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管理 »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課文主要內容20字
擴展閱讀
什麼可以與酸反應 2025-05-19 18:18:46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課文主要內容20字

發布時間: 2023-02-12 08:54:34

⑴ 四年級下冊課文《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主要內容

四年級下冊課文《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主要內容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主要內容:
課 文介紹了黃河變化的過程、變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訴人們要保護大自然,保護環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課文先寫了黃河給兩岸人民帶來的苦難,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但它又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接著,從黃河含沙量的現狀分析黃河變化的原因;最後寫科學家設計了治理黃河的方案.這是一篇說明文,文章條理清楚,材料確鑿,資料詳實,字里行間包含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環保意識.

四年級下冊第十課黃河是怎樣變化的的主要內容

課文:《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人們都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可是一查黃河近2000年來的「表現」,卻叫人大吃一驚。黃河在近2000間來竟決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給兩岸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人們不禁要問:像這樣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怎麼能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呢?
說來有趣,在數千年到數萬年前,黃土高原乃至黃河流域,自然條件是很好的,可與今日的江淮流域比美。那時候,黃河流域氣候溫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帶自然條件更好。因此,我們的祖先才選擇這里生息繁衍。
可是,後來黃河變了,它開始變得兇猛暴烈起來,折騰得兩岸百姓叫苦不迭。黃河成了中華民族的憂患。
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其含沙量相當於長江的68倍。黃河每年從中上游帶到下游的泥沙總重量達16億噸,其中12億噸被搬到了大海,4億噸則沉積在下遊河道中。問題就出在這4億噸泥沙上。它使黃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結果有的河段高出兩岸農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黃河成了懸河。每到洪水季節,黃河這些地段的堤壩很容易決口,造成可怕的大水災。
據科學家研究,黃河發生變化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後,黃土高原氣溫轉寒,暴雨集中。加上黃土本身結構鬆散,很容易受侵蝕和崩塌,助長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進入黃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長,無限制地開墾放牧,使森林毀滅,草原破壞,綠色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黃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護層,引起了嚴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黃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噸寶貴的土壤被侵蝕掉,相當於一年破壞耕地550萬畝!更嚴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顯著下降,造成農作物大量減產。越是減產,人們就越要多開墾荒地;越多墾荒,水土流失就越嚴重。這樣越墾越窮,越窮越墾,黃河中的泥沙也就越來越多,因而黃河決口、改道的次數也就越來越頻繁。
把黃河治理好,關鍵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讓它隨心所欲地流進黃河。新中國成立後,科學家已經為治理黃河設計了方案。他們認為黃土高原地區應堅持牧、林為主的經營方向。一定要保護好森林資源,使失去的植被盡快恢復。要使人人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破壞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殺行為;要合理規劃利用土地,同時還要大量修築水利工程。這樣數管齊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黃河變好的夢想一定能成為現實。

四年級下冊課文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一、原文:
1、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2、人們都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可是一查黃河近2000年來的"表現",卻叫人大吃一驚。黃河在近2000間來竟決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給兩岸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人們不禁要問:像這樣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怎麼能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呢?
說來有趣,在數千年到數萬年前,黃土高原乃至黃河流域,自然條件是很好的,可與今日的江淮流域比美。那時候,黃河流域氣候溫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帶自然條件更好。因此,我們的祖先才選擇這里生息繁衍。
可是,後來黃河變了,它開始變得兇猛暴烈起來,折騰得兩岸百姓叫苦不迭。黃河成了中華民族的憂患。
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其含沙量相當於長江的68倍。黃河每年從中上游帶到下游的泥沙總重量達16億噸,其中12億噸被搬到了大海,4億噸則沉積在下遊河道中。問題就出在這4億噸泥沙上。它使黃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結果有的河段高出兩岸農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黃河成了懸河。每到洪水季節,黃河這些地段的堤壩很容易決口,造成可怕的大水災。
據科學家研究,黃河發生變化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後,黃土高原氣溫轉寒,暴雨集中。加上黃土本身結構鬆散,很容易受侵蝕和崩塌,助長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進入黃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長,無限制地開墾放牧,使森林毀滅,草原破壞,綠色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黃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護層,引起了嚴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黃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噸寶貴的土壤被侵蝕掉,相當於一年破壞耕地550萬畝!更嚴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顯著下降,造成農作物大量減產。越是減產,人們就越要多開墾荒地,越多墾荒,水土流失就越嚴重。這樣越墾越窮,越窮越墾,黃河中的泥沙也就越來越多。因而黃河決口、改道的次數也就越來越頻繁。
把黃河治理好,關鍵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讓它隨心所欲地流進黃河。新中國成立後,科學家已經為治理黃河設計了方案。他們認為黃土高原地區應堅持牧、林為主的經營方向。一定要保護好森林資源,使失去的植被盡快恢復。要使人人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破壞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殺行為;要合理規劃利用土地,同時還要大量修築水利工程。這樣數管齊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黃河變好的夢想一定能成為現實。
二、相關連線:
1、黃河我國的第二長河。幹流全長5 464公里,流域面積75.24萬平方公里。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脈各姿各雅山的卡日曲,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九個省、區,在山東墾利縣注入渤海。黃河上游多在峽谷中流動,水力資源豐富,可供發電。中游絕大部分流經黃土高原,年平均流入黃河的泥沙約16億噸,水色渾黃,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下游進入華北平原,每年約有4億噸泥沙淤積在河床中,致使河床每年平均增高10厘米,極易造成水災。
2、黃河的治理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中,黃河的治理與開發佔有重要的地位。大禹治水,三過家門不入已是婦孺皆知的忠於職守教育典範。新中國建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黃河治理工作,一直把黃河的治理與開發當作事關安民興邦的大事,著眼戰略高度來造福中華民族。
3、近60年來黃河的治理與開發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黃河流域已修建了三千多座水庫,黃河水資源的利用率已達60%。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的五分之二得到治理,在1950—1997年的48年內,黃河流域九省、區共完成梯田、壩地、其他基本農田和造林、種草等五項主要水土保持措施2.71億畝,摺合18.08萬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積44萬平公里的41.19%。黃河下游1 300公里的大堤普遍加高加固三次。
4、近年來,有關部門又確定了黃河治理的終極目標:「維持黃河健康生命」,提出了「堤防不決口,河流不斷流,污染不超標,河床不抬高」的要求。黃河的治理必需解決防洪、缺水、生態環境惡化三大問題,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人不斷的努力,可以說,任重而道遠。

四年級下冊語文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課文

對環境保護的關注,讓我們「行動起來黃河是怎樣變化的>對人類活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深刻認識。增強了我們對黃河母親的關心,拯救黃河」是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的願望;體會,可是現在卻成了一條禍河:黃河是我緝梗光妓叱幻癸濰含璃們的母親河;,成了一把懸在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頭上的利劍

四年級下冊語文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課文閱讀

對環境保護的關注,讓我們「行動起來黃河是怎樣變化的>對人類活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深刻認識。增強了我們對黃河母親的關心,拯救黃河」是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的願望;體會,可是現在卻成了一條禍河: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成了一把懸在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頭上的利劍

四年級下冊語文課文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告訴人們要保護環境,保護大自然,保護我們的母親河 ,否則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讓我們看到了黃河的過去和現在,我們的情感也隨之跌宕起伏,有歡樂、有憂傷、有自豪、有憤怒,也有自責和反思,更有希望與夢想。讓我們再靜靜的看看壯麗的黃河,讓我們和母親河一起跳動。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原文:
人們都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可是一查黃河近2000年來的表現,卻叫人大吃一驚。黃河在近2000間來竟決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給兩岸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人們不禁要問:像這樣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怎麼能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呢?
說來有趣,在數千年到數萬年前,黃土高原乃至黃河流域,自然條件是很好的,可與今日的江淮流域媲美美。那時候,黃河流域氣候溫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帶自然條件更好。因此,我們的祖先才選擇這里生息繁衍。
可是,後來黃河變了,它開始變得兇猛暴烈起來,折騰得兩岸百姓叫苦不迭。黃河成了中華民族的憂患。
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其含沙量相當於長江的68倍。黃河每年從中上游帶到下游的泥沙總重量達16億噸,其中12億噸被搬到了大海,4億噸則沉積在下遊河道中。問題就出在這4億噸泥沙上。它使黃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結果有的河段高出兩岸農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黃河成了懸河。每到洪水季節,黃河這些地段的堤壩很容易決口,造成可怕的大水災。
據科學家研究,黃河發生變化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後,黃土高原氣溫轉寒,暴雨集中。加上黃土本身結構鬆散,很容易受侵蝕和崩塌,助長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進入黃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長,無限制地開墾放牧,使森林毀滅,草原破壞,綠色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黃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護層,引起了嚴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黃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噸寶貴的土壤被侵蝕掉,相當於一年破壞耕地550萬畝!更嚴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顯著下降,造成農作物大量減產。越是減產,人們就越要多開墾荒地,越多墾荒,水土流失就越嚴重。這樣越墾越窮,越窮越墾,黃河中的泥沙也就越來越多。因而黃河決口、改道的次數也就越來越頻繁。
把黃河治理好,關鍵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讓它隨心所欲地流進黃河。新中國成立後,科學家已經為治理黃河設計了方案。他們認為黃土高原地區應堅持牧、林為主的經營方向。一定要保護好森林資源,使失去的植被盡快恢復。要使人人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破壞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殺行為;要合理規劃利用土地,同時還要大量修築水利工程。這樣數管齊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黃河變好的夢想一定能成為現實。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課《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課文內容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人們都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可是一查黃河近2000年來的表現,卻叫人大吃一驚。黃河在近2000間來竟決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給兩岸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人們不禁要問:像這樣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怎麼能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呢?
說來有趣,在數千年到數萬年前,黃土高原乃至黃河流域,自然條件是很好的,可與今日的江淮流域媲美美。那時候,黃河流域氣候溫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帶自然條件更好。因此,我們的祖先才選擇這里生息繁衍。
可是,後來黃河變了,它開始變得兇猛暴烈起來,折騰得兩岸百姓叫苦不迭。黃河成了中華民族的憂患。
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其含沙量相當於長江的68倍。黃河每年從中上游帶到下游的泥沙總重量達16億噸,其中12億噸被搬到了大海,4億噸則沉積在下遊河道中。問題就出在這4億噸泥沙上。它使黃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結果有的河段高出兩岸農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黃河成了懸河。每到洪水季節,黃河這些地段的堤壩很容易決口,造成可怕的大水災。
據科學家研究,黃河發生變化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後,黃土高原氣溫轉寒,暴雨集中。加上黃土本身結構鬆散,很容易受侵蝕和崩塌,助長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進入黃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長,無限制地開墾放牧,使森林毀滅,草原破壞,綠色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黃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護層,引起了嚴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黃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噸寶貴的土壤被侵蝕掉,相當於一年破壞耕地550萬畝!更嚴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顯著下降,造成農作物大量減產。越是減產,人們就越要多開墾荒地,越多墾荒,水土流失就越嚴重。這樣越墾越窮,越窮越墾,黃河中的泥沙也就越來越多。因而黃河決口、改道的次數也就越來越頻繁。
把黃河治理好,關鍵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讓它隨心所欲地流進黃河。新中國成立後,科學家已經為治理黃河設計了方案。他們認為黃土高原地區應堅持牧、林為主的經營方向。一定要保護好森林資源,使失去的植被盡快恢復。要使人人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破壞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殺行為;要合理規劃利用土地,同時還要大量修築水利工程。這樣數管齊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黃河變好的夢想一定能成為現實。

四年級下冊《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對於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黃河意味著民族,意味著騰飛,意味著母親。
我很不幸,因為在這十幾年中,我未曾拜訪過母親,民族的母親——黃河,對於一個華夏子孫來說,這是一種不孝,一種莫大的不孝。
人們都說母親是寬巨集的,母親是無邊的,雖然我未曾領略過母親的魅力,但在夢中,在心中,母親用她的驚濤駭浪濁流宛轉,激勵著我,關懷著我。
一聲聲浪聲,讓我的心飄進了母親的懷中,母親用她的氣吞山河之勢領著我前進領著我奔騰,領著我感受母親的豪邁。人們盡情的吮吸著黃河,吮吸著母親的乳汁,他們渴望母親的愛撫,他們需要母親的滋潤。
文人墨客用精妙絕倫,豪邁壯觀的語句來形容黃河,望著日夜奔騰的黃河,望著我心中的黃河,我太過心酸,千年不停的流動,母親累嗎?母親微笑著告訴我,為了這個民族,為了愛她的兒女,這是一種必須,一種必須的付出,為了華夏子孫能夠騰飛,為了民族精神能夠延續,她必須不停的流動,不停地提醒華夏子孫能夠騰飛,必須滋養這個民族。
騰飛,子孫……我眼睛溼潤了,為了她愛的人們,她甘願受到風吹日曬,甘願受到上天的折磨,只要民族能夠騰飛,為了子孫能夠過的比她好,她甘願隨這一切,「只要你過的比我好。」從風中,從浪中傳來一陣陣吶喊。
淚水情不自禁的在心中,在我的血液中氾濫,母親啊!母親你目睹這你的子女為了自我而自相殘殺,為了自己的幸福甚至將魔爪伸向了您,可您卻甘願隨,甘願忍受,甘願不辭辛苦的傳揚著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啊!我偉大的母親我心愛的母親,你讓我敬佩,你讓我感動,你讓我明白了什麼叫做責任,你讓我知道了我們應該騰飛,帶著您的精神,您的祝福流向世界,流向輝煌,我懂了,我懂了,我深愛的母親,我心中的黃河。
擦乾眼淚,將對心中黃河的愛化作一種永恆,帶著母親給予我的責任,我該起程了,我該付出了,我該道別了。
「母親,請好好珍重,您的兒女不會讓您失望,帶著我的祝福,繼續滋養您的兒女們吧,一路保重,保重。」
別了,心中的母親河——黃河,帶著希望,帶著祝福,帶著必須騰飛的信念,我開始奔騰,全華夏子孫們開始了輝煌的征程。
黃河的資料黃河,中國的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幹流全長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含內流區面積4.2萬平方公里)。
據 地質演變歷史的考證,黃河是一條相對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萬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內還只有一些互不連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獨立的內陸水系。此後,隨著 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蝕、奪襲,歷經105萬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間逐漸連通,構成黃河水系的雛形。到距今10萬至1萬年間的晚更新世,黃河才逐步演變 成為從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貫通的大河。
由於黃河的洪水挾帶大量泥沙,進入下游平原地區後迅速沉積,主流在漫流區游盪,人 們開始築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斷淤積抬高,成為高出兩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條件下就決溢氾濫,改走新道。黃河下遊河道遷徙變化的劇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獨一 無二的。根據有文字記載,黃河曾經多次改道。河道變遷的范圍,西起鄭州附近,北抵天津,南達江淮,縱橫25萬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 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間,黃河的遷徙大都在現行河道以北地區,侵襲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間,黃河 改道擺動都在現行河道以南地區,侵襲淮河水系,流入黃海。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考東壩頭決口後,才改走現行河道,奪山東大清河入渤海。由於黃河下遊河道 不斷變遷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變動影響,黃河下游地區的河道長度及流域面積也在不斷變化,這是黃河不同於其他河流的突出特點之一。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 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於原始人類生存。黃土高原和黃河沖積平原,土質疏鬆,易於墾殖,適於原始農牧業的發展。黃土的特性,利於先民們挖洞聚居。特 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育提供了較好的條件。早在110萬年前,「藍田人」就在黃河流域生活。還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 在流域內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遺址遍布大河上下。這些古文化遺跡不僅數量多、型別全,而且是由遠至近延續發 展的,系統地展現了中國遠古文明的發展過程。

⑵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課文主要內容分析

原來可以和江淮流域媲美的黃河,因植被缺少,人口增多,人類瘋狂開墾土地、砍伐樹木等種種原因,而變化了。兩千年間,竟決口了1500次,改道26次,折磨得兩岸百姓叫苦不迭。

這篇文章令我想起了幾年前,我在報紙上看到的關於黃土高原發生嚴重水土流失的一則新聞。我由衷地感受到了人類無限制開墾土地,破壞植被而造成的悲慘後果。現在,黃土高原已經光禿禿的了;可誰又能想到綠色曾是這里的主色調呢?風一吹,黃土高原上的黃沙彌漫大地,經過一波三折,這座高原的環境可以說是從天堂到了地獄。

黃河的變化為我們敲響了警鍾,黃河因為人們的惡行,開始殘暴起來。據資料顯示,黃河原是人類的發源地,我們的祖先選擇在這里生活是因為這兒氣候溫暖,景色秀麗,十分適合人類居住。可現在呢?這一切已經盪然無存,從古至今,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黃河會年年沖破堤壩,殘害無辜人民。作為一個中華人民,看著母親河的種種變化,怎能無動於衷呢?

這一殘酷現實,反映了人們破壞森林的嚴重後果。在此,我想向全世界呼籲:「如果再不行動起來,保護森林。毀滅的不只是黃河,整個美好世界也會變得荒無人煙!」

⑶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主要內容少一點

1、黃河變化的原因:一是黃土高原氣候的變化和黃土本身結構鬆散。二是人類對自然的破壞。

2、兩方面原因關系:水土流失形成的惡性循環。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造成農作物減產,越是減產,人們越是開墾荒地,荒地越多,水土流失越嚴重。

拓展資料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⑷ 課文: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主要內容

1、黃河變化的原因:一是黃土高原氣候的變化和黃土本身結構鬆散。二是人類對自然的破壞。 2、兩方面原因關系:水土流失形成的惡性循環。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造成農作物減產,越是減產,人們越是開墾荒地,荒地越多,水土流失越嚴重。 3、治理方案:①堅持的牧林為主的經營方式。②保護如森林資源,盡快恢復植被。 ③合理規劃土地。④大量修建水利設施。 本節我們學習了緩和是怎樣變化這篇課文,我們知道了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因為這里氣候溫暖森林茂密,地肥沃,自然資源豐富,但隨著時間的變化,黃河以發生了變化,給兩岸人民造成災,原因更被是人類對自然的保護,人口不斷增長,開墾牧業毀滅森林,草原,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為了治理黃河,科學家設計方案,一定要保護好森林,使失去的植被盡快恢復,通過本課學習,使人人都明白一個道理,破壞森林是自殺的行為。 我們的美麗的校園里樹葉秀、小草美、花兒揚著臉兒朝著我們,明鏡的天空淡如水,白雲飄飄,我們的校園美,激起學習的熱望。我們知道這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結果。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我們的家園,綠色生命是這個家園的主體,我們是二十一世紀主人,保護好家園、保護好綠色生命責任重大,我們要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這樣我們生活的環境才能青山不改,綠水長流,讓自然環境為人類造福。 3、告訴我們還要破壞森林,要保護森林.

⑸ 四年級下冊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主要內容

介紹了黃河變化的過程、變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訴人們要保護大自然,保護環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課文先寫了黃河給兩岸人民帶來的苦難,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但它又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接著,從黃河含沙量的現狀分析黃河變化的原因;最後寫科學家設計了治理黃河的方案。這是一篇說明文,文章條理清楚,材料確鑿,數據詳實,字里行間包含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環保意識

⑹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內容少點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

中心思想:

課文介紹了黃河變化的過程,變化的原因以及治理的方案,告訴人們要保護大自然,保護環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段落大意:

全文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黃河給兩岸人民帶來的苦難。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黃河為什麼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黃河變化的原因。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科學家設計的治理黃河的方案。

寫作順序:

課文先寫了黃河給兩岸的人民帶來了苦難,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但它又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接著,從黃河含沙量的現狀分析黃河變化的原因;最後寫科學家設計治理黃河的方案。課文字里行間包含著強烈的優患意識,告訴人們要保護環境。

請採納~

⑺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課文主要介紹了什麼什麼,以及什麼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

中心思想:

課文介紹了黃河變化的過程,變化的原因以及治理的方案,告訴人們要保護大自然,保護環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段落大意:

全文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黃河給兩岸人民帶來的苦難。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黃河為什麼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黃河變化的原因。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科學家設計的治理黃河的方案。

寫作順序:

課文先寫了黃河給兩岸的人民帶來了苦難,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但它又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接著,從黃河含沙量的現狀分析黃河變化的原因;最後寫科學家設計治理黃河的方案。課文字里行間包含著強烈的優患意識,告訴人們要保護環境。

⑻ 四年級第十課黃河是怎麼變化的主要內容

主要寫的是:黃河一開始是中華人民的搖籃,現在成了中華民族的憂患。之後寫的都是黃河是為什麼變化的。

⑼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課文主要內容

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就生息繁衍在黃河流域,因為這里氣候溫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可是因為氣候轉寒、暴雨集中、人口增長、水土流失,使黃河多次決堤,給兩岸人民帶來了憂患,然後科學家們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