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956年關於知識分子問題會議上是誰首次提出知識分子中間的絕大部分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
周恩來。
周恩來作了《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報告》提出了正確對待知識分子問題的政策、方針和方法。《報告》總結了我國知識分子自我改造的經驗。
指出:「知識分子的改造通常經過三條道路:一條是經過社會生活的觀察和實踐;一條是經過他們自己的業務的實踐;一條是經過一般的理論的學習。
這三個方面是互相聯系的,一個人的思想轉變常常在這三方面都受了影響。但是一般地說來,社會生活的教育作用最為廣泛和直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習,對於確立知識分子的革命的人生觀和科學的世界觀,具有決定的意義。」
會議簡介:
知識分子問題會議,1956年1月14日至20日在北京召開了關於知識分子問題會議。這次會議之前,為開好這次會議做充分的准備。
1955年11月23日毛澤東召開會議討論知識分子改造的問題,周恩來匯報了有關知識分子的問題,並提出自己的意見。
毛澤東認為,應該先在黨內很好討論,然後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會議決定:在1956年1月召開一次大型會議,全面決定知識分子問題,並成立了由周恩來負總責的有彭真、陳毅、李維漢、徐冰、張際春、安子文、周揚、胡喬木、錢俊瑞參加中央研究知識分子問題10人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進行會議的准備工作。
② 為了克服三年國民經濟的嚴重困難,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採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為了戰勝1959—1961年我國國民經濟出現的嚴重困難,黨和政府採取的措施是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
1、這期間,黨中央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得到一些新的認識。主要包括: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性質;價值法則是一個偉大的學校,必須利用價值規律為社會主義服務;要以「農、輕、重」為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綜合平衡是整個經濟工作的根本問題,國民經濟應當有計劃按比例發展。
2、黨和國家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目標始終不渝,追求國家興盛、民族富強仍是廣大幹部、黨員、群眾的共同願望。盡管環境仍然復雜而困難,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工業、農業還是獲得一定的增長,科學技術戰線也取得若干新成就。
3、1961年1月,中共中央在中共八屆九中全會上正式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標志著「大躍進」運動實際上已被停止,國民經濟開始轉入調整的新軌道。同時,毛澤東號召全黨恢復實事求是、調查研究的作風,要求1961年成為「實事求是年、調查研究年」。
4、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為各領域的調整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工業領域調整圍繞降低鋼產量等指標和整頓企業秩序展開。1961年9月,中央作出《關於當前工業問題的指示》,強調必須當機立斷,把工業生產和基本建設的指標降到確實可靠、留有餘地的水平上。同時,中央發布試行《國營工業企業工作條例(草案)》(工業七十條),對於恢復和建立企業正常生產秩序發揮了積極作用。同經濟工作調整相配合,科學、教育、文化等領域也進行了調整。其中心內容是調整黨和知識分子的關系,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健全必要的規章制度,以恢復正常秩序,保證各方面工作的順利進行。為進一步調動知識分子積極性,1962年3月,周恩來在《論知識分子問題》報告中,肯定我國知識分子的絕大多數已經是屬於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強調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要發揮科學和科學家的作用,使知識分子受到很大鼓舞。
③ 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核心
法律分析: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核心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法律依據:《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知識分子工作的通知》 共九個部分:一、全黨必須高度重視知識分子工作,把它放到重要日程上來;二、堅持黨對知識分子隊伍的基本估計和基本政策,是做好知識分子工作的立足點;三、深刻理解「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正確把握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四、加強和改進知識分子工作的目的,在於充分發揮廣大知識分子在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中的重要作用;五、從中央到地方都要以積極負責的態度,努力改善知識分子的生活條件;六、積極引導廣大知識分子走與實踐相結合、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七、要長期不懈地進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教育;八、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繁榮和發展科學文化事業;九、各級黨委主要負責同志要親自抓意識形態工作,領導幹部要同知識分子廣交朋友。《通知》指出,知識分子是建設社會主義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中作出了重大貢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會主義、愛國主義的旗幟下,把廣大知識分子緊密地團結起來,努力建設一支與社會主義事業、與黨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知識分子隊伍,對國家和社會的長期穩定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各級黨委和政府應當在總結過去經驗的基礎上,採取有力措施,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知識分子工作。
④ 建國初期對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運動有哪些怎樣進行思想改造
知識分子是社會階層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國家的進步、社會的發展都少不了知識分子的推動作用。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制定了「團結、教育、改造」的政策,對從舊社會過來的知識分子發動了大規模的思想改造運動。
一、建國初期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的原因
(一)客觀原因
建國初期的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的開展與當時中國的社會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首先,它是建國初期我國各項事業改革的要求。按照黨七屆三中全會:「肅清國民黨殘余、特務、土匪,推翻地主階級,解放台灣、西藏,跟帝國主義斗爭到底」。總方針的要求,黨領導人民開展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等社會改革運動。由於歷史原因,從舊社會跨越到新中國的知識分子,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買辦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頗深。所以,建國初期各項事業的改革在知識分子中產生了劇烈的震動,少數知識分子持有「親美、崇美、恐美」的思想,不利於改革的進行。因此,在知識分子中開展思想改造運動,成為推動建國初期社會主義事業改革順利開展的關鍵。
其次,它是改革文教事業的要求。新中國成立時,文教事業百廢待興。學校教育培養的人才及舊的教育制度亦不能新社會的發展,改革勢在必行。為改革舊的教育制度,黨中央於1951年10月頒布《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為改革教育制度指明了方向。這項決定的貫徹執行,有賴於作為知識分子的教師隊伍。在當時,大部分教師是支持共產黨、擁護新社會的,但仍有少數教師受資產階級教育影響較深。同時,個人主義和宗派主義思想濃厚,還存在輕視勞動人民的問題。這些錯誤思想成為建國初期教育事業改革的障礙。因而,要徹底的改革教育事業,必須消除上述錯誤思想影響,促使知識分子轉變政治立場。
(二)主觀原因
第二,知識分子自身具備了全面改造的條件。首先,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共的領導下,國家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知識分子從變化中看到了中國光明的未來,影響了其政治立場的變化,奠定了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政治基礎。其次,建國初期,通過開辦政治夜校、業余大學,講授馬列主義的基本知識,促使知識分子掌握了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武器。最後,通過政治學習及實踐,一大批先進典型和積極分子的出現,影響了其他知識分子投入到思想改造運動中去。
二、建國初期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的過程和內容
三、對思想改造運動的評價
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去分析歷史事件,這場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也不例外。
建國初期的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是一場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政治思想文化運動。通過對舊社會的知識分子採取「包下來」的方針,由自願自發到政府引導和組織,基本達到了「團結、教育、改造」的目標,促成了眾多知識分子投入到新中國的各項建設中去,這是值得肯定的方面。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這項運動所存在的問題。第一,在思想改造的過程存在形式主義,出現了為批判而批判的現象。第二,批評和批判過於政治化,甚至庸俗的理解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的觀點,並運用到了此項運動中去。第三,為了追求思想改造結果的統一性,迫使知識分子在思想上服從政治的需要,抑制了其「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影響了中國政治民主化進程,進而影響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 綜上所述,建國初期的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是思想文化領域中的重大歷史事件,既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也存在一些的問題。我們應以史為鑒,重新審視和調整對知識分子的政策,以促進其對中國社會的全面和諧發展作出更多更重要的貢獻。
⑤ 新中國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歷史演變與啟示
黨歷來重視、關心知識分子,根據各個歷史時期不同工作重心的需要而制定和實施知識分子政策,大體上可劃分為四個時段和四個層次,概括為八個字,即"爭取、改造、培養、依靠"。
⑥ 1965年,毛澤東主席提出的「雙百」方針指的是什麼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雙百方針:指1956年5月2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該方針是以發展馬克思主義和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為目的的,是人民內部的自由在文藝工作和科研工作領域的表現,文藝工作者在為工農兵服務的前提下,可以運用自己認為最好的方法來創作。在該方針的鼓舞下,文藝理論批評和文學創作逐步活躍起來。
⑦ 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核心是什麼
法律分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是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核心。在人類的知識體系中,自然科學知識、生產技術知識、歷史地理知識、經營管理知識,以及那些歷史上反映人類進步成果和進步階級要求的各種文化知識,都包含著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漫長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真理的成份,都是人類辛勤的積極產物,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爭取自由的一種武器。由於這些知識有利於提高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社會進步的標志和動力,所以知識受到人們的尊重。知識是由人創造和使用的,那些創造知識和掌握運用大量知識的人,通常被人門稱為人才。由於他們掌握的知識比一般人多,他們創造社會財富和改造社會的能力比一般人強,他們對社會發展進程的影響比一般人大,所以他們受到人們的尊重。在實際生活中.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比較集中地凝聚在知識分子身上,因此,「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就成為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核心。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也就包括依靠作為工人階級一部分的知識分子。
法律依據:《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知識分子工作的通知》 知識分子是建設社會主義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中作出了重大貢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會主義、愛國主義的旗幟下,把廣大知識分子緊密地團結起來,努力建設一支與社會主義事業、與黨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知識分子隊伍,對國家和社會的長期穩定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各級黨委和政府應當在總結過去經驗的基礎上,採取有力措施,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知識分子工作。
⑧ 建國後知識分子的心態和人格發生了什麼變 化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建國初期知識分子的社會心態可以概括為:從懷疑、等待、觀望的態度到認同、信任和接受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從對新中國滿懷希望、歡心鼓舞到漸生自卑感再到原罪感、負疚感,從而主動參與思想改造,以求自救。
究其原因,一是劇烈的哪社會變革;二是知識分子強烈的民族主義訴求;三是中國共產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等因素。
(8)知識分子政策是怎樣調整的擴展閱讀:
知識分子,是指有獨立思考能力、以闡發或者運用知識為工作的腦力勞動者。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由於受西學影響,朦朧地把知識分子與知識階層區別開來。如稱知識分子為「學界分子」,稱知識階層為「知識界」等。直至 1921 年(辛酉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在《中國共產黨章程》上才正式用「知識分子」,和「知識階層」 兩詞。1933 年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的中央工農民主政府明確規定知識分子是一個社會階層,屬於「腦力勞動者」。
知識分子是具有較高知識水平的,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腦力勞動者,分布在教育、文化藝術等領域,知識分子作為一個政治性的概念和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階層將在一定時期內存在,最終將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以及工農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間差別的消失而消失。
關於知識分子的定義,國外的主流看法是:受過專門訓練,掌握專門知識,以知識為謀生手段,以腦力勞動為職業的人。
⑨ 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是什麼會議提出的
1960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批轉國家計委黨組《關於1961年國民經濟計劃控制數字的報告》。《報告》中首次提出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
八字方針,即適當調整國民經濟各方面的比例關系,主要是調整農、輕、重之間的比例關系,盡可能提高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速度,適當控制重工業,特別是鋼鐵工業的發展速度,同時縮小基本建設的規模,使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得到統籌兼顧,全面安排。
要鞏固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成果,使其向縱深發展。要以少量的投資充實一些部門的生產能力,使其配套成龍,發揮更大的經濟效果。要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產品品種,提高管理水平和勞動生產率。
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為各領域的調整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工業領域調整圍繞降低鋼產量等指標和整頓企業秩序展開。
1961年9月,中央作出《關於當前工業問題的指示》,強調必須當機立斷,把工業生產和基本建設的指標降到確實可靠、留有餘地的水平上。同時,中央發布試行《國營工業企業工作條例(草案)》(工業七十條),對於恢復和建立企業正常生產秩序發揮了積極作用。
同經濟工作調整相配合,科學、教育、文化等領域也進行了調整。其中心內容是調整黨和知識分子的關系,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健全必要的規章制度,以恢復正常秩序,保證各方面工作的順利進行。
⑩ 為什麼大批知識分子奔向延安
1939年12月1日,主席向全黨發出了「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號召,
明確提出,「對於知識分子的爭取政策,是革命勝利的重要條件之一」;
隨後又強調指出:「筆桿子跟槍桿子結合」。
1939年12月10日,在陝甘寧邊區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呼籲「搶奪」知識分子,
指出:「現在各方面都在搶知識分子,國民黨在搶,我們也要搶,搶得慢了就沒有了」。
為了更好地吸引知識分子,還制定了「來則歡迎,去則歡送,再來再歡迎」的「來去自由」
的政策。可以說,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調整,
是影響當時國內知識分子政治走向的一個直接因素。
還個因素是因為,西方世界爆發的1929年至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
打破了自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以來的相對穩定的國際關系,世界局勢發生很大的變化。
在這種國際形勢下,國內一大批知識分子基於理想和現實的雙重考慮走向了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