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車間的生產管理,怎樣降低漏檢
漏檢就是有的不合格品沒有被檢查出來,當成了合格品,這當然使用戶遭受損失。這里所指的用戶是廣義的,下道工序也可以認為是上道工序的用戶。
降低漏檢的方法如下:
1、分析和確定根本的原因,從系統上完善。
根本原因就是系統中存在的原因。它分普通原因和特殊原因。特殊原因是可歸咎的,是加以消除的。消除後,系統一般只能恢復到原來的水平,不可能提高的;如果是普通原因,它是系統固有的人、機、料、法、環、測等各個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沒有辦法歸咎到某一個特定的原因。針對普通原因只能提高系統的能力來滿足要求。
2、人只是系統因素之一。
系統六方面因素中,人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它涉及到人的能力、動力、耐力、協力,歸結到最後表現出來的是執行力。這些力應當能滿足產品、過程、系統對人員提出的要求。出現問題也必須從系統上加以完善。譬如,某個個人的能力不夠,不僅僅要提高他的能力,還必須考慮,為什麼會把一個能力不夠的人放到這個崗位上去的?要從招聘、培訓、崗位需求和任命系統去完善;譬如,某人動力不足,要從績效考核、激勵制度等系統去考慮,是否值
得加以完善;耐力和協力不行,從組織機構、任務分派、流程設計等系統中去完善。這樣做法,把人當作系統的一個因素來考慮了。
3、著眼預防來完善系統。
在改進、完善系統的時候,應當著眼於預防問題的發生,而不是容忍問題發生後再去探測發現和解決它們。有三個層次的預防:提高過程質量預防產品不合格問題的發生,提高系統質量預防過程不符合問題的發生,提高管理者人員的素質來預防系統的不合格的發生。以上三個層次的預防中管理者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特別是最高管理者。因為,系統是最高管理者負責建立的,也只有管理者才能變更系統,完善系統。
『貳』 生產中的不良如何控制怎樣才能降低生產不良率
可以採用精益生產管理或精益六西格瑪管理來控制生產過程中的不良率。
【精益生產管理】:
精益生產管理就是要求「零缺陷」,在對現場品質控制的方法強調不一定要用技術含量特別高的設備,不良品的產生就是管理上出了問題,其實可以通過加強管理或是改變管理方法來達到控制不良品的生產,下面簡單介紹。
一、不良品的出現肯定尤其內在的原因,只有找到不良品生產的原因才能真正的實現零缺陷,才能讓客戶更滿意更信任公司。因此要設置專用的不合格品展示台,不間斷地展示不合格品,針對不合格品產生的原因和應採取的對策由現場人員對操作工工逐個分析,提高每個員工的辨別識別能力,轉變其對不良的態度。
二、發現異常狀況要停機,精益生產管理強調能夠實現「自動化系統」(即能停止的生產系統),保證能夠停止生產。在精益生產管理中任何原因造成的停止都會作為頭等大事對待,都會成為全員關注的焦點。停機將使所有的現場支援者快速處理問題,需要針對原因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再發防止對策。這其中因品質不良造成的停機是首要的,只有實現停機才能保證生產現場不放過一個不良品。
三、在精益生產管理過程中,操作者要時刻自檢,零不良的實現必須實施操作者自己完成100%的檢查,要求操作者將下道工序作為自己的客戶看待,只向後工序輸送合格品。檢驗工的職責不是將不合格品檢出,而是將不合格品降低為零。因此作為工序作業控制的一部分必須要求操作者實施全數檢查
四、充分使用防錯裝置,在精益生產生產過程中,操作者受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終有失誤的時候,有些人為的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將品質水平依賴於人的工作態度,則品質仍不能有效保證。但是我們可以設計出這樣的裝置,不給操作者犯錯誤的機會,這就是精益生產管理普遍使用的防錯裝置。如作業忘記或失誤時,機器不能啟動;操作過程失誤時報警裝置鳴叫,設備停止;出現加工錯誤時,運輸帶會阻擋不良的工件,不流到下工序等等。
通過以上介紹明白精益生產管理是控制不良品的最佳的生產管理方法,帶給人們一種雙贏的思想理念,其精髓是解決問題、消除浪費,實現品質零缺陷的跨躍。
【精益六西格瑪管理】:
精益六西格瑪是精益生產與六西格瑪管理的結合,其本質是消除浪費。精益六西格瑪管理的目的是通過整合精益生產與六西格瑪管理,吸收兩種生產模式的優點,彌補單個生產模式的不足,達到更佳的管理效果。精益六西格瑪不是精益生產和六西格瑪的簡單相加,而是二者的互相補充、有機結合。
通過實施精益六西格瑪,企業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獲得收益。
(1)減小業務流程的變異、提高過程的能力和穩定性、提高過程或產品的穩健性;
(2)減少在製品數量、減少庫存、降低成本;
(3)縮短生產節拍、縮短生產准備時間、准確快速理解和相應顧客需求;
(4)改善設施布置、減小生產佔用空間、有效利用資源;
(5)提高顧客滿意度、提高市場佔有率。
精益六西格瑪的力量在於整個系統,精益六西格瑪不是精益和六西格瑪簡單的相加,而是把精益與六西格瑪有機結合起來,處理整個系統的問題。未來,精益六西格瑪將逐漸取代單獨的精益與六西格瑪,成為質量管理方法改良的必然趨勢。
『叄』 建築工程施工工序質量控制要點
建築工程施工工序質量控制要點
工程項目的施工過程,是由一系列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工序所構成,工序質量是基礎,直接影響工程項目的整體質量。那麼,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建築工程施工工序質量控制要點,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一、工序質量控制的概念
工程項目的施工過程,是由一系列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工序所構成,工序質量是基礎,直接影響工程項目的整體質量。要控制工程項目施工過程的質量,紫缺匭肟刂乒ば虻鬧柿俊?BR> 工序質量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工序活動條件的質量;二是工序活動效果的質量;從質量控制的角度來看,這兩者是互為關聯的,一方面要控制工序活動條件的質量,即每道工序投入品的質量 (即人、材料、機械、方法和環境的質量)是否符合要求;另一方面又要控制工序活動效果的質量,即每道工序施工完成的工程產品是否達到有關質量標准。
工序質量的控制,就是對工序活動條件的質量控制和工序活動效果的質量控制,據此來達到整個施工過程的質量控制。
工序質量控制的原理是,採用數理統計方法,通過對工序一部分(子樣)檢驗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來判斷整道工序的質量是否穩定,正常;若不穩定,產生異常情況須及時採取對策和措施予以改善,從而實現對工序質量的控制。其控制步驟如下
(1)實測:採用必要的檢測工具和手段,對抽出的工序子樣進行質量檢驗。
(2)分析:對檢驗所得的數據通過直方圖法、排列圖法或管理圖法等進行分析,了解這些數據所遵循的規律。
(3)判斷:根據數據分布規律分析的結果,如數據是否符合正態分布曲線;是否再上下控制線之間;是否在公差 (質量標准)規定的范圍內;是屬正常狀態或異常狀態;是偶然性因素引起的質量變異,還是系統性因素引起的質量變異等,對整個工序的質量予以判斷,從而確定該道工序是否達到質量標准。若出現異常情況,即可尋找原因,採取對策和措施加以預防,這樣便可達到控制工序質量的目的。
二、工序質量控制的內容
進行工序質量控制時,應著重於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嚴格遵守工藝規程
施工工藝和操作規程,是進行施工操作的依據和法規,是確保工序質量的前提,任何人都必須嚴格執行,不得違犯。
2.主動控制工序活動條件的質量
工序活動條件包括的內容較多,主要是指影響質量的五大因素:即施工操作者、材料、施工機械設備、施工方法和施工環境等。只要將這些因素切實有效地控制起來,使它們處於被控制狀態,確保工序投入品的質量,避免系統性因素變異發生,就能保證每道工序質量正常、穩定。
3.及時檢驗工序活動效果的質量
工序活動效果是評價工序質量是否符合標準的尺度。為此,必須加強質量檢驗工作,對質量狀況進行綜合統計與分析,及時掌握質量動態。一旦發現質量問題,隨即研究處理,自始至終使工序活動效果的質量,滿足規范和標準的要求。
4.設置工序質量控制點
控制點是指為了保證工序質量而需要進行控制的重點、或關鍵部位、或薄弱環節,以便在一定時期內、一定條件下進行強化管理,使工序處於良好的控制狀態。
三、質量控制點的設置
質量控制點設置的原則,是根據工程的重要程度,即質量特性值對整個工程質量的影響程度來確定。為此,在設置質量控制點時,首先要對施工的工程對象進行全面分析、比較,以明確質量控制點;爾後進一步分析所設置的質量控制點在施工中可能出現的質量問題、或造成質量隱患的原因,針對隱患的原因,相應地提出對策措施予以預防。由此可見,設置質量控制點,是對工程質量進行預控的有力措施。
質量控制點的涉及面較廣,根據工程特點,視其重要性、復雜性、精確性、質量標准和要求,可能是結構復雜的某一工程項目,也可能是技術要求高、施工難度大的某一結構構件或分項、分部工程,也可能是影響質量關鍵的某一環節中的某一工序或若干工序。總之,無論是操作、材料、機械設備、施工順序、技術參數、自然條件、工程環境等,均可作為質量控制點來設置,主要是視其對質量特徵影響的大小及危害程度而定。茲列舉如下:
1.人的行為
某些工序或操作重點應控制人的行為,避免人的失誤造成質量問題。如對高空作業、水下作業、危險作業、易燃易爆作業,重型構件吊裝或多機抬吊,動作復雜而快速運轉的機械操作,精密度和操作要求高的工序,技術難度大的'工序等,都應從人的生理缺陷、心理活動、技術能力、思想素質等方面對操作者全面進行考核。事前還必須反復交底,提醒注意事項,以免產生錯誤行為和違紀違章現象。
2.物的狀態
在某些工序或操作中,則應以物的狀態作為控制的重點。如加工精度與施工機具有關;計量不準與計量設備、儀表有關;危險源與失穩、傾覆、腐蝕、毒氣、振動、沖擊、火花、爆炸等有關,也與立體交叉、多工種密集作業場所有關等。也就是說,根據不同工序的特點,有的應以控制機具設備為重點,有的應以防止失穩、傾覆、過熱、腐蝕等危險源為重點、有的則應以作業場所作為控制的重點。
3.材料的質量和性能
材料的質量和性能是直接影響工程質量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某些工序,更應將材料質量和性能作為控制的重點。如預應力筋加工,就要求鋼筋勻質、彈性模量一致,含硫(S)量和含磷(P)量不能過大,以免產生熱脆和冷脆;N級鋼筋可焊性差,易熱脆,用作預應力筋時,應盡量避免對焊接頭,焊後要進行通電熱處理,又如,石油瀝青卷材,只能用石油瀝青冷底子油和石油瀝青膠鋪貼,不能用焦油瀝青冷底子油或焦油瀝青膠鋪貼,否則,就會影響質量。
4.關鍵的操作
如預應力筋張拉,在張拉程序為,要進行超張和持荷2min。超張拉的目的,是為了減少混凝土彈性壓縮和徐變,減少鋼筋的鬆弛、孔道摩阻力、錨具變形等原因所引起的應力損失;持荷2min的目的,是為了加速鋼筋鬆弛的早發展,減少鋼筋鬆弛的應力損失。在操作中,如果不進行超張拉和持荷2min,就不能可靠地建立預應力值;若張拉應力控制不準,過大或過小,亦不可能可靠地建立預應力值,這均會嚴重影響預應力的構件的質量。
5.施工順序
有些工序或操作,必須嚴格控制相互之間的先後順序。如冷拉鋼筋,一定要先對焊後冷拉,否則,就會失去冷強。屋架的固定,一定要採取對角同時施焊,以免焊接應力使已校正好的屋架發生傾斜。升板法施工的脫模,應先四角、後四邊、再中央,即先同時開動四個角柱上的升板機,時間控制為lOs,約升高5~8mm為止,然後按同樣的方法依次開動四邊邊柱的升板機和中間柱子上的升板機、這樣使板分開後,再調整升差,整體同步提升,否則,將會造成板的斷裂。或者採取從一排開始,逐排提升的辦法,即先開動第一排柱上的升板機,約lOs,升高5~8mm後,再依次開動第二排、第三排柱上的升板機,以同樣的方法使板分開後再整體同步提升。升板脫模是升板法施工成敗的關鍵,若不遵循脫膜的順序,一開始就整體提升,則因板間的吸附力和粘結力過大,必然造成板的破壞。
6.技術間隙
有些工序之間的技術間歇時間性很強,如不嚴格控制亦會影響質量。如分層澆築混凝土,必須待下層混凝土未初凝時將上層混凝土澆完,卷材防水屋面,必須待找平層乾燥後才能刷冷底子油,待冷底子油乾燥後,才能鋪貼卷材。磚牆砌築後,一定要有6~1Od時間讓牆體充分沉陷、穩定、乾燥,然後才能抹灰,抹灰層乾燥後,才能噴白、刷漿等。
7.技術參數
有些技術參數與質量密切相關,亦必須嚴格控制。如外加劑的摻量,混凝土的水灰化,瀝青膠的耐熱度,回填土、三合土的最佳含水量,灰縫的飽滿度,防水混凝土的抗摻標號等,都將直接影響強度、密實度、抗滲性和耐凍性,亦應作為工序質量控制點。
8.常見的質量通病
常見的質量通病,如滲水、漏水、起殼、起砂、裂縫等,都與工序操作有關,均應事先先研究對策,提出預防措施。
9.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應用
當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雖已通過鑒定、試驗,但施工操作人員缺乏經驗,又是初次進行施工時,也必須對其工序操作作為重點嚴加控制。
10.質量不穩定、質量問題較多的工序
通過質量數據統計,表明質量波動、不合格率較高的工序,也應作為質量控制點設置。
11.特殊土地基和特種結構
對於濕陷性黃土、膨脹土、紅粘土等特殊土地基的處理,以及大跨度結構、高聳結構等技術難度較大的施工環節和重要部位,更應特別控制。
12.施工工法
施工工法中對質量產生重大影響問題,如升板法施工中提升差的控制問題,預防群柱失穩問題;液壓滑模施工中支承桿失穩問題,混凝土被拉裂和坍塌問題,建築物傾斜和扭轉問題;大模板施工中模板的穩定和組裝問題等,均是質量控制的重點。
;『肆』 怎樣控制質量,避免出現不合格品
一.怎樣控制質量,避免出現不合格品處置方式有哪些?
返工;返修;讓步接收;退貨;報廢;採取糾正預防措施
① 不合格品控制的目的
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預期使用或交付。
② 不合格品控制的方法是
先識別後控制。
二、不合格品的控制流程
1·識別
識別不合格:判斷產品合格與否的依據或標准。
產品標准
客戶要求
工藝文件
檢驗文件
樣板
上級的交代與叮囑
2 · 標識
檢驗狀態的標識
標識「待處理」或「不合格」的標識。
生產班組:不合格的半成品與原材料要標明「待處理」或「不合格」的標識。
檢驗員在隨機卡、流程卡或「返工單」的相應項目標欄內蓋檢驗章,作為「不合格」標識。
其作用是:具有可追溯性。
最終檢驗:不合格牌標識。或寫明(註明)不合格現象,如(漏電、拉裂、少孔、搞錯型號、嚴重壓痕、少工序、用錯材料等)。
5 · 評審
當量較大時,或對公司信譽與資金影響大時須評審。
① 進貨檢驗:經檢驗主管以上人員簽署處置意見(必要時要組織技術部、生產、供應鏈、相關部門進行評審)。
② 過程檢驗:對批量不合格品,質量管理部組織相關部門和相關人員進行評審。
③ 最終檢驗:質控部負責人審批處置結論,必要時,技術部參與評審。
6. 處置
包括以下幾種:挑選使用、返修、讓步接收、報廢處理、糾正預防措施。
① 進貨不合格品的處置
退貨
讓步接收
要求供方採取相關的糾正預防措施
我廠對連續多批不合格,某批大量嚴重不合格的供方,將安排人員對其審廠並對以後批次加嚴檢驗。
② 過程不合格品的處置
過程不合格品的處置方式一般有:返工返修、讓步接收與報廢等幾種。
處置結論為:返工返修,轉至返工返修區處理或交相關責任單位與個人進行返工。
處置結論為:讓步接收,車間填寫「讓步申請單」經技術部審批,並提出技術與質控措施後讓步使用。
處置結論為:報廢,檢驗員通知廢品所在部門(車間或班組或聯繫到相應的個人),填寫「廢品報廢單」,並由檢驗員簽署報告交質控部批准,對單一品種一次報廢量或價值較大的,一般2000元以上的,經公司副總或總經理批准方可報廢。對按四不放過原則處理。
③ 最終不合格品的處置
最終檢驗不合格處置方式一般為整批返工,對於可追溯到批次甚至具體不良產品的可部分返工或部分挑選返工處理。
終檢處理要注意:
所有返工後需重新檢驗與確認。
做好相應的記錄。
合格後方可放行。
-並強化對可標識性的管理。
-按ISO的要求,成品不良中的讓步產品需客戶同意(書面同意或認可)
如何防止不合格品的產生
1 · 如何防止不合格品產生:員工、技術人員
人:人是企業的第一資源,特別是一線的人員。
① 一線操作人員與技術人員的質量意識、技術水平、產品熟練程度、文化素質、身體素質、作業態度、是否俯是否按正確的工藝文件操作等影響產品質量。
② 管理內容:明確崗位職責,提供必要的培訓、想法滿足人員的任職能力、鼓勵員工參與改進。
③ 對人的要求:首先是要有較強的責任心和良好的職業道德。
④ 對人的要求:了解產品的質量特性的形成與變化的基本知識。
⑤ 對人的要求:關鍵崗位人員要重點培訓與持證上崗。
⑥ 對人的要求:提高質量意識和理念。
2·如何防止不合格品產生:檢驗員
檢驗是一線的質量控制人員。對避免或減少產品批量不合格發揮重要的作用:
① 首先質檢員要有良好的事業心、責任心、敬業愛廠等職業道德。
② 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與較高的產品知識以及豐富的工作經驗。
③ 要求具有較強的分析和判斷能力。
④ 嚴格按要求(標准、工藝、圖樣)實施檢驗。
⑤ 按制度對不合格進行管理。
⑥ 掌握質量動態,完善檢驗系統。
⑦ 質量統計工作能力強,會使用與維護量具與檢測儀器的管理工作。
3·如何防止不合格品產生:設備保養
注意:機械設備的精度保持性、穩定性和性能可靠性等,都會直接影響到加工產品的質量特性的波動幅度。
『伍』 如何降低班組擰緊不合格率
以下幾個方面可以提供借鑒,但具體情況還是要看現場你們的產品、工藝和生產環境哦~
員工上崗培訓到位,尤其作業指導,工序工藝標准等;
工位產品表示既品質跟蹤措施,就是說讓品質人員指導是哪個工位和誰做的何種工序;
巡檢加強,落實有效的品質在線控制;
利用合適的工夾具確保產品的一致性,縮緊正態分布范圍,比喻擰緊工序是不是應該帶扭力計的擰緊工具?
檢查原材料(物料)質量,確保合格品上生產線,否則你不知道究竟是材料問題還是工藝問題?
『陸』 生產車間如何降成本
操作方法
01
人員方面:
(1)減少老員工的流失,減少重復的培訓,提高了勞動效率,降低了不合格率,保證了產品質量
(2)合理安排人員,各崗位的員工要合理安排,即不能多用也不能少用,多用了,人浮於事,少用了質量得不到保證,都是資源浪費。
(3)勞動紀律,很重要,即使優秀的員工,如果沒有紀律約束,做事鬆散,工作不認真,總開小差,這樣也同樣不能提高勞動效率。
(4)適當的,必要的培訓,要求員工工作時要有最有效的動作,而不是誰想怎麼做就怎麼做。操作方法要最合理,保證質量,提高速度,降低成本。
(5)減少非生產崗位的人員數量,除非必要,盡量減少,統計人員要起到監督考核的作用,必須到生產第一線去。
(6)在大生產期間,辦公室里的人員每天抽一個人到生產第一線,
(7)在大生產期間減少正式會議的次數,由每周兩次,改為每周一次。
02
機械設備方面:
(1)在大生產前對生產設備進行全面的保養,以保證生產能夠正常順利進行。
(2)在生產過程中的突發事件,維修人員要第一時間到現場進行維修,盡可能的減少等待時間。
(3)所使用的工器在生產前也要經過調試,要保證所有器具能夠最有效的使用,避免不順手造成時間耽誤。
(4)如果有停水停電等突發事件的發生,相關部門必須提前通知,車間做好必要的准備,提高減少投料量,減少過程積壓,以免造成產品積壓時間過長,質量不合格,造成浪費。
03
原輔材料,所有辦公用品:
(1)按照今年的生產量,原輔料材料做好適當的計劃,保證在生產時各物料充分,保證生產正常運行,但不要造成生產結束後有大量物料剩餘,
(2)采購部門與供應商溝通,保證各物料的質量,以免在生產過程中新到的物料由於質量不合格耽誤生產,造成時間浪費。
(3)在生產過程中減少各物料的浪費,生產各個環節要有嚴格的合格率考核,超出部分要與相關管理人員的績效掛鉤。
(4)辦公用品要嚴格控制,人事部負責提供應聘人員的報廢紙張,可以作為非存檔文件的列印。
(5)需要緊急放行的原輔材料品管部第一時間辦理,並且安排QC人員現場全程跟蹤,及時反饋信息,確保質量,盡量不要讓生產停。
04
工藝文件、規范生文件:
(1)技術部負責在大生產前對各產品的工藝文件下發,並且保證能夠有效,在大生產期間技術人員必須在生產現場,出現問題及時解決,
(2)在生產過程中如果有需要調整工藝文件的技術人員要及時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不得耽誤生產。
(3)各工序的規范性文件車間要嚴格按照標准執行,不得違章操作,造成質量問題是最大的浪費。
『柒』 如何解決生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加強生產計劃控制,實行看板管理。
生產計劃的制定要有預見性,生產計劃目標的分解要具體、科學,符合生產的實際情況,減少生產單位更改設備工藝參數的次數,提高設備利用效率。在生產現場組織中利用看板管理來促進計劃的有效實施。看板管理是利用形象直觀、色彩適宜的各種視覺感知信息來組織現場生產活動,達到提高勞動生產的一種管理方式,它是以視覺信號為基礎手段,以公開化為基礎原則,盡可能地將管理者的要求和意圖讓大家都看到,藉以推動自主管理、自我控制。管理人應將生產計劃、訂單狀況、每日生產狀況、異常狀況以看板的形式告之於每個生產者,讓大家都參與到管理中來。在生產線的適當位置懸掛各時段產量看板,利用每日生產表格班組長填寫制令投入產出,來指導生產單位的生產。
2、對操作進行工效學分析,加強員工培訓力度,規范員工操作。
無效勞動不但增加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而且降低勞動效率,並容易引發安全事故。對操作進行工效學分析,就是通過對員工的操作行為進行分解,剔除操作過程中不合理的多餘動作,找出操作規范標准,並依此標准對廣大員工進行培訓,通過規范員工的操作行為,可以提高員工的勞動效率降低勞動成本,並且可以提高設備利用率,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3、加強定置管理,提高運轉效率。
定置管理是對生產現場中的人、物、場所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科學地分析研究,使之達到最佳結合狀態的門科學管理方法,它以物在場所的科學定置為前提,以完整的信息系統為媒介,以實現人和物的有效結合為目的,通過對生產現場的整理、整頓,把生產中不需要的物品清除掉,把需要的物品放在規定位置上,使其隨手可得,從根本上杜絕搬運和無效動作的浪費。具體地說就是根據生產活動的目的,考慮生產活動的效率、質量等制約條件和物品自身的特殊的要求,劃分出適當的放置場所,確定物品在場所中的放置狀態作為生產活動主體人與物品聯系的信息媒介,從而有利於人,物的結合,有效地進行生產活動。定置管理要首先解決人與物的有效結合問題,這就必須對人、物結合狀態進行分析。定置管理的結果,就是對各種場地進行科學、合理定置的統籌安排,最終完成定置圖設計和信息媒介物設計。
4、加強生產過程質量控制,降低不合格品率。
現場管理必須嚴格控制在製品的質量,以保證合理的產品合格率。不合格品浪費寶貴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卻不能在市場上銷售。而且處理不合格品還要花費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質量控制是現場管理的一項重要職能。首先,要合理分解產品質量指標,明確各個生產工序的質量責任,通過各個工序質量指標的完成確保產成品的產品質量。強調品質是生產出來而非檢驗出來的,由過程品質管理來保證最終質量,其次,要加強生產全過程的質量監控,對各個工序要求做到,不製造出不良品、不流入後工序。再次,對於質量控制中的突發情況,要及時查明原因,把不合格品消滅在萌芽狀態。最後,培養每位員工的質量意識,保證及時發現質量問題,不斷地對現場人員進行質量教育,使他們在思想上高度重視質量,在管理上能掌握與自己工作相適應的質量管理方法,並有較高的技術操作水平。
5、建立績效獎懲與薪酬制度,提高員工的積極性。
在現場管理中,一線主管發揮著基礎監督、激勵、績效反饋及培訓等重要職能。做好員工的績效評價與反饋,及時與績效不好的員工開展談心活動,幫助制定提高其績效的方法措施,將業績考核,以崗位目標任務完成情況作為考核標准、常規考核,以日常行為規范與流程執行作為考核標准,均作為績效獎懲與薪酬的依據。將企業員工的利益與企業目標成果聯系起來,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效率,實現車間內部各崗位之間的有效配合和良性互動,唯有如此,生產效率才能發揮到最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