量,至水池上升停止後,應最少再測定一天。

7、滿水試驗時,必須配備專職觀察人員對水池連續觀察,觀察周期不大於2小時。

8、如出現以下任何一種情況,應停止充水,排空水池內已有水,並且必須在1小時內排出最後一次進水量,4小時內排空。排水及排水後時應加池體觀察及沉降測量。

a、水池沉降量超過設計值時;

b、水池不均勻沉降量超過設計值時;

c、沉體任何部位出現裂縫時。

二、已沉降水池滿水試驗方法

已沉降水池滿水試驗方法用於水池施工完華,養護期已滿,未滿水試驗水池已現沉降但未出現裂縫的的水池。

未滿水試驗水池已出現裂縫的水池不能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