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所見這首詩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詩的主要內容
本詩描繪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樂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對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
《所見》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B. 概括《迢迢牽牛星》這首詩的主要內容
這首《迢迢牽牛星》寫牽牛織女夫婦的離隔,此詩寫天上一對夫婦牽牛和織女,視點卻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眼睛觀察他們夫婦的離別之苦。
C. 從軍行楊炯的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全文: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翻譯:邊塞的報警烽火傳到了長安,壯士的心懷哪能夠平靜。朝廷的將帥剛出了宮門,身著鐵甲的騎士就直搗據點。雪攪昏天軍旗褪了彩色,風狂刮的聲音裹著鼓聲。我寧作百夫長沖鋒陷陣,也不耐守筆硯做個書生。
《從軍行》是唐代詩人楊炯的詩作。
此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斗的全過程。前兩句寫邊報傳來,激起了志士的愛國熱情;第三四句描寫了軍隊辭京後的出戰;第五六句通過景物描寫烘托激烈的戰斗場面;最後兩句直接抒發從戎書生保邊衛國的壯志豪情。
全詩雖僅四十字,但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同時對仗工整,使詩更有節奏和氣勢。
(3)怎樣概括一首詩的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這首短詩,寫出書生投筆從戎,出塞參戰的全過程。能把如此豐富的內容,濃縮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見詩人的藝術功力。
首先詩人抓住整個過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斷,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寫,至於書生是怎樣投筆從戎的,他又是怎樣告別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軍的情況怎樣,詩人一概略去不寫。
詩採取了跳躍式的結構,從一個典型場景跳到另一個典型場景,跳躍式地發展前進。如第三句剛寫了辭京,第四句就已經包圍了敵人,接著又展示了激烈戰斗的場面。然而這種跳躍是十分自然的,每一個跨度之間又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像餘地。
D. 簡要概括李白詩歌的主要內容 如何簡要概括李白詩歌的主要內容
1、李白集入世、隱逸、求仙、任俠於一身,世界觀比較復雜,但詩歌創作的主要傾向是積極入世,他是盛唐氣象的傑出代表,他的詩既反映了盛唐欣欣向榮的國力,也反映了盛唐氣象背後的危機及危機爆發後的悲劇。主要內容為:(1)強烈的積極向上的精神,歌唱理想,同時也反映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如《將進酒》、《行路難》。(2)反權貴、反傳統的傲岸精神。如《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3)描寫並贊美祖國山川,大略有兩大類型:一類是在氣勢磅礴的高山大川的壯美意境中抒發豪情壯志,另一類則著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麗的意境中表現天真的情懷。
2、李白(701年2月8日或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北京大學教授李志敏評價:「李白之詩呼吸宇宙,出乎道;杜甫之詩德參天地,源於儒,皆至天人合一境界,故能出神入化。「《舊唐書》記載李白為山東人;《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E. 概括這首詩的主要內容
【譯文】 籬笆外面不知是誰家沒有系好船隻。春潮上漲小船被吹進了釣魚灣。有一位小孩正玩得高興,突然發現有船進灣來了,以為是村裡來了客人,急急忙忙地跑回去,去把柴門開。 這首詩純用白描,不做作,不塗飾,樸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謂洗盡鉛華,得天然之趣,因而詩味濃郁,意境悠遠。詩人給讀者展現出一幅素淡的水鄉風景畫:臨水的村莊,掩著的柴門,疏疏落落的籬笆,碧波粼粼的溪水,漂盪的小船,奔走的兒童。靜中寓動,動中見靜,一切都很和諧而富有詩意,使人感受到水鄉寧靜、優美的景色,濃郁的鄉村生活氣息。而透過這一切,讀者還隱約可見一位翹首拈須、悠然自得的詩人形象,領略到他那積極樂觀的生活情趣和閑適舒坦的心情。
F. 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
明月從何時才有?端起酒杯來詢問青天.
不知道天上宮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宮怎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
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為何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
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但願親人能平安健康,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請採納~
G. 請簡要概括一下這首詩所寫的內容。
《花的學校》的主要內容是:詩人以「花的學校」為題,花是嬌嫩的、美麗的象徵,有如孩子般純潔,他們在「地下的學校」,就像泥土裡即將破土的苗,渴望外面精彩的世界。
以兒童的視角描繪了一群活潑、天真、渴望自由的花孩子,通過豐富的想像,把孩子和媽媽之間的感情表現得自然深厚。
作品鑒賞:
《花的學校》這首散文詩一共四節,詩一開頭就把我們帶到大自然的懷抱,在雷電交加,大雨傾盆的六月,許許多多的花兒從無人知道的地方跑出來跳著歡快的舞蹈。
特別是最後一小節中「你可知道,媽媽,它們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它們也有自己的媽媽,就像我有自己的媽媽一樣。」等天真的語言分明述說的是對溫暖、美麗、快樂的家的眷念以及對善良、寬容、慈祥的母親深深的依戀。
H. 概括這首詩的內容
【譯文】 綠草茂盛,黃鶯飛舞,正是二月早春,輕拂堤岸的楊柳沉醉在煙霧之中。鄉間的孩子們放學回來得很早,一個個借著東風愉快地放起了風箏。
【簡釋】 作者在詩中所表現的是早春二月的明媚景色。前兩句描寫江南二月里的自然風光,用一個「拂」字,一個「醉」字,把靜止的楊柳人格化了。後兩句敘寫了兒童們放學歸來放風箏的情景,刻畫出了孩子們的天真爛漫,也映襯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機。
I. 行路難這首詩主要概括了什麼內容請用一句話來描述
詩以「行路難」比喻世道險阻,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產生 的不可抑制的激憤情緒;但他並未因此而放棄遠大的政治理想,仍盼著總有一天會施 展自己的抱負,表現了他對人生前途樂觀豪邁的氣概,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
J. 概括詩歌的主旨
正確概括詩歌主旨方法
古代詩人以詩言志,詩歌中所表達的理想志向,所闡述的人生哲理,所蘊涵的美好情操,或對社會、對人生、對歷史進行的總結等就是我們要揣摩的詩歌的主旨,有的詩歌主旨表達得含蓄隱晦,有的詩歌則表達得直白張揚,掌握一定的概括詩歌主旨的方法至關重要,能幫助學生更快、更准確、更全面地切入詩歌,把握主旨,完成鑒賞評價的目的。
一、藉助詩題,理解主旨。
一首詩的題目,往往是這首詩的核心,或概括其主要內容,或暗示其感情基調,或表明其文體特點,可幫助我們理解詩的主題及作者情感。
二、關注序注,體會主旨。
一般序在詩前,注在詩後,有時會巧妙地安排在題干中。它們有的交代創作的年代,有的交代創作的緣由,有的交代創作的經過,有的交代創作的背景、詩人的遭遇,有的又為整個作品奠定情感基調,幫助理解作品思想內容。
三、藉助關鍵字,又稱「句中眼」,把握詩歌感情基調。
「句中眼」指能使詩(詞)生動形象以至「活」起來。關鍵字詞最能體現作者情感、最能體現作品意境,一般為動詞、形容詞,抓住了他們,就抓住了全篇。
四、藉助關鍵句,又稱「篇中眼」,揭示主旨。
「篇中眼」指全詩(詞)中最為傳神的關鍵性句子。有時出現在詩詞的中間,多出現在詩末,直接或間接點題。詞眼多為議論、直接抒情句。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白居易《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等。(註:「句中眼」和「篇中眼」在詩中稱為「詩眼」)
五、品評「意象」、領會詩歌主旨。
通過品評「意象」寓意,感知詩人情感。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
古詩中常見意象所蘊涵的情感往往是固定的,讀者只有在領悟意象寓意的過程中,才能把握詩歌的內容,領會詩歌的主旨,進入詩歌的意境,感知詩人的情感。
六、藉助多種表現手法。
用典、化用名句、借景抒情、比喻說理、托物言志、對比、虛實相生、象徵、借古諷今等,體會詩人在詩歌中所抒發的情懷。如用典,詩人所用的典故、化用的名句在內容上大多與自己的處境有關,所以 ,用典是為了影射現實,抒發自己的情懷和寄託某種願望;比喻說理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而且生動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