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表格製作 » 怎樣添加李玫瑾的博客
擴展閱讀
怎樣學習電腦列印表格 2025-05-13 22:00:10
男生做什麼運動可以瘦腿 2025-05-13 21:35:56

怎樣添加李玫瑾的博客

發布時間: 2023-04-03 08:45:34

A. 兒童育兒專家李玫瑾:那些大方、從不任性的孩子是怎麼煉成的

兒童 育兒 專家李玫瑾: 那些大方、從不任性的孩子是怎麼煉成的?

大家都知道,剛才我講孩子早年的無助,他所有的聲音都是靠哭來表達,比如說我難受,我就哭。那麼一般說的兩歲之前,三歲之前,他的哭聲都代表著他的一些痛苦。但到三歲之後就不是了。

三到五歲孩子開是什麼呢,我要這個東西你不給我,我就給你哭,他有目的性,他不是痛苦的,這個目的性一開始出現你就開始要訓練他。這個訓練怎麼訓練呢?我經常在我在我博客上也寫過這個,我在很多地方也講過這個問題。

很簡單您就在這個時期抓住他一件事,對他做一次訓練,三到五歲什麼事呢,就是他提這要求不合理,他要的這東西不能給他。比如說他買小 汽車 買了家裡無數了,那還要買,在商店開始鬧起來,說,我就要這段小 汽車 ,你說。你家裡那個跟那差不多,不要買了吧,不行,我就要,我不走,那麼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呢?

您就對他做一個克制任性的訓練,把他抱起來,抱回家,您時也不要打他,也不要罵他,讓他哭去,你不要管他。抱回家了以後,放到卧室里去卧室沒什麼危險的地方,然後還要一對一,就是不管爺爺奶奶還是誰來管。一個人管足夠了,把門一關。

四個不要:

第一,在這個時候不要罵他,母親或父親罵他都不好,這個給孩子一個不好的觀念。

第二,不要打他,你能么老大個,他那麼小你打不公平。

第陵畝雹三,不要說教,因為什麼?他這會正在鬧呢,你說什麼在他耳邊都是噪音,你越說他越在鬧,所以呢,你要安靜下來。

第四,不要走開他鬧給你看的,所以你一定要看著他。

四個不要,您就坐在這里,把門一關,往孩子跟前一坐,說:「孩子,我今天這事不行,就是不行,你鬧吧」,他就會跟你哭啊,我帶孩子,小時候要套被子,也是跟我鬧,我一句話不吭,我就坐在旁邊,哭得累了,然後他把小被子挪下來看我一眼,結果我就坐在跟前兒,然後接著還在這哭,一直哭得他筋疲力耐橋盡。

這個哭完了以後呢,孩子哭的精疲力盡,哪怕他腦袋磕窗角上都不要管他,為什麼呢?他知道疼。他磕完以後你問他疼不疼,不疼?接著磕他肯定不在磕了。

然後呢,等他哭到精疲力盡的時候,給點愛,拿著熱水的擦把臉。因為孩子哭的那程度也挺難受的,擦的擦完以後,這孩子心想,你是不是回心轉意了?這時候你接著要一定要帶上一句話,把毛巾往旁邊一放,往旁邊一坐,還哭嗎?要哭接著哭。你看。你沒有不文明。也沒有打他也不罵他。你只以這種方式告訴他,如果你鬧起來沒道理,我不心疼,我也不讓步,我也不跟你鬧,你就鬧吧,那麼這一次他就會知道了以後鬧是沒用的。

所以孩子越小越好管,第二尺帆個事,就是你就不能讓他太壓抑了。那怎麼辦呢?你跟他講以後有什麼事兒啊,你能不能跟我好好說,如果你要能說服我,我沒准可以考慮你的要求,這是給孩子在留一條路,那麼,他小嘴兒巴巴他一旦要跟你說看媽媽,我想要小 汽車 。然後你這小 汽車 和家裡有什麼區別?你能給我講講嗎,鼓勵他跟你交流,當然交流呢?一般什麼原則呢?我建議三比一,就是三次,你就滿足他一次,讓他知道交流有用,但又不要每次都給他,這樣的話呢。

這孩子以後第二個問題就解決了,他知道跟你交流,那麼這個關系要建立好,第一你說不行的,他不鬧了。第二,他要如果真的想堅持,他會跟你商量。

這個到青春期,你們倆的關系就好處了,這是第一個問題要解決,然後就下面的剋制誘惑。

那麼這個克制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剛才那個是他跟前跟你鬧,是直接的,那麼還有一個情況就是我不在的時候,他能不能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因為人成長過程當中必須學會自我控制,那麼,這怎麼來做呢,我在這也很有意思,這個我們可以通過一些誘惑的東西,比如說你找點小吃的東西,好吃的東西,剛開始有意識的三天給他一次,三天給一次呢,比如說魚片啊,他喜歡巧克力啊,這東西都是孩子很愛吃的,你不要天天給,三天給一次,三天給一次呢,然後當成差不多成習慣的時候,有堅持半個月,一個月了,你有一次跟他提一個要求:孩子,你這次給的東西能不能先不吃,你保留三天,三天之後,我給你加三份,但如果你吃掉了,三天之後,就不給了。提這么一個要求,然後你就不要管他了,你走開東西給他,你走開,但你一定要做到這點,三天之後,他要如果吃掉了,你就說今天這份沒有了,要等再過三天,然後呢,如果他有保留下來了,你就真的給他三份。

這樣,這孩子會知道什麼呢,等待——獲取更大的滿足,所以這些呢都是克制孩子的沖動。等到上學也是這樣,你要告訴他,你現在的剋制是為了今後的長遠,他就明白了道理,否則的話,這孩子就沒有耐心,沒有耐性的孩子,他上學一定會出問題啊。

那麼接下來呢就是學會忍受,這個忍受呢,有時候也涉及到下面的自私問題,我覺得可以放在一塊兒講,這個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自私是正常的,我剛才講了自私什麼背景下呢,因為他在很弱小的時候呢,都別人來幫他,他用不著幫別人,你比如說我們指望五歲還是幫我們?不指望,但是這孩子慢慢在成長,現在我們知道,學習壓力很大,一直到高中啊,都是壓力很大,所以我們一般都不給孩子增加任何負擔,你好好學吧,只要你考上大學就行。

結果這個孩子呢,他到高中甚至到大學,他都不用為父母親負責任何事情,因此,他只要管好自己就行,那麼管好自己,當他一旦考上大學,他會覺得是我憑自己的努力考上的,跟你們沒關系。這是很正常,的所以自私是怎麼樣養成的呢,就是家裡頭什麼事都讓他自己好好的管自己,別人不用管。錯了,其實應該讓他管別人。

當然那孩子小的時候,也可以來矯正他。怎麼矯正呢?比如說,我覺得孩子到四五歲,應該到五歲前後吧,這孩子會上桌吃飯。他要和大人一塊吃了。小的時候,拿小板凳的旁邊那一小碗大人先是追著喂,後邊他自己吃,等到五歲上下,他要跟你一塊吃飯了,從他跟你吃飯開始,您給他立規矩,就大人不動筷子的,你就不能先吃飯,這事很簡單,但是非常有效。什麼意思呢?我們都知道,尤其是晚飯孩子一般下學了四五點,他就開始餓,可是我們吃飯一般都在六點前後,所以呢,有很多爺爺奶奶心疼啊,說孩子餓了,那先吃吧。

其實呢,我的觀點,第一,餓著一個小時,餓不壞的。第二呢,也餓不死他。第三呢,這個餓起來,確實挺難受的,但是我們要知道,人生啊,最基本的痛苦就是飢餓,而他以後走向 社會 。走向人生的話,他的痛苦會很多,讓他去體會,因為人只有在自己痛苦才能體會別人的痛苦。

我們作為成年人都知道,你自己經歷了某一個痛苦,當別人再有這樣的事情,你馬上特能體諒別人。孩子也一樣,要讓他在這種小小的痛苦面前知道別人跟他一樣,而且我們是一個家,我們是一個整體,所以要有別人的意識,這就叫吃飯的等待與控制。

那麼還有一些防止自私呢,比如說像我那孩子小的時候,我就有意的做一些事情,比如說我帶他回爺爺奶奶家的時候,他跟爺奶比較陌生,剛去的時候那他也很小,他在春節看電視,我給他剝一個橘子,他在我跟前等著,我剝完一個就給他一半,我說,去給爺爺送過去,他拿在手裡看看,我看看爺爺他就不想過去。我說你要如果不給爺吃,我後邊就不給你,他正在猶豫期間,姑姑就過來了,拉著小手說,走吧咱們給爺爺送過去給這樣,他就跟過去。因為很小嗎,給爺遞過去了,爺爺特別高興,親了他一下,第二瓣我說去給奶奶送過去,第三瓣,我給大姑。然後呢,這瓣我給爸爸,最後那瓣,我給他的時候,他拿起來塞到我嘴裡。哎呀,我說真乖,這時候我又拿了一個整個剝,再給他。

什麼意思呢?我在這個過程當中,讓他知道,在這個家庭當中,爺爺奶奶姑姑爸爸啊,要一個家庭意識,這就叫防止孩子的自私,所以包括我們家有很多習慣,比如我們吃飯家裡誰要沒回來,我們一般都要撥出一份菜的,但後來他就自然成習慣了,「媽媽,給給爸爸留點飯啊」,腦子有別人,所以像這些都是生活當中一些小事,我們防止孩子自私。

B. 李玫瑾解讀馬加爵案等謎案背後的東西是怎麼回事

事件出自鳳凰衛視2月26日《名人面對面》,鳳凰衛視采訪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李玫瑾,談談犯罪心理方面問題。

以下為文字實錄:

解說:她是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

李玫瑾:犯罪人呢,實際上是介乎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間的一個群體。

解說:她如何體察人性常態?



許戈輝:都可以致命。

李玫瑾:都可以致他死亡,所以呢他們就認為這個人應該是被害的。

許戈輝:因為不可能有這個三個,這順序是怎麼回事,一個就已經可以死了。

李玫瑾:結果後來呢,也是作為一個疑難案件,當時他們找到我,實際上犯罪研究它涉及到,尤其偵查當中它涉及到很多領域的知識,我認為偵查本身它就是大量的藉助科學的手段和技術,所以這個呢,就是我不是法醫,所以我當時還沒有從法醫的角度。但是我從行為的角度呢,當時有一個還原,就是我認為他應該是先是到一個地方,他想自殺,他其中有兩個動作,一個動作就是錘腦袋,但是呢他沒死,然後呢,最後他又開始割手腕,他還沒死,為什麼?因為從現場痕跡來看,就是說他有一個樹林當中的移動的表現,而且樹上呢,在這樣的高度上都有血跡,這意味著他曾經用這個手去摸過這個樹,摟住這個樹,所以他的手腕上那個血就會留在那個樹上,這個時候如果也有可能別人在害他,比如拽著他往前走,已經割了手腕了,但還是拽著,也有可能。然後呢,但是他最後的死亡呢,他有一個噴濺點,他在一個柱,就是一個磚房面前,當時有大量的噴濺,這個噴濺我們判斷是什麼呢?他可以自己造成,也就是說他拿刀對著這個牆往裡一撲,就可以導致扎到心臟,然後這個才會出現這個噴濺。如果他背朝到這個牆,他就不可能出現這樣的噴濺的血形,所以真正致死是他最後扎自己胸口這一刀。那麼這個剛開始我並沒有還原到這樣的一個程度,我當時也感到很困擾他這個,但是我覺得這個三個順序應該是這樣一個順序,後來見到一個法醫,也是廣東的一個很有名的一個法醫,他當時就給了我一個提示,他說你有沒有想到是自殺,他這樣一句話我突然就明白了,因為這個行為的順序只有自殺才能解釋,他殺是很難解釋的。所以後來我就明白了,就是說,後來我就問他為什麼會想到這個問題,他說其實自殺的時候,有時候一種手段死不了,他會換一種手段,而殺人呢往往他要想致你斃命,他除了有威逼之外,他基本就比較簡單。

許戈輝:他會用把一種手段用到極致,直到達到目的是這個意思嗎?

李玫瑾:他要是威逼的時候他會有各種各樣的,他的一些傷口會在其他地方出現,而這個人所有的傷口都是能夠到的傷口。

許戈輝:哦,這樣。

李玫瑾:對吧,在偵查心理分析畫像當中有一項就是死因心理鑒定。

許戈輝:是,其實您剛才給我講的時候,我一直在想說,就是這個他這個最後致死的這個路徑,這個似乎不是您去研究的這個領域,您應該去研究的是這個人得有多強烈的求死之心才會一遍又一遍地用這種致命的手段在戕害自己。

李玫瑾:對,這是一個分析,但是犯罪心理分析不是光一個問題,你說的這實際上是一個行為動機問題,動機呢,是最難的一種分析,一般在我現在來做案件分析的時候,動機是不太靠前的,我更多是考慮就是第一這種人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第二他怎麼做的,我很在乎他的行為方式。然後第三呢就是行為的心理問題。

李玫瑾:當一個人他完全不太接觸這個領域,他第一次看這樣的圖片,會對這個社會覺得太可怕了。他當時在法庭上講嘛,我請求法官判我極刑。

解說:一遇上熱點案件,媒體都少不了邀請李玫瑾點評分析,作為犯罪心理專家,她破解難題無數,但從幕後走到台前成為一個公眾人物,「解題高手」李玫瑾卻被一個問題困擾了許久。

許戈輝:您的研究工作呢本來在長期以來都是在幕後的,但是這些年呢,因為這個公眾對於很多刑事案件的關注,您就頻頻地走到台前來。在這個過程中您覺得最累心的是什麼?

李玫瑾:最累心的就是有很多話不能全盤托出,你說的這個問題其實挺,還沒有人問過我這個問題。因為我們知道犯罪呢是一個我們社會當中很讓人痛苦的一件事情,其實我認為不光是被害人和被害人的親人們痛苦,如果把一個案件完全裸露在社會面前,會讓很多人受到傷害的。我印象當中有一次我帶我的一個研究生是女孩,去一個地方分析一個案件,我當時在看這個案件的法醫的檢驗,然後呢,他的照片都是被害人很慘的照片,我帶著這個孩子,她坐在我這個左手,這邊是刑偵人員把(照片)給我,當我看完以後我就直接遞給這學生,因為她是我的學生嘛,所以我想都沒想就直接交給她了。後來我就發現,從這案件之後的晚飯到第二天早飯她都不怎麼吃飯,然後她話也非常少,我後來突然反應過來了,她是第一次接觸這么可怕的畫面,所以後來,這也是我後來不太帶女生去做這種事情,就是去做案件分析。那麼還有一次我記得,我跟。

許戈輝:您自己經歷過這樣的過程嗎?

李玫瑾:沒有嘛,我覺得我在這方面情商特別弱,像這樣的情況讓我明白,就是有很多犯罪的事情,就是包括它的現場,包括整個的案情,不是所有的都能夠拿出來說的,尤其在外人面前。當一個人他完全不太接觸這個領域,他第一次看這樣的圖片,或第一次聽到這樣的事情,他們會受不了的,會對這個社會覺得太可怕了,然後生活的一些這種絕望或者失望,這是一個問題。另外一個問題呢就是在談一些案件的時候,我還要考慮,不光要考慮被害人,甚至犯罪人的親人,這個問題呢,實際上像2004年馬加爵的案件,那個案件當時社會影響非常大,因為當時全國通緝令那是也很少那樣做的,全國通緝,所以所有人都在關注。

解說:2004年,大學生馬加爵在宿舍連殺四人,案件震驚全國。從當時的證據看,他既不為財,也不是沖動殺人,行為方式也絕非精神病人,參與辦案的警察跟李玫瑾說,馬加爵案很值得研究。

李玫瑾:這個案件當時最有爭議的就是他的動機問題,那麼我當時去做調研,我就明白他的動機了,但那個時候我已經有這個意識了,就是說他為這個事情殺了四個人,實際上是在遮掩他自己的一個事情,那麼這個他確實犯罪,他要承擔他的法律責任,可是呢,他這種遮掩的這個事情我認為是人性的常態。

解說:馬加爵的犯罪動機是什麼?是當時探討的熱點。很多人把原因歸結為「窮人的自尊」。李玫瑾堅持到馬加爵被執行死刑後,才公布了對馬加爵犯罪心理的分析報告,她說,貧窮並不是問題的起點,真正導致馬加爵犯罪的是他強烈壓抑的情緒,扭曲的人生觀,還有以我為中心的性格缺欠。

李玫瑾:即使犯罪人他犯罪了,他有些涉及到他的一些,就是很隱秘的一些情感,或者一些自尊的東西,我應該也要為他保留,我不要急於地給他裸露出來。

許戈輝:但是如果這個和公眾所要求的知情權產生矛盾呢?

李玫瑾:我認為這個知情對於公眾來講沒有意義,也就是說你在之前你可以不知道,但是你應該相信我們的法律是公正的。所以在司法程序上沒有任何問題,沒有問題,那麼他活著我可以先不說,等他走了,也就是說這個保密的這個問題,為了他而存在,他已經不在了,那麼我可能給大家一個答案,這個是可以。他本身已經為這個事情請求赴死,他當時在法庭上講了,我請求法官判我極刑,然後在結束的時候他說,他大姐要求你一定要上訴,但他自己堅決不上訴。所以我認為他已經在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勇敢地承擔責任了。

許戈輝:但這個是您剛才所說的無奈嗎?或者就是說累心的部分嗎?

李玫瑾:這是第二個層面。

許戈輝:就是知道的實情不能全盤托出。

李玫瑾:對,這是第二個角度。那麼後來我看到他的家人,包括他的大姐也多次接受采訪,就談到了很多網上的一些議論,他們也很,比如說出現一個案犯就說這又一個馬加爵。所以我認為其實這也是一次又一次地去。

許戈輝:重新在揭開他們的傷疤。

李玫瑾:對,傷疤。我個人覺得被害人,其實被害人是很無辜,很痛苦的,可是有時候你有沒有想到過,這我剛才談到的是一個案犯本人,那麼現在我要說的是案犯的親人,他們的親人呢應該說,當自己的一個親人做了很嚴重的犯罪的事實以後,就是他沒有回頭路了,而且要接受法律的處罰,甚至全社會來聲討,那麼他的親人,首先第一他沒有參與任何這個去幫助他,然後第二呢,他也不希望自己的親人出現這樣的行為。那麼他們在社會幾乎的不到任何一點同情和幫助。所以。

許戈輝:許戈輝:而他們恰恰是還在的,而且要把日子繼續過下去的那一群人。

李玫瑾:對,所以我覺得這是我再看到的第三個層面,不要簡單地憤怒,也不要簡單地去斥責一些相關的人員,而是應該了解這個人為什麼這樣做,當我們了解他為什麼這樣做的時候,我們怎麼讓他今後不這樣做,所以這是我覺得在我的工作當中要接觸媒體的時候最無奈的一件事情。

李玫瑾:其實我也不是在做辯護,但大家覺得,你既然給他找犯罪的原因。

許戈輝:那就是在辯護嘛。

李玫瑾:犯罪人呢,實際上介乎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間的一個群體。

解說:2010年,大學生葯家鑫深夜駕車撞人,並扎了傷者數刀,致其死亡的案件在網上吵得沸沸揚揚,李玫瑾在某檔節目中就「為什麼葯家鑫不是扎一刀,或者兩刀,而是扎六刀。」這樣的行為成因進行了分析。

李玫瑾:我們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就經常叫強迫行為,強迫行為就是什麼呢,就是他做的這個動作往往不是他的一種興趣動作,而是一種機械的他在做,那麼這個動作呢,往往它會變成一個什麼呢?替代行為。他拿刀扎向這個女孩的時候,我認為他的動作是在他心理有委屈,在他有痛苦,在他有不甘的時候,卻被摁在鋼琴跟前兒彈琴的一個同樣的一個動作。當我不滿的時候,我彈琴本身是來,就是發泄我內心的一種憤怒,或者情緒。因此當他再遇到這么一個不愉快的刺激的時候,他看到一個人被撞傷了,而且在記他的車號,他這個刀的行為實際上類似於砸琴的行為。

解說:李玫瑾這段話引來了鋪天蓋地的憤怒,大家紛紛指責她把葯家鑫的殺人動作用彈鋼琴來解釋,是在為葯家鑫辯護,那段時間她的博客每天都充斥著各種咒罵。

李玫瑾:很多時候我都會講到就是說,他該不該死不是我來說話,那是法庭來判斷的,那麼這個人可惡不可惡,這個不知道,重要的是他為什麼這樣。

許戈輝:但是恰恰大家的憤怒來源於覺得你沒有一個是非黑白,你在為這個施害人為犯罪在做辯護,這是大家所不能容忍的。

李玫瑾:其實我也不是在做辯護,但大家覺得你既然給他找犯罪的原因。

許戈輝:那就是在辯護啊。

李玫瑾:就是給他找理由,對,所以這是我覺得讓我這些年最為痛苦的。但是我覺得現在這兩年有所改變,尤其是我在一些媒體上通過一些更多的來介紹一些相關的研究。

許戈輝:你覺得大家會變得越來越來越理性。

李玫瑾:對,我現在看到網上很多的就是能夠理解了,所以我特別欣慰的就是說,甚至有很多年輕人,主動在網上給我留言,就說當初對你有誤解,對你的言論很不敬,然後向你道歉,當我看到這些話的時候,真的心裡覺得,哎呀,這個就是一種特別的滿足,就是說你終於得到大家的理解了。

視頻片段:起立,報告李老師公安大學09偵查上課前集合完畢,應到35人,實到35人,報告完畢,請您授課。

好,上課。

是。

解說:李玫瑾從八十年代中期就開始在公安大學講授犯罪心理學,她說有將近十年的時間她都在做教材,為研究打基礎。直到1992年,她得到一次去地方派出所實踐的機會,一年的實踐經驗讓李玫瑾開始對自己的專業有了新的體悟。

李玫瑾:我也做過半年的預審,偶爾也偶爾審過一兩個案件,我記得早期我審的基本全是失敗的。

許戈輝:怎麼講啊。

李玫瑾:因為我記得最早在青島工作,有一個女孩,當時我師父交給我的活兒就是說,你就問她來沒來過青島就行,就把這個問題問清楚,然或來過幾回,她們好像是一個制假的一個團伙,專門製造假東西然後賣,包括煙還包括什麼。這個女孩呢,當時我覺得她就是農村的女孩,特別老實,然後頭都不抬,就這么扎到底下,我就坐在旁邊開始跟她聊天,就是我想先拉近心理距離嘛,讓她放鬆,然或我就跟她(說)多大了什麼的,家裡干什麼,然後兄弟姐妹幾個,然後這個什麼時候出來,有沒有談過對象,問到最後的結論就是,我說那你來過青島嗎?沒,她就是一句話沒,我說那青島離你家也不遠,我說你村裡這么多人來,你跟他們來看看,我說應該很容易吧。沒來過,沒來過,就是沒來過,後來我就跟我那師父說,我說根據我對她的了解,她沒來過,我師父說她騙你呢,我說不可能,特別逗,因為他已經問了其他的人,就是誰來過他都知道了,然後他就說你把她帶過來吧,然後就把她領出來,領到我們那師父的辦公室,然後就讓她坐在凳子上,我師父一下跳到對面桌上,然後就問她,你叫什麼名字,我那師父就問她,跟我就完全不一個風格了,然後她特別意外,一邊抹(眼淚)一邊說啊,來過來過來過,哎呀,整個我這心裡就崩潰了,我後來才知道這個,實際上說犯罪人有時候和我們這個很多的,應該說好人吧,包括我們的一些學者,他可能不太在一個世界。真的這個有的時候你在社會底層,包括我有時候接觸一些實務部門的,像法官、檢察官,還有我們的警察,就是這種比如說,我們現在老說他們怎麼樣粗魯,反正就這種批評聲音吧,他們有時候也很痛苦,就是實務部門呢,他的工作性質決定他所面對的一些難題,在解決過程當中,有的時候確實是他們會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呢,就是我們理想的這個要求呢,或者說比較文明的要求呢,又是另外一個層面。

許戈輝:我理解,您說的就是他民用不同的語境在說話,那勢必雞同鴨講。

李玫瑾:不同的語境,實際上是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社會背景。

許戈輝:對。


李玫瑾:而且有些就是比如說龍布羅梭,就是最早研究犯罪人的一個學者,是義大利人,他就說過這樣的一個話,他說犯罪人呢,實際上是介乎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間的一個群體,他認為有很多犯罪人他並不是我們那些法學家們想像的那類人。他說其實有很多這個法學家們站在道德的高度上,然後對一些這個社會的問題表現出一種理想化的狀態,他說實際上呢,這些人的身邊呢,比如說監管的警察,就是獄警,然後接觸他們的法官,或者檢察官,或者警察,以及包括這些罪犯身邊的親人,他們對這些人(犯罪人)的了解往往和那些就是站在道德的層面,或者站在一個理論上層面的人,他們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們會發現有些犯罪人連家人都已經放棄他了,都不讓回家,為什麼?因為他不光禍害社會,他也禍害家人,然後呢這個家人沒辦法就希望推給警察,那麼警察呢,他們又需要依照法律去行事,所以這個有的時候,我們看到這個社會的,它就是我在這個角度,我又接觸實務部門,我也接觸理論界,所以我經常能感覺到這個兩個界的這種沖突

C.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的育兒方式有效嗎

這兩天,如果你是一位學生家長,你一定被這個講座視頻刷屏了。

講座的主人公叫李玫瑾,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犯罪心理學專家,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經常在自己的博客、微博中分享案例。不少人也在央視《今日說法》《開講啦》等節目中見過她。

這個視頻走紅後,李教授自己也有些驚訝,她在微博中說:「一直沒把『成長心理』作為專業或主業,自認的主業是犯罪心理研究與偵查心理分析。未想到,研究順得的心得因一次公益講座在十年後讓我成『 育兒 專家』,我從未以此內容發論文或著書,包括這次傳播也不是我所知所為,真是應了那句話:有心栽花『花自怡』,無心插柳柳成蔭。」

很快,演講視頻的高清全集也被找了出來,完整視頻有近兩個小時,探討的是青少年常見心理問題與對策。而在朋友圈中廣為流轉的版本,其實是其中對於 「孩子6歲前該管什麼」 的解答。

十年前的視頻為什麼會突然火起來? 有家長說,因為觸到了家長教育中的命門——如何對孩子說不,干貨滿滿,值得一看;也有家長覺得,一刀切的方法不適合所有孩子。

我們為大家整理了講座中的主要觀點(摘選)——

1、孩子6歲之前管什麼?

2、如何訓練孩子?

3、如何克制誘惑、學會忍受?從遏制食慾開始和芹

4、如何讓孩子學會忍受?讓孩子不自私

5、如何讓孩子經歷挫折?讓孩子「吃苦」

老師、家長 對這個瘋傳的視頻怎麼看?

杭州市拱墅區青少年宮書記張敏

李玫瑾教授的這個視頻,為何在十年之後突然點爆網路?除了信息技術的進步、新媒體的發展、網路驚人的傳播力之外,更多的是,當下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更為重視,當然也更為焦慮。

對於經歷親子關系惡化和 社會 高速發展中的種種怪象的家長來說,迷茫焦慮已成常態,因此他們對專家如救命稻草一般的渴望。

李玫瑾教授的很多觀點和做法,確實有一定的操作性。具體到一個個獨特的孩子的具體問題,還是需要家長有自己的認知和判斷。其實,對於任何一個專家的觀點和建議,都應該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否則,遇到專家截然不同的觀點,會更無所適從。

李玫瑾教授的家庭教育講座有別於其他的,是她的工作特點決定的,可以給家長帶來不同的視角。

杭州市鳳凰小學校長繆華良

我認為,對孩子的教育應該是先嚴後寬。小時候不做規矩,長大就旁棚舉更難,到了十三四歲時再適當放寬。

在教育孩子上,很多時候我們缺乏一種必要的策略。往往是簡單粗暴、過度寬容,甚至用溺愛來替代正向的引導。我的媽媽沒有上過學,但在教育運碧我們家兩兄弟上,也一直主張用先嚴後寬、以身作則的辦法。李教授有實操的辦法,比如怎麼等大人吃飯,用分橘子的方式給孩子做榜樣,樹立家庭的觀念,但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傳。

家長們說:更應該給家裡的老人看看

4歲男生家長謝媽媽:

12歲女生家長胡媽媽:

看到這個問題,我去查找了李玫瑾教授這四個「不」的出處,避免斷章取義。

在學習了李玫瑾教授的視頻內容後,我發現,她的「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是針對3-5歲孩子想要通過哭鬧達到某種目的的情況,對孩子做一次「克制任性」的訓練。

除此以外,在孩子情緒平復後,還要通過溝通,為孩子「留一條路」,鼓勵TA在下次有需求時,用語言而非哭鬧表達出來,如果TA的解釋被父母認可接受,就可以滿足。

也就是說,李玫瑾教授想要告訴大家的是,如何應對3-5歲孩子以哭鬧達成目的的行為,以及情緒處理之後如何與孩子做進一步溝通,幫助TA了解到未來可以怎麼做。

一種 育兒 方式是否有效,取決於哪些因素呢?

我認為,有幾條原則可以參考,一是這種方式是否遵從孩子成長的科學規律,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如果方式與成長規律相違背,即使短時間內有效,也有可能在未來造成不良影響;

二是使用的時候是否用對了情境,比如,孩子哭鬧如果只是在表達自己不舒服的感受,那麼,採取「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的方式,傳遞給孩子的信息就有可能是「爸爸媽媽不理解我,不能接受我的情緒」,進一步認為「表達情緒是不對的,我是不好的」,從而壓抑自己的情緒;

三是是否能堅持使用,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沒有一種方式能夠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用正確的方式,堅持使用科學的方法,才能發揮效果,促進孩子的 健康 成長。

李玫瑾教授是心理學教授。

我認為她說的「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的 育兒 方式是非常有效的。

這個說法是建立在對孩子的尊重,愛護、理解、陪伴基礎上的。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要建立與父母的親近、信任、友愛,並通過這種積極的關系,建立他對世界的認知,建立他的安全感。

做到了這些,對孩子來說就是非常有效。

其實,這種方法不僅對小孩子有用,對成年人也是有用的。

想想看,一個成年人對另一個成年人,如果沒有尊重、沒有信任,只是打只是罵離得遠遠的,關系會好嗎?會親近嗎?明顯的不會。

那麼小孩子,他的心智不成熟,她的感情不豐富,他的力量很有限,那麼他對大人的期待更多,就完全依賴於大人。

所以,我們要按照李教授的說法去做,多親近,多陪伴,盡量的給孩子營造安全的 健康 的合適的心境,幫助他成長。

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很好理解,先不說這種 育兒 方式是否有效,我們可以反過來看看如果我們又打又罵又說教又走開會出現什麼問題。

孩子犯了錯誤

1如果家長不分青紅皂白對孩子上來一頓打的話,不但給孩子身體上造成傷害,而且孩子在心理上也會受到影響。如果孩子怕了,他可能在以後不會犯同樣的錯,但是這樣的孩子在做事方面就會畏手畏腳,沒有自信,因為他不敢犯錯。雖然古話說,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現在對「孝子」這個詞,會有一點點貶義在裡面。因為這樣的人只會聽父母的話,沒有自己的主見。如果孩子不怕,那麼越打就會越讓孩子反抗,他可能表面上聽話了,但是其實心裡不服氣的,時間久了要麼爆發,要麼憋出病來。

2父母用惡毒的語言罵孩子也是不可取的,因為有時候父母急了會不假思索地說出很多傷人的話,有時候自己並不覺得,但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孩子會記在心裡的。這樣的孩子也會產生自卑,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在父母眼裡居然這么差勁。

3說教就是講一些沒有意義的大道理,道理人人都會講,但是有幾個人會聽進去,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恐怕很難吧,如果父母總是在孩子耳邊嘮嘮叨叨,孩子只會覺得心煩,脾氣變得暴躁。

4孩子如果犯了錯,父母不管不問就走開了,那麼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沒有錯,或者沒什麼大錯,那麼他以後可能還會犯,錯誤會越來越大,導致嚴重後果。

所以說,如果上述做法都不可取,那麼李玫瑾教授的 育兒 方式還是可取的。聽上去道理很簡單,但是父母真正做到不容易,因為孩子犯了錯,父母有時候很難平復自己的情緒,很容易失控。所以教育孩子,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方法。

那麼如果孩子犯了錯父母到底該怎麼有效實行這種方法呢?

首先,父母一定要先冷靜下來,不能心急,可以問明白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然後用很簡單的話告訴孩子這樣做哪裡不對,應該怎樣做。一定要讓他知道錯在哪了,重復的話不要說,說一遍就行了,然後再告訴孩子如果以後再犯同樣錯誤,會得到怎樣的懲罰就足夠了。 懲罰一定要做到,因為父母要言而有信,不能只是嚇唬。 最後媽媽要一定要表達對孩子的原諒,信任和愛。

有些話可能說的有點嚴重,有些人會覺得自己都是這么被父母教育過來的,也沒什麼問題。但是有時候,有些影響已經存在,只是我們無法真正了解自己,因為我們都是平凡的大多數,這就是無法優秀的原因。

我很喜歡李玫瑾教授,很贊同她的很多觀點。

打、罵、說教、走開,行得通嗎?

孩子從你的「打、罵、說教、走開」這四種反應中,會學到什麼?

是不是會學到如下幾個技能?

(1)以暴制暴

——當他面對弱小時,他也學著你用武力解決問題;或者,當他長大了,會用武力反抗你。

(2)語言暴力

——你罵他,他罵比他弱小的同學。你罵你的孩子,你的孩子長大當爸媽了,再罵他們的孩子。原生家庭也有鏡像神經元,教育模式也會有傳承的部分。

(3)嘮嘮叨叨

(4)冷漠

——當孩子大了,你遇到問題了,孩子也走開?學著你的處理方式來面對問題?

當你發現,這四種方法給孩子帶來的長期效果都是糟糕的,你還用嗎?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

這四種方法,可能短期內有效。

「打、罵、說教、走開」,當你這樣對待孩子時,孩子有可能會因為恐懼和害怕而不去做那件事,但一旦他長大了,有反抗的力量之時,你的「打、罵、說教、走開」,對他還會有效果嗎?

一旦想明白這些,你就是時候學一學其他更有效更科學的 育兒 方法了!

比如李玫瑾教授建議的方法,比如正面管教。

作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的 育兒 方式具有 很強的實操性 ,但任何問題都不能一刀切,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還需要父母看孩子當時的具體情境。

任何理論都有它的局限性,對於李教授的「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我們也了解到是針對3-5歲孩子而設計的。 3-5歲的孩子處於成長敏感期,也非常懂得觀察身邊的世界,當他們想要得到某樣東西,哭鬧是最便捷的途徑 ,也是對父母最有效的方式,遇上爺爺奶奶在場,更是立馬心軟,「成全」孩子。

而李玫瑾教授的建議,就是針對這種情況,對孩子做一次「克制任性」的訓練,和心理學實驗的「延遲滿足」有相似之處,但更具有實操性,非常值得家長們借鑒。

而且,最重要的不是在面對孩子哭鬧請求滿足時候採用「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而是在他情緒平靜後,鼓勵孩子在下一次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而不是哭鬧。

年齡3-5歲是一個非常具體的數字,孩子哭喊達到目標,這也是非常清晰的應用場景,但是,我們仍然需要注意一點,對父母而言也是最困難的一點, 就是判斷,孩子的哭喊是真心的需求,還是一種無理取鬧,只是想通過哭喊來達到目的, 這兩者之間有著非常細微的差別。

比如,在逛書店,4歲的兒子非常喜歡那套恐龍繪本,但是你覺得貴,而且最近剛剛買了不少新繪本還沒看完而不想買,或者把書名抄下來到網上買,可以省下不少錢。

於是,孩子哭了,甚至耍上脾氣坐到地上打滾不讓走。此時此刻,你會怎麼做呢?妥協買下還是遵循「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原則呢?

其實,父母的做法並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 關鍵此時此刻,你准備如何和孩子溝通。 在公共場合哭喊,不太適宜,所以,「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是一個原則,但如何讓孩子停止哭叫是最大的需求,畢竟這里不是在家。

接下來的處理, 可以詢問孩子為什麼喜歡這套繪本,來判斷繪本在他心目中是真心非常重要還是一時看見心血來潮就要買, 如果真心很喜歡,可能是在同學那裡聽說的,久仰大名了,那能不能滿足他買繪本的同時,給他提一個小要求,回家整理自己書架,把繪本歸類,或者看完這套繪本後給自己復述一下這個故事等等。

所以,在我看來, 孩子有需求,不能完全滿足,但也不能因為年齡等等框架限定自己。最合適的辦法是,判斷當時的情境,做出最優的選擇。

俺不知道李玫瑾教授是誰。反正俺從孩子小就是這樣教育孩子的。孩子都很 健康 聽話學習好。從小陪伴很重要。今天你陪他長大,明天他陪你到老。這就是幸福人生。今天你被利益所迷惑,明天孩子定是個糊塗蟲。不能把今天的應有的幸福放棄去換取明天不一定的幸福,這是舍近求遠的思想。本身就是錯的思想。怎麼能教育好孩子呢。自然的才是 健康 的。以前有人總拿小樹苗不修理不會成才的例子做比喻。但是我發現自然生長的東西都不是傻子。自己都會盡力長到最好。如果長的不對稱肯定有原因。哪邊陽光多哪邊長的壯。哪邊水份土壤好哪邊根系發達。至於沒有按著人們的想的方向去長。那是因為自然界不是因為人類才存在的。人類的思想並非正確。

就如錢丟了可以掙,房倒了可以修,可孩子沒有教育好,也許一輩子也沒法彌補,一輩子的痛徹心扉。

但是,李教授的心理學告訴你,這樣的悲劇,是可以預防的。

所以懂一點教育,是每一個家庭一輩子的幸福,''慣孩子就是害孩子''這句話,可能流傳了上千年了吧?可是到今天,我們還常常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的悲劇在發生,比如某明星15歲的孩子居然犯了強奸罪的錯,這能不是一輩子都痛徹心扉的事情嗎?

任性的另一個名詞叫做:作,作的結果會怎麼樣,友友們懂的。

所以也因為這一點,李玫瑾教授會那麼的廣受歡迎、受人尊敬受人愛戴,玫瑾教授的話語,可以用''雪中送炭,沒齒難忘''來形容,因為她拯救的是孩子,預防的是痛徹心扉。

玫瑾教授有一句非常經典的值得收藏的話:凡是不合常理的,都有來路!追根溯源的因果邏輯論證,體現著她的科學與嚴謹,
玫瑾教授的''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是一種預防孩子任性妄為的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人只有從小培養出良好的行為習慣,長大了才不會膽大包天恣意妄為,不懂得尊重,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敬畏,不懂得顧及他人感受,試想,一個自私的,缺乏團隊合作精神的孩子,不論是在單位,還是在公司,怎麼能開心 健康 幸福的生活?

所以,我們愛孩子,也要有度,懂得什麼叫做溺愛,溺愛,收獲的是,十年二十年後悔青了腸子的後悔。

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的具體方法是,在孩子第一次任性的時候,比如孩子哭鬧著還要買小 汽車 ,這時就要把孩子抱到一個單獨的安靜的空間,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看著他哭,讓他知道任性沒用,不哭了,再跟他說,要可以,但必須給我一個合理的理由。

更具體的操作與後面存在的道理,篇幅關系,咱有機會再聊好嗎?

我認為李玫瑾教授「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的 育兒 方式是正確的、有效的。

孩子小的時候慾望得不到滿足就會大哭,因為哭了就得到自己想要的了,到會走路時的抗議方式就是大哭大鬧摔東西打滾兒,家長要是就此服軟認輸,滿足了孩子的願望,那這個孩子隨著年齡的長大就會變得無法管教,發展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我非常認可李教授的觀點,不能慣著孩子毫無道理的任性,要學會說「不」,不該做的事要段然拒絕,等孩子哭夠鬧夠冷靜下來以後,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這樣做的理由,決不能一味地遷就、溺愛。

孩子從小在我身邊長大,奶奶姥姥也都在身邊幫忙,這是大背景。這種方法我用過,在孩子二歲左右的時候,用過大概三四次。他提出不合理要求不被滿足的時候就哭鬧,我把長輩趕走,誰也不能近身,奶奶姥姥生氣都沒用。我就看著她哭,中間給她擦個臉,把她放好以防他摔倒,哭了四十多分鍾,漸漸變成抽泣,給他水喝,以防他缺水。看他心情平穩就試著說道理,等你說的時候他繼續鬧,我就不啃聲。等待下次機會。最終他心態平穩,但還在抽泣,我就把他抱起來放在懷里給他講道理,語氣堅定。讓他看著我的眼睛,這時候他就會道歉了,我告訴他我接受道歉並且我非常愛他,並親親他。之後和他一起做 游戲 。現在我家孩子四歲。你告訴他一些事情他都不會再鬧,只是有些東西是他特別喜歡的,我就買給他,但是前提是我會給他布置任務,完成任務才可以。我覺得這個辦法特別有效。

D. 我是一名高中女生,學文科的。真的很喜歡變態心理學和犯罪心理學,想報考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有些疑問:

本人公安大學畢業生,一一回答你問題:
1、收,我就是文科生,大學法學系。
2、公大是提前錄取,也就是在第一批志願之前,分數線較高,須一本以上,雖說當時有同學是二本進來的,但畢竟我們比的不是關系。
3、春姿女生身高不得低於1.6米,雙眼4.8以上,這是鐵定的。
4、按你說的你應該主修犯罪心理學。現在本科有這襪畢個專業,但研究生就不知道了,畢竟畢業了5、6年,一些情況不太明扒好絕了,可以上公大官網查詢。
祝你如願考上(盡量找些關系,要不競爭極端激烈)

E. 李玫瑾對於孩子教育問題的視頻

李玫瑾視頻講座全集 網路網納蘆盤

鏈旅鬧接: https://pan..com/s/1xh-iupVplDkFWSTDJ3h5Fw

提取碼: q2he洞鎮帶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F. 李玫瑾的介紹

李玫瑾,女,1958年出生,畢棚鎮世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旅襪現鏈肢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由此提出預防犯罪要從未成年人教育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