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梨樹的根系結構有哪些特點年生長周期中根系是怎樣生長變化的
梨樹的根系通常由主根、側根和須根組成。主根是由種子胚根發育而形成的,在主根上著生的各級分枝叫做側根;主根、側根都是骨幹根,根系的固定、貯藏功能主要靠骨幹根。側根上形成的較細的根稱為須根,是根系最活躍的部分,根系的吸收、合成、轉化功能主要靠須根完成。須根按其功能與結構又可分為四類:生長根(或稱軸根),是根向土壤深處或遠處延伸的部分,生長快,較粗,有永久性的和臨時性的,一般呈白色,有吸收功能;吸收根,主要功能是吸收,並將吸收的物質轉化為有機物或向外運輸,一般是白色;過渡根,多由吸收根轉變而來,有的在一定時期內死亡,有的轉變為輸導根;輸導根,隨時間而加粗,起輸導水分和各種營養物質的作用。
梨實生苗主根發達,出圃起苗時,主根常折斷。梨苗成活後,斷口上部發生新根,新根生長快的,代替主根向下延伸而形成垂直骨幹根。垂直根向下生長,逐年減弱,長到一定深度時,不再延伸,有時甚至死亡。上層側根生長強的,發育為側根和骨幹根,弱的發育為須根。在側生骨幹根中,向水平方向延伸的,形成水平骨幹根。當垂直骨幹根停止伸長或死亡時,則側生骨幹根中開張角度小的和水平骨幹根上向下生長的副側根與垂直骨幹根共同形成下層土壤中的根系。
梨樹的根系一般入土較深,垂直根分布2~3米左右,水平根分布一般為冠幅的2倍左右,少數可達4~5倍。初果期植株的根系集中分布約在20~40厘米深土層內,距干較近,在1米內外。盛果期則根系分布較深、較遠。根系分布的深廣度和疏密程度,常與品種、砧木種類、土層深度、土質結構以及地下水位、地勢和栽培管理等有較大的關系。在土質疏鬆、深厚、少雨的西北黃土高原地區,杜梨根可深達11米以上。日本學者川口研究了27年生長十郎的生長情況,結果表明其樹形與根系的分布有密切的關系。日本平田對18年生長十郎的研究結果表明,棚架式與直立式樹形在根系分布上有區別,棚架式主根長2.9米,直立式樹根長5.8米。
總之,梨樹根系一般多分布在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土層中。在20~60厘米之間根系分布最多,80厘米以下較少,150厘米處則更少。水平分布則愈近主幹,根系愈密,愈遠則愈稀。樹冠以外的土層中根顯著減少。
梨的根系生長在年周期中一般有兩次高峰。春季萌芽以前根系開始活動,以後隨溫度上升而轉旺,到新梢轉入緩慢生長後,根系生長增強,新梢停止生長時,根系生長最快,形成第一次生長高峰。以後生長逐漸緩慢,到果實採收後,根系生長又增強,出現第二次高峰。後隨溫度的下降而進入緩慢生長期,到落葉後,根系生長逐漸停止,進入冬季休眠。梨樹根系在5~6月份第一次生長高峰形成的春根,與9~10月份第二次生長高峰形成的秋根,在數量、形態和功能上有差別。春根形成的數量比秋根大,分枝多而較細,它的吸收功能與葉的同化作用和果實的增大有著直接的關系。而秋根數量雖少,但它保持吸收機能的時間較長,甚至到來年早春也能吸收水分和養料,這樣就保證了秋季葉的同化能力、樹體營養物質的積累,並為來年春根的生長、樹體萌芽、開花、坐果和幼果的細胞分裂、新梢生長等提供營養基礎。因此,在果園管理上應注意秋季施肥,促進秋根的發生,使來年春季土壤中有足夠的養料供根吸收,從而促進地上部分健壯生長。梨樹根系的年生長活動因地區或年份氣候不同,可以提前或推後;又隨樹齡大小、樹勢強弱而有變化。幼樹、旺樹在春季萌芽前到新梢旺盛生長前,可有一次生長高峰。品種不同也有一定的差別,日本千葉縣農業試驗場的研究結果表明幸水和長十郎在一年內新根發生的季節有一定差異。
『貳』 獼猴桃樹的根是怎樣生長發育的
獼猴桃為肉質根,1年生,含水量為84%。根的皮層厚,呈片狀龜裂,容易脫落,內皮層為粉紅色,根皮率30%~50%。獼猴桃的導管有兩種:異形導管的細胞特別大,普通導管的細胞較小。獼猴桃根部的異形導管特別發達,根壓也大,養分和水分在根部的輸導能力很強,如3厘米粗的根被切斷損傷1小時左右,整個植株的葉片會全部萎蔫。樹液流動期,切斷某一部分器官,就會發生很大的傷流。
獼猴桃直徑大於1厘米的根占根總量的60.23%,其中91.33%分布在0~40厘米土層;直徑大於1厘米的根沒有到達60厘米以下。直徑0.2~1厘米的根占根總量的32.34%,分布在20~40厘米土層最多,佔51.79%;其次是40~60厘米土層,佔20.96%;0~20厘米和60~80厘米較少。直徑小於0.2厘米的根占根總量的7.44%,與0.2~1厘米的根一樣分布在20~40厘米土層最多,佔35.08%。
研究表明,獼猴桃根系水平分布最遠在95~110厘米。距樹干20~70厘米范圍土壤內是根系分布密集區,約占統計總根量的86.5%;距樹干80厘米以外,根系水平分布密度小。根系的垂直分布可深達近100厘米,距地表0~60厘米土層內根系分布密集,占總根量的90.6%~92.0%。其中0~20厘米土層內根系分布密度最大,向下依次降低。距地表60~100厘米土層,根系分布數量很少。距樹干50厘米處,根系垂直分布最深,近達100厘米。對10年生秦美獼猴桃根生物量在土層中的分布研究表明,獼猴桃根系不同時期在土壤中的分布情況變化不大,根系主要分布在0~60厘米的土層,占總根量的93.05%,其中40~60厘米的根量佔14.95%。隨土壤深度的增加,獼猴桃根量減少。60厘米以下根量很少,60~80厘米的根量只有4.64%,80~100厘米土層中僅為2.32%。
獼猴桃根系生長發育的年周期較地上部分更為復雜:土溫8℃左右,獼猴桃根系開始活動;約在6月,土溫20℃左右時,根系生長出現高峰;隨著土溫增高,根系活動減緩;至9月,果實發育後期,根系開始第二次迅速生長;隨後,由於氣溫降低根系生長也逐漸減緩。根系生長和地上部分的生長發育常常是有節奏地進行。
『叄』 根的生長靠什麼
根先端分生組織細胞分裂。
『肆』 簡述根是怎樣生長的
植物根的生長,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其一是分生,就是在根的尖端有一些分生組織,不斷地分生出新的細胞,這些分生組織也叫做生長點,分生出來的細胞吸收養分和水分不斷地長大伸長使得根不斷地伸長和增粗;其二是分化,分生出來的細胞逐漸變成具有某些特定功能的細胞,這些細胞聚集在一起,行使不同的功能,比如導管可以輸送水分,篩管可以輸送養分等等,這些聚集在一起的具有一定特定功能的細胞叫做組織,具有不同功能的組織就構成了器官,也就是形成了植物的根,除了分生和分化之外,植物根的形成最主要的是要受遺傳因素的作用、向性的作用才能決定能形成根而不是別的,才能使得植物的根能夠向地下生長而不是向上生長。以上回答你滿意嗎?
『伍』 植物根的生長過程
植物是靠葉子進行光合作用,是靠根部吸收土壤養分生長,
葉子生長的最快.!!!
『陸』 桃樹的根是怎樣生長發育的
桃樹為淺根系果樹,一般根系主要集中在10~40厘米土層中,在乾旱條件下垂直根可深入土壤深層。根在一年間有兩個生長高峰,第一次在7月中旬以前,生長迅速。第二次在10月上旬以後,但生長勢較弱。在年生長周期中,根系和其他器官相比較,開始活動最早,停止生長最晚。處於地下部的根沒有自然休眠期,只有在環境條件不適合的情況下被迫停止生長。早春,當土壤溫度在0℃以上時根系就能順利地吸收並同化氮素;當地溫上升到5℃左右時,就有新梢開始生長。桃樹根在15℃以上能旺盛生長,22℃時生長最旺,而後隨著土壤溫度上升,根的生長速度減緩,26℃時根系生長完全停止。10月,當土溫穩定在19℃左右時,根系再次進入生長高峰,但生長勢較弱,生長期也短。
『柒』 根的生長和枝條的發育過程(生物七年級上)
植物中,根據有向地性,枝條有向光性,都以頂端的分生組織為基礎伸長。
『捌』 根和芽如何生長
看不到圖,估計植株在培養皿的一側而不是中間吧
這是高中理綜題吧。根有向土性、向水性、向肥性,圓盤勻速旋轉則植株和土壤是相對靜止的,根要想土壤多的方向生長也就是培養皿的中間長。
芽有向光性。由於是單側光,芽受到光照強度最大、受光時間最長的會是什麼時候?當然是植株轉到單側光源,所以向內生長
這個問題完全等價於靜止放在窗口的植株。
『玖』 根的發育過程是什麼
植物根的生長由根尖部分完成,從根的頂端起,根尖部分依次分為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成熟區。根冠在最前邊,由薄壁細胞組成,表面光滑並分泌出粘液,其作用是保護分生組織並減少根在土壤中向前伸展的摩擦和阻力;分生區位於根冠內側,功能是分裂增生產生新細胞,它所產生的新細胞一部分補充到根冠以補充其損耗,另一部分成為其後伸長區的新生部分;伸長區位於分生區之後,其中的細胞基本停止分裂但產生顯著的伸長(其伸長幅度可為原細胞的十倍,使根尖不斷向土壤中伸展;成熟區位於伸長區之後,其中的細胞停止伸長,分化出各種成熟組織,其表皮密生根毛(因此也叫根毛區),植物對養分的主要吸收功能就是由成熟區的根毛完成的,一方面成熟區的後部根毛逐漸老化,一方面成熟區的新生部分(由伸長區轉化而來)由不斷生長出新的根毛補充到成熟區,整個根系就這樣不斷地向前推移伸展。
『拾』 梨樹的根是怎樣生長發育的
根系是果樹吸收礦質營養和水分的主要器官。了解果樹根系生長發育規律,加強根系管理,對於提高養分利用效率,實現優質、高產極為重要。梨樹的根系發達,但須根較少。育苗時需要先移栽或切斷主根,促發側根。梨樹根系較深,成層分布,但第二層常少而軟弱。垂直根生長到一定深度,即不再延伸,有時甚至死亡,而由側生骨幹根中開張角度較小的和水平骨幹根中向下生長的副側根,與垂直骨幹根共同形成下層土中的根系。根系主要由主根、側根、須根和根毛4部分組成。其中,根毛是直接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養分的器官,側根又分為垂直根和水平根,一般情況下垂直根分布的深度為2~3米,水平根分布一般為冠幅的2倍左右,少數可達4~5倍。但在個別適宜根系生長的地區,根可達11米以下。根系分布的廣度、深度和稀密情況,受砧木種類、品種、土壤理化性質、土層深淺和結構、地下水位、地勢、栽培管理等因素影響較大。
總體而言,根系多分布於肥沃的上層土中,20~60厘米土層中根系最多最密,佔60%以上,80厘米以下根量少,150厘米以下更少。水平根越接近主幹,根系越密,越遠則越稀,樹冠外一般較少,且大多細長少分杈。距主幹1米以內的根占總根量的60%左右。粗度在1毫米以下的細根主要分布在樹冠下10~50厘米的土層內。樹齡小時,根系可水平伸展超過樹冠數倍,5年生梨樹的根冠比平均為4.7;隨樹齡增大,根系水平伸展減慢,成年樹(盛果期)根冠比一般在2左右。
梨樹的根系活動比地上部生長早1個月。一般每年有兩次生長高峰。5月底至6月初,新梢停止生長後,根系生長最快,形成第一次生長高峰。7月中旬至8月下旬幾乎停止生長。9月下旬又開始生長,10~11月出現第二次小高峰。落葉後10天左右或遲至11月中旬,北方寒冷地區被迫進入休眠狀態。地溫達到0.5℃時根系開始活動,土壤溫度達到7~8℃時,根系開始加快生長,13~27℃是根系生長的最適溫度。達到30℃時,根系生長不良,達到31~35℃時根系生長則完全停止,超過35℃時根系就會死亡。土壤水分也會影響根系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