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贊美一個人的演講很精彩
如何贊美一個人的演講很精彩:
一、要與眾不同,在贊美別人的時候,要明白無誤地告訴他,是什麼使你對他印象深刻。
二、要恰如其分,請注意,你的贊美要恰如其分。不要借一件不足掛齒的小事贊不絕口,大肆發揮,也別抓住一個細枝末節便誇張地大唱頌歌,這樣顯得太過牽強和虛假。
三、要因人而異,即使是因為相同的事由,你也不應以同樣的方式來贊美所有的人。不要去找任何時間、場合下對任何人都適用的「贊美萬金油」,它是不存在的。
四、要利用恰當的機會。不要突然沒頭沒腦地就大放頌辭。你對別人的贊美應該與你們眼下所談的話題有所聯系。請留意你在何時以什麼事為引子開始贊美對方。
『貳』 演講方面,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建議
在演講方面,個人認為一定要氣場足,要有自信才行,要敢於直視台下聽眾的眼睛,這樣就能夠讓自己在演講中更加的從容自信
『叄』 演講得好怎麼贊揚
你演講的特別好很有風度也很有氣質,在舞台能展示你的演講給台下的人很受感動,在以後的演講更上一層樓永往真前發揮你的長處。
『肆』 怎麼樣演講才能精彩
看到這個問題,分享一個在心和的領袖演說課程上學到的一段知識。
大多數演講者怕講不好,怕講完了被人笑,怕出醜,怕得不到大家的肯定……
這些心態是什麼心態呢?我們可以稱之為索取的心態。對於演講者來說,是一種不正確的心態。
懷抱索取心的人,你講的內容就不會是發自內心最重要的部分。你多少有一種虛榮感,並讓你背上無論如何要演講得好的壓力。你承擔巨大的壓力,必須講得好,才能讓觀眾對你稱贊,對你表揚。
演講不一定要講好,而是你講的東西對別人要有用。正確的演說心態是:分享。
就像你有十顆糖,分給台下10個觀眾每人1顆,是不是大家都很開心?但是你要問10個觀眾每人要1顆糖,那會不會很緊張?當你有糖給別人,和向別人要糖的時候,哪種心態更輕松?毫無疑問,當然是給別人的時候更輕松!
『伍』 如何非常好的演講
有人憑著三寸不爛之舌,不用一兵一卒,便能連下數城;也有人單槍匹馬,面對眾多敵人,慷慨陳辭,結果竟化敵為友;而陳勝當年揭竿而起,振臂一呼,天下便能風雲呼應,這其中的原因,雖然主要是因為客觀因素,但也不能說與他的那篇「演說詞」毫無關系。
一場成功的演講,仍是一枝神奇的槍,一柄鋒利的劍。而一場成功的演講,又首先取決於一篇成功的演講稿。
當然,正如「詩無定法」一樣,演講稿的寫作也可以說是沒有定法的。但一般來講,它又具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下面,我就我所體會的述其一二。
首先,演講稿的內容、風格要根據對象、場合,甚至演講者本人的一些特定情況而定。用美國演講專家多利斯·莎勞夫的話講,即演講稿既要適合你,又要適合他,同時,還要適合當時的場合以及規定的時間。
所謂適合你,是說演講稿正好適合演講人的年齡、身份、氣質以及特長等。否則,不僅會影響演講效果,有時甚至還會弄得人啼笑皆非。比如你是一個中學生,卻偏偏要你去演講一篇老成持重,帶有嚴重教訓口吻的演說詞,你試試看?再比如你是一個飽經滄爽的成熟老練的長者,那麼,你去對一群天真活潑的青年作一次情緒激昂、甚至不合自己身份的演說試試看?這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說,演講稿一般來講要適合演講人。像1987年曲嘯的題為《我的路》的演講,就非常適合演講者本人的身份、年齡、職業以及氣質。這次演講的聽眾是大學生和大學里的老師們。而演講者本人就是一個大知識分子、大學教授。他把自己的遭遇以及當時知識分子的真實心態呈現在聽眾面前,深深地打動了聽眾。正因為這篇演講稿准確地把握住了演講者本人的身份以及其它一些特定的情況,所以,它雋永動人,易於接受。
所謂適合他,適合場合,這也是寫演講稿時必須考慮的。比如你對一批山區的老農演講,卻不斷地使用著「是可忍,孰不可忍」之類的文言句子,那麼,盡管你的拳頭握得再緊,你的聲音提得再高,但聽眾的表情反映恐怕也只能是一片茫然。而像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在瑞典斯得哥爾摩接受諾貝爾文學獎時所作的題為《我在美國的日子》的演講,盡管它文氣十足,講究優美,但由於它適合到會的聽眾,適合當時的環境,所以,被認為是一篇著名的演說詞。
總之,演講稿的寫作,一定要注意它的適合性。只有適合「你」的,才能易於表達,表達得更好;只有適合「他」的,才容易被人接受,取得應有的、更好的效果。
其次,演講稿一定要有充沛的感情,有較強的說服力。當然,二者在一篇演講稿中有時允許有所偏重。如果是一篇呼籲性的演講,由於要考慮到它的煽動性,可以偏重於充沛的激情;如果是一篇辯論性的或是一篇勸導性的演講,由於要以理服人,所以,它可以偏重邏輯性、論證性。不過,如果能將二者統一在一篇演講稿中,則更好。
像聞一多先生的《最後一次的講演》,便可以說是一篇富於激情,具有很強說服力的演講稿。正因為如此,所以它不僅在演講的當時便獲得了數次的熱烈掌聲,而且,它至今仍回響在我們的耳畔,使我們緬懷先烈,痛恨敵人,時時想起聞先生的音容笑貌。
再如榮獲北京市首屆大學生演講比賽一等獎的題為《弱者,你的名字不是女人》(張紅、粟紅鋼撰稿,周怡演講)的演講稿,也是熱情洋溢,充滿著時代氣息的。它抓住當時社會上人們普遍注意到的女同志的事業和家庭生活的矛盾,層層剖析,步步推進,充分表達了八十年代的女大學生的宏偉抱負和嶄新的生活觀。在這篇演說稿中,作者以極富煽動性的語言,大聲疾呼:
前人經驗也告訴我們,女性同樣可以在事業上獲得輝煌的成績。只不過作為女性,要多付出三分汗水、五分勇氣、十分毅力、十二分艱辛。(議論、笑、掌聲)我們既要事業也要生活,這就註定我們將終生忙碌。
我們認了!(長時間熱烈鼓掌)
……
讓怯懦的人去徘徊吧,讓俗人們去議論和憐憫吧。同伴們,我們走著自己的路!弱者,你的名字不是女人。(持久而熱烈地掌聲)
聽著這樣的演講,有幾個勇敢的女性不把巴掌拍破?聽著這樣的演講,又有幾個新時代的女大學生不為之激動呢?
富於激情,富於煽動性的演說詞在中外歷史上是很多的。如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於一八六三年十一月十九日所作的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講辭》;像英國首相丘吉爾任職第三天所作的《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的演說即是。
當然,有的演說詞是以雄辯性、邏輯性、說服力著稱的。比如美國獨立戰爭與建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演說家佩特瑞克·亨利的《訴諸武力》即是。
最後,演說詞的寫作還要注意文學性、技巧性。為了使演說詞寫得生動、形象,人們常常採用比喻的手法,甚至有時採用通篇用比的手法。例如一個奪得全校演講比賽第一名的同學,在授獎大會上再作一次答謝演說:
在一個很大很大的瓜田裡,有無數的西瓜。它們有很多很多,有的很大,而且很好。有一個西瓜恰好生長在路邊。於是,它很容易地便被人發現了。和瓜田的其它許多西瓜比起來,這個生長在路邊的西瓜或許並不算最大,並不算最好。但是,由於它被人們發現了,所以,受到了一連串的稱贊:「好瓜!好瓜!」
那麼,這個西瓜應該怎麼想呢?如果它在頌揚聲中飄飄然起來,真以為是「老子天下第一」,那麼,它便是一個大傻瓜;如果它以為自己的長成完全是憑自己,而忘記了園丁們的培育、澆水、施肥,那麼,它也是一個大傻瓜;如果它在頌揚聲中能保持清醒,繼續生長,力追同伴,那麼,它才真正是一個「好瓜」。
我,就是這個生長在路邊的、已被人發現的、很大的瓜田中的一隻瓜。
這篇演說詞雖然很短,但由於它全篇用比,所以, 將演講者本人的那種謙虛謹慎,再接再厲,不忘園丁,不忘同伴的思想和品德表達得恰如其分,非常完滿,非常生動形象。
為了加強演說詞的感人效果和說服力量,還可以在文中適當地採用排比、反問和重復等修辭手法。像佩特瑞克·亨利的《訴諸武力》這篇演講詞就是這樣。如他為了強調形勢的緊迫,用了一連串的排比句式:「我們的申請卻只遭到輕蔑;我們的抗辯招來了更多的暴行與侮辱;我們的祈求根本沒有得到人家的理睬;我們所得到的不過是被人百般奚落後,一腳踢開階下。」通過這一連串的排比句的運用後,作者接著又採用一系列的排比句和重復句:「如果我們渴望得到自由——如果我們……——如果我們……——那我們就必須戰斗!讓我們重復一遍,先生們,我們必須戰斗!訴諸武力,訴諸萬軍之主,這才是我們的唯一前途!」通過這些修辭手法的適當運用,作者「訴諸武力」的思想和理由表達得異常鮮明,異常堅定,異常有力。最後,文章又來一連串的責問和反問:「戰火實際上已經爆發。兵器的轟鳴即將隨著陣陣的北風而不絕於耳!我們的兄弟們此刻已經開赴戰場!我們豈可在這里袖手旁觀,坐視不動?請問一些先生們到底心懷什麼目的?他們到底希望得到什麼?難道無限寶貴的生命,無限美好的和平,最後只能以鐐銬和奴役為代價來獲得嗎?……不自由,則毋寧死!」由於排比、重復、反問等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所以,這篇演說詞咄咄逼人,氣勢酣暢。
有時,演說詞也要講究一定的「無言之美」,給聽眾留下適當的思考回味的餘地。如演講稿中停頓之處的安排,以及其它富於啟迪性的句子的運用等等。有一位美國總統的退位演說僅有六個字:「那麼,好吧,再見!」但它卻被視為最好的退位演講,因為它耐人尋味,有一種「無言之美」。事情就是這樣,有時你越想把自己的思想表達得更完整、更明了,結果反而使聽眾越糊塗,越厭煩。當然,我們不是說所有的演說詞都以只寫幾個字為好,我們只是強調在一些特定的場合下,有時也可以適當地給聽眾留下一點思考的餘地。
『陸』 贊頌聞一多的演講稿
眾所周知,在愛國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殉難的追悼會上,面對反動派的無理取鬧,肆意搗亂,聞一多先生拍案而起,作了一次震憾全國的即席演講。演講結束後,聞一多先生也不幸慘遭國民黨反動派的毒害,那一次演講也就成了聞一多先生的最後一次演講。雖然聞先生已經不在人世,但其浩然正氣激勵著無數愛國志士與後來者,使他們在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中奮力拚搏,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正是因為有許許多多像李公朴、聞一多先生一樣的敢為正義而不惜犧牲生命的革命先烈前赴後繼的奮斗,才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勝利,才有了今天和平的新中國。
演講中,聞一多先生在嚴厲聲討反動派的無恥罪行和卑劣行徑的同時,也高度頌揚了李先生為民主與和平而獻身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而且還號召廣大民人民站起來,一起與反動派作堅決的斗爭。其無論是在演講的思想內容還是在演講的語言技巧上,都可以說是一次傑出的演講,是值得探討的
『柒』 贊美母校的演講稿
怎樣寫好演講稿
一、了解對象,有的放矢 演講稿是講給人聽的,因此,寫演講稿首先要了解聽眾對象: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文 化程度、職業狀況如何;了解他們所關心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等等。否則,不看 對象,演講稿寫得再花功夫,說得再天花亂墜,聽眾也會感到索然無味,無動於衷,也就達 不到宣傳、鼓動、教育和欣賞的目的。
二、觀點鮮明,感情真摯 演講稿觀點鮮明,顯示著演講者對一種理性認識的肯定,顯示著演講者對客觀事物見解 的透闢程度,能給人以可信性和可*感。演講稿觀點不鮮明,就缺乏說服力,就失去了演講 的作用。 演講稿還要有真摯的感情,才能打動人、感染人,有鼓動性。因此,它要求在表達上注 意感情色彩,把說理和抒情結合起來。既有冷靜的分析,又有熱情的鼓動;既有所怒,又有 所喜;既有所憎,又有所愛。當然這種深厚動人的感情不應是「擠」出來的,而要發自肺腑, 就像泉水噴涌而出。
三、行文變化,富有波瀾 構成演講稿波瀾的要素很多,有內容,有安排,也有聽眾的心理特徵和認識事物的規律。
如果能掌握聽眾的心理特徵和認識事物的規律,恰當地選擇材料,安排材料,也能使演講在 聽眾心裡激起波瀾。換句話說,演講稿要寫得有波瀾,主要不是*聲調的高低,而是內容的有起有伏,有張有弛,有強調,有反復,有比較,有照應。
四、語言流暢,深刻風趣 要把演講者在頭腦里構思的一切都寫出來或說出來,讓人們看得見,聽得到,就必須借 助語言這個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語言運用得好還是差,對寫作演講稿影響極大。要提高 演講稿的質量,不能不在語言的運用上下一番功夫。 寫作演講稿在語言運用上應注意以下五個問題:
(一)要口語化。「上口」、「入耳」這是對演講語言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說演講的語言 要口語化。 演講,說出來的是一連串聲音,聽眾聽到的也是一連串聲音。聽眾能否聽懂,要看演講 者能否說得好,更要看演講稿是否寫得好。如果演講稿不「上口」,那麼演講的內容再好, 也不能使聽眾「入耳」,完全聽懂。如在一次公安部門的演講會上,一個公安戰士講到他在 執行公務中被歹徒打瞎了一隻眼睛,歹徒彈冠相慶說這下子他成了「獨眼龍」,可是這位戰 士傷愈之後又重返第一線工作了。講到這里,他拍了一下講台,大聲說:「我『獨眼龍』又 回來了!」會場里的聽眾立即報以熱烈的掌聲。 演講稿的「口語」,不是日常的口頭語言的復制,而是經過加工提煉的口頭語言,要邏 輯嚴密,語句通順。由於演講稿的語言是作者寫出來的,受書面語言的束縛較大,因此,就 要沖破這種束縛,使演講稿的語言口語化。為了做到這一點,寫作演講稿時,應把長句改成 短句,把倒裝句必成正裝句,把單音詞換成雙音詞,把聽不明白的文言詞語、成語改換或刪 去。演講稿寫完後,要念一念,聽一聽,看看是不是「上口」、「入耳」,如果不那麼「上口」、 「入耳」,就需要進一步修改。
(二)要通俗易懂。演講要讓聽眾聽懂。如果使用的語言講出來誰也聽不懂,那麼這篇 演講稿就失去了聽眾,因而也就失去了演講的作用、意義和價值。為此,演講稿的語言要力 求做到通俗易懂。列寧說過:「應當善於用簡單明了、群眾易懂的語言講話,應當堅決拋棄 晦澀難懂的術語和外來的字眼,拋棄記得爛熟的、現成的但是群眾還不懂的、還不熟悉的口 號、決定和結論」。
(三)要生動感人。好的演講稿,語言一定要生動。如果只是思想內容好,而語言乾巴 巴,那就算不上是一篇好的演講稿。寫好演講稿,只有語言的明白、通俗還不夠,還要力求語言生動感人。
(四)要准確樸素。准確,是指演講稿使用的語言能夠確切地表現講述的對象——事物 和道理,揭示它們的本質及其相互關系。作者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對表達的對象熟悉了 解,認識必須對頭;其次,要做到概念明確,判斷恰當,用詞貼切,句子組織結構合理。朴 素,是指用普普通通的語言,明晰、通暢地表達演講的思想內容,而不刻意在形式上追求詞 藻的華麗。如果過分地追求文辭的華美,就會弄巧成拙,失去樸素美的感染力。
(五)要控制篇幅。演講稿不宜過長,要適當控制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