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理解課文指的是哪三點
就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及主題
教你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怎樣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呢?一般方法是:先把全文讀一遍,對課文有個大致的了解;再一句一句認真的讀,讀懂每個詞,每句話,孝瞎弄懂每個自然段的段落大意,只要把每個段落大意合理地連接起來,就抓住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不止這一種方法,比如,還可以就一篇課文提出幾個問題,把對這幾個問題的理解連起來,也能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另外,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還有以下幾種方法。
1. 題目擴展法。有的文章的題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內容,歸納這類文章的主要內容,可以從審題入手,弄懂題目的含義,然後將題目加以擴展就可以了。如:<瑞恩的井>題目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對它稍加擴展充實,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本文寫瑞恩為了幫助非洲的人挖一口井,努力攢錢,後來在人們的幫助下終於實現了願望。
2. 綜合歸納法。如寫事的文章。記敘文一般包含有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並合理組織它們,這就是主要內容。如《橋》一文:時間是下著大雨的黎明,地點是木橋前,人物是老支書,事件是老支書不顧自己的兒子捨身救群眾。概括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內容:下著大雨的黎明,在木橋前老支書不顧自己的兒子捨身救群眾的事。
3.段意歸並法。把每段的段意連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如《黃繼光》一課,可分為四段,段意分別是:(1)黃繼光所在營接到新的戰斗任務;(2)黃繼光向指導員請戰;(3)黃繼光頑強戰斗,壯烈犧牲;(4)黃繼光所在營攻佔了五九七·九高地。根據段意歸納為:在抗美援朝戰爭時,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黃繼光在上甘嶺戰役中,頑強戰斗,壯烈犧牲。
4.抓重點詞句(中心句、中心段或過渡段)。 有巧州空些文章結構上的總起句、過渡句、總結句或內容上的中心句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閱讀時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內容。跡團如《養花》一文,可根據結尾段來概括它的大意:課文主要寫養花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
5. 取主舍次法即重點歸納法:有時一篇文章,其重點部分十分突出,而全文的主要內容就在其中。因此,只要抓住這個重點部分的段落大意,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補充交代,全文的主要內容就歸納出來了。對寫了幾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後根據主要的來概括它的主要內容。如《落花生》寫了種花生、收花生和嘗花生幾件事。從文章看,「種花生」和「收花生」寫得簡略,是次要的;「嘗花生」「議花生」寫得詳細,是主要的。根據課文主次可以這樣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我」一家人過花生收獲節時嘗花生,議論花生的好處的情形。
6. 問題回答法。有些問題,只要回答出來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內容。如《草船借箭》提出下面問題:①課文寫的是諸葛亮在什麼情況下借箭的?②他們是怎麼借的?③結果怎樣?把這些問題的回答歸納起來,就是主要內容。
總之,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還很多,不管用哪種方法,都首先要認真閱讀、分析
2. 如何快速理解文章 的內容
要學跳讀。
讀書其實並不是一件看起來那麼簡單地事,尤其是對那些天生對語言不敏感的人,剛開始讀書的時候是不能夠很好理解文章,但這並不是什麼大缺陷,主動學習一些閱讀技巧,還要多看書,有量的積累才禪辯銷能到質變。
首先,要看標題,看了標題大概就知道文章要寫什麼,做一個簡單的預測,如果你想學寫文章,那麼這個時候就再多想一步,想一想如果是你寫,會從幾方面寫,用那些例子論證。
其次,要邊看邊總結看到的內容,推測下一段要講什麼。
最後,看看結尾,作者對觀點的重申拓深到了那一步。
快速讀每一段的時候可以先看第一句,理解後大概掃灶慧一眼後面的論證,這樣閱讀速度會提高很多。
BTW,一定要多讀東西,才能體會到閱讀帶來的奇妙感覺,最近又把張愛玲的《傾城之戀》《紅白玫瑰》讀了一遍,張愛玲真的是天才,我只能這么說,我愛死她了。
希望我的回答對賀游你有幫助,有問題可以繼續問我。
3. 如何分析理解一篇文章
一篇文章,往往因為篇幅較為冗長或結構比較復雜,從而使人難以很快讀懂;即使篇幅較短的文字材料,也可能因為作者的藝術匠心獨具或表達方式隱晦而不容易被快速讀懂.這或許正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圖爾特·M·基利所言:「若是旁人的觀點是一目瞭然,其思想精髓總是清澈明晰,呼之欲出;若是文人墨客總是雄辯滔滔,勢貫古今,更是運籌帷幄,百言不殆,那該是何等愜意!果真如此,則可把思考的責任讓諸旁人,我們只管去輕松愉快地坐享其成.然而事與願違,不幸之至.」這說明閱讀是需要付出一定努力的.然而,掌握一些基本的批判性閱讀技巧無疑對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旨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以下一些辦法可以幫助我們快速讀懂文章.
一、學會尋找問題和結論
一篇文章或一段材料,作者總是要圍繞某一問題作出一定結論.當然,問題和結論或許都是很隱含的,但這是我們首先要找到的東西.找到問題和結論,我們就已經基本上把握了文章的大意和主題思想.問題和結論其實是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找到了問題其實也就找到了結論;相反,如果找到了結論也就很容易找到文章所要回答的問題.如何找到問題?一般情況下,確定的方法非常簡單:文章中的問題應該是較為醒目,而且往往是開門見山,甚至在標題之中.例如下列句子:
1.經常鍛煉的人更加長壽嗎?
2.學生厭學的原因是什麼?
3.數學競賽中哪些人得到了一等獎?
4.到本世紀中葉,我國的人口將達到多少?
5.激勵性的環境是否更有利於兒童智商的提高?
6. 常看電視暴力鏡頭,是否會誘導未成年人犯罪?
以上這些問題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它們要求的答案試圖描述世界現在是怎樣,過去是怎樣,以及未來將是怎樣.舉例來說吧,對於前兩個問題我可以回答:「一般而言,經常鍛煉有利於健康,從而使人更加長壽」,以及「學生厭學的原因是他們的學習和他們的興趣不能吻合」.我們把這類問題叫描述性問題:在我們身邊,這類問題俯拾皆是.在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教育學、地理學等各種學科的課本中,在雜志、電視、廣播中,到處都能夠找到它的蹤影.
這類問題,是我們對於世界模式秩序充滿好奇的典型寫照.
我們再看第二類問題:
1.考試是否應該廢除?
2.把碘加入食鹽中是否為人體所需要?
3.對失學兒童應該做些什麼?
4.對中學生應不應該進行性健康教育?
5.學校是否應該參與社區文化建設?
這些問題要求的答案,則側重世界應該如何.舉例來說,對第一個問題,我們可以回答:「在現階段,考試不應該銷碧高廢除」.對第二個問題我們可以回答:「我們必須在食鹽中加碘」.這些問題涉及的是倫理或道德,它們詢問的是何者正確,何者錯誤;何者需要,何者當廢;何者為好,何者為壞.它們要求的是規范性的回答.因此,我們將這類問題稱為規范性問題.社會性的爭論一般多屬此類.
然而,一些問題的提法,並不總是這樣清楚明確.於是我們只好從結論之中把問題找出來.也就是說,有時我們不得不先找到結論,才能發現問題.
作者想要證明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便是結論.要尋求結論,應該著眼於作者要你相信的那一句或一系列陳述.另一方面,他要你相信的結論,則根植於他的其他陳述之中.簡而言之,陳述間的聯系若能服人,應具備這樣的基本結構,即此因彼而生,此即屬於結論,彼則是對結論的佐證.這一結構,正體現了推理的過程.
找出了問題和結論,就應該對二者的對應關系進行縝密分析.結論必須是從問題出發,經由嚴密的推理過程推繹出來,並符合相應的價值觀體系.明確了這個關系,我們就算把握了文章的內容概要.
二、學會找出理由,進行邏輯分析
文章中的觀點要有站得住腳的理由來支持.理由是信念、證據、譬喻、類比,以及其它支持及辯解結論的陳述.這些陳述共同構成了表明結論慧困真實或正確的堅固基石.只有在弄清理由之後,才能夠確定結論的價值.舉例來說,一個人主張必須改革現行的課堂教學模式.這一觀點自然會引發爭論.「為什麼必須改革?不改就一定虧尺不行嗎?」不管贊成與否,我們總會問這樣的問題.如果他的理由是「我就是這么想的」,那他的理由是結論的重述.如果他答「改革就是對現狀的反思和批判」,那他的理由和結論就是牛頭不對馬嘴.如果他回答「改革畢竟有利於一小部分人的利益」,那他的理由就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體系.
弄清理由的第一步是以提問的態度對待爭論.我們應該先問「為什麼」.回答為什麼的陳述便是理由.表示理由的陳述往往含有這樣的一些詞語:因為、由……事實說來、首先……其次、理由是、原因是、由於、舉例來說、同時、出於……的考慮,等等.我們可以把這些詞叫「標志詞」.這些標志詞可以幫助我們方便地找出理由.
找出理由不但有利於我們進一步的理解文章的主旨,同時我們還可以對文章進行邏輯分析,對其作出一定的評判.如果這個理由是結論的重述或理由和結論牛頭不對馬嘴,以及理由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體系.那其支持的結論就不足為信,整篇文章的質量就會大打折扣.
三、要學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篇文章,作者在表明觀點的同時,一定帶有個人的思想感情.或支持某一提案,或提出某種建議,或反對某一作法;或贊美、或鞭韃、或悲哀、或激憤;或抒發強烈的情感,或流露淡淡的哀怨,等等.把握住這些感情,就能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要看用詞,二要看語氣.如果作者大量使用華麗而明快的詞語,那一般是抒發一種愉悅的感情;如果作者使用較多的貶義詞,那一般是抒發一種憎惡和蔑視的感情;如果作者使用大量激越昂揚的詞語,那一般是抒發一種豪放慷慨的感情.至於語氣,有的悲哀消沉,有的積極向上,有的感慨萬千,有的直抒胸臆.總之,只有多揣摩,才能真正把握這些技巧.
4. 語文課文要怎麼樣理解內容
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對如何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研究得比較多;對如何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形式研究得比較少。這不能不說是閱讀教學中的一種失衡。只講內容,不講形式或講得極少,是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十分普遍的現象,這種現象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一、內容和形式本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范疇
基本范疇都是成對出現的,這種對偶性,是唯物辯證法基本范疇的突出特點。現實事物都不得是形式和內容的統一體,內容和形式是反映客觀事物內在要素與外在表現方式之間相互關系的范疇。
人們通常對內容下的定義是構成事物各種內在要素的總和,或者說是指事物的本質,是事物存在的基礎。形式是指事物內在諸要素要的結構或表現形態,是事物的存在方式。
事物的內容和形式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比如語言的內容是意義,形式是語音和文字,語文和語音或文字的結合,構成了語言。在內容和形式的關系中,內容決定形式,內容居於決定地位,形式必須適合內容。形式雖然受制於內容,但對內容有反作用,形式和內容不相適應,就會對內容的發展起消極的阻礙作用。
二、內容和形式又是構成文章的兩個基本因素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不得有它的內容和形式,文章自然也不例外。文章的內容是就構成文章的各種內在要素的總和。這些內在要素包括題材、主題、人物、環境、情節、事件等。具體講,文章的內容是指作者所描寫的,並滲透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觀社會生活,它既包括了客觀因素,又包括了主觀因素,主客觀因素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文章的豐富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的有機統一。
文章的內容不孤立地存在,它必須要與相應的形式結合在一起,才能表現出來。所以,文章的形式就是文章內容的顯現。具體說,就是文章的組織結構和表現手段。這一點,從作者的寫作過程可以清楚地看出來。作者寫作的第一步,要確定內容。內容的確定要通過素材的積累,題材的選擇,主題的提煉,人物的孕育等才有可能實現。第二步,要固定體裁。有了一定的內容,還要用一定的體裁將其固定下來。第三步,組織內容。比如層次結構的安排,主次、詳略的考慮,開頭、過渡、結尾、展開、高潮等的設計。最後還要根據內容確定語言的色調,一字一句推敲語言。以期用恰當的語言把內容具體描寫出來。由此可見,離開了一定的體裁、層次結構的語言等形式因素,文章的內容就推動了載體的而無法顯現。
其實,文章的內容和形式,我們只能在理論上把它們加以區分,而在具體的文章中,內容和形式根本無法割裂,要想把形式從內容中分出來,那就意味著消滅了內容;反過來,要想把內容從形式中分出來,那就意味著消滅了形式。在具體的文章中,內容和形式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總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三、 閱讀教學應該是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和理解課文形式的統一
文章的內容和形式和語文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的關系十分密切了。閱讀教學無非是通過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和形式,逐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我們這所以在這里強調文章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就是想說明,閱讀教學應該是指導學生對課文內容和形式的理解的統一。因為在目前的閱讀教學中,對內容和形式的理解,確實存在著比例失調的問題。強調一方,偏廢一方,實際上都是不完整的閱讀教學。
小學生的閱讀,在很大程度上是學習閱讀。學習閱讀,顯然和一般意義上的閱讀有所不同,更不同於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閱讀。一般意義上的閱讀,其主要目的在於理解內容,是以理解為核心的認識活動。一般地來說,讀者只要理解了文章的內容就可以了。比如學生閱讀數學、化學、歷史等教科書,只要求理解課文的內容,至於課文的形式則不必過問。學習語文的閱讀就不同了。學生通過閱讀課文,不僅要理解課文字了什麼,還要理解作者是怎樣寫的。
就閱讀教學而言,小學生讀課文,首先感知的是語言文字,然後由詞到句,由句到篇,形成意義上的聯系,但是,語文教學不僅擔負著指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任務,還擔負著指導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任務。因此,學生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只是完成了閱讀全過程的一半,只是「知其然」的過程。學生在經歷了這一過程後,還要從語言文字運用的角度,對文章做進一步的閱讀,即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選擇材料、組織材料的,是怎樣遣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這樣的過程是由思想到語言,由內容到形式,由內部到外部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在前面「知其然」即理解文章寫了什麼的過程發展而來「知其所以然」的過程,即了解作者是怎樣寫和為什麼這樣寫的過程。簡言之,即了解文章的表現形式。這樣學生不斷地從作者寫作思路的「原型」得到啟發,從而學到運用語言文字處理,表情達意的方法。
因此,可以這樣講,語言閱讀教學,如果只局限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上,是不完整的教學,最多隻能說完成了教學的一半。只有把理解內容和形式有機統一結合起來,才能說走完了閱讀教學的全過程。這樣的過程是由語文教學的本身特點所決定的,否則就不是語文的閱讀教學。
四、 閱讀教學的第一步應該是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
文章的內容決定文章的形式,內容是第一位的。形式是隨內容的變化而變化的。有了內容才可能有與之相適應的形式,寫文章要先立意,先有內容,然後再行文,再由意去「逮」文,根據內容選擇形式。沒有內容,形式也就變成了空洞的、毫無價值的容器。讀者在閱讀文章時,在感知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理解文章的形式。因此,理解內容是理解形式的前提。當然,理解內容和理解形式並非如理論上講得這樣涇渭分明,特別是有一定閱讀能力的人,兩個過程常帶有同步交叉進行的現象,如在理解內容的同時也就理解了形式。但是不管怎麼說,理解形式是以理解內容為基礎、為前提的,不理解內容,就談不上對形式的理解。
由此可見,閱讀教學,第一步,則應該深入、細致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使學生經過一個由感知語言文字處到理解思想內容,由外部到內部,由部分到整體的多層次的分析、綜合過程,並通過這樣分析、結合的過程,舍棄原先生動、具體、感性的材料,思維由具體走向抽象,形成對課文內容的理性認識。這種理性認識是以正確歸納課文的中心思想為標志的。
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內容,這是閱讀教學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它肩負著培養學生理解能力的重任。在這樣的訓練過程中,學生可以接觸到作者所描述的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體會作者的深刻的思想和美好豐富的感情,這對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增長他們見識,陶冶他們情操,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培養他們的高尚道德品質和對是非美醜的鑒別能力都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這樣的訓練過程中,學生理解語言的能力,分析、綜合的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審美能力,鑒賞能力以及自學能力,都將得到提高和發展。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內容,不能簡單地認為就是對一篇課文具體內容的理解。其實,學生從中受到的教育是多方面的。當然有關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教育是第一位的。因此,理解課文內容,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這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這一點,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雖然在理解內容的教學中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我們不應該對指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課文的提法產生懷疑,我們應該糾正的是在教學中所存在的錯誤傾向和錯誤的做法,而不是從根本上否定和推翻之。
理解課文內容的教學,大體上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 教學程式千篇一律,教法一成不變
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教學程式的千篇一律,教法一成不變的現象,存在非常普遍,尤其在小學的中、高年級更為嚴重。教學一篇課文,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似乎成了一種不可更改的模式和過程。是不是篇篇課文都要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概括中心思想呢?這要因文而異,要根據文章的特點提出教學要求,設計教學方法。因為無論分段、歸納段意還是概括中心思想,無非都是理解課文內容的手段,都是為全面、深刻、准確理解課文內容服務的。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課文分段、概括段意,歸納中心,都是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理解的方法。在教學的某一階段,這樣的訓練應該做為當時的教學目標及教學的重點。但是如果在整個語文教學的長河中,篇篇課文都要這樣,教學就必然陷入了僵死的、呆板的、程式化的泥潭。有這課文的段落很明顯,段意也很容易歸納,則沒必要按部就班地去分段,去歸納段意。有些課文的中心思想很不明顯,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比如《挑山工》 、《魚游到了紙上》,這些富有哲理的課文,則有必要幫學生概括一下中心。
2. 抽象概括多於具體形象
閱讀能力其實就是理解書面語言的能力。在閱讀過程中,對語言文字處理的感知和理解,是對全文內容理解的前提和基礎。文章的內容、思想、情感、情境無一不是寓於語言文字處理之中。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全面、深入、正確地理解,只能來自對語言文字處的具體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因此,要使學生真正從本質上、理性上理解課文的內容,首先必須具體、形象地理解語言文字。小學生對語言文字處理的理解,多來自他們的生活經驗、生活實際。多數情況下是憑直覺,而不是憑借概念、定義。抽象、概括的理解往往產生在具體、形象的分析之後,起碼也是產生在與具體、形象分析的同時或交叉進行。對於小學生來說,還是應該對語言文字的意義進行具體,形象的分析之後,再進行抽象與概括。但是,目前的閱讀教學往往超越這必不可少的感情認識階段,直接便進入理性認識的過程。對課文的理性認識,一般都體現了理解的結果,我們更應該重視理解的過程。而閱讀過程,則主要體現在對語言文字處理的分析和理解上。這一過程最具語言教學的特點。最精彩的,最生動活潑的,最各副其實的教學主要則應體現在這一過程中。高超的語文教師往往會在這分析、理解語言文字處理的天地里,大顯身手,創造出富有藝術魅力的語文教學。
3.偏重於指導學生理解內容,忽視對形式的理解
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所選的課文,如從文章學角度看,記敘文居多數。這些記敘文又以寫人記事的居多,也有不少寫景狀物的,還有少部分說明文和韻文,極少議論文。
教材中所選的記敘文,或寫人記事,或寫景狀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寫人記事的,內容就必須要涉及到具體的人物、事件、情節、背景等;寫景狀物的,就必然涉及到具體的景和物;說明文的內容則要涉及到所要說明的事理或某些科普專業知識。同時,這些文章還體現著作者的一定的思想感情。
老師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時,對課文中的人物形象,背景環境,事件的經過或故事的情節,所要說明的事理,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應該讓學生加以理解。學生學習一篇課文,不知了什麼內容,不知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這豈非咄咄怪事。小學生在閱讀課文時,首先意識到的是內容,至於作者為表現這些內容所使用的精闢語言,結構層次的安排等,往往被忽略或忘記了,他們被生動的、具體的內容所吸引,陷入其中而跳不出來。教師在恰如其分、適可而止地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形式。我們的語文課,不是故事會,沒有必要對故事的情節做出過多的分析和評價。我們的語文課也不是科普課,沒有必要把某些科學知識講得那麼專業和深入。我們應該在學生理解內容的基礎上,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是怎樣寫的,為什麼這樣的內容要用這樣的語言形式、這樣的層次結構來表達,特別是對語言形式的分析,則更應該放在重要的地位。
但是,目前的閱讀教學,卻存在著單純地、喋喋不休地分析故事的情節,大講特講某些自然常識,單純地貫輸思想教育等現象,特別是高年級的課文,有些屬於文學作品,有小說、散文。就內容而言,人物的形象,故事的情節,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都比低年級的課文復雜多了。課文的篇幅明顯見長。教學這樣的課文,如果陷在具體的內容中,糾纏於細枝末節,過細地分析故事情節,過多地講解歷史背景,過分地評價其中的人物,恐怕所有的語文教學時間表供分析課文內容也不夠用。在閱讀教學中,過細地分析課文內容,是對教學時間極大的浪費,這也是當前語文教學效率低、學生語文能力進步緩慢的重要原因。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千古名句,流傳至今的原因有兩點,一是它的思想內容;二是它的形式。但更重要的還是它的形式。憂國憂民的思想工作是高尚的思想,在當時卻並非什麼新鮮思想。正是它的形式上有獨到之處,比表達類似的思想內容的語言高出一籌,才使它獨領風騷,千古不朽,成為語言中的經典。如果我們在教學中,僅讓學生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或脫離句中的詞語,僅對其內容作出評價,而忽略或取消理解這句話的形式,那實在是糟蹋了句子的寶貴價值。
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有一篇課文《凡卡》,是一篇小說。內容生動感人,但並不復雜。正是小說的作者採用了新穎、別致的寫作方法和表現形式,才使這樣一個簡單而不復雜的故事,產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如果我們僅讓學生了解了課文的內容,而對課文形式的魅力卻毫無感受,那實在是教學這篇課文的莫大缺憾。小說的主旨在於表現凡卡離開家鄉到莫斯科學徒的悲慘遭遇,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小說的內容,是用凡卡寫信這一線索貫穿的。因此,凡卡寫信,既是小說的情節,更是小說的形式,正是這一形式的運用,才使小說的內容有了更為廣闊的表現天地。在信里,凡卡可以直接傾訴自己的遭遇,表達自己急切回家的心情。在信外,他可以盡情地回憶過去在家裡的美好日子。信里、信外的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一起,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和強烈的反差。由此看來,寫信這一形式,對內容的展開和發展起了多麼重要的作用。作者在對寫信這一形式的使用上,不是僅此為此。他在凡卡寫完信後,又安排了凡卡寫的信封地址不詳、夢中實現願望的結尾,這樣不僅深化了主題,更使人看到了作者在使用寫作形式上的匠心獨運。一封信,貫穿小說的始終,使其內容緊湊,結構嚴謹,內容和形式達到了高度的完美統一。由此觀之,小說所以產生這樣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顯然和作者運用寫信的形式有關。
舉以上兩個例子,是想說明,文章的內容和形式的關系是如此緊密,形式對內容的反作用力是如此巨大。忽視或取消對形式的理解,實際工上是閱讀教學中的一種主觀上不正常的分裂,許多課文的思想內容,學生理解起來並非太困難,但是,我們的閱讀教學往往在這不太復雜的內容上繞來繞去對那些精美的語言形式,那些別致的,對學生具有學習借鑒價值和審美價值的表現手法都置之不理,長此以往,不僅破壞了閱讀教學的完整性,而且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是一種挫傷。
五、 閱讀教學應該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形式。
閱讀在經歷了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的過程後,還要從語言文字運用的角度,對文章做進一步的閱讀,即了解文章的表現形式。只有在內容和形式上做到全面的理解,才能說基本上實現了閱讀的目標。
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形式,在閱讀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出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對形式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對內容的理解,比如《我愛用故鄉的楊梅》一文,其中有這樣一段話:「細雨如絲,一棵棵楊梅樹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它們伸展著四季常綠的枝條,一片片狹長的葉子在雨露中歡笑著。」如果僅從語義上理解,會使人感到莫名其妙,楊梅樹怎麼會「貪婪」,怎麼會「吮吸」,怎麼會「伸展」和「歡笑」呢?這些原本都是人的情感、動作和行為啊!但是如果讀者知道作者在這里是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是將樹擬作人,並非犯了人與樹相混淆的錯誤,就會更形象地感受到楊梅樹是那樣美好和可愛。再比如,《我的戰友邱少雲》中講志願軍戰士隱蔽的地方,離敵人的前沿陣地只有六十多米,不但可以看見鐵絲網和胸牆,還可以看見地堡和火力點,甚至連敵人的講話都聽得見。作者為什麼要在此處花費這樣多的筆墨,寫戰士隱蔽之處和敵人前沿陣地很近呢?無非是用一個「近」字,突出一個「險」字,如果讀者只看到了「近」,沒有看到「險」,自然也就無法理解邱少雲在烈火燒身時一動不動的英雄行為了。由「近」想到「險」,就是一個「為什麼要這樣寫」的問題。理解文章外在形式的聯系,往往會對內容的理解變得更加深刻。第二,學習和借鑒課文的寫作方法。學習和借鑒課文的寫作方法,就是從課文表達的中心思想出發,看作者怎樣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和組織材料,怎樣布局謀篇,以及怎樣根據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敘事、狀物、抒情的需要,准確地遣詞造句,修飾文字的;就是使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寫作方法和知識,通過對具體內容的分析,形成對課文寫作特點的基本認識,以發展和豐富自己的寫作知識。比如《再見了,親人》,作者為什麼採用志願軍的口吻,來講述和表達朝鮮人民對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深情厚誼?顯然,這樣寫和直接敘述有著很大的差別。首先,它就給人一種志願軍戰士對朝鮮人民的情誼有著刻骨銘心、永誌不忘的感覺。第二,用戰士的口吻講,敘事和抒情可以緊密結合起來。教學中,讓學生了銀課文哪能些地方是在敘事,哪些地方是在抒發感情,情與事是怎樣結合的。並使學生知道,情與事之所以結蛤蟆的這樣緊密,恰恰是因為作者採用了「志願軍的口吻」的寫作方法,相信學生對這樣的分析是會理解的,也會感興趣的。課文中還選編了大量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的課文。如《挑山工》、《峨眉道上》、《畫楊桃》等。這些課文,作者為了說明一個道理,選用了非常典型的事例,這當然比單純地空講道理要勝出十倍。通過這類課文的教學,我們為什麼不能教給學生一些立意的方法呢?如果我們只讓學生理解了其中的道理,而忽略了作者是如何將事例與道理巧妙結合的寫作方法,豈不失去了學習語文意義?至少失去了一半。
課文可以說是書面語言的海洋,裡面的語言形式數不勝數。那生動、貼切的比喻、那鏗鏘有力、富於節奏的排比,那形象、巧妙的擬人,那畫龍點睛般的神來之筆,那精練的一語破的,那充滿文中的韻律美,那工整的對杖,那雅俗共賞的詼諧與幽默……可以說,各種形式,各中風格的語言應有盡有。我們應該讓學生理解課文中語言所表達的意義的同時,還應該讓學生體會這些語言的形式美,體會作者是怎樣遣詞造句和修飾文字的,體會到這些語言的准確之處、鮮明之處、生動之處。
當然,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形式,並不是講得越多、越全越好。而是應該從學生的讀寫實際出發,從課文的實際出發,確定所要講的內容。有些內容如果不符合學生當前的接受水平,盡管它是課文的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或極具典型意義的寫作方法,也不宜去講;有些雖然屬於一般的表現形式,但適合學生的需要就應該作為教學的一項內容。
形式問題是個理論性比較強的問題。在要求小學生理解形式時,准確地把握好尺度就顯得猶為重要。一篇課文的形式,從語言到篇章結構,其表現手法細究起來,千頭萬緒。講起來,如不分清主次、難易、深淺而面面俱到,就有可能使閱讀教學脫離小學生實際,偏離小學語文教學的軌道。
對小學生來說,講詞彙、句子、文章的形式,不能從概念出發,也不能出現術語,更不能講系統的理論。而要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從感性上,初步認識詞彙、句子、文章的某些最簡單的形式,這種認識還帶有很大的具體性和表面性。比如,講到詞類,就名詞而言,既不講名詞的概念,也不從理論基礎上闡述名詞的語法功能,僅把比較典型號的名詞歸在一起,讓學生知道這類詞是表示人、事物、時間、處所、方位的詞就可以了。在寫作方法的要求上,也只是要求學生能做到用詞准確,能把句子寫通順、完整、連貫,要有中心,能圍繞中心選擇材料,有重點,能表達真情實感。當然,我們也不排斥給學生分析那些與課文重點內容密切相關的,學生能夠接受得了的,富有藝術魅力的形式,這對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是有益處的。
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形式,最忌形式主義。有的老師動輒就句子與句子、段落與段落之間聯系冠某種「式」的名稱,如「總分式」、「因果式」、「並列式」……我們並不否認在語言現象中確實存在著某些固定格式,但這些固定格式僅是語文中的特殊現象,並非語文的普遍現象。用這種以偏概全的格式套用紛繁復雜的語言現象,是違背規律的。應該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具體內容出發,經過學生自己的分析、綜合,自然地得出某一特點的結論。
5. 如何正確理解語文文章內容
這里還有兩種不同的情況需要加以區別,一種是課文(課本上的文章),另一種是課外的文章,可能是報紙、雜志上的文章,也可能是試卷中的閱讀文章.這兩種情況在方法技巧上是有區別的.
對於課本上的文章,就我的理解、感受與十幾年的教學經驗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角度和方法可以採用:
1、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課本教材編者的整體編寫思路與體例,教材的編寫和一般著作的編撰是相同的,都要圍繞一種基本思路與構架,每一部分之間會有一種內在聯系,這些可以幫助學生來整體把握某一部分(比如單元、文章類型等)的一篇課文的整體內容及其特點.
2、根據課文的體裁整體把握其內容大概(類型上的).比如記敘文,其內容主要記述人物的性格特徵與內心世界,重要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與影響、意義等,比如議論文,其內容主要是論證某種觀點看法,表明某種態度傾向,比如散文,其內容主要是描繪山河美景,或表現人物情緒情感與精神思想,或深入剖析社會現象、百態人生,表現深刻的思想與認識等,比如說明文,其內容主要是說明(介紹)事物的特徵,比如文言文也可根據其大體類別依此類推.
3、知人論世,聯系作者的家庭出身、人生經歷、社會思想、生命體驗,甚至還可以聯系作者的創作歷程等,來把握文章的內容.(這是時代的大背景,社會背景.)
4、了解、分析文章的創作背景,涉及作者的人生遭際與思想特點、創作意圖等.(這是小的時代背景,社會背景.)
5、結合作者的創作風格與主體思想傾向.這一條對那些問題特徵特別明顯的作家尤其適用,比如像沈從文的《邊城》,蕭紅的《呼蘭河傳》,巴金的《家》,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高曉聲的《陳奐生上城》,魯迅的小說、雜文等.
以下就是具體的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把握了,對課本上的文章當然同樣適用,我在下面來說.
對於課外的文章,包括報紙、雜志上的文章,和試卷中的閱讀文章,就我的理解、感受與十幾年的教學經驗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角度和方法可以採用:
1、文章題目.
尤其是試卷中的閱讀文章,特別是高考題中的閱讀文章,一般都是精心選擇精心設計的,包括文章題目,都是非常規范與標準的,這類文章的題目就一定會有一定的提示作用,比如提示文章體裁,提示文章內容範圍,提示問題,甚至直接揭示文章主題.
我這里圓神州所說的文章,也包括(古代)詩歌.像今年山東卷高考試卷中的古詩鑒賞題選取的是晚唐詩人杜牧的《寄遠》,這首詩的題目有兩種版本,還有一個版本是《南陵道中》,查閱相關詩集選本與類籍,我們可以發現《南陵道中》這個版本是更為流通的,出題人卻偏偏題作《寄遠》,我感覺就有提示的用意(作用),如果考生能夠注意到題目的作用,就可以降低審題和把握詩歌內容的難度,然後再聯系張九齡的名作《望月懷遠》,這首詩大部分考生小學就能夠背誦的,就可以明確這里的「遠」都是指遠在故鄉的親人.這樣就很容易地把握准了詩歌的主題,分析理解判斷寫作手法都不會有特別大的偏差了.
當然,報紙、雜志上的文章或者是一般模擬試題上的閱讀文章,題目的設計可能就粗疏一些,這種辦法不一定白分百奏效.
2、作者.
作者的情形又分幾種情況,一種是知名作家,大家都很熟悉,你也熟悉;一種是一般作者,不熟悉;第三種,是知名作家,可能有很多人熟悉,但是你不熟悉;第四種,不是知名作家,可能很少有人熟悉,但是你熟悉.
如果是大部分人都比較熟悉的作家,就有可能有一定的提示或暗示作用,或者文章內容與主題會隱含在作者的某些背景情況之中.如果學生能夠調動起自己的儲備,將對文章主題的理解與把握與此結合起來,也會有很好的效果.
如果是大部分人都不熟悉的作家,可能就較少提示或暗示作用(尤其是在試題中),但是文章作者與文章主題之間一定有聯系,所以,如果你自己熟悉的,還是可以聯系作者的相關資料,知人橘蔽論世.
3、文章體裁.
對考試題中的文章來說,主要是科技類、社科類文章(以說明介紹情況為主,主要採用說明或者說明色彩很濃的議論的表達方式),以及以議論性散文為主的文學類作品,以新聞特寫、新聞綜述、人瞎慎物訪談、人物評傳類文章為主的實用類文章.這些不同體裁的文章,在文章主要內容及主題的把握上都有各自的特點,這些特點都可以利用.
比如議論性散文,或者抒情性散文,就需要特別注意文章中的議論和抒情性的語句,包括有強烈的思辨色彩和感情色彩的詞語.比如科技類、社科類文章,就需要特別注意文章中的主要概念和不同人物的不同觀點以及前後觀點或語句之間的邏輯關系(特別是因果聯系).
4、文章思路與結構.
文章的思路揭示作者思想的發展過程與結果(即情感或觀點),結構就是思路的外部形式,這對把握文章主題至關重要.凡是文章思路不清楚者,表明文章作者的感情不冷靜不深刻,思想不成熟,觀點不明確,這是一條文章寫作的死律.而高明的作家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所以,好的文章思路都非常清楚明確;我們完全可以放心地通過梳理文章的思路來把握文章的內容與主題.試題中的尤其是高考試題中的文章都應該具備此項條件.
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方法需要與文章體裁結合使用.不同體裁的文章,其行文思路的特點不同,兩者結合起來才能更迅速更准確地把握文章的內容與主題.
比如議論性散文,其行文思路一般是遵循「總——分——總」「總——分」「分——總」等基本模式,所以一旦確定了文章的基本體裁,就可以特別注意文章開頭一段和文章最後一段.一般說來,這應該基本就可以把握住文章的基本主題了.而且,高明的作家,不只是整篇文章都思路清晰邏輯嚴密,就是文章的每一部分甚至每一段,都是如此,所以每一部分每一段的主要內容的把握也可以採用這種辦法來把握.
比如今年山東卷高考試題心中的第一篇大閱讀文章,選取了周國平的《記住回家的路》,這篇文章就非常典型.文章第一段就點明了主旨:「你不妨在世界上闖盪,去建功創業,去探險獵奇,去覓情求愛,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記了回家的路.這個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靈世界.」而且第一段的思路非常清晰,先是敘述自己每到一個陌生城市總喜歡隨便走走的習慣,然後順勢一轉,「我想,人生也是如此」,接著就擺出了自己的基本觀點:人應該努力創業做事,但是不能忽略內心世界的保養與追求.這樣就不難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了.
(而且,這篇文章符合高手文章的條件,所以「文章題目」也可以考慮.這篇文章的題目中的關鍵詞是「家」,「家」在這篇文章中是一個象徵,作者在第一段就對其象徵意義作了非常明確的解釋:「這個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靈世界.」「回」就是回歸.「記住」就是不要忘記,就是不能忽略,就是要好好把持,保護.)
5、抒情性的或議論性的詞句.
對於抒情性的或議論性的文章,自然不在話下.其實,無論是何種體裁的文章,抒情性的或議論性的詞句的都是揭示文章主旨的重要標志.對於作者來說,這是方法;對於讀者來說,這也是方法.另外,充滿感情色彩或有明顯感情傾向的詞句也是一個非常可靠的標准,比如在記敘性的、抒情性的或議論性的文章里,表示色彩的詞語往往有特別的韻味.
6、使用了修辭格的文句.
記敘性的、抒情性的文章里,都會或多或少地使用一些修辭手法,這些文句往往都包含很深的意蘊,需要深入揣摩,也一定會對把握文章內容與主題起到很重要的幫助作用.而且,就試題的考查方式來看,很多試題就直接結合文章中的修詞句來設題,尤其是比喻.在議論性的文章里,比喻雖然不被稱作修辭格,但是也時常用的論證方法之一,也經常被作為考查點來設題,其實也可以放在這一類情況里來掌握.
7、類似的詞語或文句.
尤其是一些抒情性的或議論性的詞句,因為它們往往具有暗示或者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所以與這些詞語或句子相近似的詞句,也就同樣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它們可能是為了具體解釋,也可能是為了強調突出.
聯系試題中的題目設計來看,大閱讀試題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考查點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具體到試題設計,一般是直接讓考生分析兩三個句子在文中的含意.既然命題人將這個句子拿來設題,那這個句子一定是「重要」的,其重要性就體現在它與文章主旨緊密相關.這就需要首先對這幾個句子進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關鍵詞(所謂關鍵詞,就是揭示句子、文段或文章主要內容的詞語),然後再將這個句子還原到原文當中去,聯繫上下文分析文章思路,聯系全文主旨分析其准確含意(既然是關鍵詞,文章一般就很可能會反復出現,或者反復出現與此「關鍵詞」相近的詞語).據我的經驗,這種辦法基本上是屢試不爽.
當然,把握文章的內容與主題的角度與方法肯定還有很多,以上只是我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逐漸摸索、提煉、積累起來的一些粗淺的方法,希望與各位同仁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6. 如何快速閱讀並理解文章內容
1、略讀法
(1)我們要利用文本的細節之處,例如文章的標題、副標題、小標題、加粗詞、備注等等,先對文章進行預測略讀。預測略讀利於我們了解作者寫文的思路,文章的主旨和細節的把控;
(2)在閱讀的時候,我們就用一般的閱讀速度,閱讀文章開頭的一兩鎮掘段。在閱讀期間,我們要思考文章所想表達的觀點是什麼,作者創作這篇文章的背景是什麼、文章的風格是什麼等等;
(3)在閱讀段落的主題句和結論句的時候,我們要抓住主題句,這樣利於我們掌握段落的大意,對清旅圓於細節部分,我們可以忽略不讀,這樣利於我們提升閱讀速度;
(4)在閱讀的時候,我們還應該注意轉折詞和序列詞,例如在語文閱讀中常見的轉折詞:不但…而且,雖然…但是等,以及序列詞:首先,其次,最後等等。
2、厚薄讀書法
所謂厚薄讀書法,就是將讀和刪相結合的一種閱讀方法,這是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發明的。具體做法分為兩步:
(1)第一步,我們需要先把書"從薄讀厚",簡而言之,就是當我們第一次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我們可以放慢自己閱讀的速度,不懂的地方不要略過,要停下腳步,細細琢磨。比如遇到的生僻字、不懂的句子等等,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答塌認真仔細地分析,在不懂的地方添加上自己的見解。
(2)第二步,我們需要把書"從厚讀薄",換而言之,我們在閱讀完書籍之後,需要對其進行歸納、概括、提煉出文章的最重要的部分,讓它為我們寫作時所用。
(6)怎樣理解短文里的內容擴展閱讀
快速閱讀要領
1、不要反復瀏覽。凡是科技讀物,一般只須順著讀一遍即可。如有必要,也要等整篇讀完之後,再回過頭重復某項內容。避免眼睛不斷地來回轉動。
2、採用「篩選」式閱讀法。有意識地為涉獵專業所需的信息而讀。
3、要默讀,不要朗讀。發聲的閱讀是快速法的大敵。
4、閱讀時,視線應與讀物成垂直線,並充分發揮視線的「餘光」作用,多覽到一些內容。
5、要聚精會神地閱讀。快速閱讀必須有「強化」的注意力。
6、提倡有理解地閱讀。閱讀時,抓住實質性的關鍵詞。讀物的內容實質,正是閱讀時應弄通的重點。理解,就是探索出讀物的思想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