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什麼
一、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方針:
1、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
2、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3、強調了發展成果應「更公平」惠及人民,提出「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
二、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戰略: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1)黨對國家思想路線做了怎樣的調整擴展閱讀
黨的建設體現在以下方面:
1、堅定理想信念,補好精神上的頃攔「鈣」,黨的思想理論建設成效顯著。
2、著力培育選拔黨和人民需要的好乾部,大力加強基層、基礎工作,黨的組織建設取得新進展。
3、堅持不懈地加強黨的作風建設,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進一步增強。
4、堅持以零容忍態度反對腐敗,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向縱深發展。
5、積極推進黨的建設制度改乎派革,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黨的建設包括: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新時代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作出了頂層設計和全面部署,提出了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為我們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
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指明了新時代黨的建設的根本原則,體現了「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的要求,抓住了黨的建設的關鍵。要求明確「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這一黨的建設指導方針。
「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把黨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於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把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擺在突出位置,意味著新時代黨的建設必須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注重內涵、講求實效,不斷提升黨的建設水平,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歲乎賀而不能重形式輕質量,不能搞形式主義、做表面文章。
② 黨在不同時期的思想路線有哪些
1、土地革命路線:毛澤東在井岡山根據地從1928年起就對此問題進行探索,在1930年才確定了土地革命路線。這就是: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2、洛川會議確立全面抗戰路線:洛川會議決定共產黨在抗戰新階段的中心任務是「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的勝利」,「使已經發動的抗戰發展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洛川會議通過了毛澤東提議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3、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特點:發展生產力與變革生產關系並舉。
實質:使生產關系的公有製成為社會的惟一的經濟基礎。
影響:根據過渡時期總路線,制定一五計劃。
4、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1958年,黨的八大二次會議通過的「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
5、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中共十三大: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豎慧攔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余胡
(2)黨對國家思想路線做了怎樣的調整擴展閱讀
黨的思想路線的基本內容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這是一條貫穿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正確的思想路線。它大體包括三層碧橋意思:
(1)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事實,通過深入周密的調查研究,認識和掌握事物運動的客觀規律;
(2)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本國的實際結合起來,把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
(3)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觀點,在實踐中發現真理、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
③ 黨章修正案對論述黨的基本路線的內容作了哪些充實和調整
問:黨章修正案對論述黨的基本路線的內容作了哪些充實和調整?
答: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黨章總綱把黨的基本路線的表述最後一句修改為「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這樣修改,使黨的基本路線表述更加全面。
為對應黨的基本路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黨章修正案總綱用孝神寬7個自然段分別闡述,增寫了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兩個自然段,調整和充實了原來的5個自然段。
對闡述「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3個自然段作了適當補充,增寫了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的內容。
黨章修正案總綱增寫了關於經濟建設的自然段。黨的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以來,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不懈探索,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積累了重要經驗。新世紀新階段,我們必須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黨章修正案整合總綱原來闡述「一個中心」自然段中關於經濟建設的有關內容,增寫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自然段,強調要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這樣的調整和充實,使經濟建設的表述更為集中,有利於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更好地把握和貫徹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方針政策和工作要求。
黨章修正案充實了總綱關於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內容,強調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增寫了堅持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同時增寫了尊重和保障人權,建立健全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制度和程序等內容。這樣修改,有利於更好地把握和貫徹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方針政策和工作要求。
黨章修正案總綱充實了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容,強調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這樣瞎棚修改,有利於更好地把握和貫徹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方針政策和工作要求。
黨章修正案總綱增寫了黨領導人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自然段,強調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和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原則,以改善民生為重點,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巧亮實的利益問題,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這樣修改,有利於更好地把握和貫徹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方針政策和工作要求。
④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思想路線,組織路線和政治路線分別是什麼
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組織路線: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政治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
1、重新確立了黨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
全會堅決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高度評價了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
2、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路線。
全會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口號,作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並富有遠見地提出了對黨和國家各個方面的工作進行改革的任務。
3、重新確立了黨的正確的組織路線。
提出要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審查和解決了黨的歷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錯案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
在思想上、政冶上、組織上全面恢復和確立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正確路線,結束了1976年10月以來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將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引向健康發展的道路。
(4)黨對國家思想路線做了怎樣的調整擴展閱讀:
十一屆三中全會偉大轉折集中表現:
1、全會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拔亂反正
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是各方面撥亂反正的前提和先導。
全會指出:「黨中央在理論戰線上的崇高任務,就是領導、教育全黨和全國人民歷史地科學地認識毛澤東同志的偉大功績,完整地、准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發展。」
2、全會恢復了黨的民主稿殲集中制的傳統。
全會討論 並著重提出了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為了保障埋肆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3、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啟動了農村改革的新進程。
全會在討論華國鋒總理提出的1979、1980兩年的國民經濟計劃安排時,提出了要注意解決國民經濟重大比例失調,搞好綜合平衡的要求。全會還討論了農業問題,認為農業這個國民經濟的基礎就整體來說還十分薄弱,只有大力恢復和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才能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
4、全會開始了系統地清理重大歷史是非的撥亂反正
全會認真地討論了「文化大革命」中發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也討論了「文化大革命」前遺留下來的某些歷史問題。
會議肯定了1975年鄧小平受毛澤東委託主持中央工作期間各彎敬轎方面工作取得的很大成績,會議審查和糾正了過去對彭德懷、陶鑄、薄一波、楊尚昆等同志所作的結論,肯定了他們對黨和人民的貢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是以英明領袖華主席為首的黨中央的重大功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黨和國家歷史的新篇章,是建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