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rmdir命令的作用是
刪除空的目錄
mdir是一個與mkdir相對應的命令。
mkdir是建立目錄,而rmdir是刪除目錄命令。
rm命令可以同時刪除文件或目錄rmdir命令介紹
1.名稱:rmdir
2.適用對象:具有當前目錄操作許可權的所有使用者
3.命令格式:rmdir[-p-v][dirName]
4.作用:刪除空目錄
5.參數詳rmdir是一個與mkdir相對應的命令。mkdir是建立目錄,而rmdir是刪除目錄命令。
rm命令可以同時刪除文件或目錄rmdir命令介紹1.名稱:rmdir2.適用對象:具有當前目錄操作許可權的所有使用者3.命令格式:rmdir[-p-v][dirName]4.作用:刪除空目錄5.參數詳解:-p當子目錄被刪除後如果父目錄也變成空目錄的話,就連帶父目錄一起刪除。
❷ Linux 從 0 到 1(一) - 終端簡介,文件與目錄以及相關操作,常用命令
模式:
當打開終端,第一行所見的就叫命令行提示符。我的是這樣的:
命令行提示符,顧名思義就是提示在其後面輸入命令。在你輸入新的一行命令前,這個命令提示符都會出現。分別解析一下上邊代表什麼意思:
oscar 這是當前用戶的名字。Linux是一個多用戶的操作系統,Windows也可以。不過Linux的多用戶管理更方便。我們一般建議每個使用Linux系統的用戶都創建一個屬於自己的賬戶,便於隱私管理。
@ 這個符號我們應該不陌生,我們的電子郵件一般都是 [email protected] 這樣的不是嗎。這個@就表示英語里的at,是「在...裡面,落戶在...的,在其中」的意思。@前面是用戶名,後面是所在的域。
oscar-laptop 這是當前電腦/操作系統的名字。上面說了在@後面的是一個域,所以 oscar@oscar-laptop 就表示oscar-laptop這台電腦的oscar這個用戶。oscar-laptop這個名稱在安裝此Linux系統時可以任意指定。
: 這是分隔符,沒有什麼特別的涵義。
~ 這是當前所在目錄的名字,會隨著用戶進入不同目錄而改變。~表示當前用戶的家目錄,有點類似Windows系統的「我的文檔」這個目錄。
$ 指示你所具有的許可權的字元。在Linux系統中有兩種可能:
因此, oscar@oscar-laptop:~$ 的意思就是:
你目前是以oscar這個用戶登錄;你的電腦名稱為oscar-laptop;你目前位於 ~ 目錄下,就是你的用戶家目錄。你是普通用戶,擁有有限的許可權。
參數里可以包含多個參數,由空格隔開,也可以包含數字,字母,等等。可以說,參數沒有固定的格式,但是一般來說還是遵循一定的規范的。
如果我們要一次加好幾個短參數,可以用空格隔開,例如:
多個短參數也可以合並在一起,例如上面的命令等價於:
請注意:參數的字母的大小寫是有區別的,大寫的T和小寫的t通常表示不同意思。
如果有多個長參數,是不能像多個短參數那樣合並寫的。而是只能以空格隔開,例如:
當然我們也可以組合使用短參數和長參數,例如:
有時候,同一個意義的參數有短參數和長參數兩種形式,效果是一樣的,可以任選哪一種。
有一些參數你還需要給它賦一個值才行。而且短參數和長參數的賦值的方式不盡相同。
例如,短參數賦值,通常是這樣的:
表示把10賦值給p參數。
如果是長參數,則一般是這樣賦值:
長參數的方式更加容易理解,但是不如短參數那麼簡潔。
正如我們說過的,參數的形式沒有絕對的准則。我們上面給出的規則是一般的,有些命令的參數格式可能是我們沒怎麼見過的。
有些參數就不一樣,而且取決於命令。例如對於 ls 這個命令,假如後面帶了一個參數,這個參數是一個目錄的路徑名的話,那麼就會列出此目錄下的文件。
兩種類型的文件
簡單起見,我們把Linux下的文件分為兩大類:
在一個文件系統中,我們總有一個被稱為根目錄的東西,這個根目錄里包含了所有其他目錄和文件。Linux中有且只有一個根目錄,就是
是的,就是用一個斜杠表示。沒有比根目錄再高一階的目錄了,因為沒有目錄包含根目錄,根目錄就是Linux最頂層的目錄。
Linux系統安裝後,包含了很多的文件和目錄(雖然其實都是文件),我們很容易迷失在「茫茫文海」中。
當然我們不可能一下子列出Linux中的所有文件,那不現實。但是我們可以向你展示如何在Linux的目錄樹中來回穿梭,你可以知道此刻你位於哪個目錄下。就好比能看懂Linux這個很大的「地圖」。
pwd 是英語Print Working Directory的縮寫,表示「列印當前工作目錄」。
which 命令:獲取命令的可執行文件的位置,which命令用於顯示一個命令的對應的可執行程序的位置。可能聽起來有點拗口。
在Linux下,每一條命令其實對應了一個可執行程序。我們在終端中輸入命令,再按回車的時候,其實就是執行了對應的那個程序。比如說,pwd命令對應的pwd程序就是存在於Linux中的。
which命令接受一個參數,也就是你想要知道其可執行程序位於哪裡的那個命令。
我們來測試一下,就拿pwd命令來測試好了:
得到:
因此,pwd命令對應的pwd這個可執行程序位於/bin目錄中。
我們也可以注意到Linux中的可執行程序和Windows中不太一樣,在Windows中可執行程序一般以.exe結尾,而Linux中一般是沒有後綴名的。
Linux中的可執行程序也不是都位於相同目錄的。我們可以來測試一下which命令本身對應的可執行程序位於哪裡:
我們可以看到,which命令對應的可執行程序which並不位於/bin中,而是在/usr/bin中。
Ubuntu的終端默認是有顏色標注的,一般來說:
如果在你的終端里沒有標明顏色,那麼你可以加上參數 --color=auto 來開啟顏色標注。如下:
如果你不需要顏色標注,那麼可以用 --color=none 來關閉顏色標注。如下:
當然,為了避免每次都輸入這么一串額外的參數,其實我們可以在一個配置文件里修改,使得永久顯示顏色或不顯示顏色。
在Linux,以點( . )開頭的文件是隱藏文件,不過這里不包括開頭的兩個 . 和 .. ,這兩個的含義如下:
- . (一個點)表示當前目錄。在當前情況下,就是 /home/oscar 。
- .. (兩個點)表示上一級目錄。因為當前目錄是/home/oscar,所以上一級目錄就是 /home 。
我們有一個大寫的參數 -A,它的作用和小寫的-a幾乎一樣,唯一不同就是-A不列出 . 和 .. 這兩個文件。
-l 這個參數算是ls命令最常用的了。加上-l參數使得ls命令列出一個顯示文件和目錄的詳細信息的列表。
當我們僅用ls -l時,列出的文件詳細信息中,文件的大小是以位元組為單位的。有時這不是太直觀。我們可以再加一個參數-h,h是humain readable的縮寫,表示「適合人類閱讀的」。所以我們的命令變成了:
t是time的縮寫。
命令也是很有用的,因為它可以讓我們知道文件和目錄所佔的空間大小。
雖然ls -l命令也可以顯示文件和目錄的大小,但是命令統計的才是真正的文件大小。命令會深入遍歷每個目錄的子目錄,把所有文件的大小都做一個統計。
是英語disk usage的縮寫,表示「磁碟使用/佔用」。
我們的命令也可以使用參數。
cat命令和less命令:顯示文件內容,這兩個命令只能顯示文件內容,並不能對文件內容進行修改。
一次性顯示文件的所有內容,如果你想要在顯示的文件內容上加上行號,那麼你可以加上 -n 這個參數。
分頁顯示文件內容
head命令和tail命令:顯示文件的開頭和結尾。
顯示文件開頭,默認情況下,head會顯示文件的頭10行。我們也可以指定顯示的行數,用 -n 這個參數:
就會顯示文件的頭5行。
顯示文件結尾。默認情況下,tail會顯示文件的尾10行。
我們也可以指定顯示的行數,用 -n 這個參數:
就會顯示文件的尾5行。
tail命令還可以配合 -f 參數來實時追蹤文件的更新:
這樣,就會檢查文件是否有追加內容,如果有,就顯示新增內容。
默認地,tail -f會每過1秒檢查一下文件是否有新內容。你也可以指定間隔檢查的秒數,用 -s 參數:
可以用快捷鍵 Ctrl + c 來終止tail -f 命令。
touch命令和mkdir命令:創建文件和目錄
創建一個空白文件。事實上,Linux沒有一個命令是專門用來創建一個空白文件的。touch命令其實一開始的設計初衷是修改文件的時間戳,就是可以修改文件的創建時間或修改時間,讓電腦以為文件是在那個時候被修改或創建的。但是touch命令如果後面跟著的文件名是不存在的,那麼它就會新建一個。
事實上,我們可以用touch命令同時創建多個文件:
如果我所要創建的文件的名字里有空格怎麼辦呢?
很簡單,加上雙引號:
創建一個目錄。
mkdir也可以同時創建好幾個目錄:
如果我所要創建的目錄的名字里有空格怎麼辦呢?
很簡單,加上雙引號:
我們還可以用 -p 參數來遞歸創建目錄結構。
比如:
cp命令和mv命令:拷貝文件和移動文件
拷貝文件或目錄
cp是英語的縮寫,表示「拷貝」。所以,顧名思義,此命令用於拷貝。cp命令不僅可以拷貝單個文件,還可以拷貝多個文件,也可以拷貝目錄。
復制文件到另一個目錄只需要把cp命令的第二個參數換成目錄名。
拷貝目錄
要拷貝目錄,只要在cp命令之後加上-R參數(注意是大寫的R)。拷貝的時候,目錄中的所有內容(子目錄和文件)都會被拷貝。
使用通配符*
*號(星號)是很常用的正則表達式的符號,被稱為「通配符」,
所以如果我們用如下命令:
那麼就會把當前目錄下所有txt文件拷貝到folder這個子目錄當中。
又如:
那麼就會把當前目錄下凡是以ha開頭的文件都拷貝到folder目錄中。
移動文件
mv是英語move的縮寫,表示「移動」。mv命令有兩個功能:
用mv命令來移動目錄很簡單,不需要額外的參數,就跟移動文件一樣:
當然,我們也可以使用通配符。
除了移動文件,mv命令還可以用於重命名文件。
事實上,Linux中沒有一個專門的命令用於重命名文件。之所以mv命令可以重命名文件,其實還是歸因於它的機制:移動文件。經過mv移動之後,原始文件變成了新的名字的文件,文件內容是不變的,這不就相當於重命名了嗎?
以上命令會將new_file重命名為renamed_file。
刪除文件和目錄
rm命令可以刪除一個文件,多個文件,目錄,甚至你的整個Linux系統(如果你願意的話)。
以上命令刪除當前目錄下的new_file_這個文件。
我們也可以同時刪除多個文件,只要用空格隔開每個文件即可。例如:
保險起見,用rm命令刪除文件時,可以加上 -i 參數,這樣對於每一個要刪除的文件,終端都會詢問我們是否確定刪除。i是英語inform的縮寫,表示「告知,通知」。
有兩種回答:
y:是英語yes的縮寫,表示「是」。那麼回車確認後,文件就刪除了。
n:是英語no的縮寫,表示「否」。那麼回車確認後,文件不會刪除。
如果在rm命令後加上-f參數,那麼終端不會詢問用戶是否確定刪除文件,不論如何,文件會立刻被強制刪除。
f是英語force的縮寫。
以上命令會強制刪除file文件。
r是英語recursive的縮寫,表示「遞歸的」。所以使用-r參數,可以使rm命令刪除目錄,並且遞歸刪除其包含的子目錄和文件。
這個命令也挺危險的,用得不好可能你的子目錄和文件都沒了。
以上命令會刪除one這個目錄,包括其子目錄和文件。
其實,也存在一個命令
看著和 rm -r 挺像的。但是這個命令有個局限性:只能刪除空的目錄。
創建鏈接
事實上,Linux下有兩種鏈接類型:
為了區分這兩種鏈接類型的不同,我們首先來談一談如Linux這樣的操作系統中文件在硬碟上的存放。
文件在硬碟上存儲時,大致來說(請注意我用了「大致來說」),每個文件有兩部分:
文件名的列表是儲存在硬碟的其他地方的,和文件內容分開存放,這樣方便Linux管理。
注意:為什麼我上面要用「大致說來」呢?因為此處我們簡化了描述,其實每個文件有三部分:
我們這里簡化地將文件分為兩部分:文件名和文件內容。因為我們不想把事情復雜化,我們想要理解兩種鏈接類型的區別,暫時只要知道這些就夠了。
每個文件的文件內容被分配到一個標示號碼,就是inode。因此每個文件名都綁定到它的文件內容(用inode標識)。原理如下圖:
下面我們學習如何創建硬鏈接和軟連接。
比之軟鏈接,硬鏈接的使用幾率小很多。但是我們還是要學習一下,畢竟可能會用到。
硬鏈接的原理:使鏈接的兩個文件共享同樣的文件內容,也就是同樣的inode。
所以一旦文件1和文件2之間有了硬鏈接,那麼你修改文件1或文件2,其實修改的是相同的一塊內容。只不過我們可以用兩個文件名來取到文件內容。
硬鏈接有一個缺陷:只能創建指向文件的硬鏈接,不能創建指向目錄的硬鏈接。但是軟鏈接可以指向文件或目錄。當然了,事實上,通過一些參數的修改,也可以創建指向目錄的硬鏈接,但是比較復雜,這里不再詳述。所以對於目錄的鏈接,我們一般都是用軟鏈接。
硬鏈接原理圖:
要創建硬鏈接,直接用ln命令,不加任何參數:
我們可以用ls -i命令查看一下(-i參數可以顯示文件的inode)。對於硬鏈接來說,刪除任意一方的文件,共同指向的文件內容並不會從硬碟上被刪除。
我們用ls -l命令查看文件信息的時候,第二列的那個2,其實是表示擁有相同inode號的文件數。不難理解,因為它們指向相同的文件內容,所以共享一個inode。
這個第二列的數字,一般來說對於普通文件,都是1,因為不同文件inode不同嘛。對於目錄來說,這第二列的數字標明目錄內所含文件數目。
其實,軟鏈接才是真正像我們在Windows下的快捷方式的,其原理很相似。
創建硬鏈接是ln不帶任何參數,但是要創建軟鏈接需要加上-s參數。s是symbolic(符號的)的縮寫。
file2指向的不再是file1的文件內容(和硬鏈接不同),而是指向file1的文件名。
軟鏈接原理圖:
用ls -l命令查看一下,會發現形式和之前的硬鏈接不一樣噢,file2的信息是這樣的: file2->file1,表示file2指向file1。
而且file2前面的許可權那裡的第一個字母變成了l,表示link(鏈接)。之前硬鏈接的時候是沒有l的,硬鏈接外表看起來就和普通文件類似。
我們用ls -l命令查看文件信息的時候,第二列的那個1,表示擁有相同inode號的文件數。不難理解,因為file2指向file1,它們並沒有指向同一塊文件內容,所以它們的inode號不相同。
軟鏈接的特點:
❸ Linux下怎麼創建目錄命令與刪除命令大全
1.mkdir命令
mkdir命令用於創建空白的目錄,格式為「mkdir [選項] 目錄」。
在Linux系統中,文件夾是最常見的文件類型之一。除了能創建單個空白目錄外,mkdir命令還可以結合-p參數來遞歸創建出具有嵌套疊層關系的文件目錄。
[root@linuxprobe ~]# mkdir linuxprobe
[root@linuxprobe ~]# cd linuxprobe
[root@linuxprobe linuxprobe]# mkdir -p a/b/c/d/e
[root@linuxprobe linuxprobe]# cd a
[root@linuxprobe a]# cd b
[root@linuxprobe b]#
2.rm命令
rm命令用於刪除文件或目錄,格式為「rm [選項] 文件」。
在Linux系統中刪除文件時,系統會默認向您詢問是否要執行刪除操作,如果不想總是看到這種反復的確認信息,可在rm命令後跟上-f參數來強制刪除。另外,想要刪除一個目錄,需要在rm命令後面一個-r參數才可以,否則刪除不掉。我們來嘗試刪除前面創建的install.log和linux.log文件:
[root@linuxprobe ~]# rm install.log
rm: remove regular empty file 『install.log』? y
[root@linuxprobe ~]# rm -f linux.log
[root@linuxprobe ~]# ls
[root@linuxprobe ~]#
❹ Linux中的rm命令
rm命令:
1、可以刪除一個目錄中的一個或多個文件或目錄。
2、可以將某個目錄及其下屬的所有文件及其子目錄均刪除掉。
3、對於鏈接文件,只是刪除整個鏈接文件,而原有文件保持不變。
語法選項:
-d:直接把欲刪除的目錄的硬連接數據刪除成0,刪除該目錄;
-f:強制刪除文件或目錄;
-i:刪除已有文件或目錄之前先詢問用戶;
-r或-R:遞歸處理,將指定目錄下的所有文件與子目錄一並處理;
-preserve-root:不對根目錄進行遞歸操作;
-v:顯示指令的詳細執行過程。
(4)rm命令可以創建文件擴展閱讀:
rm同時刪除多個文件命令:rm <filename1> <filename2>
要刪除第一個字元為『-』的文件 (例如『-foo』),請使用以下其中一種方法:
rm-- -foo
rm./-foo
請注意,如果使用 rm 來刪除文件,通常仍可以將該文件恢復原狀。如果想保證
該文件的內容無法還原,請考慮使用 shred。
刪除所有rb語言程序檔;刪除前逐一詢問確認 :
rm-i *.rb
將 Finished 子目錄及子目錄中所有檔案刪除 :
rm -r Finished
將 Finished 子目錄及子目錄中所有檔案刪除,並且不用--確認 :
rm -rf Finished
❺ RM是什麼意思
1、健美術語
rm(Repetition Maximum)是健美術語,通俗的說,在健身領域,「RM」是一個帶有單位性質的詞語,用於描述訓練時應選擇的重量是怎樣一個度。
2、LINUX命令
linux命令:用戶可以用rm命令刪除不需要的目錄及文件。該命令的功能是刪除一個目錄中的一個或多個文件或目錄,他也可以將某個目錄及其下的所有文件及子目錄均刪除。對於鏈接文件,只是斷開了鏈接,源文件保持不變。
3、圖片授權模式
RM (Royalty-Managed) 版權管理模式,也稱特定使用范圍版權模式。
4、系統監控軟體
rm是系統監控軟體,是一個查看電腦資源的小軟體。
5、視頻容器文件格式
RM格式是RealNetworks公司開發的一種流媒體視頻文件格式,可以根據網路數據傳輸的不同速率制定不同的壓縮比率,從而實現低速率的Internet上進行視頻文件的實時傳送和播放。它主要包含RealAudio、RealVideo和RealFlash三部分。
(5)rm命令可以創建文件擴展閱讀:
RM格式和RMVB格式的區別
普通的RM格式是Real 8.0格式,採用固定碼率編碼。多見於VCD,曾流行了一段時間。但由於VCD片源的先天不足,不夠清晰,所以壓出來的RM也不清晰。特別是標准在線的225kbps碼率,清晰度很差。
RMVB比RM多了一個VB,VB指的就是Variable Bitrate,可變比特率或動態碼率的意思,採用Real 9.0編碼格式。
❻ Linux 史上最全命令大全
1、ls命令
cd /root
ls #顯示當前目錄下所有的非隱藏文件
ls -a #顯示當前目錄下所有文件,包含隱藏文件
ls -l #顯示當前目錄下所有的非隱藏文件的詳情
ls -al #顯示當前目錄下所有文件,包含隱藏文件 的詳情
ls -lh #以列表形式顯示當前目錄下所有的非隱藏文件的大小(K M T)
ls -alh #以列表形式顯示所有文件,包含隱藏文件的文件大小(K M T)
常用的組合:
ls
ll #等價於 ls -l
ls /etc #顯示/etc目錄下的文件
2:pwd命令
用來顯示當前所在的路徑
絕對路徑: 從/目錄開始的路徑
/root
/etc/sysconf
/opt/server/data-integration/libswt/win64
相對路徑: 相對當前的路徑
3、mkdir命令
cd /root
mkdir mytest #在當前目錄創建文件夾
mkdir -p 111/222/333 #一次創建多級文件夾
mkdir /root/mydemo #使用絕對路徑來創建
mkdir mydemo2 #使用相對對路徑來創建
4、rm命令
這個命令既可以刪除文件,也可以刪除目錄
刪文件:
cd /root
rm a.txt #刪除時,會給出提醒確認,輸入y刪除,n不刪除
rm -f b.txt #強制刪除 等價於 rm -f /root/b.txt
rm ../dir2/b.txt
touch a.java b.java c.java
rm a.java b.java c.java #一次可以刪除多個文件
rm *.java -fr #可以刪除當前目錄下的所有.java文件
cd dir
rm * -fr #刪除當前目錄的所有內容
刪目錄:
rm -r 111 #刪除目錄,依次提醒刪除
rm -rf mytest #強制刪除 等價於 rm mytest -fr
常用組合:
rm -fr 文件或目錄
5、cd命令
cd 命令可以進入一個目錄,類似於對windows上的文件夾進行雙擊
cd #直接cd 可以從任何一個目錄回到/root目錄
cd /root #進入root目錄
cd /opt/server/data-integration/system/
cd .. #回到上一級目錄
cd ../.. #回到上上一級目錄
cd - #可以在最近的兩次目錄之間切換
cd /root
mdkir dir1 dir2
cd dir1
cd ../dir2 #使用相對路徑 /中國/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留仙二路/78號
6、歷史命令和table補全
使用上下方向鍵可以找出歷史命令
table鍵:
cd /opt/ #兩次table可以列出/opt目錄下所有的文件和子目錄
cd /opt/s #一次table可以自動補全目錄內容,前提是/opt目錄下只有一個s開頭的目錄
7、touch命令
cd /root
touch a.java #在當前目錄創建a.txt文件
touch b.java c.java #創建多個文件
touch /root/d.java #通過絕對路徑創建
8、mv命令
移動:
1、mv 文件 目錄 #將文件移動到目錄中區
cd /root/dir1
touch a.txt
mv a.txt /root/dir2 #等價於 mv a.txt ../dir2
2、 mv 目錄1 目錄2 #將目錄1移動到目錄2下面(前提是目錄2必須存在)
cd /root
mv dir2 dir1 #將dir2移動到dir1下面
重命名:
1、mv 文件1 文件2 #給文件重命名(文件2不能存在)
cd /root
mv a.txt aaa.txt #將a.txt 重命名為aaa.txt
2、mv 目錄1 目錄2 #給目錄重命名(目錄2不能存在)
cd /root
mv dir1 dirx #將dir1重命名為dirx
9、cat命令
顯示文件內容
cd /root
cat user.txt
10、cp命令
復制文件
cd /root
cp user.txt user2.txt
cp user.txt /opt/ #將當前目錄的user.txt 復制到/opt目錄,文件名保持不變
cp user.txt /opt.user2.txt #將當前目錄的user.txt 復制到/opt目錄,文件名改為user2.txt
cp /opt/server/data-integration/pan.sh ./ #將指定目錄里的文件復制到當前目錄(.後邊的/可以去掉)
cp /opt/server/data-integration/pan.sh ./dirx #將指定目錄里的文件復制到當前目錄下的dirx目錄(.後邊的/比可以去掉)
cp /opt/server/data-integration/pan.sh /root/dirx #作用同上
11、解壓和壓縮
Linux的壓縮包後綴一般是: .tar.gz
解壓:
.tar.gz
將snappy-1.1.1.tar.gz上傳到/root/dir1目錄
tar -zxvf snappy-1.1.1.tar.gz #默認解壓到當前目錄
tar -xvf snappy-1.1.1.tar.gz #默認解壓到當前目錄
tar -xvf snappy-1.1.1.tar.gz -C /opt #將壓縮包解壓到/opt目錄
.zip格式
unzip mysql-connector-java-8.0.13.zip #默認解壓到當前目錄
unzip -d /opt mysql-connector-java-8.0.13.zip #解壓到指定目錄
壓縮:
.tar.gz
tar -czvf snappy-1.1.1.tar.gz snappy-1.1.1 #將snappy-1.1.1文件夾進行打包壓縮
tar -czvf /root/dir/snappy-1.1.1.tar.gz /opt/server/snappy-1.1.1
.zip格式
zip -r mysql-connector-java-8.0.13.zip mysql-connector-java-8.0.13/
12、find命令
用來實現文件的查找
find / -name 'a.txt' #從/目錄開始查找a.txt文件
find / -name 'ins*' #從/目錄開始查找以ins開頭的文件
find / -type f -size +100M #查找/目錄下文件大小大於100M的文件
13、grep命令
grep lang anaconda-ks.cfg #從anaconda-ks.cfg文件中查找包含lang的內容
14、ps命令
ps #查看依賴終端的進程
ps -ef #查看Linux系統中所有的進程
15、kill命令
kill -9 進程的pid #每次啟動進程時,pid會發生變化,但是進程運行期間pid不會變化
16、管道 |
管道就是把前邊命令的結果作為後邊命令的輸入
ps -ef | grep mysql #查找和mysql相關的進程
ll /etc | grep java #在/etc目錄中查找java相關的文件
17、用戶的操作
用戶創建和密碼設置
useradd itheima #創建新用戶itheima
passwd itheima #設置用戶itheima密碼
用戶刪除
userdel -r itheima #刪除用戶itheima
18、文件的許可權
所屬用戶: root 文件的創建者
所屬用戶組: root 和文件創建者在一個組的用戶
其他用戶: itcast 既不是文件創建者,也和文件創建者不在同一組
r: 可讀
w:可寫
x: 可執行
chmod命令:
方式1:
chmod u+rw a.txt #在所屬用戶之前的許可權基礎上添加可讀和可寫許可權
chmod u=rw a.txt #將所屬用戶的許可權直接修改為可讀,可寫
chmod +x #給所屬用戶,所屬用戶組和其他用戶全部加上可執行許可權
方式2:
chmod 777 a.txt #給所有用戶加上所有許可權
19、clear命令
用來清屏
快捷鍵: ctrl + l
20、history命令
用來查看所有的歷史命令
21:vi編輯器的使用
vi a.txt #打開a.txt文件
vim a.txt #vim是vi的增強
22、網路管理命令
hostname :查看主機名
修改主機名: /etc/hostname
ifconfig :查看ip地址
修改ip地址: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ns33
服務問題:
service network restart
❼ Linux中的rm命令
Linux系統中的rm命令用來刪除文件或目錄。
命令語法:
rm
[OPTION]...
FILE...
命令參數:
-f,
--force
忽略不存在的文件,從不給出提示。
-i,
--interactive
進行互動式刪除
-r,
-R,
--recursive
指示rm將參數中列出的全部目錄和子目錄均遞歸地刪除。
-v,
--verbose
詳細顯示進行的步驟
--help
顯示此幫助信息並退出
--version
輸出版本信息並退出
命令實例:
①刪除文件file,系統會先詢問是否刪除
[root@localhost test1]#rm log1.log
[root@localhost test1]# ll
總計 4
-rw-r--r-- 1 root root 56 10-26 14:31 log.log
root@localhost test1]# rm log.log
rm:是否刪除 一般文件 「log.log」? y
root@localhost test1]# ll
總計 0
#說明:輸入rm log.log命令後,系統會詢問是否刪除,輸入y後就會刪除文件,不想刪除則數據n。
②強行刪除file,系統不再提示
[root@localhost test1]# rm -f log1.log
[root@localhost test1]# ll
總計 4
-rw-r--r-- 1 root root 23 10-26 14:40 log1.log
[root@localhost test1]# rm -f log1.log
[root@localhost test1]# ll
總計 0[root@localhost test1]#
③將
test1子目錄及子目錄中所有檔案刪除
[root@localhost test]# rm -r test1
[root@localhost test]# ll
總計 24drwxr-xr-x 7 root root 4096 10-25 18:07 scf
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10-26 14:51 test1
drwxr-xr-x 3 root root 4096 10-25 17:44 test2
drwxrwxrwx 2 root root 4096 10-25 17:46 test3
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10-25 17:56 test4
drwxr-xr-x 3 root root 4096 10-25 17:56 test5
[root@localhost test]# rm -r test1
rm:是否進入目錄 「test1」? y
rm:是否刪除 一般文件 「test1/log3.log」? y
rm:是否刪除 目錄 「test1」? y
[root@localhost test]# ll
總計 20
❽ linux常用命令有哪些
- 01
linux常用命令有pwd命令、cd命令、ls命令、cat命令、grep命令、touch命令、cp命令、mv命令、rm命令、rmdir命令等。
linux常用命令:
1、 pwd命令
該命令的英文解釋為print working directory(列印工作目錄)。輸入pwd命令,Linux會輸出當前目錄。
2、 cd命令
cd命令用來改變所在目錄。
cd / 轉到根目錄中
cd ~ 轉到/home/user用戶目錄下
cd /usr 轉到根目錄下的usr目錄中-------------絕對路徑
cd test 轉到當前目錄下的test子目錄中-------相對路徑
3、 ls命令
ls命令用來查看目錄的內容。 選項 含義 -a 列舉目錄中的全部文件,包括隱藏文件 -l 列舉目錄中的細節,包括許可權、所有者、組群、大小、創建日期、文件是否是鏈接等 -f 列舉的文件顯示文件類型 -r 逆向,從後向前地列舉目錄中內容 -R 遞歸,該選項遞歸地列舉當前目錄下所有子目錄內的內容 -s 大小,按文件大小排序 -h 以人類可讀的方式顯示文件的大小,如用K、M、G作單位 ls -l examples.doc 列舉文件examples.doc的所有信息
4、 cat命令
cat命令可以用來合並文件,也可以用來在屏幕上顯示整個文件的內容。
cat snow.txt 該命令顯示文件snow.txt的內容,ctrl+D退出cat。
5、 grep命令
grep命令的最大功能是在一堆文件中查找一個特定的字元串。
grep money test.txt
以上命令在test.txt中查找money這個字元串,grep查找是區分大小寫的。
6 、touch命令
touch命令用來創建新文件,他可以創建一個空白的文件,可以在其中添加文本和數據。
touch newfile 該命令創建一個名為newfile的空白文件。
7 、cp命令
cp命令用來拷貝文件,要復制文件,輸入命令:
cp
cp t.txt Document/t 該命令將把文件t.txt復制到Document目錄下,並命名為t。 選項 含義 -i 互動:如果文件將覆蓋目標中的文件,他會提示確認 -r 遞歸:這個選項會復制整個目錄樹、子目錄以及其他 -v 詳細:顯示文件的復制進度
8 、mv命令
mv命令用來移動文件。 選項 說明 -i 互動:如果選擇的文件會覆蓋目標中的文件,他會提示確認 -f 強制:它會超越互動模式,不提示地移動文件,屬於很危險的選項 -v 詳細:顯示文件的移動進度
mv t.txt Document 把文件t.txt 移動到目錄Document中。
9 、rm命令
rm命令用來刪除文件。 選項 說明 -i 互動:提示確認刪除 -f 強制:代替互動模式,不提示確認刪除 -v 詳細:顯示文件的刪除進度 -r 遞歸:將刪除某個目錄以及其中所有的文件和子目錄
rm t.txt 該命令刪除文件t.txt
10、 rmdir命令
rmdir命令用來刪除目錄。
❾ linux rm命令怎麼用
linux rm命令用於刪除文件,其使用步驟如下:
需要准備的材料分別是:電腦、linux連接工具。
1、首先連接上linux主機,進入命令行狀態。
❿ linux的rm命令詳解
Linux rm,英文全拼:remove,該命令用於刪除一個文件或者目錄。
Linux
rm命令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刪除命令,它可以永久性地刪除文件系統中指定的文件或目錄。在使用rm命令刪除文件或目錄時,系統不會產生任何提示信息。
語法
rm [options] name...
參數
-i 刪除前逐一詢問確認
-f 即使原檔案屬性設為唯讀,亦直接刪除,無需逐一確認
-r 將目錄及以下之檔案亦逐一刪除
注意:rm命令是一個具有破壞性的命令,因為rm命令會永久性刪除文件或目錄,這就意味著,如果沒有對文件或目錄進行備份,一旦使用rm命令將其刪除,將無法恢復。因此,尤其在使用rm命令刪除目錄時,要非常非常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