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表格製作 » 怎樣調整樹種的種間關系
擴展閱讀
怎樣改動移動數據 2025-05-16 17:43:26

怎樣調整樹種的種間關系

發布時間: 2023-01-14 21:24:35

1. 園林樹木配置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園林樹木配置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1、美觀原則
配植樹木時,在滿足其生態習性的基礎上,應講究美觀。這種美既有樹種個體的美,也有環境搭配後展現出來的美。
2、樹木之美應以健康生長為基礎
園林樹木的美不論是外形、色彩、風韻或與建築配合協調關系等方面,都要以生長健康作為基礎就是生長正常,而非衰弱或過分生長。有了健康的生長,才可充分表現其本身的特長和美點。園林樹木應充分發揮其自然面貌,除少數需人工整枝修剪保持一定形狀外,一般應讓樹木表現其本身的典型美點。
3、配植園林樹木時要注意整體與局部的關系
配置園林樹木時要在大處著眼的基礎上安排細節問題。配置中的通病是:過多的注意到局部,而忽略了主體安排;過分追求少數樹木之間的搭配關系,而沒注意整體、大片的群體效果;過多地考慮各株樹木之間的外形配合,而忽視了適地適樹和種間關系等基本問題。這樣的結果往往是繁瑣支離、零亂無章。為此,在樹木配置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4、進行園林樹木配置時,注意季節及氣候等變化
首先,應作到四季各有重點,三季有花開。如:在「五一」、「十一」、元旦、春節等節日前後應當有花果可賞,有園景可覽。此外,氣候變化也是應當考慮的。如:牡丹忌烈日、大風,為使牡丹花期長一些,對其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故宜在大樹下或背風向陽處。
5、園林樹木的配植要滿足園林設計的立意要求設計公園、風景區、綠地都要有立意、創造意境,配置時常常加一些詩情畫意,從而達到設計者的要求。

2. 簡述在混交林的陪育過程中調節樹種簡關系中如何調節樹種間關系中如何調整種植

技術。 (1)造林前:在選擇主要樹種的基礎上,確定好混交類型、方法、比例,預防種間不利作用的發生,以確保較長時間地保持有利作用;

3. 樹木種植間距多少合適

同品種的樹木、不同的栽種地形、樹木的不同用途,要求的株行距也有所不同。舉例如下:

映雪紅桃的種植株行距:平地株行距3×4m,667平方米植55棵,冠高控制在3m左右,形成立體結果,豐產性較好。山地、坡地、旱薄地株行距4×4m,667平方米植41棵;平原高水肥地可實行早期密植,株行距2×5m,667平方米植66棵,株行距2×4m,667平方米植82棵。

桉樹的種植株行距:以培育紙漿材為目的,桉樹株行距3×2m或4×2m為宜,造林密度為每畝83-111株;以培育中大徑材為目的,桉樹株行距5×2m或4×3m為宜,密度大約為每畝56-67株。

4. 信息調節種間關系怎麼體現

1.有利於正常生命活動的進行:如萵苣在適宜的波長下才能萌發生長、蝙蝠依賴超聲波進行定位、取食和飛行;
2.有利於生物種群的繁衍:如雄鳥求偶時進行復雜的「求偶」炫耀;
3.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信息傳遞有利於調整捕食關系,對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有重要影響(比如狐狸可以根據兔子的氣味進行追捕,群居生物可以根據「哨兵」發出的信息躲避敵害),從而影響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5. 混交林的混交方法

是指不同樹種的植株在混交林中的配置方法。配置方法不同,種間關系和林木生長也會因之而發生變化。混交方法有如下幾種:(1)株間混交:又稱行內混交。是兩個以上樹種在行內彼此隔株或隔數株進行混交。這種混交方法因不同樹種間種植點相距較近,種間發生互相作用和影響較早。如果樹種配置適當,種間關系表現有利; 否則,種間矛盾就比較尖銳。此法造林施工麻煩,一般多用於喬灌木混交。(2)行間混交: 又稱隔行混交。是兩個以上樹種彼此隔行進行混交。這種混交方法,種間有利或有害關系,一般多在林分郁閉以後才明顯地出現。種間矛盾比株間混交容易調節,施工也較簡便,是常用的一種混交方法,適用於陰陽性樹種混交或喬灌木混交。(3)帶狀混交: 是一個樹種連續種植3行以上構成一條帶與另一個樹種構成的帶依次配置的混交方法。帶狀混交可以緩沖種間競爭,即使在兩個樹種相鄰處有矛盾產生,也可通過撫育採伐來調節。此法栽植、管理都較方便,多用於種間矛盾比較尖銳,初期生長速度懸殊的喬木樹種混交。喬木、亞喬木與生長較慢的耐蔭樹種混交時,可將伴生樹種改栽單行。這種介於帶狀和行間混交之間的過渡類型,稱為行帶混交。行帶混交的優點是保證主要樹種的優勢,削弱伴生樹種過強的競爭能力。(4)塊狀混交: 又稱團狀混交。是把一個樹種栽植成規則的或不規則的塊狀,與另一個樹種的塊狀地依次配置進行混交的方法。規則的塊狀混交,是將平坦或坡面整齊的造林地,劃為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塊狀地,然後在每一塊狀地上按一定的株行距栽植同一樹種,相鄰的塊狀地栽植另一樹種。塊狀地的面積,原則上不少於成熟林中每株林木占的平均面積,一般為25~50平方米。地塊不宜過大,過大就成了片林,混交的意義也就不大了。不規則的塊狀混交,是在山地造林時按小地形的變化分別成塊地栽種不同樹種。這樣既可達到混交的目的,又能因地制宜造林。塊狀混交能有效地利用種內和種間的有利關系,可滿足幼齡時期喜叢生的一些針葉樹種的要求,林木長大後,各樹種又產生良好的種間關系。塊狀混交造林施工比較方便,適用於矛盾較大的主要樹種混交,也可用於幼齡單純林改造,或低價值林分改造。⑤植生組混交: 是種植點配置成群狀時的混交形式。即在一小塊地上密集種植同一樹種,與相鄰小塊地密集種植的另一樹種相混交的方法。由於塊狀地間距較大,種間相互作用很遲。塊狀地內為同一樹種,具有群狀配置的優點。植生組混交種間關系容易調節,但造林施工比較麻煩,主要適用於林區人工更新,次生林改造及治沙造林等。
為了正確處理好種間關系,使主要樹種盡可能多受益少受害,需要人為地加以調節,採取平茬、修枝、撫育間伐以及環剝、去頂、斷根等技術措施,削弱次要樹種的長勢,滿足主要樹種生長發育的要求。

6. 植物配置中,如何處理好鄉土樹種與引進樹種的關系

每一個樹種都有一定的自然分布范圍,當它在自然分布區內生長時,稱鄉土樹種;當栽種到自然分布區外時,被稱為該地區的外來樹種。引進外來樹種要考慮樹種在原產地的經濟性狀表現、樹種原產地和引進地區的生態條件是否相似及種內的變異性。因此,在引種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引種必須堅持試驗,推廣必須逐步進行。
2、要強調種源選擇,避免因種內差異而達不到最佳引種效果。
3、在同一個地區不同的地形和坡向會造成溫度等方面的顯著差別,因此要選多種立地條件作試驗。
4、加強引進種苗的檢疫工作。
5、要採取最適於外來樹種的栽培技術措施。

7. 果樹樹體生長和結果之間的平衡怎麼調節

果樹的生長與結果是一種對立統一的辨證關系。生長可為結果擴大面積和積累營養物質。結果可使生長趨向緩和,減少徒長,提高質量。然而,任何一方發育過盛都會引起營養上的無效消耗增加,而削弱另一方的正常發展。所以,生長與結果之間應有一種平衡協調的比例關系,而且這種關系需要經常用修剪的方法來進行維持和調節。

(一)旺樹緩勢與促花促果:果樹冒條生長過旺,會通過減少營養物質的積累而影響花芽分化和果實的座著發育。所以,促花促果的前提條件是緩和生長勢力,增加養分積累。

因此,在修剪上一切能削弱枝勢增加中短枝的措施均有利於成花保果。比如,小枝扭、拿、圈、刻和大枝開角、環剝、倒貼皮等彎曲造傷的方法對促花保果都非常有效。尤其是在合理調配肥水的條件下,冬剪與夏剪相結合,人工與化學調控相結合,即使旺枝也能在1~2年內很快見花得果。

(二)弱樹復壯與疏花疏果:樹體衰弱多是營養不足與結果過多所造成,因而弱樹的復壯重在加強土肥水營養管理的基礎上做好疏花疏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