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表格製作 » 怎樣調整生態環境
擴展閱讀
可以馴化動物原始人游戲 2025-05-18 04:06:20
qq里可以打字的圖片 2025-05-18 03:53:44

怎樣調整生態環境

發布時間: 2022-02-01 21:41:00

㈠ 如何協調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協調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水利工程建設能促進生態環境良性循環。水利工程建設並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而是可以發揮航運、灌溉、發電、養殖、防洪等綜合性功能,讓周圍居民享受其帶來的好處。同時,水利工程建設可以降低自然災害發生頻率,包括乾旱、洪澇等,還可以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對改善生態環境具有積極意義。同時還能改善鄉鎮生活、工業、農業用水情況, 促進周圍生態環境改善, 防止環境惡化,為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創造有利條件。

推動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 以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水利工程建設。在水利工程建設時,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方針,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理念,應用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理念為指導方針,注重工程建設與環境相協調,促進水利工程建設綜合效益提高。同時,在水利資源開發和利用過程中,也要注重其與環境保護相協調,促進水利工程更好發揮防洪、供水、灌溉等綜合效益,實現改善水環境,修復生態環境的目的,促進水利工程流域內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要樹立水利工程建設為整個社會服務的觀念,就經濟社會發展對水利工程建設需求進行全面分析,並有針對性的採取措施,在開展工程建設過程中,也要注重生態環境保護,避免破壞周圍生態環境,從而更好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
2、 建立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體系。根據實際工作需要,通過建立完善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對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和破壞進行全面評價,以盡量減少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更好發揮水利工程在保護周圍生態環境,促進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作用。同時,該項工作已經開展了三十多年,也是水利工程立項前不能忽視的內容。目前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評估和控制,主要集中在決策和竣工階段,對水利工程建設過程的影響評估不夠重視。今後應該轉變這種情況,對水利工程建設過程, 包括立項決策、 工程設計、 工程施工、投產運營等各個階段,都要評估其對生態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
3、完善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首先, 提高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和完整性,評價體系要更好適應水利工程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需要,反映出人們的認知水平,建立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方法,完善評價手段。並加強研究工作,制定完善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指標,就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進行量化評估,更好為採取措施實現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其次,科學合理考核生態環境的價值,對水利工程建設可能給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帶來的積極影響和負面影響進行評估,綜合考量水利工程生態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制定水利工程建設方案。
4、建立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補償機制。首先,結合水利工程建設實際情況,探索合理的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損失成本計算方法、補償方法,對其進行量化分析,為進行生態環境補償提供參考和依據。其次,加強水利工程周邊生態環境調查工作,分析不同要素的需水特徵,採取有效措施,更好發揮水利工程蓄水、 調水的優勢。科學、合理對水利工程周邊地區、水庫上游進行補水和調水,滿足周圍區域對水資源的需求,防止生態環境惡化,從而有效保護周圍生態環境。最後,科學、合理開發和利用水資源。進行水利工程水資源開發和利用時,不能過度開發,而應該將其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不能片面追求水資源的最大限度利用,防止破壞周圍生態環境。
5、建立多學科和多技術融合支撐體系。綜合應用生態學、環境學、地理學、生物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知識,並加快現代技術的應用步伐,為實現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一方面,加強調查和研究工作,全面掌握河流演變情況、河流泥沙運動規律、附近動物繁衍和遷移規律、氣候變化狀態等。在綜合分析和考查這些資料的基礎之上,制定更為完善、有效的水利工程建設方案。並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支持,控制工程建設可能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推動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做好水利工程建設的決策工作,提高決策過程的公開化與透明化程度,保障人們知情權,讓社會公眾更好參與水利工程方案設計與工程建設決策。完善社會公眾參與機制,讓他們更為全面的了解水利工程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各項工作。

㈡ 造福人民也依靠人民的南水北調工程,對生態環境有著怎樣的意義

南水北調工程,一江清水望北宋,這是千百年來值得傳頌的事情,南水北調可以說,在為我國人類飲水上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將嗯中部地區的水,通過技術手段聯網北部首都等大型缺水的城市,這對於北方廣大缺水地區的飲水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解決了長期以來人們飲水困難的問題。南水北調工程不僅對人們的飲水造成了便捷,同時也對人類的生存環境以及水生態的多樣性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南水北調工程對水生態水生物資源的多樣性也起了一定的保護作用。走南水北調工程影響我們這邊很多河流都被保護了起來,除了保護水源,更重要的保護水資源的多樣性,嚴禁嗯垂釣,嚴禁毒魚炸魚嚴禁捕撈,這些都是最基本的保護措施,是近幾年的長江禁捕活動的開展,更為我們這邊的水生態,水生物的多樣性的保護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

㈢ 南水北調給華北平原帶來的最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是什麼原因有哪些如何解決

㈣ 如何協調我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如果需要,看看這本雜志和另外兩本書吧
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主管單位:遼寧省環境保護局
主辦單位:遼寧省環境科學研究院
地址:沈陽市於洪區崇山東路34號
郵政編碼:110033
電話:024-86625365
86625572)這是本雜志,你可以找找看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有兩個版本的書,卓越網上有售

㈤ 在我國西部地區,怎樣協調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

談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

在城市建設中,基礎設施建設是加快城市化進程,提高城市品位的重要任務。而與生態環境密切相關的沒過於園林綠化。城市園林綠化,在現代城市中的地位日益顯現,它所起的作用也被越來越多的人得以認識。

現代城市中人們已經深刻地認識到:城市環境對於人類的生存與健康關系是十分密切的,隨著城市環境的改善,人們的生活、健康水平和工作效率也會日益提高。園林綠化作為城市環境的重要條件,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園林綠化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可以凈化空氣、調節氣候、降低雜訊、遮蔭覆蓋、防風防災、美化城市,對改善人民的生活、生產環境,提高環境質量,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還可以給人民群眾提供良好的游覽、休息場所。

一、城市園林綠化的作用

(一)、關於凈化空氣的功能。現代城市的空氣中存在著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氟化氫等有害氣體,嚴重的空氣污染危害著人們的健康。為控制空氣污染,加強城市綠化是一項重要的措施,樹木可以吸收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凈化空氣。據測定:1公頃闊葉林在生長季節每天產生750公斤氧氣,吸收1000公斤的二氧化碳。有綠化的地方比沒有綠化的市區街道,每立方米空氣中的含菌量少85%以上。

(二)、關於調節氣候,遮蔭覆蓋,防風防災的功能。實踐證明:夏季綠地的氣溫要比城市中的路面、廣場等建築區的溫度低10℃左右。七、八月份柏油路面的溫度高達30℃―40℃,而草地的溫度只有22℃―24℃,林地中的溫度更低,一般情況下,公園中的空氣濕度,要比城市其他地方高27%。由於城市綠化能發揮調節氣候的作用,從而為人們創造了遮蔭覆蓋、防暑降溫、涼爽舒適的良好環境。防護林帶,可以抵禦風沙的侵襲,並使保護區范圍內冬季溫度得到相對提高。

(三)、關於降低雜訊的功能。城市中的雜訊是一種有損聽力中樞神經的環境污染。林木對聲音有散射與吸音作用,所以,在城市中特別是道路兩旁多植樹木可以降低雜訊。據資料記載,綠化的街道比不綠化的街道,雜訊可降低8―10分貝。

(四)、關於美化城市的功能。園林綠化可以運用形狀、色彩風格各異的花草樹木,利用各種不同的地形、道路、河流及建築,創造豐富多彩的景觀,美化市容,使城市綠樹成蔭,百花爭妍,使人民群眾工作和生活的環境變得優美、舒適、清新。

(五)、關於公園綠地的遊憩功能。城市中的公園以及其他各公共綠地,是廣大群眾游覽、健身休息以及進行某些科普教育、文化活動的場所。緊張的工作、勞動之後,「鬧中取靜」,人們到公園遊憩,漫步於綠地之中,會感到心曠神怡,輕松愉快,有助於消除疲勞。現在,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公園綠地在豐富群眾精神生活方面的功能更為人們所重視。

這些功能是其它基礎設施所不能比的,但這些功能,許多是看不見、摸不著,是間接體現的,或者要過很長時間才能發揮作用的,不象其它基礎設施比較直接,短時間可見效。因此,還有很多人的綠化意識以及保護、愛護綠化的意識不是很強。

現在,我們再從「生態」角度去看城市園林綠化。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對園林的認識,只停留在純綠化和純觀賞的階段,認為園林綠化是城市建設錦上添花的裝飾品,僅起著美化環境的作用,或體現某些人某種復雜的人文觀念。而現代園林則要求既要用優秀的傳統思想和現代形式高度統一,高度和諧,又要融入新鮮血液,即人類、生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新學科――生態學。創造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園林,因為它才是二十世紀園林發展的方向。它與古典園林的主要區別在於生態方面。

生態園林的特徵是景觀、生態和文化的緊密結合。我們在此引入「生態」的概念,一方面緣於現代城市居民對大自然的渴望,這其實是人類回歸大自然的天性,另一方面,又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因此,在現代園林設計中,突出人性,以人為本已成為一種新的時尚。當然,生態園林不是自然的復制,而是運用豐富的植物建立人工植物群落,以植物和動物(包括昆蟲)為基礎生活條件,集中體現樹木和人類相依相存的關系,充分挖掘景觀、生態和文化元素。所謂景觀是指植物造景:如開朗的空間,寬闊的草坪,鬱郁蔥蔥的森林,五彩繽紛的鮮花和活潑可愛的小動物,輔至以畫龍點睛的建築;生態則指其區域內各組成元素的有機組合:如樹、草、花和人類的和諧,它們之間關系等;而文化是構成園林最活躍的元素,人類的歷史、思維、思想、表現賦予大自然於生命和思想,我們常常稱之為城市的「文脈」。如果園林沒有文化,它就失去了生命,失去了靈魂。

二、如何提高城市品位和環境保護

現在,在城市建設中,基礎設施建設是加快城市化進程,提高城市品位的重要任務。而與生態環境密切相關的沒過於園林綠化。城市園林綠化,在現代城市中的地位日益顯現,它所起的作用也被越來越多的人得以認識。

(一)、重視規劃,合理布局,嚴格執行建設部《城市綠線管理辦法》。在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的各項建設,必須服從城市整體規劃,嚴禁侵佔規劃綠地。城市綠地的規劃應合理布局,遠、近期結合,點、線、面結合,構成完整的綠地系統。

(二)、加強建設項目配套綠地建設的監督管理,提高綠檔次。對城市規劃區范圍內所有新建、改建、擴建的建設項目(包括市政建設項目),必須從其規劃、設計、施工、驗收等方面入手,加強其配套綠地建設的監督管理,特別是施工前的設計審核把關必須嚴格,以提高綠化檔次。特別是房地產開發住宅小區的建設,其配套綠地必須嚴格控制,要求加大投入,提高檔次,不要再出現只見草坪不見樹的現象。

(三)、實行園林綠化工程項目施工許可證制度,加強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單位(企業)的管理,提高工程質量。現在園林綠化工程項目的竣工驗收基本無嚴格地、強制性地、比較細化的標准,不象建築工程。而綠化工程中的植物是有生命的,又是具有觀賞性的,那麼它的好壞不能簡單地、硬性地去套某一標准,而只能靠施工單位(企業)的自律去選擇植物。

(四)、充分挖掘歷史文化,並把歷史運用和體現於園林之中,提高園林的歷史文化底蘊。

(五)、加大財政投入,提高綠地的養護水平和質量。綠地的建設是短時間的,而養護管理是長期的,因此,綠地的養護管理水平和質量,具體體現的是城市經營者的管理理念和水平,是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的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飛速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許多綠地已經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但對照創建國家級文明城市的標准看,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但任重而道遠。

城市生態學 城市生態學是以城市空間范圍內生命系統和環境系統之間聯系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由於人是城市中生命成分的主體,因此,城市生態學也可以說是研究城市居民與城市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

城市生態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城市居民變動及其空間分布特徵,城市物質和能量代謝功能及其與城市環境質量之間的關系(城市物流、能流及經濟特徵),城市自然系統的變化對城市環境的影響,城市生態的管理方法和有關交通、供水、廢物處理等,城市自然生態的指標及其合理容量等。可見,城市生態學不僅僅是研究城市生態系統中的各種關系,而是為將城市建設成為一個有益於人類生活的生態系統尋求良策。

城市生態系統的信息流 城市具有新聞傳播網路系統,可以迅速傳播大量信息。城市具有現代化的通訊設施,如電話、電報、傳真、計算機網路等,能夠將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各個領域和環節銜接起來,高效地組織社會生產和生活。

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輸入分散、無序的信息,輸出經過加工、集中的有序的信息。在城市的輸出物中,除了物質產品和廢物以外,還有精神產品,這就要靠信息流來完成。報紙、廣告、書刊、信件、照片、電視、電話、收音機、電腦及電腦網路等,都是信息的載體;人們的集會、交談、講演等,也是交流信息。一個城市信息的流量大小反映了城市的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

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污染物 城市大氣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有粉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氟和氟化氫等。

粉塵 粉塵包括降塵(粒徑在10 μm以上)和飄塵(粒徑在10 μm以下)等顆粒性物質。降塵在重力作用下可以降落,多產生於固體破碎、燃燒殘余物的結塊等。刮風和沙暴也可以產生降塵。飄塵主要來自燃料燃燒過程中產生的廢物,如燒煤、燒油、冶煉鋼鐵等都會排出大量飄塵,其中含有多種金屬微粒,如鉛、汞、鎘、鉻、釩、鐵及其氧化物,對人體有毒害作用。飄塵極易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導致人患病。

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是大氣中危害很嚴重的污染物,因此,常被作為大氣污染的主要指標之一。二氧化硫主要是由燃燒含硫的煤和石油等燃料時產生的,有色金屬冶煉廠、硫酸廠也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氣體。

二氧化硫在空氣中往往和飄塵結合在一起,進入人體後,大部分在上呼吸道與水生成亞硫酸和硫酸,對呼吸道黏膜產生強烈的刺激作用,時間久了,可引起慢性結膜炎、鼻炎、咽炎及氣管炎等。硫的氧化物在空氣中遇水汽生成具有腐蝕性的酸滴、酸霧或酸雨,其毒性比二氧化硫大10倍,對農作物的危害特別嚴重。

氮氧化物 氮氧化物包括亞硝酸、硝酸、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多種氮的氧化物,但構成大氣污染的主要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主要來自礦物燃料的燃燒,氮肥廠等工廠也會產生一些。

二氧化氮可使人患慢性支氣管炎、神經衰弱等疾病。近年發現二氧化氮有致癌作用,對植物的生長發育也有不良影響。

一氧化碳 據報道,現在大氣中的一氧化碳,有80%是來自汽車尾氣。一氧化碳危害人體,輕者可引起貧血、心臟病及呼吸道感染等慢性疾病;重者會立即死亡。

光化學煙霧 光化學煙霧是由汽車和工廠煙囪排出的氮氧化物和碳化氫,經太陽光紫外線照射而生成的一種毒性很大而且不同於一般煤煙廢氣的淺藍色煙霧。光化學煙霧的主要成分是臭氧、醛類、過氧乙醯基硝酸酯、烷基硝酸鹽、酮等一系列氧化劑。

光化學煙霧有強烈的刺激作用,能使人眼睛紅腫,喉嚨疼痛,嚴重者出現呼吸困難,視力衰退,頭暈目眩,手足抽搐。

城市生態規劃 城市生態規劃是城市規劃的一部分,是以生態學的理論為指導,對城市的社會、經濟、技術和生態環境進行全面的綜合規劃,以便充分有效和科學合理地利用各種資源條件,促進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使社會經濟能夠持續穩定地發展,為城市居民創造舒適、優美、清潔、安全的生產和生活環境。

㈥ 【高中地理】什麼叫生態環境脆弱做題時怎麼判斷這個地方是不是生態環境脆弱

生態環境脆弱可以從內因和外因兩方面來闡述:
內因: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和環境容量比較小,構成環境的因素比較單一,動植物種類比較簡單,對外界的抵抗力較低。
外因:主要的外因是人類活動造成的。使環境的整體結構發展變化,使生態環境比較脆弱。
生態環境脆弱性的概念有很多種,也不統一(隨便查點期刊文章看看就明白了)。有人對脆弱生態環境的概念做了總結,認為目前存在3種理解和認識:
第1種是以自然屬性或生態方面的變化類型和程度來定義的,認為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被打亂,超過了彈性自調節的「閥值」並由此導致反饋機制的破壞,系統發生了不可逆變化,從而失去恢復能力的生態環境,稱為「脆弱生態環境」。
第2種理解屬自然(地學)一(狹義)人文理解,認為當生態系統發生了變化,以至於影響當前或近期人類的生存和自然資源利用時稱為「脆弱生態環境」。這種理解把人地關系系統視為一個靜態的、封閉的系統,從中去探求系統內部的自然因素和人文條件的變化及其後果。
第3種理解,屬廣義的人文理解的范疇。它認為當生態環境退化超過了在現有社會經濟和技術水平下能長期維持目前人類利用和發展的水平時,稱為脆弱生態環境,也就是在保持和增大人類利用環境的程度和規模的條件下,可以通過經濟、技術改革和調整,也可以靠外來資源和向外輸出來緩解環境退化和資源耗竭。

最明顯也是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和結果就是土地退化,脆弱生態環境的出現,可以說都是由於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的,比如,土地荒漠化,沙化,鹽漬化,水土流失,森林植被減少,這些結果都跟人類的土地利用方式有關。你還記得1998年的長江大洪水吧,原因可以從中得到揭示,也直接導致我們國家從此後的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再比如,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西南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區等,都是屬於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

㈦ 怎樣把生態文明建設落實到經濟建設

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國家建設的全過程 要強化黨和國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政治領導力;大力推動經濟綠色轉型,實現綠色發展;建立公民社會,創新社會管理模式;將生態文明等重要的生態價值觀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環保部門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

㈧ 環境怎樣能變好

標語: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人與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概要:我國於80年代就明確提出,環境保護危險矮化建設中的一項基本保證條件和戰略任務,是一項基本國策。2001年全國人大九屆四次會議指出,要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加強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並把保護和全理利用資源,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保護正式列入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之內。同時,實施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世界人類的共識,如何能更好,更有力的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呢?這其中取決於一個關鍵因素——人。人是生態系統的主體,對環境產生的影響也最大,行之有效的保護我們人類共同的生態環境正是我們人類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
關鍵詞:人、自然、可持續發展、城市生態、城市環境生態、結構調整

一、可持續發展的由來及其他
也可能是由於生產力水平的制約,我們的祖先始終活動在環境的極限承載力之內。所以留給我們一個相對穩定的,適宜人居的環境。而近代技術生產力的進步,能源消耗量無限增大,使環境自身再也無法完成自我修復,變得千瘡百孔。動植物的滅絕,人類自身遭受的環境破壞的惡果,已讓我們提出這一個時髦的名字——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全球關注的問題,最早為人們所醒悟到,可上溯到1972年的聯合國第一次環境大會。在70年代初,「羅馬俱樂部」的未來學研究學家們由環境和生態問題出發,進而提出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關於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為首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書中正式使用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兩年後,聯合國環境署第十五屆理事會期間發表了《關於「可持續發展」的聲明》,聲明說:「可持續發展系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孫後代的需求能力的發展。」隨後又通過了《里約環境宣言》以及《21世紀議程》等一系列綱領性文件,使得可持續發展觀念深入人心,引起全世界人們的關注,也成為20世紀末最熱門的社會性話題。

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並不是環境自我完成的發展而是一個以人為主導的適應性改造過程,聯合國人類會議(1972)《人類環境宣言》第一條就明確了人在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人類即使他的環境的創造者,環境給予人以維持生存的東西,並給人提供了在智力、道德、社會和精神等方面獲得發展的機會……即由於科學技術發展的速度加快,人類獲得了以無數方法和在空前規模上改造其環境的能力……」人類在獲取自身利益的同時,如何能夠兼顧生態環境,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但又由於環境破壞後產生的惡果往往並不作用與破壞環境者本身,使得保護環境意識相對下降,也就是說生態環境保護並不與其自身利益掛鉤,故這將給生態環境的保護實施管理方面增加了難度。中國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想來不會給生態環境帶來太大的破壞,掠奪式的開發利用只能導致自身利益的受損。中國古代「風水」觀中講究:山清水秀出才俊;險山惡水出賊寇。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的人們對環境有一種期望的鏟除,希望那懸在半空中的利益會降臨本身,這無疑保護了環境,使得中國的封建生產關系相對穩固的延續了上千年歷史。當然,與環境略都市的開發亦時有發生,這其中大抵是受了人為影響或環境自身的影響,如西部的沙漠化,使原來的良田覆蓋與黃沙之下,讓後人嘗盡了風沙的惡果。不過,這種情況的出現時許有迫不得已成分的存在,而現代的對環境破壞的人們則就是為利是從了,前些年來大批關停的小造紙廠們,就視環境污染於不顧,超標污水未經治理情況下的排放,使原本的河水生態系統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水生動植物的絕滅絲毫底部的廠主們對利益的追求慾望。同時,污水下滲有影響地下水質量使周圍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保障失衡,造成一方水土的長久性破壞。雖然污染的後果是可怕的,值得一提的是:對於造紙廠的監管及民眾的覺悟以及環境意識是確實有待加強的。人類在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中該重視如何解決自身矛盾了,不管這種解決問題的手段使自願的,還是被迫的是道德所為還是法律所致。

二 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發展
城市是人類聚集的中心,是人類社會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城市是以空間與環境利用為基礎,已聚集經濟效益為特點,以人類進步為目的的一個集約人口,集約經濟,激越科學文化的空間地域系統,它是一個經濟實體,政治社會實體,科學文化實體和自然實體的統一,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生態學角度城市是經過人類創造性勞動加工而擁有更高「價值」的人類物質、精神環境和財富,是更符合人類自身的社會活動的載體物所,是一類人類占絕對優勢的新型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是一個以人為核心的系統,它不僅包含自然生態系統的組成要素,也包括人類及其社會經濟的要素,因此城市生態系統是一個自然的、經濟與社會復合的人工生態系統。從傳統生態學觀點看,城市本身並不是一個完整的、自我穩定的生態系統。但按現代生態學觀點,城市也具有自然生態系統的某些特徵,具有某種相對穩定的生態功能和生態過程,故又將城市生態系統歸結為城市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是人類生態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它既是自然生態系統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一定結果,也是人類生態系統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

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規劃
可持續發展理論是城市生態規劃的理論基礎之一,規劃工作就是探索優化的城市生態系統和土地利用得的空間構形,實現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持續發展,達到社會、經濟、生態三個效益的統一。城市是人類活動高度集中的場所,人類的生存已對資源和環境產品的消費為基礎。提高資源與環境利用的持續性也就是保持人類活動的可持續性發展。所以生態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內在保障。
城市生態規則貫穿了可持續發展的原理:
可持續發展的統觀
可持續發展的整體效益觀
可持續發展的人口觀
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環境觀
生態可持續發展建設應滿足以下幾個要求:包括自然和諧、經濟效益、社會文明。城市可持續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其與人類自身利益密切相關,制定合理的規劃方案,加強對環境污染的治理,加強對環境隱患的控制,使環境能有進一步改觀,當然了這並不等於說治理好了污染就是可持續發展了。可持續發展也是動態的,隨著人的認識水平提高逐漸有所改變的過程。具體的實施步驟如何,我想應是一個全民性的自覺行動,而不只僅僅制定一個治理方案,不過何時與否還得優先瞻性的人們多費心力了。

楊士弘在《城市生態環境學》中提到城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不妨取來一讀:
1. 預防和保護為主的原則
2. 發展的量與質相統一的原則
3. 尊重自然的原則
4. 全面協調發展的原則
但這些原則是不能解決千差萬別的城市問題的,人們對於城市研究仍處於一個不成熟的階段,故現在的觀點正確並不代表以後的成立,城市是一個需要外部環境支持的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因而在規劃中也應該將其還原到整個生態環境中,通盤考慮,以減少其失之偏頗之處。

三 生態環境中的人

人是萬物之靈,也是自然之子。海明威說得好:「人可以被毀滅,但不會被打敗。」但我們還要謹記的事,自然可以被踐踏,但不會被征服。環境孕育著我們人類的未來,我們人類也應該保護生態環境。思想是行動的指南,應特別重視人對環境的態度或人的生態意識。

生態意識有它不同的歷史階段,人對環境的態度在歷史的上的變化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環境崇拜或圖騰崇拜

第二階段:人與自然和睦相處

第三階段:強調人定勝天

第四階段:可持續發展階段

在我們脆弱的生態環境面前,我們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全人類必須共同走可持續發展這一條康莊大道,必須使廣大群眾心裡牢固地樹立起正確的生態環境意識,而正確的生態意識不可自發的產生,必須有效的加以引導,才能使生態意識指導社會行動。就要花大力氣倡導生態道德倫理,開展全民的終身生態環境教育與宣傳。

四 結語

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今最熱門的話題之一。這標志著人們對於人類發展的歷程必須作全方位思考,從而尋求一種發展模式:一種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新模式,一種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得新模式,一種不僅為本代人的繁榮而且為世世代代的長期持續發展的新模式。人類要珍惜資源、保護環境,貫徹到全社會每一個人的思想與行動中去。

參考文獻:
1 《城市神態可持續發展規劃》 楊志峰等著 科學出版社2004
2 《城市生態環境學》 楊士弘等著 科學出版社2003
3 《可持續發展論》 張坤民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7
4 《人·自然·可持續發展》 王維著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5 《城市的迷惑與醒悟》 周紀綸等著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6 《環境與人》 石油工業出版社2002
7 《城市環境生態學》 戴天興著
8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程》潭仁傑 金其鏞著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㈨ 如何促進生態環境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一、經濟增長通常是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上,一個國家人均產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續增加。經濟增長率的高低體現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實力增長速度的標志。決定經濟增長的直接因素:投資量、勞動量、生產率水平。用現價計算的GDP,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規模,用不變價計算的GDP可以用來計算經濟增長的速度
二、經濟增長是經濟學家和記者常用的表達方式,意思是一個國家當年國內生產總值對比往年的增長率。更一般地來探討,經濟增長的涵義是指,在一定時間內,一個經濟體系生產內部成員生活所需要商品與勞務潛在生產力之擴大(亦即生產可能曲線向外擴張)。生產力之成長主要決定於一個國家自然資源稟賦、實質資本累數量累積與質量提升、人力資本累積、技術水準提升以及制度環境改善。因此,經濟增長也意涵決定生產力之諸多因素的擴展與改善。
三、支持經濟增長的人認為它可以增加一個國家的財富並且增加就業機會。經濟正增長一般被認為是整體經濟景氣的表現。如果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為負數,即當年國內生產總值比往年減少就叫做經濟衰退。通常情況下,只有當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兩個季度持續減少,才被稱為經濟衰退。
四、經濟增長方式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的實現模式,它可分為兩種形式:粗放型和集約型。根據總量生產函數分析和資本產出彈性與勞動產出彈性的計算,可將一個時期的經濟增長率進行分解,即由生產要素投入量增加導致的經濟增長和由要素生產率提高導致的部分。如果要素投入量增加引起的經濟增長比重大,則為粗放型增長方式;如果要素生產率提高引起的經濟增長比重大,則為集約型增長方式。但經濟增長方式的區分只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二者有時還是互相交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