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談談如何進行聽說讀寫的整合教學
奇文老師全面提高聽說讀寫全套
鏈接: https://pan..com/s/187AeltBCDXV30LxtITh6ZA
奇文老師全面提高聽說讀寫全套(標清超清視頻)網路網盤
Ⅱ 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科進行整合的途徑和方法有哪些
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科進行整合可參考以下途徑和方法.
1. 嵌入式:我國的課程政策鼓勵教師開發課程,因此在編制課程時,預留了供教師創造的空間.基於這點,可以在所預留的空間中嵌入一些其他學科的內容,來補充完善課程.
2. 延伸式:教師對學生感興趣和有所研究的某些內容,運用其他學科的方式進行延伸.如教小學語文課文《船過三峽》時,與常識學科整合,讓學生以三峽為題開展研究性學習,或研究三峽的地理與環境,或研究三峽的文化遺產,或研究三峽的風土人情;還可跟數學學科整合,用統計表的形式反映三峽的變化.
3. 縫合式:在教學中,要更多關注課程之間的聯系.縫合式整合學科,就是在學科的邊緣處及其他學科的交叉處設立新的學習內容.例如,在音樂與語文課程之間開設「歌詞欣賞」等內容,在數學與常識課程之間開設「現象與計算」等內容.這樣做既有利於打破學科界線,滿足綜合學習的需要,又有利於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其思路.
4. 重組式:打破學科結構乃至學科門類,根據學生發展的需要重新整合各種學科,建立新的學習內容形態和體系.如:根據單元學習內容,重組一個單元主題「青蛙和蛇」,語文教師上閱讀課,讀懂這則故事;數學老師上統計課,學會設計統計表,用統計的方法統計出蛙跳成績,分析所發現的信息;英語教師上句型課,讓學生學會三種句型……
搜來的,有用就採納!
Ⅲ 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內容
完整的教學活動設計主要包括以下6個環節(部分):
1.教學目標設計;2.教學內容設計;3.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選用設計;4.教學評價設計;5.板書設計; 6 .教學思路設計。
各環節的內容:
(1)教學目標的設計
教學目標包括教的目標,也包括學的目標。它就是通過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最後達到的一種目標。它是教學設計中十分重要的內容。
(2)教學方法的設計
教師在備課時要對選用教學方法進行精心設計。教學方法的設計實際上就是確定教學方法的運用:什麼內容用什麼方法。注意一個課時的教學往往不止一種方法,在設計方法時最好具體到每個子目或每個知識點上。
(3)教學評價設計
素質教育中的一切評價應是促使學生以成功者的良好心態進入後續學習的動力,絕不是找學生的漏洞。為此,我們本著激勵性的宗旨,在師評和自評、互評、家長的多維評價中,不管是哪種活動中表現突出的或是有了進步就應給予不同的獎級,盡量減輕同學間橫向比較的心理負擔,使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和取得的成績,人人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不斷增強自信心。
(4)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板書設計是否科學合理,直接關繫到學生對相關內容的學習效果。板書要能概括本科的重點,讓學生一目瞭然。
(5)教學思路設計
教學思路設計是教師對已確定的教學內容怎樣教及推進程序的一個總體思考,其中重點是教學過程的推進順序。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①設計教學過程中教師活動的時間和學生活動的時間。教師活動主要包括:講解、提問、教具演示、板書等;學生活動主要包括:學生讀書、回答問題(時間可靈活)、討論、練習等。對於這些活動什麼時候做、用多少時間做都要有計劃性。
②分配好教學過程各環節的時間。導入新課3分鍾左右、講授新課25-30分鍾、小結3—5分鍾;布置作業靈活處理。教學中應按這個時間安排進行。
③設計每個知識點的用時;
對教學思路設計的基本要求是:使整個課堂節奏緊湊,環環相扣,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教學設計是對教學的一個總體規劃,是保證課堂教學有序、有效推進的前提。因此,在備課時要充分予以重視。
Ⅳ 如何進行初中課堂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利用
初中課堂的教學資源還應該包括教師和學生本身。因此,從本質上講,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的過程可以視為教學職員之間的「對話」和「匹配」的過程。即教師、學生、以及其他教學資源之間通過「對話」的形式「匹配」成一個「平衡」的教學系統的過程。
作為「匹配」的過程。
1、教材作為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承載著課程設計者的課程理念。從某種意義上講,教材是課程改革的「代言人」。但無論教材編寫得如何盡善盡美,其內容和結構都蘊含著整齊劃一的教學需求,無法滿足教學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要。教師只有對所擁有的資源進行合理的統籌,對教材有所取捨和調整,才能提高對具體教學情境的適應性——即「匹配」或「適應」。
因為課程目標的達成是學生、教師和教學資源相互作用的產物。因此,「匹配」是指資源(包括教材和其他教學資源)、教師(包括教法、個性和教學風格等)、學生(學習基礎、方法、風格等)與課程目標之間的匹配,從而形成一個「平衡」的教學系統(圖2)。也就是說,選定的教材本身可能是連貫緊湊的,但不一定完全適合某個具體教學情境的需要;反之教材的結構可能存在某些不協調的方面,但卻可能具有更大的適應性,其關鍵是要合理整合教學的具體資源。
2、 作為「對話」的過程。
教師對教學資源的整合實際上是通過對教學資源的正確解讀,理解課程意義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資源、學生之間形成了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教師的教學過程就是這三者之間不斷「對話」的過程,其中主要是教師與課程目標和教學資源的「對話」。教師一方面要解讀課程標准,了解教學資源預設的目的和功能,同時也要結合自己的經驗、認識以及具體的教學情境對資源進行取捨和調整。當然,「對話」不僅限於教師與資源之間,學生與資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存在著「對話」空間。
教材不是絕對的權威,教師也不是被動的傳授者,學生更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生是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走進課堂的,教師要善於接納來自學生的不同見解,傾聽他們的不同聲音。這樣,學生才能在課程實施中真正從「邊緣」走向「中心」,完善個人的理解,建構自己的知識。
分享下免費的初中在線教育資源:網路網盤鏈接: https://pan..com/s/1V5gDa-VsrKWmb0DX36KO_A
Ⅳ 古詩文如何整合教學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偉大的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古詩詞,語言精練,情感強烈,意境優美,表現手法獨特,是小學生接觸古典文學的最佳啟蒙教材。重視古詩詞教學,可以提高小學生的記憶能力,想像能力,可以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高審美情趣。
課程標准指出:小學階段應要求學生誦讀古詩文,以利於學生的積累、體驗和培養語感。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恰到好處的資源整合,可以降低古詩詞教學的難度,激發閱讀興趣,加深理解和體驗,更好地入境悟情。
1
資源整合,要有必要性
每一首古詩詞,都是作者在特定的時期,一種獨特的感受,一種別樣的心情。但由於古詩詞距離學生現實生活的年代久遠,且使用的是古漢語,學生很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古詩詞教學中,如果能適時的引入作者及創作背景介紹,可以降低古詩詞教學的難度,學生更容易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理解詩歌內容,感悟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如教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課,為了幫助學生體悟這首詩中,杜甫無法抑制的喜悅之情和還鄉快意,教師可以做這樣的背景介紹:公元762年冬天,唐軍在洛陽附近打了勝仗,收復了洛陽、開封等地。 第二年春天,叛軍頭目紛紛投降,至此,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詩人多年以來,一直漂泊他鄉,顛沛流離,想回故鄉而不能,只因薊北未收,安史之亂未平。如今忽然傳來叛亂已平的捷報,杜甫喜極而泣,悲喜交加,迫不及待的想要回到家鄉。遂提筆寫下這首生平第一快詩!這樣,不僅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在不經意間已經把學生帶入了詩境當中。
2
資源整合,要有相關性
1.以課文為基點,引入同一題材的其他作品。小學階段的古詩詞,按題材,大致可以分為送別詩,邊塞詩,思鄉詩,田園詩等等。同一題材的詩詞,往往在表現手法、語言風格、表達的情感上,有許多異曲同工之妙。
2.以課文為基點,引入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比如學完《鳥鳴澗》,再引導學生讀一讀王維其他的詩,感受「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3.以課文為基點,引入同一篇目的其他內容。比如學完《詩經·.採薇(節選)》,再引導學生讀一讀原文中的「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感受出征將士的艱辛生活對思歸情懷。
4.以課文為基點,引入同一意象的其他作品。比如讀完唐代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再讀一讀宋代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同一輪圓月,同一杯美酒,穿越千年,兩位曠世奇才,一樣的浪漫情懷。
3
資源整合,要有趣味性
小學古詩詞教學,重在激發小學生閱讀古詩詞的興趣,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資源整合,一定要講求有趣。
比如在《牧童》一課的教學中,可以講講神仙呂洞賓的故事;在《漁歌子》一課的教學中,可以講講張志和少年成才,皇帝賜名的故事,《漁歌子》一課的教學中,還可以引入《和答弟志和漁夫歌》和學生對詩;《贈汪倫》一課的教學中,可以講講歌手汪倫施計,誠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的故事;《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課的教學中,可以引入李白的《贈孟浩然》,講講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也可以講講「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的神話傳說。
4
資源整合,要把握好度
近年來,古詩詞教學越來越被重視,教師往往在課堂教學的最後,都要引入一首或幾首詩進行拓展延伸,以此來擴大古詩詞的閱讀面。但需要注意一點:資源整合,是為了突破重難點,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所以,一定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適度拓展。如此一來,才能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體驗,從而感悟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激發古詩詞的閱讀興趣。反之,教學資源引入過多,有可能會喧賓奪主,偏離主題,加大古詩詞教學的難度,加重學生的負擔,使小學生對古詩詞望而生畏,望而卻步。
Ⅵ 如何整合教學資源,提高教學質量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過程是一個動態需要不斷調整的過程。 隨著課改的變化, 課堂教學的理念、內容、方法都在發生著改變; 應該將最先進的、最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最有利於學生發展的優質教學資源應用到課堂教學中, 並有機的整合在一起, 以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應用先進教學理念,指導教學實踐。 教育教學理念必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教學理念的轉變是教師進一步課堂教學實踐的前提。培訓學校的教學提倡民主、科學、開放的教育理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勇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關注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學生的獨立追求、人格的自由發展,同時實現與社會的全面、和諧發展及可持續發展。 教師應首先明確及理解這些先進理念,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運用這些理念去思考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 並將這些理念融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之中。 二.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態度,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在學習中,首先要擁有自信, 擁有自信學生才能進入狀態,專注學習。興趣會使學生對學習「全神貫注」、「樂此不疲」。 合作互助、雙贏共進, 使學生在學習中內心穩定、快樂和諧。 堅強的毅力、不畏挫折,會使學生在學習中克服困難、肯於堅持、在學習中勇於實踐、不斷進取。滿足學生智力及心理需求的教學內容,多種多樣活潑有趣的教學方法 教師和藹親切幽默鼓勵, 學習過程中成功的體驗,將有助於學生在教學中主動參與並建立良好的心理狀態。 三.選擇教學內容,合理安排進度 知識的價值在於讓學生同時獲得對現實生活的體驗,在於讓學生獲取進一步發展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傳授知識的過程不僅僅是根據教學目標,完成教學計劃的過程;不僅僅是用一本教材反復的教練過程,應該具有選擇的能力,能夠充分利用自身的、學生的、學校的、社會的各種資源, 如社區、學校、家庭、圖書館、書籍(書店)、公園、廣場、報刊、各種產品廣告、標牌、音像製品、網上資源、與他人交流等, 及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跨學科的知識, 在使用教材的同時,根據實際需要,將這些資源進行選擇之後整合到教學內容之中。教師對社會的發展與需求應該高度敏感,教師應感知學生的需求及社會的脈搏, 根據學生的認知、心理及需要, 對教學內容和進度進行適當的調配、補充和整合。教學的內容和進度在達到新課標要求的同時,要跨越和超越新課標;在使用教材的同時,要跨越和超越教材。 四.優化知識結構,將知識系統化、網路化。 知識就是力量,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學生學習和探索知識的過程.教師應把握好知識點,突出重點、難點,精講、精選、精練、精評。將知識內部的概念、公式、原理橫向聯系、縱向遞進。通過教學計劃、講授課、復習課、活動課、研究課、輔導課、練習課、考試課、講評課、自習課、答疑課、試驗課 及課後反思,將知識歸納分類、綜合比較、拓展延伸、提煉精華。通過對知識的厚化與薄化過程,將知識系統化、網路化,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將知識內化和順化;通過協調的、知識量的積累,使學生的心智發生質的變化. 五、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指導學生主動獲得學習方法:. 學生學習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循環往復、不斷熟練與提升的自我管理過程,應該養成習慣, 從而成為自主自覺的學習過程。運用目標管理的方法將自主學習的基本程序分為學習計劃 ——預習——聽課——復習——作業——小結——拓展性學習——自我評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有計劃和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通過講解、訓練、鼓勵、提高、調整, 在學習的過程中使學生養成計劃性的學習習慣 、獨立鑽研、學求甚解的習慣 、專時專用注重學習效率的習慣、查閱工具書和資料的習慣和善於向他人請教的習慣。 六.注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學生所學的知識應基於生活、源於生活、用於生活。因此學生要在學習中去體驗, 要在學習中去實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運用各種教學內容和方法, 去培養學生的收集與處理信息、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的實踐能力。學生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創造, 在已有知識架構的基礎上去創造。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去激發這種創造性, 讓學生樂於去創造、易於去創造; 體驗創造的精彩、創造的激情、創造的奇跡。 七.應用成功教學方法和策略, 提高教學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目標教學、任務教學使學生在認知、技能及情感的層面上合理遞進,取得大多數學生都能學會的結果。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分層教學,可以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因材施教。使後進生學有所得,提高學習興趣,優等生增強自學能力及吸取知識的獨立性,不斷超越自我, 飛的更高更遠。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小組學習, 通過智慧的碰撞、心靈的溝通 使團隊精神、合作意識,互補共進、雙贏發展的理念內化到學生的真實的行為之中。在課堂教學中應用任務型教學, 學生主動融入與參與, 運用所學知識去理解生活、探究生活, 理解世界、探究世界。激發學生的興趣, 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研究性學習是讓學生在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在綜合運用學生知識及能力的同時,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強調從學生自已的思考與立場出發, 觀察生活、關注他人, 觀察自然、關注發展,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 八.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加大信息的沖擊力度 多媒體技術是一種把文字、圖像和聲音等多種信息媒體集合在一起,並由計算機綜合控制的技術。它不僅有傳統媒體:幻燈機、投影儀、錄音機、錄像機的全部優點,而且實現了集成和交互。它是把成熟的圖像處理技術、聲音處理技術、視頻技術革新和三維動畫技術等有機結合,同時在它們之間建立密切的邏輯關系,使這些本來互相游離的技術在計算機中相輔相成,形成有機的整體,使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堂結構等發生巨大變化,對實現數學教學現代化,提高教學質量,全面發展學生的個體的素質都帶來了革命性的進展。 多媒體、互聯網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及設施的應用,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實現多種感官的有機結合,從而使知識、情景多層次、多維度、直觀形象地展示於學生面前,這樣會在單位時間內給予學生最大容量的信息」沖擊」。 在虛擬情景中激發求知慾望。多媒體以其特有的功能,可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景,讓學生感到這些事就發生在自己身邊,喚起學習興趣。正如著名數學家哈爾莫斯說:「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能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因此,在教學中要不斷地藉助現代教育手段設計問題情境,使學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促使其自始至終都能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喚起學習慾望,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的資源是一個大的系統, 我們需要關注各個方面.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重點把握上述關鍵的教學環節, 選擇優質的理念、內容、方法,以有利於我們以點帶面, 事半功倍的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Ⅶ 如何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組合
首先要認真鑽研教材,理清教材的知識結構,在總體把握的基礎上對教材
內容進行重新組合。
緊密圍繞「四點」,即重點、難點、疑點和知識點進行教學至關重要。因
此,教師要明確「四點」的內容並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系,做到抓住重點,運用
有效的方法突破難點,澄清疑點,落實好知識點。
處理好教材思路的單一性和學生思維的多樣性的統一是教學研究的重點之
一。不同地區、同一地區的不同學校甚至同一班級的學生之間的學習基礎和動手
能力參差不齊,學校設備條件也不同,但教材卻大體相同。如何使之統一起來?
就需要教師在對教材進行研究的基礎上,聯系實際情況,打破教材的知識框架,
適當調整教材內容的編排順序,對教材內容重新組合。
例如:有的初中第一冊教材中先介紹了「文字處理」知識,而把「資源管
理器」一節放在後面介紹。學習「文字處理」知識時,學生尚不懂得如何利用資
源管理器查看文件,復制和移動文件,管理文件,而在進行「畫圖」中的「圖片
組合」與「文字處理」中的「插入圖片」教學時,又要求學生根據提供的路徑尋
找「圖片文件」,這就造成了很多麻煩,影響了教學效果。基於這種情況,筆者
在講授這一內容時,將「資源管理器」一節內容調整到前面講,讓學生掌握了資
源管理器的知識後,再學習「畫圖」和「文字處理」,提高了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