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能學好中醫專業
第一單元:中基50;中葯50;西內40;法規10
第二單元:中診50;方劑50;西診40;倫理10
第三單元:中內90;針灸60
第四單元:中外40;中婦40;中兒40;傳染病30
我是五色土聊 歷史 ,我來回答:
要想學好中醫,要具備以下條件:
其一,你要有很高的悟性,敦敏持重,是那種心有靈犀一點通的人。
其二,你是中醫世家的後人,或者是有這種學習的環境,耳濡目染。
其三,要有德行,有仁者之心,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既常言說的醫者父母心。
其四,你要有謙虛卑下之心,拜有緣的高人為師,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其五,你發自內心的喜愛中醫,你覺得為患者解除病痛,會為你的內心帶來極大的滿足。
其六,你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文學功底扎實,博覽群書。
你如果具備了以上條件,就有了學習中醫的基礎。
清代名醫黃元御,不是醫學世家,他通過自學和拜名師,終成一代宗師,他是乾隆皇帝的御醫,曾著有《黃元御著作13種》、《四聖心源》、《道德懸解》、《周易懸象》等,乾隆爺曾親書」 妙悟岐黃 」來褒獎他的學識,用」 仁德葯濟 」概括了他一生的人品,它的外文名字叫」 黃葯師 」,跟金庸筆下的黃葯師,不知道是不是巧合,也許金庸老先生也很欣賞黃元御吧!!!
你好,我是中醫二羊。作為一位中醫專業出生的臨床中醫生,我來分享一點我的經歷。
第一點:學好中醫專業未必意味著學好中醫一個中醫葯大學裡面的中醫專業,我們都知道課程有中醫基礎,西醫基礎,還有英語等等其他的課程。
中醫專業學的好的同學往往各個科都學得很好,所以他們的考試成績都非常的漂亮,甚至很多拿獎學金等等。
根據我的經歷,我發現在學校的時候,中醫專業學的好的大多都是女生,畢竟女生背書背知識的能力比男生李轎悶要強,並且容易下苦功夫。
但是下了臨床就不一樣了,能很比較喜歡中醫的女生真的很少,這我想也是,估計為什麼 歷史 上還是少有中醫大家是女性的。
我並沒有任何歧視女性女生的意思,但是總體來看我身邊的人喜歡中醫,並且用好中醫的女性相對於男性要少。
學好中醫專業各門課程考的很好,但並不意味著中醫學的很好,中醫學得很好,也並不意味著中醫學的很好。
第二點,中醫知識學得很好,並不意味著中醫臨床很好。我們都知道,學習中醫需要記憶大量的知識,還有葯物,方劑等等,這些基礎知識也是必備的,但是這些知識學的好的同時也有一個弊端。
一旦下了臨床就會發現中醫臨床是非常的靈活和需要變通的,書本上教的一些知識,這個時候有的反而成了死的東西。反而成了條條框框。
第三點,中醫臨床在課外,我想想要學好這門專業的話,不僅僅局限於課本,或者是背好書,考好試。
上學時候我不是一個乖乖的學生,看的課外書比較雜,或者是中醫課外書比較多一點。下臨床了,我反而覺得我以前看的課外書對我幫助比較大。
最後,學好中醫真的是要花很多的功夫和時間,那我現在下臨床也發現上學的時候背過的方歌,歌訣,熟讀過的經典條文,對我非常的有用。
我們的後面的一些中醫學子,或者是師弟師妹們在基礎這方面多下功夫。當然中醫一輩子都學不完,書看不完,後面的路還很長。確定自己是真的喜歡中醫就下定決心學吧,
如果不喜歡沒興趣,可以趁早改學別的。
我是中醫二,中醫於我而言是一種愛好,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態度。
一、最重要的是需求和興趣。自身或家人體弱生病久治不愈需要中醫,見證過中醫治療效果產生興趣。只有有需求和興趣,才能自願投入大量精力去學習。
二、醫學院的中醫專業,學習內容多,要側重基礎知識的記憶,經絡穴位,方劑中葯,經典條文。為以後臨床打基礎也為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做准備。
三、樹立長遠目標。學好中醫困難很多,知識書籍汗牛充棟,自身認識、悟性局限性,外界干擾質疑誘惑。只有確立終身學中醫,才能不被眼前的短期的問題干擾。
四、獨立思考。現在是學好中醫最容易的時代。舊時「江南諸師秘仲景方而不傳」,現在網上各種中醫大師的真知灼見帆念都能查閱學習。哪彎只要你想,你堅持,沒有什麼能阻擋你。
五、盡快入門。中醫是為治病救人的,臨床效果差是沒入門。早入門才能有機會登堂入室。
這個問題好難回答啊!
先問兩個問題
1、要說學「好」,好的標準是啥,跟誰比?
與扁鵲、華佗比,還是跟 張仲景、 李時珍、皇普謐比,還是以施今墨、張錫純為標准,還是以當今的中醫博士畢業為標准?還是以研究出一個治療某種病症的特效通用方為標准?比如治療某種罕見病。我是能治療普通型白發了,能讓黑發人種的人終生不長普通型白發。
2、你是上中醫專業本科學習,還是業余學習?
下面發表我的觀點
1、先說最簡單的:業余自學。在當今的醫療法律制度下,沒有執業醫師資格,就不能行醫;在當今醫患矛盾白熱化的 社會 ,動不動就訛詐你幾萬,甚至上百萬,你即使通過自學,已經對古醫書的內容字斟句酌、倒背如流、融會貫通、學富五車,敢給誰看病,先扣一個非法行醫的帽子,啥都完了。你學了,只能給自己用,給家裡人用,而中醫學是經驗醫學,沒有大量的臨床實踐,想妙手回春,手到病除,只能是做夢!現在剛剛開始試行的中醫「確有專長」操作,也只能局限於某一方面,那樣的話,人群小,經驗就會少,要想經驗豐富是不可能的。
病症是從瞎治開始的,沒有大量的病人作為實踐的基礎,有再深厚的理論基礎也沒有用,再說了,醫學的理論多數是瞎編的,不通過臨床實踐,根本不容易理解。還有,名醫沒有壽命太短的,太短了就沒有那麼多的經驗,就不會成為一代名醫。多數人都不服我說的:醫學理論是瞎編的。縱觀所有的中醫書籍,沒有合著,都是獨著,因為合著必然要吵起來。當代的中醫教科書是學西醫的人士編的。所以寫到「消渴」章節時,裡面既有「消渴」,又有「消渴症」,又有「消渴病」,還有「上中下三消、腎消」又有「糖尿病」,一塌糊塗。
醫學復雜萬千,醫學博大精深,沒有名人指點,很難深悟其理。就連那些字都很難搞清楚,再加上本來寫的就不清楚。《黃帝內經》里的許多生僻字(所有的生僻字可以到我的qq空間的日誌里去找),連字典里都很難查到。查到了又有許多解釋錯了。當今最權威的《漢語大字典》中的許多關於醫學方面的「 字 」的解釋出現錯誤。我已經給其糾正了20多處,故此編委會贈送我一套《漢語大字典》。到現在已經發現了100多處。全部寄到編委會了,待其再版時進行修改。
( 紅色的版本是贈送給我的 )
2、再說比較難的:
通過學校學習,首先要高考成績優秀,記憶力好,在校期間刻苦學習,成績一直優異,不斷進取,研究生,博士生,拿到畢業證,但是這時只能算學到了理論,而沒有實踐經驗,如同馬謖一樣,只善於:紙上談兵。治病的經驗要來源於實踐,而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才不是盲目的實踐。但是問題是,中醫理論大部分都錯著呢,怎麼能學完了就技藝超群呢?因為不論中醫與西醫的醫學理論,都是從瞎編開始的,而且多數都錯了,所以教科書在不斷地被修改。因為中醫沒有長足的進步,就沒有大刀闊斧的修改。我正在從事這方面的努力,而且經過這樣的努力後,學完了就會診治病症。醫學的理論和臨床大部分是脫節的。看看我以「風」字為首,把與風有關的中醫和西醫方面的知識串通起來的效果圖。通過造出新名詞,准確表達事物,在中西醫間架起了一座立交橋,這樣中醫和西醫的結合就融合在一起了。
將來的醫生必須中西醫都會,因為中醫 與西醫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只有取長補短,才能在治療病症時得心應手。
3、最後說最難的。
以「神醫」為標准。因為人體是整體,奧秘無窮,是與自然界和整個宇宙密不可分的,而(語言)文字是非常笨拙的,不能用現有的文字表述明白,而且永遠也表述不明白,只能是個大概,而且必須在共同認知的基礎上才能明白。比如經絡,沒有一定內功的人,或沒有內視能力的超能力的人,永遠不可能清楚其中的奧秘,只能知道一點皮毛而已!
西醫通過解剖,永遠也解剖不出經絡、穴位、精神、意識,等。離開整體和活體,非常多的功能是不存在的。所以西醫不可能擊垮中醫,中醫也不可能擠垮西醫,西醫的優勢人所共知。只有中醫與西醫,包括其它醫學完美結合才是正道。
怎麼又是一個相似問題。
我給你指條路。讓您找到路。
讀經典 跟名師 上臨床
跟明師,讀經典,勤臨床
醫者仁術,學醫先立德
?:如何能構學好中醫專業?:那就是能構二字,有信心!感恩於 社會 !高雅丹薄的思想品征,晨救人類的人才,才能學好。如孫思邈,扁鵲,華佗,素素,朱丹溪,軒轅傳奇的人物,太上,太乙,九銀真經,張三峰經典,從文字出坎到當今盛行,沒有信承,根本無力專業之談論。學好中醫:一,從自已適變人體,看古書有多辯能力,二,書中有取徑,三,學藝仿師,得忽精華,師言曰:假傳萬倦書,真傳一詢活的原則。四,勤奮之勞,就會有好的收益!
『貳』 如何系統學中醫
如何快速系統學習中醫呢?
基礎階段。從什麼是中醫開始學起。古代師徒相授,往往從歌訣開始,如李時珍的《瀕湖脈學》、汪昂的《湯頭歌訣》、陳修園的《醫學三字經》、《葯性賦》等,在學習的同時多多親近葯材,熟悉葯物的生長、採收、炮製工藝、方法,但是保持一張白紙,這些基礎性的學科不涉及太多的理論,給初學者一個大致的印象,這就是所學的中醫,或者說這就是中醫。
入門階段。雖然學習了這么,但這並不算是入門。因為具體的理論還沒有接觸到,這個時候就需要閱讀中醫的經典《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入門亦不許雜亂,只需多讀經典,多多體會中國古人的思維模式,體悟中醫的道,我們不一定要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要理解,只需懂得大概的含義,以及整本書的內容。
臨床階段。沒有臨床的中醫,絕不是一個真正的中醫。學習了種種經典理論,要想順手即來,更是一件難事,沒有苦功夫豈能成就。這個時候會發現經典就像水的源頭,不斷地滋潤臨床的思路。但是擁有經典並不能治好你見到的所有疾病,這個時候就要旁及百家,去尋找其他人治病的法子,漸漸擴充自己的知識庫。
悟道階段。在有了一定的功底以後,就需要悟道中醫。可以讀讀中國古典的書籍,天文地理,歷法網路,都要有所設計,體會古人那種淳樸的思維。當然更要留心生活,留意大千世界。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可見閱歷的重要性。因此悟道是至關重要的。古代人可以夜觀天象,晝察地理,都是生活的高手。
如此四步,方可為中醫大家。
要想快速系統學習中醫,首先在主觀方面要求你具備兩個要素:於細微處洞察,於宏觀出概覽,中醫是集心法和技法,集道與術為一體的學問。
從醫學角度來講,要系統的學習中醫,你就需要從這樣幾個角度來切入,搞懂以後你就會學得很快,
搞懂中醫是基於一個怎樣的是世界觀
中醫是怎樣一個生命觀
中醫的思維方式是什麼?有哪些?
中醫是如何理解疾病的
中醫的治病原理
中醫的診斷方式有哪些?原理是什麼?
中醫的如何辨別疾病,如何辨證施治的?
中醫八套辯證法的原理和思路是什麼?
搞懂中醫的望聞問切、三部九候、學會四識:識醫、識病、識葯、識人。
這樣梳理清楚之後,你才叫系統的學習中醫,
如果你開始按照這個學習清單去學習,想必自然會事半功倍,中醫流派很多,但是多數流派都屬於一家偏見,不必理會,所謂「智者察同,愚者察異」 ,大道至簡,生命本來是簡單的,原理也是簡單的,復雜是因為看到了表象,簡單是因為見到了根本,不管是看黃帝內經還是看傷寒雜病論,關鍵在於洞察,總結和反思
『叄』 中醫可以自學嗎要從什麼地方開始著手
中醫可以自學
筆者是自學中醫,也是逼上樑山的。那是老伴得了左心衰,上四樓歇8次,提顆白菜都氣喘,花175元5付中葯,人緩過來一些,大夫給開步長腦心通,每天10元,一個月下來,我的工資只剩下50元,生活費沒了,得想個招,自己動手,不花錢,還得有效果,仔細分析,現學扎銀針那是陽春白雪,必須有專業知識,而按摩測是下里巴人,手指頭總比銀針面積大的不知多少倍,不離穴也不離經,花了50元買了4本按摩書,按圖索驥,先治她的高血壓,每天堅持下去,一分錢不花,效果卻很好,血壓被控制到正常水平。
當時帶著問題去學,她身體有什麼疾病,就去翻書,看《針灸甲乙經》,找到她外陰瘙癢和白斑,按照書里的做法,順時針補蠡溝穴,很快外陰瘙癢自愈,這樣邊實踐邊學習,學習即快記得還牢,她的病好了,逐漸我的中醫知識越來越豐富。只要有恆心,有目標,有的放矢去學中醫,一定會有收獲,我最大的收獲不但自己 健康 了,還有讓更多相信我的人獲得 健康 。
中醫可以自學,中醫必需自學
一.中醫,可以自學。
當代大師李可(1930--2013),在監牢里,沒人教,靠自學。一本《傷寒論》起家,研習踐行一生,創造了當代中醫的輝煌。
二.師付引入門,修行靠自身,自學就是中醫修行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份。
大師蒲輔周(1888---1975),跟師三年,18歲開始行醫川北山村28年,1934年懸壼成都,1955年載譽京城。弟子們說師付有一個幾不變的習慣,每天早晚都要習讀經典幾個小時。
三.中醫大學畢業生也需重新自學經典才能成為合格的中醫人材。
李士懋(1936---2015)作為中國第一批中醫行喚大學畢業生,行醫十七八年,卻感越醫越力不從心只好從傳統經典里開始自學,研習踐行三十多年,提出了以脈診為中心的辨證論治理念。譽贊為「求學中醫的一盞明燈」。
可以說他們都是用自學方式修成了一代中醫大師。我等凡輩,用自學的方式只求學中醫更是應該的。
自學中醫不難。即使你對中醫一竅不通,只要你相信中醫,想學中醫,拿起中醫書來讀就定能學有所成。
學中醫難,難在初學時選對路。
學中醫路沒有捷經。斜路歪路若干條,都不通中醫。正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學習踐行中醫經典。
沿著這路走,一般人學習三至五年,給你家人親友治點常規病患,吃點保健葯保 健康 是足夠的。還有高一點的理想,跟著那些大師們走過的路走,那就是研習踐行中醫經典。
初學者感到的困難是,中醫書里全是從未見過的中醫名詞和難懂的專業術語,我認為可分為兩步走。
第一步.學習中醫基本知識。
在書店裡買四本書:
1.中醫基本理論。
2.中醫診斷學。
3.中醫葯學。
4.中醫方剤學。
中醫基本鬧襪理論和診斷學隨便翻翻,以後需要時再回來查一查就行。不必求甚解,因其中好多是錯誤的。
中葯學應較清楚地知道或背得二三百種以至四五百種中葯的性味歸經屬性,功效自明。其實找到訣竅做到並不難。
中醫方劑學。知道組方原理,熟習一百多個方劑的功效,組成,這自當必要。不必死記硬背。
其實中醫行家大家們一生使用的經方時方就只四五十個。常用中葯就一百多味。
以上最多一年時間可完成。
第二步.學習經典,運用經典。從經典中學會和掌握傳統中醫的臨床診治方法。
讀中醫經典難在古文,又多用縮略寫法。應找好的導讀本,以便邦助你盡快掌握理法方葯的中醫技能。
被譽為「求學中醫路上的明燈」的李士懋先生的著作不失為這階段學習的理想教科書。
現簡要介紹一下李士懋先生的書:《李士懋田淑霄醫學全集》(下簡稱全集)
全集分為上中下三卷約2400頁,330萬字。
張仲景說:「觀其脈征,知犯何逆,隨征治之。」
李士懋先生將張仲景的理念具體化臨床化,提出:以脈診為中心,以脈為主解釋望聞問三診定症,依症立方遣葯的辨證論治系統。並將其貫穿於整個著作。因檔彎凱此在書中可若干次看到一句話:有其脈,又可見用脈解釋的一二征,就可確定其症,然後立方遣葯。
按內容分,全集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大類: 脈學經典《瀕湖脈學》《四言舉要》導讀及李先生的著作:脈學心悟,陰陰脈診。共約250頁。
對各種單脈,復合脈,復雜脈(陰陽脈)的脈象,脈理和脈診進行了通俗准確的解釋,
提出了脈診的綱領:首辨虛實,沉按有力為實,沉按無力為虛。其意義是:大大地減少了對各種類脈的辨證難度,破除了脈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玄妙感。有綱可循,這對臨床中如何運用脈診,提高脈診效果有極大的邦助。
第二大類: 中醫經典《傷寒論》《溫熱論》《濕熱論》導讀和經方時方案解。共約600多頁。
李先生,對經典先是一句一字地導講,每章節完後都對理法方葯實用性很強的總結。
如《傷寒論》總結:以脈為中心辨證的六經八方證,太陽的麻黃湯證, 桂枝湯證。陽明的白虎湯證。大承氣湯證。少陽的小柴胡湯證。太陰的理中湯證。少陰四逆湯證。厥陰的烏梅丸證的總結都以脈為中心解讀:一脈,但見一二症,一證,一方。
《溫熱論》總結:溫熱病本質是郁熱。分為衛分,氣分,營分,血分,實際就只氣分,營分。治法:清,透,滋。代表方劑:新加升降散加減。
《濕熱論》總結:濕熱分正局,變局。正局病在脾胃。治法:分消走泄。變局為化熱化燥歸入溫熱病治
對經典,醫儒們喜歡用華麗飄浮的語言來解讀,即所謂的高進高出。李士懋先生則是另一種風格。即高進低出。用通俗實際的語言,解釋經典的深刻內涵,並結合自己豐富的臨床經驗,常讓你每學懂一條經典就可掌握一條臨床醫理。深入淺出,綱領清楚,理明法清,證據充分。
第三大類: 醫案及篇幅不大的中醫雜文。約1500頁。
收彔了1200餘醫案。幾乎涉及常見的各種疾病,大部份是多診次的大醫案,每個醫案後都有點評,這對學者如何將經典理法方葯的要領運用到臨床中有很大的示範邦助。
更重要是這些醫案都是以脈診為中心的辨證論治系統在臨床中的應用實錄
脈診是四診望聞問切中的定海神針。以脈診為中心,不管多復雜的病症面前,你會臨陣不亂地去辨明其證。只有辨不清證,沒有治不了的病。有脈就有證。這就是中醫治百病的秘訣。
初學者沒經驗可循,有這個」定海神針",也可讓你至少找到一個接近的證型,雖不能一次成功,至少可讓你少犯虛虛實實之誤
學完後,這中醫治百病的知識應足夠你自用了。若你還想探尋中醫決生死的大法,再走一步,學經典,向大師李可學習。:
李可,李士懋二位是當代最卓越的中醫經典的研習者踐行者,都是《傷寒論》的優秀學生。(李士懋屬《傷寒論》的李時珍派(即小劑量化)。李可屬《傷寒論》經方原派(即按經方原劑量)。)
在中醫路上,堅持學習經典,你的路就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高。
首先肯定能。我於四十多歲開始學,當時骨折完身體行動不便,思前想後,得改變自己。於是賣了《針灸學》,先從十二經脈起。書中有針灸的練習方法,就開始練習,並按古書上的補泄法,給我自己扎。針完後,人走路明顯輕鬆了好多。就思考原因,慢慢悟。一個問題有可能半年明白,有時更長時間。大家如果學,建議買中醫大學教材,這個相對比較准確。先弄懂十二經脈,再結合自己和家人的身體狀況,慢慢悟。同時可用《本草綱目》中的食物來調理,慢慢就會有進步。
中醫是可以自學的。
初學,建議還是先讀高校教材的好。
中醫教材基本把古典醫學著作的精華都摘錄並系統歸類總結了。
初學的時候,中葯和方劑先熟背,歌訣也要背,這些先背後理解。
剛開始,學習不要多,基本的基礎理論,中葯學,方劑學,診斷學,內科學讀完了後,要去醫院或者診所跟老師在臨床中學習。
臨床有了經驗後,再擴大學習讀書面。
1.可以自學。但想師出有名,行醫治病,開方救人,得要有執業醫師證,不然你醫術再高出事了也不好辦。
2.雖說學醫為了治病救人,但不能救死扶傷那就自學保身。
3.可以從中醫基礎理論入門,打好基礎,後面的古醫書文字才好理解。
4.建議黃帝內經,傷寒論,本草綱目,金匱要略,醫宗金鑒,古今醫案按等書必讀。
5.想學就得刻苦鑽研,堅持不懈,方得一招半式扶已救人,將中醫發揚光大。
6.僅供參考。
中醫是可以自學的。,說是自學,到關鍵時也得象拜師一樣問一問名醫。不然還是不通。比如望舌胎,有的醫生善長望舌胎,何顏色,是薄是厚,人家望了,你再望一望。慢慢就學會了。那切脈,也是一樣,醫生切了,你再切一切,看是何種脈象,主何病症。這也算一個過程,不是自學嗎,但自學是學不來的,不用一學期一季度地去跟人學,但關鍵時問一問就可以。決對沒有醫生會說,你不是我的學生,不告訴,這樣的人是沒有的。
當然診斷是缺一不可的,就是望聞問切,詳細復審,再確定用葯。
要耐著心地通讀本草綱目,當然那麼多味葯不容易記住,可歸類學習。每味葯都敘述了,生在何地,治某病,性質如何,根,莖,葉,花,各治何病,葯量多少,效果如何。那夲草備要,夲草從新,大明夲葯四百味,要細讀,。再就是學一學葯的制方,用酒炒,土炒,米湯炒,蒸,煮,曬等方法。因為有時進了生葯是要炮炙的。
中醫里包括十二經絡,每經都有多少穴位,它的位置在身體何處,是針是灸,等等。如手太陰十一穴。足陽明四十五穴,針灸書里講得很清,針灸書很多,可按一兩本來學。如針灸大成,針灸大全,朱簾針灸,這一本寫得最好。如能找到可學一學。
中醫名著必須學習,黃帝內經,八十一難經,醫宗金鑒,傷寒論,金匱要略雜病論。我們這里過去有一老醫生,能背誦傷寒論。
學中醫先從《頻湖脈學》開始,徹底弄懂診脈,再讀中醫臨床書籍,弄懂望聞問切四診分析臨症便可初步診斷疾病,然後開始讀《傷寒論》、《溫病條辯》,學到融匯貫通後,《醫宗金鑒》便可開始讀了,在這些基礎上,對診斷疾病便有了些小把握,再細研《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對葯性全面掌握,回過頭去研究中醫方劑——《和局方劑》、《醫宗金鑒》、《傷寒雜病論》等書籍里的方劑。古老話說:識症不識葯,十有九不著;識葯不識證,十有九不聽。這些中醫理論知識滾瓜爛熟了便可進行治病實踐了,中醫是憑經驗的,必須謹小慎微,記錄醫案,在行醫後可以開始學習針炙,一定要讀《黃帝內經》,便可在以前學到的理論基礎上,在治病的實踐得到質的飛升。中醫是一項綜合性的學說,名醫對地域、氣令變化、人們的飲食肥甘厚味或飢不飽餐都會相對作出治病的主旨,這讓一些不懂中醫的人更加一頭霧水,不管治療的良好效果草率地斥之為偽科學。
外觀!先弄一套唐裝,布鞋,手握二核桃!給人把脈時候不能笑!年齡不能低於四十歲,鬍子有多長留多長,頭發有多白染多白,家裡桌子上供一個渾身有麻點穴位裸體小塑料男人,理論上背會,氣血,脈絡之類詞!太陽系九大行星最少也要知道五個的名字,,抨擊現代醫學,把打針吃葯片說成比吃敵敵畏,百草枯還可怕,自己親戚朋友住院打120的事要嚴格保密!弘揚草葯萬能論,有人質疑,立馬提及古人,古書,與愛國情操!以及五千年精髓的話(標配語言,),接近醫院里有醫師資格證的真正大夫把他當成WiFi,你懂得,,,,,我們小區門口曬太陽老頭老太太中有個人就是這樣,老崔頭,猝於今年六月,享年59,心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